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破解乳腺癌5迷思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50歲前後婦女,但近年國人飲食習慣與運動習慣改變,年輕女性也成為乳腺癌的目標,大家逐漸重視乳腺癌相關保健,坊間同時出現許多迷思,甚至有人認為喝多牛奶就會引發乳腺癌,醫師則是持否定態度,並強調有問題一定要諮詢專業醫師。


依目前臨床案例來看,乳腺癌多好發於營養過剩、少運動且曾長期服用荷爾蒙藥物(如避孕藥)、未生育或者第一胎在35歲以後的女性,如有抽菸、喝酒、長期熬夜等不良習慣,更是讓患病率大大提升,除了改掉上述壞習慣,更要有正確觀念才能正確防癌、抗癌,以下破解一般人對乳腺癌常見5大迷思。

Q1.女性上班族易得乳腺癌?
A.是,但並非絕對。
醫師指出,在乳腺癌患者中,有許多都是高知識粉領族,平時營養足夠,但運動不足,導致營養過剩,有些人甚至已經成為肥胖體態,如果再加上長期熬夜等壞習慣,就會使患病率提高,建議年輕女性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不要讓自己成為患乳腺癌的高風險群。

Q2.生過小孩、有哺乳經驗能預防乳腺癌?
A.是,但是為相對風險低,並非絕對。
生過小孩且有哺乳經驗的婦女相對於未生育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機率較低,雖然目前仍不知確切因素為何?但醫師指出,讓身體順應自然,在該生育小孩時生育,可能是降低身體病變的原因之一,另外,長期服用避孕藥也會導致罹患乳腺癌機率增加。

 
Q3.喝太多牛奶,會誘發乳腺癌?
A.否,取決於喝牛奶的量,以及喝哪種牛奶。
在罹患乳腺癌的病人中,許多人有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的習慣,醫師表示,以喝牛奶來說,如果長期喝全脂牛奶,且缺乏運動,才有可能影響,若是適量喝低脂牛奶,則不會有太大壞處,且攝取過多脂肪僅是乳腺癌患者的共通點之一,並不能證明喝多牛奶就會誘發乳腺癌。

Q4.乳腺癌患者不能吃雞肉?
A.否,如吃瘦肉(如雞胸)部分沒有影響。
雞肉並不會直接影響乳腺癌病人病況,但醫師強調,雞的皮下脂肪厚,吃多會攝取過多油脂,且因雞隻飼料多添加使雞快速生長的元素,皮也容易有荷爾蒙殘留,如果避開這兩個部位,吃雞瘦肉沒有問題。

Q5. 乳腺癌患者不能喝豆漿?
A.否,反而可多喝豆漿。
許多乳腺癌病患得知荷爾蒙會影響病情加劇,害怕黃豆中的植物性荷爾蒙會讓腫瘤惡化更快,但醫師指出,喝豆漿不但不會使病情加重,還有抗癌的效果,不論是不是病人,都可以適量喝豆漿,但不要添加過多糖,以免吸收多餘熱量。

【醫師小提醒】:
誘發乳腺癌的因素很多,目前臨床患者共同特徵為肥胖、常吃高脂肪食物、營養過剩、少運動、有喝酒、抽菸習慣、長期熬夜等,都會使患病機率提高,想健康防癌、抗癌,要飲食正常、均衡,且要規律運動,已經罹患乳腺癌的病人,也必須要體力能負荷的程度內運動,才是正確保健之道。

BRCA1乳癌病患並不會增加預後不好的風險

最近美國知名影星安潔利娜裘莉因為有BRCA1基因突變,而且因為母親跟阿姨都因為有BRCA1基因突變而罹患乳癌去世,為了預防乳癌而將她的乳房切除,是不是有BRCA1基因突變就代表乳癌的預後不會好呢?

在以前的研究報告指出BRCA1基因突變並不能當作預測乳癌預後的標記,加拿大多倫多的Narod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發現罹患乳癌而且有BRCA1基因突變的病患的預後並不會不好。

他從1996年開始研究了3300名小於50歲的波蘭女性,其中有233名是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結果發現10年的存活率BRCA1是81%,而沒有者是82%,兩者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不過Narod醫師強調如果是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最好能夠在三個月內將子宮切除,能夠減少70%的死亡率,依據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在300人至500人就有一個BRCA1或BRCA2的基因突變,罹患乳癌的危險性從12%增加到45%至65%之間,如果有BRCA基因也會增加卵巢癌發生1.4%增加到11%至39%之間。

雖然這份報告是認為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乳癌病患不會影響預後,不過Narod醫師認為診斷確定後最好將卵巢切除,當然也有些人反對。如果女性有乳癌家族史最好能在50歲前接受BRCA基因檢測,70歲以後才罹患乳癌或沒有家族史的女性就沒有必要接受BRCA基因檢測,至於是否要將卵巢切除還是有爭論的。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醫師能力不足 美癌症醫療堪憂

(中央社紐約10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醫學研究所(IOM)今天公布報告指出,癌症療法已趨複雜,美國許多醫師沒有掌握最新資訊,結果採用了不正確的療法,也未對病患詳述治療選項。
 
這份315頁的報告列出一長串的危機發生原因,包括有癌症治療需求的患者愈來愈多,但腫瘤醫療人力卻縮減。
 
報告標題為「高品質的癌症治療:為危機中的制度擘劃新路」(Delivering High-Quality Cancer Care:Charting a New Course for a System in Crisis)。
醫學研究所撰寫這項報告的小組主席甘茲(Patricia Ganz)說:「平均醫療品質也許不差,但據我們所知,有些民眾並沒有得到最好的醫療。」
甘茲擔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醫學與公衛學院教授。
他說:「病患需要知道的是,醫生提供的治療適當嗎?」
 
醫學研究所發現,諸如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等團體,幾乎已為每種癌症的每1個病程階段擬定多種治療方針,但並未普遍獲得臨床醫師採用。
 
報告說,有些醫師認為自己的經驗比科學證據靠得住,有些醫師則懷疑自己的病患是特例,還有些醫師根本不知道有治療方針。
 
報告結論說,癌症治療已趨複雜,開立藥物必須精確針對腫瘤分子特徵,許多醫師缺乏「照護癌症患者的核心能力」。
 
另一方面,即使是較小的挑戰,醫師也無力因應。報告指出,當藥石罔效時,幾乎少有腫瘤科醫師知道如何提供安寧療法來讓患者覺得舒服點,甚至也不知該將患者轉介給安寧療護。
 
病患甚至無法期待,能與醫師充分溝通。
 
許多醫師並未解釋各治療選項的優缺點,遑論詢問患者的意願。醫師也無法詳述治療目標、甚至病患接受的是何種療法,以及這些治療可能會對未來健康造成何種影響,比如有些化療會增加心臟疾病風險。
 
報告說,多數醫師似乎也不願向患者坦承病情不樂觀。診斷結果不佳的癌症病患中,有高達80%誤以為治療能使自己痊癒

縮短乳癌放療時間 正常組織傷害小

台灣新生報 – 2013924 上午12:00
乳癌患者接受較短時間但能量稍高的放射治療,效果等同較久但低強度的放射劑量。然而縮短放射治療時間對正常組織傷害較小。倫敦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約翰·亞諾德表示,縮短放射治療整體的時間,但稍提高劑量是今後治療的趨勢。
 
約翰·亞諾德指出,縮短療程,稍提高劑量,成本較低,副作用較小,且效果與更長時間的療程差異不大。
 
提早發現乳癌,可提高存活率,乳房影像檢查中,乳房超音波對鈣化點的判讀可信度較低,所以必須針對病灶做局部放大的乳房X光攝影,有助於決定手術病理化驗的必要性。
 
乳房超音波與攝影仍須搭配,進行判斷,當影像檢查結果判定為可疑異常時,需接受腫瘤切片或腫瘤切除手術,進行組織的病理化驗。以較小傷口的手術方式,取得腫瘤標本,經過病理化驗才能做為進一步治療或追蹤檢查依據。
 
罹患乳癌並非只單一因素,除了遺傳、體質以外,處於高輻射環境、蔬菜水果攝取不足,不健康的油脂攝取過多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特殊的魚油可以減少乳癌的風險

翰晃

BMJ. Published online June 27, 2013. Abstract

1
很多研究報告都指出魚油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最近有一篇分析研究是將到目前為止亞洲、歐洲及美國的26篇研究報告,這項分析包括了20,905名乳癌病患和883,585名參與者及21個獨立的前瞻性團隊。

這是中國的Zheng博士所做的研究報告,他發現使用海洋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14%乳癌的發生率,鮭魚、金槍魚及沙丁魚含有豐富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這份研究報告裡指出每天食用0.1克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5%的乳癌發生率,如果一個禮拜食用1~2次的魚可以減少14%罹患乳癌的風險。

因為這項研究分析的報告來自於亞洲、歐洲及美國,所以白種人,尤其是德國人都不是常吃魚的民族,所以吃魚減少乳癌的發生風險在亞洲人證據比較明顯,可以減少31%,在西方只能減少11%,所以吃魚的民族乳癌發生率比較低可能跟攝取這種n-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關,所以攝取魚類對於身體有幫助,但是還是只限於新鮮跟無汙染的魚類。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女性乳癌病人及其家屬之心理支持

乳癌自民國88年起躍升為台灣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至今,診斷病例日益增加,根據衛生署統計,92年因乳癌死亡者有1381人;而先進的檢查和治療,已大大的提升乳癌病人的存活率。

多數女性在被診斷為乳癌時,都希望能治癒或延長存活期,但乳癌治療不同於糖尿病、心臟病或其他慢性病,是比較複雜的,例如手術後可能需合併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是日後的乳房重建手術等,因此病人不只有生理的需求,也包含有心理和社會層面的需求。

罹患乳癌對女性來說是非常大的衝擊,在心理社會反應上會產生很大的改變,包括擔心喪失乳房、治療的不舒服、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受影響、自我價值感改變等,不僅增加病人的心理負擔,也影響病人和家屬或其他親友的心理調適。正向的人際關係、家人的相互支持、及社會支持,與疾病的預後有很大的關係。

學者指出,丈夫從目睹創傷、就醫、到性生活的早期恢復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伴侶功能,但腫瘤對家人的衝擊就如同對病人的衝擊一樣,配偶對疾病也會感到憤怒、悲傷及脆弱感;臨床上發現,腫瘤病人的家屬就是第二個病人,他們陪伴病人一起面臨疾病及復原過程,所以也面臨了相同程度的壓力。其他學者也指出,病人和配偶的調適是會互相影響的,假如病人或伴侶其中一位有調適困難的情形,另ㄧ位也會出現相同的問題。有些男人基於一家之主的權威身分,有時會妨礙開放性溝通的效益,使得自己及病人雙方都承受莫大的壓力,卻無法排解。在對抗疾病的過程當中,配偶、家人與病人之間的關係若發生問題,對彼此都沒有幫助,此時若能有適當的人介入,提供家屬和病人之間討論和反應問題的機會,喚起彼此的支持,可以減輕家屬成員的壓力。

大部分病人的主要支持來源是家人,但此同時,家人也面臨了壓力,所以在面臨疾病的發生及治療過程中,病人與家人應敞開心胸,運用開放性的溝通,彼此之間勇於提出困擾及討論問題,減少彼此的猜疑和矛盾,以提供彼此間最真摯而適切的支持和需求。適當的社會性支持具有正向的調適作用,藉由增加知識及參與支持性團體,以減少焦慮和憂鬱,並增加自我意識控制及改善負面的身體心像感,提升病人本身及家屬的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護理部 李惠玲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乳房的葉狀瘤

葉狀瘤(Phyllodes tumor)是一種很少見的乳房腫瘤,屬於肉瘤(sarcoma)的一種,而非源於一般上皮組織(即乳房的乳管或小葉),好發於四十歲以上停經前婦女。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惡性的。葉狀瘤顧名思義,其生長模式呈現葉狀。

葉狀瘤在乳房惡性腫瘤的比例小於百分之一,雖然葉狀瘤可能是良性的,仍可能轉變為惡性。

葉狀瘤通常以一堅硬、邊緣平滑、表面有些凹凸不平的乳房腫塊呈現,可以在乳房的任一處發現,覆蓋其上的皮膚可能呈現紅色甚或溫度略高於其他。這種乳房腫瘤長得很快,可能在幾個禮拜以內長到很大。葉狀瘤也可能類似纖維腺瘤(fibroadenoma),這兩種情形常常會彼此混淆。大部分有葉狀瘤的婦女通常尚未停經,少數情況下青春期的女孩子也可能有。

在乳房攝影(mammography)下,葉狀瘤看起來有明顯的邊緣。不管是乳房攝影或是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都無法清楚地區別纖維腺瘤或葉狀瘤,也無法判斷究竟是否為良性或惡性。這種型態的乳房腫瘤通常沒有微小鈣化(microcalcification),粗針穿刺(core needle biopsy)也很少能提供正確診斷,因為這些細胞有時形似癌細胞或纖維腺瘤。直接手術切除得到組織才能提供正確的葉狀瘤診斷。

一義大利的研究顯示,核磁共振(MRI)較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更能提供這類腫瘤準確的影像判讀,幫助外科醫師手術前的計畫。甚至這類腫瘤有時很貼近胸壁肌肉,乳房核磁共振的影像也較另兩種尤佳。

乳癌分為一到四期,但此種分類法不適用於葉狀瘤。葉狀瘤手術切除後,病理醫師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細胞分裂的數目以及腫瘤邊緣的型態,將葉狀瘤分為良性、邊緣型(borderline),以及惡性三種。大部分的葉狀瘤屬於良性。
良性葉狀瘤的預後相當良好,局部復發率為百分之十七,通常四十五歲以上婦女很少復發,但仍可能以惡性葉狀瘤之形態復發,故手術後仍須定期追蹤。對於邊緣型及惡性葉狀瘤,預後則有所差異,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術後發生局部復發。邊緣型葉狀瘤有可能轉變為惡性,即便是接受手術之後在極少部分的病人仍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惡性葉狀瘤可能在手術後兩年復發,亦可能擴散至肺部、骨頭、肝臟,或是胸壁,在極少數的病人身上也有可能發現淋巴結轉移,超過六成的病人存活超過五年。

葉狀瘤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這類型的腫瘤對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效果不彰。如果腫瘤小且屬良性,手術切除腫瘤即可。若腫瘤很大,惡性的可能性上升,為確保安全距離(free margin)及避免日後轉移或復發機會增加,有時可能需要切除整個乳房。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外科部 陳芝蓉醫師

研究:新鮮蔬果丟冰箱 反流失營養價值

菜買回家,丟冰箱才保鮮?當心營養反而流失!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就指出,將新鮮蔬果直接放進冰箱,原本新鮮的蔬果因為缺乏光照,可能打亂蔬果殘存的「生物時鐘」,讓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不如擺在涼爽通風處,正常光照,才留住營養。不過,營養師強調,新鮮蔬果擺久營養都會流失,還是「趁新鮮」烹調下肚最好。

美國萊斯大學生物化學系的研究團隊進行實驗,將市場買回來的包心菜(cabage)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維持正常晝夜光照,結果發現,維持正常光照的包心菜,受到蟲咬的情況比起另一組,明顯輕微。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差別在於菜裡頭的硫配醣體濃度,維持正常光照的包心菜會自行調節、抗癌成分的硫配醣體,在菜蟲喜歡進食的下午之前,達到最高,藉由硫配醣體的苦味,阻止菜蟲啃食。

原來蔬果採收之後,還保有生物活性,體內的「生物時鐘」仍會受到晝夜光照的影響,微調含有的植物化學物質,且不只包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如此,研究發現,包括菠菜、萵苣、胡蘿蔔、地瓜以及藍莓等,採收後也都會出現相同的微調作用。

研究建議,保存新鮮蔬果時,放在黑漆漆的冰箱裡,不如放在外頭涼爽通風處,維持蔬果正常光照,反而更可以留住營養價值;像蘋果、桃、李子、大白菜、馬鈴薯、番茄等,都適宜在室溫下保存;或者是在蔬果營養價值達到高峰值時,例如中午,再將其冷藏、冷凍保存。

癌友健康吃 天天五蔬果提高免疫力

癌友要能勇敢抗癌,也得要有充足的營養;由於癌症治療常讓癌友沒有胃口,為能促進癌友食慾,童綜合醫院癌症資源中心建議癌友,不妨每天喝一杯五色蔬果汁,可以將營養一起喝下肚。
 
童綜合醫院癌症資源中心陳俞穎營養師表示,均衡飲食搭配適度的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抗氧化、預防癌症;癌友每天都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而且要天天五蔬果,才能提高免疫力。

陳俞穎營養師強調,天天五蔬果是指三份青菜及兩份水果,蔬果可選擇各種顏色,橙黃綠黑白紫的蔬果都要吃,因為有色蔬果中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至於主食類的選擇上,可以一餐以糙米飯取代白米飯,可增加纖維及維生素B群的攝取,肉類選擇上要少吃紅肉多選白肉。

另外,陳俞穎並建議,癌友可每天喝一杯彩虹蔬果汁,例如可用牛蒡、蕃茄、鳳梨、甜椒、香蕉、蘋果、西瓜、紅蘿蔔、芒果、紫高麗打成汁,再加入芝麻和檸檬汁,製成健康五色蔬果汁,可將各種營養一起喝下肚。

癌症整合療法新寵?醫師:菇蕈類提升免疫力

人體中每天約會產生五千個癌細胞。而身體也有許多免疫細胞可以將異常的細胞殺死,但是一旦免疫力降低,癌細胞生存的機會就會增加,當然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因此如何增加免疫力是遠離癌症的一大關鍵。

藥師王唯正說明,除正規醫療之外,目前越來越多民眾會以保健食品的方式來增強免疫力,像是巴西蘑菇(俗稱:變種原茸)就是癌症輔助食品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日本研究報告指出,約有九成採用整合療法的癌症患者是使用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品,其中有六成就是使用巴西蘑菇。

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指出,經實驗證實,菇蕈類對於抗腫瘤、降血糖、降血壓、降膽固醇、抗病毒等有很大的功效,但要達到這些功效,機能性多醣體濃度一定要夠!其中,以抗腫瘤的角度而言,菇蕈類號稱是免疫調節劑,萃取出的高分子多醣體可以達到刺激體內巨噬細胞活化,分泌腫瘤壞死因子,促進抗體產生,增強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同時增進人體的免疫系統,推動人體的自癒能力,達到抗癌的效果。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更多證據顯示夜間工作者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翰晃

以前曾經有幾篇研究指出夜間工作者容易罹患癌症,但是當時的研究只侷限於一些護理人員、空姐等,可能跟他們日夜顛倒有關,去年也有研究報告指出丹麥的女性夜間工作者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一般民眾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情形呢?最近加拿大的一篇研究發現夜間工作者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必須是長期夜間工作才會發生,這篇報告不止只有包含一些特殊的職業,也研究了一般的夜間女性工作者,而且也研究了夜間工作年限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研究範圍較之前的報告更深更廣。

這項研究是從2005年到2010年研究了Vancouver與Kingston的1134名罹患乳癌的病患,另外找了1179名對照組來做比較。兩組各有三分之一都有做夜間工作,將這些夜間工作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是0到14年、第二組是15到29年、第三組是超過30年,結果發現工作14年以下跟15到29年這兩組跟乳癌無關,但是工作超過30年會增加2.21倍罹患乳癌的風險,這些罹患乳癌的病患多數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

從這項結果來看,以前研究夜間工作者增加罹癌風險可能是因為melatonin失調有關,除了這個之外,夜間工作者還會引起睡眠障礙、時鐘基因失調、生活型態改變等,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導致增加乳癌的風險。

乳癌細胞基因分析的新進展與臨床應用

三軍總醫院外科部 一般外科 廖國秀醫師

1
隨著基因醫學的進步與分子生物科技的蓬勃發展,細胞之基因分析對於癌症預後的判斷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把癌症患者根據分子基因的特性分成不同的疾病亞型及惡性程度,甚至預測疾病進展速度以及預後。最近幾年來隨著基因微陣列分析(microarray)技術的運用,相較於過去乳癌手術切除後進行細胞染色以分辨患者的預後,只能侷限於某些蛋白質或細胞受體的表現,全基因體基因晶片可以全面檢視二十三對染色體的基因劑量以進行乳癌患者預後的分析。舉例來說,有一半的患者其乳癌細胞基因體相對穩定,只有少於5%的基因劑量變化,這一類患者的臨床預後就會較佳;有一些患者的腫瘤會同時具有第一號染色體長臂的基因劑量增加和第十六號染色體的長臂劑量減少的情況,這些患者通常也有較好的治療反應。此外針對乳癌HER2基因的標靶治療,也必須根據 HER2 基因的表現量,然而過去的蛋白質定量方法或原位螢光雜交法有時仍無法確切分析出 HER2 基因的劑量,運用基因晶片則可以清楚地訂出基因劑量以及同樣位於第十七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是否也具有相同的變化。因此未來的趨勢將是基因晶片應用於乳癌或者其他癌症,作為疾病分期、治療效果預測或疾病預後的指標。

2000年,Perou和Sorlie等對65例乳癌標本和17株乳癌細胞株進行了含有8012個人類基因的cDNA微陣列分析,發現同一乳癌的基因表型相對穩定,而不同乳癌之間基因表達則存在著較大差別;化療前後及腫瘤原發灶和轉移灶之間的基因表達則無明顯差異。基於此現象,Perou和Sorlie等提出了乳癌的分子分型,各型分別具有不同的特徵且預後不同,乳癌的這種分子分型有利於判斷其生物學特性和預後,有利於指導其臨床診斷及治療,並且被越來越多的研究所證實,成為目前乳癌分子分型的基礎和潮流。臨床上利用基因微陣列分析的方式來將乳癌細胞分成基底細胞型(basal-like)、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 管腔細胞B型(luminal B) 、人類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第2型過度表現型(Her2+) 和 Normal like五種預後因子。這五種預後因子分別能造成不同乳癌預後意義和不同程度的治療結果。基因微陣列分析除了上述的使用進展外,目前的另一個主要用途是將乳癌病患作基因表現的分類;現在已知病患的乳癌細胞基因表現可大分為四類,第一類稱為luminal A型,預後最好;第二類為luminal B型,預後較管腔細胞A型差;第三類為Her2+過度表現型;而第四類則稱為basal-like 型。目前的臨床研究則著力於根據這四類病患基因的表現,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模式,包括最合適的化學治療處方。不同分子亞型乳腺癌具有不同的臨床特徵。一般而言, 管腔細胞型患者平均年齡較大(≥ 35歲),腫瘤較小,增殖率與浸潤性低且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高表達,確診時臨床分期較早,對內分泌治療敏感,luminal A的癌細胞可能有著最好的預後意義和治療結果,因此該型患者預後較好。 Her2過表達型與basal-like型原發瘤較大,增殖率高且ER和PR低表達,淋巴結轉移者多,病理分期較晚,這類的癌細胞可能很容易復發及遠處轉移,有較多的預後不良因素。basal-like型乳癌年輕患者所佔比例較高,有乳癌家族史者較多,而年輕乳癌患者預後較差。

雖然採用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對乳癌進行基因表達譜分析是鑑定各種分子亞型最準確的工具,但該技術對標本的要求太高,且費用昂貴,實際操作困難,較難在臨床廣泛應用;兼之乳癌各分子亞型均有蛋白質標誌物如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細胞角蛋白5/6(CK5/6),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等的明顯差異,所以大多數臨床上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替代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在蛋白質水平上對乳癌進行分子亞型,同樣分為上述4型。雖然乳癌的異質性使得免疫組織化學技術的分子亞型和基因微陣列分析技術的結果不完全一致,但前者也基本反映了各分子亞型的臨床特徵,敏感性為76%,而特異性達100%。研究學者認為可以根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的ER、PR、HER2和Ki67的結果來分型,分為(1) Luminal A型為 ER/PR:+, Her2:-, Ki67≦14%; (2)Luminal B型為 ER/PR:+, Her2:+,或 ER/PR:+, Ki67>14%, Her2:-; (3)Her2 overexpression型為ER/PR:-, HER2:+; (4)Basal like型為ER/PR/HER2:-。
最新的《2011年St.Gallen乳癌治療準則》將乳癌大致分為以上四種亞型,不同亞型的乳癌其生物學特徵、臨床預後和治療策略各不相同,因此,可以說乳癌的治療已經進入新分子分型指導下的治療模式,我們對乳癌的診治需要更新理念,掌握新技術,應用新策略。“不同亞型的治療策略”,體現新分子分型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在新的治療模式中,制定乳癌輔助治療首先要考慮分子分型,然後再考慮復發風險。乳癌輔助化療適應症包括以下幾個條件:高Ki67指數、三陰性乳癌、激素受體陰性、HER2陽性,以及組織學分級為3級。因此在臨床治療策略上:(1)Luminal A型:因為在賀爾蒙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化療獲益較少,目前沒有公認有效的化療方案,所以仍以賀爾蒙治療為主;賀爾蒙治療在EBCTCG(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的分析顯示乳癌術後輔助泰莫西芬(tamoxifen)治療可以降低復發風險和死亡風險,第3代芳香環酶抑製劑(Aromatase Inhibitors, AI)的出現使乳癌賀爾蒙治療從泰莫西芬的時代走向芳香環酶抑製劑時代,芳香環酶抑製劑已經成為停經後乳癌的標準輔助治療。(2) Luminal B型目前以化療為主;(3)三陰性乳癌患者可考慮劑量密集性化療,治療處方中應包含小紅莓類和紫杉醇類藥物,不推薦使用鉑類藥物和抗血管生成藥物;(4) HER2陽性則是建議化療加上標靶治療。

乳癌標靶治療是指針對乳癌有關的癌基因及其相關表達產物進行治療,通過阻斷腫瘤細胞或相關細胞的信號轉導,來控制細胞基因表達的改變,從而抑制或殺死腫瘤細胞,人類乳癌細胞基因分析的新發展給分子腫瘤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乳癌的分子標靶治療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成為今後乳癌藥物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分子標靶治療的主要進展在以下幾個領域:1.抗HER-2治療;2.新的標靶藥物和多靶點藥物;3.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標靶治療; 4.針對PARP的標靶治療;5.EGFR單株抗體;6.EGFR酪氨酸激酶抑製劑;7.蛋白激酶C抑制劑;8.選擇性環氧化酶2抑制劑;9.bcl-2抑制劑;10.兩個標靶藥物的聯合應用。基因芯片、蛋白質組學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大推動了乳癌個體化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DNA微陣列(如Oncotype DX等)研究的結果表明,基因表達譜(GEP)能夠預測對乳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還有一些新方法,如DNA分析、RNA分析、蛋白質分析和微小RNA分析等等,化療敏感性和耐藥分析一直是科學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有ATP發光法、EDRA分析法、MTT法、ChemoFX法等等。此外轉譯學研究(translation research)針對芳香環酶結構及對雌激素受體(ER)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入研究,將開發出更有活性及更具標靶性的賀爾蒙藥物,可能可以克服賀爾蒙治療的耐藥性。PI3K/PTEN訊息路徑的研究,也有助於開發出更多的標靶藥物。癌幹細胞被認為對化療和放射治療不敏感,往往成為腫瘤復發的根源,癌幹細胞的特異性訊息路徑抑制劑,如NOTCH訊息路徑抑制劑、Wnt/β-caternin訊息路徑抑制劑等等,也正在第I期臨床試驗或動物試驗階段。雖然這些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展仍大都處於前期臨床研究階段。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乳癌的治療將會成為所有癌症治療的一個典範,運用基因分析與臨床預後因子的分析判斷,引導醫師及病患對於治療方式的選擇作最正確的判斷。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乳癌患者信偏方 延誤治療時機

一名40歲乳癌二期患者選擇運動療法放棄醫療,醫師說,不少早期患者不接受醫療治療,尋求其他療法,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說,每年新增1萬名女性罹患乳癌,主要是與衛生福利部長期推動癌症篩檢發現許多早期患者,與發生率增加有關,此外,乳癌第三期、第四期患者也增加,不過這與民眾不接受治療有關。

黃俊升說,國外研究顯示,歐美乳癌死亡率已因篩檢的普及和治療進步逐漸下降中,近年來,台灣乳癌發生率增加,部分即歸因於篩檢的推行,然而死亡率自2003年以來,已逐漸緩和持平,顯示台灣治療能力達到世界水準。

不過,黃俊升說,門診也遇到不少乳癌患者,在迷思及傳統觀念下,不接受正規醫療治療,反而尋求心靈療法、民俗療法、生機飲食及運動療法。他說,最近遇到一名40歲女性罹患乳癌第二期的患者,不接受治療而選擇運動療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表示,國內乳癌發生年齡高峰在45到69歲,平均每10萬名婦女中有169至187人,據2012年婦女乳房攝影檢查結果顯示,平均每篩檢185名女性中就有1人罹癌,在每18個陽性個案中,有1名確診乳癌。

國健署表示,目前乳癌治療水準已與先進國家相似,以5年存活率分析,早期達90%、第三期70.6%、第四期24%。不過篩檢陽性個案中,部分女性沒有回診或確診的理由是因為身體沒有出現症狀,或因恐懼、猶豫而不就醫。

國健署提醒女性應勇於面對,提早發現及時治療,早期乳癌預後好,讓自己健康也為家庭帶來幸福,並建議45歲到69歲及40歲到44歲二等親曾罹患乳癌的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乳癌新曙光 電漿刀手術助重建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八千人;由於乳癌篩檢的普及,使得乳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已大幅提升。乳癌治療首重手術切除,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科技「電漿刀」,不但能降低手術疼痛感,且併發症減少,使得乳癌切除後的重建,更能避免復發與感染。
 
長庚紀念醫院台北院區乳房外科部主任陳訓徹表示,目前針對乳癌手術切除治療時,大多使用傳統電燒刀與新科技電漿刀;由於電燒刀能量較大,會因高溫而將乳房週遭組織破壞;至於電漿刀因熱度降低,可減少皮膚遭受破壞,尤其是針對皮瓣切除,可以減少皮瓣壞死。

目前國外乳癌手術治療,已朝向切除後直接進行重建手術,且相當普遍,而國內乳癌治療也逐漸有此趨勢,尤其是台灣乳癌病友罹患年齡較歐美年輕許多,相較於較年長患者,對於乳房重建的需求也較大。

乳房重建包括置入水袋、矽膠,自體脂肪移植等方式。陳訓徹主任指出,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將癌細胞切除乾淨,才能減少復發機率,且併發症也較少,才能有較降低感染機率;這除了與醫師的技術相關外,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設備的協助,也是相當重要的。

陳訓徹主任進一步說明,乳癌手術以部分切除為主流,若需全切除手術時,先考慮是否可進行「乳頭保留手術」。為了能讓乳頭完整保留,且同時要將乳腺切除乾淨,使之不易復發,此時電漿刀就能發揮功能;因電燒刀可能產生5-10%的乳頭壞死,但採用電漿刀來進行手術,以目前臨床狀況來看較無此現象。

乳癌病友進行手術切除時保留乳頭手術在歐洲已有15年的經驗,長庚醫院也已完成76例,根據該院統計,目前接受乳頭保留手術的乳癌病友,都沒有復發情況;陳訓徹主任強調,針對保留手術,必須是乳癌不可太大,較早期的病人,且乳癌位置不可離乳暈太近,及沒有高復發危險因子者較為適宣。

根據統計,國內乳癌病友在手術切除後直接進行重建手術的比例大約佔一成五;陳訓徹主任說,除了年紀因素外,病友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才是主要原因。做完重建手術後,乳癌病友確實能夠在外觀上更顯自信。陳訓徹主任也特別提醒,年輕的乳癌病友更易局部復發,因此要更加小心,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乳癌新標靶藥TDMI

「總是會有希望。」乳癌標靶藥物發明人丹尼斯‧史萊門(Dennis Slamon)昨天來台參加乳癌研討會,鼓勵乳癌患者永遠懷抱希望;而在史萊門研究基礎上,發展出一款新的標靶藥物「TDM1」,也可望明年在台問世。  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萊門表示,他花了十二年研究乳癌標靶藥物,這段期間捨棄與家人相處時光,錯過好幾次孩子活動,不斷與藥廠爭取經費,才成功研發。  過去帶有Her—2基因的乳癌患者,癌細胞容易轉移復發,惡化速度也快,荷爾蒙與化學療法效果不佳;直到史萊門的標靶藥物在一九九八年問世後,這類乳癌患者才出現新契機。  史萊門研發標靶藥物的故事,也被拍攝成電影「擁愛奇蹟」(Living Proof),昨天他受邀參加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黃俊升讚揚他的貢獻,「讓難纏的癌症,變成存活率最好的癌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國內乳癌發生率高峰,約在四十五歲至六十五歲之間,平均每一百八十五名篩檢女性中,就有一人罹癌。儘管如此,這些人八成是早期患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  針對治療後復發的乳癌患者,美國今年初已核准標靶新藥TDM1,它目前已在台大等十二家醫院做臨床試驗,明年五月可望在台上市。
TDM1具標靶與化學藥物優點,能針對癌細胞結合後,再釋放出化學藥物;黃俊升以「巡弋飛彈搭載核子彈頭」形容這款新藥物,預估可延長末期患者半年壽命。


罹癌無關胸部大小 防癌勤檢查就對了

讀者提到,10年前洗澡時摸到右乳有硬塊,卻以為乳房不大,應不會罹患乳癌。
其實乳癌和胸部大小無關,而是和停經後肥胖、未生育、飲食西化、過量飲酒、超過30歲才生第一胎、未哺育母乳及家族史等危險因子有關。
20歲到40歲女性,除每個月應自我觸摸檢查乳房外,(最佳時間在從月經來時第1天算起的第5到7天),每年也最好請專科醫師做一次乳房外科理學檢查,必要時再做乳房超音波檢查。

40歲以上女性,則應每年交替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檢查。

讀者治療後,服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它的作用為阻斷雌性激素與雌性激素受體(ER)結合,臨床使用超過30年,稱得上是乳癌荷爾蒙治療的黃金準則。

雖然服用泰莫西芬,有停經、燥熱、子宮內膜增生的副作用,尤其患者家族中若有心血管疾病,會比較擔心產生靜脈血栓問題;但一般建議,每年做子宮內膜超音波檢查追蹤,就不必過於擔心。

復乳納則是芳香環酶抑制劑的一種,適合停經後婦女,作用使腎上腺生成的雄性激素,無法轉變成雌性激素,以預防乳癌復發或轉移;但同時也可能有關節痠痛、骨質疏鬆的副作用。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留言板

歡迎大家在此發問或留言!若想要以不公開的方式詢問,可以選擇在臉書粉絲頁上發訊息給我。我會盡力回答大家的問題。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葉名焮醫師的部落格搬家了

大家好

Yahoo奇摩部落格將於2013年12月26日關閉停止服務了。

自即日起,葉名焮醫師的部落格要搬家到Blogger。

歡迎到這裡找我:
http://dryehblog.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