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乳癌 不能只靠「自摸」做篩檢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對於女性頭號殺手乳癌,許多婦女仍停留在自摸檢查階段;但乳癌篩檢千萬不能只靠「自摸」,還必須要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才能達到有效的篩檢及預防。

 


政府大力倡導「6分鐘護一生」乳房自我檢查,但是往往在摸到硬塊時,腫瘤多已達到2至3公分,屬第2期乳癌,若只靠自我或醫師觸診,對乳癌的防治幫助有限;因此,婦女千萬不能只靠自我觸診來做乳癌篩檢,還應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


 


因為女性自30歲開始,應每年進行乳房檢查,年滿45-69歲女性,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可利用國健局補助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下女性可以超音波檢查為優先,3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以乳房X光攝影為優先。


 


其實,乳癌只要能及早發現,治癒率與存活率並不低。根據衛生署統計,罹患零期乳癌的10年存活率接近100%,第1期乳癌存活率可達80%;吳昭瑩醫師特別呼籲,婦女在收到乳房X光攝影檢查報告時,一定要根據報告上的建議做定期追蹤或是進一步檢查,才能使乳癌篩檢達到最佳效果。


雙磷酸鹽藥物有可能導致顎骨壞死



保骨藥「雙磷酸鹽」藥物由於抑制破骨細胞的效果很好,經常用在癌症病人骨轉移,或骨質疏鬆症病人的治療上。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雙磷酸鹽藥物會過度抑制骨質新陳代謝,導致骨壞死,原本是用來保骨的藥物使用久了,有時反而會造成骨壞死的副作用。



 


臨床上,雙磷酸鹽藥物分成口服劑型與注射劑型。剛始服用時,口服劑型造成顎骨壞死的機會並不高,大約萬分之一,但是隨著患者服用時間拉長,進入第3年後,就進入顎骨壞死的好發期。



 


而注射劑型造成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約百分之一,使用約一年後,即進入好發期。但若患者服藥時,接受拔牙或牙科手術,則會使上述發生機率增加5到21倍之多。建議用藥治療前,最好先至牙科進行預防性牙科治療。



 


衛生署已於去年公告,要求含雙磷酸鹽的藥物,必須在產品說明單上加註警語。並說明雖然雙磷酸鹽仍是癌症抑制骨轉移,及治療骨鬆有效藥物,但拔牙、植牙等牙科手術,恐增加顎骨壞死風險,或出現非典型股骨骨折。



 


而為何補骨藥反而造成骨壞死呢?大林慈濟醫院牙科主任鄭朝鴻醫師解釋,雙磷酸鹽藥物藉由抑制破骨細胞,達到增加骨質的目的,卻同時干擾骨質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老化的骨質無法更新,進而影響新的骨質也無法生成,產生較堅硬但易碎的骨質,一旦骨質受傷便無法自行修復。


 


鄭朝鴻醫師強調,顎骨壞死治療上需長期追蹤及進行必要的手術,若能防範未然,就能減少事後發生副作用的折騰。在預防勝於治療上,最重要的還是藉由各科的合作與血液腫瘤科、骨科、風濕免疫科等醫師建立溝通轉診的機制。


 


在接受雙磷酸鹽藥物治療前最少3周以上,進行口腔評估,事先進行拔牙或相關的牙科治療。民眾於雙磷酸鹽藥物治療期間,若需接受拔牙或任何牙科手術,應先告知醫師疾病史,必要時應遵守停藥建議。



遠離乳癌少碰動物性脂肪



要如何預防乳癌?台安醫院乳房中心主治醫師黃承翔昨(二十八)日在「癌症防治大家一起來,乳癌的預防及保健」講座中表示,要維持乳房健康,除了要一個月自我檢查乳房一次,年過三十五歲以上女性要定期接受乳癌篩檢,飲食上也要盡量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最好可以將動物性脂肪攝取降到一天總熱量的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十以下。


 


黃承翔醫師指出,現代飲食越來越西化,而高脂肪飲食與癌症發生有「絕對的關係」!因此最好不要吃油炸、燒烤、過度加工食物,醃製品也少吃為妙。另外,也要多攝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纖維素,不但可幫助降低膽固醇,也能減少雌激素分泌,進而減少乳癌發生率。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可幫助預防乳癌。黃承翔醫師說,持續運動有助控制體重,可讓新陳代謝趨於平衡,提升免疫力,乳癌較不易上身。想預防乳癌,作息也要維持正常、穩定,睡眠也是防癌重要一環。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研究:每週吃一次青花菜可降低罹癌機率

英國「每日快報」引述「腫瘤學年鑑」一項醫學研究指出,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青花菜的人,可降低多種癌症罹患風險。


 


在此之前,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包括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胡蘿蔔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含有一種抗癌物質「異硫氰酸酯」,因此多吃有益,尤其這種抗癌物質在青花菜中含量最高。


 


最新研究指出,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青花菜的人,罹患腎癌的比例可降低百分之32,罹患食道癌的比例也可降百分之28,另外,口腔癌、腸癌及乳腺癌等都可降低百分之17。


抽血 提早20年驗出乳癌?

【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1020上午12:10

醫師認為,一種簡單的抽血檢查, 可以提早廿年驗出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他們發現, 特定性荷爾蒙濃度較高的年長婦女, 罹患乳癌的機率遠較濃度較低的婦女高,最高多達兩倍。


 


英國每年有一萬兩千人死於乳癌, 且乳癌多數是在五十歲以上婦女身上診斷出。科學家發現,風險最高的婦女是雌二醇(oestradiol) 濃度高的人,雌二醇是雌激素、 睪丸素酮與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脫氫表雄甾酮(DHEAS) 的主要形式。他們建議,這項檢驗可以搭配家族病史等其他因素, 以辨識出罹癌風險高的婦女。這些婦女可以接受額外檢驗, 看是否有初期癌症或接受預防性治療。


 


哈佛大學醫學院與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研究人員,是在回顧一九八九年到二○○二年診 斷出有乳癌的近八百名婦女的健康狀況後,得出這項結論。這項追蹤研究在一九八九年展開時,這些婦女都已經歷更年期。這些自願接受檢驗婦女,都是護士健康研究(NursesHeal thStudy)計畫的一部分, 她們同意在廿年計畫的開始與結束時,做血液檢查, 並讓研究員分析結果。


 


研究人員也觀察同個計畫的近一千六百名護士的荷爾蒙濃度, 這些婦女都沒有得到乳癌。他們發現,這三種荷爾蒙濃度為前廿五%的婦女, 比起荷爾蒙濃度為後廿五%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增加五十到一七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荷爾蒙濃度可大大提升我們辨識出高風險婦女的能力, 這些婦女之後可以從加強檢測或化學預防治療(chemoprev ention)受益。


 


研究團隊也發現,這三種荷爾蒙濃度較高, 與得到較具攻擊性的乳癌有關係, 這型乳癌不是會復發就是導致死亡。


西醫為主 . 中醫為輔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1019上午12:04

對民眾來說,癌症不但令人畏懼,而且又不容易治療。 中醫師劉鳳表示,如果癌症腫瘤已經形成者, 西醫都會根據癌症患者進行評估,包括分期、病情、健康情況等, 然後提出治療方案,這時候若癌症患者重視前後期調理的話, 可望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癌症患者通常會接受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這些療法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但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這些副作用為患者完成療程的障礙之一,因此,有必要加以重視。


 


劉醫師指出,站在傳統中醫的觀點來看,中醫認為,扶助正氣、 提高整體抗癌的素質,可望順利幫助患者完成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療程,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醫可根據癌症患者接受放療、化療、手術的時候,依前、中、 後期的不同證候或體質變化,給予辨證施治。


 


舉例來說,譬如患者接受手術前,可能帶有痰瘀互結的情形, 這時中醫可給予以化痰散結;患者接受手術後, 可能出現氣血兩虛的情形,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補血; 患者接受放化療治療的過程當中,通常多半耗傷胃氣, 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和胃降逆;患者接受放化療治療之後, 通常多半秏傷陰氣,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滋陰。



熟齡婦女注意!別讓乳癌毀了妳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屆齡4555歲間的女性, 不管是在事業或人生閱歷上都有一定的成


就, 往後還有一大段美好的歲月要繼續經營。 不過康聯預防醫學婦女中心主任吳昭瑩提醒,根據統計, 台灣


婦女罹患癌症的病例裡,乳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以45 55歲為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提早了10年。因


此,在每年10月 的「國際乳癌防治月」中, 有越來越多的團體組織投入乳癌防治的宣導及關心乳房健康, 呼


籲婦女朋友把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原則, 別讓乳癌毀了日後的美麗人生。


 


吳昭瑩醫師指出,乳癌只要能及早發現,治癒率與存活率並不低。 根據衛生署統計,罹患零期乳癌十年存活率接近100%, 第一期乳癌存活率亦可達80%。不過, 以往我國婦女發現乳癌時多已達第二期或以上,存活率較低, 使乳癌變成扼殺女性健康頭號殺手。 若婦女朋友能夠加強定期篩檢觀念、早期診斷,再加上適當治療, 戰勝乳癌的機率非常大。


 


吳昭瑩醫師指出,許多女性常會覺得自己生活作息正常、 家族中無乳癌病史、平時也有運動習慣,應該不太會罹患乳癌, 所以沒有做乳房檢查的必要,甚至有些女性從未作過相關檢查。 事實上,乳癌發生的原因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遺傳、 飲食生活習慣、生殖週期史等, 這些危險因子在現代社會都不容易預防。此外, 如果只單靠醫師或自己以觸診的方式檢查,當發現異常硬塊時, 腫瘤多已達到23公分,屬第二期乳癌,對乳癌的防治成效有限, 建議應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才能有效篩檢及預防。


 


吳昭瑩醫師表示,以乳房篩檢工具而言,乳房X光攝影在歐美國家是 廣為使用的一種,透過檢視不正常的群聚鈣化點, 是早期診斷乳癌的重要工具。但吳昭瑩強調,乳房X光攝影看到的鈣 化點並不全是癌症,醫師會根據其型態和分佈狀況, 判斷是良性或惡性鈣化,但有些影像不易區分, 就會建議加做其他相關檢查,或是建議接受追蹤複檢。


 


吳昭瑩醫師提醒,除了養成定期乳房檢查的習慣外, 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養成預防的習慣。 由於肥胖和乳癌發生之相關性高,平時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 增加纖維性食物、蔬菜、水果、穀類和豆類, 進而減少身體中可能導致乳癌的雌激素,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營養專家建議預防乳癌飲食基本原則為少吃肉類,多吃魚類、 大豆食品,例如扁豆、豌豆、豆腐,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例如蔬菜、 全殼類、小麥麩,多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例如牛奶、蛋等, 對減少乳癌發生率有幫助。


 


吳昭瑩醫師呼籲,女性自30歲開始,應每年進行乳房檢查。 基本上乳房攝影比較適合較年長的女性,若是年滿4569歲女性 ,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者, 可利用國健局補助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下的女性 建議以超音波檢查為優先,因為此年齡層之乳癌發生率較低, 且乳腺發達,除非臨床觸診懷疑有惡性腫瘤時, 才需要進一步接受乳房X光攝影。若為30歲以上, 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以乳房X光攝影為優先, 再視情況予以超音波作為輔助掃描。除了乳房檢查, 同時也可配合子宮頸的檢查,真正做到「三點不漏」的全面照顧。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懷孕時接受化學治療對於胎兒可能是安全的

婦女在懷孕時罹患癌症是不是應該接受化學治療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很多人寧可選擇不要接受化學治療,最後雖然小孩平安的出生卻耽誤了病情,錯失了早期接受治療的機會,到底懷孕的婦女可不可以接受化學治療呢?最近美國的Cardonick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在懷孕時期的婦女接受化學治療並沒有損害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及聽神經系統。這份研究報告的個案在受治療時是在平均懷孕18個星期,也就是胎兒的第二時期,在胎兒最容易受傷害的時期之後才接受化學治療,在這個階段胎兒的血液跟腦障礙血管屏蔽也都已經成熟了,可以保護胎兒的腦部,其次是化學藥物穿過胎盤的毒性,胎兒已經有某種程度的保護。透過一些檢查證明胎兒出生後的智力跟認知力並沒有受到化學藥物所影響,聽覺及心臟血管方面也都沒有影響,即使是使用對心臟有害的藥物也對胎兒是安全的,但是有些專家還是認為應該考慮懷孕婦女接受化學治療可能造成早產的機率增加,根據研究顯示有66%的胎兒是在懷孕37週以前出生,略為早產。而且他們也認為這份研究只追蹤到18個月以後到18歲,應該還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而且研究人數應該更多才能確認化學治療是不是真的對胎兒健康無害。

三分之一的癌症跟生活型態有關

以前我們也曾經報導過癌症發生原因35%與飲食習慣有關、30%跟嗜好如抽菸、喝酒有關,尤其是抽菸。其他的35%跟病毒感染及污染有關,最近英國瑪莉皇后大學的流行病學專家Parkin教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證明14種常見的生活型態確實會引發三分之一癌症的發生,包括吸菸、飲食、喝酒、肥胖、紅肉、缺少運動、缺少纖維、病毒感染、紫外線、職業上暴露、女性荷爾蒙等共14種因素加以分析,他發現男性吸菸致癌的危險率增加23%、缺乏蔬菜水果是6.1%、職業暴露4.9%、酒精4.6%、肥胖4.1%、暴露在陽光下3.5%。女性吸菸致癌是15.6%、肥胖是6.9%、病毒感染是3.7%、缺乏蔬菜水果是3.4%、酒精3.3%。也就是食物跟嗜好在罹癌因子中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加以分析發現肺癌確實90%跟生活型態有關。所以癌症的發生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例如像是喝少量葡萄酒對心臟血管有益,但是喝太多就會容易導致罹癌,所以無論如何食物營養均衡、充分攝取蔬果、牛奶穀類等,不要抽菸、酗酒就是最好的防癌之道,環境的污染和病毒感染就比較無法預防,從飲食與嗜好去著手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癌症發生的危險。

嚴重精神疾病會增加兩倍癌症的風險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跟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最近被發現會增加癌症的風險,這是Johns Hopkins大學的Daumit醫生所做的分析報告,他從1994年到2004年將患有精神疾病的3317名病患,包含231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與1002名躁鬱症患者,結果研究發現這些病患增加癌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多出2.6倍。在肺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4.7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4.1倍;在大腸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3.5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4倍;女性乳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2.9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1.9倍。這些精神病患為什麼會引發較高癌症的發生風險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對於肺癌來說這些病患是不是與抽菸有關,乳癌發生是不是這些病患都不生育,另外是否也跟服用的精神治療藥物會增加泌乳激素的濃度有關,至於大腸癌增加可能跟抽菸、生活型態包括高脂肪、少蔬果,這些成因都還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知。患有精神疾病者死亡率比正常人增加50%,所以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還是很重要的。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高科技影像檢查於癌症篩檢方面的應用

台北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 莊琇真醫師/柯世琦醫師 


 


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中,癌症始終高居首位。雖然醫藥的發展一日千里,目前卻尚未有完全擺脫癌症威脅的方法。但是絕大多數的早期癌症如果能早期篩檢出來,其治癒機率都會提高很多。根據統計,包括X光、血液腫瘤標記、抹片、超音波等項目的傳統健檢,癌症篩檢率約為0.2~0.3 %,若再加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篩檢率約提高為0.5 %。但是上述數據還不足以說服大眾這些一般性健康檢查能有效的早期診斷癌病。於是各大醫院、健檢中心也開始提供高科技的影像檢查,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與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等。雖然PET與 MRI的檢查費用較一般健檢項目昂貴,但是其非侵襲性、高癌症篩檢率與短時間內偵測腫瘤的特性,卻讓它們在國內的健檢領域逐漸嶄露頭角。本文將就這兩項健康檢查的新利器做一簡單的介紹與綜合比較。


 


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振造影(MRI)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醫學影像檢查,是完全沒有輻射線、非侵入性的。其原理主要是將人體置入一個強大的磁場中, 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其旋轉排列方向。這期間原子核會吸收與原子核轉動頻率相同的無線電波(共振),一旦關掉了激發電波時,原子核就會釋放吸收的能量訊號,再藉由電腦將訊號收集處理,經過一段複雜的運算過程後,組合成影像。由於不同器官、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水分子釋放出來的能量訊號也就不同,所以能精準清楚的顯示體內各部位的斷層面解剖影像,並且不同組織間的對比解晰度非常高,亦可依照需求可以有多角度的呈現。上述的過程機轉,是完全沒有輻射的,在現階段所使用的磁場強度,對人體是安全的。安全度甚至可以用來檢查胎兒。檢查室的外牆屏蔽,基本上是在防止外界電波的干擾,而不是在阻絕機器所釋出的射頻無線電波,在最普遍磁場強度的1.5 T機型所產生的共振頻率是63.8兆赫,甚至比FM廣播頻率還要弱。在初期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名稱,為避免一般民眾誤解恐懼,於是就去掉「核」,而在後面加上影像(Imaging),簡稱「磁振造影」。


 


MRI發展至今,目前在臨床上,磁振造影被為廣泛的利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疾病的第二線診斷評估及追蹤。例如腦、脊椎神經系統疾病、體內各個部位腫瘤(實質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腎上腺、膀胱、乳房、子宮、卵巢、攝護腺等等)、心臟、血管性疾病及其相關的組織缺氧壞死(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骼關節系統疾病等,甚至對腦功能的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近來由於電腦技術的提升進步,使得影像品質更好,檢查時間更快。在過去被認為對MRI是困難的肺部成像,也早已不是障礙。


 


正子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正子攝影(PET)是一種非侵襲性的、具有輻射的功能性的分子影像檢查。目前已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正子放射藥劑來偵測腫瘤的病變,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利用癌症細胞具有葡萄糖代謝增加的特性做掃瞄的氟化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FDG)。 首先將微量FDG經由靜脈注入人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體內細胞吸收代謝後釋出訊號,之後再利用正子斷層掃瞄器偵測全身,將體內葡萄糖被吸收代謝的狀況影像再把訊號,經由電腦組合成。一般而言,癌細胞的代謝活動旺盛,因此會吸收比正常細胞多大約3至8倍的FDG。正子攝影便是利用這個特點,依照FDG被代謝的程度,協助區分已知腫瘤的良性惡性,或是依照FDG尋找未知癌症的原發部位,協助確認的病變的範圍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或是淋巴結是否有遭受癌症的侵犯轉移。


 


正子攝影是一種功能性的影像,成像的焦點是代謝的訊息,最好的影像解析度約在0.6公分,較無法提供相較於電腦斷層的0.5公厘及MRI的0.8公厘般精細的解剖影像,因此後來的PET結合了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成為所謂的正子斷層掃描(PET/CT),在進行PET檢查之後在同一部機器上再加作全身電腦斷層掃瞄,利用從電腦斷層所獲得較清晰的解剖影像進行影像融和作為對照,來得到更好的診斷結果。正子檢查本身具有輕度輻射,大約等同於人在一年內接受到環境的自然輻射量約2.4毫西弗(一張胸部x光片約0.02毫西弗)。但是電腦斷層本身具有相對較高的輻射量,一般大約是5至8毫西弗,因此這項檢查本身會帶來8~10毫西弗的輻射量。從過去的文獻中,PET在癌病的應用上其整體敏感性為84~87%,專一性為88~93%,在下列九種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黑色素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乳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的診斷分期上有相當優越的價值。目前為我國健保局亦將上述癌症(除子宮頸癌外)的病患納入PET檢查之給付範圍。


 


有一部份癌症(如腦瘤、部份肺腺癌、肝癌、膽道癌、早期胃癌、前列腺癌、腎臟癌、膀胱癌、早期子宮頸癌等),因為不會表現出高度的葡萄糖代謝率或背景活性太高,在正子攝影上可能無法被偵測出來,導致偽陰性結果。另外,正子攝影檢查偶爾會受到一些生理活性、發炎或感染病灶的干擾,而造成偽陽性的判讀。對糖份代謝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肌肉有較高的FDG被代謝,也可能影響判讀。


 


MRI或是 PET?


 


MRI和PET皆是在疾病醫療上重要及優越的檢查,性質不同,適用目的也不同,因此不容易也不需做好壞的比較。運用在健康檢查上,截至目前為止PET及MRI都未有定論。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這兩項檢查目前所發表的結果及特性來做比較。


 


MRI在一般的狀況是運用在局部單部位的疾病評估,台北榮總榮科中心是率先將檢查範圍擴及全身,在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內完成高品質的全身影像,藉此利用在健康檢查、癌病分期評估及治療後追蹤。MRI 提供的是精細的解剖影像,所以不僅是腫瘤病變,其他如先天性異常、血管性疾病、骨關節的退化性疾病等,都能夠輕易的被診斷出來。


 


依目前的統計數據而言,PET 或PET/CT的癌病篩檢率約為0.77~1.8%(平均值:1.3%),MRI則是3.1%,有較高的篩檢率。但是僅憑這些數據來斷定兩者的好壞優劣,似乎並不客觀。


 


首先MRI檢查的設定條件相當繁瑣,極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來調整檢查中需要的參數,以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因此對人力上的要求高過任何其他的檢查。即使一樣的廠牌機器,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品質。因此常需要廠商的技術性協助、醫療單位之間的交流及教育講習來提昇技術水平。另外好的影像品質也必須仰賴受檢者的高度配合,例如在檢查過程中儘量保持靜止不動以及在某些部位的檢查上需要短暫閉氣配合。另外受檢者也必須忍受躺在機器裡不算寬敞的空間,以及檢查中產生的噪音。最後影像的判讀上則十分倚賴醫師的經驗與耗時。所以檢查設定條件的不同和醫師人力上的投入可能會左右檢查的結果。基本上MRI檢查本身是不易疏漏的。


 


PET似乎在癌症篩檢結果上並不如預期的好,尤其是東京國立癌病中心於在2004至2005年,針對3000位高危險群的健康者所做的篩檢,只有0.77%癌病篩檢率,更訝異的是高達87%的偽陰性(有問題卻沒有被診斷出來)。造成PET在癌症篩檢方面不如預期的可能原因有幾個:


 


第一,FDG的代謝值是以標準吸收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 SUV)來表示,是單位組織吸收葡萄糖數據化的指標,大多數都以2.5做臨界值,超過2.5是惡性度高,低於2.5則是良性。但這不是絕對的,SUV會受體型、血中葡萄糖濃度、掃描條件的差異、圈選目標區域的差異、FDG劑量測量的誤差等影響,有些惡性腫瘤的FDG代謝值本來就偏低。例如部分以毛玻璃狀表現的肺腺癌,其腫瘤結構較鬆散及癌細胞分化較慢,很難呈現異常。而不少感染性疾病,像是肺結核病會有高於3.5以上的SUV,導致偽陽性結果。換句話說,以PET判讀有問題與否並不是黑與白,而是有灰階地帶,尤其當SUV落在2.5上下時。過去研究發現有不少肺癌大小在1至1.5公分以下時,SUV可能不會高過2.5。而該次篩檢出的癌症有很大的比例SUV小於2,造成偽陰性結果。


 


第二,篩檢的3000人雖名為健康者,卻是屬於高危險群。醫師在執行一般性的健檢工作時,態度時較為積極謹慎,任何輕微的異常,都追根究底查清,所以出現5.0%的高篩檢率,但有不少的癌症被發現在初期階段,仍無法經由PET檢查出來。這裡值得讓我們省思的問題是除了PET無法有效的偵測到最早期癌症之外,就是醫師的心力投入。基本上PET 影像比全身MRI影像的判讀容易且快,占用醫師時間人力相對少許多。PET/CT在設計上因為有加上電腦斷層的輔助,理想上應將兩者一起進行判讀。但實際上,經常只先看PET的結果,若是沒有問題,可能就忽略掉電腦斷層的影像結果,這樣一來就可能會遺漏SUV低的腫瘤。但是相反的,在PET上發現的異常,沒有顯現在相對應的電腦斷層時,亦是非常困擾的。基於某些原因下形成的偽陽性反應很有可能對受檢者構成不必要的壓力及恐慌,常會導致受檢者必須接受更多其他的檢查,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和精神壓力。相較之下MRI則少有這類的問題。總而言之,當PET 和電腦斷層的結果相左時,則需要醫師更細心的查證和其他檢查的介入輔助。


 


對於口腔、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初期癌病病灶,是由黏膜上開始發展,並沒有結實的厚度,與內視鏡相比,MRI和PET皆不夠敏感,容易造成偽陰性結果。所以無論是以MRI或PET進行健檢最好還是能搭配腸胃內視鏡及口、鼻腔的理學檢查,會是比較完整的。另外針對血癌,常規血液篩檢驗則是無可取代的。 


 


結語


 


全身性MRI 和PET/CT檢查各有不同的優點且兩者是可以互補的。就健康檢查的目的而言,MRI或許是比較適合的,因為其癌症篩檢率較高,檢測的疾病類型也比較廣、多元,並且毫無輻射性傷害,可是條件上必須有充分的醫師人力配合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品質。相較之下PET/CT檢查本身較為制式化、簡單(除了掌控藥劑生產及時效之外),判讀上也比較不耗費人力,投資獲利的空間較大,也因此在自費高階健檢醫療市場裡,PET/CT較為主流。而MRI檢查相對門檻高,所以相對少見。PET/CT的使用在已知癌病的情況下做疾病分期和治療效果的評估,尤其針對頭頸部腫瘤、轉移性淋巴結病變或是淋巴瘤,是較有優勢的。MRI和PET應用在癌症篩檢上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需要有好的醫護人力和其他的檢查配合,善用及搭配不同檢查的特性,才能造福大眾。目前常見到過度的商業性操作與宣傳,其實對於這兩項優越檢查的發展運用,絕對是負面的。對於有意受檢的個人,應充分給予瞭解檢查的特性和優缺點,避免讓人有過度的期待。冀盼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有更多新的癌症篩檢科技被發明出來,以造福廣大的人類族群。



乳癌新藥 Everolimus (Afinitor 癌伏妥)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最近幾年來,mTOR的抑制劑被發現具有抗癌的療效,其中之一即是everolimus,而要了解everolimus的特性與抗癌效果,必須先了解mTOR這個蛋白質. mTOR是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的簡稱,硬要用中文翻譯可譯做「rapamycin在哺乳類動物細胞的標靶」,看到這個名詞相信各位讀者和我一樣頭就大了,所以我們還是把它用mTOR表示就好.先談什麼是rapamycin(另名sirolimus),它是西元1975年在智利屬地復活節島(Rapa Nui)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中所找到的一個抗生素藥物成分。但在1991年後,rapamycin的作用標靶TOR才在酵母菌中及哺乳類動物細胞中找到。mTOR可分為mTORC1和mTORC2,其中mTORC1負責癌細胞多種與生長、繁殖有關的基因調控,故目前運用於癌症治療的mTOR抑制劑也是主要作用在mTORC1。在癌細胞中,有一個訊息傳遞路徑稱為PI3K-Akt路徑,這個路徑的下游有一個重要的蛋白質就是mTOR。這個路徑會接受到生長、繁殖、營養、能量、或氧氣缺乏的訊息,進一步就會活化mTOR,而造成癌細胞的生長、繁殖。從基礎的癌細胞研究已經證實,用mTOR的抑制劑,可使癌細胞更易於被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殺死,也可克服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抗性。


 


目前mTOR抑制劑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癌症研究上,包括惡性淋巴瘤、神經內分泌瘤、腎細胞癌、胃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等。常見的藥物包括everolimus(Afinitor癌伏妥)、temsirolimus(Torisel,特癌適)二者,以及rapamycin及ridaforolimus等,其中已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台灣衛生署核可的是癌伏妥及特癌適,本文就以癌伏妥為例做介紹。癌伏妥是口服的mTOR抑制劑,可以空腹服用或是和餐食一起吃,一般用於癌症的建議劑量是每天10毫克(mg)。癌伏妥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是26個小時,主要是由肝和腸道的CYP3A4、3A5及2C8代謝,所以還是要避免和CYP3A4的抑制劑或引發劑併用,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CYP3A4是許多口服標靶治療藥物的主要代謝酶,因此若同時服用CYP3A4的抑制劑,會造成如癌伏妥藥物在血中的濃度上升,這種狀況不見得增加療效,但卻容易增加副作用,這些CYP3A4的抑制劑如:aprepitant,clarithromycin,diltiazem,erythromycin,fluconazole,itraconazole,ketoconazole,verapamil,voriconazole等,而在食物中有名的即是葡萄柚。另一方面,CYP3A4的引發劑則會下降病患在服用如癌伏妥這類藥物的血中濃度,所以也不適合和癌伏妥併用,這類引發劑則包括: carbamazepine, dexamethasone, Phenobarbital, phenytoin, rifampin等。若一定要併服這些CYP3A4的抑制劑或引發劑,則須和醫師及藥師好好討論。


 


再來,談到癌伏妥對癌症的臨床療效,目前癌伏妥(及特癌適)被美國及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腎細胞癌的治療。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亮細胞型(clear cell),其致病原因在於癌細胞中所謂的VHL基因功能喪失,而且HIF這個蛋白質過度表現,使mTOR影響HIF的表現,因此使用癌伏妥這類的mTOR抑制劑會造成HIF下降,進一步造成癌細胞的生長抑制及死亡。在腎細胞癌病患曾服用sunitinib及sorafenib等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仍病情惡化的情況下,服用everolimus可延長病患疾病無惡化的時間,進而影響存活,只是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


 


在乳癌方面,mTOR抑制劑如癌伏妥有兩個應用方向,一是針對荷爾蒙治療無效的部分,另一則是trastuzumab無效的部分。停經後婦女若是罹患轉移性乳癌,若她的癌細胞是屬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則可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如復乳納(Femara)、安美達(Arimidex)等作為治療方式。但若無效,則面臨換藥或改為化學治療的狀況。2011年底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當用過復乳納或安美達治療的病患面臨藥物無效時,可改用諾曼癌素Aromasin合併癌伏妥,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由3.2個月進步一倍以上,達7.4個月,臨床獲益(指疾病進步或穩定)的比率由25.5%進步到50.5%。而另一個較小規模的研究發現,併用泰莫西芬(tamoxifen)也有相似的結果。另一方面,若罹患轉移性乳癌的病患屬於HER2陽性者,若使用賀癌平(trastuzumab)已經無效的病患,若使用癌伏妥合併賀癌平加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初步的報告發現反應率可達44%,而臨床獲益比更可達74%。這些研究成果都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帶來更多的希望。另外癌伏妥在各種惡性淋巴瘤、惡性肉瘤、惡性神經內分泌瘤等方面,都有一些初步進展,值得期待。


 


在副作用上,癌伏妥比較要注意的副作用包括口腔炎(口腔潰瘍或黏膜炎)、皮膚疹、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導致肝功能異常,及非感染性肺炎的問題。因此若有這方面的不適或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等時,就應盡早告訴醫師,隨時停止用藥或減少劑量,同時使用一些症狀控制的藥物,就可使病患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傷害,而因為癌伏妥的使用而獲益。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3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 今年恐破百人

國內乳癌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未滿30歲的患者人數有增加趨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今年4到9月針對大學生的乳癌防治調查指出,仍有一成大學生認為年輕人不會得乳癌;被問到應找哪些科接受乳癌定期檢查時,只有3成學生能正確回答「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高達7成學生回答婦產科、皮膚科或家醫科,顯示大學生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認知,仍有待加強。

 


年輕患者逐年增加


乳癌病友會最近積極走入校園,推出「防治乳癌,往下紮根」活動,透過各種宣導教育,喚起年輕人對乳癌的重視,並針對243位大專院校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只有三成大學生能正確回答乳癌的就醫科別,相對於該協會去年針對1309位一般民眾調查,有62.3%能正確回答就醫檢查科別,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菊秋認為,大學生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認知明顯不足。

 

黃菊秋引用衛生署統計資料指出,30歲以下乳癌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民國100年達到97人的歷史新高,今年很可能突破100人,讓人憂心。


 


為了提醒年輕人及早防範乳癌的威脅,黃菊秋表示,未來幾年裡,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不但將走遍校園,且不分男女,都納為宣導對項。她強調,男性也有千分之一罹患乳癌的機率,若能把他們訓練為種子部隊,將有助於全家的乳癌防治,成效也會更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去年國建局篩檢發現,45~69歲婦女中,每篩檢170位,就會找到1位乳癌患者,效益相當高。至於兩年篩檢率,也從民國99年的21.6%上升至100年的29.5%,預期今年將可達到31%。

 

她強調,台灣醫療與篩檢技術相當進步,若能藉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台灣的零期乳癌治癒率高達97.3%、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也可達95.5%。


 


 


全文網址: 3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 今年恐破百人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412934.shtml#ixzz28VAj5bGT
Power By udn.com


大部分罹患乳癌的女性都回到工作崗位

 


翰晃 | 2012 十月 04


 


醫師治療病患都是考慮能不能治癒或者延長病患生命,很少考慮到工作狀況,而為了生計能不能回到職場工作對她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醫師治療時要注意是不是會影響她的工作。這是一個瑞典的研究報告,分析了505名乳癌的女性,這份報告研究的對象是63歲以下的婦女,問卷調查在第4個月及16個月來調查她們在職場工作的情形,診斷乳癌16個月後有四分之三的回到職場工作,也就是有72%返回工作崗位,有15%的女性減少工作時數,有11%辭掉了原本的工作。這些女性能不能返回職場工作跟她接受的治療有關,如果接受化學治療,有25%必須減少工作時數,可能是因為化療帶來的副作用而且治療時間也要將近半年,所以讓病患無法全勤的工作,而接受放射治療跟手術的只有6%減少了工作時間。在美國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調查了1100名乳癌病患是不是返回職場,發現西班牙裔的女性接受化療後辭掉工作比白人及黑人要多,西班牙裔有24%,黑人有10%,白人只有7%,有些病患不願意回到職場是因為做的工作比較不重要,因此影響到他們回到職場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