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抗荷爾蒙藥物 要吃多久?

Q:開完刀後,醫師說我的荷爾蒙受體呈陽性,需要服用抗荷爾蒙藥物,為什麼?我要吃多久?

A:乳房腫瘤的荷爾蒙受體分別是雌激素接受體和黃體素接受體,陽性表示腫瘤生長受女性荷爾蒙影響,像腫瘤生了一張會吃女性荷爾蒙的嘴,抗荷爾蒙療法便是阻斷女性荷爾蒙對腫瘤刺激,避免腫瘤被餵養長大。

阻斷女性荷爾蒙的方法,一是堵住腫瘤的嘴巴,一是減少腫瘤的食物來源,前者最常使用荷爾蒙接受體拮抗劑「泰莫西芬(Tamoxifen)」,後者有芳香環酶抑制劑、人工合成的促性腺荷爾蒙刺激素(LHRH)等。

泰莫西芬可用於停經前後的一般乳癌患者,常見副作用有熱潮紅、心悸、陰道乾燥出血等,部分患者子宮內膜變厚,極少數出現子宮內膜癌,機率約千分之二以下。服藥患者必須定期追蹤子宮內膜厚度,一旦變厚,規則追蹤或停藥、換藥,避免出現子宮內膜癌。

研究發現,停經婦女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預防乳癌復發效果略優於泰莫西芬。不過,芳香環酶抑制劑副作用較大,約二分之一患者會骨骼疼痛,其中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因此不願繼續服藥,同時,患者也有骨質流失進而骨鬆現象,面臨骨折等風險。

過去多建議抗荷爾蒙藥物至少服用五年,隨乳癌患者存活期延長,少數患者停藥後在術後六、七年復發,所以在不受副作用困擾的情況下,建議患者服用十年。若服用泰莫西芬五年後停經,接下來的五年可改服芳香環酶抑制劑;停經婦女可直接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若實在無法忍受副作用,也可先服用泰莫西芬後再改用芳香環酶抑制劑。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遺傳致癌?逾7成是後天影響

美國紐約石溪癌症中心醫師團隊研究指出,罹癌風險絕大多數與外在因素相關,僅一成至三成肇因於體質、遺傳或運氣,研究結果刊登於「自然」期刊。新研究結果與一月發表於「科學」期刊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結果牴觸,後者研究顯示,成人癌症約三分之二肇因細胞分裂時發生隨機突變,其餘三分之一才是環境或遺傳基因所致。 癌症是幹細胞變異失控分裂而致,成因可能是細胞分裂隨機突變等內在因素,或吸菸、紫外線、輻射或其他未知的外在因素。 石溪癌症中心研究團隊主要探討內在與外在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研究員用四種方法,從電腦模型、人口數據與遺傳分析等不同面向分析發現,一成至三成癌症為人體自然所致,也就是關乎運氣。換句話說,七成至九成的罹癌風險肇因於抽菸喝酒、輻射曝曬和接觸有毒物質等外在因素。專家認為分析「具說服力」。 石溪癌症中心主任漢能說:「外在因素占比很重,人們不能歸咎運氣差」、「不能抽菸,又怪運氣不好才得癌症。」 他說:「這就像俄羅斯輪盤,罹癌機率為六分之一,這就是內在的壞運氣。癮君子多放了兩、三顆子彈進手槍,扣下板機。不是每個吸菸者都會罹癌,這當中有運氣成分,但吸菸會增加風險。」另一項議題是,並非所有致癌的外在因素全都已被發現,也不是所有外在因素都能避免。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的艾瑪.史密斯博士說:「雖然不菸不酒、健康飲食不是遠離罹癌的保證,但能大幅降低罹癌風險。」

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人工授精使用生育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英國Sutcliffe醫師研究發現人工授精引發罹患癌症的風險相當小,應該跟人工授精時跟使用的生育藥物無關,因為未生育本身就會提高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未生育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也較高,所以只要沒有生育就應該定期接受卵巢癌的篩檢,來減少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以前有些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授精的婦女比較容易引發癌症的風險,但是英國Sutcliffe醫師研究發現人工授精引發癌症的風險是非常小的。他引用從1992年到2010年的255,786筆人工授精的紀錄,發現這些接受人工授精引發卵巢癌有386名,比預期只有282名的標準化發病率多了37%。所以很多人認為人工授精會比較易引發癌症,可能是未生育婦女必須接受生育藥物,導致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引發卵巢癌增加了37%。但是Sutcliffe醫師認為跟藥物無關,因為未生育婦女本身就增加54%罹患卵巢癌的風險,所以跟藥物無關。無法生育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女性,一個是男性的問題,女性的標準化發病率增加了62%,男性無法生育則與女性引發卵巢癌無關。未生育的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增加了20%,標準化發病率也增加了135%,也就是說較少生育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卵巢癌。由此判定是因為無法生育才導致罹患卵巢癌,而不是因為使用生育藥物。

Sutcliffe醫師也強調使用生育藥物並不會增加跟乳癌與子宮癌增加的風險,所以與藥物無關。總而言之,不論有沒有接受人工授精的女性,只要沒有生育就應該定期接受卵巢癌的篩檢,來減少罹患卵巢癌的風險。

翰晃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花椰菜抗癌!談十字花科類食物的抗癌功

 謝瑞坤主任

多吃蔬菜可以防癌! 包括癌症病患治療後預防其再發以及一般健康的人都可藉著注意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與香煙兩個因素來預防癌症的發生。癌症不過就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基因上的疾病。這些基因的缺陷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先天遺傳,另一個就是後天環境。先天遺傳方面的我們只能接受而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後天環境方面,藉著對各種致癌的環境物質的了解,我們不但可以做到消極的避免,還可以更進一步做積極的預防措施來阻止癌症發生。環境中的致癌物質,最多的就是香煙(佔1/3)與飲食(>1/3),其他包括感染、性行為、職業、酒精、及環境污染等。也因這些年來對各種致癌環境因子的發現,尤其是其中對飲食的各種研究使我們對於飲食方面的各種致癌或抑癌的各種因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多吃蔬菜可以防癌的觀念就是一種積極的預防措施。

在倡導蔬菜防癌的風潮中最為有名的一種蔬菜就是屬於十字花科的青花菜 (又稱為花椰菜)。它會有名大概除了科學上的各種驗證外就是前美國總統老布希的一句戲謔話: "我從不吃Broccoli(花椰菜)"有人戲言這句話讓他將總統寶座輸給了柯林頓。花椰菜的防癌功效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學界的肯定, 它的熱量低、纖維多、而且富含維他命C和維他命A, 最重要的, 是它除了含有上述的抗氧化維他命以外, 還含有數種強力抗癌效果的化合物。

這些抗癌物質中最有名的就是indole- 3 -carbinol。它的抑癌作用主要是藉由影響動情激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進而減少與動情激素相關的乳癌以及子宮癌的發生。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花椰菜所進行的研究指出, 花椰菜中的  indoles 對於乳癌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功能。花椰菜被胃酸分解後會產生一種3,3'-diindolylmethane (DIM) 的代謝產物,它也是主要的抗癌功臣。在研究中,3,3'-DIM 可以減少數種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的產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 並且促進其它可以殺死癌症細胞的蛋白質的分泌而對於癌細胞產生抑制效果。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塔拉雷與法海兩位教授主持,並與法國南錫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合作以小鼠進行實驗時,發現花椰菜中的一種成份,在動物體內會轉化為能夠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而且效果更勝於一般的抗生素。幽門螺旋桿菌是正是引發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分布於全世界,但在亞洲地區特別猖狂,部份地區罹患比例甚至高達90%。這種螺旋桿菌會引發消化性潰瘍,並使病患得胃癌的機會昇高三至六倍,是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大敵。花椰菜的這項研究可望為這些消化道疾病提供簡便有效的新療法。如果未來的臨床試驗顯示,花椰菜這種食物可以減輕或預防人類因幽門螺旋桿菌而罹患的疾病,將對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產生深遠影響。

塔拉雷教授早在一九九二年就開始進行花椰菜防癌的研究,他發現花椰菜被人體吸收之後,其中一種名為「glucoraphanin」的成份會轉化為「蘿蔔硫素」,刺激人體產生「二期酵素」(phase II enzyme),這種酵素有破壞致癌化學物質的功能,因此被癌症醫學界寄予厚望。

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長期吃菠菜與花椰菜的人,可以降低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根據由2000位大30-74歲大腸癌患者與2410位健康者的飲食訪問調查結果,最常食用青花菜與菠菜的人可以降低17%的大腸癌危險,這些種類的青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一種稱為"lutein" 的抗自由基物質,可能是這些物質減少自由基對我們細胞的傷害來減少癌症的發生。

這許多的研究證明花椰菜對於腸癌,子宮癌乳癌等癌症的都具有良好預防效果,這應該歸功於它的抗氧化及各種抗癌物質的組合,而最近由美國癌症學會所資助的一個研究也發現,花椰菜對於膀胱癌的預防效果成效也頗佳。多吃蔬菜可以防癌主要是藉由蔬菜中的多種已知或更多的未知的抗癌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現有的科學證據只是更加強了多吃蔬菜來防癌的依據。除了花椰菜以外,白花椰菜、包心菜、甘籃菜也都是同屬十字花科的抗癌蔬菜,日常飲食中能多注意食用這類有益的蔬菜自然就能減少許多癌症的發生了。


PS: 吃花椰菜追求清淡,汆燙煮法最常見,卻有英國研究指出,花椰菜、高麗菜等經過水煮烹調,抗癌成分大量流失,根據國外實驗,花椰菜燙5分鐘被破壞15%,煮越久,抗癌養分破壞越大,超過15分,甚至流失超過70%,營養師建議可以使用「水炒法」,用一點點水翻炒花椰菜,再悶熟一下煮熟,更能保留花椰菜的養分。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罹乳癌擅自推拿 癌細胞恐擴散??

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 不少民眾肩頸痠痛常按摩,或尋求民俗療法推拿,「馬一節」後全身舒暢,中國大陸中醫師指出,乳癌患者治療時肩頸痠痛,若推拿或按摩恐使癌細胞轉移。國內中醫師則建議,癌友治療期間不妨尋求專業中醫師針灸輔助,中西合併治療可減少副作用、提升存活率。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副院長劉勝說,中醫觀點,癌症應是全身性問題,當發現罹癌後,癌細胞可能已在全身遊走,尤其會群聚在背部靜脈叢,若是推拿按摩或睡電熱毯,可能發生癌症移轉,建議癌友少做,但健康的人並無影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主任賴榮年表示,推拿按摩是否加速乳癌細胞透過淋巴擴散尚未有定論,但如果癌友出現不舒服症狀,無法確定是治療副作用或是癌細胞尚未清除,若任意推拿不僅無法緩解,還可能延誤治療,他建議應尋求專業中醫師協助。 賴榮年說,乳癌患者治療期間會出現肩頸僵硬、失眠,或因手術後疤痕不舒服、放療使皮膚色素堆積暗沈、化療後易疲倦等副作用,中醫針灸有助於改善;他曾以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中西醫合併治療的患者生存率較單用西醫治療者好。 劉勝也指出,女性長時間用手機電腦等3C產品,會增加罹患乳癌機率,停經前的女性又比停經後女性患病機會高;抑鬱、焦慮情緒可能影響神經、內分泌與免疫系統,癌症復發與轉移機率恐提高3成。
劉勝說,若癌友治療期間有肩頸痠痛問題,不妨可做擴胸、雙手向後伸展等運動,可緩解不適感。

含雌激素藥妝、洗髮精 恐致癌

食藥署預告禁用的雌激素成分有三種,分別為雌二醇(Estradiol)、雌酮(Estrone)和乙炔雌二醇(Ethinyl estradiol)。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世衛組織將致癌物分為四等級,從一到四級危險度遞減,而雌激素是公認第一級致癌物質,暴露過量有罹患乳癌或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食藥署醫粧組科長葉孟宜表示,雌激素加入化粧品,多半是為了促進生髮,讓頭髮烏黑濃密,若加入保養品則有助皮膚細緻。我國自一九八五年起對此成分訂定限量標準,領有許可證才能販售,但許多國家陸續宣布禁用,台灣也將跟進。 食藥署近日積極清查領有許可證的化粧品,包含保養品、洗髮精、洗面乳等,約兩百種產品,現市面上知名產品除萌髮566洗髮精與潤髮乳,還有依必朗養髮洗髮精等。 葉孟宜表示,外用雌激素比內服風險低,且洗髮後會用水沖掉,若皮膚沒有傷口,其實危害不大。但許多民眾有疑慮,醫界也積極反對,於是食藥署凝聚專家共識、預告禁用雌激素草案,目前蒐集各界意見中,若無意外將於明年七月上路,違者可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科十五萬元以下罰金。 顏宗海表示,醫師將雌激素當作臨床治療藥物,治療停經婦女的更年期症候群及骨鬆問題,開立前會皆告知病人服用風險。雖然外用雌激素比內服風險低,但皮膚有傷口仍可能吸收,且化粧品與藥物不同,沒必要負擔使用風險,包括可能導致女童性早熟、男童女性化或誘發成人腫瘤,尤其對孕婦及幼兒最危險。
含雌激素化粧品待明年七月才全面禁用,顏宗海呼籲,民眾這段期間購買相關產品前,仔細看成分欄,避買雌激素產品;若家中還有相關產品,孕婦和幼兒別再使用了。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安可待檢測用來決定是否要做乳癌化療

問題1: 我的乳癌還會再復發嗎?

安可待檢測分析21種基因,告訴你未來10年內乳癌復發機率和接受化療能帶來的效益

根據臨床試驗NSABP B14顯示,早期乳癌患者中有:

51%屬於低度復發 指數族群,平均復發機率為6.8%

22%屬於中度復發指數族群,平均復發機率為14.3%

27%屬於高度復發族群,平均復發機率為30.5%

乳癌復發指數

*在此早期乳癌是指剛被診斷為第1,2期乳癌,腫瘤尚未轉移至淋巴結(Node-)且雌激素受體狀態為陽性(ER+)之婦女或淋巴結陽性(Node+)、雌激素受體亦為陽性(ER+)之停經婦女

 

 

問題2: 罹患乳癌一定要做化療嗎??

51%的早期乳癌病患可以不做化療, 全美醫師都用安可待檢測篩選出不需做化療的病人

乳癌復發指數

根據臨床試驗NSBP B20 比較化療是否可以減少未來10年內的遠端復發機率, 結果顯示化療只能為早期乳癌病患帶來4%的效益。但我們再進一步細分成三個族群會發現,低度復發族群的病患幾乎無法從化療中獲益,但高復發族群之病患卻能從化療得到28%的效益。換言之,高度復發病患能藉由化療降低28%的復發機率

 

 

問題3: 在台灣也能做安可待檢測嗎??

安可待檢測是全美國醫生用來決定是否要做乳癌化療的依據,在台灣你也能做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 (ASCO) 是一個腫瘤專家組織,為醫生提供癌症治療建議。

ASCO提出治療乳癌的醫生可考慮為荷爾蒙受體呈陽性、淋巴結未擴散的

早期乳癌患者進行Oncotype DX安可待檢測。2008年美國國家癌症聯合中心系統

(NCCN)將21基因檢測 (oncotype DX) 放入治療指南。2010年 NCCN guideline

 正式以『oncotyp DX』之名稱列入指南,全美國的醫生都參考此指南來制定乳

癌的治療方案。以最嚴格評鑑風格著稱的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NICE)」,在2013年也正式

推薦Oncotype DX 是唯一可用於化療效益預測的多基因檢測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女性10項癌症前兆

【早安健康/陳郁文】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女性更因特殊的生理特徵,必須面對多種婦科癌症。據最新統計,台灣一天便有5人命喪乳癌。醫師呼籲,女性應當多檢查自己的身體,若發現任何異狀應盡速接受檢查,不要因為害怕而延誤就醫時機,只要及早發現,便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國外知名醫療健康網站《網路醫學博士》(WebMD)訪問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多位醫師,匯集以下10種可能是由惡性腫瘤引發的症狀,呼籲民眾多加注意。

1. 乳房改變
就算乳房X光檢查一切正常,也不能忽視突然出現的乳房變化,例如腫塊,像是乳頭分泌出乳白色或血紅色的液體,皮膚出現橘皮組織且紅腫、發熱等等,這很有可能是發炎性乳癌的徵兆。可以請求醫師協助調查個人病史,並進行乳房X光檢查、超音波檢查及切片檢查,徹底找出發生改變的原因。

2. 異常出血
對更年期後的女性來說,任何下體出血都是個警訊,包括衛生褲上出現血點、血塊。這可能僅只是子宮內膜長了息肉,但也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至於還沒停經的女性,如果經期突然改變,或者經期之外有不明出血,雖然這可能受體內荷爾蒙分泌周期改變影響,但也有可能是其他更嚴重的原因,可以接受陰道超音波檢查或抹片檢查。

3. 糞便出血
直腸出血會導致糞便帶血。許多人以為糞便中有血都是由痔瘡破裂造成,但其實糞便中的鮮血或已變成黑色的凝結血塊,有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可請醫師協助做直腸超音波檢查。

4. 陰道出現腥臭分泌物
分泌物可能在女性經期間或者停經後出現,若有難聞異味,最好不要在坊間隨便購買藥物自行治療。最好請醫師檢查,以便進一步了解究竟是陰道受到細菌感染,還是由子宮頸癌引起。

5. 腹脹
卵巢癌不比子宮頸癌普遍,卻是婦科癌症死因首位,原因在於缺乏早期症狀。當卵巢中的腫瘤逐漸長大,可能會有腹部腫脹感,伴隨一些腸胃不適,如下腹部不舒服、消化不良、噁心感、食慾不振等,患者可能會覺得食量變小、容易有飽脹感。若再壓迫到腸子和膀胱,就會引起便祕或頻尿,下背以及骨盆腔疼痛。如果每天都出現這些症狀,且持續超過2周,千萬不可以掉以輕心。

6. 體重大幅增加或減輕(5kg以上)
如果在維持正常作息和飲食習慣的狀況下,體重突然持續、大幅度地增加,那可能是因腸胃受卵巢中腫瘤壓迫,而累積大量液體所致。至於體重若大幅度地減少,有可能是甲狀腺亢進造成,但也有可能是胰臟癌、胃癌、食道癌或肺癌的前兆。

7. 持續咳嗽(2周以上)
如果不是因為過敏、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而持續咳嗽2-3周以上,部分伴隨出血、血痰等症狀,那一定要趕快找醫生。吸菸、空氣汙染是讓人罹患肺炎的主要原因,可以找醫生進行胸腔X光檢查。

8. 淋巴結出現硬塊
除了細菌感染之外,如果在脖子、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結出現硬塊,都有可能是肺、胸的癌細胞擴散導致。可以接受體檢或切片檢查。

9. 持續性疲勞
疲勞很常見,但當疲勞變成一種揮之不去的身體狀態,千萬不能輕忽,ACS定義疲乏(fatigue)為「就算休息也無法改善的極度疲勞」。部分會造成失血的癌症,如白血病、大腸癌和胃癌,都會使人疲乏。應請醫師協助體檢、驗血,找出病因。

10. 皮膚傷口難癒
注意全身的皮膚有無異狀,包括口腔內出現久久無法癒合的口瘡,要小心可能是口腔癌。有抽菸、飲酒與嚼食檳榔習慣者要更加注意。另外也要注意陰道口附近的皮膚,小心結節、腫塊;如果有黑痣,注意大小、形狀和顏色是否發生突然改變,個人如有搔癢及疼痛病史,小心這些都是外陰癌的症狀。請醫師協助切片檢查。

三項降低罹癌機率的方法
 
身體發出的異常訊號當然要注意,但是也不需要過於緊張兮兮,因為大部分的異狀都不是癌症造成,如果是,醫師提醒,癌症是可以治療,甚至治癒的,如果能在早期發現,可以獲得最完整的治療,恢復病發前一樣的精彩人生。

1. 了解家族病史
了解父母雙方的家族病史,了解自己有罹患某些癌症的高風險性,多針對之檢查及預防。

2. BMI值保持在25以下
讓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25的過重標準以下。勤加運動能降低雌激素,這也能降低罹患乳癌風險。

3. 定期篩檢
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補助,如45歲以上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費用,和50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可更有效的檢測乳癌

日本最新的研究發現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比單純只接受乳房X光檢查可以檢查出更多乳癌病患,尤其是0期跟1期的乳癌,所以對於乳房緻密度較高的東方女性來說,利用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篩檢可以更有效的檢測早期乳癌,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

十幾年來我們基金會都在從事偏遠地區的乳房超音波篩檢活動,近幾年來國民健康署也大力推動乳房X光檢查,在這種情形下到底利用乳房的超音波檢查有沒有特殊的地位?

最近一篇研究報告是日本的東北大學的Ohuchi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國際有名的臨床醫學雜誌柳葉刀(Lancet)。他主張乳房篩檢要加上超音波檢查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第一是最近30年來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東亞女性的乳癌發生率節節升高,第二是發病的年齡都在40到49歲,第三是東方人更年期女性乳房緻密度遠高於西方女性。

他所作的研究是針對40到49歲的日本女性,一共納入了72,988名女性,平均年齡是44歲,其中有一半接受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另外一半控制組只接受乳房X光檢查,這些人其中4.6%有家族乳癌病史,1.3%以前有被發現乳房有良性腫塊。兩組的敏感度相比是91.1% vs. 77.0%,增加了14.1%的敏感度,但是特異性是87.7% vs. 91.4%,也就是說加上超音波可能有些病患會呈現偽陽性。但是加上超音波的診斷率是0.50%(200人能找到1人),但是只做X光檢查只有0.32%(300人才能找到1人),找到侵犯性的乳癌兩組之比是70% vs. 74%,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可以篩檢出0期到1期是71.3%,但是只做乳房X光檢查只有52.0%,所以利用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於第2期以上兩組沒有差異。間隔乳癌的診斷率是0.05%,控制組0.10%,也就是加上超音波篩檢可以減少間隔乳癌的發生,在間隔乳癌中有較多的病患是屬於侵犯性的乳癌。

但是加上乳房超音波檢查也是缺點即是可能會過度診斷,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有4647名女性必須接受侵犯性篩檢,但是控制組只有3153名,也就是加上超音波篩檢不可避免的會有偽陽性,不過整體來看乳房X光檢查加上超音波確實可以找到更多乳癌病患,而且都是屬於0到1期的乳癌,因此我們每年所作的乳癌篩檢還是有意義存在,尤其對於東方的女性。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癌症病人預後的評估工具簡介:存活期、反應率、無病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是甚麼意思?

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 總醫師李育庭/主治醫師劉嘉仁

癌症過往被認為是不治之症,隨著診斷技術提升,新穎的醫療技術以及新藥發展,還有多專科治療團隊合作,使得癌症的治療成績獲得長足的進步。不論是新的診斷技術還是治療方法,有沒有效或是有沒有幫助都必須經過嚴謹的實驗的驗證,為此醫學家們在臨床實驗中設計了一套評估治療效果的模式;以癌症的臨床試驗而言,評估治療效果常用的指標有存活期、反應率、無病存活期、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本文將針對這些專有名詞做說明。

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

「存活期」或是「存活率」,是研究中最直觀評估治療效果的方式,因為它觀察比較的就是病人死亡(或是存活)的比率。其基本概念就是當經過一段追蹤觀察的時間之後,觀察病人的存活的比率。

例如某種癌症其一年存活率為50%,指的是觀察一年之後,有百分之五十的的病人還存活。有意思的是存活率常常被望文生義的人所誤解:一年存活率為50%,那麼二年理所當然就是25%( 50% x 50%),三年則是12.5%( 50% x 50% x 50%)。實際上那是錯誤的觀念,有些癌症治療效果不錯,可以達到除惡務盡,根治癌症的程度,病人可以長期存活,觀察三年、五年乃至十年的存活率都一樣。另外也可以直接分析病人存活的時間長短。例如中位存活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 11.5個月,代表約有一半的病人存活超過11.5個月。

反應率

反應率是以用腫瘤大小變化當作其評估治療指標。依照固體腫瘤反應評估標準(RECIST criteria),在治療過程中腫瘤大小變化可以分成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無變化(stable disease)、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臨床試驗中,反應率通常是指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和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的比率,反應率越高暗示著治療效果越好。
   
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無病存活率(disease-free survival, DFS)是指病人診斷癌症接受完整治癒性療法後開始觀察,經過一段時間後,其復發或死亡的病人比率(換個概念就是活著且無復發轉移的病人還剩多少)。舉個例子,若第三期大腸癌的病人單純做手術,五年無病存活率約為50%,表示這類病人經過五年追蹤後有50%的病人還活著且完全無復發或其他轉移的現象。但這並不表示這類病人只能活五年,而是有50%的機率這類病人可以活超過五年以上,且其再復發的機率相當低。

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是指從治療後開始觀察直到病人疾病惡化或死亡。通常用在腫瘤侵犯比較大或是已到處轉移的病患。這些病人可能無法根除疾病,此時所做的治療稱為緩解性治療,目的是希望藉由治療控制癌細胞生長,以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延長生命。舉例說明:上皮生長因子接受體突變的肺腺癌病人使用艾瑞莎(Iressa),其一年疾病無惡化存活期比率為25%,表示觀察一年後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仍然與癌症和平共處且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其中位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為9.5個月,表示約有一半的病患能有效控制癌細胞生長超過9.5個月。

結論

當病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我的腫瘤是良性或惡性腫瘤、是否可治癒、還有幾年可以活?醫師回覆一般是以病理報告、病人在臨床上的表現以及歷年來相同症狀的病人的統計數據為依據,同時佐以ㄧ些臨床試驗數據來說明治療的效果以便為病人擬訂治療計畫。事實上癌症治療是一門大學問,這些數據、比率其實只是供醫師參考的勝算比,不少病人卻糾結拘泥在這些數字變化上,患得患失乃至延誤病情,從病人角度來看只有兩件事:有效或是沒效、會好或是不會好。醫生幫助病人決定治療計畫時會從多重面向來考量。有些治療可以延長存活率,但代價是治療的副作用、高昂費用或是生活品質降低;反應率高的治療未必能真正延長病人的生命;有些治療雖然不能延長病人的生命,但是可以改善癌症造成的併發症或不適。

隨著醫療衛生科技的進步,對於癌症病人的治療也日新月異,即便是晚期的癌症病人,即便復發及轉移也仍有其他方式進行再治療。因此癌症病人應積極面對自己病情,與主治醫師討論最合宜的治療方法,莫掉入統計數字的陷阱中,勿輕言放棄,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維持有尊嚴的生活品質。

什麼是PM2.5?它和健康有關係嗎?

最近因為中國前央視記者柴靜的『霧霾調查:蒼穹之下,同呼吸共命運』這支紀錄片,國人回過頭來才發現,原來我們無時無刻呼吸的空氣已遭污染,開始擔憂PM2.5對健康的危害。同時,媒體因而重視空污,除天氣預報外,預報空氣品質也成了常態。

什麼是PM2.5?
PM是 particulate matter 的縮寫,就是懸浮微粒。PM2.5是其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 (micrometer, m) 的懸浮微粒,又稱為細懸浮微粒,濃度以微克/立方公尺 (m/m3) 表示。我國於2012年5月14日發佈現行PM2.5的空氣品質標準為年平均值15 m/m3,24小時平均值35 m/m3,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10 m/m3及25 m/m3標準。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 (http://taqm.epa.gov.tw/taqm/tw/YearlyDataDownload.aspx),我國2014年PM2.5年平均值將近30 m/m3,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三倍。前鎮、左營、前金是2014年污染最嚴重的前三名空氣監測站,都在高雄市。

PM2.5的常見來源如汽機車排放廢氣等污染物,如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工業污染、天然或人為的揚塵、香菸、多環芳香烴碳氫化合物 (PAH)、海鹽飛沫、重金屬、細菌及黴菌、花粉等,包含有機物及無機物。 因此,PM2.5的組成隨時間、季節、地點而不同,例如台北及高雄的PM2.5組成就不相同。而PM2.5依據生成過程,可再分為原生性和衍生性,原生性PM2.5排放後未經化學反應,如前述的海鹽飛沫及天然或人為的揚塵;衍生性PM2.5是大氣中經過複雜的化學變化與光化反應後才形成,主要為前述的硫酸鹽、硝酸鹽、銨鹽。

因為粒徑小,沉降前能懸浮於空氣中數日甚至數週;而來自中國的沙塵暴甚至可以藉由高速氣流吹送到約10,000公里之遙的美國加州東部。我國近年來,每年有高達十幾次來自中國的沙塵暴侵襲。

PM2.5和健康有關係嗎?
PM2.5的直徑約為頭髮直徑 (50-70 m) 的1/28,非常細小,可穿透肺泡進入微血管,經由血液循環,影響身體健康。因為PM2.5經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很自然聯想到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確實,美國胸腔學會指出,PM2.5會引起下呼吸道發炎,影響肺功能,引發氣喘惡化及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病,增加呼吸道疾病惡化及死亡率,甚至引發肺癌。

除了呼吸道疾病,PM2.5對心血管的傷害更大!PM2.5暴露可引發心肺疾病、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臟衰竭惡化。PM2.5進入血流後,直接傷害血管內皮細胞,造成血管收縮,增加發生血栓的機會。PM2.5同時能增加體內的氧化壓力以及經由肺臟,活化體內自主神經系統,造成上述的傷害。此外,體內增加的氧化壓力,也可直接或是再經由肝臟或是脂肪組織間接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近期台大鄭尊仁教授的研究指出,即使是吸入符合國內標準平均濃度13.30 m/m3的PM2.5 16週,也能在糖尿病大鼠造成心肌發炎,主動脈壁增厚,腎絲球硬化,以及腎小管病變。

此外,台大收集急診資料分析後發現,PM2.5也與中風有關。PM2.5的內含物能增加出血性腦中風相對危險1.19 [1.07-1.32, 95%信賴區間];而對缺血性腦中風則是在溫暖季節影響65歲以上女性 [相對危險1.12, 1.00-1.25, 95%信賴區間]。

Pope於2002年即指出,PM2.5每增加10 m/m3,除了增加6%心肺疾病死亡率之外,也會增加8%肺癌死亡率。後續的大型研究,更明確指出PM2.5與肺癌的相關性。2012年發表的一篇全球疾病負載研究推估,2010年一年內,因PM2.5 暴露導致全球320 萬心血管相關死亡個案及22萬3千的肺癌死亡病例。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署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2013年10月才將戶外空氣污染列為肺癌的致癌因子 (第一類),同時也將戶外空氣污染中的主要成份之一的懸浮微粒,獨立出來列為確定的人類致癌因子。整合分析 (meta-analysis) 的結果指出,PM2.5暴露增加1.09倍 [1.04-1.14, 95%信賴區間] 的肺癌相對危險 (relative risk, RR),學者認為導因於PM2.5暴露有較高的肺癌死亡率 [1.09 , 1.06-1.11, 95%信賴區間]。

除了上述疾病之外,PM2.5也與生育率、流產、活產率相關。另外,除了呼吸系統外,皮膚也直接暴露於空氣中,證據指出PM2.5能破壞皮膚的保護功能,造成皮膚傷害及病變。

預防重於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報告即估計,PM2.5 每年導致約80萬人死亡,是全世界第13大死亡原因。美國後續的研究則估計,PM2.5降低10 m/m3可延長人們0.61 +/- 0.20 年,也就是大約增加5~10個月壽命。因此,改善空氣品質確實能改善國人健康,也是國家既定政策。政府雖早在2012年5月14日即發布細懸浮微粒空氣品質標準,但直到2014年6月才制定細懸浮微粒管制計畫。雖然慢了好幾拍,總是有個開始,如最近推行的減少民俗活動燃放炮竹及祭祀不燒金紙,以及持續推動的菸害防制及汽機車廢氣排放管制等。

但環境改變無法一蹴可及,國人目前能做的,只有減少暴露,戒菸並減少二手菸暴露,多注意空氣品質預報,空污嚴重時盡量避免出門,特別是心肺疾病患者,老人及小孩;若出外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於市區戶外行走或騎車。若以口罩減少吸入細懸浮微粒,則口罩需使用N95等級,但N95口罩易引起呼吸費力,並不適合長期配戴。家中環境則可使用空調或空氣清淨機,以高效濾網過濾,降低室內的PM2.5。生活上,少吃油炸及燒烤食物,假日少烤肉,一切由自己做起!

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 林裕清主任

藥物癌症防治

癌症初級預防,普遍被公衛領域認為最有效益,但因為常常牽涉到各人生活型態的調整,其實也最困難。基於台灣癌症發生率仍然不斷成長1,本篇將探討以生化標靶藥物進行癌症防治的可能性。首先將簡述癌症的病理機轉,再來說明現今的標靶藥物。

癌症,主要先是生長不受控制細胞,進行惡性轉移侵犯其他器官。有兩個關於重要的概念。第一,癌症是一系列多步驟的變化。是長時間基因突變或者”基因修飾(epigenetic)”的異常累積的結果。不受控制的生長,初始可能只是原位腫瘤(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r carcinoma in situ),而接著進行惡性轉移侵犯。因為是長時間,多步驟,所以揭示以生化藥物於早期介入,達到預防的可能性。第二,癌症的生成可以經由多種不同路徑。路徑間可能互相影響,而有些路徑為多數癌症共有,有些則屬於特定癌症。 2

有許多方式可以誘發細胞不受控制的生長。常常是致癌基因(oncogene)的活化,常見者為生長因子傳遞路徑過度活化,而這包含了肺癌的EGFR、乳癌的HER2等。也有可能是透過荷爾蒙促使細胞生長,例如雌激素於乳癌。正常而言,細胞生長太過,會受到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的管控,例如P53、APC。P53在細胞DNA受損時,會嘗試修復細胞或者使細胞老化、死亡。通常癌症的發展,包含抑癌基因失去功能,這可能是基因突變造成,例如P53於多數癌症、APC於大腸癌。接著腫瘤要能生存,需要血管新生以供給養分氧氣,接著才進一步順著淋巴循環系統轉移。這一系列的變化要能順利進行,和癌細胞的微環境有密切關係。這主要包含了細胞間質的狀態,還有免疫系統的狀態,例如發炎與免疫低落均會促進癌化。 3

癌症的標靶預防,現行已有一定進展。原理,即是以藥物阻斷上述癌化路徑。在乳癌方面,發展出針對雌激素受體的SERM。雌激素會乳房細胞生長造成癌化,但在其他組織例如對骨質與心血管有則保護的作用。SERM卻能在乳房中抑制雌激素的訊息傳遞,而在其他組織則是促進雌激素的訊息傳遞。原因之一,是乳房細胞中,雌激素作用的下游分子與其他細胞有差異。該類藥物中,tamoxifen本用於乳癌治療,現今已可做為預防用藥。但該藥物常有的副作用為身上起疹子。建議有危險基因(BRCA突變)、或個人病史(原位癌)、或60歲以上婦女,在與醫師確認後可以使用。 4


財團法人大地之愛癌症基金會 蕭喻中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這樣吃脂肪才對!?

這樣吃脂肪
脂肪與油的差別是什麼?脂肪與油有類似的化學結構,而且從人體角度來看,功能也極為相似。我們稱在室溫下呈固態的為脂肪,像是豬油或動物脂肪;某些脂肪在室溫下是液狀,我們稱之為油,如橄欖油──僅管如此,一般我們都是用「脂肪」來統稱它們。 脂肪在身體的功用十分廣泛,既是能量的來源,也是儲存能量的主要管道。它也可以作為緩衝,保護我們不會受傷,隔離與外界溫度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將危險物質儲存起來。 當身體承載過多毒素,或是有害細菌進入體內時,為避免影響體內重要器官,身體會巧妙地將具有攻擊性的物質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直到它可以代謝出去或排出體外。瞭解這點很重要,因為這表示吃被汙染、不健康或來自有毒來源的脂肪,會在體內累積垃圾。此時,如果我們不健康、體重過重又快速減肥,就會負荷過多毒素,因為體內脂肪會斷裂,釋放出攻擊性物質到體內。 以好的一方面來說,脂肪在健康皮膚與頭髮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同時有助於運送並代謝可溶性維生素A、D、E、K。此外,脂肪在整合細胞膜或細胞壁,也具關鍵性地位。 近來平均每個美國人攝取的熱量有超過四○%來自脂肪,澳洲是在一五%至一八%。脂肪的攝取量必須正確,如果我們不想得到冠狀動脈疾病或動脈硬化,脂肪的攝取量必須降到一一%至一二%,這也許會很難做到,因為你或許得避開酪梨之類的食物──它的成分有五○%都是脂肪。請確實遵照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定。 該如何減少脂肪的攝取呢?只要避開隱藏性脂肪並審慎地攝取即可。那些平常攝取大量脂肪的人,必須注意隱藏在油炸食物、醬料、速食及糕餅裡的脂肪量,也就是避開所有不健康的食物。 理想的脂肪攝取量,是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則之一。當你遵照健康飲食計畫並按照建議吃東西,體內的脂肪就會自動減少至理想狀態,這表示你不必再為吃多少脂肪而測量、秤重或加加減減。 請瞭解各種型態的脂肪是否可以攝取,並選擇對自己健康最為有益,並有助於療癒的脂肪。我們必須注意脂肪的幾種類別並加以選擇。飽和脂肪vs.不飽和脂肪 脂肪可以分為兩大類: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兩者間有個極大的差異。飽和脂肪是以雙鍵連結分子組成其結構,質地較硬,形狀較尖,有棱有角,這讓飽和脂肪在室溫呈現固態──像豬油(動物性脂肪)及椰子油(少數植物性飽和脂肪)。這種化學結構也解釋了為何不飽和脂肪在室溫呈現液態,以及為何我們會使用動物性脂肪與植物性脂肪這樣的名詞。為了瞭解使用不飽和脂肪和避免使用飽和脂肪的真正原因,我們必須搞懂脂肪是如何進入人體的。 我們的身體由許多細胞組合而成,每個細胞都有類似的結構:細胞膜包裹在外圍,內部飽含液體,裡面的成分負責細胞的功能。每個細胞膜都有所謂的雙脂質層,有如磚頭或石頭砌成的牆。脂質就是脂肪,脂肪的雙脂質層是構成每個細胞細胞膜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如果你吃的都是飽和脂肪,身體的脂質就多半是飽和脂肪;如果你吃的都是不飽和脂肪,脂質就多半是不飽和脂肪。前者會直接導致細胞膜十分稠密,沒有滲透性,它的質地會硬到無法吸收營養,也無法將廢物排出去,這將危及整個細胞的代謝功能。相反的,若細胞膜大多由不飽和脂肪組成,這些細胞會較為柔軟,容易滲透,運作起來也更有效率。 這個功能對紅血球來說非常重要。紅血球──它的樣子就像充滿水的氣球──負責輸送氧氣與其他營養到身體各部位,如果紅血球的細胞膜大部分是飽和脂肪,它們會變得很硬沒有彈性,而且因為尖角而十分黏稠──這是飽和脂肪的本質,也會造成兩個我們不願見到的結果:第一,紅血球不易改變形狀,好從細小的毛細血管擠出去與身體其他細胞結合;第二個的問題更大,紅血球的尖角會像魔鬼沾黏在一起,產生血塊或血栓──這在任何時候都是極為嚴重的問題,尤其在化療階段,更容易增加風險。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或心臟病病人需要施打血液稀釋劑──濃稠的血液是危及健康的重大因子之一。濃稠的血液與血液濃度與其流動程度有關,就像分別把一瓶裝了番茄醬的瓶子與一瓶裝了水的瓶子倒過來放,裝水瓶子裡的液體會流動,裝番茄醬的則呈現黏稠狀。 當血液是黏稠的時,它肯定不會流動,所以很難讓心臟把血液運送到身體其他部位,也很難讓血液進入並穿過微血管。因此,濃稠的血液會讓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也會增加血塊或血栓(化療最主要的副作用)。讓血液稀薄、流動順暢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吃飽和脂肪,並遵照健康飲食計畫的規則。健康規則/避免飽和脂肪。
 
動物性脂肪全是飽和脂肪,無論是來自牛肉、雞肉、羊肉或豬肉。另外,棕櫚油也應避免,它會危害環境及人類健康。食物加工成品常大量使用棕櫚油,通常食物標籤沒有標示清楚的油都是棕櫚油。棕櫚油很便宜,它的飽和脂肪能讓餅乾酥脆爽口;有些餅乾使用橄欖油,比較健康,但也較貴。許多生態保護區,特別是位於熱帶地區的土地日益稀少,就是為了採取棕櫚油。說來奇怪,環保分子拚命鼓吹大家減少消費棕櫚油,也有一定進展,而且棕櫚油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已為人所知那麼多年,營養學家卻始終默不作聲。健康規則/固定食用omega3及omega9,避免食用omega6。omega脂肪酸可分成三類──omega3、omega6及omega9,人們需要這三種脂肪酸──人體免疫系統要發生作用,極度仰賴飲食的omega脂肪酸。 omega3是正派角色,對免疫系統及療癒功能十分有效;omega6則是小壞蛋,會削弱免疫系統功能,並導致無益的後果;至於omega9,對免疫系統不好也不壞,但有修補作用。 什麼食物含有這些成分?omega3最重要的來源是魚油及亞麻籽油──我大力推薦亞麻籽油。你可能聽說過吃魚的好處,其實吃魚最大的好處就是魚油,當然,想攝取魚油,就必須吃有油的魚──沙丁魚及鮪魚就是,不過大部分罐裝鮪魚的魚油都被去掉了,所以與其吃罐頭魚,不如吃魚油膠囊。請你特別注意,有些罐頭放的是不怎麼健康的油。 omega6的主要來源是葵花及葵花油,最好不要食用。此外,最好避開菜籽油。omega9多半來自橄欖油、酪梨及大部分堅果類。要真正瞭解該怎麼選擇,有個關於脂肪的關鍵問題。準備健康的脂肪非常有益,但它們有個共同的問題:脂肪很容易氧化而產生酸敗作用。酸敗的脂肪不論就短期或長期來說,都會嚴重危害身體。就短期而言,它會產生大量毒素;就長期來說,它們是致癌物,會導致癌症。脂肪一旦曝露在空氣、高熱或光線下,就會氧化並產生酸敗作用。要避免這個問題,你可以:健康規則/避免讓油接觸到空氣、高熱及光線。◆買金屬罐裝或裝在深色瓶子的油:避免光線照射。◆請使用冷壓或純油:它們在萃取過程中沒有加熱。◆請買儲存在冷藏庫的亞麻籽油,別買放在架上的:買回家後要放在冰箱,一旦開封了,最好在兩個月,至多三個月之內用完。◆請學著不放油做菜:做菜時很容易讓油溫過高而產生氧化,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用油炒,只要在上桌時淋點油在菜上就夠了。要做到這點得需要一些調適,一旦習慣了,就會成為健康並令人享受的習慣。至於它的正面附加效果,則是能更容易清洗碗盤!如果非得放油做菜,橄欖油可耐高溫(亞麻籽油則不耐高溫),如果用的是鐵鍋,請加點水,讓油溫不至於過高。◆避免烤堅果或用高溫烹煮堅果類:許多堅果類都含有五○%的油,所以這個問題很嚴重─更多這方面的討論,稍後我們會提到。
重點整理──脂肪使用建議 ✽在健康飲食計畫或療癒飲食中,必須遵照一般規則決定使用多少脂肪。✽全程避免使用動物性脂肪(包括乳製品)。✽學習不用油做菜,例如油炒、油炸等會加熱到脂肪的料理方式。✽ 每天在食物中加入兩湯匙亞麻籽油─最好是食物煮過以後再加;有人則是直接用湯匙吃(不是我)。✽各種菜餚都可以加橄欖油,它不僅對免疫系統無害,而且含有其他有益成分。✽看清楚標示,不要使用棕櫚油。


 摘自柿子文化《14天壽命多活40年,自體清理癌細胞》,作者伊恩•蓋樂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調整飲食、規律運動 打造免疫金鐘罩

現代人聞癌色變,根據衛福部103年統計癌症已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榜首33年,11分24秒就有人死於癌症,國人罹癌的速度一年比一年加快,且罹癌人數也逐年增多年輕化,又以國人十大癌症排行類別中的癌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發現皆與國人飲食型態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該如何從飲食當中做調整,打造身體免疫金鐘罩?

均衡飲食:選擇低GI飲食:台灣癌症基金會鄭欣宜營養師表示,每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像是全穀根莖類、豆蛋魚肉類、油脂與堅果類、蔬菜類、水果類、低脂奶類,攝取多元化的營養並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選擇未加工、低升糖指數食物,建議一天當中至少可以有一餐食用全穀類食物,像是糙米、五穀米、麥片、小麥胚芽取代白米、精製麵包等,可增加纖維質攝取也增加B群的攝取,提高一天活力來源!

蔬果彩虹579:神奇植化素:植化素就是植物為了保護自己而演化出來的一種『天然色素』,不同顏色蔬果提供不同抗氧化、調節免疫力的植化素,像是番茄當中的茄紅素可預防攝護腺癌;葡萄籽、松樹皮當中的花青素,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的生成。胡蘿蔔、南瓜中的類胡蘿蔔素可轉化成維生素A,除了是脂溶性維生素更在黏膜細胞扮演重要角色;菇類中的多醣體,可增加免疫T細胞的數量,提高免疫力抗癌的效果,建議兒童一天至少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攝取7份蔬果、男性攝取9份蔬果,攝取蔬果的原則應該是多樣多色,也就是應該多種類,且不同顏色都要攝食,才能讓人體吸收到不同功效的植化素。

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達心跳速率每分鐘130下,規律運動除了可增加心肺功能、幫助代謝、減少體脂肪,減少體內氧化壓力生成,運動種類可依個人身體狀況及喜好度做調整;也建議可維持良好的體態,減少代謝症候群慢性疾病的發生,男性腰圍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小於80公分,腰圍八九十,健康常維持;另外也必須小心「隱藏性肥胖」,注意體脂率,建議男性體脂肪率介於17~23%,女性為20~27%。

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國健署已推出免費篩檢,將大腸癌、子宮頸頸癌、乳癌及口腔癌等國人發生率高的四大癌症,列為癌症篩檢的重要工作,也有統計發現借由癌症篩檢,早期介入治療,可有效降低四大癌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乳癌患者的營養照顧需求

台中榮民總醫院 營養部 王雅玲組長

乳癌在102年10大癌症發生率排名中排名第四;女性乳癌個案數增加的量是第3 名,較前一年增加4.66%,癌症防治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有乳癌變異型致病基因、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以上危險因子女性朋友們不一定能預防或來不及預防;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容易增加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根據統計,肥胖者對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1.5倍;因此,女性朋友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危險因子外,更應該從年輕時遠離菸害、化學及環境致癌物質,適度控制體重,利用飲食增加防癌營養素,配合健康的身心活動,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2015年6月在PLOS ONE雜誌上有一篇義大利癌症研究協會(the Itali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發表的論文,是研究有關代謝症候群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聯;其招募1993至1998年共22494個婦女於歐洲前瞻性癌症和營養調查中心,追蹤長達15年,分析其代謝症候群的存在對停經後及停經前婦女與乳癌的危險比,結果發現:代謝症候群的存在對全體婦女得乳癌的風險有顯著增加(HR 1.52),當個別分析停經狀況時:在停經後婦女因代謝症候群的存在而提高患乳癌的風險(HR 1.80),但在停經前婦女則無此現象(HR 0.71),因此建議透過改變生活方式,預防代謝症候群進而達到預防乳癌的發生。

過去女性朋友常等到有明顯症狀才就醫,通常都較晚期。現在因每年癌篩政策的推行,可以發現癌症早期個案並將癌症提早治療,根據資料分析顯示,乳癌早期的病例經由篩檢發現的個案約85.3%,其5年存活率為89.1~97.7%,存活率明顯高於晚期個案。飲食及生活作息是配合醫療治療過程中,病友最能掌控也最實際的行動,如果飲食與醫療能搭配好,不僅可以維持良好的營養,幫助治療過程中減少併發症,維持體力讓療程能如期完成,更重要的是儘快恢復正常生活,雖然飲食習慣及健康生活型態都是很重要的改變,但在臨床上也常有患者或家屬急於改變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反而對患者是種壓力,如有些人一得知有癌症就改吃素、或只吃生機飲食,而「什麼都不敢吃」,也就更沒有體力應付日常生活及治療引起的一些副作用,最好是病人與家屬一起慢慢的調整,將飲食與生活調整並內化為一種習慣,將能感受到食物給我們的能量,享受飲食的樂趣。

2015年營養和飲食科學院雜誌(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論文探討有關最近的治療進展已經使女性轉移性乳癌存活率顯著的增加,針對此族群衡量飲食攝入,身體功能和生活品質等橫斷面的研究,發現轉移性乳腺癌中大多數女性超重或肥胖、不運動,並具有高脂肪和低纖維飲食模式。肥胖被認為是停經後乳腺癌的危險因素。肥胖也與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和癌症死亡的風險有關。因此如何面對乳癌的治療及治療後的防癌復發或預防第二個癌症發生都將是一大挑戰。

美國癌症協會的營養建議包括提高水果,蔬菜和粗糧的攝取量,增加體能活動均可提升對癌症預防;蔬果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因子(維生素C、E以及β胡蘿蔔素,微量的礦物質硒、鋅、錳等)和植物性化學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植物固醇、蔥蒜素等)是對抗自由基減少癌細胞的產生;另外蔬菜、水果、全穀和全豆類等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可預防癌症,我們宣導天天五蔬果(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但是如果要達到每天25~30公克的纖維攝取量,天天五蔬果是不夠的,就必須再加上主食改吃全麥、雜糧、糙米飯、五穀飯等。

婦女在診斷乳癌後往往試圖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改善她們的健康和防止復發,增加體能活動水平可改善她們的健康和較低的乳癌復發風險;2013年亞太預防癌症雜誌(Asian Pacific J Cancer Prev) 有研究顯示婦女在診斷乳癌後身體活動較高者有較好的情緒和認知功能,健康飲食和體力活動可提高癌症倖存者的生活品質;該雜誌2014年另一篇探討病人在乳癌診斷後,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和身體活動)對體重變化之間的關係,其結果是大多數飲食習慣的改變是減少高脂肪食物、紅色肉類、豬肉和家禽和高糖食品的攝入,增加魚、水果、蔬菜和全穀類的攝入量,其中改變全穀物和魚類的攝入量,與體重變化有相關性,然而這些乳癌患者卻沒有增加體能活動。

當治療計畫是經歷手術及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或賀爾蒙療法來阻斷細胞的生長的過程,如何補充營養則是一個重要之課題,飲食多樣化的均衡營養,不僅可以遏止癌瘤的生長,還可以加強治療的作用;放療或化療期間調理好飲食、增加營養是完成放療或化療的必備條件,飲食的調養應以個人狀況來調整,如體重過輕的營養不良病友,最好要以高熱量高蛋白的均衡飲食為補充營養的原則,提供手術後修復傷口及放療或化療期間身體的基本需求;對於體重過重或正常的病友維持足夠的均衡營養是確保身體的體力及免疫力最重要的方法。
以下針對不同的治療提供飲食策略:
1. 手術治療期間:手術前後應提供促進傷口癒合的營養來源,增加營養攝取及選擇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的功用是促進傷口組織的再生與修補,主要分成動物性及植物性蛋白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源:豬、雞、魚、蛋、牛、內臟類、乳製品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黃豆及其製品(豆干、豆腐、豆腸、素雞等)。維生素A與C:此二種維生素與傷口的癒合、腸胃道的完整性和預防感染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維他命A的來源:胡蘿蔔、牛奶、甘藷、肝臟、深綠色蔬菜等,維他命C主要來源:枸酸水果(如橘子、柳丁、柚子、檸檬等)以及芭樂、深色蔬菜等;鋅及鐵對傷口的癒合有促進作用,其來源如牡蠣及肝臟或紅肉。

2.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副作用包括輕微的皮膚刺激、噁心、腹瀉、嘔吐、食慾降低和疲倦,大部份的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會消失;飲食的的重點應著重在減少副作用,如腹瀉、噁心、嘔吐、食慾降低時飲食如何提供以達到營養需求,家屬可提供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粥品或湯麵等;當藥物副作用消失後,則改為較軟的食物或普通飲食。若出現噁心、嘔吐時,進食時則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來解決不適感。

3賀爾蒙療法或標靶療法:其副作用包括噁心、疲倦、骨胳肌肉疼痛、血小板低下,對飲食攝取的影響因人而異,當食慾正常時,則食物的選擇要以天然食材為主,簡單烹調與調味,減少加工製品,此時的營養目標應注意避免過量及以預防慢性病的發生為主,攝取高纖維及多蔬果的飲食。應注意使用補品或健康食品的成分與療效是否與使用中的藥物有交互作用,更應避免各種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

當被診斷出乳癌時,除了震驚惶恐外,更需要靜下心來聽聽醫師的治療計畫,想想生活中如何來調整可以達到身心靈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完成治療後的嶄新人生更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如何預防乳癌的發生及復發就要落實在生活之中,吃新鮮、均衡且有變化的飲食,可確保人體所需的每一種營養素不會缺乏,其實導致癌症形成的原因很多,不只單一因素或單一食物所導致,很多食物的營養素都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應攝取完整的食物,才能發揮其營養價值,無法從單一營養素的攝取來達到防癌效果,在康復期要擬定一個循序漸進的體能恢復計劃來避免肌肉萎縮、組織退化、臟器功能衰退,使每日的飲食起居形成良好的規律,使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正常的運轉,這樣才能提升生活品質。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地中海飲食加上橄欖油可以減少罹患乳癌風險

最近到西班牙去旅行,每次用餐前都有一大盤顏色豐富的各色蔬菜,如蕃茄、甜椒、橄欖、茄子等,然後再來一碗蔬菜湯,主菜以海產為主。以前都認為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最近發現地中海飲食可以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這是一個大型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叫PREDIMED,從2003年到2009年,共有4282名更年期後的女性參與,分成三組,一組是地中海飲食加特級初榨橄欖油,第二組地中海飲食加核桃,第三組地中海飲食加低脂肪食物,第一個研究目標是地中海飲食是否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第二個目標是能否減少更年期後女性乳癌的發生,第一個目標很快就得到結果,第二個目標追蹤了4.8年4282名中只有35人罹患乳癌,也就是地中海飲食加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比地中海飲食加低脂肪食物減少62%罹患乳癌的風險;地中海飲食加核桃也能比地中海飲食加低脂肪食物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但是統計學上並沒有意義。這項研究是第一次有第三期試驗對照組試驗證明地中海飲食加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應該鼓勵大家多食用,也被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以前法國人說他們的乳癌發生率比起美國低很多,他們認為是常喝葡萄酒的緣故,但是應該是地中海飲食加上橄欖油,不只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能減少乳癌的發生。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液體活檢是否可以早期診斷癌症的效果仍然存疑

現在已經知道癌症都是因為基因產生突變引起,歐洲及台灣有很多生技公司紛紛開發新技術希望能夠從正常血液裡找出不正常基因作為診斷標準,檢測病患是否罹患癌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腫瘤切除後病理染色檢驗方式或基因檢測來判定病患是否罹患癌症及何種癌症,另外一種是非侵犯性的檢驗,將病患的血液檢體利用分子生物學檢測基因是否異常來判定,但是這種技術目前尚未成熟,不過美國已有相當多生技公司發展出自己認為很精確的技術能作為民眾篩檢之用,但是最近美國衛生主管機關對這些液體活檢的準確性存疑。

為什麼各國很多生技公司都推出這種商品呢?根據統計這項檢測商機可能在十年內高達100億美金,但是這種檢測最怕出現的就是偽陽性及偽陰性,目前也沒有任何一種技術可以減少偽陽性及偽陰性發生,偽陽性就是病患本來正常,但是檢測出來異常;偽陰性就是病人可能已經罹患癌症,但是沒辦法檢測出來。而且有一些早期癌症不正常DNA碎片,所以根本無法檢測,另外一個問題是這些癌症標誌可能在正常細胞也會有,血液中也會存在,所以也無法判定是癌症或正常細胞。

另外即使檢測出來不正常,但是目前也沒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治療,等於沒有療效。所以對一般人使用液體活檢效果上仍然存疑。不過對於罹患癌症的病患可能可以使用液體活檢來診斷是否有復發還是緩解。無論如何,腫瘤專家都認為液體活檢的效果仍然存疑,應該多實施第三期臨床試驗來試驗液體活檢的精確度,才能在臨床上應用。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何時該選擇手術前化學治療〈新輔助化學治療〉

乳癌長期以來佔據女性癌症好發率的第一名,而且年年發生人數攀升。由於早期篩檢及治療選擇多樣性,乳癌的治療成績逐年進步,也朝向個人化量身訂製的治療方式發展,目前可應用的治療,除了傳統的手術治療,還會針對病患疾病特性建議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或賀爾蒙抑制劑。目前非轉移性乳癌的根除性治療仍以手術為主,但對於期待乳房保留手術的病患,或者原發腫瘤太大,例如局部晚期乳癌,一時間無法以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或切除後須以皮瓣修補重建的病患,新輔助化學治療提供了治療的另一項選擇。

何謂新輔助化學治療?

新輔助治療(Neoadjuvant therapy)意指在根除性療法施行前所給的藥物治療。一般而言,非轉移性乳癌以手術為根除性療法。因此,新輔助化學治療即為手術前給予的化學治療,企圖藉由全身性藥物治療使原發腫瘤縮減體積,有利於將來手術進行移除腫瘤和減少補皮的機會,或使病患有機會得以保留乳房外觀完整性。新輔助化學治療顛覆了傳統認定的乳癌治療順序,使病患可以減少手術的複雜度或儘可能滿足病患想保留乳房的希望。就定義而言,新輔助治療包含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賀爾蒙抑制劑治療。由於化學治療在乳癌的治療成效卓著,也因此目前新輔助治療多數指的是術前化學治療。

為何要做新輔助化學治療?

自從1960年代Dr. Fisher提出乳癌無法藉由局部清除就能根治的概念,認為腫瘤細胞可能在手術治療前就已流竄到全身其他器官潛藏起來,無法藉由現有的影像系統或檢驗偵測得到,乳癌自此被定義為全身性疾病。因此,部分乳癌病患以手術切除原發乳房腫瘤後,仍建議以輔助化學治療根除可能潛藏的腫瘤細胞,希望掌握先機將其一舉殲滅,避免遠端復發轉移的可能,進而改善無疾病存活期(disease-free survival)。既然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對疾病的控制有效,自然也會想到「手術前先給予全身性藥物治療」是否也能達到一樣的治療效果,甚至更好?       最早在1970年代發現,針對局部晚期無法手術或發炎性病灶施予手術前化學治療使腫瘤縮小後,手術得以進行,因此手術前藥物治療漸漸應用在乳癌治療上。  目前新輔助化學治療帶來幾項助益:首先,化療縮減了腫瘤體積及降低癌期(down-staging),使手術安全切除範圍增加,減少大範圍切除(例如淋巴結廓清術)造成的併發症。其次,藉由化療的施打,醫師可以清楚觀察到腫瘤對施打的化療處方的反應如何。現在雖然已有不少重要的病理預後因子,例如賀爾蒙接受體(ER, estrogen receptor; PR, progesterone receptor)、 標靶治療基因(Her-2/Neu)或Ki-67等可供臨床醫師決定治療方針,但仍舊缺乏有效準確的生物標記可供預測化療各式處方的敏感性。 術後輔助化療都是根據過往的臨床試驗訂定出建議的配方,如小紅莓(Anthracycline,如Doxorubicin或Epirubicin )或紫杉醇(如Paclitaxel及Docetaxel)等等。可是,在身上沒有明顯可見或影像可偵測的腫瘤下,其實無法提供直接證據知道這樣的配方是否能殺死癌細胞,只能靠事後分析治療成績來做判斷。而新輔助化學治療提供了一個清楚可觀的模式,使臨床醫師藉由觀察不同類型腫瘤對治療的反應修正治療方向,或以此為基礎研發可信賴的生物標記。

新輔助化學治療vs.術後輔助化學治療

就治療成績而言, 目前證據顯示化學治療的時機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並不影響整體存活率或無疾病存活期,然而,新輔助化學治療顯著減少了乳房全切除的執行,對於有意願想保留乳房外觀的病患,不啻為一項福音,至少提供了機會去嘗試保留乳房。至於處方選擇,新輔助化學治療通常和術後輔助化學治療相似,過去常以小紅莓(Anthracycline)為首選治療,但紫杉醇(Taxane)的使用目前越來越被廣泛接受。經由證據分析,使用紫杉醇能提高腫瘤反應程度和增長病理性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pCR),因此目前治療建議上多會列入紫杉醇,許多針對新輔助治療所設計的臨床試驗也常見到紫杉醇的使用。另外,三陰性乳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因為細胞生長快,許多研究顯示與DNA破壞與修復 (damage and repair)的機轉有關,因此也有建議使用鉑金類(Platinum drug, 如Cisplatin/Carboplatin)應用於新輔助化學治療,目前也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適合新輔助化學治療的腫瘤類型

只要是符合前述腫瘤體積較大、無法一時間以手術處理的局部晚期乳癌,或期待乳房保留手術的早期乳癌,都是新輔助化學治療的適應症。但近幾年來已知道,不同類型的乳癌因為基因表現差異,會造成對化學治療的敏感性差別,其中HER2類型及部分三陰性乳癌對新輔助化學治療的療效較顯著。但管腔型(luminal type)乳癌則較難預測。管腔型乳癌指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這類型乳癌生長及再複製速度較慢,進入細胞循環(cell cycle)的數目較少,而化療的幾類藥物其目標都針對DNA或細胞複製過程的重要因子,因此對管腔型乳癌而言,賀爾蒙治療常常較化學治療更為重要。雖然針對腫瘤負擔很大的病患,化療仍有其角色地位,但管腔型乳癌病患接受新輔助化學治療的病理性完全緩解(pCR)比率較前述兩類低,尤其luminal A病患有研究指出只有7%能達到病理性完全緩解。過去幾項研究,例如NSABP B-18及NSABP-B27都顯示,接受新輔助化學治療的病患,若能達到病理性完全緩解,則其無疾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都會比沒有達到的病患更好。然而,對管腔型乳癌而言,病理性完全緩解並無法應用於預測病患的預後,也因此,若建議管腔型乳癌病患接受新輔助化學治療,必須更加謹慎選擇處方,定期評估,必要時提早以手術介入治療。

結語

乳癌治療日漸朝向個人化量身訂做,針對不同期別不同型態的腫瘤,必須思考如何能提供病患最適宜的治療。新輔助治療對於局部晚期或期待保留部分乳房的病患,提供了方法減少手術廓清範圍並減少原有手術因過多破壞所帶來的併發症。另外,也使臨床醫師得以觀察實體腫瘤對化學治療的敏感性,有助於日後發展生物標記預測預後或治療成績,使乳癌的藥物治療更精準。

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 蔡宜芳醫師

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更有效的乳癌輔助性化學治療-劑量密集性化學治療簡介

乳癌病人在手術切除乾淨之後,有一定比例的人會有復發的情形。其復發或轉移的危險性和多種因素有關:如年紀、癌細胞分化、淋巴結轉移、賀爾蒙受體陰性、三陰型、或是Her2陽性。期別越高,復發率越高。復發後,大多數病人就無法治癒。因此,手術後接受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地減少復發的危險性。一旦復發率減少,相對來說,就能提高治癒的機會。所以,乳癌手術後輔助化學治療,是整個乳癌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因化療藥劑的多種選擇與進步,過去十年間已對乳癌的存活有很重要的影響,早期乳癌手術後的輔助化學治療已知藉由小紅莓可減少20 % 的風險,藉由紫杉醇又可再減少15 %,眾所皆知的化療副作用之一是骨髓功能的抑制,特別是壽命較短的白血球在化療後,可能降得很低。因此,若一旦病菌感染,會因為白血球低下而病情特別嚴重。骨髓造血功能一般在化療的第三週開始恢復。所以,多數化療的療程是每三週一次。早期乳癌手術後的化學或放射線治療,是基於可能體內仍有殘餘微量癌細胞的假設,希望藉由化療將其徹底殲滅。

一個目前在歐美國家很常用的初期乳癌術後化療模式,是劑量密集化療(dose dense chemotherapy),即是以相同的化療藥劑處方劑量,由原本三週縮短為二週注射一次。這樣的療程起因於:癌細胞的增長動力學(cell kinetics)是不會配合骨髓細胞的生長輪迴的,從實驗室裡觀察癌細胞的生長速率、對化學藥物的反應,科學家們歸納出一些重要的理論,Larry Norton醫師提出化療後腫瘤的生長速率可能變得更快,這是根據有名的 Gompertzian Law of Mortality。Benjamin Gompertz 是一個十八世紀的數學家。他以數學推理提出人口的成長速率起初是指數增長(exponential),然後漸趨緩慢。R Simon 和 L Norton認為腫瘤的成長也符合non-exponential Gompertzian kinetics。

因此,在手術切除後,因癌細胞快速變少(類似人口成長初期),反而生長速度加快,這些理論就是劑量密集化療療程設計的構想基礎,手術後如有殘存的癌細胞,其生長速度會加快,使用劑量密集化療將會增加細胞毒殺的有效性。
在這個理論基礎下,增加化療劑量密集度,才能在手術切除後有效控制殘存腫瘤;一旦腫瘤復發機會愈大,基因突變的機會愈高,故及早使用劑量密集式化療的治療方式,也可預防癌細胞產生抗藥性。臨床的試驗結果,證實此方法比一般療程有效,同時並沒有增加副作用。

早期一個由Citron等人所主導之大型臨床試驗CALGB 9741於2003年發表證實劑量密集式小紅莓化療接著使用紫杉醇,能顯著延長無病存活期(disease-free survival)及整體存活率(Overall survival)。在2010年,一項整合十個臨床試驗之綜合分析也指出劑量密集式化療較傳統式化療帶來更高之整體存活率,尤其是在賀爾蒙受體陰性的乳癌病患。最近義大利Del Mastro 等人的試驗結果顯示在淋巴結轉移之早期乳癌病患,不管是賀爾蒙受體陰性或是陽性,以劑量密集式化療(小紅莓)顯著延長無病存活期,即使加上化療藥物5-Fluorouracil也沒有額外的助益。

有鑒於近年仍有多個劑量密集式化療相關試驗結果,義大利Petrelli等人於今年四月發表一個綜合回溯分析的結果(綜合CALGB9741,NSABP B-38, Hellenic HE 10/00,義大利GIM studies,及德國German AGO trial等重要大型試驗),在綜合了八個已發表之臨床試驗,平均追蹤近七~十年. 共約17,889 個病人,無病存活期及整體存活率,劑量密集式化療仍然較傳統式化療好,尤其是賀爾蒙受體陰性病人尤佳。這些臨床試驗多數病患為淋巴結轉移陽性,結果顯示劑量密集式化療顯著減少了14 %死亡風險及減少16 %復發風險,由此綜合可見高風險性早期乳癌,如淋巴結轉移、賀爾蒙受體陰性、三陰型、或是Her2陽性,都可考慮劑量密集式輔助化療,在德國BRENDA Study Group於2014年所發表超過三千位病患之回溯綜合分析,劑量密集式化療對於超過十個淋巴結轉移或腫瘤分化不良(Grade III)也確實能顯著改善存活率及降低死亡復發風險。

劑量密集式化療完成率與一般療程無異,也就是說,它並不會比一般療程辛苦,病人的接受性(tolerance)與一般化療療程無異。更令人意外的是劑量密集化療並沒有明顯增加副作用,反而因為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的使用,白血球過低的情形反而較為少見(33% vs 6%),在上述之綜合分析也顯示劑量密集式化療並未有較高之第三至四級白血球過低,但是確實有顯著較高的口腔黏膜炎,貧血及血小板低下情形。而噁心,嘔吐,腹瀉發生比率相似,血癌或骨髓增生不良的機率也並沒有因為使用G-CSF而上升。

CALGB 9741的結果在2003年發表於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腫瘤醫學界普遍認同,使得劑量密集式化療 AC(小紅莓+癌得星)-->T(紫杉醇)成為美國對於高風險性賀爾蒙受體陰性或Her2陽性乳癌病人最常使用的預防性化學治療。同時,Dr. Larry Norton對腫瘤細胞生長動力學與 Gompertzian kinetics 是相彷的看法也獲得肯定,也因此Larry Norton醫師在隔年(2004年)獲頒 David A. Karnofsky Award,這是美國癌症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的最高榮譽,凸顯學術性理論應用於臨床治療獲得了證實並造福病患。
劑量密集式化療對病人的生活品質有何影響呢?病人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治療(密集式16週相對於傳統24週,早兩個月做完化療),在噁心或腸胃道副作用都相似的情況下,病人當然能盡快結束化療並接受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因乳房部份切除,或乳房全切,但是因為原腫瘤較大,及腋下較多淋巴結轉移)及荷爾蒙治療(荷爾蒙受體陽性的病人)。然而病人通常在化療後的第三週,噁心及疲倦的感覺才大致消失,密集式的每兩週一次的化療易讓她們覺得疲累沒有喘息的機會,唯預防性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的使用,得以較少發生感染的情況,病人選擇劑量密集式化療,也是因為希望盡快的結束乳癌治療中最辛苦的化學治療療程,但必須自行負擔G-CSF費用。

總結來說,高風險性早期乳癌,如年紀輕、癌細胞分化不良、增生指數較高、淋巴結轉移、賀爾蒙受體陰性、三陰型、或是Her2陽性,在主責醫師審慎考量病人的體力與接受度下,可考慮劑量密集式輔助化療以降低其手術後復發轉移風險。

三軍總醫院 血液腫瘤科 戴明燊醫師

停經前婦女治療的課題:我該打停經針來治療乳癌嗎?


近年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逐漸增加,好發的年齡多集中在45-55歲,比起國外乳癌患者好發在60多歲,國內的好發年齡年輕了許多。同時,國外的多為停經後罹患乳癌,國內則有近半數為停經前的患者,因此,我們更需要針對停經前的乳癌患者做進一步探討。

停經前乳癌患者的特性除了年齡較輕以外,還有賀爾蒙分泌的不同。治療上除了考慮手術切除外,更同時要考慮疾病、生育及外觀的問題。以外觀來說,乳癌的手術日新月異,有內視鏡微創手術給予病患更好的選擇,但是在疾病或是生育的問題上,則是需要針對停經前賀爾蒙分泌的問題做進一步的考量。

停經前的女性乳癌患者,需要打停經針嗎?

(1)從疾病治療來看
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目前的治療建議為使用五年的泰莫西芬(Tamoxifen)。但是從各家的大型研究都可以發現,動情素接受體(Estrogen receptor, ER)為陽性表現,且發病年齡在35歲以下的乳癌患者,其復發風險相對來說較高。但是同時也發現,停經前的女性患者,如果接受化學藥物治療後,能夠進到暫時性停經到達一年以上,復發風險則會下降。

理論I
由於以上的觀察結果,科學家有幾個推論,年輕的患者因為賀爾蒙的分泌更為旺盛,所以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癌細胞,會因為持續有賀爾蒙刺激而逃避掉化學治療的傷害,造成復發風險較高。因此,科學家進行了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去研究(Suppression of Ovarian Function Trial, SOFT trial),進一步去釐清,如果我們用停經針去加強抑制賀爾蒙的分泌是否會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結果

這樣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去年的San Antoni Breast Cancer Symposium,該研究總共收治3047位賀爾蒙接受體陽性(含Her-2陽性和陰性)的乳癌患者,分成三組,A組是標準治療,給予5年的泰莫西芬,B組給予卵巢抑制(停經針或是卵巢切除)及泰莫西芬,C組則是卵巢抑制及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最後比較三組的5年無病存活率。結果發現,三組的治療效果都很好,分別為84.7%、86.6%、89%。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如果之前有接受過化學治療(大多為乳癌分期較為嚴重者),無病存活率則為78%、82.5%、85.7%,有比較明顯的差別,尤其是35歲以下的患者,差異更為顯著,為67.7%、78.9%、83.4%。

至於卵巢抑制帶來的副作用則是以停經症候群為主,像是潮紅、流汗、失眠或是骨質流失,比例上都略有增加,但是並不至於帶來額外的風險。

所以,目前停經針的使用,雖然停經前的患者都可以考慮使用,但在有些患者(癌症分期早期,不須接受化療)所帶來的效益不大,因此比較建議用在停經前、賀爾蒙接受體陽性,尤其是35歲以下,有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身上。

(2)從生育上的考量來看
停經前的癌症患者(不限乳癌),在接受化學治療後,常會遇到停經的問題,35歲以下的,約有八成可以在一年內恢復月經,35到40歲,則只剩50%可以恢復,而40歲以上,可能只有約三成的女性可以恢復月經週期,而這些患者,即使有恢復月經週期,仍可能會提早卵巢衰竭,進入更年期,失去生育能力。

從其他癌症患者的觀察發現,如果使用停經針,似乎可以有較高的機率恢復生育能力。

理論II
當化療進行當中,卵巢仍會受腦下垂體的賀爾蒙刺激而正常運作,因此反而容易受到化療藥物的傷害,使得濾泡細胞大量減少而進入卵巢衰竭。所以,給予停經針強迫卵巢進入休眠狀態,反而可能保留住卵巢的功能。

因此,有一項大規模的研究 (Prevention of Early Menopause Study, POEMS)針對這項課題進行探討。它挑選50歲以下,賀爾蒙接受體為陰性的乳癌患者,在化療期間給予停經針,研究在化療之後是否能恢復月經週期及保有生育能力。(*註:賀爾蒙接受體陽性因為需要進行後續5年泰莫西芬賀爾蒙治療,所以排除在研究之外)

研究結果
A組是接受標準化學治療,B組則是化學治療期間同時給予停經針,在兩年之後觀察卵巢衰竭比例,結果分別為22%和8%,而想要懷孕而且最後有順利懷孕生產的比例分別為68.75%和88%。比較起來,有給予停經針的患者,確實有較高比率可以保留卵巢功能且懷孕生產。
至於給予停經針會不會帶來額外的影響,像是影響癌症治療或是存活率?該研究發現,在無病存活率上,使用停經針反而有更好的存活率,在整體存活率上也有更好的趨勢。

停經針的藥物原理

女性在停經前的的賀爾蒙分泌主要是靠所謂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簡稱為GnRH;也稱作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 Luteinis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LHRH),這是一種多肽荷爾蒙,在下丘腦中合成,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腦下垂體釋放濾泡刺激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進而調節卵巢的功能,釋放出動情素estrogen和黃體素 progesterone。而停經針的成分就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類似物,利用化學結構上的相似,藥物可以抑制住FSH和LH的分泌,停止對卵巢的刺激並減少女性荷爾蒙的產生。
停經針的種類
停經針是我們的俗稱,目前來說,常用的停經針有兩種,一種是Zoladex諾雷德,另外一種是Leuplin柳菩林,兩者的結構式稍有不同,但都可以達到卵巢抑制的作用。
使用方式

目前使用上都是以四週為單位,每四周接受一次藥物的皮下注射。

總結
停經針會抑制住賀爾蒙的分泌,因此在疾病治療的角度上,賀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可以考慮接受此種治療,會有較佳的治癒率和存活率,尤其是癌症分期較為嚴重,或是年齡小於35歲的乳癌患者,會有更明顯的治療效果。若是從生育的角度來看,賀爾蒙接受體陰性的患者,化療期間有加上停經針,強迫卵巢進入休眠,在化療結束後,也有較高的比例可以恢復月經週期並懷孕,而且加上此種藥物注射治療後,對原本的化療治療效果不會造成影響,甚至有更好的趨勢。

所以,停經前的乳癌患者,可以依據乳癌的類型,以及自身的需求,考慮加上停經針來協助乳癌的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 洪進昇醫師

單側乳房有多顆惡性腫瘤〈多發性乳癌〉的治療考量

早在1920年Cheatle便描述在乳癌中第二個病灶的存在。在1957年Qualheim和Gall等學者進一步將發生在單個象限多個乳管的多發性乳癌稱之為多灶性 (multifocal)乳癌,發生在兩個或更多個象限的多發性乳癌稱之為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近年來,隨著乳房影像檢查工具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多灶性(multifocal)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被診斷出來。但由於定義、診斷方法和病理採樣的差異性,研究報導多發性乳癌的發生率從9至75%。雖然多灶性 (multifocal)乳癌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臨床上常見,但這些多發性乳癌的臨床特性,生物特徵,和這些個別腫瘤病灶彼此之間的關係仍然不清楚,也因此這類乳癌的診斷與治療仍然存在爭議,了解這類乳癌的特徵以及治療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

如上述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的定義顯示,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源於單一原發腫瘤病灶在乳房內的散播,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代表多個原發腫瘤病灶同時發生。然而,最近的分子和細胞遺傳學的研究顯示,前述的兩種乳癌發生機轉其實是有重疊的,並且不能單獨基於組織形態學或乳房象限分佈來做區別。Dawson的研究顯示多個腫瘤病灶在同一乳房可能來自於相同或不同的母株癌細胞系(clonality),與腫瘤病灶間的彼此的距離無關。特謝拉等研究顯示同側的乳癌腫瘤病灶通常來自於相同的母株癌細胞系(clonality),而雙側乳癌則來自於不同的母株癌細胞系(clonality)。然而Eeles等人的研究發現,有25%的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的來源為多母株癌細胞系(polyclonality)。這些研究也證明在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間,各個腫瘤病灶間可能會表現出母株癌細胞系來源和癌化行為的異質性。

隨著越來越多的乳癌分子分型和標靶治療,過去有些研究著眼於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中,各處腫瘤病灶間的免疫化學組織表現的異質性。這些研究的目的是希望能清楚了解在各處腫瘤病灶之間的組織學和表現型差異,並進而明暸這些差異的臨床意義。米德爾頓和Choi等人的研究發現,在同一乳房中同時發現的腫瘤病灶通常都是相同的。同樣的,Buggi等人研究113例多發性浸潤性癌(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和多中心性(multicentric)乳癌),所有腫瘤病灶都具有類似的組織特徵,但是在不同腫瘤病灶之間的免疫化學組織表現的異質性分別為動情激素受體ER4.4%,黃體激素受體PR 15.9%,HER2 9.7%,Ki-6715%以及組織分級18.6%。有12.4%的病人並因此而改變輔助治療。同樣PEKAR等回顧分析了110位多灶性(multifocal)乳癌發現各處腫瘤病灶之間的腫瘤(大小,類型、分級)異質性為14.6%和表現型(分子類型)異質性為12.7%。分子表現型有差異的通常是腫瘤形態相同的而且疾病死亡的風險更大(p值= 0.034)。

在現代化影像的時代,隨著乳房攝影篩檢檢查的推廣,臨床上普遍的使用乳房超音波檢查,以及術前乳房核磁共振(MRI)的利用率增加,許多乳癌婦女在手術前被診斷出更多的腫瘤病灶。這種術前診斷出同側多發性乳癌的增加趨勢很可能促使乳房全切除的比率上升。由於早期病患數較少的一些回溯性研究顯示同側多發性乳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局部復發率高得無法接受,許多外科醫師仍建議患者接受乳房全切除術。

但最近一些較大型的回溯性研究顯示,同側多發性乳癌的病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率並不會較高。其中一個最大規模的研究,Gentilini等人回溯性分析在1997和2002之間,476例同側多發性乳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病人。儘管這些病人相對較為晚期(所有患者中55%為淋巴結陽性),5年的局部復發率為5.1%,與單病灶乳癌病人類似。因此作者的結論是乳房保留手術是女性同側多發性乳癌一個合理的治療選擇。最近Ataseven等學者的研究進一步支持同側多發性乳癌的病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他們分析多灶性 (multifocal)或多中心( multicentric,)的多發性乳癌病人在作完新輔助化學治療後,所接受的手術治療。研究對象來自於幾個新輔助化學治療臨床合作試驗的開刀或局部晚期的乳癌病人,針對局部無復發存活率(LRFS),無病存活(DFS)和整體存活期(OS)進行研究。在6134病人中累計有13.4%為多灶性 (multifocal)和9.5%為多中心( multicentric)乳癌。研究的結論顯示,當手術檢體切緣陰性或新輔助化學治療後達到病理完全緩解時,單灶性與多發性乳癌在局部無復發存活率(local 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LRFS)兩者間並無統計學上的差異。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研究結果也證明相較於單灶性與多灶性(multifocal, MF)乳癌,多中心( multicentric, MC)乳癌在整體存活期(OS)上顯著較低。Lynch等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多灶性(multifocal, MF)乳癌或多中心( multicentric, MC)乳癌相較於單病灶乳癌年紀均較輕且較晚期。所有多中心( multicentric, MC)乳癌在Lynch等的研究中接受了乳房切除術; 另外有256例患者為多灶性(multifocal, MF)乳癌,其中38%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儘管相較於單灶性乳癌這些多灶性(multifocal, MF)乳癌更具侵略性,但局部復發率並沒有因此較高。

相較於過去多發性乳癌接受保留手術後高的驚人的局部復發率,這些最近的的臨床研究卻有不同結果的主要原因來自於下列幾點:現代臨床結果受益於準確的手術檢體邊緣分析,常規標靶治療,和全身性藥物治療使用的增加。而各種影像檢查的敏感度提高也有助於發現較不會有淋巴結轉移的小病灶。早期發現降低乳癌的死亡率,而且也降低接受保留手術後的局部復發率。

多發性乳癌婦女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局部復發率的進步,可能一部分來自於對這些多發性乳癌特性的瞭解和全身性治療的進步,多個大型臨床試驗已經說明了適當的全身性治療有助於乳癌術後局部復發率的控制。最近的資料也顯示,分子分期分析除了可以預測全身性轉移風險,也可以預測局部復發風險。近年來乳癌的全身性治療已從過去根據組織型態分期,進步到以腫瘤生物學特性來做為個人化治療的選擇,這同時也可以解釋多發性乳癌婦女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治療結果的進步,並非來自於各種影像學檢查或組織型態。

多發性乳癌的手術治療選擇仍然有許多爭議,雖然最近的證據支持可以選擇適當的病人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我們還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數據的支持。臨床試驗Z11102為ㄧ評估多發性乳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可行性的前瞻性研究。這個無對照組的臨床研究目的為評估多發性乳癌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的局部復發率和婦女對於術後乳房外觀的滿意度,研究結果將會讓我們更了解最適合這些多發性乳癌病人手術方案的選擇。為提供多發性乳癌治療更好的預後,了解這些多發性腫瘤之間潛在的異質性是必要的。由於我們對腫瘤生物學理解的提高和標靶治療方法的不斷發展,需要廣泛乳房切除的手術將繼續減少,更多有意願的婦女將可以安全的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癌症中心陳芳銘 主任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和乳癌長期抗戰 醫:先想好下一步

和乳癌長期抗戰 醫:先想好下一步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5.10.01 10:00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佈的調查數據,台灣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每天有28位女性為新診斷病例,榮登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而新的治療方針,已經不再侷限僅是延命,而是要「先想好下一步該怎麼做」。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佈的調查數據,台灣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每天有28位女性為新診斷病例,榮登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根據國民健康署公佈的調查數據,台灣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每天有28位女性為新診斷病例,榮登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同時也是乳房腫瘤專科葉名焮醫師指出,抗癌好比一場接力賽,除了患者像是運動選手一般,要有正向積極態度和堅強意志力之外,如同教練的醫師,要在過程中適時陪伴、鼓勵、提升求生鬥志及審慎選擇治療方法,奪取團隊運作的最佳表現。
醫療團隊和患者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不再只是延命,而是進一步讓晚期患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減少遭受治療副作用所苦,所以擬訂治療方針時永遠都要想著:「下一步可使用的藥物為何?」而不僅只是解決眼前痛苦。
醫盼:能提高乳房攝影接受度
診療過許多重症病人的葉名焮醫師表示,台灣患者對於癌症預防和治療選擇仍存在著接受度和經濟考量的差異性。位於都會區、家屬較積極的患者,多半在治療用藥的選擇上會從各種管道取得最新資訊,但是資源相對缺乏、家屬也無力支持的患者,對於新藥物的接受度就有不同考量。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葉名焮醫師指出,乳房攝影能看到0.2至0.3公分的癌細胞,超音波卻要等到0.4至0.5公分大小才可判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同時也是乳房腫瘤專科葉名焮醫師指出,乳房攝影能看到0.2至0.3公分的癌細胞,超音波卻要等到0.4至0.5公分大小才可判讀。
葉名焮醫師提出重要的癌症預防觀念,以其多年的診治經驗發現,年紀稍長或是居住位置離都會區較遠的女性,對於乳房攝影的接受度較低,最主要的因素為「無法忍受被挾得很痛」,轉而選擇乳房超音波。但是,乳房攝影能看到0.2至0.3公分的癌細胞,超音波卻要等到0.4至0.5公分大小才可判讀。為此,葉名焮醫師希望能將自己以往在南區醫療巡迴車的概念於中部地區推廣,期待更多女性朋友接受早期篩檢的觀念。
提高乳癌無惡化存活期為指標
乳癌患者中約有6至7成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反應,治療基礎為荷爾蒙治療法,原則上區分成停經前及停經後兩大族群,其中,愈年輕的患者多半預後較差。停經前乳癌患者,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兩側卵巢等;停經後患者則可以芳香環酶抑制劑為第一線治療首選,若反應率不佳的患者,復發後仍可選擇其他芳香環酶抑制劑、雌激素受體抑制劑等。
對於難纏的轉移性、復發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來說,已經有新的口服標靶藥物mTOR抑制劑可選擇,研究證實,使用荷爾蒙治療藥物並已出現抗藥性的的乳癌患者,使用mTOR抑制劑合併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的無惡化存活期為10.6個月,而單獨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治療的則為4.1個月。目前健保已於9月1日起,正式給付口服標靶mTOR抑制劑,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轉移性乳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所以,在乳癌治療方面,如何提高無惡化存活期、患者所期望的生活品質、下一階段的接續治療為何?皆成為眾多治療組合使用先後順序的重要考量。

癌症存活的病患常因為憂慮再復發而引起睡眠問題

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常常很多人因為睡眠不好而影響情緒及工作效率,尤其是癌症病患,因為癌症病患以前很少被注意到睡眠品質,但是睡眠品質常常影響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所以醫師要注意治療中或治療後存活的病患睡眠品質。最近Berrett-Abebe的研究問卷調查了平均年齡52歲的67名病患,61%是女性,92.5%是白人,67.2%是結婚或有伴侶,74.6%受過高等教育。其中31.3%是乳癌病患,17.9%是血液惡性腫瘤、17.9%是胃腸道癌症。問卷調查後發現恐懼導致睡眠障礙,尤其恐懼越大睡眠品質越差,即恐懼狀態與睡眠品質有強烈的關係。對於這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癌症病患的睡眠品質問題,確實跟癌症病患的情緒與認知有關,因為病患恐懼癌症復發及擔憂身體狀況導致睡眠品質差。如何幫助這些病患提昇睡眠品質呢?除了使用藥物之外,曾經有兩個研究,一個是讓病患參加瑜珈活動,參加瑜珈活動可以減少使用藥物,另一個是利用身心調節及冥想也能減少睡眠障礙。所以醫師在治療病患除了疾病之外,應該注意到病患的心理上的問題,尤其要多注意病患的睡眠品質,減少病患癌症復發的恐懼就能減少睡眠障礙。

翰晃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適度曬太陽 罹癌風險降3成

最近30年來,由於皮膚癌的病例飆升,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使得醫學專家非常注重過度曬太陽的危險。但是適度曬太陽,對提升健康很關鍵,原因有三:

1.陽光啟動維他命D合成。 陽光不會供應維他命D,但是當中波紫外線(UVB)接觸皮膚,人體會自行製造這種維他命。知名維他命D研究員普洛尼科夫(Gregory Plotnikoff)醫生表示,這種維他命不僅對骨骼健康很重要,還影響肌肉功能、免疫功能、和大腦功能。有證據顯示,適量的維他命D,可使罹癌風險降低最多30%。研究發現,維他命D過低,與結直腸癌和乳癌風險提高有關。而高量維他命D,則與改善皮膚癌存活率有關。維他命D也影響心臟健康,刊登在「美國醫學會內科」期刊的研究顯示,維他命D最少者,死於心臟病的風險高20%。但是大多數人血液所含的維他命D不足。普洛尼科夫說,曬太陽是改善維他命D不足的最划算方式,只是要注意以正確方法曬太陽。2.陽光有助健康的睡眠模式。 波士頓自然醫學醫生王凱蒂(Cathy Wong,音譯)指出,早上曬太陽,有助調節你的生理時鐘,使你在一天之始精神奕奕。王凱蒂解釋,當陽光接觸你的眼睛,視神經會把信息傳送到位於大腦中心的松果體,停止生產助你睡覺的荷爾蒙褪黑激素,而太陽下山後,褪黑激素的產量又會增加。3.太陽使你心情更好。
2014年發表在「細胞」期刊的研究發現,接觸紫外線輻射會釋出腦內啡(endorphins),這種助你感覺愉快的化學物質,不僅改善你的心情,還可減輕疼痛。另一研究則顯示,六周沒有接觸光線的老鼠,不僅有憂鬱的徵兆,而且大腦與憂鬱有關的區域也受到傷害。

懷孕期的乳癌


  

懷孕期間罹患乳癌機率並不高,根據芬蘭及加拿大的報告,約0.9%1.1%的乳癌發生在懷孕期間,日本的報告則為0.76%;而美國文獻報告顯示美國婦女約3000個生產中,可碰到一位合併有乳癌。因此大部份的醫生在處理懷孕婦女合併乳癌〈妊娠乳癌〉的經驗都是有限的,醫生面對的是孕婦及胎兒二個病人,不是一個病人,醫生、孕婦及家屬共同面臨的問題,須考慮的不僅是孕婦的存活率,更須評估治療對胎兒的影響!可繼續保有胎兒嗎?何時須終止懷孕?麻醉接受手術的危險性多大?手術術式的選擇為何?有機會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嗎?術後的輔助治療諸如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如何考量?患者預後又如何?

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擔心荷爾蒙對腫瘤的刺激生長,同時缺乏有效的輔助藥物療法,普遍認為妊娠乳癌預後較差,多數醫生都建議終止懷孕(治療性流產)。然而隨後的研究顯示治療性流產不僅沒有延長妊娠乳癌的存活期,反而有增加乳房罹患乳癌的機會。除此之外,在懷孕期的乳癌,其荷爾蒙受體(estrogenprogesterone receptor)百分之80為陰性,顯示終止懷孕對妊娠乳癌之幫助非常有限。是否須終止懷孕,須考量懷孕是否會構成有效治療的障礙或是治療本身會造成胎兒的損害。研究顯示懷孕本身並不會造成疾病惡化,終止懷孕亦不會改善乳癌病況,而自發性流產及早產並無增加,在具有乳癌的婦女身上,終止懷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罹病期別較晚,需要立即積極的治療,特別是治療性流產可考慮在第一或第二產程以便能立即治療轉移病灶,尤其是對那些荷爾蒙接受體陽性患者。因此目前的治療原則,多數學者主張是治療乳癌並讓懷孕過程繼續下去,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一般而言,在懷孕第二期及第三期時,接受全身麻醉實施乳房切除術是很安全的。根據研究,因接受乳房切除術而造成流產的機率約為1%或更低。至於懷孕第三期後期,則可考慮產後兩週內儘快接受乳房切除。改良式根除性全乳房摘除術為主要術式選擇,至於乳房保留手術,須加上術後放射線照射,放射線照射在第一、二產程是不被接受的,主因是胎兒的散射劑量會危及胎兒。放射線照射在懷孕第110天易造成流產及胎死,懷孕第3~12週會造成生長發育遲滯如小腦症及眼睛方面的異常;在2025週會造成功能障礙如骨髓、肝、腎不正常及不孕。因此為了不影響放射線照射實施,僅適用於懷孕末期且強烈希望保留乳房外觀的病人。至於乳癌的化學藥物治療,文獻証實曾接受過C/T的婦女並沒有較高的機會會產下先天性畸形兒。不應懷孕而改變其適應症及劑量,可分術後輔助治療及無法手術切除或已有遠處轉移等狀況。後者治療目的是延長病患存活率,故不論在懷孕第幾期,皆應儘快中止懷孕接受完整的治療。而術後輔助性化療,須考慮藥物對胎兒的影響,多數的化療藥物都有造成畸胎的可能(10%20%)。懷孕第一期因是胎兒器官生成期故會因此顧慮而中止懷孕,在第二期及第三期可接受一般的化學療法。

至於大家關心的預後問題,以往普遍認為妊娠乳癌預後較差,此乃因懷孕引起的生理變化造成乳房體積、重量及血管性增加,密度增高致診斷不易,及懷孕不願接受乳房切片手術、產檢時乳房檢查不夠徹底診斷時的乳癌期數較晚所致。如果以年齡、乳癌期數來分析,妊娠乳癌預後,不會比相同期數未懷孕乳癌預後差。至今為止,沒有流行病學或臨床証據顯示妊娠乳癌或乳癌治療後懷孕會改變疾病的發展過程。真正會影響妊娠乳癌預後的是診斷的期別而非懷孕本身。

2015年9月24日 星期四

食用橄欖油 降低罹乳癌風險

美國醫學會期刊14日發表研究指出,採用地中海飲食習慣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低。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與她們經常食用一種初榨的橄欖油有關,在最新進行的調查中,更多食用橄欖油和乾果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可能性要低62%。
地中海飲食的特點是沙拉、水果、蔬菜和乾果較多,同時輔以少量的魚、瘦肉和乳酪,當然更包括橄欖油和紅酒。在參與研究的4282名婦女中,每周都能吃到橄欖油和乾果,而她們的身材偏胖,平均身體質量指數為30.4,超過肥胖標準。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婦女都被安排採用地中海飲食,其中含有橄欖油,結果顯示,她們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比採用其他飲食習慣的人,要低62%。如果人們注意飲食,遵從健康的飲食習慣,在預防疾病上就可能出現不一樣的效果。研究顯示,健康的飲食習慣,如經常食用乾果和橄欖油,就可增加人的壽命,和避免罹患心臟病,中風的可能性也將降低30%,同時還能起到保護大腦的作用。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癌患「性」趣低 私密保濕凝膠改善

近來好萊塢知名女影星安潔莉娜裘莉自爆為了預防乳癌發生,所以切除雙乳房手術,未雨綢繆,引起乳癌患者與高風險者的省思。乳癌患者不但需要面對漫長的化療與復發的恐懼,甚至因為治療副作用使更年期提早來臨,荷爾蒙明顯下降,導致膀胱與陰道黏膜乾燥,影響性行為的歡愉感,出現「性」趣缺缺的情形,實在是有苦難言。
乳癌患者不但需要面對漫長的化療與復發的恐懼,甚至因為治療副作用使更年期提早來臨,荷爾蒙明顯下降,導致膀胱與陰道黏膜乾燥,影響性行為的歡愉感。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童寶玲表示,女性常見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等,有一些癌症手術開刀後,必需透過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輔助控制,此外,像乳癌患者,也需要長期吃抗荷爾蒙藥避免復發。抗荷爾蒙治療藥物會導致陰道黏膜,對性刺激的反應及感覺變差,陰道容易變得乾燥,甚至出現發炎等。

荷爾蒙缺乏 用藥副作用分得清

荷爾蒙口服藥物治療目前有兩類包括荷爾蒙拮抗劑及芳香環酶抑制劑,例如泰莫西芬與復乳納,建議吃5年可防乳癌復發,但是臨床研究發現泰莫西芬對乳癌會抑制,卻對子宮產生刺激,而使子宮內膜變厚、長息肉與出血,甚至惡化為子宮內膜癌。至於復乳納的副作用則是更嚴重缺乏荷爾蒙,導致乾燥症,令人難受,建議罹患乳癌同時出現更年期之後使用,無論哪一種用藥,都必需跟醫師進一步討論。

缺乏荷爾蒙即會出現更年期症狀,如盜汗、心悸、熱潮紅、失眠等,白天工作時無法集中精神,且症狀常出現在半夜,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患者往往因為受不了,需要補充荷爾蒙改善;缺乏荷爾蒙也會造成膀胱黏膜變薄,排尿會不乾淨且容易發炎,以及陰道黏膜變薄,或有人陰唇變薄,連坐在椅子上都覺得像骨頭硬碰硬一般,十分不舒服;尤其性行為時因為陰道乾澀無法盡「性」,又不好意思開口而心情低落。
適度使用潤滑劑 增進「性」趣

童寶玲醫師表示,女性可以不必強忍乾燥症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傷害,建議適度使用具修護功能的潤滑劑,即可緩解避免性愛時疼痛,黏膜也可以得到修復,並能讓膀胱功能改善,避免感染、尿失禁現象。提醒,不要選擇油溶性的潤滑劑,恐容易造成私密處細菌孳生或使保險套溶解破裂,最好選擇天然成份,強調有品牌、安全性、主要以水溶性、不含賀爾蒙、香料與防腐劑為原則。

讓陰道滋潤的緩解方法
  1. 減低壓力保持心情愉快:工作、生活壓力都會造成性慾低下,使陰道乾澀。所以解決方法是:緩解心理壓力,並調整為愉快的心情,即使面對疾病,也要把持樂觀的態度。
  2. 使用私密保濕凝膠保養:有陰道乾澀問題的人,天天保養很重要,不妨嘗試水溶性的私密保濕凝膠,同時可以兼顧保濕、舒緩、修護、潤滑一次到位的呵護。目前已有獨特活性因子,並內含鋰活泉的私密保濕凝膠,可以調理私密肌膚 ,功能即在於保濕滋潤陰道。
  3. 調整飲食增加陰道濕潤:飲食如果缺乏維生素B2,可能容易導致陰道壁乾燥、黏膜充血。必需注意飲食調節,建議多吃五穀雜糧,以增加皮膚黏膜彈性和水分含量。
歐美有許多夫婦都曾經嘗試使用過類似的私密保濕凝膠,可以藉由保濕潤滑效果提升夫妻之間的性愛品質。因為根據資料顯示,不僅女性在意自己的私密處保養,男性也十分在意此部份,好的性愛品質,生活更美滿。

2015年9月19日 星期六

女性休息時間坐太久容易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

曾經有研究指出上班時間坐太久而缺乏運動容易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最近美國的流行病學專家Patel也發表了類似的研究,它發現女性如果一天坐太久不論上班或休息時間超過6小時以上,會比每天只有坐3小時以下者相比更容易得到癌症。他研究了1992年到2005年的69,260名男性跟77,462名女性,男性平均追蹤了13.2年,女性平均追蹤了15.8年,其中有18,555男性及12,236女性罹患癌症。問卷調查這些癌症病患平常的休閒時間,每天躺在沙發上、工作時間缺少運動的情形,結果發現每天坐6小時會比只坐3小時者多65%發生多發性骨髓瘤、43%卵巢癌的風險以及10%侵犯性乳癌風險。他也發現即使每天都有運動跟每天都不運動,只要每天坐6小時或以上會比只坐3小時以下者還是增加了14%跟13%罹患乳癌的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每天有運動就可以長時間閒坐。他也發現這些女性都是退休或家庭主婦,可能因為這樣的關係,導致長期的久坐。但是目前的統計資料只限於女性,對於男性則沒有影響,不過其他文獻顯示不論男、女性長期久坐也一樣會增加罹癌風險。所以懶散的民眾要多加注意,每天要起來多走動、運動,因為在2012年已有研究發現每天坐的時間少於3小時就能延長壽命2年。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吸菸的女性會增加乳癌死亡的風險

在台北的街上常常看到年輕的女性抽菸,她們不知道吸菸是萬惡之首,會引起一些癌症,對於全身的疾病都有影響,最近日本的Kawai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再度證明這點,而且抽菸還會增加三倍乳癌死亡的風險。

Kawai從1997年到2007年研究了Miyagi癌症研究所的848名新診斷為乳癌的女性病患,追蹤了7年,其中有170名死亡,132名是死於乳癌相關的疾病。三分之一的病患都在停經前被確診,結果發現抽菸超過21年者比起沒有抽菸者會增加3倍至3.5倍死於乳癌的風險。

那麼,如果是吸二手菸會不會增加乳癌死亡的風險呢?Kawai研究發現如果因為丈夫抽菸暴露在二手菸環境的女性,跟沒有吸二手菸的女性相比並沒有增加因乳癌死亡的風險。

他們也發現到沒有抽菸者對於臨床治療的反應更好。所以抽菸不只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還會增加死亡率,甚至影響治療的療效,因此癮君子還是早早戒菸來得好。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與傳統體外放射治療比較

項目手術中放射線治療 (IORT)傳統放射線治療
治療開始時機手術中放射治療手術/化療1-2個月後開始
治療次數手術中放射治療 (一次 )連續6~7週,週一到週五每天到醫院治療 (共25-35次)
每次放射治療時間8-15分鐘 (只需一次)每次放射治療時間10-20分鐘 *不包含來回醫院時間
適應症早期乳癌 (腫瘤小於2公分、淋巴無轉移、手術邊緣無癌殘留及年紀大於40歲者)乳癌患者手術後醫師認為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者
優點
  1. 方便,不需時常往返醫院、提昇病患生活品質
  2. 此電療屬於低能量輻射,可大幅降低周遭正常組織器官的輻射傷害,並降低其二次罹癌之風險
  3. 經臨床試驗證明長期副作用較傳統的療程少見,且保存較好的乳房外觀,減少乳房纖維化及皮膚紅、腫,甚至變黑之副作用
目前使用的放射線治療
醫學證據明確
缺點僅適合治療早期乳癌
ER+乳癌較適合
需反覆放射照射、照射皮膚變紅膚色變深、可能導致保留手術後的乳房外觀改變甚至變形、增加對側乳房、心臟、食道、胸膜、肺臟等之輻射傷害。
費用自費健保給付

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程序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驗血測乳癌復發 可早8個月預警?

研究人員26日說,一種還在實驗階段的驗血方法,或許能夠預測乳癌復發,在新腫瘤能用掃描檢驗發現之前幾個月就顯示預警。這種在血液循環中偵測癌細胞基因的驗血方法,可能還要再過幾年才能供大眾使用。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檢驗有助於改善針對個人情況的治療程序,甚至日後協助促成徹底治癒乳癌的方法。倫敦癌症研究中心科學家向55名初期乳癌患者做癌瘤和血液採樣,這些患者都曾接受化學治療和開刀切除癌瘤。她們在手術後開始接受驗血,每隔六個月做一次追蹤檢驗。其中15人癌症復發,有12人經由新的驗血方法正確顯示預警,而且平均在新腫瘤能用傳統掃描方法察覺之前大約八個月就正確診斷出來。

研究報告說,這種技術使用個人化的數位聚合脢連鎖反應(PCR)檢驗,來追蹤基因突變,並可能適用各型乳癌。研究人員說,這種驗血方法仍有一些技術挑戰,不過數位PCR成本效益較高,它提供的資料也可能改變乳癌患者的命運。

乳癌患者有95%在初期診斷出來,可是確定治療結果能否清除所有癌症跡象,對防止癌症復發和擴散至為重要。

研究團隊希望明年展開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乳癌病患性行為疼痛及改善性生活

性在我國文化是種禁忌,尤其是對癌症病患,很少病患會跟醫師反應,但是在歐美是個公開討論的問題,即使是生病的老年人對性生活還是有需要的,因此如何改善病患的性生活維持生活品質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這篇研究是由Portland的Goetsch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因為更年期後得乳癌病患會陰部會比較乾燥,組織較薄,同時血管的供應較少導致引起會陰部萎縮,所以在性行為是會增加痛苦而無法達到性高潮。因此他的團隊將4%的lidocaine液在性交前的3分鐘塗抹在病患的會陰前體部,會陰前體部包含內外陰及進入陰道的通道口,這些地方都是容易引起婦女疼痛的,他研究了46位缺乏女性荷爾蒙的乳癌病患,使用lidocaine後發現有73%的女性減少了87.5%疼痛,而沒有使用者有71%只有38%減少疼痛,由此報告看來使用lidocaine確實能減少疼痛感,幫助病患在性行為時減少疼痛。在美國North Carolina 大學的Steege醫師也曾經研究過使用lidocaine在病患上,研究時是利用5%的lidocaine,但是他也強調要注意會陰部的酸鹼值,儘量維持在中性,才可以減少塗抹的副作用;他也強調如果使用對象是一般老年人而非乳癌病患,應該加上estrogen效果會更好。另外此項研究發現可以讓老年人83%非常享受性生活,49%改善性高潮,51%改善性慾,所以對於老年人甚至癌症病患都應該注重他們的性生活,讓他們享受無負擔、無疼痛的性生活。

翰晃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低度乳管原位癌只要監測就可以嗎?

乳癌的原位癌治療一般都是利用外科手術加放射線治療或是加上荷爾蒙治療,就可以完全治癒,但是原位癌又分成高度、中等度及低度,治療方式都一樣嗎?是不是一定要用外科手術加放射線治療或加上荷爾蒙治療?最近有一篇重量級的研究報告值得我們檢討目前的治療方針是不是需要改進。原位癌治療為什麼要用外科手術加放射線治療或是加上荷爾蒙治療,主要是因為放著不動會有20~50%的病患惡化成侵犯性的乳癌,但是是不是每一個等級的原位癌都是如此呢?Sagara博士提出的研究報告,研究1988年到2011年的57222名罹患原位乳癌病患加以分析,如果是低度原位癌,外科手術並沒有幫助。這些病人中有56053人接受外科手術,另外有1169名乳管原位癌病患沒有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這些病患都是醫師認為不需要動手術或本身另外有疾病而無法動手術,另外有些病患是拒絕動手術,有一半的病患原因不是很清楚。分析這些病患10年後是否會發展成乳癌,結果發現高度惡性原位癌乳癌的存活率之比分別是98.4% vs 90.5%,也就是接受外科手術比沒有接受者乳腺癌特異性存活率多了7.9%;中等度病患的乳腺癌特異性存活率是98.6% vs 94.6%,至於低度的原位癌無論有沒有接受外科手術都是98.8% vs 98.6%,沒有統計學的意義。所以他認為低度乳管原位癌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只要追蹤就好,但是很多專家還是不認為很洽當,因為罹患低度乳管原位癌的病患還是無法消除將來罹患侵犯性乳癌的憂慮,另外是如何判定是低度乳管原位癌還是問題,有賴將來發展基因檢測,所以他們認為低度乳管原位癌還是用外科手術切除來的好,不過根據這篇研究,如果是無法動手術的病患可以考慮追蹤觀察,來避免不必要外的外科手術風險。

翰晃

更更年期後的女性體重增加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更年期後的女性體重增加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主要是因為體內的脂肪可

以轉變女性荷爾蒙刺激乳腺細胞惡化成癌細胞,最近美國西雅圖的Neuhouser博

士所作的研究再度強調這一點。他的團隊將50到79歲更年期後的女性一共67000

名的病患來加以分析,發現如果BMI(身體質量指數)超過35 kg/m² 比BMI只有

25 kg/m²的女性更會增加60%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就是BMI超過35 kg/m²會增加更

年期後罹患荷爾蒙陽性乳癌的風險;BMI在30~35 kg/m²會增加37%罹患乳癌的

風險,超過35 kg/m²會增加2倍風險。但是肥胖引發的乳癌與荷爾蒙陰性的乳癌

是沒有相關的,腫瘤會比較大,淋巴結侵犯機會比較大,而且因肥胖引發的乳

癌會比體重正常者增加死亡的風險。一般正常體重的BMI是25 kg/m²,一旦增加

5%就會增加36%罹患乳癌的風險,體重越增加風險越大。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零期乳癌!數位乳房攝影輕鬆檢查

女性談乳癌色變!根據癌症登記統計資料顯示,101年有高達10525名女性罹患乳癌,相當於每10萬人有將近66人罹患乳癌,十分驚人。但國健署統計資料卻發現,台灣婦女近2年內曾接受乳房篩檢的比例僅有3成8,代表仍有許多婦女忽視乳房篩檢的重要性,錯失早期發現治療的機會!
 
早期乳癌存活率高!別錯失黃金治療期
放射線專科醫師同時是開業診所院長蔡尚達表示,只要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定期篩檢及早期治療,想要確保乳房健康不是難事。根據國民健康署針對乳癌預防與存活率所提出的報告可知,如能在乳癌尚未發展成第二期前早期發現,不僅有機會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年存活率更可達九成以上。

以零期乳癌(原位癌)來說,5年存活率更高達97.5%。但若輕忽乳癌的危害性,未定期檢查,一旦乳癌到了第四期,存活率會驟降至不到25%,成為奪命殺手,不可不慎!

零期乳癌危害小!妥善處理不割乳
究竟什麼是零期乳癌,發現後是否有切除乳房的必要呢?蔡尚達醫師解釋,零期乳癌就是所謂的原位癌,絕大部分指的就是乳腺管內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在乳房攝影發現的微小鈣化(microcalcifications),常常是沒有症狀且尚未形成乳房硬塊,僅有少部份病人會有異常乳頭出血狀分泌物的情況發生。

針對零期乳癌的治療,臨床上多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而依照其病理型態與侵犯範圍可以選擇改良型乳房根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MRM),或乳房保留手術(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BCS)加上放射線來治療。一般而言,單純原位癌不建議腋下淋巴結切除,如果能在原位癌階段就診斷出來進行正規治療,目前治癒率 (5年存活率)達到97.5%,這也是國健署推動乳房攝影篩檢希望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數位乳房攝影呈現快!減少等待時間降盲點
有鑒於此,國民健康署早在多年前,就建議年滿45歲到65歲婦女,以及40歲以上有家族史(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姐妹曾有人罹患乳癌)等高風險族群,每2年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至於年齡未滿40歲但有危險因子,或者有相關症狀者,也建議定期接受專業醫師諮詢評估,並於必要時進行乳房超音波或診斷性乳房攝影檢查,以利早期判斷與治療。

不過,蔡尚達醫師也指出,雖然乳房攝影篩檢在臨床證實可診斷早期乳癌,尤其是偵測於早期乳癌產生的微小鈣化,來分析是否有乳癌疑慮。
但這樣的方式也有其一定的盲點存在,由於亞洲女性乳房脂肪、乳腺組織分布較密實,傳統的X光攝影方式,因儀器、設備的限制,醫師在診斷上較容易受到上述軟組織的干擾,進而產生判斷上的盲點。
近來也有新式的數位乳房攝影方式可供女性朋友選擇,不但影像呈現速度快,能大幅減少受測者等待時間,更有降低輻射劑量、減低壓迫疼痛感的好處;且由於能將照攝資料數位化處理,在影像處理技術上也有所提升,有助於醫師更加仔細的檢視乳房攝影成像,加強判讀結果的精確性。找出可能隱藏於脂肪、乳腺等軟組織下的鈣化點,早期發現、治療,藉此降低乳癌對婦女生命所帶的威脅與傷害。

防乳癌上身有一套!定期篩檢+自我檢測不疏漏
蔡尚達醫師提到,在臨床診斷經驗中碰到不少女性朋友因害羞、恐懼乳房攝影可能產生疼痛等,而忽視乳房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夾板加壓的動作目的在於使整個乳房能均勻地投影成像,避免脂肪、乳腺等軟組織干擾成像。事實上,加壓確實與否,正是影響乳房檢查效果成敗的重要關鍵,只要忍過短暫的不適,就能為自己的健康加分。

除了每2年一次的乳房定期檢測外,不妨可於經期過後的7到14天內,於沐浴後花些時間自我檢測乳房外觀的對稱度,是否有脫屑、出現異常分泌物的情況;或是,將手部三指併攏,指腹由外向內螺旋按壓、畫圓的方式,細檢查乳房每一部位,最後涵蓋乳頭。之後再依序檢查腋下、鎖骨下方是否有硬塊、硬結,都是不錯揪出乳癌的方式之一。

2015年8月1日 星期六

公告

自八月三日起,葉名焮醫師將轉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服務

門診時間:

星期二(下午)
星期三(上/下午)

網路掛號網址:http://www.csh.org.tw/Register/Register.aspx
醫院網址:http://www.csh.org.tw

別癌餓/吃素抗癌?9個觀念先搞清楚


✖ 罹患癌症體重減輕,是必然的現象。
 不一定,各種癌別情況不同。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說,消化系統腫瘤,如口腔、食道、胃、胰臟或腸癌,會影響營養攝取與體重,肺癌會導致呼吸急喘,進食需花力氣,也會影響情緒;而攝護腺、乳癌等,食欲不易被影響,因此體重下降幅度通常不大。 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蔡一賢指出,若罹患頭頸癌,會因無法吞嚥而影響進食;若是胃、胰臟或腸癌,吃下的養分無法消化吸收,整體而言,胰臟癌跟胃癌營養不良比率最高。

✖ 吃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更快,少吃點才能餓死癌細胞。
有謬誤。賴怡君指出,吃下的食物會分解成葡萄糖讓細胞吸收,無論是癌細胞或正常細胞都需要,若是吃得不營養,反而使患者體力太差。有些醫師要患者「呷卡歹咧」(吃差一點),意思是不要吃精緻加工食物,要多吃原態、天然食物。 王正旭說,癌症患者挨餓是很不好的想法,若挨餓,通常正常細胞會比癌細胞先餓死。且吃得營養,趁著癌細胞成長分裂時,才是最好的治療時機。

✖ 鴨肉、蝦蟹、芒果、竹筍等食物,癌症患者最好別吃。
均衡飲食才是最重要的。賴怡君說,以中醫立場,食物有分為寒、涼、溫,鴨肉、蝦蟹、芒果、竹筍等屬「發物」,容易上火或過敏;但以西醫營養學來講,各種食物都有其營養價值,癌症患者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只要均衡、天然即可。若是對蝦蟹殼類過敏,可選擇魚類等其他新鮮海鮮,是相當好的蛋白質來源。

O 腸癌患者剛手術完,應避免高纖食物。
 對。賴怡君,大腸直腸癌患者經手術後六到八周,最好採低渣飲食,減輕腸胃負擔,八周後再循序漸進慢慢添加纖維食物,至於全穀類食品最好等到腸胃道功能正常、不會脹氣後再食用。 低渣飲食須避免食用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燕麥、肉類、果凍、豆漿、乳製品等高纖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時應減少油脂攝取量,烹調改以水煮清燙取代熱炒油炸;建議多吃白米飯、稀飯、過濾過的蔬果汁等容易消化、少纖維的食物。

O 化療期間不適合吃生食,生機飲食也應避免。
癌症治療期間須避免生食。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癌症患者化療期間體內白血球不足,免疫力下降,生魚片、生菜等未經烹煮的食物,因生菌數較高,加上可能清潔不足,吃進體內可能引起菌血症。

△ 癌友飲食應盡量清淡,避免油脂攝取、少碰甜食。
應以喜歡吃、吃得下為主。賴怡君說,癌症患者經常食欲不振,若是偶爾吃喜歡的甜點、零食等,也是一種心理安慰。但是可以選擇相對健康、成份單純的食物,如想吃蛋糕,蜂蜜蛋糕就比巧克力慕斯好;三餐吃天然原態食物,點心可偶爾吃豆花等;若是獨鍾炸雞,可以將外皮撥掉,挑較不油的雞肉吃。

△ 癌症治療期間可以進補、吃點營養品。
蔡一賢指出,若患者認為服用雞精、人參等補品能補氣也無妨,可以當作點心,但不能取代正餐。至於綜合維他命等營養品,因抗氧化、葉酸等劑量比天然食物高,若是服用太多可能會影響治療。

✖ 肉類會助長癌細胞,吃素比較好。
癌症治療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賴怡君指出,曾有患者一得知罹癌就馬上改吃素,結果卻暴瘦。她表示,治療期間飲食應該均衡,肉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拘紅肉或白肉。她建議,可以魚類、家禽等白肉優先,豬、牛、羊等紅肉為輔,特別是有貧血狀況的患者,可以多食用紅瘦肉。 蔡一賢說,儘管豆製品也富含蛋白質,但肉類的蛋白質胺基酸與植物不同,建議患者也要攝取肉類,甚至吃的量要比過去更多,補充治療期間流失的蛋白質。

✖ 吃不下固體食物,吃流質食物、喝湯就好。
賴怡君指出,固體的熱量密度較高,應該先從固體開始吃,若是患者吞嚥困難,可以煮成粥或用調理棒稍微攪打,較好入口。

 ▇ 癌症患者三餐建議
賴怡君表示,癌症患者沒有特別的飲食禁忌,應以均衡飲食為原則,建議每餐盡量搭配優質蛋白質,每天要吃足兩碗蔬菜與水果。若是食欲不振、易脹氣,可以採少量多餐方式,或將食物盡量弄軟、細、碎。
早餐:白粥、白土司或饅頭,可搭配水果與豆漿。
中餐:飯類和麵類配青菜,偶爾也可嘗試漢堡,但要取出中間的生菜;若吃膩一般主食,也可試試將南瓜蒸熟後冰鎮,淋上酸梅醬汁,並搭配一片里肌肉點心:南瓜或地瓜加豆漿或牛奶打成汁,天氣炎熱時也可以用冰淇淋加水果打成奶昔。
晚餐:可選擇魚類、豆腐、蒸蛋等比較好消化的蛋白質,搭配燙青菜。

2015-07-12 13:30:43 聯合報

我要去存免疫細胞嗎?

 

臺北榮民總醫院 內科部 輸血醫學科 邱宗傑主任

免疫細胞,泛指所有在人體內參與免疫反應的細胞。所謂參與免疫反應,亦即是能認識和區別抗原進而產生免疫作用的反應。凡是具有此等作用的細胞,通稱為免疫細胞;在人體內此類細胞包含有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肥大細胞以及它們的前驅細胞等。此類細胞依據其發生的功能,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特異性和抗原呈現的免疫細胞等。

所謂免疫治療,主要是利用一些強化自身免疫系統的方式,來增強免疫力,或是外加一些被強化了的細胞或物質,來預防或治療疾病的方式,如各類病毒疫苗、細胞激素以及癌症疫苗等。人體的免疫系統,實際可分先天免疫和後天免疫(也可稱為適應性免疫),先天性免疫一般為非特異性,通常可對血流中的微生物進行有效的防禦,如自然殺手細胞、顆粒球、巨噬細胞等;至於後天免疫方面則利用人體免疫的特異性和記憶性,可以非常特異的對抗原產生免疫反應,而且可以記住那些曾經對應過的抗原,於下次再面臨相同抗原時,即能迅速有效地啟動反應。

台灣地區自民國70年代以來,癌症已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而傳統的癌症治療,包括手術、化療及放射和免疫生物治療等。早期癌症治療,雖可依賴手術方式達到不錯的效果,但對於一些腫瘤期別較廣泛的病人,除了手術外,化學及放射治療的合併使用,常常是臨床診治上必須使用的治療方式,對於一些無法以手術、化學或放射治療達到良好療效的病人,一些免疫生物製劑的使用就成為臨床上高度期待的治療方法。標靶治療的研發和問世,更使得癌症的免疫和生物療法,成為成千上萬病人和生技界以及政府所殷切期盼推動綠能產業的重點。免疫細胞的收集、擴增和儲存也難免不被捲入此波的浪潮中。本文將就此方面稍加探討。
癌症的免疫治療

癌症的免疫治療種類繁多,包括腫瘤細胞、細胞激素、熱休克蛋白、樹突狀細胞、抗體、胜肽疫苗、DNA疫苗以及免疫細胞輸入治療【Adoptive cell transfer (ACT)】,所謂ACT,係指將高效能自體T細胞直接標靶到癌細胞的特異抗原上,達到直接殲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而免疫細胞治療的方式又可分被動與主動免疫,在被動免疫方面,可使用一些特定的抗體,直接注射入病人的體內來抑制或毒殺癌細胞,以達到療效,如一些單株抗體的使用;而主動免疫方面,則是利用蛋白質或特定的細胞激素(如介白素、干擾素等),直接輸入以刺激體內的免疫細胞,產生免疫反應,來達到免疫效用。目前主動免疫的方式,有利用腫瘤細胞碎片、合成胜肽藥物,以及疫苗等。一般所謂癌症疫苗,其組成多樣,包括了癌細胞碎片、合成胜肽、細胞激素或免疫細胞等,用以促進病人免疫專一性的擴增。目前,臨床上癌症疫苗的使用,已有WT1、MUC1、LMP2、NY-ESO-1等。至於ACT的治療方面,如樹突狀細胞疫苗,自2013年後也在臨床上進行試驗,將來在癌症的免疫治療方面應會有百花齊放的情形。
免疫細胞在人體內的功用

一般人體內,每天約可新生100萬億個細胞,其中有一些細胞會脫離正常的管控,而成為不正常的細胞,甚至變成腫瘤細胞。正常狀態下,人體內存有一些監控的細胞,負責監控和調節,因此免疫系統一監測到此種現象時,可由T淋巴細胞發動攻擊,利用各種具不同功能的接受器或配位體與腫瘤細胞結合,使腫瘤細胞膜無法維持功能,而導致腫瘤細胞滲透不平衡因而破裂死亡。一般而言,每一個T細胞可消滅上千個腫瘤細胞。人體T細胞可分成記憶型T細胞及反應型T細胞,所謂記憶型T細胞,即是指可以記住不同抗原性的細胞;而反應型T細胞,則有幫忙型、毒殺型以及自然調節型T細胞等,透過幫忙免疫系統,來執行消除受到感染和具有不同抗原的細胞,以及防止產生過度免疫反應等作用,達到攻擊和消除腫瘤細胞的效果。至於,人體免疫細胞如何透過免疫功能來消滅腫瘤細胞?一般以為,腫瘤細胞係由正常細胞經過基因變異而成,表現出IL-2、IFN-γ及GM-CSF等細胞激素來強化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GM-CSF已被指出是最強的細胞激素,可以招募免疫細胞至疫苗接種地方。樹突狀細胞可以抓緊腫瘤抗原,將其呈現給CD8+或CD4+ T細胞,也就是腫瘤抗原可以直接呈現到CD8+ T細胞,或被職業性抗原呈現細胞如樹突狀細胞,透過與CD8+或CD4+ T細胞的互相引爆方式,將抗原呈現給免疫系統,而CD4+ T細胞也可以提供細胞激素來協助CD8+T細胞,經過一系列的作用機轉達到抗腫瘤作用。
免疫細胞輸入療法的過程以及為什麼要存免疫細胞?

免疫細胞輸入療法的操作過程,一般要先將病人的周邊血液分離,取得周邊單核球後,在實驗室以無菌操作技術進行培養,分離出樹突狀細胞後,與經特殊處理後的腫瘤細胞抗原融合,再和已取出之T細胞共同培養,經篩選出具有能標靶腫瘤細胞抗原的T細胞,經由培養擴增成為具有殺手T細胞、輔助T細胞及記憶T細胞性質的特異性T細胞,在進行治療的關鍵時候輸入病人體內,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至於,為什麼要儲存免疫細胞?吾人已知癌症的發生和免疫機能的強弱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一些研究也指出當個體的免疫功能受抑制時,腫瘤的生長就無法受到有效的抑制而發生蔓延,其原因可能是癌細胞可分泌一些細胞激素,或其他抑制物質,來影響免疫細胞的功能,使得癌細胞無法受到有效的抑制。一些研究,也指出人體的免疫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老化。人體的免疫細胞發生老化的原因,除了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因素外,年齡是影響人體免疫力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人體的免疫功能每年約可喪失0.8-0.9%,而免疫細胞功能下降的理論,是因為細胞染色體末端有端粒子(telomeres)DNA,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縮短一次,當細胞染色質的端粒短到臨界點時,細胞就會死亡,細胞死亡愈多,人體的老化情形就會愈明顯。因此常人的老化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一般人體的免疫功能在20歲時達到高峰,以後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減弱, 40歲時人體的免疫功能約為20歲時的一半,而70歲時則只有20歲人的十分之一。基於此種原因,若能在年輕力壯時儲存個人的免疫細胞,且儲存的效力可達數十年而不變時,將可望對自己的免疫功能多提供一份安全的保障。但要堅持此種作法的前提是免疫細胞在臨床試驗的結果證實真的可以對人體的腫瘤抑制和免疫功能重建,提供一完全實質有效的療效。
免疫細胞儲存的功效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免疫細胞銀行,以動人的口號宣稱『你可以是自己的救命恩人』,鼓吹民眾在年輕健康時先儲存自己的免疫細胞,以備將來不幸罹癌時使用,此種論述的確切性到底如何?可否經得起檢驗?民眾是否值得花錢儲存諸如此類尚未列入人類常規治療的選項?都是吾人應謹慎深思的課題。以癌症的免疫治療為例,目前癌症免疫治療在人類腫瘤治療方面,雖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對部分腫瘤病人可能有效,但在大多數癌症病人的治療使用上,仍然無法居於主要的角色。對少數癌症,如攝護腺癌、黑色素瘤、腎細胞癌、一些低惡性度淋巴癌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少數的白血病等病人,雖然在文獻上有些合併其他治療成功的報導,但在多數的腫瘤治療方面,目前仍無法提供絕對有效的治療效果,因此號稱儲存免疫細胞,以備來年罹患癌症時治療使用,以目前的證據而言,仍然有些不切實際。更何況,目前對各類腫瘤細胞特殊抗原的鑽研雖已有長足的進展,但仍然面臨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如在人類免疫反應上,腫瘤細胞受到攻擊時,其脫逃機制,以及腫瘤本身所召募而來的調節性T細胞和骨髓抑制細胞會直接削弱T細胞的攻擊效力,而腫瘤細胞所分泌的抑制激素如IL-10、TGF-α等,也會削弱T細胞的攻擊能力,且所回輸的特異性T細胞在體內可存活的時間長短等,再加上目前的儲存技術是否能保存原來細胞的分化生長等能力20年甚或30年以上仍有疑慮。因此對儲存免疫細胞的行為,若以臨床試驗來看待評估其效益應當可以考慮,但若將其作為臨床常規治療和預防的使用,實質上以目前現有的證據,仍不應被鼓勵。

結論

由於細胞生物技術和細胞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進展,免疫治療在癌症病人治療方面的研究,已有許多令人稱奇的發展。癌症免疫治療種類,包括疫苗、非專一性抗原疫苗、專一性抗原疫苗和被動免疫治療,如抗體、免疫細胞輸入治療(ACT)等。雖然ACT在一些病人的試用上,可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但由於其費用高昂,治療程序費時,以及目前使用的前置處理方法仍然無法確保細微安全,有可能在治療處理時,讓接受治療的病人曝露到許多無法預期的風險。因此,目前對於是否應鼓勵一般民眾進行免疫細胞的採集、儲存等問題,應當以臨床試驗的角度來探討。一般臨床的使用,應只有等到對此議題有更確切的解答時,才應大力推行。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基因檢測有希望讓一些早期乳腺癌患者免除放射治療?

癌症患者常說,他們的病痛最困難的部分不在於疾病的診斷,而在於治療,以及他們在治療期間為了達到痊癒所需要做的種種決定。在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議(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Conference)中,研究人員報告一種基因檢測可能可以讓許多乳腺癌患者免除不必要的放射治療,對這些婦女而言,這將是一項好消息。

美國每年約有6萬名婦女診斷出罹患乳腺導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 in situa,簡稱 DCIS),這是從乳腺導管開始的乳腺癌早期形式(而上述基因檢測則有希望運用於該疾病的檢測)。這些腫瘤從來沒有離開過乳腺導管道,而另一些則侵略擴散到其他組織。目前為止,醫生還沒有可靠的方法來區分這兩種類型的乳腺癌;所以,大多數乳癌患者為了安全起見,仍選擇移除手術加上放射治療,即使具有潛在毒性的放射治療只有益於15%到30%的患者。

現在,前揭科學報告指出,自2004年以來已經上市的一項既有的基因檢測--Oncotype DX--已經有改良版,可以識別乳腺導管原位癌的腫瘤是較具侵略性或是較為溫和。這項研究以327名確診為乳腺導管原位癌婦女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透過21種基因的檢測,這一項基因檢測的風險值可達到75%左右的低風險,這意味著患者很可能只需要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研究數據顯示,10年來,這些婦女中僅有5%的患者再發為入侵性癌症。相對的,約11%的女性其基因表現出高風險的遺傳信號,19%的患者在10年內發現自己的病症擴散。

目前現有的Oncotype DX版本運用於其他診斷為早期乳腺癌的婦女,用來決定是否進行化學治療之用。該項指導原則為,檢測結果評分較低者,腫瘤復發的風險較低,因此可以省略化學治療,而檢測結果評分較高者,則應加以施行化學治療。

這一套基因檢測的價格在4,000美元以上,相當昂貴,但放射治療的價格則超出2萬美元;與放射治療相比,這一套遺傳分析基因檢測,最終將可拯救生命和節省大把鈔票。

睡眠不足與更年期後乳癌病患惡化有關

關於睡眠不足與乳癌的關係,以前曾經有四篇研究報告,其中有三篇報告指出睡眠越少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另外一篇則是認為睡眠跟乳癌之間並沒有關係,但是最近又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罹患乳癌跟睡眠之間關係,結果發現睡眠不足容易增加乳癌的惡性或復發。

這是美國Western Reserve 大學的Thompson博士跟他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的412名女性病患,這些病患都有接受Oncotype DX的檢查,Oncotype DX檢查可以將病患分為不容易復發、中等度、容易復發等,根據得分可以分為:18分以內低危險,18~30分中度危險,30分以上是高危險群,分數越高危險性越高。

如果是不容易復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使用荷爾蒙治療即可,如果是惡性度較高的病患要使用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這412名病患都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其中101名是比較早期。他們將睡眠時間分為6小時或比6小時更少、6~7小時、7小時以上三個族群,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病患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而復發率睡眠少於6小時或6~7小時也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睡眠超過7小時以上比較不容易引起乳癌復發。

所以睡眠少於7小時容易引起乳癌復發中等度與高危險的風險,但是如果睡眠大於7小時就會降低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但是這僅限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更年期前的女性並沒有關係,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他們也發現夜間工作者、晚上睡覺開燈的女性、肥胖等這些都會增加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防乳癌/蔥油酥、奶精 高脂地雷少碰

許多女性習慣在生理期過後喝四物湯調理,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提醒,不建議乳癌患者喝四物湯。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指出,四物湯的成分主要是當歸、川芎、熟地、白芍等藥材,它針對貧血或氣虛民眾,男女皆可服用,但要視體質搭配;女性貧血,如果與子宮內膜問題有關,使用四物就要特別注意。但四物不會增加一般民眾罹患乳癌的風險。

有些民眾擔心喝豆漿會增加乳癌風險,張金堅表示,豆漿由黃豆製成,含大豆異黃酮,結構跟雌激素類似,但除非把豆漿將當水喝,以一般的攝取量來看,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賴怡君說,每天1杯豆漿加1塊豆腐(田字形),屬於安全範圍, 對於乳癌患者不宜吃大豆與山藥的說法,目前臨床無法證明會引起復發或細胞病變,乳癌病友不用過度擔心,採取均衡飲食即可。

 建議每天至少5蔬果,攝取多顏色、種類的蔬果,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糙米、地瓜等非精緻主食、選擇低脂肉、植物油,減少攝取膽固醇,加上規律運動,是最好的保健。

「食物加熱應避免使用保鮮膜。」賴怡君說,研究證實塑化劑會增加乳癌風險,建議外食族應減少購買塑膠餐盒便當,且要避免加熱。 若使用紙餐盒,只加溫避免加熱,微波時間愈短愈好,不得已要使用保鮮膜,記得留三分之一空隙,保鮮膜距離食物最少2公分以上;含有油質食物,如肉類、剩菜、起士等,即使在室溫下,應盡量避免與保鮮膜直接接觸。

另外,高油、高熱量食物,易導致體內雌激素分泌增加,常見高脂食物如油炸食物、肥肉、醬料和烹飪油;一些隱藏的高脂地雷也別輕忽,包括乾燥水果片、蔥油酥、奶精及餅乾等,最好少吃。

車內瓶裝水, 曬過易溶出化學物,導致罹患乳癌 ?

幾年前,謠傳歌星雪瑞兒可洛(Sheryl Crow)認為她喝了放在車裡被曬熱的瓶裝水,導致罹患乳癌。從那時起,有關塑膠瓶釋出危險化學物滲進水裡的擔心從未消失,而新研究顯示,這種擔心是有道理的。

調查16種品牌的瓶裝水,在華氏39度、77度和158度三種類似冰箱、室內和炎熱夏天車內的不同溫度存放的效應。研究員在一周、兩周、四周後,檢查銻(antimony)和酚甲烷(BPA)的含量。 銻是一種微量重金屬,2009年的研究顯示,它與肺臟、心臟和腸胃疾病有關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三氧化銻列為「可能致癌物」。 BPA在人體可產生類似雌激素的作用,這種物質存在於一些塑膠中。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禁止嬰兒使用的奶瓶和雙把手水杯使用BPA。 研究員發現,隨溫度升高和時間愈久,水瓶內銻含量也愈高。77度時,水瓶釋出的銻高出最多一倍。BPA的含量也增加,但還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各品牌增幅不一。但到了158度,也就是車子被曬熱的情況,銻含量的增幅可高達319倍,不過仍低於環保署的規定。研究員表示,每天喝汙染這種最嚴重的瓶裝水,可能危害健康,特別是兒童。 儘管這些有害物質的含量並不高,但是研究員馬莉娜仍建議扔掉存放在高溫的瓶裝水,因為塑膠會釋出銻,進到水裡。瓶裝水應存放在冰箱或室溫下。

馬莉娜並指出,偶爾喝熱的瓶裝水沒有問題,但如果長年飲用,累積下來就可能有不良影響。

少奶奶乳房重建

(表格提供/三軍總醫院)

乳房重建的自我照顧
 1.穿著術後胸罩或緊身內衣,可在恢復期提供額外支撐。
 2.禁止吸菸、避免咖啡因食物。
 3.若出院時引流管未拔除,應依醫護人員指示,處理與記錄每日引流量。
 4.拆線後可淋浴,並穿有鋼絲的全罩杯胸罩。

 穿戴型義乳之注意事項
 1.穿戴時,先將包裹著棉布袋的矽膠放入內衣,再穿著,最後調整矽膠。
 2.勿接觸尖銳物品。
 3.矽膠外層的棉質布袋,可與內衣一同清洗;矽膠則以清水擦拭即可。
 4.收納於特定胸部形狀盒子,保存於室溫、陰涼處。

喝牛奶易罹乳癌?

牛奶該不該喝?牛肉能不能吃?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楚爾‧豪森博士(Harald zur Hausen)應邀參加中原大學60週年慶系列活動時提到,透過全球大數據資料,發現牛奶和牛肉的攝取量,分別與罹患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有很大關係。國民健康署表示,經常食用牛肉確實會增加大腸癌風險,但喝牛奶是否會增加乳癌機率,國際間尚無定論。

楚爾‧豪森博士指出,利用全球大數據,發現嗜吃牛肉的澳洲人,罹患大腸癌的比率是印度人的9倍;常喝牛奶的歐美、澳洲人,乳癌發生率也比飲用量較低的日本和印度等國高出數倍。研究結果顯示,大腸癌與牛肉攝取量有關,乳癌則與幼年時期的牛奶飲用量有關。


喝牛奶不一定會致癌 確定可補鈣防骨鬆

國健署表示,大腸癌及乳癌分居國內男女癌症發生首位,每年5千多人死於大腸癌,逾2千名婦女死於乳癌,對民眾健康危害甚鉅。目前已知食用紅肉確實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但是,牛奶與乳癌有無關聯,國際上並無定論,有的研究認為會增加,有的研究認為會保護,建議民眾毋須恐慌。

尤其,牛奶是相當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鈣質為組成身體骨骼及牙齒的主要成分,若長期鈣攝取不足,對兒童或青少年易導致骨骼成長不良、成人或長者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因此國際上仍建議多喝低脂牛奶,少喝甜飲。

奠定防癌資本 飲食均衡和健康體能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資本!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呼籲,面對癌症要「及早預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及早預防就是年輕時應遠離菸、酒、檳榔等致癌因子,保持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維持健康體能,以奠定防癌資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則是符合資格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有異狀者則應儘速就醫。

在大腸癌和乳癌部分,國健署特別呼籲民眾落實「健康吃」、「快樂動」和「定期篩」,做好周詳準備,才能提升防癌力。
  • 健康吃/少吃燒烤紅肉、多吃蔬菜:遠離紅肉(豬、羊、牛)及加工肉品(煙燻、鹽漬,或以亞硝酸鹽加工)等已被證實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的食材,以當令、新鮮、注意食品標示為原則,多挑選2至3道蔬食或半蔬食菜色,來增加色香味。烹煮時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避免100度以上高溫燒烤的肉類,以減少攝取致癌物質「雜環胺」。
  • 快樂動/維持健康體位:瑞典研究指出,缺乏運動的女性,其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成,顯示缺乏運動是導致乳癌的原因之一。此外,肥胖者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約有1至2成的乳癌及大腸癌可歸因於肥胖及運動不足。建議民眾養成每星期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的習慣,以降低罹癌風險。
  • 定期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前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45至69歲婦女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藥物可以保護接受化療病患的生育能力

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前的女性因為乳癌接受化學治療常常會引起卵巢功能早衰,即使治癒了也不能生育,所以常常推薦女性病患先將卵巢保留起來,但是這個費用太昂貴,而且也是一種侵犯性的手術,很多女性無法接受。尤其是乳癌的病患如果使用一種名為cyclophosphamide的化療藥物會引起女性不孕症,在這種情形下如何能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呢?

最近有一篇研究報告是美國Cleveland臨床醫院的Moore醫師所提出的POEM臨床試驗,分析POEM的臨床試驗中的荷爾蒙陰性的病患在治療乳癌病患時使用化學治療分成兩組,一組是加上goserelin(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來保護病患卵巢早衰,另外一組則是單獨使用化學治療,一共有218名病患,目前為止只有135名得到資料,結果發現化學治療加上goserelin組66名只有5名在兩年內有發生卵巢早衰,而單獨使用化學治療這組69名有15名發生卵巢早衰,兩組之比是8% vs. 22%。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振奮的消息,更年期前的女性如果罹患乳癌要接受化學治療時搭配上荷爾蒙治療可以預防卵巢功能早衰,在懷孕病患上更發現是21% vs. 11%之比,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且這個試驗已經經過4.1年的追蹤,可信度可以確認,很多醫師認為如果化學治療搭配上荷爾蒙治療可以減少卵巢早衰風險,去年也有一篇報告使用goserelin有57%的病患可以減少卵巢功能早衰。但是也有些人質疑研究結果,因為目前研究的人數太少,而且對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是否也有相同的療效呢?

研究者認為化療加上荷爾蒙治療四年的追蹤,存活期之比是92% vs. 82%,所以荷爾蒙治療即使是荷爾蒙陽性的病人也沒有影響他們的療效。所以這項研究對於乳癌病患接受化療預防卵巢早衰是個很好的訊息,希望能有更多試驗證明療效。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年老的乳癌病患可以跳過前哨結切片檢查

乳癌病患可以使用前哨結切片檢查來判斷是否有轉移,可以用來決定外科手術治療方針,但是對於年老的病患是不是還需要這種手續呢?最近美國Armando Giuliano博士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對於年老的乳癌病患並沒有這種需要。他研究了140名平均年齡是83歲的乳癌病患,有74%腫瘤大小是T1期(1公分以內),其他則是T2期(2公分以內),86%是預後良好的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ER2陽性只有8%,這些病患因為年紀較大的關係或有其他疾病,不適合積極治療,其中只有2%的病患接受化學治療,24%接受放射線治療,41%接受荷爾蒙治療,也就是大部分的病患除了接受荷爾蒙治療外並沒有接受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是70%,而五年的存活者死於乳癌只有2.9%,作者也注意到都超過70歲以上的婦女病患有85%死於與乳癌不相關之疾病,一般這些老年病患經過檢查淋巴結都並沒有腫大,腫瘤也都長得很慢,所以即使不治療或只使用荷爾蒙治療就可以延長相當久的生命。以前都認為前哨結切片檢查對於訂定治療方針很重要,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淋巴結的轉移乳癌惡化並不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年老的乳癌病患可以跳過前哨結切片檢查,用簡單的治療就可以維持生活品質,並不會影響因乳癌引起的死亡率。

翰晃

吸菸與12種常見的癌症半數死亡有關

研究發現2011年美國35歲及以上的345,962名癌症死亡病患,其中167,805名是與吸菸有關,從這項流行病學調查內發現肺癌、支氣管癌的死亡有80%與吸菸有關、食道癌的死亡有50%與吸菸有關、膀胱癌有24%與吸菸有關、腎臟癌有17%、胃癌有20%與、子宮頸癌有22%、肝癌與膽管癌有24%。

但是這項研究並沒有包含吸二手菸或是使用雪茄、水煙袋、電子菸等應該還會增加5%,綜觀來看吸菸會增加呼吸器官的癌症,即85%以上都跟吸菸有關。

去年也曾經有研究三手菸比二手菸可怕,在家裡、在車內吸菸之後即使旁邊沒有人在,但是呼出來的將近200種致癌物質會沉澱在衣物及環境裡,這些毒物很難由通風及水洗處理掉,所以一旦小孩接觸到會是將來致癌的高危險群。最好的方式還是禁菸,才是保護家人最好的方法。

50年的資料統計顯示DTT殺蟲劑跟乳癌有關

美國在1960年代使用DTT來殺死一些蚊子及害蟲來維持公共衛生跟健康,但是後來發現DTT會致癌,所以後來也停用DTT。最近一篇研究探討母親懷孕時暴露在DTT的環境底下,所誕生的女孩將來會不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研究是懷孕時或分娩時將母親的1到3天的血液保存下來,從1959年到1967年,一共找到了9300名女嬰,經過54年的追蹤,平均年齡是52歲,結果有118名罹患乳癌,另外收納與DTT無關的345名當作控制組。研究將母親血液DTT濃度分成四等分,DTT濃度最高等分會比最低等分的母親會增加3.74倍罹患乳癌的風險,其中83%是屬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乳癌病患;再進一步分析,疾病惡化程度及與腫瘤HER2陽性有無關係,結果發現與前者無關,但是與HER2有關。DTT會增加晚期乳癌2.2倍的危險,HER2陽性增加了2.1倍;如果女嬰是暴露在3倍的DTT濃度底下,比最低暴露者比較則是會增加罹患晚期乳癌及HER2陽性的乳癌的風險4倍,因為晚期乳癌跟HER2陽性的治療及預後都是比較困難。,在1960年左右台灣也是有噴灑DTT,雖然減少了瘧疾等疾病,但是也增加癌症的風險,台灣癌症應該也與DTT有關,但是最主要還是壽命延長以及飲食習慣改變也要考慮進去。

翰晃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頭皮冷卻系統可以預防乳癌病患因化療落髮嗎?

在1980年就有人設計利用頭罩讓接受化學治療中的女性病患緊縮頭部,減少頭部血管的流通,可以減少頭髮脫落,現在發展利用最新的科技讓頭皮冷卻,讓接受化學治療中的乳癌病患配戴低溫系統的頭罩(DigniCap)來減少落髮。這在美國FDA並沒有通過核准使用,但是允許先導試驗,參與此試驗的Rugo博士將最新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的美國癌症醫學會上。他先將乳癌第一期病患的20名病患進行先導試驗,然後新的研究包含乳癌第一期與第二期101名病患,另外16名不使用此DigniCap當做作照組,觀察評估一個月後兩組的落髮情形,所使用化療藥物是anthracycline/taxane,都是比較容易引起落髮的毒性較強的化療藥物。另外他們所定義落髮是頭髮掉了50%就稱為落髮,結果研究發現使用DigniCap是70.3%,控制組是94%,超過75%的落髮,70.3%的女性如果接受這種治療就不會有超過50%的落髮,其中39%的病患落髮很少或沒有落髮;而控制組是100%,不過這種頭罩還是有他的副作用,例如頭痛、搔癢等,有3個病患因為不舒服即停止使用,Rugo博士也強調到目前為止都沒引起復發。此研究發表後有些專家並不是很贊同,最主要是追蹤時間太短,而且這是數十年的老方法只是使用新儀器降溫冷卻而已,認為並不值得推廣,關於後續的治療效果還需等到有更大型的研究、更多的追蹤人數以及長期追蹤才能得知結果。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過去有餵母奶乳癌病患可以有較長的存活期

餵母奶到底對於乳癌並患有沒有幫助呢?以前研究並沒有得到一致的結論,最近美國Oakland的Kwan博士所作的研究報告顯示乳癌某種亞群在罹患癌症前生產完餵母乳可以減少復發及死亡。他是用PAM50的基因表達工具來分析,分析了1636名女性乳癌病患,將他們分類為管腔A,管腔B,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2富集及基底樣四種亞群,經過九年的追蹤後有383人復發,290人死亡。他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調查這些病患,來找出餵母奶跟各個亞群的關係,結果發現基底樣亞群的病患比管腔A亞群較少有餵母奶的經驗。綜合來看,曾經在生產完餵母奶可以減少30%乳癌復發,餵乳時間超過6個月甚至更長,可以減少37%乳癌復發率,最有成效的是管腔A這群亞群,可以減少48%的乳癌復發率,也能減少48%死亡率,對於管腔B及基底樣的亞群有餵母奶看起來也有相同的效果,但是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為什麼餵母奶可以減少管腔A乳癌病患亞群的復發率跟死亡率呢?可能是餵母奶可以以影響賀爾蒙的作用機轉,有利於減少癌症復發,有些女性在生產完不喜歡餵母奶怕影響體型,但是餵母奶比起牛奶跟奶粉對小孩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因為且母奶裡面有很多免疫蛋白,可以增強抵抗力,抵抗外來的細菌,從這篇文章看來不僅可以增進孩子健康,還能幫助乳癌病患延長生命急減少復發。

重量訓練可以減少乳癌病患的體力衰退

罹患乳癌的病患,即使是非常早期的乳癌也常被認為應該多休息不要太勞動比較好,年輕女性罹患乳癌可能因為心理跟生理上的壓力而少運動導致體力衰退。但是剛好相反,根據一些研究報告指出在乳癌病患治療前及治療後運動是安全及有效的,對病患的身體有幫助,乳癌病患多運動可以減少乳癌復發及死亡。最近有一篇研究報告是由Pennsylvania大學的Schmitz博士團隊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早期乳癌的病患利用舉重可以幫助減少體力衰退。他們研究了從2005年到2008年295名早期乳癌病患,將這些病患分成兩組, 一組進行每週至少兩次的體能訓練,包括伸展、有氧熱身、腹部和背部強化練習及舉重訓練,一週兩次,每次90分鐘,另外一組則當作對照組。在三個月內接受教練的指導,三個月後在家裡繼續坐這些運動鍛鍊,結果發現一年後,對照組身體虛弱者佔了16%,接受運動鍛鍊的乳癌病患只有8%,這些運動不止訓練肌肉保持功能,讓病患能夠面對化學治療,也就是這些運動不只是生理上的治療,也是一種醫藥及心理的治療,對病患是有幫助。事實上,這個研究一開始是想研究舉重運動是不是能減少上肢淋巴水腫,但是最後發現除了減少上肢淋巴水腫外,還能減少病患體能衰退,所以應該鼓勵早期乳癌病患多多運動。

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乳癌, 豆漿惹的禍?

喝豆漿到底會不會罹患乳癌?台北市一名男子幾乎每天把豆漿當白開水喝,去年發現自己罹患乳癌,懷疑就是豆漿惹的禍,此後對豆製品敬而遠之,但醫師認為豆漿罹癌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男生罹患乳癌的機率與女生相較只有百分之一,且多數發生在年長男性身上,但這名30多歲男子去年洗澡時赫然發現自己左乳下有5元硬幣大小硬塊,本來還以為是撞傷,萬萬沒想到自己已經罹患乳癌第二期。
男子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得乳癌,拖了3個月才去檢查,腫瘤已經從5元硬幣長成10元硬幣,確定罹患乳癌二期;由於豆漿是黃豆製品,富含植物性雌激素,男子嚇得再也不敢喝豆漿。
但豆漿喝多會導致罹癌的說法,遭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侯明鋒否定;他說,確實有流行病學比較東西方乳癌患者,發現東方女性攝取豆製品比較多,推測可能是罹癌原因,但這樣的說法目前還沒有通過科學驗證。
侯明鋒表示,男性罹患乳癌的人數偏低,因此一直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探討為何男性會罹癌;男性罹患乳癌其實很容易發現,但多數人因為不相信男生也會有乳癌,導致就醫遲延。
根據2011年台灣癌症資料庫,全台有10523人罹患乳癌,其中有40人是男性,以50歲以上男性占多數,但也不乏有30到40歲的青壯年。
「這麼年輕、又是男性確實少見。」康寧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冠合表示,年輕罹癌通常與身上有致癌基因有關,由於男性乳房缺乏脂肪,癌細胞很容易就侵犯到肌肉與淋巴。
陳冠合表示,雖然男性罹患乳癌少見,但治療方式與女性大同小異,主要仍是以外科手術為主,直接切除病灶。

台灣每年還是有男性乳癌新增患者,侯明鋒建議,男性如果發現單側胸部有硬塊,且家族有罹癌病史,都要提高警覺。

腫瘤專家需要詢問病患草藥跟補品的使用狀況

有個笑話是有位醫師在會議上提出台灣癌症病患使用草藥和補品的情形,有醫師調查說約有70%的病患,接受放射治療或化療後又一邊使用草藥和補品,另一個醫師卻淡淡的說另外30%是使用了但是不跟你說。所以台灣病患使用草藥和補品的比例相當高,在國外也是有相同的情形,問題是這些草藥和補品對於癌症病患治療是否有幫助。在一個研究中發現在136種草藥中有47種會互相作用,在47種相互作用的草藥中有一半是不能使用的,所以有些草藥和補品不但對於病患沒有用反而有害。現在已知抗氧化物對於頭頸部癌病患接受化療時一起使用會增加癌症復發及第二個癌症的危險;以前也有文獻報告說化療中使用魚油反而會減少癌症治療的療效。所以腫瘤科醫師在治療前應該要了解病患使用草藥和補品的情形,在一項關於腫瘤科醫師問卷中發現三分之二的醫師在治療前並沒有事先詢問病患,儘管已經知道有些草藥和補品對於病患有影響,但是並沒有事先詢問。這項研究是由美國MD Anderson癌症中心的Lee醫師所作的調查,只有41%會討論使用草藥和補品的情形,只有26%是醫師開始的,超過一半(59%)是沒有這些的知識。儘管跟病患很少討論,但是還是有93%的醫師會關心草藥和補品對治療的影響,以及病患的花費問題,但是就是很少跟病患討論。到底醫師要不要限制病患使用草藥和補品呢?他們的標準是如果這個疾病可以治癒,他們就非常不贊成使用草藥和補品,因為疾病治癒率高,使用草藥和補品可能會影響療效。如果是無法治癒、只能延長生命的疾病,有37%醫師不贊成使用草藥和補品,另外48%的中立立場,沒有意見。病患常常希望提高生活品質跟治癒率而去使用草藥和補品,如果是可以治癒的病患應該不要使用以避免影響治癒率,但是無法治癒的病患使用草藥和補品、抗氧化物會對治療有妨礙,也應該不要使用。


翰晃


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新治療標準

HER2陽性的乳癌對於一般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反應較差,必須使用標靶治療trastuzumab來治療,trastuzumab加上docetaxel或Paclitaxel可以延長病患的生命7個月,但是最近發現同樣屬於抑制HER2單株抗體的pertuzumab,如果和trastuzumab合用有驚人的療效。這個研究是個第三期臨床試驗,從2008年就開始,叫做CLEOPATRA的試驗,從2008年到2010年一共收納了808名HER2陽性乳癌轉移性病患,給予docetaxel加上pertuzumab和trastuzumab,結果無疾病存活期從12.4個月延長到18.7個月,一共延長了6.3個月,更驚人的是全存活期從40.8個月延長到56.5個月,延長了15.7個月。為什麼同樣是屬於HER2陽性的單株抗體,合併使用後療效這麼好呢?主要是這兩種單株抗體作用HER2表面抗原的部位不同,兩個加起來有相乘效果。目前健保只給付使用trastuzumab,對於pertuzumab應該在不久的將來健保也會給付,但是問題還是在於藥價,因為在美國新的單株抗體的費用比trastuzumab貴上30%,一個病患單單使用這兩種藥高達20萬美金,對健保來說也是沈重的負擔,好消息是pertuzumab專利期已過,現在開始有些生物仿製藥,將來可能可以減少一些負擔。


翰晃


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吃宵夜 增加乳癌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在深夜吃晚餐或點心,可能提高婦女得乳癌的風險;定時用餐和提早吃晚飯,則可以降低這種風險。

「每日郵報」報導說,美國研究人員發現,延長每天最後一次進食與次日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可降低得乳癌風險。
他們發現夜裡禁食時間較長的婦女,血糖控制得好得多。夜間禁食時間每延長三小時,餐後血糖含量會降低4%,不論食量大小。
以前的研究發現血糖含量較高的婦女,比較可能得乳癌,即使她們並沒有糖尿病。
參加新研究的婦女表示她們每天平均進食五次,夜間平均禁食12小時。
研究結果顯示,夜間禁食時間較長的婦女,每天攝取的熱量、晚上10時以後吃的熱量、每天進食次數都較少。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說,提早吃晚飯以延長夜間禁食時間,可能是降低乳癌風險的新策略,大多數婦女也都應該能夠瞭解和採用這種簡單的飲食改變。
該校的派特森博士(Ruth Patterson)說,防癌飲食建議通常強調少吃紅肉和精製穀物、少喝酒,多吃蔬菜水果,現在新證據顯示進食次數和在何時進食,也會影響罹癌風險。

他們建議做大規模臨床實驗,以證實夜間禁食有助於控制血糖和降低得乳癌風險。

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

過重及肥胖者相較於體位正常及過輕者容易罹患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增加

民國一○一年國內最新癌症報告

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只有推薦一種早期乳癌基因檢測

以前早期乳癌的病患治療都以化學治療為主,即使腫瘤細胞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的病患也是,但是後來因為基因的檢測發展,發現有一些早期乳癌荷爾蒙陽性的病患只做荷爾蒙治療也可以達到相同的療效,目前這種基因檢測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Oncotype DX,是用21個基因去檢測,另外荷蘭開發MammaPrint,但是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只推薦使用Oncotype DX。因為他們認為Oncotype DX檢測確實可以知道早期乳癌淋巴結陰性、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預後,這種預後包括兩種,一種是不需要治療的預後,另外一種則是經過這種不同治療的預後。他們將病患乳癌腫瘤細胞組織檢測21個基因,如果復發指數較低,只要接受荷爾蒙治療即可,如果是復發指數較高就必須接受化學治療。美國國家癌症綜合網絡認為Oncotype DX檢測只有適用在淋巴結陰性、荷爾蒙接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更年期後女性,但是最近的臨床試驗也發現即使是淋巴結陽性也可以檢測出。至於MammaPrint為什麼不被推薦呢?他們認為這項檢驗對於早期乳癌病患無法預測預後,要不要使用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無法得到證據,所以比較不推薦。使用Oncotype DX檢測可以使一部分病人只接受荷爾蒙治療就可,可以讓病患減少不必要化學治療引起的副作用,這項檢測在台灣已經可以將標本送到美國去檢驗,但是要價五千美金(18萬台幣),不過用來判別要使用什麼治療還是值得的。


翰晃



男性有前列腺癌病史的家族比較容易增加罹患乳癌風險

以前的研究也指出如果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女性比較容易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男性比較容易罹患前列腺癌,除此之外有這兩個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家族,是不是也有前列腺癌與乳癌家族的關聯性呢?最近有一篇是美國的Beebe-Dimmer博士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男性有前列腺癌病史的家族比較容易增加罹患乳癌風險。


他們從1993年到1998年研究78,171名女性,其中11608名女性的家族有人罹患了乳癌,到2009年時追蹤發現有3506人罹患乳癌。有乳癌家族史跟沒有家族史罹患乳癌的風險是20.5% vs 14.6%;家族有一人罹患乳癌有42%增加乳癌的風險,如果很多人罹患乳癌就會增加到66%。如果家族有一人罹患前列腺癌就會增加14%罹患乳癌的風險,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會增加78%罹患乳癌的風險。與荷爾蒙有關的癌症,男性是前列腺癌,女性是乳癌,這兩種確實有關,所以男性有前列腺癌病史的家族比較容易增加罹患乳癌風險,至於女性有家族乳癌病史的家族,男性罹患前列腺癌風險會不會比較高呢?這些研究則沒有提到。


這篇研究還有一個問題是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更年期後的女性,更年期前的女性如果有列腺癌病史的家族是不是一樣會增加乳癌風險並沒有提到。所以家族裡面如果有男性是前列腺癌病史,女性有乳癌病史都要注意自身罹癌風險,家族要長期追蹤這兩種癌症,早期發現才能早期治療。


翰晃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中年發福又熬夜 乳癌易找上妳

知名女星安琪莉娜裘莉日前切除卵巢及輸卵管,而早在兩年前,她即採取預防性切除雙乳,無非是想要從此脫離奪走她母親、外祖母、阿姨性命的「乳癌」魔掌。
在台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每年有超過一萬名婦女罹患乳癌,近兩千人死於乳癌,相當於每天有28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5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性命。乳癌的好發年齡集中在40到64歲,比歐美乳癌病患要年輕10歲,且大部分患者被發現時都已是第二期,讓人防不勝防。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中澄清醫院院長張金堅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女性常見癌症,與體內的女性荷爾蒙關係密切,影響因子來自三方面,包含遺傳、環境及生活方式;安琪莉娜裘莉做過基因檢測,確認自己帶有BRCA1乳癌基因,罹癌機率高,於是選擇預防性切除乳房、卵巢與輸卵管,切除乳房使罹患乳癌機率降至5%以下,若再摘除卵巢風險更低。


張金堅說,台灣帶有BRCA1基因的比率約5%至6%,歐美約10%。若要進行預防性切除,必須先經過基因檢測,確認是BRCA1或BRCA2,也要進行心理諮詢,通盤考慮後再進行。台灣比較少見預防性切除的個案,較為常見的做法是密集接受檢查,在乳癌出現的初期就開始治療。
鑑於有6到7成的乳癌與女性荷爾蒙過度刺激有關,張金堅表示,包括未婚、晚婚、晚育、12歲前即有初經、52歲以後停經,或習慣服用避孕藥,都容易讓卵巢和子宮處於分泌動情激素、黃體素的刺激,使得罹患乳癌的風險相對較高。
「大部分的乳癌與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張金堅說,最明顯的危險因子就是女性中年肥胖,尤其停經後活動力降低,沒有維持規律運動,加上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是罹癌的危險因子;而熬夜、沒有足夠睡眠,會使腎上腺素異常增生,例如空服員是乳癌高危險群,因為時差、高空輻射量大,長期累積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妳是不是乳癌高危險群?
A.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4倍):一側乳房得過乳癌、特殊家族史(停經前得過兩側乳癌)、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細胞增生現象B.次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2至4倍):母親或姊妹得過乳癌、卵巢癌,及大腸癌患者C.略高危險群(致癌相對機率大於1.1至1.9倍):第一胎生育在30歲以後、未曾生育哺乳者、停經後肥胖、子宮內膜癌患者、胸部接受放射線治療、長期口服避孕藥、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過量飲酒、初經在12歲以前、55歲以後停經

肥胖、空汙、少動 易罹癌

肥胖、少動不但易引發心血管等疾病,更是引發癌症的重要因素。國健署分析,過重及肥胖者罹患子宮體癌、乳癌發生率,分別為體重正常及過輕者的2.9倍及1.6倍;缺乏運動則是導致大腸癌、乳癌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首度進入十大癌症,國健署長邱淑媞說,甲狀腺與輻射線、肥胖都有關係。


空汙問題不容忽視


除了肥胖易導致癌症,空汙問題也不容忽視,101年國人十大癌症中,發生人數第二名為肺癌,共新增1萬1692人,比100年發生人數增加633人,其中女性就有499人。


台北榮總血液腫瘤科醫師邱宗傑表示,女性肺癌主要為肺腺癌,雖目前認為原因不明,但臨床認為可能與空氣汙染,尤其PM2.5細懸浮微粒等有關,另外與二手菸、年輕女性吸菸人口增加、煮飯油煙等也可能都有關係,建議有家族史、吸菸等,至少40歲開始篩檢。


飲食問題比食安嚴重


不少民眾外食、應酬多,飲食普遍油膩、多肉,邱淑媞表示,資料分析顯示,國人在肉類及油脂性食物的可獲量(供應量)都高於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但蔬果可獲量卻偏低,食安問題雖不應發生,但國人多油、多肉、多糖等飲食問題,恐怕比食安嚴重。


肥胖者易罹乳癌


邱淑媞說,根據國內癌症登記分析,過重及肥胖者相較於體重正常及過輕者,較易罹患子宮體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及肝癌等癌症;缺乏運動則會導致大腸癌及乳癌發生。


國人不運動比率高


依據2013年運動城市調查資料顯示,國人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分別高達70.7%及83.4%;相較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國家,我國男、女缺乏運動的比率排名均居冠。


搭大眾運輸增加運動

邱淑媞說,歐美國家多認為騎腳踏車、搭乘大眾運輸,是增加民眾運動的好方法,但國人習慣騎摩托車,不但運動機會少、也影響空氣品質,她鼓勵民眾為了健康應該多騎腳踏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