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美國藥品食物管理局首度批准不區分腫瘤來源的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現今變成非常熱門的一種癌症治療方式,可以用在治療各種不同的癌症如惡性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膀胱癌、何杰金氏淋巴瘤等都具有其療效。以前這些免疫治療藥物要獲得美國FDA或歐盟通過必須每種疾病都必須實施第二期以上的臨床試驗才能批准,但是這次美國FDA不論任何腫瘤來源,只要基因異常有包含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的病患就能適用默沙東(MSD)生產的pembrolizumab。因為pembrolizumab是抑制PD-1/PD-L1的單株抗體,已證明對一些癌症有療效,美國FDA是根據一項臨床試驗是否包括149名有15種不同類型的固體癌患者,這些固體癌都帶有MSI-H或dMMR變異,每3週接受200毫克pembrolizumab治療或依照體重每公斤10毫克每兩週注射一次,治療到20週期,結果顯示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將近40%,其中有11人達到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而且半年緩解時間超過78%,在149名病患中有90名是大腸癌,客觀緩解率是36%,而在剩下的14種固體癌中客觀緩解率有46%,所以適應症就不以疾病為中心,而是根據基因變異為主,也就是現在癌症區分已經不是從器官、細胞組織分類來決定何種治療方式,而是根據基因變異來決定,這是將來的趨勢。
 
 
 
翰晃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中醫提升癌患存活率!症狀改善比例近6成

一名55歲林姓女患者,因左側三陰性乳癌第一期在醫學中心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後接受化學治療,但因為對化療噁心、嘔吐、倦怠等副作用不愉快印象,轉至中醫部門診,接受中醫治療取代化學治療,術後持續追蹤癌指數,目前狀況良好。

 「中醫的角色就是幫助病患有足夠的體力,應付生活以及治療!」中醫師表示,該案例後來開立疏肝理氣止痛、補益氣血的科學中藥,最後在不進行化學治療,持續追蹤癌指數,術後一個月,「病患每次走進診間總是帶著笑容,覺得體力比手術前更好。」 因腫瘤或治療副作用至中醫門診求診的病人越來越多,其中又以乳房腫瘤、大腸直腸腫瘤、肺及支氣管腫瘤以及口腔及相關組織的腫瘤比例最高。 

然而,現行對於癌症的治療,大約是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者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造成病患副作用,可透過中醫治療獲得改善,近年大量的研究發現,接受化療時,適當的使用含黃耆的方劑,可提高癌細胞對化療的反應。

 中醫雖然被美國列為另類醫學,但相對其他另類療法而言,理論架構紮實、臨床經驗多、療效顯著且研究內涵深,學者Bin Li也發現胰臟癌病人在接受化療期間,若適當接受中醫治療,也可減少噁心嘔吐、及提高白血球的生成。 「中醫輔助治療包括益氣健脾、理氣活血、舒筋通絡等處方及針灸」,曾有患者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三期住院接受化療,時常覺得倦怠無力、起身需人攙扶、食慾不振、噁心想吐,使用益氣止嘔的科學中藥後,噁心嘔吐及食慾或改善,療程結束後五個月後就回到職場生活。

中醫師表示,在療程結束接受身體療養期間,亦須注意防範病邪的復發。養生是在身體處於健康狀態時藉由飲食、生活起居等保持狀態,但身體有疾病干擾時應該以治療疾病為主,切勿將養生方式誤作萬能的治療手段。

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夜班工作者較容易罹患癌症

以前有一些研究報告指出夜間工作者較容易罹患癌症,夜間值班婦女比起日班工作者罹患乳癌會增加50%,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認為夜間工作比乳癌的發生並沒有關係,但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的研究趨向於晚上值班工作較容易罹患癌症。因為晚上工作者暴露在日光燈之下以至於妨礙生理時鐘,使體內褪黑激素減少,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夜間工作者因為褪黑激素分泌較少,而褪黑激素又與體內DNA損害修復有關。Fred Hutch癌症研究中心的Bhatti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物質8-OH-dG,在人體內活性氧攻擊DNA後造成DNA損傷,人體修復損傷後會將8-OH-dG從DNA上切除,隨著尿液排出,所以檢測DNA修復是否完全,就要檢測尿液中的8-OH-dG含量,如果8-OH-dG含量越高表示修復的越徹底。研究發現晚上工作白天睡覺者的尿液中8-OH-dG含量比晚上睡覺低,也就是DNA修復能力較差。他們分析了50名晚上工作者與晚上睡覺者的尿液中8-OH-dG含量,發現晚上工作者尿液中的8-OH-dG含量是晚上睡覺者20%。晚上工作者的褪黑激素會減少,因為褪黑激素都在晚上產生,白天反而分泌少,重要的是褪黑激素參與DNA修復的關鍵酶,能夠幫助修復DNA,因為白天人體分泌產生褪黑激素,即使補充睡眠無法產生足夠的褪黑激素來修復DNA。Bhatti教授的研究就是從尿液中的8-OH-dG含量來檢測DNA的修復能力,如果8-OH-dG的含量高就表示DNA修復有徹底執行,反之含量低就是DNA修復不完全,因此來得證夜間工作者容易因為DNA修復不完全而導致癌症發生。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乳房術中放療

「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 是乳癌放療之重大突破,由於此治療技術引進國內至今僅5年左右,故仍有些醫療人員對此技術不甚熟悉,於網路上發表與國際研究相左之看法,因此特別請教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有關於「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之正確觀念,讓民眾能夠清楚認識此治療方式。

觀念一:術中放療局部復發率高於全乳照射?

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IORT的實證醫學資料主要根據歐美國家的兩篇大型臨床研究「TARGIT」及「ELIOT」,其中TARGIT研究追蹤五年結果顯示,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組及全乳照射組,兩組病人局部復發率是2.1%:1.1%,P=0.31(無統計上意義)。也就是說,術中放射治療及全乳照射對於局部控制效果是一樣好的;ELIOT研究則顯示,若病人年齡大於50歲,腫瘤小於2公分的早期乳癌病患,對照上述兩組治療,也有相當的局部控制效果。
王崇義醫師分析,雖上述兩篇大型臨床研究都尚未達10年以上,但以目前全乳照射五年能達到2%之復發率,已是令人滿意的效果;相比目前TARGIT研究,乳房術中放射治療(IORT)復發率2.1%,復發率可說是相當。

觀念二:一次性高劑量的治療不如分次低劑量?

王崇義醫師解釋,單次高劑量的治療可以引發免疫反應,改變腫瘤微環境,已達殺滅腫瘤機轉的優點,也有輻射生物學的優勢,像是加馬刀Gamma Knife及電腦刀Cyber Knife的放射治療就是此優點,故非直接用分次低劑量的方式才有較高的療效。

觀念三:術中放療違背放射治療原則

王崇義醫師表示,目前乳癌相關文獻顯示,腫瘤復發大多在腫瘤原發處的一公分內,並非兩公分,且術中放療照射範圍能夠觸及到大部分有風險的範圍,即使超過一公分處,也有照射到40%-50%的劑量,可以充分治療一到兩公分的復發風險處,故術中放療並非違背放射治療原則。

王醫師特別強調,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於2016年,根據部分乳房照射修改適合治療的病人標準,主要放寬年齡、腫瘤大小等限制,其中也將IORT的運用列於治療的選擇之一。

王醫師解釋,根據以上三點觀念說明,可知目前IORT之大型臨床研究雖僅有五年的追蹤報告,但就目前結果顯示,局部控制率與全乳照射組旗鼓相當,且併發症較少,能提供病患更好的醫療照護及生活品質,因此對於符合條件的早期乳癌病患,IORT可作為治療的新選擇。

(台北振興醫院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崇義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