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乳癌放療新境界 術中放射無負擔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榜首,其治療方式可分為全乳切除、切除病灶保留乳房後,於術後接受放射治療。大部分的乳癌病患都是身兼數職的職業婦女,動完手術還需回到職場打拼,連續5~6週的放射治療加上舟車勞頓,換來的是更加憔悴的身心。近年乳癌放射治療進步神速,術中放射治療(IORT)大大縮短治療時間,緩解因拒絕放射治療導致局部復發的情況。

病患負擔小 乳房樣貌完好

彰化基督教賴鴻文醫師表示,術中放射治療目前只限於早期乳癌,腫瘤小於2公分可保留乳房的病患,在手術中先切除病灶,再實施單次放射。臨床實驗已證明其效果等同於傳統放射治療。彰基乳房中心主任陳達人醫師表示,一般乳癌病患切除癌細胞後,還要歷經5至6次的放射,不只影響生活也耗損體力。

另外,傳統放攝一星期至少5天,連續1個月,長期下來累積的劑量會讓皮膚產生紅、腫、黑的色變,甚至導致保留手術後的乳房外觀改變,也會間接影響心臟、肺部功能,因長期曝露在放射線中,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原本健康的細胞。

術中放射有條件 非人人適合

雖然,這個新療法是乳癌病患的一大福音,但卻不適用於每位病患。目前的技術只針對低危險族群的早期乳癌患者,同時,罹患的腫瘤必須小於兩公分,沒有淋巴腺轉移,以及,術後病理檢查癌切除組織邊緣無癌細胞侵犯者才能考慮,賴鴻文表示,這只是臨床上的建議,實際上的狀況還是病患自身與醫生共同討論,才能有定論。


術中放射治療的確是早期乳癌患者的另一個新選擇,但目前健保並未給付術中放射治療,民眾需自費負擔,再者,此療法雖然可排除病友生活與身體上的困擾,但根據目前臨床實驗的結果,年齡大於40的女性其治療效果較佳,因此,適用性並不廣泛,接受傳統放療的機率還是相當大,許多病友強烈排斥是因放療後胃口和精神不如從前,認為是活受罪。

建議病友們盡量少量多餐,做輕度的運動,因為肌肉等於免疫力,肌肉越多,會越有體力,充足的體力可以有助撐過放療過程。切勿莫名的恐慌忌食,盡量達到食物多樣化,產生更多能量對抗病魔。

長期內衣穿太緊,可能罹患乳癌 真的嗎?

解:錯。乳癌發生與家族遺傳、女性荷爾蒙藥物長時間刺激、肥胖及壓力情緒等因素有關,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長期穿著太緊的內衣,會增加乳癌罹患風險。

睡錯了,難怪這麼累!糾正上班族3大NG睡法

女人天生應該比男人好睡,但偏偏睡不好的女人比男人多,其實,可能你「睡錯了」,難怪這麼累!

【錯誤一】下班才運動更好眠→x失眠女性下班才運動,更難睡
生活壓力大,不管男女多半晚睡,但女人更沒有本錢晚睡,因為女性荷爾蒙可以讓睡眠相位往前移(睡眠相位指的是開始睡覺到醒來的時間),讓人早睡,女人一旦晚睡卻還得早起,作息嚴重違背生理時鐘,日復一日,發生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生理時鐘長期紊亂,變成慢性失眠。
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徐崇堯醫師指出,人在體溫從最高降到最低的中間,會開始想睡覺。一般來說,男性在下午4~6點體溫最高,凌晨4~6點體溫最低,在晚上10~12點想睡。女性在下午2~4點體溫最高,凌晨2~4點體溫最低,在晚上8~10點想睡,「女生應比男生早2小時想睡,傾向早睡早起。」
但高醫檢測有睡眠障礙的女性的體溫,發現她們的最高體溫、最低體溫,往後延了4~6小時,「原本應該10點想睡,結果凌晨4點才睡,一早又得起來,」徐崇堯笑稱,台灣女人過的是義大利時間,嫁到歐洲才比較能跟生理時鐘相符。
睡眠相位後移引發失眠的女性,如果為了想一夜好眠,下班後跑去運動,心想:「放鬆一下,也許比較好睡。」反而適得其反。陽光、運動、飲食等會影響生理時鐘,傍晚運動,夕陽進入眼睛,等於告訴大腦,還不到休息時間,生理時鐘依舊後移。進健身房,明亮的燈光,也同樣提醒大腦繼續工作,不得停歇。
相反地,清晨的陽光會誘導生理時鐘往前移,讓人早點入睡,所以:「女性失眠者更應該清晨運動,更要吃早餐,」徐崇堯提醒。

【錯誤二】晚點睡,就晚點→x會打亂生理時鐘
非得晚睡,也一定要早起,而且要固定時間起床,因為起床時間是調生理時鐘的重點。強迫自己接觸清晨陽光,尤其天已亮,但陽光還不刺眼時:夏天約7點前,冬天約8點前。這時陽光有充足的藍色光譜,有助調整錯亂的生理時鐘。

【錯誤三】週一到五熬夜加班,六日好好睡→x週末不能比平常晚起二小時,恐愈睡愈累
不少上班族一到週末嚴重賴床,有人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想趁機好好補眠,這樣睡,反而愈睡愈累,「週末起床時間不能比平常晚兩小時,否則(生理時鐘)會有時差,」徐崇堯說。

週末起得晚,週日晚上很可能沒辦法早睡,但星期一又得早起趕上班,睡不著的人會愈想愈心急,結果整夜難眠,第二天精神萎靡,變成惡性循環。「而且生理時鐘有個傾向,往後移很容易,但往前挪很難,」輔導睡眠障礙病人已有七年經驗的心理師陳昌偉提醒。

假如事情繁多,經常延遲上床時間,一般上班族常抱持「星期一~五熬夜趕工,六、日再補眠」的想法,其實也睡錯了。

徐崇堯提供「3:1」法則——3天沒辦法好好睡,只要第4天稍微早點睡,這一天補眠,就可以彌補前3天被剝奪的睡眠。但隔天要固定時間起床,或者起床時間不比平日晚兩小時。

另外,維生素B12(例如肝臟、肉類等)也有調時差的效果。退黑激素雖也有這方面的作用,但目前台灣沒有核准用來治失眠,即使私自到國外買,產品成分、劑量不一,徐崇堯並不建議。雙和醫院李信謙主任也提醒,退黑激素是調時差,沒有幫助入睡的功能。

愛自己就從睡好覺做起-15招Tips這樣睡,更有勁
工作、家庭、經濟壓力、人際關係、身體狀況等,都會影響睡眠。也許你沒辦法預期生活會發生什麼事,但至少你可以試著創造一個對睡眠有利的環境,減少外界的干擾:

1.每天準時入睡、起床。
研究發現,作息規律的人比較少有睡眠問題。如果不能準時入睡,至少要固定時間起床。
2.睡前半小時-1小時,安靜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
陳昌偉心理師建議,每個人最好有個能讓自己放鬆的「百寶袋」,蒐集會讓自己舒服的方法、感受,例如某種音樂、某個場景。
3.晚上8點以後少喝水,避免半夜頻上廁所,打斷睡眠。
4.睡前或半夜醒來時別抽菸,因為尼古丁是種能興奮神經的物質,效果類似咖啡因。
5.平常時間有運動習慣的人,特別是做有氧運動,能幫助人更快入眠。但美國睡眠基金會建議,晚上如要運動,至少要離睡前3小時。高醫神經內科徐崇堯醫師並指出,睡前兩小時只能做放鬆操,不宜劇烈運動。
6.可在睡前一個半小時-兩小時前洗澡,要入睡時,體溫已下降,較容易安眠。
7.因為白天的工作或人際糾紛而思緒混亂、焦慮時,起床離開房間(但還是關燈),中斷這樣的情緒,然後才再回到床上。或者在入睡前幾小時,設定一個「解決問題時間」,寫下你的煩憂,以及你想到的解決方式。
8.只在疲累時上床睡覺。
假如你在床上躺15-20分鐘還睡不著,起床做別的事(以不會刺激你的事為主),等累了再上床。別硬逼自己趕快睡,這樣只會帶來壓力,更睡不著。
9.午覺不超過30分鐘,而且要在下午3點前睡。
嚴重失眠的人,不建議睡午覺,以免晚上更睡不著。
10.另一半打呼也會影響睡眠。
請先生側睡,假如還不夠,帶耳塞試試。
11.如有熱潮紅、盜汗的問題,可降低房間的溫度,穿著輕便,甚至較排汗的衣服。
12.穿襪子睡覺,增加腳的血流,可以把身體核心區域的熱度轉移到末梢,身體因此稍微降溫,誘發睡意。
13.保持黑暗的環境
光線會提醒大腦起床,臥室要盡量減少會發光的設備。手機的光、鬧鐘的光等,都是禍首。不要把手機帶進臥室,要不然就關機。如果是數位式的鬧鐘,把它轉向牆面(更有醫生建議,臥室不要有時鐘)。
同時把電腦移離臥室,放別的房間。假如不能,至少也要把電腦放進可以關起來的櫃子裡。否則電腦螢幕的亮光,會抑制退黑激素,影響睡眠。也可戴眼罩入睡。
14.別和塵蟎分享床。
枕頭、棉被、床墊等都是塵蟎的溫床,塵蟎的排泄物會引發過敏,干擾睡眠。記得定期清潔、吸塵蟎,除了清洗枕頭套、棉被套外,也要經常把枕頭、棉被拿到陽光下曬,並選用防寢具。床墊用10年以上要更換。並保持室內通風,可減少塵蟎。
15.吃藥是最後手段
服用任何安眠藥前,一定要徵詢醫生的意見,包括用法跟劑量。尤其如果也正同時用其他藥物或有別的身體疾病,必須先確認吃安眠藥不會有交互作用。

睡不好的代價
不管是什麼原因影響,長期睡眠不足或失眠對女人的傷害,不光是不美觀的下垂眼袋、黑眼圈、細紋增多,或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情緒差而已,和睡不好的男人相比,女人一旦睡不好,對健康可是「殺很大」。

去年倫敦大學和渥維克(Warwick)大學研究發現,睡眠少於5小時的女性,得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睡不好的男生得病的風險高。
睡眠不足的女人,身處多種疾病的險境中,包括肥胖、糖尿病。甚至因為免疫力下降,還有研究認為,睡不好的女人得癌症的風險較高。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年來常被提起的話題,雖然醫學上並沒有這個正規的名詞,但因為太多病人這樣問,醫生在跟病人解釋睡眠對身體造成的傷害時,也會以這樣通俗的字眼解釋。

林口長庚醫院許世杰主任指出,失眠跟自律神經失調交互影響,失眠後很多身體狀況跑出來,肩頸疼痛、心悸、腸胃不舒服、嘴巴乾、眼睛模糊等,都跟自律神經失調有關。而且慢性失眠的人,變成晚上睡不著、無法放鬆,白天的交感神經也在亢奮,「新陳代謝比一般人都快,處於警覺狀態,」於是又更睡不著。

自律神經失調,睡不好,會讓腸胃系統更敏感,更容易發生如大腸激躁症的毛病:頻頻腹瀉;或便秘;或有時腹瀉、有時便秘,兩者都會在想排便時,肚子疼痛。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曾屏輝觀察,來求診的大腸激躁症病人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年輕女性。他指出,大腸激躁症又妨礙睡眠,兩者關係:「雞生蛋,蛋生雞,惡性循環。」德國研究即指出,有大腸激躁症的人不容易入睡,沒有充分休息。

另外,女人本來就比男人纖細敏感,比較容易有身心症的疾病,影響睡眠;長期慢性失眠又會回過頭來啃噬不安的心靈。
許世杰主任分析,慢性失眠跟精神疾病有很大相關,即使一開始沒有情緒障礙,慢性失眠導致憂鬱症會高達2~4倍,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學會寵愛自己

鑽研睡眠醫學的人都說,睡眠是件很弔詭的事,不是簡單到「每個人都會睡」,但也不是件考驗毅力,發憤圖強,就能心想事成的事,而且睡眠偏愛和人唱反調:愈努力想睡,就愈睡不著!學會放鬆、寬心,既是面對人生無常的道理,竟也是睡好覺的一大秘訣。
陳昌偉輔導過一位公職退休的50幾歲女性。
她在朋友眼中是開心果,責任感強,熱心參與活動。但她吃了十幾年安眠藥,不敢讓人知道。每晚入睡時,腦袋就像霓虹燈閃爍,轉個不停。跟陳昌偉協談時,覺得「沒有希望了」。
陳昌偉教她學習放鬆,控制思緒、運動等技巧,最重要的是,不斷提醒她要多疼愛自己,不為了討好別人而犧牲自己。結果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人就把藥統統戒掉。
愛自己就從睡好覺做起,你呢?
(審稿專家:高醫睡眠中心執行長徐崇堯)

過量食用加工肉品會增加癌症發生的風險

以前已經有不少研究報告指出食用,加工肉類對於健康的危害,最近發表於醫學期刊BMC上的新研究報告指出,吃加工肉類與罹患心臟病和癌症有很大的關聯。這項「歐洲癌症與營養前瞻性調查研究」(EPIC) 的範圍包括歐洲10個國家和23個中心,是由瑞士蘇黎世大學Rohrmann教授針對歐洲50萬人追蹤了13年的大型研究,結果發現大量食用香腸、火腿等經加工處理的肉類食品者罹患癌症或心血管疾病而早死的機會高於正常人。研究發現每天食用160克加工肉品者比每每天食用加工肉10到19.9克者癌症死亡率高出43%,心血管死亡率高出70%。他們也發現飲食中食用比較多加工肉品者通常也會有較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比較少吃蔬菜和水果者、更可能會吸菸,而且喜歡吃大量肉類的男性也大多會喝比較多的酒。Rohrmann教授認為每年有3%過早死於癌症或心血管疾病者其實是可以透過每天吃少於20克的加工肉品來避免的。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培根、火腿、熱狗、義式臘腸和香腸等加工肉品會增加罹患大腸癌、膀胱癌的風險。所以這些加工肉類過量食用還是對健康有害,雖然這些食品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攝取還是佔有一定的比例,只要不過量食用,均衡飲食即可。

2013年12月8日 星期日

癌症治療新趨勢 中西醫整合突破療法

癌症治療新趨勢 中西醫整合突破療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2013/12/05
目前針對癌症治療,雖然已有手術、化療、放療及標靶藥物可以應用,但是癌友往往會在治療過程中,尋求中醫診治;要如何讓癌症獲得更好的療效,醫界正在積極研究,結合中西醫整合的突破性療法,預計將是本世紀對於癌症治療最大的貢獻!

癌症越晚發現 致死率越高

醫學越來越進步,但是當民眾聽到醫師宣判罹癌時,仍然會心生恐懼,聞癌色變!北醫傳統醫學內科主任林恭儀表示,民眾對於癌症預防篩檢率偏低,仍是目前針對癌症治療的瓶頸,以致於很多癌症被發現時,都已是後期,而且越是晚期的癌症,復發率就越高,手術後的放療與化療的後遺症就越多,存活率便相對低。

林恭儀主任表示,癌症是體內細胞基因突變,和細胞老化有關,因為感染造成少見,而且越是晚期的癌症,生命越受威脅,很多晚期癌症,大多是三個月至半年就會走了!所以,針對癌症治療,就是要及早發現,及時做治療;而且針對癌症治療,目前有國家型的中西醫整合試辦計畫,對於化放療及標靶藥物治療時,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可以由中醫切入做治療來改善。

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 更有體力抗癌

西藥沒有補身體的治療,但是中藥卻有,不但有補氣、補血,還可調整體質;林恭儀說,中醫對於食物有分藥性,還有冷熱概念,例如不可吃冰,可透過薑來暖身,雖然這些無法由科學驗證,但是病人可以感受到其好處。而且即使中藥抗癌並不是主流,但是對於手術、化療與放療後所產生的副作用及後遺症,卻能由中醫來改善,經由中藥調整免疫,可使免疫力增強,更有體力抗癌。

林恭儀主任舉例,大腸癌病人手術治療後,會有拉肚子的症狀,西醫會開給止瀉劑,但是止瀉劑吃多了又會出現一週都不大便的問題,而後又會給開軟便劑,對於這種後遺症,其實就可以透過中藥調整,例如調胃承氣湯、麻子仁丸,或是健脾用藥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可以用中藥來使免疫促進。

另外,在抗癌過程中,癌友常會出現癌因性疲憊,就是在癌症治療時,會有身體蛋白消失及食慾下降等間題,身體疲倦無力,沒有元氣。針對癌友疲倦治療,林恭儀表示,目前有很多中藥研究在進行,例如牛樟芝;另外,含有中藥成分如冬蟲夏草、人參、廣藿香、女貞子、靈芝等保健產品,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但在使用前都要諮詢專業醫師,以確認是否可以使用。

林恭儀主任認為,癌症治療應以病人為中心,並且規劃個人化的治療,是癌症治療的主軸;因為個人體質、生活型態及工作時間的差異性很大,有的癌友對於化療反應很激烈,吐得很厲害,但也有人不會;所以,藉由中西醫整合,透過中醫溫補用藥會有幫助。在抗癌過程中,千萬不要畏懼手術就排斥西醫,而不做治療就去找尋偏方;在接受西醫手術化放療後,出現副作用,也不要害怕中藥有腎毒性或傷肝而不做中醫治療,因為以中西醫整合治療癌症,是較好的方式!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預防乳癌 從飲食、體重、運動做起


2013/11/19
【聯合報╱陳訓徹/林口長庚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乳癌是現代女性最易罹患的癌症,民國100年,台灣有1萬人罹患乳癌,為女性癌症好發第一名。

乳癌的發生非單一原因,除遺傳基因如BRCA1,BRCA2、人種差異,生活方式、飲食習慣都有重要關係,而這些因素,多少與雌激素有關。外源性雌激素則可由飲食、喝酒、荷爾蒙補充療法來解釋。

孩童時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曾發表瑞典研究,針對11萬名女性,以其孩童時期各種因素分析與乳癌的關係,發現出生體重過重、乳房發育時間較長、身高較高,及青年時身體質量指數較低者,罹患乳癌機會較高。研究顯示,青少年時期,常服用奶油者,未來患乳癌機會增加。

青壯年時期:持續受飲食影響,但酒精影響更大。酒精在所有研究皆與乳癌呈正相關,每天喝2杯酒,罹患乳癌機會為一般人1.4倍,多增加一杯酒,則增加7%。此時宜藉由運動限制熱量、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以下。

停經後婦女:停經後婦女最顯著的危險因子是變胖,仍然要藉由飲食與運動來保持正常體重。荷爾蒙補充在女性健康新知(WHI)的研究,已證實與乳癌有關,宜盡量避免。
如何降低乳癌風險,建議改善生活習慣、體重控制,定期運動。國健署提供45歲至69歲婦女,每2年免費乳房X光攝影,高危險群則降至40歲,乳房攝影針對50歲以上婦女,超音波可發現小的腫瘤,但對微細鈣化點偵測較差。

台灣婦女乳房相對較小,乳癌發生年齡層較輕,X光攝影對緻密乳腺的效果較差,可適時輔以超音波。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癌症指數的正確閱讀

如果希望能夠正確地閱讀癌症或腫瘤的指數, 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癌症指數。癌症指數是當身體內正常細胞產生某些疾病, 如發炎反應、或異常分裂增生、甚至是癌症時, 這些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的物質如蛋白質、多醣體等進入人體的血液、尿液, 或身體組織中, 此時可以用儀器及生化檢驗去測定這些較正常人濃度為高的物質的量, 測出之數值就稱為癌症指數。藉由檢測這些癌症指數,希望能夠在癌症的診斷及治療上有所幫助。

目前臨床上所用的癌症指數種類非常繁多, 主要可以分為七大類:
一、癌胚胎抗原纇 (oncofetal antigens):包括甲型胎兒蛋白 (AFP)、癌胚胎抗原 (CEA)、及胰癌胚胎抗原 (pancreatic oncofetal antigen) 等。
二、腫瘤關聯抗原類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包括CA50、CA-72-4、CA-125、CA-150、CA-153、CA-199、及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 (SCC) 等。
三、荷爾蒙類:包括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 (b-HCG)及抑鈣激素 (calcitonin) 等。
四、荷爾蒙接受體類:包括動情素接受體 (estrogen receptor) 及黃體素接受體 (progesterone receptor) 等。
五、酵素及同位酵素類 (enzymes and isoenzymes):包括攝護腺特異抗原 (PSA)、前列腺酸性磷酸水解酶 (PAP)、神經元特異烯醇酶 (NSE)、及甲型澱粉酶 (a-amylase)等。
六、血清及組織蛋白類:如b2- microglobulin、蛋白質S-100等。
七、其他生物分子類:如多重胺類 (polyamines)。

理想的癌症指數應該具有診斷癌症的高敏感性及高特異性,可用以早期偵測特定的癌症,並且能夠用以精確地評估癌症預後。但是目前尚無任何一種癌症指數能達到這個理想的標準,所有的癌症指數其特異性均非百分之百,常常一種癌症指數在數種癌症中都可以升高。例如AFP在肝癌及睪丸癌均可上升,CEA在大腸直腸癌、肺癌、乳癌等也會上升,CA-199在膽道癌及胰臟癌常見上升。而且許多癌症指數在非癌症的情況下也會升高,例如AFP在嚴重急性肝炎、肝硬化、或是懷孕時期會升高,CEA在吸菸及腸胃發炎時也可升高,CA-125在良性卵巢囊腫或骨盆腔疾病可見升高,CA-153在乳房發炎時會上升等。再來就是許多癌症指數的敏感性並不佳,許多癌症早期常常癌症指數是正常的;即使是末期癌症,指數也並不會百分之百升高,例如CA-153在末期乳癌上升的比例只有60-90%不等。更重要的是許多癌症並沒有特別的癌症指數,例如頭頸部癌、胃癌、軟組織癌、惡性腦瘤等。而且許多癌症指數的高低也不能完全代表腫瘤生長的速率或大小,無法真正精確地評估癌症預後。

所以當我們在閱讀癌症指數時, 不能將其視為診斷或偵測癌症的標準, 而應該依照臨床不同的情形把握重要的原則才能正確的閱讀。

針對沒有癌症病史的一般民眾, 正確閱讀癌症指數的重要原則如下:

一、不需要將所有的癌症指數用來當做常規的癌症篩檢檢查。
因為如果是非癌症情況造成癌症指數升高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焦慮或恐慌,就像案例2.的劉先生一般。而若是測出之癌症指數均正常就以為沒有癌症,不需要做其他檢查 就如案例3.的林女士一般,反而會失去及早就醫而早期診斷癌症以根治的機會。因此癌症指數應該配合臨床上是否有不適症狀或可能的癌症警訊, 經諮詢專業醫師後針對特殊癌症來做篩檢。例如男性50歲以後可配合年度肛門指診及檢查PSA做攝護腺癌篩檢。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病人可三至六個月配合腹部超音波及檢查AFP來做肝癌篩檢。

二、癌症指數不能當做診斷癌症的標準 也不能用來當做「早期診斷」的依據。
目前癌症的診斷仍是以病理診斷為主,也就是臨床上有可見病灶再經病理切片確認癌細胞之存在而診斷。癌症指數不論上升與否,仍應和臨床症狀配合,經專業醫師診斷評估及檢查後才能確認是否為癌症。

三、癌症指數持續上升,必須要詳細詢問病史及謹慎檢查所有的可能性。
癌症指數持續上升通常代表疾病仍在進展,此時應盡速就診專業醫生,詳細詢問病史,並配合相關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如大腸鏡、胃鏡、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甚至正子掃描等,以便提高診斷的敏感性及專一性,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就如案例1.中的張太太針對持續上升的癌症指數陸續接受各種詳細檢查,而能及早發現病灶,得到良好的治療。


針對曾經罹患癌症或癌症仍在治療的民眾,正確閱讀癌症指數的重要原則如下:
一、在治療前相關癌症指數就已上升者, 治療後癌症指數的變化可以用來作為評估癌症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
癌症病患如果在治療前就已發現相關癌症指數上升,例如大腸癌的CEA,乳癌的CEA及CA-153,肝癌的AFP,睪丸癌的AFP及b-HCG等,在癌症治療及追蹤期間可以兩到三個月檢查一次,用以評估治療效果及偵測有無復發。癌症指數下降,代表治療有效,若是癌症指數持續上升,代表病情控制不良或有其他問題,必需配合影像學或相關檢查釐清問題,並考慮更換治療藥物或治療方式。

二、在治療前相關癌症指數並未上升者, 治療後癌症指數的變化必須配合相關檢查來判讀。
部份癌症病患其癌症指數在治療前並未上升,治療之後也從未上升,此時癌症指數用於評估治療效果的臨床意義就不大,必需配合相關檢查來做追蹤評估。如果癌症指數在追蹤過程中突然有了上升變化,可能是腫瘤特性改變,也可能是罹患其他疾病或癌症, 需要再由專業醫師詳細檢查來判斷。

三、癌症治療或追蹤期間相關癌症指數持續上升 但卻無明顯病灶惡化之證據,是否更換治療方式應由專業醫師判斷。
根據醫學文獻報告許多癌症指數可能會在臨床上出現可偵測之惡化病灶前半年甚至九個月就開始上升,但是不管是癌症指數一上升就先換藥治療或是等到臨床出現明顯惡化病灶才改換治療方式,病人預後並沒有明顯差別。所以如果臨床上癌症指數持續上升,卻無明顯臨床病灶惡化之證據時,仍應由專業醫師判斷更換治療方式或藥物的利弊得失來做衡量。


由於醫學及生物科技的進步,目前可供檢測的癌症指數不但種類繁多,在閱讀或判斷和各種疾病及癌症的關聯性上也日趨複雜。臨床上當我們在閱讀這些癌症指數時,除了依據不同臨床情況把握以上所述的各項重要原則來正確閱讀之外,如果有任何疑問,最好還是諮詢專業醫師的意見及配合相關檢查來判讀。

透過正確的閱讀癌症指數, 才能使癌症指數的偵側成為幫助我們診治癌症的利器,而不再成為引起不必要恐慌或延誤癌症診治的絆腳石。


By  東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 董筱玲主任

乳癌病患實施預防性乳房切除並沒有多大好處

前一陣子美國知名影星安潔利娜裘莉因為有BRCA1基因突變為了預防乳癌而將雙乳切除引起很大的爭論,但是對於BRCA1基因沒有突變的女性病患是不是也應該將乳房切除呢?在美國從1990年代的1%增加到現在的20%,除了一些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將乳房切除外,有一些沒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也將乳房切除,這樣到底正確嗎?Portschy醫師分析了40歲到60歲沒有早期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患者,對於60歲的荷爾蒙陽性的第二期乳癌女性患者只能延長壽命少於一個月,對於40歲的荷爾蒙陰性的第一期乳癌女性也只能延長6.3個月。

最近20%美國乳癌病患進行預防性切除可能是因為乳房切除手術的進步、乳房復健的技術進步、基因檢查、公眾人物等因素而將乳房切除。如果有BRCA1基因突變者被認為再將來10年內有30~40%會引起乳癌的發生,但是沒有BRCA1基因突變者一旦罹患乳癌,對側乳癌發生乳癌也只有4~5%,所以對於罹患乳癌的病患要做理性的決策而不是感性,因為早期乳癌引發對側復發的比例不是很高,只要進行長期的追蹤即可。

翰晃

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有糖尿病的老年乳癌病患有較少的復發率

這是美國Liefers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一般有糖尿病的病患如果罹患癌症的預後會比較差,會增加死亡率,主要是因為血中的胰島素會促進癌細胞的發生。

Liefers醫師的研究報告追蹤了3,124名沒有轉移性乳癌的病患,其中16.2%病患是有糖尿病,87.9%除了有糖尿病之外還有其他的疾病(主要是心臟血管疾病),這些病患年齡在65歲到98歲,平均年齡為75歲。經過6年的追蹤,發現只有糖尿病者有13.1%及沒有糖尿病者有15.6%發生復發,有糖尿病者復發率只有23%,比起一般老年人還低了33%。有糖尿病的病患與沒有者的存活期相同,但是有糖尿病的病患還有其他疾病者或沒有糖尿病但是有其他疾病者會有比較差的整體存活期。

有糖尿病的病患復發率為什麼會減少呢?推斷可能是與糖尿病病患使用Metformin有關,因為Metformin被認為是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導致凋亡,糖尿病病患可能因為使用Metformin因禍得福,不過在加拿大已經實施大型綜合隨機試驗對早期乳癌病患加上Metformin在標準治療上看看對於整體存活率是否有效,在2015年之後才會有初步的研究結果

翰晃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放射治療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常讓癌症病患苦不堪言,根據美國研究人員的新發現,十字花科蔬菜成分的防護功效或許可在放射治療過程保護正常細胞、減輕病患不適。
 十字花科蔬菜種類繁多,包括高麗菜、花椰菜 (綠色和白色皆是)、芥藍菜、大白菜、白蘿蔔、大頭菜、芥末。  研究人員每天讓實驗鼠暴露在致命劑量的伽瑪射線,有些老鼠十分鐘後注射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的DIM成分。照射實驗持續進行兩星期;30天後,未注射DIM的老鼠全部死亡,但注射DIM的老鼠超過半數仍存活。  醫學界已經知道十字花科蔬菜能防癌,新研究顯示,它們或許也能幫助接受放射治療的病患。  美國華府的喬治城大學隆巴迪全面癌症中心的羅森博士表示,新實驗的結果令人震驚。他並指出,研究人員發現,不論在暴露於輻射24小時後或提前24小時提供DIM,都有防護效果。  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病患常有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減少副作用,但注射DIM的老鼠減少程度較小。  含DIM成分 可防輻射  羅森表示,研究結果顯示,DIM或許不但可保護放射治療病患的正常組織,也能保護受到輻射汙染的民眾。日本2011年3月11日關東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核電廠災變,全球再度關切核電安全;如果未來核電廠出問題,可以仰賴DIM的功效。
羅森指出,DIM可以刺激身體分泌一系列酵素,修補因輻射受損的DNA。不過,只有健康組織才能享受DIM的防護好處,放射治療仍能毀滅癌症組織。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維骨力補骨???

【台灣新生報/報導】
民眾從歐美旅行歸國時常買「維骨力」孝敬長輩,但營養師提醒,「維骨力」功效是保護關節,成分並沒有鈣,別補錯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今天表示,許多民眾常搞不清楚保養骨頭及關節所需要的飲食。她在門診諮詢常被病人問,「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吃幾顆?」 洪若樸指出,一般人看到維骨力中的「骨」字,就以為吃了可以「補骨」。但其實,最好將「骨頭」和「關節」搞清楚,基本上,「維骨力」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拿維骨力來補鈣,就大錯特錯。 至於要如何從日常飲食保護關節,洪若樸指出,首先必須控制體重,因為關節承受全身重量,體重過重對關節是種負擔。 另外,也可以攝取富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有利於關節的維持與修復,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筋、鯊魚鰭、貝類、海參、海帶、黑、白木耳等。或補充深海魚(鮭魚、鮪魚、鰹魚等),可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 至於蔬果攝取,則可以選擇富含類黃酮的蔬果,像是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可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應避免吃油炸或煎的食物,因為高溫油炸、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破壞關節軟骨。 對於骨質疏鬆的防範,洪若樸表示,可以從日常生活強化食物中鈣質的攝取,選擇乳製品、豆製品、小魚干、海帶、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另外,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也可防治骨質疏鬆,有助於增進骨質健康。 洪若樸說,攝取足夠蔬果也不可少,但咖啡則要酌量,每天不宜超過2杯。沖泡咖啡最好加牛奶,避免加奶精或奶油球。並避免攝取大量纖維質,1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因為大量纖維質的攝取影響骨質密度及礦物質,鐵、鈣和鋅等的吸收。 此外,也建議每週3至5次負重運動,並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沙丁魚、鮭魚、肝臟、蛋黃,因為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如果沒把握可以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必要時額外補充鈣片。 洪若樸提醒民眾應先了解「補關節」和「補骨頭」是兩回事,才不會補錯地方



Power By udn.com

骨質密度檢測四大錯誤觀念

【聯合新聞網/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骨質密度檢測可測得骨質結構是正常、骨質是否有減少或呈疏鬆狀態。 有趣的是,許多民眾在看到骨質密度檢測報告後,常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類是過度恐慌型,看到骨質密度值為負數時,便認定自己已邁向骨質疏鬆的不歸路;另一類是過度樂觀型,骨質密度值不差就自認健康,仗著骨本好狂喝咖啡、不運動。   骨質密度檢測4大迷思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放射科主任祁維廉表示,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民眾雖然知道吃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但對於骨質密度檢測及保健觀念不見得正確。破除4大錯誤觀念,才能真正預防骨質疏鬆。  1、骨質密度檢測數值差,代表骨質流失速度快? 許多人容易將骨質密度檢測結果與流失速度快慢連想在一起,祁維廉指出,骨質密度檢測主要是掌握當下的健康狀況,有些年輕的受檢者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T-score數值即低於-1(骨質減少),但並不表示他年紀輕輕骨質就已大量流失,有可能是年輕時骨本建立的不好,輸在起跑點上,檢測數值自然低於正常標準。  2、骨質密度檢測發現骨質疏鬆,補鈣救回骨本? 人體的骨骼就像一塊木頭,剛開始很密實,但隨著歲月、風吹雨淋等外在因素腐朽後,用再多的方法也無法恢復。因此,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補鈣只能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沒有補回骨本的作用。  3、骨本建立的好,骨質疏鬆不會找上門? 祁維廉指出,青少年時期造骨細胞合成能力最強,約12~17歲間是骨本建立的黃金年齡,直到30歲左右 (每個人不同 ) 即無法繼續累積,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長、受傷、缺乏運動、熬夜、飲食不正常等因素逐漸流失。因此,基礎打得再好,沒有正確保養,一樣會有骨質疏鬆的危機。此外,患有內分泌或新陳代謝疾病者,即使骨本好,也可能在1~2年間骨質密度從正常變成骨質疏鬆,所以若發現骨質異常快速流失,建議儘早就醫。  4、年長者骨質密度檢測正常就不會骨折? 目前骨質密度檢測是以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DXA)較常見,但若受檢者罹患年長者常見的骨關節炎,即使已嚴重骨質疏鬆到產生壓迫性骨折現象,其骨密檢測結果亦可能被高估診斷。祁維廉表示,只要在健檢時搭配腹部X光片看骨骼穿透性高低,就能避免假性失真造成的錯誤判讀。
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骨質密度檢測及保健 防骨質疏鬆上身  骨質密度檢測的意義在於定期觀察骨質流失狀況,祁維廉建議,每2~3年定期安排骨質密度檢測,追蹤2~3次以後較能看出骨質流失的快慢。第一次檢查發現骨質偏低不必過度擔心,但最好在同一個檢測單位、使用同一台儀器持續追蹤,才能較準確的掌握骨質流失狀況。若發現流失速度異常快速,應留意是否因代謝或內分泌疾病引起; 若每2~3年追蹤結果骨質流失幅度偏高, 即使沒有骨質疏鬆也要特別重視保健,以免誤判自己的健康狀態,錯失顧骨本的黃金期。
骨質密度數值小常識
T值骨質狀況
-1 以上
骨質正常
-1 ~ -2.5
骨質減少
-2.5 以下
骨質疏鬆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標靶治療皮膚乾裂 修護保濕全照顧

癌症患者當面對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治療後,常因副作用而卻步,造成病情惡化。醫師指出,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引起的體內物質P(Substance-P)增加,容易使皮膚與指甲出現乾燥發炎症狀,善用含鋰元素的日常照護用品,就能減輕副作用產生,幫助患者積極對抗癌症。
 
標靶治療釀物質P增加 引發皮膚副作用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表示,大部分的癌症患者術後仍需持續進行化學治療,或併用標靶藥物控制病情,延長壽命。然而,當接受標靶或化學治療時,會使神經末端的(Substance-P)物質P產生增加,而活化了副作用產生的相關機制。

滕傑林醫師進一步解釋,許多的發炎反應均與物質P息息相關,尤其在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後,更會刺激物質P的增加,讓皮膚產生發炎症狀,這也是導致出現皮膚乾燥、皮膚紅疹、甲溝炎、黑指甲及口腔破等副作用的主因。


含鋰元素修護保濕 積極面對癌症治療

滕傑林醫師表示,因副作用而放棄治療是大家都不樂見的結果,通常為了改善患者皮膚出現的發炎症狀,部分患者會使用如面霜、凡士林等日常保養用品,或多或少能讓患者減緩副作用的不適,但僅靠滋潤、保濕仍無法修護源頭症狀。

據研究指出,微量元素鋰具有抑制癌症治療時所產生的物質- P、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能有效減緩化放療及標靶治療所帶來的皮膚不良反應。研究中亦顯示,含鋰元素的護理產品能改善癌症患者因治療所引起的皮膚、指甲、口腔、陰道、頭皮等的副作用。

癌症治療療程中,配合使用含鋰元素護理產品,藉著取代日常生活中原本使用的保養品、牙膏、乳液、護手霜、清潔液等,便可有效緩解癌症治療時的副作用,大幅增加患者積極面對癌症治療的意願,但若是副作用嚴重的患者,仍要主動與醫師溝通狀況,切勿亂用偏方治療。

依病患體質與標靶用藥的不同,副作用出現的程度也不同,但普遍出現的甲溝炎、指甲等症狀,常有患者提及不敢穿露指涼鞋出門,因指甲變化不敢伸出手,自覺有礙觀瞻,甚至是因此拒絕治療影響病情。

攝取澱粉食物 更年期後乳癌風險增

乳癌是女性好發的癌症中排名高居不下的病症,對於乳癌發生的原因,國內外也都有過不少相關研究報告,過去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報告曾發現澱粉、甜食類的食物,可能與乳癌風險有關。近日在多倫多與米蘭學者共同發表的研究中更進一步指出,更年期後的婦女,攝取三明治、麵包類食物, 在乳癌風險上比其他人來得高出近60%的比例。
更年期後婦女更要慎防乳癌的發生,飲食上盡量避免攝取精緻澱粉。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高低,影響了女性乳癌發生、復發的機率,多倫多大學及米蘭大學針對了不限年齡、共1萬1千名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研究,其中有4500名患有乳癌或是大腸直腸癌,另外6700名則為健康人士,作為對照組。

升糖指數GI值 影響雌激素水平

調查結果發現,在更年期後的55~64歲婦女中,攝取麵包等精緻澱粉類型食物的組別,在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增加了60%;另外,體重有過重超標的人,乳癌風險也高出45%。不過同樣是澱粉類,飲食中選擇吃義大利麵而非麵包、吐司類的人,在乳癌罹患率上卻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刊於「腫瘤學年鑑」(Annals of Oncology)的此份研究報告歸咎其原因,指出麵包這類精緻澱粉升糖指數較高,所以同時也刺激了女性雌激素水平上升,進而致使乳癌風險提高。


過度肥胖也是間接因素

在探討精緻澱粉類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時,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高GI質的食物通常都屬於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澱粉類食物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因此也特別容易胖。

加州癌症預防學會(Cancer Prevention Institute of California)研究科學家克拉克(Christina Clarke)也曾針對此種結果提出看法,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實某種單一因素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連,但這些發現可鼓勵民眾注意均衡飲食,包括限制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改吃優良蛋白質、好的脂肪和高纖榖物等。

癌症患者睡不穩 睡眠不佳癒後差

即使手術完成,化學治療或是標靶藥的副作用,總讓癌症患者苦不堪言,加上心理上對癌症的恐懼,更造成夜不能寐。精神科醫師指出,癌症患者想要睡得好,更需要注意飲食均衡,正面迎擊罹癌情緒;若失眠嚴重,應遵照醫囑使用安眠藥,放任不理恐釀惡性循環,影響抗癌體力及免疫力。
統計發現72%癌症患者有睡眠障礙,高於一般人的15%,常需藉助安眠藥物才能好好睡一覺。


患身心受迫 夜難入眠

據統計,癌症病患有72%有睡眠障礙,遠高於一般人的15%。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林韋丞表示,設身處地為癌症患者著想,從接受罹癌事實開始,就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常自覺「為什麼是我?」、自問「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連串自責的情緒,當晚上夜闌人靜時全湧上心頭,入睡更顯困難。

另外,對癌症患者而言,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造成健康細胞受損,身體上的疼痛、疲累等種種不適,在在會影響晚上睡眠時的安穩度,失眠變成癌症患者共同的痛苦。

例如罹癌前,本來可連續睡8小時,或是睡6小時就飽,但罹癌後身心交迫難入睡,還帶有因身體機能改變,讓患者淺眠,甚至是睡到半夜易醒爬起來,此時要再熟睡難如登天。

睡不好讓焦慮感更加嚴重,身體狀況也會下滑。已有研究指出,反覆失眠釀血壓上升、血糖不穩、心血管疾病、細胞發炎等,簡單地說,會讓身體免疫力一點一滴的流失,甚至連身體抗癌能力都被消磨殆盡。


謹記均衡飲食 善用藥物

林韋丞醫師表示,癌症患者要避免睡不好引起的惡性循環,最常到診間問及的是「吃些什麼東西能改善」?雖然多吃堅果類與香蕉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刺激大腦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生成,但遺憾地是,目前研究上,單一食物直接能對睡眠產生幫助的很少。

目前的證據顯示,直接補充褪黑激素能幫助睡眠,但要單純吃萃取褪黑激素的製品,在台灣尚未核可販售。一般還是建議依罹癌狀況,給予完善的均衡飲食並搭配規律運動為主。

林韋丞醫師進一步提到,若失眠症狀嚴重,還是須找醫師詢問,開立安眠藥等輔助治療。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不必擔心安眠藥物成癮的問題,且藥物幫助睡眠所帶來的好處,正是避免惡性循環、增加接受治療的順從度,讓你更有體力對抗癌症。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乳癌病患即使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 血液中的濃度還是偏低

我們曾經報導過乳癌患者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較低對其預後會比較差,最近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學生Friedman在老師的指導下檢測更年期後的乳癌病患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結果發現391名的早期(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病患之中,35%的病患有維他命D缺乏;同時也發現73%的更年期後乳癌病患有服用維他命D的補充品,但是還是有25%的病患有維他命D缺乏。也就是說即使知道乳癌病患應該多服用維他命D來輔助,結果發現不是每個人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都能恢復,分析的結果可能是跟病患的體重增加或者肥胖有關,體重如果增加會引起維他命D缺乏的比率增加3.2倍,此外跟種族也有關,非白人比較容易引起維他命D缺乏的比率會增加2.1倍,這篇研究並沒有提及為什麼種族差異造成維他命D不容易被吸收,是不是非白人比較不喜歡運動、曬太陽有關。不過更年期後的乳癌女性不論有沒有服用維他命D的補品,檢測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非常重要。

舉重並不會增加乳癌病患淋巴水腫

乳癌病患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及淋巴結,有少部份的病患會引起上肢腫脹,我們稱為淋巴水腫,因此醫生跟復健科都鼓勵接受手術的病患做一些運動以減少淋巴水腫的風險。其中一個問題是乳房手術切除後的病患如果做舉重會不會增加淋巴水腫,最近美國賓州醫學大學及Abramson癌症研究所的Schmitz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從2005年到2007年分析了154名女性長達1年到5年之久,這些病患都是單側乳房切除,同時至少有兩個淋巴結切除,臨床上並沒有發生跟乳癌手術有關的淋巴水腫,定義的淋巴水腫是指上肢增加5%。

他們追蹤了134名病患一年以上,將這些病患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是有從事舉重的復健運動,另一組則沒有。結果有舉重者引起淋巴水腫是11%,沒有舉重者是17%,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明顯差異;如果淋巴結至少有5個以上切除,結果有舉重者引起淋巴水腫是7%,沒有舉重者高達22%,統計學上有所差異,也就是淋巴切除較多者從事舉重的復健運動可以減少的淋巴水腫的風險。在臨床上觀察到明顯的淋巴水腫兩組只有1.5%跟4.4%,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所以從這些看來,舉重並不會增加乳房切除手術後的淋巴水腫。

臥室的光線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以前我們曾經報導過這類的研究,這是最近以色列的第三篇研究證實臥室的光線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

以色列的研究小組從2006到2008年問卷調查了1679名女性,將這些女性晚上的睡眠燈光習慣分成四組,第一組是完全黑暗、第二組是微弱光線、第三組是一般光線、第四組是在強光下。

研究發現在光線下睡眠會增加22%發生乳癌的風險,他們認為這個可能跟晚上睡覺時有光線會導致circadian disruption,這可能跟引發乳癌的風險有關。而且研究小組也指出不只是晚上開燈睡覺的婦女跟乳癌發生有關,一般夜班的女性工作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高,而且盲人的女性跟睡眠比較久的人發生乳癌的風險則
較少。

研究小組利用這些證明開燈睡覺確實跟乳癌的風險有關,不過有些人認為這些研究的證據還不是很足夠,無論如何開燈睡覺並不是很好的習慣,不得已要上夜班的婦女還是要按時調班,而不是整年都在上夜班,一定要注意休息時要關燈。同時也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

日走一小時 可防乳腺癌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研究,更年期婦女每天走路1小時的路,可以大幅度減少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這項研究歷經17年,針對7萬3000多名婦女進行調查,發現女性只要每天撥出一小時走路,就可降低乳腺癌發生率,研究結果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和預防》雜誌。 這項大型研究,由美國癌症協會在1992到1993年間,對7萬3615名50歲到74歲的婦女進行長期追蹤調查。 參與追蹤研究的婦女要填寫問卷,內容包括健康狀況,從事游泳、做健美操等運動時間,以及坐著看電視或看書的時間等。研究從1997年持續到2009年,受訪者每隔兩年就要填寫一份相同的問卷。 研究發現,這些婦女中,47%表示,走路是她們唯一的休閒活動。結果顯示,每周至少走路7小時以上(每天走1小時以上)的婦女,比每周只走3小時或不到3小時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比率少了14%。 負責這項研究的美國癌症協會帕特爾博士說,這項發現令人鼓舞,因為即使不參加其它鍛練,只要每天走路1小時,就能減少更年期女性患乳腺癌風險。  但運動要量力而為,有人會刻意上健康房做重量訓練想鍛練肌肉,但這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例如膝關節疼痛的人,就不適合做太劇烈、時間太長的運動,平時散步、走路就好,無須太過勉強,以免防癌不成,反而運動傷害找上門


乳癌的穿刺切片能達到更詳細的資訊

對於乳癌的診斷到底是穿刺切片還是開刀切片比較好呢?很多的外科醫生都希望做開刀切片,但是最近美國Burlington Vermont大學的James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更多的訊息,他認為穿刺切片比開刀切片能夠有更確實的診斷。他們從1998年到2006年在Vermont地區1135名乳癌的病患,其中有62.8%的病患在最初診斷時接受了皮下的穿刺切片,37.2%的病患接受了開刀切片,在都市的病患比在鄉下者接受了穿刺切片的比例比較高,而且他也發現接受開刀切片者腫瘤邊緣的陽性率反而比穿刺切片低,也就是利用開刀切片者反而常常發現腫瘤切除的不是很乾淨而必須要再次切除,而接受穿刺切片加上影像檢查比較容易確定腫瘤大小大概多大,比較不需要再次切除。數據顯示接受穿刺切片者76.4%只要作一次手術就好,但是接受開刀切片只有44%,而且接受穿刺切片加影像檢查者比較有機會接受乳房保留的外科手術及輔助的X光治療。最近9年研究發現接受穿刺切片診斷出乳癌的案例越來越多,在以前接受穿刺切片者只有63.0%, 2004年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73.6%。所以James醫師認為大概只有10%需要作開刀切片,其他90%的病患只要作穿刺切片即可,應該鼓勵放射線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多作穿刺切片,利用特殊儀器、工具、技術及技巧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使用穿刺切片必須經過較嚴格的訓練才能有很好的成效。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Tamoxifen可以減少帶有BRCA1基因乳癌復發的風險

乳癌病患如果有BRCA1基因突變為了預防復發是否應該將乳房切除或者使用Tamoxifen即可?最近澳洲Phillips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指出認為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可以減少50%罹患對側乳癌復發的危險。他研究了1583名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前者有383名(24%)後者有454名(52%)使用Tamoxifen,結果使用後有520名在對側罹患乳癌,他做了回溯性及前瞻性的研究發現如果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患使用Tamoxifen,在BRCA1基因突變者可以減少62%,在BRCA2基因突變者則可以減少67%在對側罹患乳癌的風險,在統計學上有意義,但是分開來在前瞻性錢就卻沒有意義。不過總之至少有50%的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者使用Tamoxifen可以減少對側乳癌復發的風險。如果是BRCA1基因突變者是不是可以在乳癌發生前使用Tamoxifen就可以預防乳癌發生呢?目前並沒有這樣的研究結果可以證實。另外一個研究者Narod持相反的意見,他認為Tamoxifen雖然可以減少50%對側乳癌復發的風險,但是如果用手術切除起碼可以減少100%對側乳癌復發的風險,在他的研究所至少會有60%的乳癌病患利用手術切除。

翰晃

口服的Bisphosphonates會增加巴瑞特食道症的風險

Bisphosphonates可以使用在乳癌、骨髓瘤、攝護腺癌骨頭轉移的病患,可以減少骨折的發生,有一些研究報告也證實Bisphosphonates可以減少一些癌症的發生,但是最近有研究報告指出口服Bisphosphonates會增加罹患巴瑞特食道症的風險。因為巴瑞特食道症有引發食道癌的風險,所以口服Bisphosphonates等於間接的增加了罹患食道癌風險,特別是這些病患有胃食道逆流者,更要特別注意。美國FDA因為最近發現口服Bisphosphonates增加食道癌的病例才開始注意這些風險。這篇研究是美國Hashem B. El-Serag博士研究了1900名病患其中有285名切片是巴瑞特食道症,1122名是內視鏡控制組,496名是對照組,結果發現其中有54名(2.8%)有使用口服Bisphosphonates。使用口服Bisphosphonates者與對照組來做比較,使用口服Bisphosphonates者罹患巴瑞特食道症的風險比較高(4.2% vs. 2.2%),他們也研究已經有胃食道逆流者症狀會不會更明顯,將年齡、性別、種族、有無使用幫浦抑制劑、橫膈裂孔疝氣、幽門桿菌、胃食道逆流者使用口服Bisphosphonates會增加瑞特食道症的風險2.33倍,如果是本身有胃食道逆流者會增加到3.2倍,所以最主要原因還是跟胃食道逆流有關。有使用幫浦抑制劑會增加2.71倍,沒有使用者就不會。Bisphosphonates確實可以減少癌症骨轉移病患的骨折發生率也可以延長發生的時間,但是在以前的研究也發現會導致下顎骨頭壞死,這些也是導致使用口服或注射的Bisphosphonates的病患如果看牙都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拔牙。Bisphosphonates會增加下顎骨頭壞死的風險,現在又發現會增加巴瑞特食道症的風險,以後使用這個藥物要非常小心,不要使用太長的時間。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提昇免疫力

(文/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 根據衛生署的報告目前癌症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首位,罹患率為約四人中便有一人會得到癌症,怎不令人談癌色變呢?而另一項威脅我們生命的隱憂,就是各種五花八門的傳染病,不論是直接傳染的疾病(人與人之間)如流行性感冒A或B、腸病毒、結核菌、流行性嗜血桿菌、百日咳及水痘,或是經由昆蟲或動物媒介而傳染的疾病如日本腦炎、登革熱、瘧疾、亨德拉病毒;或是新病毒如愛滋病毒、漢他病毒、伊玻拉病毒、變種霍亂弧菌,這些傳染病例有增無減。  現今的醫學尚且無法有效治療所有疾病的同時,我們要想一想是否還有其他方法能夠自保而免於疾病的迫害。在以往醫藥不發達的年代,人類靠著本身的抵抗力,不也存活的下來,而這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正是疾病的天敵。 所謂抵抗力,就是醫學上所說的「免疫力」,而免疫力是由體內的免疫系統來執行,其成員包括(一)各種白血球:如T淋巴球、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吞噬細胞及多形核嗜中性球。我們可將這些細胞比喻為陸海空三軍或警察各司其所(二)化學物質:抗體、補體、細胞激素、淋巴激素、干擾素、白介素、調理素、溶菌素及發炎激素。我們可將其比喻為各種武器裝備如飛機、坦克車、飛彈或各式槍砲,以上這些成員互相協調合作執行其任務,發揮免疫力的功能,外可抵抗微生物(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原蟲)感染(即抵抗力),內可監督或抑制癌細胞的成形或漫延(即抗癌力)。 免疫力是渾然天成的,取決於遺傳基因,然而後天的環境也會影響,尤其是飲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以下提供幾個自己可以提昇及維護免疫力的方法給大家參考: (一)改變飲食習慣: 根據醫學的研究,現代人的健康問題不是營養不夠,而是所吸收的營養不符合免疫系統的需要,建議多攝取表一所列的食物,這些食物含有可加強免疫力有關的各種維他命、抗氧化物質、酵素及蛋白質。其次要除去會危害免疫系統的任何物質,如大幅度減少烹飪時的用油及高脂肪食物的攝取,也要限制鹽分的攝取和減少過量用糖,這些都是可提昇免疫力。  (二)經常保持運動: 經常運動,據研究顯示可增加免疫細胞的活力,有助於清除入侵的病原和對抗體內的癌細胞‧每天至少做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如散步、游泳和騎腳踏車等都是有益免疫功能的運動,平常要多做規律的深呼吸,可促使血液含氧量增加,保持免疫系統處於最佳狀況‧歐美整體療法也證實,東方的太極拳可增進免疫系統,而太強烈的田徑活動,使身體負荷過重,不利於免疫系統。 (三)排除壓力,保持輕鬆: 精神官能免疫學以證實情緒與免疫系統有關聯性,如悲傷的情緒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壓抑免疫系統,而開懷大笑則會增強免疫力‧所以最好凡是看淡,多笑笑,歡喜就好。
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免疫系統的維護關係著免疫力的好壞,在平時好好保養及提升自己的免疫力,當遭遇各種流行病侵襲時,如冬天即將引爆的流行感冒A或B,其他如登革熱、腸病毒或日本腦炎等,我們才能堅強抵抗,而居高不小的癌症罹患率也可降低。


乳癌術後復健改善胸口疼痛

乳癌患者術後復健治療,不可小覷。55歲的林小姐於3年多前罹患乳癌,發現後開刀全乳切除,並接受一連串的化療,詎料,最近幾個月發現胸口開始有越來越嚴重的抽痛,有時甚至覺得呼吸困難,後經建議「迴旋運動」復健治療,疼痛緩解,獲得有效改善。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徐慧慈指出,迴旋運動是一種比較新的運動概念,主要是結合有瑜珈、舞蹈、體操、游泳、皮拉提斯、太極等精神的運動,除強調脊椎的各個方向動作外,包括括前彎、後仰、左右側彎、左右旋轉及360゚繞圈旋轉,也強調核心肌群的強化,讓骨盆及脊椎的力量結合在一起,達到各個周邊關節鬆動的效果。


迴旋運動簡單易學
適合多種病人族群,目前國外也把此項運動應用在下背痛、脊椎側彎、骨質疏鬆、運動傷害、心肺功能不佳等病人身上,對一般民眾也可當作健身、有氧運動來做。

臨床上,對於乳癌病人來說,迴旋運動是一個較新的選擇,一般臨床來說乳癌的病人因開刀後大部分都會出現胸部肌筋膜變緊、胸椎活動度不佳的現象,即使肩關節角度恢復到正常,淋巴水腫發生的機率也不低。


改善乳癌術後疼痛
迴旋運動是一個強調許多胸腔伸展動作及胸椎活動的運動,配合不同呼吸及節奏,達到活化身體的神經系統,讓血液循環變好、代謝功能提升,可以改善乳癌病人一般有胸部緊繃、胸悶的情況,甚至有淋巴水腫的病人也適合透過迴旋運動,來改善淋巴回流不佳的情況。


這宗案例,除了讓林小姐在治療期間接受疤痕按摩,及學會自我拉筋之外,另外指導了迴旋運動的幾個動作技巧,每天回家練習15至20分鐘的運動,順利的在接受治療的12次療程後,停止治療,大大的改善了原本胸口疼痛的問題。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乳癌患者不運動,恐增加4倍的死亡風險

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統計,過去20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暴增兩倍,據國外研究顯示,罹患乳癌的女性若減少運動,死亡率將較不運動或者維持運動習慣者高4倍,但若保持運動習慣,則能有效降低45~67%的死亡率,並降低24%復發率。

據2008年《臨床腫瘤醫學》期刊一項追蹤9年的研究記載,乳癌患者若減少運動,死亡率比維持運動習慣者將高出4倍。反之,若保持每周兩次快走3小時的運動習慣,死亡率降低67%。


研究進一步指出,甚至是在診斷罹癌後才開始運動的人,都能降低死亡率45%。另外,2011年刊載在《醫學腫瘤學》期刊的研究也闡明,對於罹患乳癌後的康復者而言,運動能有效降低24%復發率、淋巴水腫,甚至降低憂鬱傾向。


調查:47%乳癌病友 誤將勞動當運動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於今2013年7至9月針對906位乳癌病友所做的「乳癌病友運動習慣與認知調查」結果顯示,乳癌病友罹病後,追求健康成為開始運動的最大主因(92.2%),其次為解除壓力(43.1%)。

然而,近半數(47%)的乳癌病友誤將洗衣服(19.4%)、打掃家裡(30.2%)、帶小孩(5.0%)等勞動誤認為運動。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抗癌水果有哪些?

英國的醫學研究發現,如果在童年時期大量進食水果的人成人後患肺癌、腸癌及乳腺癌等癌症的可能性會降低,為什麼水果會有抗癌作用呢?因為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抗氧化物質等營養,可避免人體內遺傳物質遭受破壞,因此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例如,木瓜、芒果等水果富含的β-胡蘿蔔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能消除破壞細胞的自由基,預防氧化作用對細胞的傷害,而維生素A也能強化上皮細胞(癌症往往發源於咽喉、心、肺、肝、腎、卵巢、前列腺與結腸的上皮組織),增強酶活性、協助維生素與鈣、磷、鋅發揮效用,並有助於刺激免疫系統殺滅初期癌化的細胞。水果中的維生素C是天然抗氧化劑,可以阻止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減少胃、食道及大腸癌的發生,水果中也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對預防大腸癌有很好的效用。

常見的有防癌抗癌功效的水果包括:橘子、檸檬、葡萄柚、柳橙、香蕉、水蜜桃、蘋果、木瓜、香瓜、哈密瓜、西瓜、葡萄、菠蘿、枇杷、芒果、番石榴、獼猴桃等,下面分別介紹幾種最常見的水果的抗癌成分。

1.橘子
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食用橘子可使口腔、咽喉、腸胃、胰腺等癌症的發病率降低,橘皮中含有檸檬烯,可促進呼吸道粘膜分泌,有助於祛痰、止咳、平喘,並可抑制癌細胞生長,檸檬苦素能使穀胱甘肽與致癌物結合,使其變成無毒的物質排出體外。

2.香蕉
香蕉含有天然糖分,可迅速補充能量,被運動員視為首選水果,香蕉含豐富的鉀離子,有抑制鈉離子壓縮機損壞心血管的作用,可有效改善高血壓症狀,熟透的香蕉會產生攻擊異常細胞的活性物質TNF,能有效對抗癌腫。

3.蘋果
俗話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蘋果是世界公認的健康水果,德國營養學家發現,蘋果富含多種營養物質,經常食用可有效降低罹患肝癌、結腸癌、乳腺癌的風險,蘋果中的蘋果多酚及黃酮類等天然抗氧化物質能減少冠狀動脈疾病與肺癌的危險,三萜類化合物能調整血壓、降低血脂肪、保護肝臟及抑制癌細胞腫瘤,蘋果中的果膠能清楚人體腸胃中的細胞,破壞癌細胞生長所必需的酶,抑制癌細胞繁殖。

4.西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西瓜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及有益物質,如維生素C、硒、番茄紅素與類胡蘿蔔等強效抗氧化劑,有防直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肺癌等功效。

5.葡萄
葡萄籽中的花青素可對抗自由基、制止結締組織受損並保護眼睛,有抗菌、抗氧化、增強免疫力與抑制癌細胞的功效。葡萄梗、果柄與藤蔓含白藜蘆醇,可保護DNA免受自由基侵害,預防腫瘤形成。

以上5種水果是日常最常見的水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水果也有抗癌作用,這裡不一一介紹,想要遠離癌症最好健康合理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胰島素並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翰晃

在2009年有四篇研究報告指出胰島素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所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宣稱Glargine胰島素可能會增加癌症的風險,但是最近的一篇研究是由法國的Grimaldi-Bensouda博士所發表的報告指出不只是Glargine,其他的胰島素也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他從2008年到2009年研究了775名18歲或年齡更大的糖尿病第一型或第二型的女性,這些病患接受各種不同的胰島素或抗糖尿病治療,追蹤了8年,glargine從2001進入市場,分析這些病患會不會因為使用胰島素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經過8年的追蹤後發現無論使用Glargine或其他胰島素並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他特別將Glargine與胰島素包括:Lispro、Aspart、Human insulin互相比較,發現也沒有增加乳癌的風險。不過這項研究也有一些缺點,例如這項研究並沒有用Glargine跟其他口服降低血糖的藥物來做比較,一般糖尿病患者在初期先給予口服藥物,如果無法控制再使用胰島素,所以目前結論認為胰島素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目前的研究發現罹患糖尿病會增加癌症的風險,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乳癌 - 自摸不如篩檢

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天26名女性確診乳癌、5位死於乳癌,自摸檢查無效,乳房攝影雖會痛,但目的是為獲得清晰影像。

衛生福利部國健署副署長孔憲蘭說,1名66歲王女士每天洗澡都會「自摸」進行乳房自我檢查,因無異狀,就診時醫師告知罹患2期乳癌,王女士吃驚表示,「怎麼會這樣,每天洗身軀時攏有摸,攏無安怎阿」!

很多女性以為自我檢查可以早期發現乳癌,孔憲蘭表示,美國自民國98年起,反對教育婦女做乳房自我檢查,因自我檢查會發現許多偽陽性個案,導致婦女焦慮及不必要門診及相關檢查。

「自摸不如篩檢」,她說,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可降低34%乳癌死亡率,去年的2年篩檢率是32.5 %,平均每篩檢176名女性即可找到1名乳癌個案。

孔憲蘭說,乳癌雖可怕,只要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早期5年存活率逾9成,但晚期的5年存活率僅24%,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婦女中,有82.9%屬早期(0、1、2期),只要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積極治療,乳癌非絕症。

「會痛」是害怕篩檢的原因,她說,為獲得清晰影像、減少輻射劑量,須將乳房夾緊,以減少乳房組織重疊,才能清楚顯現病灶,現今新型乳房攝影儀器已降低檢查不適感。

國民健康署提供45歲到69歲及40歲到44歲其二等血親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在月經結束的1到2週內做檢查,檢查前先做好心理建設,呼籲女性定期接受檢查,以降低乳癌對自己生命的威脅。

孕媽媽怎麼檢查乳房,避免乳癌威脅

每3千至1萬名孕婦中,有一位會得到乳癌,
懷孕期間乳癌不易發現,惡化速度卻特別快!
孕媽媽乳房檢查不可少,別因一時疏忽付出代價。
在懷孕期間檢查出乳癌,或發現罹癌卻懷孕了,勢必給病人與家屬帶來很大的不安與衝擊,腦中會浮現很多疑問,像是:治療會傷到胎兒嗎?是否要將孩子流產?媽媽的生命會有危險嗎?如果能順利生產,往後是否還有體力、精神養育小孩呢?還有,以後還能正常懷孕嗎?

懷孕中的乳癌  不易發現且惡化快
萬芳醫院乳房外科顧問醫師劉自嘉指出,懷孕時期最麻煩的,就是不容易發現乳癌病徵,或容易誤解病徵,造成延遲發現,讓癌細胞有機會惡化。孕婦的乳房會脹大,硬塊如果剛好深藏在乳房內部,就難以經由觸診來發現,也有些孕婦雖然自覺有脹痛感,但常會臆測「痛」的感覺只是因為脹而引起,不疑有他,也就未進一步檢查,沒想到最後延誤了病情,等到症狀惡化再就醫時,腫瘤體積已不小,或已惡化到第三或四期。

據研究,每3千~1萬名孕婦中,約有1位得到乳癌,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表示,這個比率跟一般人相比,並不算特別高,但「延遲發現」付出的代價很高,所以不斷呼籲做產檢時,要一起做乳房檢查。尤其近年我國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適產年齡得到乳癌的病例在增加中,懷孕期發現乳癌的例子也越來越多,值得多留意。

張金堅醫師指出,孕婦平均延遲發現乳癌長達5~8個月之久,也的確出現較多的晚期病例;追究其原因,除了發現得晚以外,也有說法認為,可能是孕期的荷爾蒙較活躍,刺激癌細胞成長得比平時快,所以才會有較多的晚期病例。不論是哪種原因,為了避免喜劇變悲劇,產檢時多加一次乳房檢查,就像多上一道保護鎖,未雨綢繆的回報是很值得的。

孕媽媽該怎樣檢查乳房?孕期中發生的乳癌,有不少都是婦女自我檢查發現的,可能的病徵包括:無痛腫塊、紅斑(或類似濕疹等發炎症狀)、乳房脹痛,以及乳頭、乳房變形等現象。

曾有一位30歲媽媽,產後哺乳發現乳頭附近出現紅斑,誤以為是哺乳造成的發炎,就醫吃藥仍未見好轉,進一步檢驗,最後驗出是乳癌。臺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分析,乳癌跟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從表徵上很難分辨,都是發炎的常見症狀:紅、腫、熱、痛,此時一定要靠進一步檢查才能辨別,孕婦或產婦須提高警覺。


BOX孕媽媽乳房檢查小常識
為防範乳癌,臺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提醒懷孕婦女,產檢時加做乳房檢查。目前並無產檢+乳房檢查的配套檢查,產檢是在婦產科,要另外掛乳房外科門診做檢查。

適合孕婦、產婦的檢查
包括「自我檢查」、「醫師觸診」、「超音波」,或其他無放射線暴露之理學檢查。

不適合孕、產婦的檢查
乳房X光攝影、核磁共振(MRI)不適合孕婦篩檢,因為此時乳房體積變大、血管腺體密度提高,使乳房攝影敏感度降低;而核磁共振則是因此時血流分布強,診斷率不高,加上使用之顯影劑可能通過胎盤,且有熱及空洞(cavitation)之效應,不宜在懷孕期間使用……大家健康雜誌臉書粉絲團每天都有健康實用的訊息,關心您的身心健康,快上網搜尋喔!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輕熟女好骨氣四原則

茶飲、咖啡不離手,又少運動,怕曬太陽,加上鈣質攝取不足,導致國內許多輕熟女骨氣危機。如何保有「好骨氣」,成為女性一大課題。  輕熟女隨年齡增長,更需要攝取維持骨骼健康所需營養,除了補充鈣質和多攝取維生素D、K等飲食習慣外,還應多多曬太陽、多運動,遵守「好骨氣四原則」,才能讓健康「顧牢牢」。  好骨氣四原則,第一項「D」就是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包括四肢驅幹等部位,每天至少在陽光下曝曬15分鐘。如果擔心怕曬黑,可以選在清晨或是傍晚,陽光較不強的時候來曬太陽。  「好骨氣」飲食攝取的第二項建議是「E」保持運動習慣。研究證實,多多運動可以維持骨骼健康,建議上班族可從事慢跑、健走、跳繩等負重運動。  「好骨氣」飲食攝取的第三項建議是「C」就是飲食多攝取鈣質。  最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每日鈣攝取量偏低,成人與老人的鈣攝取量僅達建議量每日1000至1200毫克的五至七成,國人攝取量未達建議量者,竟高達八成以上。專家指出,乳製品是最好的鈣質來源,所以女性只要每天飲用二杯牛奶就能達到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  「好骨氣」飲食第四項建議「K」,即從深綠色青菜中多攝取維生素K,以提升鈣利用度,幫助鈣質結合在骨質上。雖然維生素K是一種脂溶性營養素,但容易代謝,必須天天補充。因此,女性朋友最好定時定量攝取綠色蔬菜、優格及優酪乳等含有豐富維生素K的食物,以提高人體的鈣質利用度。即使多吃高鈣食物,維生素D、K的攝取也同時要足夠,才能真正達到健康維持的目標 。  由於國人外食比例高,加上輕熟女性流行節食減肥,難以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這時不妨攝取營養補充品的方式加強飲食的不足。營養品選擇除了要注意鈣質含量是是否充足,也要提供能幫助增加鈣質利用度的維生素D、K及磷、鎂 。
對於愛買要求低脂又想兼顧消化道機能的女性而言,另添加益菌生的高鈣低脂奶粉是一項不錯的選擇!這類營養品提供維持骨骼健康所需營養素,並擁有低脂優點,可幫助愛美女性達到每日建議攝取量,同時維持「好骨氣」,無負擔!



Power By udn.com

訓練情緒 輕鬆一夜好眠

心緒煩躁容易引起失眠,生活中的瑣事,都可能讓我們日思夜想,或許原本只是小事情,在擾亂的思緒下,情緒無法達到平靜,晚上睡眠不足,白天工作效率差,出錯又容易造成挫折感,導致晚上睡不著,負面循環讓心力更加感到焦慮,無法面對日常生活,不要輕忽失眠的影響,只要練習就能改善。 失眠時想輕鬆詞 一項心理學研究指出,只要透過簡單的練習,就能哄騙大腦進入睡眠,原理有一點像數羊,睡不著時只要想著舒服、放鬆、或輕鬆等字詞,讓混亂的思緒能夠平穩,大腦活動力降低,心跳也會跟著降低速率,漸漸就能夠睡著,經常練習就能讓思緒穩定,睡覺時不受到白天情緒影響,失眠情況自然減少。 訓練情緒穩定 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學者MitsuruShimizu表示,心情混亂時,就可以練習想著平靜的字眼,讓自己能夠情緒穩定,大腦同時放鬆,晚上睡覺時思緒不斷擴大,受過訓練的大腦,就會很習慣因為想起相關文字或圖樣,放鬆降低活性,進入睡眠狀態,睡眠品質就能增加,白天的活力也能比較好,專注力同時增強。 利用紙條提醒 在平常的生活中,可利用便條紙寫下許多令人安定的字詞,貼在生活環境四周,例如床頭櫃、浴室、梳妝台等處,讓自己能在睡前一個小看到,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心情安定幫助睡眠,不過若還是睡不著,隔天千萬不可以超時睡眠,常常有人說越睡越累,超時睡眠讓身體更無法放鬆,白天精神反而更差。 國內專家意見 汐止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單家祁表示,睡前不論是大腦或身體活動力增加,越容易造成失眠,所以睡前最好不要運動,或著密集思考,很容易導致失眠,用字句訓練的方式,或許對偶爾失眠者有效,但對長期失眠的患者,可能讓他們更焦慮,專注想「平靜」,但其實卻無法放鬆適得其反。 長期失眠者最好就醫治療,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藥物,幫助進入睡眠,壓力逐漸解除後,在慢慢調整藥物,最終到在沒有藥物下也能睡著,偶發失眠的民眾,可利用外界的刺激,達到身體放鬆的目的,例如聽輕音樂,或著幻想自己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例如溫暖的沙灘,漸漸就能步入睡眠。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破解乳腺癌5迷思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50歲前後婦女,但近年國人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改變,年輕女性也成為乳腺癌的目標,大家逐漸重視乳腺癌相關保健,坊間同時出現許多迷思,甚至有人認為喝多牛奶就會引發乳腺癌,醫師則是持否定態度,並強調有問題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


依目前臨床案例來看,乳腺癌多好發於營養過剩、少運動且曾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如避孕藥)、未生育或者第一胎在35歲以後的女性,如有抽菸、喝酒、長期熬夜等不良習慣,更是讓患病率大大提升,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更要有正確觀念才能正確防癌、抗癌,以下破解一般人對乳腺癌常見5大迷思。

Q1.女性上班族易得乳腺癌?
A.是,但並非絕對。
醫師指出,在乳腺癌患者中,有許多都是高知識粉領族,平時營養足夠,但運動不足,導致營養過剩,有些人甚至已經成為肥胖體態,如果再加上長期熬夜等壞習慣,就會使患病率提高,建議年輕女性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不要讓自己成為患乳腺癌的高風險群。

Q2.生過小孩、有哺乳經驗能預防乳腺癌?
A.是,但是為相對風險低,並非絕對。
生過小孩且有哺乳經驗的婦女相對於未生育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機率較低,雖然目前仍不知確切因素為何?但醫師指出,讓身體順應自然,在該生育小孩時生育,可能是降低身體病變的原因之一,另外,長期服用避孕藥也會導致罹患乳腺癌機率增加。

 
Q3.喝太多牛奶,會誘發乳腺癌?
A.否,取決於喝牛奶的量,以及喝哪種牛奶。
在罹患乳腺癌的病人中,許多人有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的習慣,醫師表示,以喝牛奶來說,如果長期喝全脂牛奶,且缺乏運動,才有可能影響,若是適量喝低脂牛奶,則不會有太大壞處,且攝取過多脂肪僅是乳腺癌患者的共通點之一,並不能證明喝多牛奶就會誘發乳腺癌。

Q4.乳腺癌患者不能吃雞肉?
A.否,如吃瘦肉(如雞胸)部分沒有影響。
雞肉並不會直接影響乳腺癌病人病況,但醫師強調,雞的皮下脂肪厚,吃多會攝取過多油脂,且因雞隻飼料多添加使雞快速生長的元素,皮也容易有荷爾蒙殘留,如果避開這兩個部位,吃雞瘦肉沒有問題。

Q5. 乳腺癌患者不能喝豆漿?
A.否,反而可多喝豆漿。
許多乳腺癌病患得知荷爾蒙會影響病情加劇,害怕黃豆中的植物性荷爾蒙會讓腫瘤惡化更快,但醫師指出,喝豆漿不但不會使病情加重,還有抗癌的效果,不論是不是病人,都可以適量喝豆漿,但不要添加過多糖,以免吸收多餘熱量。

【醫師小提醒】:
誘發乳腺癌的因素很多,目前臨床患者共同特徵為肥胖、常吃高脂肪食物、營養過剩、少運動、有喝酒、抽菸習慣、長期熬夜等,都會使患病機率提高,想健康防癌、抗癌,要飲食正常、均衡,且要規律運動,已經罹患乳腺癌的病人,也必須要體力能負荷的程度內運動,才是正確保健之道。

BRCA1乳癌病患並不會增加預後不好的風險

最近美國知名影星安潔利娜裘莉因為有BRCA1基因突變,而且因為母親跟阿姨都因為有BRCA1基因突變而罹患乳癌去世,為了預防乳癌而將她的乳房切除,是不是有BRCA1基因突變就代表乳癌的預後不會好呢?

在以前的研究報告指出BRCA1基因突變並不能當作預測乳癌預後的標記,加拿大多倫多的Narod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發現罹患乳癌而且有BRCA1基因突變的病患的預後並不會不好。

他從1996年開始研究了3300名小於50歲的波蘭女性,其中有233名是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結果發現10年的存活率BRCA1是81%,而沒有者是82%,兩者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不過Narod醫師強調如果是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最好能夠在三個月內將子宮切除,能夠減少70%的死亡率,依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在300人至500人就有一個BRCA1或BRCA2的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危險性從12%增加到45%至65%之間,如果有BRCA基因也會增加卵巢癌發生1.4%增加到11%至39%之間。

雖然這份報告是認為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不會影響預後,不過Narod醫師認為診斷確定後最好將卵巢切除,當然也有些人反對。如果女性有乳癌家族史最好能在50歲前接受BRCA基因檢測,70歲以後才罹患乳癌或沒有家族史的女性就沒有必要接受BRCA基因檢測,至於是否要將卵巢切除還是有爭論的。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醫師能力不足 美癌症醫療堪憂

(中央社紐約1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醫學研究所(IOM)今天公布報告指出,癌症療法已趨複雜,美國許多醫師沒有掌握最新資訊,結果採用了不正確的療法,也未對病患詳述治療選項。
 
這份315頁的報告列出一長串的危機發生原因,包括有癌症治療需求的患者愈來愈多,但腫瘤醫療人力卻縮減。
 
報告標題為「高品質的癌症治療:為危機中的制度擘劃新路」(Delivering High-Quality Cancer Care:Charting a New Course for a System in Crisis)。
醫學研究所撰寫這項報告的小組主席甘茲(Patricia Ganz)說:「平均醫療品質也許不差,但據我們所知,有些民眾並沒有得到最好的醫療。」
甘茲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醫學與公衛學院教授。
他說:「病患需要知道的是,醫生提供的治療適當嗎?」
 
醫學研究所發現,諸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等團體,幾乎已為每種癌症的每1個病程階段擬定多種治療方針,但並未普遍獲得臨床醫師採用。
 
報告說,有些醫師認為自己的經驗比科學證據靠得住,有些醫師則懷疑自己的病患是特例,還有些醫師根本不知道有治療方針。
 
報告結論說,癌症治療已趨複雜,開立藥物必須精確針對腫瘤分子特徵,許多醫師缺乏「照護癌症患者的核心能力」。
 
另一方面,即使是較小的挑戰,醫師也無力因應。報告指出,當藥石罔效時,幾乎少有腫瘤科醫師知道如何提供安寧療法來讓患者覺得舒服點,甚至也不知該將患者轉介給安寧療護。
 
病患甚至無法期待,能與醫師充分溝通。
 
許多醫師並未解釋各治療選項的優缺點,遑論詢問患者的意願。醫師也無法詳述治療目標、甚至病患接受的是何種療法,以及這些治療可能會對未來健康造成何種影響,比如有些化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報告說,多數醫師似乎也不願向患者坦承病情不樂觀。診斷結果不佳的癌症病患中,有高達80%誤以為治療能使自己痊癒

縮短乳癌放療時間 正常組織傷害小

台灣新生報 – 2013924 上午12:00
乳癌患者接受較短時間但能量稍高的放射治療,效果等同較久但低強度的放射劑量。然而縮短放射治療時間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小。倫敦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約翰·亞諾德表示,縮短放射治療整體的時間,但稍提高劑量是今後治療的趨勢。
 
約翰·亞諾德指出,縮短療程,稍提高劑量,成本較低,副作用較小,且效果與更長時間的療程差異不大。
 
提早發現乳癌,可提高存活率,乳房影像檢查中,乳房超音波對鈣化點的判讀可信度較低,所以必須針對病灶做局部放大的乳房X光攝影,有助於決定手術病理化驗的必要性。
 
乳房超音波與攝影仍須搭配,進行判斷,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需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以較小傷口的手術方式,取得腫瘤標本,經過病理化驗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
 
罹患乳癌並非只單一因素,除了遺傳、體質以外,處於高輻射環境、蔬菜水果攝取不足,不健康的油脂攝取過多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特殊的魚油可以減少乳癌的風險

翰晃

BMJ. Published online June 27, 2013. Abstract

1
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魚油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最近有一篇分析研究是將到目前為止亞洲、歐洲及美國的26篇研究報告,這項分析包括了20,905名乳癌病患和883,585名參與者及21個獨立的前瞻性團隊。

這是中國的Zheng博士所做的研究報告,他發現使用海洋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14%乳癌的發生率,鮭魚、金槍魚及沙丁魚含有豐富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這份研究報告裡指出每天食用0.1克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5%的乳癌發生率,如果一個禮拜食用1~2次的魚可以減少14%罹患乳癌的風險。

因為這項研究分析的報告來自於亞洲、歐洲及美國,所以白種人,尤其是德國人都不是常吃魚的民族,所以吃魚減少乳癌的發生風險在亞洲人證據比較明顯,可以減少31%,在西方只能減少11%,所以吃魚的民族乳癌發生率比較低可能跟攝取這種n-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關,所以攝取魚類對於身體有幫助,但是還是只限於新鮮跟無汙染的魚類。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女性乳癌病人及其家屬之心理支持

乳癌自民國88年起躍升為台灣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至今,診斷病例日益增加,根據衛生署統計,92年因乳癌死亡者有1381人;而先進的檢查和治療,已大大的提升乳癌病人的存活率。

多數女性在被診斷為乳癌時,都希望能治癒或延長存活期,但乳癌治療不同於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病,是比較複雜的,例如手術後可能需合併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日後的乳房重建手術等,因此病人不只有生理的需求,也包含有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需求。

罹患乳癌對女性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在心理社會反應上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包括擔心喪失乳房、治療的不舒服、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受影響、自我價值感改變等,不僅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也影響病人和家屬或其他親友的心理調適。正向的人際關係、家人的相互支持、及社會支持,與疾病的預後有很大的關係。

學者指出,丈夫從目睹創傷、就醫、到性生活的早期恢復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伴侶功能,但腫瘤對家人的衝擊就如同對病人的衝擊一樣,配偶對疾病也會感到憤怒、悲傷及脆弱感;臨床上發現,腫瘤病人的家屬就是第二個病人,他們陪伴病人一起面臨疾病及復原過程,所以也面臨了相同程度的壓力。其他學者也指出,病人和配偶的調適是會互相影響的,假如病人或伴侶其中一位有調適困難的情形,另ㄧ位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有些男人基於一家之主的權威身分,有時會妨礙開放性溝通的效益,使得自己及病人雙方都承受莫大的壓力,卻無法排解。在對抗疾病的過程當中,配偶、家人與病人之間的關係若發生問題,對彼此都沒有幫助,此時若能有適當的人介入,提供家屬和病人之間討論和反應問題的機會,喚起彼此的支持,可以減輕家屬成員的壓力。

大部分病人的主要支持來源是家人,但此同時,家人也面臨了壓力,所以在面臨疾病的發生及治療過程中,病人與家人應敞開心胸,運用開放性的溝通,彼此之間勇於提出困擾及討論問題,減少彼此的猜疑和矛盾,以提供彼此間最真摯而適切的支持和需求。適當的社會性支持具有正向的調適作用,藉由增加知識及參與支持性團體,以減少焦慮和憂鬱,並增加自我意識控制及改善負面的身體心像感,提升病人本身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護理部 李惠玲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乳房的葉狀瘤

葉狀瘤(Phyllodes tumor)是一種很少見的乳房腫瘤,屬於肉瘤(sarcoma)的一種,而非源於一般上皮組織(即乳房的乳管或小葉),好發於四十歲以上停經前婦女。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葉狀瘤顧名思義,其生長模式呈現葉狀。

葉狀瘤在乳房惡性腫瘤的比例小於百分之一,雖然葉狀瘤可能是良性的,仍可能轉變為惡性。

葉狀瘤通常以一堅硬、邊緣平滑、表面有些凹凸不平的乳房腫塊呈現,可以在乳房的任一處發現,覆蓋其上的皮膚可能呈現紅色甚或溫度略高於其他。這種乳房腫瘤長得很快,可能在幾個禮拜以內長到很大。葉狀瘤也可能類似纖維腺瘤(fibroadenoma),這兩種情形常常會彼此混淆。大部分有葉狀瘤的婦女通常尚未停經,少數情況下青春期的女孩子也可能有。

在乳房攝影(mammography)下,葉狀瘤看起來有明顯的邊緣。不管是乳房攝影或是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都無法清楚地區別纖維腺瘤或葉狀瘤,也無法判斷究竟是否為良性或惡性。這種型態的乳房腫瘤通常沒有微小鈣化(microcalcification),粗針穿刺(core needle biopsy)也很少能提供正確診斷,因為這些細胞有時形似癌細胞或纖維腺瘤。直接手術切除得到組織才能提供正確的葉狀瘤診斷。

一義大利的研究顯示,核磁共振(MRI)較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更能提供這類腫瘤準確的影像判讀,幫助外科醫師手術前的計畫。甚至這類腫瘤有時很貼近胸壁肌肉,乳房核磁共振的影像也較另兩種尤佳。

乳癌分為一到四期,但此種分類法不適用於葉狀瘤。葉狀瘤手術切除後,病理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細胞分裂的數目以及腫瘤邊緣的型態,將葉狀瘤分為良性、邊緣型(borderline),以及惡性三種。大部分的葉狀瘤屬於良性。
良性葉狀瘤的預後相當良好,局部復發率為百分之十七,通常四十五歲以上婦女很少復發,但仍可能以惡性葉狀瘤之形態復發,故手術後仍須定期追蹤。對於邊緣型及惡性葉狀瘤,預後則有所差異,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術後發生局部復發。邊緣型葉狀瘤有可能轉變為惡性,即便是接受手術之後在極少部分的病人仍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兩年復發,亦可能擴散至肺部、骨頭、肝臟,或是胸壁,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六成的病人存活超過五年。

葉狀瘤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這類型的腫瘤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效果不彰。如果腫瘤小且屬良性,手術切除腫瘤即可。若腫瘤很大,惡性的可能性上升,為確保安全距離(free margin)及避免日後轉移或復發機會增加,有時可能需要切除整個乳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外科部 陳芝蓉醫師

研究:新鮮蔬果丟冰箱 反流失營養價值

菜買回家,丟冰箱才保鮮?當心營養反而流失!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就指出,將新鮮蔬果直接放進冰箱,原本新鮮的蔬果因為缺乏光照,可能打亂蔬果殘存的「生物時鐘」,讓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不如擺在涼爽通風處,正常光照,才留住營養。不過,營養師強調,新鮮蔬果擺久營養都會流失,還是「趁新鮮」烹調下肚最好。

美國萊斯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將市場買回來的包心菜(cabage)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維持正常晝夜光照,結果發現,維持正常光照的包心菜,受到蟲咬的情況比起另一組,明顯輕微。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差別在於菜裡頭的硫配醣體濃度,維持正常光照的包心菜會自行調節、抗癌成分的硫配醣體,在菜蟲喜歡進食的下午之前,達到最高,藉由硫配醣體的苦味,阻止菜蟲啃食。

原來蔬果採收之後,還保有生物活性,體內的「生物時鐘」仍會受到晝夜光照的影響,微調含有的植物化學物質,且不只包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如此,研究發現,包括菠菜、萵苣、胡蘿蔔、地瓜以及藍莓等,採收後也都會出現相同的微調作用。

研究建議,保存新鮮蔬果時,放在黑漆漆的冰箱裡,不如放在外頭涼爽通風處,維持蔬果正常光照,反而更可以留住營養價值;像蘋果、桃、李子、大白菜、馬鈴薯、番茄等,都適宜在室溫下保存;或者是在蔬果營養價值達到高峰值時,例如中午,再將其冷藏、冷凍保存。

癌友健康吃 天天五蔬果提高免疫力

癌友要能勇敢抗癌,也得要有充足的營養;由於癌症治療常讓癌友沒有胃口,為能促進癌友食慾,童綜合醫院癌症資源中心建議癌友,不妨每天喝一杯五色蔬果汁,可以將營養一起喝下肚。
 
童綜合醫院癌症資源中心陳俞穎營養師表示,均衡飲食搭配適度的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抗氧化、預防癌症;癌友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而且要天天五蔬果,才能提高免疫力。

陳俞穎營養師強調,天天五蔬果是指三份青菜及兩份水果,蔬果可選擇各種顏色,橙黃綠黑白紫的蔬果都要吃,因為有色蔬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至於主食類的選擇上,可以一餐以糙米飯取代白米飯,可增加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攝取,肉類選擇上要少吃紅肉多選白肉。

另外,陳俞穎並建議,癌友可每天喝一杯彩虹蔬果汁,例如可用牛蒡、蕃茄、鳳梨、甜椒、香蕉、蘋果、西瓜、紅蘿蔔、芒果、紫高麗打成汁,再加入芝麻和檸檬汁,製成健康五色蔬果汁,可將各種營養一起喝下肚。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

人體中每天約會產生五千個癌細胞。而身體也有許多免疫細胞可以將異常的細胞殺死,但是一旦免疫力降低,癌細胞生存的機會就會增加,當然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因此如何增加免疫力是遠離癌症的一大關鍵。

藥師王唯正說明,除正規醫療之外,目前越來越多民眾會以保健食品的方式來增強免疫力,像是巴西蘑菇(俗稱:變種原茸)就是癌症輔助食品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日本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九成採用整合療法的癌症患者是使用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中有六成就是使用巴西蘑菇。

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經實驗證實,菇蕈類對於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病毒等有很大的功效,但要達到這些功效,機能性多醣體濃度一定要夠!其中,以抗腫瘤的角度而言,菇蕈類號稱是免疫調節劑,萃取出的高分子多醣體可以達到刺激體內巨噬細胞活化,分泌腫瘤壞死因子,促進抗體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同時增進人體的免疫系統,推動人體的自癒能力,達到抗癌的效果。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更多證據顯示夜間工作者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翰晃

以前曾經有幾篇研究指出夜間工作者容易罹患癌症,但是當時的研究只侷限於一些護理人員、空姐等,可能跟他們日夜顛倒有關,去年也有研究報告指出丹麥的女性夜間工作者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一般民眾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形呢?最近加拿大的一篇研究發現夜間工作者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必須是長期夜間工作才會發生,這篇報告不止只有包含一些特殊的職業,也研究了一般的夜間女性工作者,而且也研究了夜間工作年限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研究範圍較之前的報告更深更廣。

這項研究是從2005年到2010年研究了Vancouver與Kingston的1134名罹患乳癌的病患,另外找了1179名對照組來做比較。兩組各有三分之一都有做夜間工作,將這些夜間工作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是0到14年、第二組是15到29年、第三組是超過30年,結果發現工作14年以下跟15到29年這兩組跟乳癌無關,但是工作超過30年會增加2.21倍罹患乳癌的風險,這些罹患乳癌的病患多數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

從這項結果來看,以前研究夜間工作者增加罹癌風險可能是因為melatonin失調有關,除了這個之外,夜間工作者還會引起睡眠障礙、時鐘基因失調、生活型態改變等,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導致增加乳癌的風險。

乳癌細胞基因分析的新進展與臨床應用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 一般外科 廖國秀醫師

1
隨著基因醫學的進步與分子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細胞之基因分析對於癌症預後的判斷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把癌症患者根據分子基因的特性分成不同的疾病亞型及惡性程度,甚至預測疾病進展速度以及預後。最近幾年來隨著基因微陣列分析(microarray)技術的運用,相較於過去乳癌手術切除後進行細胞染色以分辨患者的預後,只能侷限於某些蛋白質或細胞受體的表現,全基因體基因晶片可以全面檢視二十三對染色體的基因劑量以進行乳癌患者預後的分析。舉例來說,有一半的患者其乳癌細胞基因體相對穩定,只有少於5%的基因劑量變化,這一類患者的臨床預後就會較佳;有一些患者的腫瘤會同時具有第一號染色體長臂的基因劑量增加和第十六號染色體的長臂劑量減少的情況,這些患者通常也有較好的治療反應。此外針對乳癌HER2基因的標靶治療,也必須根據 HER2 基因的表現量,然而過去的蛋白質定量方法或原位螢光雜交法有時仍無法確切分析出 HER2 基因的劑量,運用基因晶片則可以清楚地訂出基因劑量以及同樣位於第十七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是否也具有相同的變化。因此未來的趨勢將是基因晶片應用於乳癌或者其他癌症,作為疾病分期、治療效果預測或疾病預後的指標。

2000年,Perou和Sorlie等對65例乳癌標本和17株乳癌細胞株進行了含有8012個人類基因的cDNA微陣列分析,發現同一乳癌的基因表型相對穩定,而不同乳癌之間基因表達則存在著較大差別;化療前後及腫瘤原發灶和轉移灶之間的基因表達則無明顯差異。基於此現象,Perou和Sorlie等提出了乳癌的分子分型,各型分別具有不同的特徵且預後不同,乳癌的這種分子分型有利於判斷其生物學特性和預後,有利於指導其臨床診斷及治療,並且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證實,成為目前乳癌分子分型的基礎和潮流。臨床上利用基因微陣列分析的方式來將乳癌細胞分成基底細胞型(basal-like)、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 管腔細胞B型(luminal B) 、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2型過度表現型(Her2+) 和 Normal like五種預後因子。這五種預後因子分別能造成不同乳癌預後意義和不同程度的治療結果。基因微陣列分析除了上述的使用進展外,目前的另一個主要用途是將乳癌病患作基因表現的分類;現在已知病患的乳癌細胞基因表現可大分為四類,第一類稱為luminal A型,預後最好;第二類為luminal B型,預後較管腔細胞A型差;第三類為Her2+過度表現型;而第四類則稱為basal-like 型。目前的臨床研究則著力於根據這四類病患基因的表現,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模式,包括最合適的化學治療處方。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徵。一般而言, 管腔細胞型患者平均年齡較大(≥ 35歲),腫瘤較小,增殖率與浸潤性低且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高表達,確診時臨床分期較早,對內分泌治療敏感,luminal A的癌細胞可能有著最好的預後意義和治療結果,因此該型患者預後較好。 Her2過表達型與basal-like型原發瘤較大,增殖率高且ER和PR低表達,淋巴結轉移者多,病理分期較晚,這類的癌細胞可能很容易復發及遠處轉移,有較多的預後不良因素。basal-like型乳癌年輕患者所佔比例較高,有乳癌家族史者較多,而年輕乳癌患者預後較差。

雖然採用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對乳癌進行基因表達譜分析是鑑定各種分子亞型最準確的工具,但該技術對標本的要求太高,且費用昂貴,實際操作困難,較難在臨床廣泛應用;兼之乳癌各分子亞型均有蛋白質標誌物如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細胞角蛋白5/6(CK5/6),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的明顯差異,所以大多數臨床上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替代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在蛋白質水平上對乳癌進行分子亞型,同樣分為上述4型。雖然乳癌的異質性使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分子亞型和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的結果不完全一致,但前者也基本反映了各分子亞型的臨床特徵,敏感性為76%,而特異性達100%。研究學者認為可以根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的ER、PR、HER2和Ki67的結果來分型,分為(1) Luminal A型為 ER/PR:+, Her2:-, Ki67≦14%; (2)Luminal B型為 ER/PR:+, Her2:+,或 ER/PR:+, Ki67>14%, Her2:-; (3)Her2 overexpression型為ER/PR:-, HER2:+; (4)Basal like型為ER/PR/HER2:-。
最新的《2011年St.Gallen乳癌治療準則》將乳癌大致分為以上四種亞型,不同亞型的乳癌其生物學特徵、臨床預後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因此,可以說乳癌的治療已經進入新分子分型指導下的治療模式,我們對乳癌的診治需要更新理念,掌握新技術,應用新策略。“不同亞型的治療策略”,體現新分子分型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在新的治療模式中,制定乳癌輔助治療首先要考慮分子分型,然後再考慮復發風險。乳癌輔助化療適應症包括以下幾個條件:高Ki67指數、三陰性乳癌、激素受體陰性、HER2陽性,以及組織學分級為3級。因此在臨床治療策略上:(1)Luminal A型:因為在賀爾蒙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化療獲益較少,目前沒有公認有效的化療方案,所以仍以賀爾蒙治療為主;賀爾蒙治療在EBCTCG(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的分析顯示乳癌術後輔助泰莫西芬(tamoxifen)治療可以降低復發風險和死亡風險,第3代芳香環酶抑製劑(Aromatase Inhibitors, AI)的出現使乳癌賀爾蒙治療從泰莫西芬的時代走向芳香環酶抑製劑時代,芳香環酶抑製劑已經成為停經後乳癌的標準輔助治療。(2) Luminal B型目前以化療為主;(3)三陰性乳癌患者可考慮劑量密集性化療,治療處方中應包含小紅莓類和紫杉醇類藥物,不推薦使用鉑類藥物和抗血管生成藥物;(4) HER2陽性則是建議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乳癌標靶治療是指針對乳癌有關的癌基因及其相關表達產物進行治療,通過阻斷腫瘤細胞或相關細胞的信號轉導,來控制細胞基因表達的改變,從而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人類乳癌細胞基因分析的新發展給分子腫瘤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乳癌的分子標靶治療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成為今後乳癌藥物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分子標靶治療的主要進展在以下幾個領域:1.抗HER-2治療;2.新的標靶藥物和多靶點藥物;3.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標靶治療; 4.針對PARP的標靶治療;5.EGFR單株抗體;6.EGFR酪氨酸激酶抑製劑;7.蛋白激酶C抑制劑;8.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9.bcl-2抑制劑;10.兩個標靶藥物的聯合應用。基因芯片、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推動了乳癌個體化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DNA微陣列(如Oncotype DX等)研究的結果表明,基因表達譜(GEP)能夠預測對乳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還有一些新方法,如DNA分析、RNA分析、蛋白質分析和微小RNA分析等等,化療敏感性和耐藥分析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有ATP發光法、EDRA分析法、MTT法、ChemoFX法等等。此外轉譯學研究(translation research)針對芳香環酶結構及對雌激素受體(ER)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入研究,將開發出更有活性及更具標靶性的賀爾蒙藥物,可能可以克服賀爾蒙治療的耐藥性。PI3K/PTEN訊息路徑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出更多的標靶藥物。癌幹細胞被認為對化療和放射治療不敏感,往往成為腫瘤復發的根源,癌幹細胞的特異性訊息路徑抑制劑,如NOTCH訊息路徑抑制劑、Wnt/β-caternin訊息路徑抑制劑等等,也正在第I期臨床試驗或動物試驗階段。雖然這些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展仍大都處於前期臨床研究階段。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乳癌的治療將會成為所有癌症治療的一個典範,運用基因分析與臨床預後因子的分析判斷,引導醫師及病患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作最正確的判斷。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信偏方 延誤治療時機

一名40歲乳癌二期患者選擇運動療法放棄醫療,醫師說,不少早期患者不接受醫療治療,尋求其他療法,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說,每年新增1萬名女性罹患乳癌,主要是與衛生福利部長期推動癌症篩檢發現許多早期患者,與發生率增加有關,此外,乳癌第三期、第四期患者也增加,不過這與民眾不接受治療有關。

黃俊升說,國外研究顯示,歐美乳癌死亡率已因篩檢的普及和治療進步逐漸下降中,近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增加,部分即歸因於篩檢的推行,然而死亡率自2003年以來,已逐漸緩和持平,顯示台灣治療能力達到世界水準。

不過,黃俊升說,門診也遇到不少乳癌患者,在迷思及傳統觀念下,不接受正規醫療治療,反而尋求心靈療法、民俗療法、生機飲食及運動療法。他說,最近遇到一名40歲女性罹患乳癌第二期的患者,不接受治療而選擇運動療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國內乳癌發生年齡高峰在45到69歲,平均每10萬名婦女中有169至187人,據2012年婦女乳房攝影檢查結果顯示,平均每篩檢185名女性中就有1人罹癌,在每18個陽性個案中,有1名確診乳癌。

國健署表示,目前乳癌治療水準已與先進國家相似,以5年存活率分析,早期達90%、第三期70.6%、第四期24%。不過篩檢陽性個案中,部分女性沒有回診或確診的理由是因為身體沒有出現症狀,或因恐懼、猶豫而不就醫。

國健署提醒女性應勇於面對,提早發現及時治療,早期乳癌預後好,讓自己健康也為家庭帶來幸福,並建議45歲到69歲及40歲到44歲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乳癌新曙光 電漿刀手術助重建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八千人;由於乳癌篩檢的普及,使得乳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已大幅提升。乳癌治療首重手術切除,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科技「電漿刀」,不但能降低手術疼痛感,且併發症減少,使得乳癌切除後的重建,更能避免復發與感染。
 
長庚紀念醫院台北院區乳房外科部主任陳訓徹表示,目前針對乳癌手術切除治療時,大多使用傳統電燒刀與新科技電漿刀;由於電燒刀能量較大,會因高溫而將乳房週遭組織破壞;至於電漿刀因熱度降低,可減少皮膚遭受破壞,尤其是針對皮瓣切除,可以減少皮瓣壞死。

目前國外乳癌手術治療,已朝向切除後直接進行重建手術,且相當普遍,而國內乳癌治療也逐漸有此趨勢,尤其是台灣乳癌病友罹患年齡較歐美年輕許多,相較於較年長患者,對於乳房重建的需求也較大。

乳房重建包括置入水袋、矽膠,自體脂肪移植等方式。陳訓徹主任指出,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將癌細胞切除乾淨,才能減少復發機率,且併發症也較少,才能有較降低感染機率;這除了與醫師的技術相關外,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設備的協助,也是相當重要的。

陳訓徹主任進一步說明,乳癌手術以部分切除為主流,若需全切除手術時,先考慮是否可進行「乳頭保留手術」。為了能讓乳頭完整保留,且同時要將乳腺切除乾淨,使之不易復發,此時電漿刀就能發揮功能;因電燒刀可能產生5-10%的乳頭壞死,但採用電漿刀來進行手術,以目前臨床狀況來看較無此現象。

乳癌病友進行手術切除時保留乳頭手術在歐洲已有15年的經驗,長庚醫院也已完成76例,根據該院統計,目前接受乳頭保留手術的乳癌病友,都沒有復發情況;陳訓徹主任強調,針對保留手術,必須是乳癌不可太大,較早期的病人,且乳癌位置不可離乳暈太近,及沒有高復發危險因子者較為適宣。

根據統計,國內乳癌病友在手術切除後直接進行重建手術的比例大約佔一成五;陳訓徹主任說,除了年紀因素外,病友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才是主要原因。做完重建手術後,乳癌病友確實能夠在外觀上更顯自信。陳訓徹主任也特別提醒,年輕的乳癌病友更易局部復發,因此要更加小心,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乳癌新標靶藥TDMI

「總是會有希望。」乳癌標靶藥物發明人丹尼斯‧史萊門(Dennis Slamon)昨天來台參加乳癌研討會,鼓勵乳癌患者永遠懷抱希望;而在史萊門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一款新的標靶藥物「TDM1」,也可望明年在台問世。  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萊門表示,他花了十二年研究乳癌標靶藥物,這段期間捨棄與家人相處時光,錯過好幾次孩子活動,不斷與藥廠爭取經費,才成功研發。  過去帶有Her—2基因的乳癌患者,癌細胞容易轉移復發,惡化速度也快,荷爾蒙與化學療法效果不佳;直到史萊門的標靶藥物在一九九八年問世後,這類乳癌患者才出現新契機。  史萊門研發標靶藥物的故事,也被拍攝成電影「擁愛奇蹟」(Living Proof),昨天他受邀參加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讚揚他的貢獻,「讓難纏的癌症,變成存活率最好的癌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乳癌發生率高峰,約在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之間,平均每一百八十五名篩檢女性中,就有一人罹癌。儘管如此,這些人八成是早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針對治療後復發的乳癌患者,美國今年初已核准標靶新藥TDM1,它目前已在台大等十二家醫院做臨床試驗,明年五月可望在台上市。
TDM1具標靶與化學藥物優點,能針對癌細胞結合後,再釋放出化學藥物;黃俊升以「巡弋飛彈搭載核子彈頭」形容這款新藥物,預估可延長末期患者半年壽命。


罹癌無關胸部大小 防癌勤檢查就對了

讀者提到,10年前洗澡時摸到右乳有硬塊,卻以為乳房不大,應不會罹患乳癌。
其實乳癌和胸部大小無關,而是和停經後肥胖、未生育、飲食西化、過量飲酒、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未哺育母乳及家族史等危險因子有關。
20歲到40歲女性,除每個月應自我觸摸檢查乳房外,(最佳時間在從月經來時第1天算起的第5到7天),每年也最好請專科醫師做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必要時再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40歲以上女性,則應每年交替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檢查。

讀者治療後,服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它的作用為阻斷雌性激素與雌性激素受體(ER)結合,臨床使用超過30年,稱得上是乳癌荷爾蒙治療的黃金準則。

雖然服用泰莫西芬,有停經、燥熱、子宮內膜增生的副作用,尤其患者家族中若有心血管疾病,會比較擔心產生靜脈血栓問題;但一般建議,每年做子宮內膜超音波檢查追蹤,就不必過於擔心。

復乳納則是芳香環酶抑制劑的一種,適合停經後婦女,作用使腎上腺生成的雄性激素,無法轉變成雌性激素,以預防乳癌復發或轉移;但同時也可能有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的副作用。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留言板

歡迎大家在此發問或留言!若想要以不公開的方式詢問,可以選擇在臉書粉絲頁上發訊息給我。我會盡力回答大家的問題。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葉名焮醫師的部落格搬家了

大家好

Yahoo奇摩部落格將於2013年12月26日關閉停止服務了。

自即日起,葉名焮醫師的部落格要搬家到Blogger。

歡迎到這裡找我:
http://dryehblog.blogspot.tw/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預防性化學治療藥物只對有乳癌高度風險的女性有效

美國女性一生之中每8~9人就有一人罹患乳癌,因此美國女性是談乳癌色變,最近有一則新聞是美國著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由於他的母親46歲就罹患乳癌,她也在檢驗中發現BRCA1基因缺陷,這類的病患要預防乳癌大概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實施預防性的切除手術,另外一種是使用化學治療藥物來做預防,所以裘莉為了預防乳癌發生就將女性的第二性徵雙乳切除,將來也預計將卵巢加輸卵管切除來預防卵巢癌的發生,但是有部分的專家也認為使用預防性化學治療也應該可以達到切除手術相同的療效。

 


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推薦使用抗女性荷爾蒙tamoxifen 或raloxifene,但是這種藥物只對乳癌高危險群的女性才有療效,使用在中等度或低風險的乳癌病患反而療效不佳,壞處多於好處。


 


他們的報告顯示服用tamoxifen 5年可以使1000位女性減少7位發生侵犯性乳癌,使用raloxifene可以減少9位,但是使用在低風險的乳癌病患反而會增加副作用。


 


這是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分析七篇臨床試驗的分析所得到的結論,比較raloxifene與tamoxifen的治療各有利弊,以乳癌來說tamoxifen比raloxifene每1000名女性可以多減少5名乳癌的發生,但是raloxifene還是比tamoxifen好,因為tamoxifen的副作用比較強,在靜脈血栓方面,tamoxifen比raloxifene每1000名多了4名,並且會產生子宮內膜癌跟白內障風險。


 


所謂高風險的乳癌病患是指有家族病史、40歲到70歲、沒有任何乳癌症狀、以前也沒有被診斷出乳癌或乳管原位癌,但是這些女性必須沒有靜脈血管栓塞、肺部血管栓塞、腦中風或輕微中風的狀況,有這些症狀者都不適合使用這種藥物來預防乳癌,醫師必須詳細跟病患解釋使用這些藥物的好處跟壞處。


 


翰晃


 


乳癌手術後輔助療法使用Tamoxifen10年比5年好

這篇研究是英國經過數十年的追蹤研究後所得到的結果,以前乳癌病患手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輔助療法,如果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患標準治療是使用Tamoxifen 5年,但是最近研究發現如果將5年延長為10年療效會更好。

 


負責這項研究的是英國牛津大學的Gray教授,他研究的病患是更年期後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從1991年到2005年一共追蹤了英國176個醫學中心6953名女性病患,這些病患80%都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經過10年的追蹤後有5000名病患可以分析,結果發現乳癌的復發率服用10年比服用5年的較佳(21% vs. 24%),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他將這些婦女服用5年Tamoxifen後分成兩組,一組再繼續給予Tamoxifen 5年,另外一組當作對照組,復發率是21% vs. 24%,有統計學上是有異議差異。


 


他也認為因為這些病患都已經接受5年的Tamoxifen治療,顏面潮紅、陰道分泌物、陰道乾燥等副作用都會比較少,唯一的缺點是或增加子宮體癌的發生率,如果使用Tamoxifen 10年跟5年每100個人會增加2.2倍,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差異。死亡率方面是1.1% vs. 0.6%,雖然會增加子宮體癌的危險,但是他認為只要定期檢查就能及早預防,而且整體而言使用Tamoxifen 10年比5年更有幫助,而且也不會增加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


 


翰晃


2013年6月26日 星期三

乳癌病患隆乳預後較差

乳房是女人的第二生命,所以女性罹患乳癌手術治療後都希望能夠接受隆乳,而醫生也鼓勵病患隆乳,甚至有些病患是為了丈夫而去隆乳。隆乳現在變成一個很流行的整型手術,在美國每年接受隆乳手術者高達30萬人,比1990年代多了8倍,以前流行病學的研究認為隆乳不會影響病患的預後,但是最近一個重要的報告認為隆乳會影響乳癌病患的預後及復發。隆乳會造成一些問題,例如接受乳房X光檢查時可能會看不清楚復發的腫塊,阻礙到早期診斷。

 


最近發表了兩篇研究報告,第一個meta-analysis是將以前的12個研究報告來作有接受隆乳跟沒接受隆乳者比較非局部復發,包括淋巴結轉移、遠端復發跟隆乳有無關係,結果發現如果合併隆乳者會增加26%的淋巴結轉移或遠端復發的危險性。第二個meta-analysis是分析了5個研究報告來研究隆乳與乳癌存活的關係,結果發現隆乳者會減少38%整體存活期。


 


雖然meta-analysis研究有缺失的地方,但是整體來說隆乳從這兩個研究來看不但無法早期診斷出乳癌復發,而且會影響到存活率,所以病患要不要接受整型隆乳可能需要好好考慮,醫師也必須將風險告知病患。


 


翰晃 | 2013 六月 20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乳癌患者多運動可減復發

大紀元5月24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說,乳癌患者經常活動,即使每周步行一小時都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機會,減少癌症復發的風險。

波士頓布里格姆婦科醫院的研究人員在最新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說,雌激素能刺激最常見的乳癌腫瘤生長,而經常鍛煉身體可減少人體內雌激素的分泌,從而有助延長患者的生命。

研究人員調查分析了3000名乳癌患者18年間的信息,發現每周步行3至5小時的患者,與每周步行時間不足1小時的患者相比,其因癌症死亡的風險減少了一半。即使每周步行時間僅1小時,也可降低死亡率。然而並不是步行時間越長越好,步行時間超過5小時和步行3至5小時的效果都是一樣。


運動分解多餘雌激素 防乳癌

年長女性多運動,可幫助預防乳癌。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運動會分解女性體內多餘的雌激素。年長女性若常運動、常活動筋骨,雌激素濃度會比較低。研究指出,也許是這原因導致有運動習慣的女性較不容易得乳癌。


更年期女性一旦雌激素濃度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許多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更年期女性較不會得乳癌。研究人員認為,運動之所以可以降低乳癌風險,或許該歸功於運動能減少雌激素濃度。。


研究作者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預防研究員雀爾‧達爾拉爾表示,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運動有助預防乳癌,對身體可以產生保護效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會。


參與研究的女成員在平常活動、沒有睡覺的時間都需要在腰間配戴一種「加速計」,持續七天,以測量其活動量多寡。此外,她們每十二小時也必須提供尿液樣本,讓研究人員測量尿液中的雌激素荷爾蒙代謝產物。


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如果規律運動,雌激素濃度就會比較低,且雌激素新陳代謝也會加快。運動量、活動量越大,雌激素新陳代謝就越快。


美國癌症病因學教授蕾斯莉‧伯恩史坦接受外電媒體訪問時表示,運動不只能影響雌激素濃度,也可以增加胰島素代謝。胰島素濃度上升,也可能增加乳癌等癌症風險。身體脂肪組織越多,體內越容易產生大量雌激素,而運動也能幫助控制體重,減少體內脂肪,進而降低罹癌風險。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荷爾蒙解析/切除卵巢…女性荷爾蒙不會斷

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發現「BRCA基因突變」,決定切除雙側乳房,以減少日後發生乳癌機率。國內也有部分女性為預防卵巢癌,更年期後切除卵巢。不過,卵巢雖是女性荷爾蒙的主要來源,但並不是切除卵巢,就不會分泌女性荷爾蒙。

圖/聯合報製

因為腎上腺皮質會分泌「性腺素」,透過酵素催化會轉化為女性荷爾蒙;此外,皮下脂肪組織也會轉化成女性荷爾蒙。


萬芳醫院家醫科醫師陳柏臣解釋,大腦對各器官的管理,必須透過內分泌發布指令,讓器官釋放各種荷爾蒙,再經由血液傳遞全身。探究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機轉,須從調控內分泌的大腦中樞「下視丘」談起。


下視丘 下分泌指令


陳柏臣說,下視丘位於腦內深層位置,人類無法自主控制,它會下達指令給腦下垂體,透過分泌一種「性腺刺激素釋放素(GnRH)告訴腦下垂體分泌各種刺激素,如濾泡刺激素(FSH)、黃體化激素(LH),並作用在卵巢、睪丸等,當卵巢與「睪丸」接收到腦下垂體的刺激指令,就會分泌女性荷爾蒙及男性荷爾蒙。


以女性而言,卵巢分泌的荷爾蒙會指揮乳房、子宮改變,因此女生進入青春期,胸部會開始變大、出現生理期等性徵。


腦下垂體 當指揮官


「腦下垂體是樂團指揮。」台北榮民總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任李新揚說,下視丘是內分泌的最上游,它會調控身體維持平衡狀態,但腦下垂體並非只分泌FSH及LH刺激素,還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生長激素、甲狀腺刺激素(TSH)、催產素、抗利尿激素及泌乳素等;腦下垂體一旦功能異常,恐致內分泌大亂。例如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造成巨人症;分泌太少則成侏儒症。


基本上,FSH、LH及ACTH與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有關,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及內科主治醫師陳沛隆表示,雖然腦下垂體的各內分泌運作路徑不同,但彼此仍會相互影響。


回饋機制 自動通報


李新揚說,2/3的女性荷爾蒙由卵巢製造,FSH會刺激卵巢濾泡發育,讓5至10個濾泡一起成長,這時雌激素濃度上升,子宮內膜增厚;腦下垂體也會分泌LH,讓濾泡成熟、準備排卵,此為「正性回饋機制」。一旦FSH濃度太高,人會啟動「負回饋機制」,告訴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別再刺激荷爾蒙分泌,因此GnRH及FSH的分泌減少,當體內FSH濃度下降,濾泡將進行淘汰賽、自行萎縮,最終僅一個成熟卵子會被排出。


台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治元表示,FSH會刺激卵排與精子生成,LH負責女性荷爾蒙總量,可讓卵子變成熟。但FSH及LH刺激卵巢及睪丸分泌的周期不同,女性為28至35天;男性每15到30分鐘的濃度荷就會上升,所以女性生理期平均約28至35天,但男性幾乎隨時隨地都會製造精子,這也是70、80歲老翁仍可生育的原因。


另外,觀察FSH濃度飆升,是判斷女性是否進入更年期的重要依據。王治元說,99%女性的停經年齡在38至56歲,所以大部分56歲以上女性卵巢無法分泌女性荷爾蒙,腦下垂體會認為體內女性荷爾蒙濃度太低,因此會大量分泌FSH試圖刺激卵巢分泌荷爾蒙。


另外,部分多發性卵巢囊腫的人也會不斷分泌FSH,產生類雄性荷爾蒙,王治元說,這些人約佔女性的5%到7%,她們會出現男性徵兆,如長小鬍子、手腳及腋下的毛髮較多,甚至肚臍到恥骨間也會長體毛。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治療曙光!復活島泥土 研發出晚期乳癌標靶藥

南太平洋「復活島」的泥土,研發出全新的乳癌標靶藥物!原來,科學家在復活島土壤內細菌,發現一種化學物質「雷帕黴素(Rapamycin)」,屬於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癌細胞存活、生長、複製和代謝,證實可應用於治療乳癌;在國內,衛生署今年5月也核准適應症,停經後晚期乳癌患者若荷爾蒙治療失敗,可使用。

 


根據醫界統計,國內乳癌患者當中,約有60%至65%比例,屬於乳癌細荷爾蒙接受體(ER)陽性及第二型人體上皮因子受體(HER2)陰性;而在復發或惡化的晚期乳癌,這類型患者比例也有約50%,都適用這項抗癌新藥mTOR抑制劑治療。


 


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表示,mTOR抑制劑是發現自南太平洋智利的復活島土壤,可精準的抑制攸關癌細胞生長的腫瘤生長關鍵因子mTOR,研究證實,能抑制癌細胞生長、擴散或促使癌細胞凋亡。


 


陳訓徹說,臨床實驗發現,停經後且為ER+/HER2-的晚期乳癌患者,合併使用新藥治療之後,可延長2倍以上的存活期,由4.1個月延長為11個月。


 


目前臨床準則,晚期乳癌的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曾令民說,通常會先用荷爾蒙治療,一旦治療失敗,在沒有其他藥物可選擇下,必須用化療來控制腫瘤,但不少病患畏懼掉髮、噁心、持續性疲倦等副作用,甚至寧可放棄,新藥則讓病患多了一個抗癌武器可用,延緩化療時機。


 


曾令民表示,國內乳癌治療效果十分好,但仍有接近3成最終會復發、轉移,而mTOR抑制劑是另一項新的治療選擇,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病患必須自費,一個月藥費約12至13萬,且必須持續使用。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生活型態改變可以減少50%癌症的發生

美國Washington大學醫院Colditz博士在今年國際抗癌聯盟大會(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中提出最近的研究成果,他們的團隊認為最近15到20年的生活型態改變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例如不抽菸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癌症的發生,在美國10到20年之內可以減少75%跟吸菸有關的癌症。而體重增加跟肥胖跟20%的癌症有關,如果能控制體重2到20年之內可以減少50%癌症的發生。癌症發生有5%跟營養不良或缺乏運動有關,在5到20年之內如果能改善營養可以減少50%癌症的發生,增加運動可以減少85%癌症的發生。其次是關於B型肝炎、C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在20到40年之內可以100%減少癌症的發生,例如肝癌、子宮頸癌、口腔癌等。另外藥物也能減少癌症發生,例如tamoxifen在5年之內可以減少乳癌50%發生,更年期後的女性使用raloxifene也有同樣的效果, raloxifene跟tamoxifen併用也可以減少36%子宮癌的發生。女性接受定期乳房X光檢查及更年期後不使用荷爾蒙輔助療法都能減少乳癌的發生。BRCA1或BRCA2基因陽性的高危險女性將卵巢切除也可以減少50%乳癌發生;更年期後控制體重2到20年之內也可以減少50%乳癌發生。又,經過20年的追蹤aspirin確實可以減少40%大腸癌的發生,接受大腸癌定期篩檢也能減少30~40%大腸癌的死亡率。根據這份研究報告,將來對於降低癌症發生率是樂觀的,只要改變生活習慣,不抽菸、控制營養及體重、改善環境就能減少三分之二的癌症發生。


 


翰晃


過度長跑或快跑反不利健康

一份公佈於「心臟」期刊的研究指出,「劇烈運動有益健康」的說法,必須限制於每天最多 30 至 50 分鐘之間的條件下才有效。雖然美國心臟病學專家曾指出愈多的高強度運動,如馬拉松,只會帶來好處。但這項新的研究發現,過度長跑或快跑對人的心臟其實弊多於利。

 


他們作出警告,如果真想要跑馬拉松、成為全方位三項鐵人,最好一開始先做一項或幾項,然後再選擇進行更安全和更健康的運動模式。「規律的中度身體活動」,將使你的人生更有活力、增加壽命。相反,常年的長距離跑步、快跑,反而可能減短壽命。


 


研究顯示:中長期 (例如一年) 從事每週 150-300 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 (如 4 分鐘走一圈 400 公尺操場的速度),能使體重達到穩定。而肌肉適能活動也可以幫助維持體重,因為肌肉質量增加可以提昇體內新陳代謝,而維持基礎新陳代謝需消耗 60-75% 的卡路里。雖然不同的身體活動量、類型對健康的促進效果不盡相同,如少量的身體活動量 (如一週 60 分鐘) 雖能獲得一些健康益處,但研究顯示如果每週能累積 150 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 (如健走),將會有更多的好處,而且可以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以及其他健康危害。


 


醫學界通過多年來對體力活動的形式、時間和強度的大量研究,發現「走路」是最簡單易行且經濟有效的運動模式。它不但不需要特殊技能或儀器,而且容易堅持,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不需要特殊的場地,受傷的危險很小,在各個年齡段、不同社會背景人群中均可以進行。近年來對研究人員對走路與心血管健康的關係做了大量的研究,「走路健身」理念已獲得廣泛認可。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步行是最安全、最佳的運動和減肥模式。快步行走是最簡便、最經濟的有氧代謝運動。並非任何運動都有益健康,有氧代謝運動才是增進健康的最佳模式。有氧代謝運動是指以增強人體吸入、輸送與使用氧氣為目的的耐久性運動。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大致與需求相當,即達到平衡。因此它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不中斷,持續時間較長。有氧代謝運動例如步行,能有效地改善心、肺與心血管的機能,而這些器官的狀況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歐盟開始注重癌症病患治療的生活品質

最近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已經開始注重癌症病患治療後的生活品質,在20到30年前由於癌症的治療用藥很少而且副作用很強,例如anthrocycline(小紅莓)、高劑量的endoxan等,因為沒有很好的其他藥物可以做治療的選擇,所以醫師常告訴病患要為了病好多忍耐藥物的副作用。把藥物的療效擺第一位,然後才考慮藥物的安全性,但是最近20年來有很多新藥的開發,很多的臨床試驗不僅是注重藥物療效而且更重視如何減輕病患的副作用,醫師也有更多選擇去找到較少副作用的藥物來幫助病患。更多的藥廠這數十年來也開始注重副作用較輕的藥物開發,像是化學治療後的嘔吐,以前常常是病患拒絕接受化學治療的主要原因,但是現在已經有很多長效及短效等各種不同作用機轉的止吐藥,讓病患幾乎沒有嘔吐的症狀出現。變成只有暫時性的噁心感、減少食慾而已。現在癌症治療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包括嘔吐、噁心、倦怠感、性功能障礙、精神問題等,這方面影響生活品質的問題該如何改善,EMA開始建立健康生活品質的指引,這項指引顯示治療癌症病患已經開始從治療品質到達某種程度後轉而注重生活品質,例如30年前治療乳癌治療的生活品質的相關研究小於20篇文章,但是現在關於乳癌治療的生活品質相關研究已經高達100萬篇以上。在癌症治療上醫師和病患已經都開始注意生活品質問題,但是任何治療都有其副作用,即使是荷爾蒙治療也會有副作用,乳癌荷爾蒙陽性病患接受荷爾蒙治療使用傳統的Tamoxifen也會引起熱潮紅、陰道分泌物、情緒變化等,但是即使現在有更好的荷爾蒙治療藥物Aromatase inhibitor,可以延長病患無疾病存活期但是也還是有它的副作用存在,例如關節痛、性慾減退等等。所以如何在不影響療效之下提高病患生活品質是目前治療上的重要發展方向。


 


翰晃 


注射超過2年以上Zoledronic acid是否安全?

最近有兩篇研究是比利時跟日本的報告關於Zoledronic acid(Zometa,卓骨祂)用於乳癌骨頭轉移病患引發下顎骨頭壞死的發生率。Zoledronic acid是用來治療乳癌骨頭轉移的病患,有些報告顯示此種藥物甚至可以延長或減少病患骨折的風險,但是長期注射Zoledronic acid會引起下顎骨頭壞死,日本的研究發現注射Zoledronic acid超過兩年會引起下顎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 ,ONJ) 3.6%到4.5%,比利時的研究是4.5%,但是曾經在LOTUZ的試驗中發現高達11.1%。比利時的研究是將108名女性乳癌病患而且有骨頭轉移者注射Zoledronic acid 發現有21名病患發生22次與骨頭相關不良事件 這些病患都至少使用過兩年Zoledronic acid,有21%使用過4年以上,發生下顎骨頭壞死有7個病患(4.5%),這些人做口腔外科手術及拔牙發生下顎骨頭壞死的風險高達2.87倍。日本的研究是使用超過兩年是3.6%發生下顎骨頭壞死,使用時間較短的是2.4%。所以接受Zoledronic acid治療的病人到牙科看診時應該告訴醫師病情,以減少不必要的併發症發生。

2013年6月8日 星期六

乳癌年輕復發率高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分析300040歲以下乳腺癌的病患, 有非常大的復發風險,許多年輕女性雖


 


檢查確診後, 成功治療將病變部位去除,但五年後復發或得到相關癌症的比率, 都比其他癌


 


高出許多,原因推測可能與賀爾蒙分泌有關, 還需要更多實驗。


 


美國癌症研究所出版的醫學期刊敘述,乳腺癌經治療後痊癒的患者, 五年後的存活率可以達百分之八十五, 但八年後的生存率就降到百分之六十八, 在停經前卵巢持續分泌女性賀爾蒙,接受女性賀爾蒙的身體組織, 就容易受到刺激產生病變,吃藥阻止女性賀爾蒙干擾, 可能就是預防類似疾病發生的方式。


 


這類疾病在治癒後,必須吃五年的抗女性賀爾蒙藥物, 研究人員建議,雖然服用藥物可能降低類似疾病復發,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發現到女性病發的年紀越來越低, 造成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女性賀爾蒙持續分泌, 總是會讓相關癌症的罹患機率居高不下,許多研究還必須持續, 設法找出越來越早病變的原因。


 


首席研究員黛安娜表示,這次的研究最主要的發現, 就是乳腺癌的病患,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 不同的年紀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療,中老年患者的治療方式, 不一定適合年輕患者,雖然現在乳腺癌的生存機率相對過往, 已有了大幅提升,但長時間的治療,還研究找出更多的方法。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喝酒多、生育晚 乳癌患者年輕化

英國研究報告顯示,五十歲以下婦女罹癌人數逐年增加,過量飲酒及生育年齡延後、生得少,都被認為是乳癌患者增加的原因。

數據顯示英國五十歲以下婦女被診斷出乳癌的人數,從一九九五年的七千七百十二人,到二○一○年已增加到一萬零六十八人。等於從每十萬名婦人中有卅八名罹癌、提高到每十萬名婦人中有四十二人。

研究報告指出,經常飲酒、婦女生育小孩越來越少、以及越來越多人服用避孕藥,都是造成越來越多年輕婦女罹患乳癌的原因。

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婦女平周平均飲酒數量超過七杯或十四個單位者,從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十五,到二○○九年已提高到百分之十八。

生育少及服用避孕藥,也都被視為可能提高婦女罹患乳癌原因。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資深官員哈里斯表示,由於乳癌和荷爾蒙激素有關,生育小孩越多、且越早生小孩,都可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從安潔莉娜裘莉談遺傳性乳癌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於5月14日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我的醫療選擇」(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文中披露她因為帶有「有缺陷」的BRCA1基因,因此她已進行雙乳切除手術以預防乳癌發生,將來她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這件事廣泛引起世人關注,使「如何預防及治療乳癌」成為近日最為轟動的醫療新聞。實際上,對BRCA1或BRCA2(下文將進一步解釋)有關的檢測及治療,在國外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也有常常更新的治療建議準則(如NCCN準則),本文僅就對BRCA 1/2相關的遺傳性乳癌做個簡單的說明。


 


在乳癌發生的危險因子中,乳癌家族史一直是最重要且確定的因子之一,但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得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指遺傳學分法中的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的比率約為13%,至於加上二等親有多少,則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換言之,大部分的乳癌病患並沒有家族史,而乳癌家族史為何是罹患乳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原因目前只了解一部分。在所有的乳癌病患中,約有5~10%的病患可查出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如最常見的突變),這個基因缺陷並非僅指在乳癌細胞上發現,而是指在身體各組織的正常細胞也會發現到的,而這些特定的基因缺陷也不見得只有在有乳癌家族史的病患可以被發現到。這些基因缺陷為高危險度致癌者包括:BRCA1、BRCA2、PTEN、TP53、CDH1等,但最有名且較常見即是安潔莉娜裘莉身上查到的BRCA1/BRCA2基因缺陷。


 


BRCA1及BRCA2是什麼東西?


BRCA1及BRCA2是什麼東西?。BRCA1這個基因負責製造一個蛋白質稱為乳癌第一型易感蛋白質(breast cancer type1 susceptibility protein),所以BRCA1也可被翻譯為乳癌易感基因第一型,相似的BRCA2則可被稱為乳癌易感基因第二型。BRCA1和BRCA2確實是在所謂乳癌家族的研究中被發現,BRCA1這個基因位於第十七號染色體上,而BRCA2這個基因則在第十三號染色體上。BRCA1在1991年被發現,而後BRCA2在1995年發現,這兩個基因正常時被稱為照顧者基因(caretaker gene),它倆的功能簡單說是當偵測到DNA的破壞時,這2個基因製造出的蛋白質可參與DNA的修補。因此當這二個基因產生缺陷時,DNA的破壞就可能無法被完整修補,最終造成的結果即是產生乳癌或卵巢癌等癌症。BRCA1及BRCA2均是很大的基因,基因突變的位置有非常多的變化,對乳癌及卵巢癌發生機率的影響也並不一致。根據國外的統計,白種人(如美國人)帶有BRCA1突變的機率約為三百分之一,BRCA2突變的機率約為八百分之一,而在特定種族如猶太人,BRCA2的突變機率甚至可達超過1%。台灣人究竟有多少機率有BRCA1或BRCA2的突變則不明,但應該是比白種人為少。 因為BRCA1/2係以自體基因顯性遺傳,故帶有缺陷的父母其子女也得到該缺陷基因的機會是50%。


 


BRCA1或BRCA2產生突變會對病患產生甚麼樣的影響?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乳癌及卵巢癌的發生率會增高,所以若在病患身上檢測出有致病性BRCA1/2突變,甚而病患已然罹病,則稱為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有BRCA1突變的女性,在70歲之前,有46%~85%的機率發生乳癌(比例依不同研究、種族及不同突變位點而有不同),有39%~63%的機率發生卵巢癌。有BRCA2突變的女性,在70歲之前,有43%~84%的機率發生乳癌,而有11%~27%的機率發生卵巢癌。其實,其他部位的癌症發生機率也會提高,例如BCRA1突變和大腸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胰臟癌、攝護腺癌有關,而BRCA2突變則和男性乳癌、膽囊及膽道癌、胃癌、黑色素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骨癌及咽癌相關。依目前國外大致的估計,BRCA1及BRCA2突變可以在25%的家族遺傳型乳癌病患中被發現,所以BRCA1及BRCA2仍僅能解釋一部分的家族遺傳型乳癌。而前文所提的其他高危險性基因,如TP53、PTEN、CDH1、LKB1則非常非常少見。有BRCA1突變病患所產生的乳癌,常常具有所謂三陰性型乳癌特性,也就是動情素接受體(ER)陰性,黃體素接受體(PR)陰性,HER2陰性,分化多屬於較差的第三級,預後及治療效果會比一般乳癌要差。有BRCA2突變病患所產生的乳癌則在表現上並沒有明顯的特色。


 


在什麼狀況下要懷疑自己有發生可能性而要去檢測是否有問題?


在什麼狀況下要懷疑自己有家族遺傳型乳癌的發生可能性而要去檢測BRCA1/BRCA2是否有問題?以歐美女性而言,終其一生發生乳癌的機率是八分之一,其中約10%的病患可能有BRCA1/2之突變。而依衛生署近年的統計,台灣女性終其一生發生乳癌的機率是十九分之一,與BRCA1/2相關的機率不明,但一般預估是1~5%。據此推測台灣民眾(不論男女)帶有BRCA1/2的機會應該較西方人為低。


 


依美國NCCN 2013年準則的建議,女性朋友若有下列任何一點,即可建議作BRCA1/BRCA2突變檢測,包括如:已罹患乳癌之病患而有下列之一以上的特徵:診斷年齡小於等於45歲,有大於等於1位近親(指遺傳學上之三等親以內)在50歲內得到乳癌,或有大於等於1位近親得上皮性卵巢癌,得到二次乳癌而且第一次在50歲內時,在60歲內發生三陰性乳癌,有大於等於2位近親在任何年齡得到乳癌,有大於等於兩位近親得到胰臟癌或攝護腺癌(特指侵犯性高者)等,有得到男性乳癌的近親,有Ashkenazi Jewish的血統等;罹患上皮性卵巢癌的病患;罹患男性乳癌的病患;罹患胰臟癌或攝護腺癌的病患,且有大於等於2位近親罹患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或攝護腺癌。以上是指對已罹患癌症病患的檢測建議,作BRCA1/2突變檢測的目的在於了解將來再發生其他BRCA1/2相關癌症的風險,給予適當的預防(如下述),且將來在已罹病者治療方式及藥物選擇上也可能有新的建議。另一方面,檢測若呈現陽性者也可提醒近親成員注意。


 


而對像安潔莉娜裘莉這種未罹病的「健康人」而言,什麼時候要作BRCA 1/2突變的檢測?可以考慮的情形包括:家族中有人已知有BRCA 1/2突變情形,家族有人曾得2次及以上的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有1邊有大於等於2人罹患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1邊有大於等於1人罹患卵巢癌等,1等親或2等親中有人曾在45歲前罹患乳癌,有親屬罹患男性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1邊有1人或1人以上罹患乳癌再加上有1人罹患胰臟癌、高侵犯性攝護腺癌、惡性肉瘤、腦瘤等。要強調的是,這些是以西方人的情形所作的建議,在台灣不可能完全適用,例如在台灣小於50歲的乳癌幾乎佔了所有病患的一半,所以不太可能以上述建議套用在台灣的健康女性身上。但如果對照上列情形,「愈像」上述情形的健康人就應該考慮做BRCA 1/2突變的檢測。


 


至於如何檢測BCAR1/2突變,一般只要抽10cc血液,以基因定序來判斷。國內有些大醫院會和生技公司實驗室合作提供檢測,費用較便宜(約4~8萬元如麗寶生命科學公司),但準確性可能較低。目前台灣也有生技公司代理將血液標本送國外公司檢測(如美國Myriad Genetics),準確性可能較佳,但費用較貴,就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言,費用超過3千美金。


 


若有BRCA1突變該怎麼辦?


若有BRCA1突變該怎麼辦?安潔莉娜裘莉的處理方式絕不是特例,在國外已有愈來愈多的女性選擇和裘莉相同的治療方式:在生育、哺乳後考慮切除兩側乳房、卵巢及輸卵管。目前的建議包括由25歲開始每年作一次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磁振造影,考慮兩側乳房切除,及建議在生育後,如35歲到40歲之間,作卵巢加輸卵管切除;對未接受卵巢、輸卵管切除的病患由30歲左右開始每半年作一次經陰道超音波加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測,同時可考慮作藥物預防治療。兩側乳房切除大約可減少此類病患90%的乳癌發生機率,而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約可減少80%的卵巢、輸卵管癌發生機率。而切除卵巢、輸卵管也對於預防乳癌有幫助,約可減少50%的發生機率,但對BRCA2突變者較有效,因為BRCA1突變者得到的常是三陰性乳癌,以荷爾蒙預防的效果較差。若不接受上述手術,乳癌方面可以泰莫西芬(Tamoxifen)或Raloxifen或是Exemetane預防。以Tamoxifen用於BRCA2突變的患者為例,可下降62%的乳癌發生機率,但對於BRCA1突變者無效,原因同上述。在卵巢癌預防方面,使用口服避孕藥可減少45~60%的卵巢癌發生機會,但有個缺點是如果患者未預防性切除乳房,則可能會導致乳癌發生機率更加上升。


 


總之,有乳癌家族史的乳癌病患雖僅佔所有乳癌病患的10-20%,但有乳癌家族史的健康婦女更應該注意定期檢查,目前健保篩檢可提供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40歲以上可每2年做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希望大家善加利用。BRCA1和BRCA2突變在台灣並不常見,但若家族中有多人出現乳癌、卵巢癌、年輕發病的乳癌、及男性乳癌等,就應諮詢各大醫院尋求必要的基因檢查與建議。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改善更年期不適 巧吃5種營養素

受到女性荷爾蒙分泌量逐漸減少的影響,約8成女性在停經前後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表現出熱潮紅、心悸、失眠、焦躁易怒、頻尿、骨質疏鬆、腰痠背痛、尿失禁等症狀。為了緩解不適,許多女性補充大豆異黃酮等雌性激素,但營養師提醒,維持身體健康不能只靠單一營養素,建議從天然食材中攝取均衡營養,才能有效預防和改善更年期症狀。





苗栗大千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曾妙如表示,更年期婦女因生理與心理上的種種壓力,營養攝取應更加注意,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適度補充鈣質、鎂、維生素B群、黃豆製品、維生素C和E,同時配合運動抒解壓力和促進骨質健康,降低更年期不適。


一、鈣質:


更年期婦女常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容易造成腰痠背痛、骨折,且會造成脊椎骨骼下壓導致骨刺,因此補充鈣質成為更年期婦女的首要之務,建議每天喝2杯脫脂牛奶,或從小魚乾、紅綠黑豆、芝麻、黃豆製品、深綠色蔬菜、藻類食物中補充鈣質。除了延緩骨質流失速度之外,鈣質還具有穩定神經的作用,可抒解情緒和焦慮。


營養師提醒,許多婦女習慣服用鈣質營養補充劑,但建議先經醫師診斷確認是否有鈣質缺乏症,再配合產品是否含有其他活性維生素,以免多吃無益,吃下肚的鈣質無法有效被吸收。


二、鎂:


鎂和鈣一樣能夠穩定神經,且都是骨骼組織中重要的成份,且和熱量的新陳代謝、蛋白質的合成有關。補充方式不建議吃劑錠營養補充品,以免和其他營養素產生競爭吸收的效果,建議從常見的天然、新鮮食材中攝取,包括全穀類、豆類、堅果類、乳品、海鮮,以及綠色蔬菜如地瓜葉、空心菜、芥蘭菜。


三、黃豆及其製品:


黃豆含有大豆異黃酮等植物動情激素和複合性營養素,被認為有助於紓解更年期的症狀,可減緩因女性荷爾蒙不穩定所引發的潮紅、心悸、盜汗等不適。不過,曾妙如營養師建議一般女性補充女性荷爾蒙,宜從豆漿、豆腐、豆干等非油炸黃豆製品中攝取,避免熱量上身造成肥胖,較方便的方式是每天喝500c.c.無糖豆漿。


若是更年期症狀特別嚴重的女性,才需要配合荷爾蒙療法,從經萃取濃縮的大豆異黃酮營養劑補充激素。


四、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可穩定神經系統,參與體內的許多化學反應,改善新陳代謝不順、疲勞、失眠、焦慮等不適。維生素B多藏在全穀類、堅果類、肝臟、酵母、瘦肉、深綠色蔬菜、棗類、牛奶、香蕉、鮪魚等天然食物中。


五、維生素C與E:


維生素C和E是效果強的抗氧化劑,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更年期症狀。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包括芭樂、柑橘、木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E則蘊藏於全穀類、胚芽、植物油等食物中。


不過,維生素也不宜攝取過量。曾妙如營養師提醒,近年來有多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抗氧化能力強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等營養素,適量攝取可抗氧化,但過量攝取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加速老化,因此建議民眾補充維生素時還是從天然食材著手,減少服用高劑量的錠劑補充品。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別恐慌!預防性切乳 先做基因檢測

近日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投書美國紐約時報,表達因醫師檢查告知有BRCA1基因突變,會使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她決定「防患未然」,採取積極預先切除乳房組織的行動,此消息引來許多婦女的震驚,尤其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紛紛詢問基因檢測細節。醫師表示,透過乳癌基因檢測服務,可及早診斷是否帶有致癌風險高的基因。


 

醫師表示,曾經有多位企業家夫人接受過BRCA1、BRCA2基因檢測,所幸都顯示是陰性,但陰性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罹患乳癌或卵巢癌,還是要定期接受早期的篩檢,對健康才有保障。


 


乳癌家族史患者 罹癌年齡提早


 


許多研究數據指出,乳癌或卵巢癌的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突變有關,其中以BRCA1、BRCA2基因的關聯性最強,根據研究,約有5-10%乳癌或卵巢癌來自遺傳,家族性乳癌或卵巢癌患者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女性如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也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


 


預防性切乳房 移除風險選項之一


 


進行BRCA1、 BRCA2的基因晶片檢測之後,如果驗出的結果是帶有突變基因,顯示未來罹患乳癌、卵巢癌的風險較高,如安潔莉娜裘莉一樣進行雙乳房切除手術是移除風險的一個選項,也可以接受更密集的造影追蹤檢查,或由醫師評估,考慮使用預防性化療藥物來降低風險。


 


【醫藥小辭典/BRCA1、BRCA2基因】


 


BRCA1/BRCA2基因都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如發生基因突變會好發乳癌、卵巢癌。乳癌的發生與基因有密切的關係,患有乳癌媽媽所生的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5倍。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為BRCA-1及BRCA-2。BRCA-1及BRCA-2具有抑制乳癌發生的功能。 根據醫學界的研究,乳癌之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之突變,如BRCA1與BRCA2基因,有極強關聯性。檢驗過程很簡單,只需要一般的血液檢查,抽取5CC的全血即可,不需要禁食。


 


乳癌、卵巢癌高危險群


 


1.家族中罹患乳癌、卵巢癌人數在兩人以上。


2.近親中被診斷出早發性乳癌〔45歲以下〕。


3.家族中有男性乳癌病患,


4.家族中同一人具有多發性乳癌或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


5.已患有乳癌或卵巢癌的病患。


預防性切乳防癌 適40歲前帶因者

好萊塢知名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對外宣布,由於體內有「缺陷基因BRCA1」,會大幅提高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因此接受了預防性切除雙乳手術。國內醫師表示,40歲前女性,若有乳癌家族史,且基因篩檢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要避免因乳癌而影響壽命,最適合進行預防性切除乳房。醫師表示40歲前女性,若有乳癌家族史、且基因篩檢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要避免因乳癌而影響壽命,最適合進行預防性切除乳房。



帶有缺陷基因 防癌可預防性切除乳房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預防性切除乳房,可減少99%的乳癌風險。一般建議40歲前做,延壽的效益最大,對象主要是有乳癌家族史,且進行基因篩檢帶有缺陷基因BRCA1或BRCA2基因;或是已經發現有零期乳癌,即使可百分百治癒,但若篩檢帶有此缺陷基因,另一邊乳房可做預防性切除,徹底斷除罹乳癌風險。


 


預防性切除乳房 適合40歲左右女性


 


然而,國內女性對於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接受度並不高,黃俊升醫師表示,這麼多年來僅遇過3例:一位是45歲的女性,她有乳癌家族史,自己也一邊乳房發現零期乳癌,基因篩檢發現有BRCA1基因,另一邊罹乳癌風險很高,於是將另一邊乳房做預防性切除。


 


另外兩位女性也是40歲左右發現罹患零期乳癌,不過她們沒有乳癌家族史,得知基因篩檢結果之後,也願意預防性切除另一邊的乳房。當時曾讓患者考慮了近一年,甚至照會精神科,確定她們是在正常狀態下做決定。


 


切除乳房後非萬全 仍應做乳房篩檢


 


預防性切除乳房的做法,主要是切除乳腺,或連乳頭乳暈一起切除。不過黃俊升醫師表示,有時乳腺因為分佈較廣,沒有切除乾淨的話,還是有可能再度罹癌,因此謹慎起見,乳房篩檢仍不可少。


 


黃俊升醫師認為,預防性切除乳房是建立在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的前提,因此若民眾有意願做這項基因篩檢,應有接受預防性切除乳房的心理準備,以免終日擔心受怕。


化療期間玩電腦遊戲減少腦部傷害

化療期間玩電腦遊戲,能減緩認知功能降低。化療不只打擊癌細胞, 正常細胞也會因此受到傷害,最明顯


是身體虛弱、噁心、 掉頭髮等副作用,但一個傷害較少人知道,化療會損害認知功能, 根據美國史丹佛


大學的一項研究,化療時間玩電腦遊戲, 能提高思維能力。


 


研究人員找了41個正在接受化療的民眾,她們都是乳腺癌的患者, 也全被評估大腦認知功能已受損,為期三個月的實驗中, 把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是有玩電腦戲,另一組則僅提供對照, 並且每周一次進行測驗,例如文字使用、語言流暢、與路線規劃等, 發現有玩電腦遊戲組,成績高出了許多。


 


研究團隊表示,對照組的測驗成績, 就如同大腦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對生活中的事物理解能力變差, 加上化療時的副作用,生活品質則大幅下降, 而有玩電腦遊戲的患者,以遊戲當作腦部訓練方式, 強化腦部的認知功能,減少化療時的傷害, 能夠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維持大腦的正常運作。


 


這項研究中也推論另一項結果,化療所導致的認知功能傷害, 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大腦訓練就能減少損傷,不一定非要電腦遊戲, 只要能讓大腦受到訓練活動,都可讓生活品質下降得以控制, 這次的結果將發表於本月的醫療期刊乳腺癌中。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台乳癌死亡率亞洲第2 篩檢率僅2成

乳癌高居台灣婦癌發生率首位,每年新增9000人,高峰為45至49歲,但國內45至69歲婦女的2年乳癌篩檢率僅2成6,遠低於國外的7成。國民健康局呼籲婦女們,要每2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徹底實行「6分鐘護一生」。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年齡介於41至50歲,此年齡層的婦女大都是兼顧家庭的職業婦女,需要家庭與工作兩頭忙,心裡又害怕丈夫嫌棄,因此常常伴隨有恐懼、沮喪、焦慮不安與無助等症狀。


特別是乳癌術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何幫助她們走出創傷與提升手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是現在應該著重目標。


據統計,台灣早期乳癌患者約佔37%,相較於美國的55%左右,差了18%,就存活率而言,台灣各期別存活率並不低於美國,但國人整體5年存活率為83%,低於美國的89%,其中落差的6%,主因是由於台灣晚期個案較多的緣故。


孔憲蘭強調,不是國內防制乳癌努力不夠,最主要是因為國人飲食西化,大量攝取脂肪,食物高油、高鹽,加上國人晚婚、不生小孩、甚至不願意哺乳,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在亞洲先進國家中,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2,僅次於新加坡。每天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且乳癌發生率在近20年增加了4.8倍,年輕女性乳癌發生率更,比年長者高。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一大威脅,但乳癌篩檢仍偏低,我國婦女篩檢率26.4%,遠低於美國超過7成的篩檢率。


建議婦女們,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提早治療,治癒機率也高。衛生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每2年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乳房攝影檢查過程會擠壓乳房,造成胸部疼痛不適,但是這樣才能照得清楚,只要避開月經來前乳房腫脹時,篩檢會更具成效。


吃高脂乳製品 恐提高乳癌死亡率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牛奶、冰淇淋、奶油等乳製品都是許多人愛吃的食物,不過對於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可要特別注意了!最新的研究首度發現,乳製品可能是影響乳癌腫瘤的關鍵因素,每天攝取1份以上高脂乳製品的乳癌患者,增加了近5成死亡機率。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指出,周四發表在「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內容首度指出,攝取高脂或低脂乳製品,在長期分析下顯示對於乳癌病情有顯著影響。


研究主筆者克倫克(Candyce Kroenke)研究員表示,在1900名已診斷出罹患早期乳癌的婦女中,分析她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至少會攝取1份或1份以上高脂乳製品如牛奶、奶油、煉乳、冰淇淋、起司等的女性,在接下來的12年觀察期中,因乳癌死亡的機率高出49%,也就是近5成的死亡率,另外因其他病症如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也高達64%。


雌激素的產生主要是由卵巢來負責,但同時,雌激素也可以由體內的脂肪組織所形成,因此乳品脂肪含量可影響雌激素高低;早在2003年發表於此期刊的研究中就曾指出,肥胖婦女的乳癌發生率會較高,原因就在於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某種乳癌腫瘤細胞的生長與發展,而大多數的乳製品皆來自於懷孕的乳牛,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進而影響了乳癌患者的病情。


此外,作者也強調,研究結果並不代表吃乳製品會直接導致罹患乳癌,或是患者必須完全戒除乳製品,而是盡量將平日攝取的高脂乳製品替換成低脂食品,並多吃蔬菜類、保持飲食均衡。


脂肪不上身!全民練5功遠離乳癌

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去年發生人數逾9000多人,與10年前相比多出了1倍,尤其日趨年輕化,更令人擔憂。醫師提醒,預防乳癌除多運動,不要讓身體囤積脂肪外,平日更可多勤健走;另外,多攝取高纖低脂蔬果,定期進行乳癌防治篩檢,儘早治療,才能遠離乳癌陰霾。


 


為了宣導正確的防治乳癌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今(4日)舉辦「粉紅健走嘉年華」邀請民眾共同參與,並重視乳癌防治篩檢。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乳癌發生率以45到49歲的婦女最高,平時若能有正確的健康觀念,除了可以預防乳癌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全民練5功預防乳癌


包括定期篩檢、規律運動、減輕體重、遠離菸害及蔬果彩虹579等5個守則。其中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或曾經得過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等及超過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初經早且停經晚及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的人,更是需要做定期的乳房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北市萬芳醫院腫瘤科主任賴基銘醫師指出,乳癌是治癒率極高的癌症,整體而言,治療後5年存活率超過7成,若沒有發生淋巴轉移者,存活率更高達9成。


近年來,國內女性乳癌發生率已攀升為第1,唯有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建議除平日減少高油、高脂的飲食攝取外,35歲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找專科醫師檢查,至於乳癌高危險群,最好半年檢查1次。


【飲食預防乳癌3撇步】:


1.增加豆腐豆漿攝取:黃豆製品含豐富的大豆異黃酮,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的話,可以預防乳癌的發生,建議民眾,不需迷信含大豆異黃酮的保健食品,可在每日飲食中增加豆漿、豆腐的攝取比例,至少每天1種。另外,山藥、地瓜、菇類也是很好的抗癌食物,可多吃。


2.增纖維可防癌:癌症的發生,常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飲食西化的結果導致纖維質攝取不足,賴基銘醫師指出,增加纖維質攝取有助於防癌,包括糙米、香蕉、芹菜、花椰菜、洋蔥、蘋果等,盡量少吃紅肉,維持正常作息,也能預防乳癌復發。


3.減少油脂攝取: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利於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因此,控制油脂的攝取、少吃油炸食物,可減少攝取油脂,方法是吃油炸物前先過熱水,去掉表面油脂,或用衛生紙包覆吸油,再不然就是去皮後再吃。


防曬美白太過頭女性骨鬆年輕化

彰基醫院鹿基分院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日照充足,但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卻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至少提前一、二十年,經醫學研究認為,防曬美白太過頭是主因,呼籲愛美女性,只要一天約二十分鐘接觸陽光,將會讓你美得更健康。


 


維生素D對人體扮演能幫助鈣質吸收、防制骨質疏鬆的重要角色,維生素D最簡單來源就是曬太陽,台灣地理環境位在亞熱帶,日照相當充足,理當國人對維生素D獲取並缺乏,但是根據國內醫療學者研究發現,國內女性朋友的維生素D普遍不足,彰基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醫師昨〈十一〉日表示,更經由調查發現,台灣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約四十歲就出現骨鬆問題,至少比正常年齡提前有一、二十年以上,經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國內吃素人口增加,飲食不均衡是其一,此外,大部分女性太過於防曬美白更是主因,除了不喜歡戶外運動,外出更包得密不透風,都是日曬過少,導致無法讓維生素D發揮幫助鈣質吸收的功能,值得太過迷戀「一白遮三醜」女性的警惕。杜思德院長並指出,其實一天只要在上午十點之前或是午後兩點,讓肌膚與溫煦的陽光約有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接觸,就可以達到吸收維生素D的目標。


9成媽媽運動不足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不到1成媽媽有規律運動習慣,超過9成44歲以下媽媽沒有規律運動。

衛生署國健局表示,從最近的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9.2%母親有每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達30分鐘且達到會喘會流汗的運動強度。


以年齡層分析顯示,年齡層越低無規律運動情況更嚴重,國健局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指出,15-24歲、25-34歲、35-44歲、45-54歲及55-64歲的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分別是4.1%、4.6%、7.3%、10.9%及12.8%。


陳延芳說,規律運動好處多,但是不運動會增加死亡率,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同時罹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也會增加。


國健局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後會喘會流汗才屬於有運動,身體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環境內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工作、家務勞動、體育運動等。


國健局指出,母親節幸福好禮是送腳踏車、計步器或體重計,讓媽媽天天注意身體健康,並提醒母親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蔬食可以減少乳癌的風險

食物的控制對女性來說非常重要,像是紅肉、高鹽、加工食品都容易引起癌症,尤其是乳癌。如果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是不是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最近波士頓大學Fung醫師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多攝取蔬菜水果確實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尤其是更年期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乳癌的分類可以分成四種,其中一種是荷爾蒙接受體陰性,這類的乳癌大概佔整體的20~25%,比較不容易治療而且有抗藥性。Fung醫師經過26年的追蹤,一共研究了86,000婦女,其中有1%罹患了更年期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他加以分析後發現如果女性飲食攝取大量攝取蔬菜、水果、纖維多的穀類、夾豆、核桃等再加上低脂肪的物質確實可以減少19%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發生。他也發現這些女性除了攝取蔬菜、水果、高纖食物外跟乳癌有關,還跟體重、運動習慣、有無吸菸有關。所以除了飲食要注意以外,還要維持標準體重跟每天適當運動,飲酒有節制,不要抽菸,這樣才能達到預防乳癌的效果。我們雖然不贊成完全的吃素食,但是以素食為中心,再加上少量的肉類像是魚、雞肉、牛奶,還是有益健康的,不一定要完全素食才能夠預防癌症。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隆乳可能掩飾乳癌病灶 晚發現增風險

女性隆乳、植入義乳後,要特別留意乳癌病灶。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隆乳後,義乳材質可能掩蓋乳癌早期病灶,導致診斷、治療受到延誤。


 


加拿大流行病學研究團隊分析十二項乳癌研究,結果發現隆乳、植入義乳女性一旦罹癌,晚期才發現癌症的風險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


 


研究人員認為,患者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可能是因為隆乳植入物造成陰影,使檢查、判讀人員看不清楚乳房組織,因而錯失癌症病灶。另有份研究報告發現,隆乳女性死於乳癌機率大約增加百分之三十八,可能是因為很晚才發現乳癌病灶,來不及救治。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主要是發現隆乳手術可能延誤乳癌確診,但目前還沒有研究數據證明隆乳植入物本身會造成癌症。國外醫師認為,隆乳的人若有乳癌疑慮,除了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也可以乳房超音波檢查做輔助,結果或許會比較精準。


 


研究人員所分析的研究報告都出版於一九九三年之後,研究區域主要為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地。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網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乳癌是一種女性常見癌症,每一年全球大約有一百三十八萬例新增乳癌病例,四十五萬八千人死於乳癌。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資料,女性癌症發生率前三名分別為乳癌、大腸癌與肺癌,因此乳癌防治已成為重要課題


自體脂肪隆乳高風險 核磁共振檢查費用高

(中時健康╱編輯部報導)不少愛美的女性都以為能夠藉由抽脂隆乳達到雕塑身材且罩杯升級,但日前台北有位黃姓婦人因不滿意自己產後胸部縮水,一年多前到北市某醫美診所接受自體脂肪隆乳手術,術後胸部不僅沒變大,還變成充滿硬塊的「釋迦奶」。黃婦因此怒告執刀醫生業務過失,國內大型醫院如台大、長庚、馬偕等近幾年來也接獲相當多的自體脂肪隆乳手術失敗案例。


 


自體脂肪隆乳在坊間炒作下,在女性話題掀起一陣旋風,但該手術不但風險多,術後的追蹤檢查花費更是一筆費用!坊間醫美診所在諮詢時僅知會術前術後需檢查,並未確實告知需要多久追蹤、其花費多少,而接受自體脂肪隆乳手術之前需先做核磁共振檢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此檢查可確認胸部是否有未被發現的癌細胞,避免將脂肪細胞打入後加速癌細胞的生成造成乳癌。但核磁共振檢查過程繁複,檢查前需先挨針注射顯影劑,體內若有金屬物質,如:人工關節、心臟節律器、手術釘、子宮內避孕器等等,需事先告知醫生確定是否能夠進行檢查,若有佩戴牙套的患者可能會造成干擾,檢查時間長達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檢查過程必須保持不動,且全程皆會聽到反覆的噪音。另外若有幽閉空間恐懼症的患者,需事先和主治醫師及放射科醫師詳細討論,因核磁共振檢查的儀器空間相當有限,可能會引起幽閉空間恐懼症患者焦慮甚至病發。此外該檢查之費用相當驚人,單次檢查要價上萬元,而自體脂肪隆乳術後需做長期追蹤,長期累積下來是筆可觀的金額。


 


雖然不少民眾對於抽脂隆乳趨之若鶩,也有部分民眾擔心乳房注射脂肪後會產生鈣化、脂肪細胞壞死、胸部化膿影響哺乳等問題,而坊間醫美診所大多表示會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因子)或者自體幹細胞等方式改善鈣化情況,整形外科張大力醫師強調:「目前抽脂隆乳手術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且自體脂肪隆乳所使用的幹細胞跟國外的幹細胞生殖技術完全不相同。」想要進行自體脂肪隆乳手術的民眾,術前最好能做全方位的檢查(乳房攝影、超音波、核磁共振),術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整形外科張大力醫師也提醒,在術前應充分了解手術相關事項以及醫生是否為專科醫生,避免貪小便宜選擇與市價過低的金額,或者誤信誇大不實的廣告,以免愛美不成反賠了自身健康。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抗癌新藥-Pertuzumab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兼附設醫院 王緯書


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乳癌病患其腫瘤組織會過量表現HER2。研究發現,無論荷爾蒙接受器陽性與否,或者小於1公分的早期乳癌,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預後均較差,需給予較積極的治療。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時,若能合併使用一種對抗HER2的單株抗體trastuzumab(Herceptin),可有效提升治療反應率、疾病到惡化的時間、以及病患的總存活期。此外,於可以完全切除腫瘤的患者,若能於手術後使用為期一年的Herceptin,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更可有效提升病患的無病存活期及總存活期。由於Herceptin在乳癌治療方面的顯著療效,促使科學界積極探索是否有其他比Herceptin更為有效的,抗HER2的單株抗體藥物。


於過度表現 HER2的轉移性乳癌病患,單獨使用Herceptin的反應率並不高(約20%至30%,視病人先前接受過的治療而定),中位數反應期為9個月。由此可見,多數過度表現 HER2的乳癌本來就具有對Herceptin的抗藥性。進一步研究發現,與單獨使用Herceptin相比,Herceptin併用紫杉醇類藥物時,反應率明顯增加。在未曾接受過治療的病人,單僅使用Herceptin治療時,到惡化前時間的中位數為4.9個月,但在併用Herceptin與化學治療時,到惡化前時間可延長到7.4個月。由此可知,對Herceptin治療一開始有效的病人,會在一年內發生抗藥性。要解決Herceptin的抗藥性的問題,需要對於HER2與Herceptin在分子生物層面有深入的了解。


造成乳癌細胞對Herceptin產生抗藥性的機轉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Herceptin未能認出其標的HER2。例如:黏蛋白4(MUC4)的過度表現,會阻礙Herceptin與HER2細胞外受體的結合,因而影響該藥與HER2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顯示,以siRNA降低細胞MUC4的表現,可以恢復該細胞對Herceptin的敏感性。此外,增加來自HER2其他家族成員的訊號傳導,例如EGFR(HER1)、HER3,或HER4的生長因子配體(EGF、betacellulin、heregulin),分別可以將Herceptin所導致的生長抑制效果降低57%、84%、以及90%。Herceptin係與HER2的第四區域結合,但HER2的第二區域仍會在配體活化之下,與HER家族成員結合起作用;例如Herceptin並不會阻斷heregulin所活化的HER3/HER2交互作用。來自其他受體訊號傳導的增加,例如IGF-1R的過度表現,也會降低Herceptin所造成的生長抑制作用。HER2下游訊號傳導作用子的改變,例如:PTEN不足、Akt活性增加、P27kip1的向下調節等,均與Herceptin抗藥性的產生有關。研究亦發現,若增加循環中的HER2細胞外配子,造成Herceptin與HER2的結合發生競爭時,亦會增加其抗藥性。


Pertuzumab(Ominitarg,2C4)是一種基因重組製成,擬人化的HER2單株抗體,但它結合於HER2接受器的二聚體化結構(dimerization domain),可以避免接受器二聚體化,並可阻斷其他HER家族中的受體所造成的訊號傳導。Pertuzumab可藉由阻斷HER2與EGFR(HER1)以及HER3之間的二聚體化,因而抑制來自HER2/HER3與HER2/EGFR二聚體的信號傳導,此機轉與Herceptin不同。有趣的是,pertuzumab可以阻斷對Herceptin有抗藥性之細胞中的HER2與IGF-1R之間的交互作用。與Herceptin相似的是,pertuzumab亦可引起抗體依賴性-免疫細胞介入性之細胞毒殺效果。由於作用機轉的不同,理論上,pertuzumab對於對Herceptin有抗藥性的細胞應該會有效果;但臨床試驗報告顯示,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於Herceptin治療無效時,單獨投與pertuzumab效果有限,若能同時使用Herceptin與pertuzumab,於部分病患又能恢復其療效。


在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如果已使用Herceptin加上化學藥物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時,是否可改變為其他的標靶治療藥物?於一篇2012年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 2012;30:1594-600)的研究,共有29位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於先前的Herceptin治療但疾病惡化時,接受pertuzumab治療。結果顯示,單獨使用pertuzumab對這類病患效果不佳,其治療反應率僅3.4%,臨床有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則為10.3%。但是若能於pertuzumab治療時合併使用Herceptin,能將治療反應率有效提升到17.6%,臨床有益率則提升到41.2%。無惡化存活期亦明顯獲得改善,於單獨使用pertuzumab時為7.1週,於合併治療時則為17.4週。結論是,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於Herceptin治療無效時,接受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其療效會比單獨使用pertuzumab來得好。


在第一線治療方面,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及化學治療亦有其角色。一篇201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 J Med 2012;366:109-19)的研究,共有808位未曾接受過治療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病患進入研究,她們被隨機分派到兩種治療方式;第一組為安慰劑加上Herceptin及docetaxel化學治療(對照組),第二組則使用pertuzumab 合併Herceptin加docetaxel(pertuzumab組)。結果顯示,對照組的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期為12.4個月,而pertuzumab組則為18.5個月,明顯優於對照組(P<0.001)。期中分析也顯示在總存活期方面,pertuzumab組明顯比對照組來得長(P=0.005)。在接受Herceptin治療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心臟毒性,因此在給藥前、後都應做心臟功能檢查,若左心室收縮功能小於50%就需要停藥;此外,若Herceptin與含有anthracycline的化療併用時,則心臟功能異常之副作用會增加,且較易導致發生心臟衰竭。在本研究中,兩組病患的左心室收縮分率在治療期間均類似,顯示在Herceptin治療時加入pertuzumab,並不會額外增加心臟毒性。


在可以接受手術切除的局部嚴重性乳癌病患的術前減積治療方面,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及化學治療也有其角色。於一篇2012年發表在刺絡針-腫瘤學雜誌(Lancet Oncol 2012;13:25-32)的研究,這是一個多中心、開放標籤、第二相臨床研究,共有417位未曾接受過治療的HER2陽性、局部嚴重性乳癌病患被隨機分派到四種手術前治療方式:第一組共107位病患接受Herceptin加docetaxel;第二組共107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第三組共107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不含化療藥物),第四組共96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docetaxel治療。結果顯示,第二組(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三種藥物)於治療後,有最高的比例(45.8%)達到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而Herceptin加docetaxel組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率為29%;pertuzumab加docetaxel組為24.0%;pertuzumab加Herceptin組最低,為16.8%。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於第一、第二、及第四組(含有化療藥物docetaxel者)極為相似,顯示加上pertuzumab並不會增加額外的副作用。


結論是,這類病患在手術前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三種藥物治療時,能達到最高的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率。由於早期、HER2陽性乳癌,已有數個大型研究證明病患在化學治療中或後給予Herceptin一至二年,相較於只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者,能減少乳癌復發率近50%,死亡率約降低33%。是否這樣「三合一」的治療方式(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也可以用於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以增加病患的治癒率與存活期,值得進一步研究加以探討。


另一種可以同時抑制第一型(HER1/EGFR)及第二型因子接受器(HER2)之酪胺酸激酶活性,阻斷接受器之磷酸化反應,進而阻斷癌化訊息傳遞,達到滅癌效果的藥物為Lapatinib(Tykerb)。該藥為口服之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同時抑制兩種接受器,故亦稱之雙重抑制劑。2007年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已通過用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即使在接受過小紅莓,紫杉醇及Herceptin後,與截瘤達合併使用,仍可以延長到惡化的時間(6.2個月比4.3個月)。但另一類小分子的HER1抑制劑,包括gefitinib(Iressa)以及erlotinib(Tarceva),在轉移性乳癌的效果則有限。因此,HER1抑制劑在乳癌治療的初期研究不盡理想,仍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整體而言,標靶治療藥物的發展,可有效提升乳癌治療的療效,但也伴隨著高昂的費用。要如何利用生物標記,來選擇合適的病人接受標靶治療,以達到最好的療效並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是值得繼續努力的方向。



9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避免癌症威脅-戒『四害』,行『二善』 衛生署公布9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一、癌症新發人數突破9萬大關,每548秒就有1人罹癌; 狩獵型飲食、卻不運動,大腸癌發生人數四度


居首


 


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 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仍有增加的趨勢。


99年癌症登記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每10萬人中有391人 診斷出癌症,換言之,99年每256位國人即有1人發現罹癌, 不到6分鐘(5分鐘48)即有1人罹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3倍,而癌症發生年齡之中位數,99年為62歲,較98年年 輕1(如表一),推測與癌症篩檢帶來大腸癌診斷年齡提前有關 (大腸癌發生年齡之中位數,99年為66歲,98年為67)


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 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其中以4癌篩檢項 目中之大腸癌,人數增加最多,99年較98年增加1,552人, 短短一年就增加了12.4%,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 如表二)。


發生率上升的四個主要癌症為大腸癌、乳癌、子宮體癌、攝護腺癌, 其危險因子主要與國人的狩獵型飲食、缺乏運動以及人口老化有關, 例如: 大腸癌與乳癌,與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 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胖有關, 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的體重、 規律運動)、高纖低脂少肉的飲食(多攝食蔬果)、避免菸、酒、 檳榔危害,是預防各種癌症的共通法則。


 


二、推廣癌症篩檢效益,間接造成癌症發生人數上升, 但癌症發生期別與存活率亦隨之


改善


 


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 有更多民眾透過篩檢而發現潛藏的癌症,亦間接使大腸癌、 乳癌發生人數更加上升,但是,癌篩發現之癌症, 其早期比率亦較高,口腔癌,大腸癌, 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佔所有篩檢個案之比率分別為33.6%55.1%82.8%90.8%。經由篩檢發現之口腔癌, 其癌前病變與0期的比率合計更高達71.7%,可望完全治癒。 不過,由於99年只是擴大癌篩的第一年,已大腸癌為例, 仍有不少民眾過去沒有篩檢,做第一次篩檢時發現,便已是第34 期,預估隨著篩檢政策的持續推廣、國人若能養成定期篩檢習慣, 這種情況將大為減少,未來大腸癌、乳癌、 口腔癌的晚期病人會持續下降;另外, 對於和子宮頸癌一樣可透過篩檢找到 “癌前病變”的口腔癌和大腸癌, 其發生率雖在近期會先隨著篩檢提早發現更多病人而增加, 但長期篩檢之後,會因癌前病變被發現與治癒, 最終使癌症發生率下降,不過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由於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分別可 達78成以上,遠比晚期個案好, 因此我國癌症病人之治癒率與存活率亦可望隨篩檢之推廣而改善。


 


三、罹癌危險因子有群聚現象,尤其以嚼食檳榔民眾最為明顯


 


1.男性癌症病人再得癌症之機會是一般人的1.7倍;其中, 男性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的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8倍, 其他癌症(非口腔癌)患者是一般人的1.6倍;口腔癌患者發生第 2個原發癌症的風險是其他癌症病人的2.4倍; 這與其本身具多重危險因子群聚有關


分析85-89年男性口腔癌患者及非口腔癌之癌症患者,追蹤至9 9年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情形,分別為18.7%及7.7%。 以一般民眾追蹤平均12.5年約4.9%罹癌為基礎值推估, 癌症病人再得癌症之機會是一般人的1.7倍;其中, 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8倍, 其他癌症病人(非口腔癌患者)罹患第二原發癌的風險則是一般民眾 的1.6倍;在癌症病人中, 口腔癌患者發生第二原發癌的風險是其他癌症病人的2.4(經調 整年齡、死亡與追蹤時間後仍是2.4)


男性口腔癌患者續發的第二種癌症,仍以口腔癌佔最多(58.6% ),其次為食道癌(7.6%)、肺癌(7%)、喉癌(6.1%) 及肝癌(4.6%)等。至於非口腔癌之男性癌症病人最常發生的第 2個原發癌症是大腸癌、肺癌、肝癌。 以男性口腔癌病人與其他男性癌症病人相比, 男性口腔癌病人之後發生口腔癌、 食道癌的風險各為其他男性癌症患者的13.6倍及5.6倍。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癌症之間有共同危險因子,因此, 國人應及早戒除這些危險因子,對於已罹患癌症的病人更是如此。


2.有害習慣有群聚現象。嚼檳者高達91%「不只嚼檳榔」,75 %有吸菸,52%菸酒檳榔樣樣來,58%過重或肥胖,63%不運 動。


根據98年本局針對19,799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健康訪 問調查顯示,嚼檳榔者僅8.8%只嚼檳榔,既不吸菸也不喝酒。 高達91%「不只嚼檳榔」,也有吸菸或喝酒;75%有吸菸,62 .4%有喝酒,而菸酒檳榔樣樣來者亦高達51.7%, 合併過重或肥胖也有58%,更有高達63%不運動。 而不論是吸菸、喝酒或嚼檳者, 其過重或肥胖以及不運動比率都比不菸不酒不檳的民眾高。 顯示不健康行為有群聚現象,尤以嚼檳榔者最為嚴重。


 


四、飲食、生活習慣與癌症增加息息相關,菸酒檳榔不離口, 口腔癌、食道癌易纏身


 


口腔癌與食道癌發生人數各占所有癌症的7.2%及2.5%, 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分佔第4和第8位。 兩種癌症皆發生在男性居多,分別為女性的11.9倍與15.3倍 ,年齡中位數為5356歲,較男性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64歲 足足輕了8-11歲,另依據100年死因統計, 該二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658歲, 相較男性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69歲也少了11-13歲。近10年 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增加13.4人, 是僅次於大腸癌增加最多的癌症,食道癌則每10萬口增加3.9人 。


口腔癌與食道癌密切相關,與OECD國家相比, 臺灣的口腔癌與食道癌都居第一高; 國內各縣市也呈現口腔癌死亡率高的縣市, 其食道癌死亡率亦高的現象;兩者都以已臺東縣為第一高。 男性食道癌發生中位年齡是56歲,口腔癌發生中位年齡是53歲, 差距約僅3歲,病人必須特別注意密切追蹤。


根據研究,口腔癌與食道癌的發生與吸菸、喝酒、嚼檳榔息息相關, 日前新聞報導特別指出罹患多重癌症(包括口腔癌與食道癌;共6個 器官、8次癌症)的資深藝人徐風,在生前就透露自己年輕時,菸、 酒、檳榔樣樣來。因此要避免癌症纏身,首要為戒除菸、酒及檳榔, 特別是男性口腔癌患者後續再發生口腔癌的比率達11%、食道癌達 1.4%,因此更應戒除菸、酒及檳榔,並注意密切追蹤, 以保健康。


 


五、『戒四害』,『行二善』;『定期篩檢,速就醫』


 


早期癌症常常?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 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民眾千萬不能因為身體?有任何不適就 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曾從事製鞋工廠擔任作業員的蔡先生表示, 他年輕時代跟朋友在一起時,就常菸、酒及檳榔不離口, 後來嚼檳榔及吸菸的量越來越大, 而且他長期以來都沒有接受口腔癌篩檢的習慣,直到口腔潰爛, 疼痛到無法進食,才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口腔癌,已經是晚期。 蔡先生以自身為例奉勸,有吸菸、喝酒或嚼檳榔習慣的朋友們, 除了要戒除檳榔、菸、酒外,更要及早並定期接受篩檢, 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已罹患口腔癌患者更要戒檳榔。


由於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皆可達 7成以上,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表示,防堵癌症, 首要『戒四害(菸、酒、檳榔、肥胖)』,『行二善(規律運動、 天天五蔬果)』外,定期篩檢亦不能少。?搶救國人生命, 國民健康局自99年起已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擴大提供大腸癌、 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請符合對象民眾, 善用此項資源,唯有透過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異常, 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才能擺脫癌症的威脅。 另為了提高癌症個案之存活率, 未來國民健康局更將針對早期發現異常的個案,透過個案管理機制, 以協助異常個案及時就醫,接受適切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