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治療糖尿病的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

以前有好幾篇研究報告提出Metformin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但是有一些研

究也發現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最近希臘Ioannina 大學醫學院

的Tsilidis醫師和他的研究團隊將以前所有的研究報告加以分析,經過隨機分配

後將治療組與控制組加以比較,所得到的結論是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罹患癌症

的風險。他研究了95,820名病患,其中有51,484 名(54%)使用Metformin治療,另

外18,264名(19%)則沒有使用Metformin,改用sulfonylurea來治療,經過平均5.1年

追蹤,有3805名病患罹患了癌症。在分析中將抽菸、體重、酗酒、使用statin、

NSAID、aspirin、糖尿病時間長短等因素排除後,發現治療組與控制組在罹患癌

症的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包括大腸癌、攝護腺癌、肺癌及更年期後乳

癌。在沒有對照組的分析當中趨向於Metformin可以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但是

在隨機分配大型試驗中卻發現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不過這個

統計分析還不能解答這些問題,目前Metformin能不能減少癌症發生的研究仍然

在進行中,希望將來能夠有更正確的答案。但是目前研究來說,糖尿病病患使

用Metformin是第一選擇,因為便宜有效,而且也可能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翰晃

黃豆攝取過量 提高乳癌風險?

黃豆製品是華人社會傳統美食,不論豆漿、豆腐、豆花都是餐桌上的好食材,最近開始用有人發現,黃豆產品製作者的雙手,皮膚總是彈性亮麗,因此許多研究推測,黃豆的養分與皮膚保養可能有關,讓許多人每天大量攝取黃豆,希望能保養皮膚,卻可能沒想到,過量攝取黃豆,可能提高乳癌發生。
黃豆中含有女性荷爾蒙

黃豆中含有豐富蛋白質,因此部分女性會多食用,希望能降低乳癌發生機率,但美國Memorial Sloane Kettering癌症中心卻發現,黃豆也含有豐富植物性女性荷爾蒙,大量食用會讓身體產生作用,乳癌患者若大量食用黃豆與黃豆製品,癌細胞可能因此增加更快速,也因此證明黃豆可能與乳癌發生有關。 可能增加乳癌機率

研究團隊為確定實驗結果,另外組成對照組,多攝取牛奶都做蛋白質來源,確認癌細胞有無相同反應,結果發現癌細胞沒有快速增加,因此更證實若以黃豆當作蛋白質來源,罹患乳癌機略會增加,也會加重病情,但目前相關研究依舊缺乏,確切原因還必須有更多研究,才能夠找出提醒民眾正確攝取量。 平衡飲食勿過量

研究學者對外表示,目前不清楚大豆蛋白攝取量與乳症的直接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找出證據,但目前唯一能知道的是,過量攝取黃豆絕對不是個好主意,每一樣食物都有優缺點,不應該拒絕或過量食用,必須保持均衡飲食,各種食材都應該每天適量食入,才能滿足身體營養需求,達到追求健康目的。 國內專家意見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黃豆內含豐富蛋白質、卵磷脂、與大豆異黃酮,不含膽固醇,是非常良好肉類替代食品,除非體質不適合或攝取過量,大多不會增加疾病風險,女性荷爾蒙失調、子宮畸瘤、乳癌患者要詢問醫師合適攝取量;由於沒有膽固醇,三高患者可在一餐中,把肉類替換成黃豆,降低疾病風險。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養生蔬果汁 醫師:癌友治療時不宜喝

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韓柏檉喝蔬果汁養生抗癌,讓很多人有意效法,但醫師表示,癌症患者治療期間不宜;營養師則提醒,水果糖分高,血糖高者不宜多喝,若喝了足夠的蔬果汁,就不要再吃水果。
 市面上不少書籍鼓吹蔬果汁抗癌,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秘方,對癌症患者和健康民眾,都有莫大吸引力。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飲食均衡要天天五蔬果,但絕大多數人蔬果量攝取不足,打成果汁、一次吃到多樣化蔬果,是不錯的方式。 但柯博升提醒,癌症患者治療期間不建議喝蔬果汁,尤其化療時白血球下降,如果準備的食材不新鮮、沒有清洗乾淨,反而可能提升感染風險;有些患者「走火入魔」,完全只吃蔬果,忽略脂肪、蛋白質攝取,反而使得治療時沒有體力。 等治療結束後,就不需過分限制癌症患者喝蔬果汁,但最好仍以不干擾正常飲食為宜;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韓柏檉也說,如果喝了蔬果汁會拉肚子,就不要勉強喝。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蔡玲貞表示,蔬果中富含植化素,可增加抗氧化能力,但最好現打現喝,以免維生素流失,並且不要過濾,連纖維質一起喝下。 另外,國外進口水果都是長途運送保鮮,可能有防腐劑,盡量輪用當季、在地蔬果,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可取代奇異果,或選用香蕉等,並清洗乾淨、去皮,減少農藥殘留。
水果糖分高,不僅要注意熱量,也要注意血糖。蔡玲貞建議,一份水果的量大約是飯碗的八分滿,健康民眾一天最好不超過四份水果,血糖高的民眾則不超過兩份;若喝了蔬果汁,要注意減少水果的攝取份量,避免吃過量。

維他命D濃度與癌症死亡有關僅限於曾經罹癌者

以前曾經有報導過維他命D攝取與預防癌症的關係,因為坊間廣告常常宣傳維他命D可以預防癌症,但是在以往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維他命D與癌症關係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但是最近德國Heidelberg的癌症研究中心Schöttker博士所作的報告是將以前的研究加以分析,他發現維他命D不能當作癌症預防之用,維他命D與癌症死亡僅限於曾經罹患癌症的病患。他是將以前7個歐洲的研究以及1個美國的研究,年齡在50到79歲,一共有26019名加以分析。追蹤時間是從4.2到15.9年,6695人死亡,2227名死於癌症,2624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他人則是因為其他死因。結果發現老年人血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者比較高者增加了1.57倍死亡率,但是僅限於曾經罹患癌症的病患,也就是沒有罹患癌症者根本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維他命D多量使用並不能當作預防癌症。最近也有一篇中國的研究報告也分析了17000人,結果發現淋巴瘤、大腸癌或乳癌病患如果攝取較高濃度25(OH)D的維他命D預後會比較好。另外也有研究發現乳癌患者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高有比較好的存活率。

但是醫學界還是不主張一般人使用維他命D來當作預防癌症之用,因為維他命D的補品並不能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癌症、腦中風、骨折等疾病,對於罹患癌症的病患血中維他命D濃度比較低才需要口服維他命D補品當作輔助療法,事先必須先檢測血中濃度較低,研究者也不主張暴露陽光之下增加維他命D,因為無法調控紫外線時間與強度,長期暴露日光紫外線下也是一種致癌因子。

翰晃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單側乳癌切雙 未必活更久

如果只在一側乳房發現惡性腫瘤,需要兩側一起切除?研究發現,堅持切除患側腫瘤之外的另一側未發現癌細胞的乳房,無法大幅增加存活率。然而選擇切除兩側乳房的婦女近年卻有增加的趨勢。
美國癌症醫學會醫師蘭里騰福德表示,切除長腫瘤的乳房後,再切除另一側正常的乳房,無法保證讓病人更順利康復或存活更久。 研究人員表示,除非有好發乳癌的基因變異問題或有家族史,切除另一側看似正常的乳房,沒有太多助益。 加州癌症預防研究所研究員史考雷特高梅茲表示,這類患者只占少數,大部分患者並未發現相關基因變異的問題。 研究人員追蹤二十萬名治療一側乳癌的加州婦女數年,其中約半選擇切除乳房。但結果顯示無論是否同時切除兩側乳房,還是只摘除患側乳房,十年存活率皆約八成二。顯然切除兩側乳房無法明顯增加存活率。 乳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指出,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相當重要。醫師表示,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可增加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的瘦肉量增加、體脂肪及腰圍降低。 醫師指出,乳癌術後及早復健運動對於患者而言相當有意義,不僅可以預防併發症產生,進一步有助於幫助恢復自信,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乳癌篩檢有助提早發現病灶與及早治療。

不要單獨使用Paclitaxel在早期乳癌

傳統早期乳癌的輔助療法都使用adriamycin cyclophosphamide (AC),但是因為doxorubicin對於心臟副作用較強,所以腫瘤專家希望尋找其他抗癌藥物來取代,後來發現paclitaxel一是種比doxorubicin更新的抗癌藥物,因此進行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來比較paclitaxel與AC何者更適合用來治療早期乳癌的輔助療法。這項試驗稱為CALGB 40101的臨床試驗,從2002年開始共有3871名早期乳癌的女性病患參與,這是美國與加拿大的團隊合作進行的試驗,經過6.1年的追蹤發現paclitaxel並沒有比AC的治療方式更好,反而是略為更差一點,5年的無疾病存活率AC與paclitaxel之比是91% vs. 88%;整體存活率是95% vs. 94%,所以他們認為paclitaxel還是不能取代傳統治療方式。在副作用方面,AC組的副作用較多,共有9人死亡,而且血液的不良反應也較多,但是在神經毒性方面是paclitaxel組較多。不過這項研究結果還是被人質疑,因為只有3871名病患卻分成四個方針來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4個療程是不是可取代6個療程,結果發現經過4年的追蹤,4個療程無疾病存活率是91.8%,6個療程是91.6%,兩個沒有什麼差異,所以認為病患施打4個療程即可;但是由於分成四個不同治療計畫被認為太複雜,而且中途又改變治療計畫,例如在2003年發現每兩週注射paclitaxel一次比每三週注射paclitaxel一次好,結果治療方針也修改了。又2005年因為擔心原本收納淋巴結陽性的早期乳癌病患人數不足又將淋巴結陰性的早期乳癌病患加進來,同時也將Her2陽性使用標靶治療的病患也納入本試驗,導致整個試驗變的很複雜。不過無論如何單獨使用paclitaxel還是不能取代AC,不要單獨使用paclitaxel作為補充療法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乳房X光輻射劑量低

「醫師,衛生局通知我做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可是我在網路上查到:乳房攝影輻射會增加其他癌症發生…….,我應該去做乳房攝影嗎?」許多女性曾經存在以上疑惑,而踟躕不前。醫師表示,X光攝影輻射劑量低,僅0.7毫西弗以下,女性可以安心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早揪出乳癌癌蹤,守護自己的健康。
研究:乳房X光攝影 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診斷科苑梅剛醫師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長達8年的研究分析,曾接受乳房X光攝影的婦女,甲狀腺癌與其他癌症,包括對輻射最敏感的血液癌症發生風險比率與未曾接受乳房X光攝影的婦女對照組相較,並無顯著統計上差異。亦即乳房X光攝影不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與任何癌症風險。

此篇以實際病患作為主體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補強了美國放射醫學界以假體模擬的推論,並發表在最新一期北美乳房醫學界權威期刊 The Breast Journal ( Breast J. 2014, volume 21 issue 5)。

台灣乳癌患年輕化 比國外提早10歲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好發的癌症,每年約167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201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癌症發生人數以肺癌及乳癌增加最多,較2010年分別增加444人及401人(各增加4%);乳癌則發生人數首度突破萬人大關。

乳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激增5.4倍,半數發生在停經前,與歐美國家不同,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特徵,台灣大於三分之一乳癌病患是年齡介於45到55歲的女性,較國外平均年輕了10歲。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40~50歲年齡層在15年內乳癌發生率增加了1倍,而且台灣乳癌被診斷發現時,多屬較晚期。因此台灣女性更要注意乳房的健康,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才能減少乳癌的威脅。

女性乳房攝影篩檢 接受度有待提升

乳癌的篩檢方式除了乳房自我檢查外有以下幾種:乳房攝影、超音波與乳房核磁共振。目前台灣45歲至70歲女性,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國內女性對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原因除了乳癌防治宣導不足,乳房攝影受檢時疼痛感令女性怯步外,對乳房X光攝影輻射的恐懼,亦是重要原因。

尤其近兩年美國一位醫師Dr. Oz.在知名電視節目上提出乳房X光攝影輻射暴露,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風險,經由報章雜誌與網路媒體大肆渲染,這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卻造成美國與全世界包括台灣女性對乳房X光攝影檢查產生疑慮,間接影響到乳癌篩檢的推廣。

乳房X光輻射劑量低 僅0.7毫西弗以下

事實上,乳房X光劑量約僅0.7毫西弗以下,目前乳癌篩檢普遍使用的數位式乳房X光劑量更低,低於台灣原能會建議一般民眾每年不含自然背景輻射所能接受輻射年劑量約1毫西弗限值,美國放射醫學界以假體模擬乳房攝影時,甲狀腺所接受到的輻射散射劑量,更是遠低於乳房直接劑量0.7毫西弗。

癌症病人不治療原因

據醫學研究,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在積極接受治療過程中,有較好的預後。若合併憂鬱絕望的情緒,則治療過程中變得消極與被動,進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面對癌症必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癌症病人不治療 7大原因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度委託學者所做的研究指出,癌症病人不治療主要原因前7名,依序為:

1.年紀大覺得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

2.害怕開刀。

3.害怕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4.擔心接受治療後影響生活品質。

5.害怕治療過程或是治療後的外觀影響。

6.需負擔家計或工作忙碌。

7.害怕增加家人的負擔。

癌症患斷食可殺死癌細胞?

不少罹癌病人以為,要殺死癌細胞的最好方法,即是把癌細胞「餓死」,別讓癌細胞吸收到任何營養,癌細胞會自然凋亡。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方法來抑制癌症。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曾經臨床即有肝癌癌症患者只喝水、吃少量蔬菜水果,結果還沒有殺死癌細胞,就因肝衰竭而死亡,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不少罹癌病人以為,要殺死癌細胞的最好方法,即是把癌細胞「餓死」,別讓癌細胞吸收到任何營養,癌細胞會自然凋亡。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方法來抑制癌症。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

根據Yahoo奇摩健康與華人健康網委託創市際市調公司所進行的一項「國人癌症認知調查」發現,有14%的50至59歲的受訪者認為「癌症患者可以透過斷食殺死癌細胞?」甚至60歲以上的受訪者有22%也認同此看法。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暨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醫師表示,一般正常人如果採取斷食的方法減重,大約一周可減掉公斤體重,但是癌症患者如果以斷食來對抗癌症,平均一周可能就會奪走10公斤體重,對於需要有體力與抵抗力來抗癌的患者來說,很難承受,而且,反而可能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

癌細胞缺乏營養 更容易存活

正常人的每個細胞與器官都分化良好,不會去吸收分解其他器官的營養,但是,「癌細胞像是流氓」,除了會在原發病灶附近造成破壞之外,更會對其鄰近的器官組織產生破壞,產生遠端轉移「殃及無辜」,破壞肝、肺、腦等維生器官,造成病患死亡。以國人好發的大腸癌為例,想要「移民」到肝臟,必須通過重重關卡,一旦突破重圍在肝臟內生根,即會破壞正常的肝臟,造成死亡。

形成癌症的原因非常複雜,甚至癌細胞一旦在體內存活,就和一般正常細胞一樣,會有新陳代謝與養分消耗,甚至部份會有血管新生的問題。一般人會有餓死癌細胞的想法,無非是想阻斷供給癌細胞的營養,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並不是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還需要吸收更多養分,也不代表癌細胞比較容易餓死,反而癌細胞缺乏營養之後,更容易存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體缺乏營養,將使正常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臟器的健康功能會大受影響。

癌細胞最喜歡糖 避免高GI食物 

到底有無癌細胞比較偏好的食物營養呢?近年國外研究更發現,「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其中發現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與前列腺癌等的罹患率與嗜好攝取糖份有關。日本的名和能治醫師在《怎樣防治癌症》一書中提出了糖與癌症的關係,他指出腫瘤細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強盛,約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過腫瘤,約有57%的血糖被腫瘤消耗掉。

此外,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經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愛吃高GI食物「升糖指數」的女性, 比起少吃這類食物的女性,未來有罹患大腸癌幾乎高出3倍的風險。而飲食趨於高GI食物的中年男性,也多出32%的機率罹患大腸癌。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指的是一個食物被吃下去之後,被消化吸收,變成血糖的速率,簡稱GI值。一般來說,包括精製的糖類和加工精製食品,如含糖飲料、糖果、糕點、餅乾等零食,都屬於高GI的食物,癌症患者宜認明謹慎食用。

其實,也並非癌症患者不能吃所有的糖類,存在於蔬菜和水果等是屬於天然的糖類,對人體健康是安全無虞的,尤其天天一定要吃足夠新鮮完整含有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來取代的精製的糖類製品。

35歲未生育易罹3大婦癌?

35歲是女性結婚生子的健康分水嶺,也是罹癌的重點觀察年齡!醫師表示,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機率確實比較高,主要是與黃體素分泌周期有關,因女性懷孕過程中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不但可以讓卵巢和子宮內膜獲得充分休息,哺餵母乳的婦女也會因為身體分泌較多的雌激素,因此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懷孕是保護婦女很重要的生理保護機制」,馬偕醫院婦產科何信頤醫師指出,黃體素是一種自然存在於人體的女性荷爾蒙,主要是由卵巢分泌而成,當女性懷孕之後,體內的黃體素濃度會比未懷孕的女性還高,此時黃體素負責讓子宮內膜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以便讓受精卵順利著床生長。

【孕期分泌黃體素 降低婦癌發生率】

對於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來說,排卵後卵巢會自動分泌黃體素,但是到了排卵後2周左右,就會停止分泌黃體素,子宮內膜就會崩解出血型成月經,黃體素濃度自然就會降低,子宮長期負責排卵、產生經血,幾乎沒有時間「公休」喘息一下。

但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此時子宮內膜和卵巢都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卵巢不必每個月忙著排卵,子宮內膜也不用月月崩落出血。

婦幼醫院一般外科陳火木醫師表示,當婦女在產後自行哺餵母乳時,體內會自然分泌足夠的雌激素,讓媽媽分泌充足的乳汁,在母親懷抱中的寶寶在享用大餐的同時,也是乳房可以放輕鬆休息的大好機會,因此在35歲以前懷孕生子,的確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若無法在35歲前懷孕生子也不能強求,建議可依照以下建議,減少婦癌的發生率。

【遠離婦癌5撇步】:
  • 生產後儘量自行哺乳。
  • 不要補充過多的女性荷爾蒙。
  • 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 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並減少工作壓力。
  • 經期混亂或陰道異常出血時,要立刻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