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喝酒多、生育晚 乳癌患者年輕化

英國研究報告顯示,五十歲以下婦女罹癌人數逐年增加,過量飲酒及生育年齡延後、生得少,都被認為是乳癌患者增加的原因。

數據顯示英國五十歲以下婦女被診斷出乳癌的人數,從一九九五年的七千七百十二人,到二○一○年已增加到一萬零六十八人。等於從每十萬名婦人中有卅八名罹癌、提高到每十萬名婦人中有四十二人。

研究報告指出,經常飲酒、婦女生育小孩越來越少、以及越來越多人服用避孕藥,都是造成越來越多年輕婦女罹患乳癌的原因。

英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婦女平周平均飲酒數量超過七杯或十四個單位者,從一九九八年的百分之十五,到二○○九年已提高到百分之十八。

生育少及服用避孕藥,也都被視為可能提高婦女罹患乳癌原因。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資深官員哈里斯表示,由於乳癌和荷爾蒙激素有關,生育小孩越多、且越早生小孩,都可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從安潔莉娜裘莉談遺傳性乳癌

台北榮總 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於5月14日投書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我的醫療選擇」(My Medical Choice)的公開信,文中披露她因為帶有「有缺陷」的BRCA1基因,因此她已進行雙乳切除手術以預防乳癌發生,將來她也計畫進一步接受預防性的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這件事廣泛引起世人關注,使「如何預防及治療乳癌」成為近日最為轟動的醫療新聞。實際上,對BRCA1或BRCA2(下文將進一步解釋)有關的檢測及治療,在國外已有相當深入的研究,也有常常更新的治療建議準則(如NCCN準則),本文僅就對BRCA 1/2相關的遺傳性乳癌做個簡單的說明。


 


在乳癌發生的危險因子中,乳癌家族史一直是最重要且確定的因子之一,但有家族史的病患比率並不如一般民眾想像得多。根據國外的統計,乳癌病患其一等親(指遺傳學分法中的母女、姊妹)有乳癌病史的比率約為13%,至於加上二等親有多少,則沒有確切的統計資料;換言之,大部分的乳癌病患並沒有家族史,而乳癌家族史為何是罹患乳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原因目前只了解一部分。在所有的乳癌病患中,約有5~10%的病患可查出具有特定的基因缺陷(如最常見的突變),這個基因缺陷並非僅指在乳癌細胞上發現,而是指在身體各組織的正常細胞也會發現到的,而這些特定的基因缺陷也不見得只有在有乳癌家族史的病患可以被發現到。這些基因缺陷為高危險度致癌者包括:BRCA1、BRCA2、PTEN、TP53、CDH1等,但最有名且較常見即是安潔莉娜裘莉身上查到的BRCA1/BRCA2基因缺陷。


 


BRCA1及BRCA2是什麼東西?


BRCA1及BRCA2是什麼東西?。BRCA1這個基因負責製造一個蛋白質稱為乳癌第一型易感蛋白質(breast cancer type1 susceptibility protein),所以BRCA1也可被翻譯為乳癌易感基因第一型,相似的BRCA2則可被稱為乳癌易感基因第二型。BRCA1和BRCA2確實是在所謂乳癌家族的研究中被發現,BRCA1這個基因位於第十七號染色體上,而BRCA2這個基因則在第十三號染色體上。BRCA1在1991年被發現,而後BRCA2在1995年發現,這兩個基因正常時被稱為照顧者基因(caretaker gene),它倆的功能簡單說是當偵測到DNA的破壞時,這2個基因製造出的蛋白質可參與DNA的修補。因此當這二個基因產生缺陷時,DNA的破壞就可能無法被完整修補,最終造成的結果即是產生乳癌或卵巢癌等癌症。BRCA1及BRCA2均是很大的基因,基因突變的位置有非常多的變化,對乳癌及卵巢癌發生機率的影響也並不一致。根據國外的統計,白種人(如美國人)帶有BRCA1突變的機率約為三百分之一,BRCA2突變的機率約為八百分之一,而在特定種族如猶太人,BRCA2的突變機率甚至可達超過1%。台灣人究竟有多少機率有BRCA1或BRCA2的突變則不明,但應該是比白種人為少。 因為BRCA1/2係以自體基因顯性遺傳,故帶有缺陷的父母其子女也得到該缺陷基因的機會是50%。


 


BRCA1或BRCA2產生突變會對病患產生甚麼樣的影響?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乳癌及卵巢癌的發生率會增高,所以若在病患身上檢測出有致病性BRCA1/2突變,甚而病患已然罹病,則稱為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有BRCA1突變的女性,在70歲之前,有46%~85%的機率發生乳癌(比例依不同研究、種族及不同突變位點而有不同),有39%~63%的機率發生卵巢癌。有BRCA2突變的女性,在70歲之前,有43%~84%的機率發生乳癌,而有11%~27%的機率發生卵巢癌。其實,其他部位的癌症發生機率也會提高,例如BCRA1突變和大腸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胰臟癌、攝護腺癌有關,而BRCA2突變則和男性乳癌、膽囊及膽道癌、胃癌、黑色素癌、胰臟癌、攝護腺癌、骨癌及咽癌相關。依目前國外大致的估計,BRCA1及BRCA2突變可以在25%的家族遺傳型乳癌病患中被發現,所以BRCA1及BRCA2仍僅能解釋一部分的家族遺傳型乳癌。而前文所提的其他高危險性基因,如TP53、PTEN、CDH1、LKB1則非常非常少見。有BRCA1突變病患所產生的乳癌,常常具有所謂三陰性型乳癌特性,也就是動情素接受體(ER)陰性,黃體素接受體(PR)陰性,HER2陰性,分化多屬於較差的第三級,預後及治療效果會比一般乳癌要差。有BRCA2突變病患所產生的乳癌則在表現上並沒有明顯的特色。


 


在什麼狀況下要懷疑自己有發生可能性而要去檢測是否有問題?


在什麼狀況下要懷疑自己有家族遺傳型乳癌的發生可能性而要去檢測BRCA1/BRCA2是否有問題?以歐美女性而言,終其一生發生乳癌的機率是八分之一,其中約10%的病患可能有BRCA1/2之突變。而依衛生署近年的統計,台灣女性終其一生發生乳癌的機率是十九分之一,與BRCA1/2相關的機率不明,但一般預估是1~5%。據此推測台灣民眾(不論男女)帶有BRCA1/2的機會應該較西方人為低。


 


依美國NCCN 2013年準則的建議,女性朋友若有下列任何一點,即可建議作BRCA1/BRCA2突變檢測,包括如:已罹患乳癌之病患而有下列之一以上的特徵:診斷年齡小於等於45歲,有大於等於1位近親(指遺傳學上之三等親以內)在50歲內得到乳癌,或有大於等於1位近親得上皮性卵巢癌,得到二次乳癌而且第一次在50歲內時,在60歲內發生三陰性乳癌,有大於等於2位近親在任何年齡得到乳癌,有大於等於兩位近親得到胰臟癌或攝護腺癌(特指侵犯性高者)等,有得到男性乳癌的近親,有Ashkenazi Jewish的血統等;罹患上皮性卵巢癌的病患;罹患男性乳癌的病患;罹患胰臟癌或攝護腺癌的病患,且有大於等於2位近親罹患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或攝護腺癌。以上是指對已罹患癌症病患的檢測建議,作BRCA1/2突變檢測的目的在於了解將來再發生其他BRCA1/2相關癌症的風險,給予適當的預防(如下述),且將來在已罹病者治療方式及藥物選擇上也可能有新的建議。另一方面,檢測若呈現陽性者也可提醒近親成員注意。


 


而對像安潔莉娜裘莉這種未罹病的「健康人」而言,什麼時候要作BRCA 1/2突變的檢測?可以考慮的情形包括:家族中有人已知有BRCA 1/2突變情形,家族有人曾得2次及以上的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有1邊有大於等於2人罹患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1邊有大於等於1人罹患卵巢癌等,1等親或2等親中有人曾在45歲前罹患乳癌,有親屬罹患男性乳癌,在父系或母系其中1邊有1人或1人以上罹患乳癌再加上有1人罹患胰臟癌、高侵犯性攝護腺癌、惡性肉瘤、腦瘤等。要強調的是,這些是以西方人的情形所作的建議,在台灣不可能完全適用,例如在台灣小於50歲的乳癌幾乎佔了所有病患的一半,所以不太可能以上述建議套用在台灣的健康女性身上。但如果對照上列情形,「愈像」上述情形的健康人就應該考慮做BRCA 1/2突變的檢測。


 


至於如何檢測BCAR1/2突變,一般只要抽10cc血液,以基因定序來判斷。國內有些大醫院會和生技公司實驗室合作提供檢測,費用較便宜(約4~8萬元如麗寶生命科學公司),但準確性可能較低。目前台灣也有生技公司代理將血液標本送國外公司檢測(如美國Myriad Genetics),準確性可能較佳,但費用較貴,就如安潔莉娜裘莉所言,費用超過3千美金。


 


若有BRCA1突變該怎麼辦?


若有BRCA1突變該怎麼辦?安潔莉娜裘莉的處理方式絕不是特例,在國外已有愈來愈多的女性選擇和裘莉相同的治療方式:在生育、哺乳後考慮切除兩側乳房、卵巢及輸卵管。目前的建議包括由25歲開始每年作一次乳房X光攝影及乳房磁振造影,考慮兩側乳房切除,及建議在生育後,如35歲到40歲之間,作卵巢加輸卵管切除;對未接受卵巢、輸卵管切除的病患由30歲左右開始每半年作一次經陰道超音波加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測,同時可考慮作藥物預防治療。兩側乳房切除大約可減少此類病患90%的乳癌發生機率,而卵巢加輸卵管切除手術約可減少80%的卵巢、輸卵管癌發生機率。而切除卵巢、輸卵管也對於預防乳癌有幫助,約可減少50%的發生機率,但對BRCA2突變者較有效,因為BRCA1突變者得到的常是三陰性乳癌,以荷爾蒙預防的效果較差。若不接受上述手術,乳癌方面可以泰莫西芬(Tamoxifen)或Raloxifen或是Exemetane預防。以Tamoxifen用於BRCA2突變的患者為例,可下降62%的乳癌發生機率,但對於BRCA1突變者無效,原因同上述。在卵巢癌預防方面,使用口服避孕藥可減少45~60%的卵巢癌發生機會,但有個缺點是如果患者未預防性切除乳房,則可能會導致乳癌發生機率更加上升。


 


總之,有乳癌家族史的乳癌病患雖僅佔所有乳癌病患的10-20%,但有乳癌家族史的健康婦女更應該注意定期檢查,目前健保篩檢可提供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40歲以上可每2年做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希望大家善加利用。BRCA1和BRCA2突變在台灣並不常見,但若家族中有多人出現乳癌、卵巢癌、年輕發病的乳癌、及男性乳癌等,就應諮詢各大醫院尋求必要的基因檢查與建議。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改善更年期不適 巧吃5種營養素

受到女性荷爾蒙分泌量逐漸減少的影響,約8成女性在停經前後會出現「更年期症候群」,表現出熱潮紅、心悸、失眠、焦躁易怒、頻尿、骨質疏鬆、腰痠背痛、尿失禁等症狀。為了緩解不適,許多女性補充大豆異黃酮等雌性激素,但營養師提醒,維持身體健康不能只靠單一營養素,建議從天然食材中攝取均衡營養,才能有效預防和改善更年期症狀。





苗栗大千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曾妙如表示,更年期婦女因生理與心理上的種種壓力,營養攝取應更加注意,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下,適度補充鈣質、鎂、維生素B群、黃豆製品、維生素C和E,同時配合運動抒解壓力和促進骨質健康,降低更年期不適。


一、鈣質:


更年期婦女常有骨質疏鬆的現象,容易造成腰痠背痛、骨折,且會造成脊椎骨骼下壓導致骨刺,因此補充鈣質成為更年期婦女的首要之務,建議每天喝2杯脫脂牛奶,或從小魚乾、紅綠黑豆、芝麻、黃豆製品、深綠色蔬菜、藻類食物中補充鈣質。除了延緩骨質流失速度之外,鈣質還具有穩定神經的作用,可抒解情緒和焦慮。


營養師提醒,許多婦女習慣服用鈣質營養補充劑,但建議先經醫師診斷確認是否有鈣質缺乏症,再配合產品是否含有其他活性維生素,以免多吃無益,吃下肚的鈣質無法有效被吸收。


二、鎂:


鎂和鈣一樣能夠穩定神經,且都是骨骼組織中重要的成份,且和熱量的新陳代謝、蛋白質的合成有關。補充方式不建議吃劑錠營養補充品,以免和其他營養素產生競爭吸收的效果,建議從常見的天然、新鮮食材中攝取,包括全穀類、豆類、堅果類、乳品、海鮮,以及綠色蔬菜如地瓜葉、空心菜、芥蘭菜。


三、黃豆及其製品:


黃豆含有大豆異黃酮等植物動情激素和複合性營養素,被認為有助於紓解更年期的症狀,可減緩因女性荷爾蒙不穩定所引發的潮紅、心悸、盜汗等不適。不過,曾妙如營養師建議一般女性補充女性荷爾蒙,宜從豆漿、豆腐、豆干等非油炸黃豆製品中攝取,避免熱量上身造成肥胖,較方便的方式是每天喝500c.c.無糖豆漿。


若是更年期症狀特別嚴重的女性,才需要配合荷爾蒙療法,從經萃取濃縮的大豆異黃酮營養劑補充激素。


四、維生素B群:


維生素B群可穩定神經系統,參與體內的許多化學反應,改善新陳代謝不順、疲勞、失眠、焦慮等不適。維生素B多藏在全穀類、堅果類、肝臟、酵母、瘦肉、深綠色蔬菜、棗類、牛奶、香蕉、鮪魚等天然食物中。


五、維生素C與E:


維生素C和E是效果強的抗氧化劑,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更年期症狀。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包括芭樂、柑橘、木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E則蘊藏於全穀類、胚芽、植物油等食物中。


不過,維生素也不宜攝取過量。曾妙如營養師提醒,近年來有多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抗氧化能力強的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等營養素,適量攝取可抗氧化,但過量攝取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加速老化,因此建議民眾補充維生素時還是從天然食材著手,減少服用高劑量的錠劑補充品。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別恐慌!預防性切乳 先做基因檢測

近日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投書美國紐約時報,表達因醫師檢查告知有BRCA1基因突變,會使罹患乳癌與卵巢癌的風險大幅增加,她決定「防患未然」,採取積極預先切除乳房組織的行動,此消息引來許多婦女的震驚,尤其是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紛紛詢問基因檢測細節。醫師表示,透過乳癌基因檢測服務,可及早診斷是否帶有致癌風險高的基因。


 

醫師表示,曾經有多位企業家夫人接受過BRCA1、BRCA2基因檢測,所幸都顯示是陰性,但陰性並不代表未來不會罹患乳癌或卵巢癌,還是要定期接受早期的篩檢,對健康才有保障。


 


乳癌家族史患者 罹癌年齡提早


 


許多研究數據指出,乳癌或卵巢癌的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突變有關,其中以BRCA1、BRCA2基因的關聯性最強,根據研究,約有5-10%乳癌或卵巢癌來自遺傳,家族性乳癌或卵巢癌患者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女性如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也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


 


預防性切乳房 移除風險選項之一


 


進行BRCA1、 BRCA2的基因晶片檢測之後,如果驗出的結果是帶有突變基因,顯示未來罹患乳癌、卵巢癌的風險較高,如安潔莉娜裘莉一樣進行雙乳房切除手術是移除風險的一個選項,也可以接受更密集的造影追蹤檢查,或由醫師評估,考慮使用預防性化療藥物來降低風險。


 


【醫藥小辭典/BRCA1、BRCA2基因】


 


BRCA1/BRCA2基因都是抑制癌症的基因,參與DNA的修補機制,如發生基因突變會好發乳癌、卵巢癌。乳癌的發生與基因有密切的關係,患有乳癌媽媽所生的女兒,罹患乳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5倍。與乳癌相關的基因為BRCA-1及BRCA-2。BRCA-1及BRCA-2具有抑制乳癌發生的功能。 根據醫學界的研究,乳癌之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之突變,如BRCA1與BRCA2基因,有極強關聯性。檢驗過程很簡單,只需要一般的血液檢查,抽取5CC的全血即可,不需要禁食。


 


乳癌、卵巢癌高危險群


 


1.家族中罹患乳癌、卵巢癌人數在兩人以上。


2.近親中被診斷出早發性乳癌〔45歲以下〕。


3.家族中有男性乳癌病患,


4.家族中同一人具有多發性乳癌或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


5.已患有乳癌或卵巢癌的病患。


預防性切乳防癌 適40歲前帶因者

好萊塢知名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對外宣布,由於體內有「缺陷基因BRCA1」,會大幅提高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因此接受了預防性切除雙乳手術。國內醫師表示,40歲前女性,若有乳癌家族史,且基因篩檢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要避免因乳癌而影響壽命,最適合進行預防性切除乳房。醫師表示40歲前女性,若有乳癌家族史、且基因篩檢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要避免因乳癌而影響壽命,最適合進行預防性切除乳房。



帶有缺陷基因 防癌可預防性切除乳房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預防性切除乳房,可減少99%的乳癌風險。一般建議40歲前做,延壽的效益最大,對象主要是有乳癌家族史,且進行基因篩檢帶有缺陷基因BRCA1或BRCA2基因;或是已經發現有零期乳癌,即使可百分百治癒,但若篩檢帶有此缺陷基因,另一邊乳房可做預防性切除,徹底斷除罹乳癌風險。


 


預防性切除乳房 適合40歲左右女性


 


然而,國內女性對於預防性切除乳房的接受度並不高,黃俊升醫師表示,這麼多年來僅遇過3例:一位是45歲的女性,她有乳癌家族史,自己也一邊乳房發現零期乳癌,基因篩檢發現有BRCA1基因,另一邊罹乳癌風險很高,於是將另一邊乳房做預防性切除。


 


另外兩位女性也是40歲左右發現罹患零期乳癌,不過她們沒有乳癌家族史,得知基因篩檢結果之後,也願意預防性切除另一邊的乳房。當時曾讓患者考慮了近一年,甚至照會精神科,確定她們是在正常狀態下做決定。


 


切除乳房後非萬全 仍應做乳房篩檢


 


預防性切除乳房的做法,主要是切除乳腺,或連乳頭乳暈一起切除。不過黃俊升醫師表示,有時乳腺因為分佈較廣,沒有切除乾淨的話,還是有可能再度罹癌,因此謹慎起見,乳房篩檢仍不可少。


 


黃俊升醫師認為,預防性切除乳房是建立在帶有BRCA1 或BRCA2基因的前提,因此若民眾有意願做這項基因篩檢,應有接受預防性切除乳房的心理準備,以免終日擔心受怕。


化療期間玩電腦遊戲減少腦部傷害

化療期間玩電腦遊戲,能減緩認知功能降低。化療不只打擊癌細胞, 正常細胞也會因此受到傷害,最明顯


是身體虛弱、噁心、 掉頭髮等副作用,但一個傷害較少人知道,化療會損害認知功能, 根據美國史丹佛


大學的一項研究,化療時間玩電腦遊戲, 能提高思維能力。


 


研究人員找了41個正在接受化療的民眾,她們都是乳腺癌的患者, 也全被評估大腦認知功能已受損,為期三個月的實驗中, 把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是有玩電腦戲,另一組則僅提供對照, 並且每周一次進行測驗,例如文字使用、語言流暢、與路線規劃等, 發現有玩電腦遊戲組,成績高出了許多。


 


研究團隊表示,對照組的測驗成績, 就如同大腦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對生活中的事物理解能力變差, 加上化療時的副作用,生活品質則大幅下降, 而有玩電腦遊戲的患者,以遊戲當作腦部訓練方式, 強化腦部的認知功能,減少化療時的傷害, 能夠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維持大腦的正常運作。


 


這項研究中也推論另一項結果,化療所導致的認知功能傷害, 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大腦訓練就能減少損傷,不一定非要電腦遊戲, 只要能讓大腦受到訓練活動,都可讓生活品質下降得以控制, 這次的結果將發表於本月的醫療期刊乳腺癌中。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台乳癌死亡率亞洲第2 篩檢率僅2成

乳癌高居台灣婦癌發生率首位,每年新增9000人,高峰為45至49歲,但國內45至69歲婦女的2年乳癌篩檢率僅2成6,遠低於國外的7成。國民健康局呼籲婦女們,要每2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徹底實行「6分鐘護一生」。


 

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孔憲蘭表示,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年齡介於41至50歲,此年齡層的婦女大都是兼顧家庭的職業婦女,需要家庭與工作兩頭忙,心裡又害怕丈夫嫌棄,因此常常伴隨有恐懼、沮喪、焦慮不安與無助等症狀。


特別是乳癌術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何幫助她們走出創傷與提升手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是現在應該著重目標。


據統計,台灣早期乳癌患者約佔37%,相較於美國的55%左右,差了18%,就存活率而言,台灣各期別存活率並不低於美國,但國人整體5年存活率為83%,低於美國的89%,其中落差的6%,主因是由於台灣晚期個案較多的緣故。


孔憲蘭強調,不是國內防制乳癌努力不夠,最主要是因為國人飲食西化,大量攝取脂肪,食物高油、高鹽,加上國人晚婚、不生小孩、甚至不願意哺乳,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在亞洲先進國家中,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排名第2,僅次於新加坡。每天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且乳癌發生率在近20年增加了4.8倍,年輕女性乳癌發生率更,比年長者高。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一大威脅,但乳癌篩檢仍偏低,我國婦女篩檢率26.4%,遠低於美國超過7成的篩檢率。


建議婦女們,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提早治療,治癒機率也高。衛生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每2年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檢查,乳房攝影檢查過程會擠壓乳房,造成胸部疼痛不適,但是這樣才能照得清楚,只要避開月經來前乳房腫脹時,篩檢會更具成效。


吃高脂乳製品 恐提高乳癌死亡率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牛奶、冰淇淋、奶油等乳製品都是許多人愛吃的食物,不過對於罹患乳癌的女性們,可要特別注意了!最新的研究首度發現,乳製品可能是影響乳癌腫瘤的關鍵因素,每天攝取1份以上高脂乳製品的乳癌患者,增加了近5成死亡機率。


 


美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指出,周四發表在「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的研究內容首度指出,攝取高脂或低脂乳製品,在長期分析下顯示對於乳癌病情有顯著影響。


研究主筆者克倫克(Candyce Kroenke)研究員表示,在1900名已診斷出罹患早期乳癌的婦女中,分析她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發現每天至少會攝取1份或1份以上高脂乳製品如牛奶、奶油、煉乳、冰淇淋、起司等的女性,在接下來的12年觀察期中,因乳癌死亡的機率高出49%,也就是近5成的死亡率,另外因其他病症如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也高達64%。


雌激素的產生主要是由卵巢來負責,但同時,雌激素也可以由體內的脂肪組織所形成,因此乳品脂肪含量可影響雌激素高低;早在2003年發表於此期刊的研究中就曾指出,肥胖婦女的乳癌發生率會較高,原因就在於高濃度的雌激素會刺激某種乳癌腫瘤細胞的生長與發展,而大多數的乳製品皆來自於懷孕的乳牛,體內雌激素濃度較高,進而影響了乳癌患者的病情。


此外,作者也強調,研究結果並不代表吃乳製品會直接導致罹患乳癌,或是患者必須完全戒除乳製品,而是盡量將平日攝取的高脂乳製品替換成低脂食品,並多吃蔬菜類、保持飲食均衡。


脂肪不上身!全民練5功遠離乳癌

乳癌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去年發生人數逾9000多人,與10年前相比多出了1倍,尤其日趨年輕化,更令人擔憂。醫師提醒,預防乳癌除多運動,不要讓身體囤積脂肪外,平日更可多勤健走;另外,多攝取高纖低脂蔬果,定期進行乳癌防治篩檢,儘早治療,才能遠離乳癌陰霾。


 


為了宣導正確的防治乳癌觀念,台灣癌症基金會今(4日)舉辦「粉紅健走嘉年華」邀請民眾共同參與,並重視乳癌防治篩檢。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乳癌發生率以45到49歲的婦女最高,平時若能有正確的健康觀念,除了可以預防乳癌還能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全民練5功預防乳癌


包括定期篩檢、規律運動、減輕體重、遠離菸害及蔬果彩虹579等5個守則。其中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建議有乳癌家族史,或曾經得過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等及超過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初經早且停經晚及長期使用荷爾蒙補充劑的人,更是需要做定期的乳房篩檢。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北市萬芳醫院腫瘤科主任賴基銘醫師指出,乳癌是治癒率極高的癌症,整體而言,治療後5年存活率超過7成,若沒有發生淋巴轉移者,存活率更高達9成。


近年來,國內女性乳癌發生率已攀升為第1,唯有透過定期篩檢提早發現。建議除平日減少高油、高脂的飲食攝取外,35歲以上的女性最好每年找專科醫師檢查,至於乳癌高危險群,最好半年檢查1次。


【飲食預防乳癌3撇步】:


1.增加豆腐豆漿攝取:黃豆製品含豐富的大豆異黃酮,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的話,可以預防乳癌的發生,建議民眾,不需迷信含大豆異黃酮的保健食品,可在每日飲食中增加豆漿、豆腐的攝取比例,至少每天1種。另外,山藥、地瓜、菇類也是很好的抗癌食物,可多吃。


2.增纖維可防癌:癌症的發生,常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飲食西化的結果導致纖維質攝取不足,賴基銘醫師指出,增加纖維質攝取有助於防癌,包括糙米、香蕉、芹菜、花椰菜、洋蔥、蘋果等,盡量少吃紅肉,維持正常作息,也能預防乳癌復發。


3.減少油脂攝取:肥胖會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利於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因此,控制油脂的攝取、少吃油炸食物,可減少攝取油脂,方法是吃油炸物前先過熱水,去掉表面油脂,或用衛生紙包覆吸油,再不然就是去皮後再吃。


防曬美白太過頭女性骨鬆年輕化

彰基醫院鹿基分院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日照充足,但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卻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至少提前一、二十年,經醫學研究認為,防曬美白太過頭是主因,呼籲愛美女性,只要一天約二十分鐘接觸陽光,將會讓你美得更健康。


 


維生素D對人體扮演能幫助鈣質吸收、防制骨質疏鬆的重要角色,維生素D最簡單來源就是曬太陽,台灣地理環境位在亞熱帶,日照相當充足,理當國人對維生素D獲取並缺乏,但是根據國內醫療學者研究發現,國內女性朋友的維生素D普遍不足,彰基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醫師昨〈十一〉日表示,更經由調查發現,台灣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已有明顯年輕化趨勢,約四十歲就出現骨鬆問題,至少比正常年齡提前有一、二十年以上,經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國內吃素人口增加,飲食不均衡是其一,此外,大部分女性太過於防曬美白更是主因,除了不喜歡戶外運動,外出更包得密不透風,都是日曬過少,導致無法讓維生素D發揮幫助鈣質吸收的功能,值得太過迷戀「一白遮三醜」女性的警惕。杜思德院長並指出,其實一天只要在上午十點之前或是午後兩點,讓肌膚與溫煦的陽光約有十五到二十分鐘的接觸,就可以達到吸收維生素D的目標。


9成媽媽運動不足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表示,不到1成媽媽有規律運動習慣,超過9成44歲以下媽媽沒有規律運動。

衛生署國健局表示,從最近的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9.2%母親有每週運動至少3次、每次達30分鐘且達到會喘會流汗的運動強度。


以年齡層分析顯示,年齡層越低無規律運動情況更嚴重,國健局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指出,15-24歲、25-34歲、35-44歲、45-54歲及55-64歲的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分別是4.1%、4.6%、7.3%、10.9%及12.8%。


陳延芳說,規律運動好處多,但是不運動會增加死亡率,提高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的風險,同時罹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也會增加。


國健局建議,成人每週至少應達到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後會喘會流汗才屬於有運動,身體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環境內的休閒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工作、家務勞動、體育運動等。


國健局指出,母親節幸福好禮是送腳踏車、計步器或體重計,讓媽媽天天注意身體健康,並提醒母親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蔬食可以減少乳癌的風險

食物的控制對女性來說非常重要,像是紅肉、高鹽、加工食品都容易引起癌症,尤其是乳癌。如果攝取大量的蔬菜、水果是不是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最近波士頓大學Fung醫師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多攝取蔬菜水果確實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尤其是更年期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乳癌的分類可以分成四種,其中一種是荷爾蒙接受體陰性,這類的乳癌大概佔整體的20~25%,比較不容易治療而且有抗藥性。Fung醫師經過26年的追蹤,一共研究了86,000婦女,其中有1%罹患了更年期後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他加以分析後發現如果女性飲食攝取大量攝取蔬菜、水果、纖維多的穀類、夾豆、核桃等再加上低脂肪的物質確實可以減少19%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發生。他也發現這些女性除了攝取蔬菜、水果、高纖食物外跟乳癌有關,還跟體重、運動習慣、有無吸菸有關。所以除了飲食要注意以外,還要維持標準體重跟每天適當運動,飲酒有節制,不要抽菸,這樣才能達到預防乳癌的效果。我們雖然不贊成完全的吃素食,但是以素食為中心,再加上少量的肉類像是魚、雞肉、牛奶,還是有益健康的,不一定要完全素食才能夠預防癌症。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隆乳可能掩飾乳癌病灶 晚發現增風險

女性隆乳、植入義乳後,要特別留意乳癌病灶。加拿大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女性隆乳後,義乳材質可能掩蓋乳癌早期病灶,導致診斷、治療受到延誤。


 


加拿大流行病學研究團隊分析十二項乳癌研究,結果發現隆乳、植入義乳女性一旦罹癌,晚期才發現癌症的風險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


 


研究人員認為,患者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時,可能是因為隆乳植入物造成陰影,使檢查、判讀人員看不清楚乳房組織,因而錯失癌症病灶。另有份研究報告發現,隆乳女性死於乳癌機率大約增加百分之三十八,可能是因為很晚才發現乳癌病灶,來不及救治。


 


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主要是發現隆乳手術可能延誤乳癌確診,但目前還沒有研究數據證明隆乳植入物本身會造成癌症。國外醫師認為,隆乳的人若有乳癌疑慮,除了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也可以乳房超音波檢查做輔助,結果或許會比較精準。


 


研究人員所分析的研究報告都出版於一九九三年之後,研究區域主要為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地。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網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乳癌是一種女性常見癌症,每一年全球大約有一百三十八萬例新增乳癌病例,四十五萬八千人死於乳癌。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統計資料,女性癌症發生率前三名分別為乳癌、大腸癌與肺癌,因此乳癌防治已成為重要課題


自體脂肪隆乳高風險 核磁共振檢查費用高

(中時健康╱編輯部報導)不少愛美的女性都以為能夠藉由抽脂隆乳達到雕塑身材且罩杯升級,但日前台北有位黃姓婦人因不滿意自己產後胸部縮水,一年多前到北市某醫美診所接受自體脂肪隆乳手術,術後胸部不僅沒變大,還變成充滿硬塊的「釋迦奶」。黃婦因此怒告執刀醫生業務過失,國內大型醫院如台大、長庚、馬偕等近幾年來也接獲相當多的自體脂肪隆乳手術失敗案例。


 


自體脂肪隆乳在坊間炒作下,在女性話題掀起一陣旋風,但該手術不但風險多,術後的追蹤檢查花費更是一筆費用!坊間醫美診所在諮詢時僅知會術前術後需檢查,並未確實告知需要多久追蹤、其花費多少,而接受自體脂肪隆乳手術之前需先做核磁共振檢查(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此檢查可確認胸部是否有未被發現的癌細胞,避免將脂肪細胞打入後加速癌細胞的生成造成乳癌。但核磁共振檢查過程繁複,檢查前需先挨針注射顯影劑,體內若有金屬物質,如:人工關節、心臟節律器、手術釘、子宮內避孕器等等,需事先告知醫生確定是否能夠進行檢查,若有佩戴牙套的患者可能會造成干擾,檢查時間長達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檢查過程必須保持不動,且全程皆會聽到反覆的噪音。另外若有幽閉空間恐懼症的患者,需事先和主治醫師及放射科醫師詳細討論,因核磁共振檢查的儀器空間相當有限,可能會引起幽閉空間恐懼症患者焦慮甚至病發。此外該檢查之費用相當驚人,單次檢查要價上萬元,而自體脂肪隆乳術後需做長期追蹤,長期累積下來是筆可觀的金額。


 


雖然不少民眾對於抽脂隆乳趨之若鶩,也有部分民眾擔心乳房注射脂肪後會產生鈣化、脂肪細胞壞死、胸部化膿影響哺乳等問題,而坊間醫美診所大多表示會注射PRP(高濃度血小板因子)或者自體幹細胞等方式改善鈣化情況,整形外科張大力醫師強調:「目前抽脂隆乳手術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且自體脂肪隆乳所使用的幹細胞跟國外的幹細胞生殖技術完全不相同。」想要進行自體脂肪隆乳手術的民眾,術前最好能做全方位的檢查(乳房攝影、超音波、核磁共振),術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整形外科張大力醫師也提醒,在術前應充分了解手術相關事項以及醫生是否為專科醫生,避免貪小便宜選擇與市價過低的金額,或者誤信誇大不實的廣告,以免愛美不成反賠了自身健康。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抗癌新藥-Pertuzumab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兼附設醫院 王緯書


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的乳癌病患其腫瘤組織會過量表現HER2。研究發現,無論荷爾蒙接受器陽性與否,或者小於1公分的早期乳癌,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預後均較差,需給予較積極的治療。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時,若能合併使用一種對抗HER2的單株抗體trastuzumab(Herceptin),可有效提升治療反應率、疾病到惡化的時間、以及病患的總存活期。此外,於可以完全切除腫瘤的患者,若能於手術後使用為期一年的Herceptin,搭配輔助性化學治療,更可有效提升病患的無病存活期及總存活期。由於Herceptin在乳癌治療方面的顯著療效,促使科學界積極探索是否有其他比Herceptin更為有效的,抗HER2的單株抗體藥物。


於過度表現 HER2的轉移性乳癌病患,單獨使用Herceptin的反應率並不高(約20%至30%,視病人先前接受過的治療而定),中位數反應期為9個月。由此可見,多數過度表現 HER2的乳癌本來就具有對Herceptin的抗藥性。進一步研究發現,與單獨使用Herceptin相比,Herceptin併用紫杉醇類藥物時,反應率明顯增加。在未曾接受過治療的病人,單僅使用Herceptin治療時,到惡化前時間的中位數為4.9個月,但在併用Herceptin與化學治療時,到惡化前時間可延長到7.4個月。由此可知,對Herceptin治療一開始有效的病人,會在一年內發生抗藥性。要解決Herceptin的抗藥性的問題,需要對於HER2與Herceptin在分子生物層面有深入的了解。


造成乳癌細胞對Herceptin產生抗藥性的機轉有許多種,其中一種是Herceptin未能認出其標的HER2。例如:黏蛋白4(MUC4)的過度表現,會阻礙Herceptin與HER2細胞外受體的結合,因而影響該藥與HER2之間的交互作用。研究顯示,以siRNA降低細胞MUC4的表現,可以恢復該細胞對Herceptin的敏感性。此外,增加來自HER2其他家族成員的訊號傳導,例如EGFR(HER1)、HER3,或HER4的生長因子配體(EGF、betacellulin、heregulin),分別可以將Herceptin所導致的生長抑制效果降低57%、84%、以及90%。Herceptin係與HER2的第四區域結合,但HER2的第二區域仍會在配體活化之下,與HER家族成員結合起作用;例如Herceptin並不會阻斷heregulin所活化的HER3/HER2交互作用。來自其他受體訊號傳導的增加,例如IGF-1R的過度表現,也會降低Herceptin所造成的生長抑制作用。HER2下游訊號傳導作用子的改變,例如:PTEN不足、Akt活性增加、P27kip1的向下調節等,均與Herceptin抗藥性的產生有關。研究亦發現,若增加循環中的HER2細胞外配子,造成Herceptin與HER2的結合發生競爭時,亦會增加其抗藥性。


Pertuzumab(Ominitarg,2C4)是一種基因重組製成,擬人化的HER2單株抗體,但它結合於HER2接受器的二聚體化結構(dimerization domain),可以避免接受器二聚體化,並可阻斷其他HER家族中的受體所造成的訊號傳導。Pertuzumab可藉由阻斷HER2與EGFR(HER1)以及HER3之間的二聚體化,因而抑制來自HER2/HER3與HER2/EGFR二聚體的信號傳導,此機轉與Herceptin不同。有趣的是,pertuzumab可以阻斷對Herceptin有抗藥性之細胞中的HER2與IGF-1R之間的交互作用。與Herceptin相似的是,pertuzumab亦可引起抗體依賴性-免疫細胞介入性之細胞毒殺效果。由於作用機轉的不同,理論上,pertuzumab對於對Herceptin有抗藥性的細胞應該會有效果;但臨床試驗報告顯示,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患於Herceptin治療無效時,單獨投與pertuzumab效果有限,若能同時使用Herceptin與pertuzumab,於部分病患又能恢復其療效。


在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如果已使用Herceptin加上化學藥物治療,仍無法控制病情時,是否可改變為其他的標靶治療藥物?於一篇2012年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 2012;30:1594-600)的研究,共有29位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於先前的Herceptin治療但疾病惡化時,接受pertuzumab治療。結果顯示,單獨使用pertuzumab對這類病患效果不佳,其治療反應率僅3.4%,臨床有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則為10.3%。但是若能於pertuzumab治療時合併使用Herceptin,能將治療反應率有效提升到17.6%,臨床有益率則提升到41.2%。無惡化存活期亦明顯獲得改善,於單獨使用pertuzumab時為7.1週,於合併治療時則為17.4週。結論是,HER2陽性的乳癌病患於Herceptin治療無效時,接受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其療效會比單獨使用pertuzumab來得好。


在第一線治療方面,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及化學治療亦有其角色。一篇2012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 J Med 2012;366:109-19)的研究,共有808位未曾接受過治療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病患進入研究,她們被隨機分派到兩種治療方式;第一組為安慰劑加上Herceptin及docetaxel化學治療(對照組),第二組則使用pertuzumab 合併Herceptin加docetaxel(pertuzumab組)。結果顯示,對照組的中位數無惡化存活期為12.4個月,而pertuzumab組則為18.5個月,明顯優於對照組(P<0.001)。期中分析也顯示在總存活期方面,pertuzumab組明顯比對照組來得長(P=0.005)。在接受Herceptin治療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心臟毒性,因此在給藥前、後都應做心臟功能檢查,若左心室收縮功能小於50%就需要停藥;此外,若Herceptin與含有anthracycline的化療併用時,則心臟功能異常之副作用會增加,且較易導致發生心臟衰竭。在本研究中,兩組病患的左心室收縮分率在治療期間均類似,顯示在Herceptin治療時加入pertuzumab,並不會額外增加心臟毒性。


在可以接受手術切除的局部嚴重性乳癌病患的術前減積治療方面,pertuzumab合併Herceptin及化學治療也有其角色。於一篇2012年發表在刺絡針-腫瘤學雜誌(Lancet Oncol 2012;13:25-32)的研究,這是一個多中心、開放標籤、第二相臨床研究,共有417位未曾接受過治療的HER2陽性、局部嚴重性乳癌病患被隨機分派到四種手術前治療方式:第一組共107位病患接受Herceptin加docetaxel;第二組共107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第三組共107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不含化療藥物),第四組共96位病患接受pertuzumab加docetaxel治療。結果顯示,第二組(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三種藥物)於治療後,有最高的比例(45.8%)達到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而Herceptin加docetaxel組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率為29%;pertuzumab加docetaxel組為24.0%;pertuzumab加Herceptin組最低,為16.8%。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於第一、第二、及第四組(含有化療藥物docetaxel者)極為相似,顯示加上pertuzumab並不會增加額外的副作用。


結論是,這類病患在手術前接受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三種藥物治療時,能達到最高的病理學上的完全緩解率。由於早期、HER2陽性乳癌,已有數個大型研究證明病患在化學治療中或後給予Herceptin一至二年,相較於只給予輔助性化學治療者,能減少乳癌復發率近50%,死亡率約降低33%。是否這樣「三合一」的治療方式(pertuzumab加Herceptin加docetaxel),也可以用於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以增加病患的治癒率與存活期,值得進一步研究加以探討。


另一種可以同時抑制第一型(HER1/EGFR)及第二型因子接受器(HER2)之酪胺酸激酶活性,阻斷接受器之磷酸化反應,進而阻斷癌化訊息傳遞,達到滅癌效果的藥物為Lapatinib(Tykerb)。該藥為口服之小分子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KI),可以同時抑制兩種接受器,故亦稱之雙重抑制劑。2007年美國食品衛生管理局已通過用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即使在接受過小紅莓,紫杉醇及Herceptin後,與截瘤達合併使用,仍可以延長到惡化的時間(6.2個月比4.3個月)。但另一類小分子的HER1抑制劑,包括gefitinib(Iressa)以及erlotinib(Tarceva),在轉移性乳癌的效果則有限。因此,HER1抑制劑在乳癌治療的初期研究不盡理想,仍待未來進一步研究。


整體而言,標靶治療藥物的發展,可有效提升乳癌治療的療效,但也伴隨著高昂的費用。要如何利用生物標記,來選擇合適的病人接受標靶治療,以達到最好的療效並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是值得繼續努力的方向。



9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避免癌症威脅-戒『四害』,行『二善』 衛生署公布99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一、癌症新發人數突破9萬大關,每548秒就有1人罹癌; 狩獵型飲食、卻不運動,大腸癌發生人數四度


居首


 


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 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仍有增加的趨勢。


99年癌症登記人數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每10萬人中有391人 診斷出癌症,換言之,99年每256位國人即有1人發現罹癌, 不到6分鐘(5分鐘48)即有1人罹癌。男性發生率為女性的 1.3倍,而癌症發生年齡之中位數,99年為62歲,較98年年 輕1(如表一),推測與癌症篩檢帶來大腸癌診斷年齡提前有關 (大腸癌發生年齡之中位數,99年為66歲,98年為67)


9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國內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 依序為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攝護腺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體癌,子宮頸癌。其中以4癌篩檢項 目中之大腸癌,人數增加最多,99年較98年增加1,552人, 短短一年就增加了12.4%,四度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 如表二)。


發生率上升的四個主要癌症為大腸癌、乳癌、子宮體癌、攝護腺癌, 其危險因子主要與國人的狩獵型飲食、缺乏運動以及人口老化有關, 例如: 大腸癌與乳癌,與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低纖飲食、肥胖, 以及缺乏運動有關,子宮體癌與肥胖有關, 攝護腺癌主要與人口老化有關。健康的生活型態(維持理想的體重、 規律運動)、高纖低脂少肉的飲食(多攝食蔬果)、避免菸、酒、 檳榔危害,是預防各種癌症的共通法則。


 


二、推廣癌症篩檢效益,間接造成癌症發生人數上升, 但癌症發生期別與存活率亦隨之


改善


 


自民國99年擴大推廣四癌篩檢, 有更多民眾透過篩檢而發現潛藏的癌症,亦間接使大腸癌、 乳癌發生人數更加上升,但是,癌篩發現之癌症, 其早期比率亦較高,口腔癌,大腸癌, 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佔所有篩檢個案之比率分別為33.6%55.1%82.8%90.8%。經由篩檢發現之口腔癌, 其癌前病變與0期的比率合計更高達71.7%,可望完全治癒。 不過,由於99年只是擴大癌篩的第一年,已大腸癌為例, 仍有不少民眾過去沒有篩檢,做第一次篩檢時發現,便已是第34 期,預估隨著篩檢政策的持續推廣、國人若能養成定期篩檢習慣, 這種情況將大為減少,未來大腸癌、乳癌、 口腔癌的晚期病人會持續下降;另外, 對於和子宮頸癌一樣可透過篩檢找到 “癌前病變”的口腔癌和大腸癌, 其發生率雖在近期會先隨著篩檢提早發現更多病人而增加, 但長期篩檢之後,會因癌前病變被發現與治癒, 最終使癌症發生率下降,不過這還需要一段時間。


由於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及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分別可 達78成以上,遠比晚期個案好, 因此我國癌症病人之治癒率與存活率亦可望隨篩檢之推廣而改善。


 


三、罹癌危險因子有群聚現象,尤其以嚼食檳榔民眾最為明顯


 


1.男性癌症病人再得癌症之機會是一般人的1.7倍;其中, 男性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的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8倍, 其他癌症(非口腔癌)患者是一般人的1.6倍;口腔癌患者發生第 2個原發癌症的風險是其他癌症病人的2.4倍; 這與其本身具多重危險因子群聚有關


分析85-89年男性口腔癌患者及非口腔癌之癌症患者,追蹤至9 9年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情形,分別為18.7%及7.7%。 以一般民眾追蹤平均12.5年約4.9%罹癌為基礎值推估, 癌症病人再得癌症之機會是一般人的1.7倍;其中, 口腔癌患者發生第2個原發癌症之風險是一般民眾的3.8倍, 其他癌症病人(非口腔癌患者)罹患第二原發癌的風險則是一般民眾 的1.6倍;在癌症病人中, 口腔癌患者發生第二原發癌的風險是其他癌症病人的2.4(經調 整年齡、死亡與追蹤時間後仍是2.4)


男性口腔癌患者續發的第二種癌症,仍以口腔癌佔最多(58.6% ),其次為食道癌(7.6%)、肺癌(7%)、喉癌(6.1%) 及肝癌(4.6%)等。至於非口腔癌之男性癌症病人最常發生的第 2個原發癌症是大腸癌、肺癌、肝癌。 以男性口腔癌病人與其他男性癌症病人相比, 男性口腔癌病人之後發生口腔癌、 食道癌的風險各為其他男性癌症患者的13.6倍及5.6倍。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癌症之間有共同危險因子,因此, 國人應及早戒除這些危險因子,對於已罹患癌症的病人更是如此。


2.有害習慣有群聚現象。嚼檳者高達91%「不只嚼檳榔」,75 %有吸菸,52%菸酒檳榔樣樣來,58%過重或肥胖,63%不運 動。


根據98年本局針對19,79918歲以上民眾所進行之健康訪 問調查顯示,嚼檳榔者僅8.8%只嚼檳榔,既不吸菸也不喝酒。 高達91%「不只嚼檳榔」,也有吸菸或喝酒;75%有吸菸,62 .4%有喝酒,而菸酒檳榔樣樣來者亦高達51.7%, 合併過重或肥胖也有58%,更有高達63%不運動。 而不論是吸菸、喝酒或嚼檳者, 其過重或肥胖以及不運動比率都比不菸不酒不檳的民眾高。 顯示不健康行為有群聚現象,尤以嚼檳榔者最為嚴重。


 


四、飲食、生活習慣與癌症增加息息相關,菸酒檳榔不離口, 口腔癌、食道癌易纏身


 


口腔癌與食道癌發生人數各占所有癌症的7.2%及2.5%, 在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分佔第4和第8位。 兩種癌症皆發生在男性居多,分別為女性的11.9倍與15.3倍 ,年齡中位數為5356歲,較男性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64歲 足足輕了8-11歲,另依據100年死因統計, 該二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658歲, 相較男性癌症死亡年齡中位數69歲也少了11-13歲。近10年 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增加13.4人, 是僅次於大腸癌增加最多的癌症,食道癌則每10萬口增加3.9人 。


口腔癌與食道癌密切相關,與OECD國家相比, 臺灣的口腔癌與食道癌都居第一高; 國內各縣市也呈現口腔癌死亡率高的縣市, 其食道癌死亡率亦高的現象;兩者都以已臺東縣為第一高。 男性食道癌發生中位年齡是56歲,口腔癌發生中位年齡是53歲, 差距約僅3歲,病人必須特別注意密切追蹤。


根據研究,口腔癌與食道癌的發生與吸菸、喝酒、嚼檳榔息息相關, 日前新聞報導特別指出罹患多重癌症(包括口腔癌與食道癌;共6個 器官、8次癌症)的資深藝人徐風,在生前就透露自己年輕時,菸、 酒、檳榔樣樣來。因此要避免癌症纏身,首要為戒除菸、酒及檳榔, 特別是男性口腔癌患者後續再發生口腔癌的比率達11%、食道癌達 1.4%,因此更應戒除菸、酒及檳榔,並注意密切追蹤, 以保健康。


 


五、『戒四害』,『行二善』;『定期篩檢,速就醫』


 


早期癌症常常?有明顯症狀,不易察覺, 因此定期接受篩檢格外重要,民眾千萬不能因為身體?有任何不適就 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曾從事製鞋工廠擔任作業員的蔡先生表示, 他年輕時代跟朋友在一起時,就常菸、酒及檳榔不離口, 後來嚼檳榔及吸菸的量越來越大, 而且他長期以來都沒有接受口腔癌篩檢的習慣,直到口腔潰爛, 疼痛到無法進食,才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為口腔癌,已經是晚期。 蔡先生以自身為例奉勸,有吸菸、喝酒或嚼檳榔習慣的朋友們, 除了要戒除檳榔、菸、酒外,更要及早並定期接受篩檢, 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已罹患口腔癌患者更要戒檳榔。


由於大腸癌、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之早期個案5年存活率皆可達 7成以上,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表示,防堵癌症, 首要『戒四害(菸、酒、檳榔、肥胖)』,『行二善(規律運動、 天天五蔬果)』外,定期篩檢亦不能少。?搶救國人生命, 國民健康局自99年起已透過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擴大提供大腸癌、 乳癌、口腔癌與子宮頸癌等4種癌症篩檢服務,請符合對象民眾, 善用此項資源,唯有透過定期篩檢,以早期發現異常, 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才能擺脫癌症的威脅。 另為了提高癌症個案之存活率, 未來國民健康局更將針對早期發現異常的個案,透過個案管理機制, 以協助異常個案及時就醫,接受適切的醫療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