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豆漿可降低脂肪肝

雖然日前傳出有人喝豆漿罹癌,但是豆漿的好處仍然很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研究小組發現,黃豆當中的大豆蛋白(在豆漿跟豆腐當中都存在)可以減少有害脂肪在肝臟當中累積,進而保護肝臟機能。研究負責人陳洪(Hong Chen,音譯)表示,這項研究意味著喝豆漿將可以改善脂肪肝的情況。


研究人員將老鼠分成胖瘦兩組,分別餵食豆漿、牛奶,結果發現瘦老鼠的三酸甘油脂沒有多大的變化,喝牛奶的胖老鼠也一樣沒有多大變化,但是喝豆漿的胖老鼠體內三酸甘油脂減少了20%。陳洪表示,三酸甘油脂是形成脂肪肝、新血管疾病的其中一項元兇,所以如果能夠降低三酸甘油脂,或許能夠有效降低脂肪肝的形成,讓肝臟能夠正常運作。


陳洪博士認為,這應該是大豆蛋白幫助肝臟修復一個很重要的代謝機轉,讓三酸甘油脂能夠順利地被代謝掉,所以才會出現三酸甘油脂指數下降的情況。陳洪博士指出,這項結果提供一個天然的方法,幫助肥胖的人順利地代謝掉肝臟內有害的脂肪,減少肝臟的負擔,保持肝臟功能的完整。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健康的行為可以減低乳癌的風險

我們都知道維持正常體重跟適當的運動的確是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最近美國Rochester大學Gramling醫師和他的團隊所做的分析報告發現乳房的健康行為:包括適度飲酒、規則運動、注意體重等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這項研究從1993年到1998年一共追蹤了86000名更年期後50歲到79歲的女性,問卷調查包涵這些女性家族有無罹患乳癌等,經過5.4年的追蹤,結果有1997名女性罹患侵犯性的乳癌,他分析的結果發現9979名有家族性乳癌的病患(母親或者姊妹罹患乳癌)有從事這三項健康行為者每一千人年發生率為5.94人,而沒有從事這三項健康行為者每一千人年發生率為6.97人;沒有家族性乳癌有這些健康行為者是每一千人年發生率為3.51人,沒有做者則是4.67人。也就是沒有這些健康行為者不論有無家族病史罹患侵犯性乳癌的危險係數各為1.5倍跟1.32倍。所謂乳房的三個健康行為的規範定義是什麼呢?研究是指每個禮拜少於七次的適度飲酒,每個禮拜至少有5次20分鐘激烈或中等的運動,身體質量指數(BMI)保持在18.5到24.9 kg/m2。台灣的乳癌發生率年年上升,適度飲酒不是一個問題,規則運動跟保持體重對於台灣女性比較困難,這三項如果能達成則對於減少乳癌發生率應該有幫助。


 


翰晃 | 2011 二月 01


老年罹患乳癌並不會影響壽命

年老的婦女如果被診斷為早期乳癌,在接受標準治療如乳房切除或乳房保留手術加放射線治療,壽命跟沒有罹患乳癌者是一樣的。


 


這是美國的Sloan-Kettering紀念醫院Elkin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他從1992年到2003年研究了65000名年齡在67歲以上的乳癌婦女,同時也研究了相同年齡但沒有罹患乳癌的17萬名婦女,經過了8年的追蹤,所得到的結論是如果是零期跟一期的乳癌婦女壽命跟沒有罹患者一樣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於更長,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他發現如果年齡在80歲以上罹患乳癌者的壽命則跟沒有罹患乳癌者相同,零期的五年存活率是72%,第一期是66%,死亡原因只有6~8%是乳癌,最常見的死亡原因還是心臟血管疾病。80歲以下罹患零期乳癌者反而比沒有罹患乳癌者的壽命多了五年,零期的五年存活率是89%,第一期是87%。


 


罹患零期及一期乳癌婦女壽命較長的可能原因是他們會對自己身體健康非常小心,從事一些身體健康檢查,對照組反而會忽略這些檢查,因為美國高齡婦女大部分的死亡原因只有一部分是因為乳癌,但是大多數都是跟心臟血管疾病有關。這也是婦女罹患零期乳癌後因為注重自己身體健康而從事有規則的篩檢,除了治療癌症之外,也治療了其他老年疾病,因此而延長了壽命。


 


翰晃 | 2011 四月 08


乳癌腦部轉移的治療

我們的大腦,是生命的中樞,也是上帝創造人類偉大的傑作。它掌控了我們的行為思考,以及許許多多複雜且細緻的功能。當大腦被疾病侵犯時,如何降低它的功能損傷是醫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國內女性病患而言,乳癌目前的發生率排名第二,僅次於子宮頸癌,死亡率排名第四,也緊追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之後。隨著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篩檢的普及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還不錯;但對較晚期才診斷的病患而言,就只能做症狀控制及治療了。一般來說,近80%乳癌轉移會在前兩年內發生,轉移處較常發生在骨骼、肝臟、肺部及腦部;而已發生轉移的乳癌患者仍有15-20%機率發生腦部轉移。腦部轉移會使病人在神經學方面、認知方面以及情緒方面發生嚴重的障礙,往往讓照顧者身心俱疲。腦部轉移病人預後不佳,未治療者大約只能存活1-2個月,經治療者存活期中位數大概為6個月。


經研究發現,乳癌患者發生腦部轉移的相關因素為(1)年輕病患(2)腫瘤大小(3)淋巴結轉移數(4)BRCA 1基因突變者(5)賀爾蒙接受器陰性者以及(6)Her2/neu腫瘤基因過度表現者。一旦病人發生腦轉移,可依病情選擇以下的治療方式:


(一)手術切除:
目標是確立診斷,立即緩解腫瘤及周邊水腫壓迫所造成的神經學症狀。試圖切除廓清顱內病灶,以期對於控制病情、改善病人生活品質及延長存活期有所幫助。此方法僅侷限於活動力尚可、只有單一腦轉移,且無其他臟器轉移的乳癌病患。一般來說,醫師會在病患接受手術後,加做全腦放射治療以增強療效。


(二)全腦放射治療:
目的是用來緩解症狀與延長生命,是大多數腦部有多處轉移病人的標準治療。全腦放射治療有急性與慢性的副作用,急性副作用包括掉髮、皮膚炎、中耳炎、疲倦,但此為可逆的,治療中止後症狀自然慢慢改善。慢性副作用包括慢性中耳炎合併積水、頭暈,較嚴重者會有腦神經功能失調、認知障礙以及小腦功能失調。為了減少神經功能的傷害,有人建議僅用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而保留全腦放射治療於補救之用。然而,就目前為止,全腦放射治療仍然是腦部轉移治療的基礎。


(三)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
就是一般所謂的光子刀/鈷-六十伽瑪刀。刀其實是形容詞,描述使用它治療時照射部位銳利、範圍界限清楚,如外科手術刀切割一般。它是一種精確定位聚焦式的高劑量放射治療,較傳統放射治療的照射範圍小,每次給予的劑量也較少。而SRS的好處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對病灶施以單次高劑量放射治療,使標的吸收到高劑量放射線,而四周正常組織則相當少;只要遠離目標區,治療的等劑量曲線很快下降,減低不必要的傷害,副作用自然少很多。這種治療適合2至4顆腦轉移病灶的病人。


(四)藥物治療:
重點是症狀治療,其中包括常用的皮質類固醇。它藉由降低腫瘤微血管的通透性而使腫瘤周圍水腫減輕。另外降腦壓用藥也常用來減輕因顱內病灶導致腦壓上升的不適。至於化療藥物,通常效果不佳,因為一般乳癌的常用藥,例如紫杉醇及賀癌平(一種單株抗體),均不易通過腦血管屏障。雖然如此,有研究報告指出,“賀癌平”雖然無法通過腦血管屏障,但是當它與其他化療藥物合併用在腦轉移病人身上時,卻有無法解釋的“全身性反應”以及延長存活期的情形。近十年來,各種標靶治療陸續問世,我們可以將標靶治療比喻成“導彈”,精準的知道敵人的位置來進行攻擊;而化學治療則可喻為“炸彈”,對腫瘤所到之處進行全面式攻擊。所以可以想像,標靶的副作用以及對正常組織的傷害肯定是比化療少很多。目前標靶治療可以歸類為(1)單株抗體,專門針對癌細胞的表面抗原,如治療乳癌常用的herceptin “賀癌平”(2)新生血管抑制劑,專門抑制供應腫瘤生長的血管,如治療大腸癌常用的 avastin“癌思停”(3)阻斷癌細胞傳達生物訊息的小分子藥物,與乳癌有相關的新藥是lapatinib,此藥目前國內正進行臨床試驗,盼望能夠對腦轉移病患提供一線生機。


另外,除了腦部轉移,乳癌導致腦膜轉移的情形也不少見。腦膜轉移的臨床症狀包括腦神經病變以及馬尾症候群 (大小便功能喪失、下半身動彈不得),一般以局部放射治療來減緩症狀。研究發現,從脊髓腔内注射化學藥物往往帶來許多副作用,且對存活以及療效幫助不大。至於脊髓内轉移則比較少見,治療也是以局部放射治療為主。


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治療的多元化,早期乳癌的復發和死亡率已顯著降低。然而晚期乳癌特別是伴有腦轉移時,其治療仍是臨床上有待攻克的瓶頸和挑戰。期盼新一代的小分子標靶治療在未來有更佳的臨床試驗結果,能提供這群病患更有突破性的治療。


 


屏東基督教醫院 血液腫瘤科 傅雪美醫師


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婦女上大夜班 乳癌風險增3成

(法新社巴黎19日電) 法國研究人員今天表示,上大夜班可能會使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 30%,這是「在統計上重大的」風險。


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主任古內(PascalGu enel)告訴法新社,這項研究把上大夜班與基因突變、 高齡婦女首次懷孕以及荷爾蒙治療列為同樣等級的風險因子。


他舉例說明,抽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 大約是上大夜班婦女得到乳癌風險的8倍。


全球每年約有130萬名婦女確診罹患乳癌。


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 他們發現夜班和乳癌的關聯性,「主要出現在上大夜班的婦女, 這些女性上大夜班超過4.5年,平均每週不到3天」。


研究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Jou rnal of Cancer)。


研究在法國進行,對象是1232名在2005年至2007年診斷 出罹患乳癌的婦女。


科學家表示尚需進一步研究才能釐清原因。


科學家提出的假設因素包括「生理時鐘」基因受到干擾、 內在節律失序以及睡眠減少造成免疫系統改變。(譯者: 中央社陳怡君)1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不一樣

翰晃 | 2006 九月 01


乳癌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會發生,男女的發生率比是1:100,男性乳癌的治療與女性一樣,但最近美國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大學Nahleh醫師所做的分析,男性乳癌與女性乳癌還是不一樣,以前男性乳癌較少所以要統計分析較困難,但Nahleh醫師將120家榮民醫院有3,025位乳癌病人,其中男性為612位、女性為2413位,做有系統的分析。結果發現有很多地方不一樣,男性平均年齡是67歲、女性平均年齡是57歲。男性的乳癌以黑種人發生率比白種人高、癌症臨床期別較惡性也較晚期、腫塊較大、診斷時淋巴結腫大。病理組織分類方面發現男性以乳管癌居多,原位的乳管及小葉狀癌反而比女性少;男性乳癌的荷爾蒙接受體ER與 PR分別是60%及52%,而女性是53%及47%,所以男性乳癌的荷爾蒙接受體比女性高,也由於男性乳癌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者居多,所以大部分的病人都是接受荷爾蒙治療。研究發現男性有荷爾蒙接受體過度表現者與女性一樣接受荷爾蒙治療,但治療的反應及存活期都比女性差。若以臨床分期來區別治療效果,則第一、二期的男性乳癌比女性差,而第三期及第四期的全存活期與女性是一樣的。如果依照淋巴結的有無侵犯來講,沒有淋巴結轉移的男性存活期比女性為差,有淋巴結轉移者,兩性之間並沒有什麼區別;至於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男女的存活期沒有區別,從Nahleh醫師的研究我們知道男性乳癌發生率不可忽視,他們的病理分類對於治療的反應及預後等問題還是男女有別,因此對於男性乳癌的治療觀念還是需要修正。

流產跟乳癌發生率無關

翰晃 | 2006 十月 27


懷孕的婦女比較不會罹患乳癌,但是流產過的婦女是否較容易罹患乳癌,目前還不清楚。英國牛津大學Reeves醫師做了這方面的研究,從1992年到2000年他共研究267,361名女性,包括9個國家共20個研究中心的資料,追蹤6.6年後其中有4805被診斷為乳癌,他調查統計的結果63%沒有流產的經驗、33%至少有一次以上流產的經驗,流產者中20%為自然流產、16%人工流產、3.8%是兩者都有,研究分析的結果發現,自然流產與非自然流產者與乳癌的罹患率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所以結論是流產與乳癌的發生無關。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Aromatase Inhibitor對BMI過高的年輕乳癌病患沒有療效

翰晃 | 2011 七月 15


Aromatase Inhibitor是用在更年期後的女性乳癌病患,但是如果乳癌病患經過化學治療後沒有月經的話也可以使用,同時跟卵巢抑制劑一起使用才有療效。這種治療方式Aromatase Inhibitor是不是可以取代傳統Tamoxifen加上卵巢抑制劑呢?最近Vienna醫學大學的Gnant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這個試驗叫ABCSG-12的臨床試驗,這項試驗是將卵巢抑制劑goserelin合併Tamoxifen或者是anastrozole(Aromatase inhibitor),Aromatase Inhibitor用於更年期前荷爾蒙陽性的乳癌病患,將573名體重過重的乳癌病患跟1111名正常體重的乳癌病患來比較疾病復發的危險係數,結果發現體重過重者多了24%疾病復發的機率,但全存活期是相同的。他們還發現使用goserelin合併Tamoxifen這組的病患體重有無增加完全不影響療效,但是使用anastrozole就會有所區別,也就是體重過重復發的危險比率是15.1%,正常體重者只有9%,也就是體重過重者又使用anastrozole這組會增加60%的復發危險性,也會增加兩倍死亡的危險性。所以更年期前的女性病患使用傳統Tamoxifen加上goserelin當作輔助療法或新的Aromatase inhibitor加上goserelin最後的存活期都是一樣的,但是如果體重過重,還是必須利用傳統的治療方式。

不孕症用藥會造成乳癌嗎?

台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 2011 八月 05


 



最近有新聞媒體報導,某知名女星因多次接受所謂「生殖協助技術」求子、注射不孕症用藥,竟然「因此」導致乳癌,所幸目前乳癌治療順利。此新聞引起許多女性朋友的恐慌。湊巧的是,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也頒給了生殖協助技術的先驅、試管嬰兒之父:羅伯、愛德華,他在1978年成功創造了全球首例的試管嬰兒。在台灣,目前生育率已達全球倒數第一,女性朋友因為經濟自主等諸多社會因素,不婚、晚婚的比比皆是,因此晚懷孕、晚生育變成常態,不孕的問題在台灣也就十分常見。最近政府也考慮補助不孕家庭生殖協助技術的醫療費用。本文不討論生殖協助技術本身,回到正題,生殖協助技術或其使用的不孕症用藥,如排卵針等安全嗎?會造成跟荷爾蒙密切相關的乳癌或卵巢癌嗎?


 


常用於人工生殖協助技術的藥物有幾類,一類是性腺激素釋放素(Gonadotropine-Releasing hormore GnRH)如Leuprolide Acetate(柳菩林)及Cetrotide(欣得泰),這類藥物的主要用途是調節排卵功能;第二類則是濾泡刺激素 (FSH,如Gonal-F果納芬),它是用來幫助卵泡發育成熟,第三類藥物則是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如Ovidrel高必得, Pregnyl保健寧),它是用來幫助卵子排出。第四類尚有黃體素製劑,包括Provera(普維拉)、Duphaston(得胎隆)、Utrogestan(優潔適)、及Crinone(快孕隆凝膠)等。其他尚有Clomipherne(快樂妊)、Letrozole(復乳納)等,可幫助卵泡發育成熟。當然也有一些女性朋友可能會用到的其他藥物包括類固醇、Avandia(梵蒂雅)等。這些藥物各有各的功能及副作用,也因醫師和不同狀況病患選擇不同的療程及作法而有不同的打法和劑量,及所引發的副作用。但大致上這些藥物雖然會導致女性內生性雌激素與黃體素濃度的變動,但不至於導致婦女發生如乳癌或卵巢癌等的癌症。而經人工生殖協助技術所得到的小孩,也不至於有任何癌症風險的昇高。


 


討論人工生殖協助技術及其使用藥物是否和乳癌有關的研究在歐美已經有許多回溯性、以流行病學角度討論的論文出現,就以美國2003年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為例,對所有的婦女而言,使用不孕症用藥並不會增加乳癌的風險。2002年以色列統一使用生殖協助技術的婦女,也發現他們的各種癌症發生率並未增加。而2004年澳洲針對不孕的婦女研究則顯示,不孕婦女接受或不接收生殖協助技術在乳癌造成的死亡率上並沒有差別。


 


基本上,目前全世界約有十分之一的夫妻須要靠生殖協助技術來幫助懷孕。從上面的內容可知,雖然有些零星的病例報告懷疑不孕症用藥可能造成乳癌,但從大規模的長期追蹤看來,至少從1978年之後至今30多年,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認為不孕症用藥會造成乳癌。但比較有問題的反而是晚生小孩,根據美國2003年發表的研究,41歲生第一個小孩的婦女比23歲生第一個小孩的婦女,乳癌發生的機率增加3.7倍之多。而另外常被提及的則是「不生小孩」的問題,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並不是很確定,但許多學者仍認為未曾生育的婦女發生乳癌的機率比曾生育的婦女提高2-4倍。


 


至於不孕症用藥在反覆刺激卵巢的情況下,會不會造成卵巢癌?同樣地,大部分的醫學研究也認為不會,反而是「不生小孩」是增加卵巢癌風險的危險因子之一。


 


總之,我們鼓勵所有的婦女朋友若有計畫要生育,就儘量早生(如30歲以前)雖然就現在的社會型態而言不見得容易做到。而不孕症用藥基本上並不會提高乳癌、卵巢癌及其他癌症發生的機率。不生小孩不僅將來對台灣的「國力」不利,也可能會提高乳癌及卵巢癌發生的機會。某知名女星接受所謂「生殖協助技術」求子、注射不孕症用藥,與其發生乳癌,最有可能是兩件獨立事件,不應混為一談。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罹患乳癌後體重又增加的病人會減少活命期

此篇為美國哈佛大學Kroenke教授所提出的研究報告,他在婦女健康研究計劃裡面,曾經追蹤5,204名罹患乳癌病人的體重,結果發現,診斷乳癌以前的體重與癌症的死亡、及總致死率有關,但是與復發無關,特別是更年期前且從未抽煙者。從未抽過煙者在診斷後體重又增加者,會增加乳癌的復發、死亡及總死亡率。這些女性的乳癌死亡率是指她們在診斷的時候體重是正常非過重者。Kroenke博士他提到,診斷以後的女性大約有60%以上的病人有體重增加的狀況,所以維持病患體重是很重要的一個課程。所以我們醫生在治療乳癌的病人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他們的體重,尤其是在飲食的控制及身體的活動上,以提昇這些女性病患的存活率。


 


BY 翰晃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乳癌防治

這是"新加坡乳癌基金會"的廣告,提醒大家除了注意妳的痘痘、亂髮及肥屁屁更應該關心𠄎𠄎的健康哦!


BY

黃子芹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我依然美麗

陳錦安 | 2011 十月 03



<遇見”癌”>
十八年了,沒錯! 是十八年前動的乳房切除手術,
回想起來,一切過程卻是如此清晰仿若昨日,
還記得,才剛為自己勇敢的結束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感到慶幸,
就像一匹脫疆的野馬正想好好的在蔚藍的天空下,盡情的馳騁,享受自由的可貴
用一連串的進修課程來彌補早婚生女,沒能留學的遺憾
感到疲倦是個警訊,可是當時不懂,也不夠愛惜自己
等到拖著透支的身體回到台灣,朋友以懷疑的眼光質疑兩邊大小極不平衡的乳房
好強的我還戲謔的說"沒錢隆乳先做一邊",是拒絕承認自己是那個倒楣鬼吧!
在好朋友怜慧的安排下,帶著小說,一個人輕鬆來到醫院,滿心認為真是多此一舉
陳啟明大夫的親切,讓我很放心,只是不解,為什麼他需要眉頭深鎖?
"嗯! 沒事找名醫麻煩",看在好友關心我的的分上原諒我吧!下不為例
啊? 找病理醫師立即穿刺? 天啊,好大一支針,要顧及形象,當然不能大叫
診療室內氣氛凝重,拿著小說門外等候,依稀聽到護士說"是鈣化啦...."
"是嘛! 我說沒事嘛!",偷笑,繼續看我的小說等待報告
陳醫師再度請我進診療室,眉頭皺得更深,
"有那麼嚴重嗎?不就是鈣化嗎?""啊?鈣化報告不是我?"
陳醫師仔細的解釋X光片上的種種.....腦子一片空白,他再說誰啊?
我竟然拿起皮包,鞠了一個躬,什麼話也沒說,帶著不爭氣的眼淚就走了,只聽到護士小姐在後面喊著
"腫瘤已經很大,要立刻開刀,不能拖啊......"


<告別親愛的乳房>
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個晚上,好吧!割頭也不過碗疤大,切就切吧! 誰怕誰!
感謝陳醫師對我的包容,更特別花時間讓我面對現實,不再逃避,短短一天趕緊安排開刀前的準備工作
媽媽才剛因為肝癌過世,爸爸一定承受不起心愛的女兒也要面臨癌症折磨,
如何是好?就為他安排個三天的身體檢查吧
下雨的清晨,送爸爸進中心診所報到後,隨後到孫逸仙癌症中心(現在的和信)入院
好友素貞老早從三芝趕來,鐵青著一張臉,不知情的護士,還以為她才是病人呢
把兩個遠在美國的兒子,女兒照片掛在病房的牆上,我要一醒過來就看到他們
呆坐病房中,竟然不是抱頭痛哭,
一句”太可惜了!這麼漂亮的乳房就要割掉了!?” ,”不甘心!”拍照留念吧!”
念頭一起,隨即行動,天啊!竟然在應該是愁雲慘霧的病房中,我擺各種姿勢拍了裸照,
在難以遏止的笑聲中我被推進了開刀房,告別跟了我41年美麗的乳房…..


<走過死亡的陰影>
不知道要如何面對成為”半邊人”的自己,真想把浴室的鏡子打破,
連翻身都帶來巨痛的我,好懷念那些”輾轉”不成眠的夜晚,
化療讓我變了一個人,喜愛的香水成了催吐劑,枕頭上的髮絲更是令人怵目驚心
打針後的冰冷身體彷彿是一具活死人,那個美麗的我已經不知去處!
不禁問天,為何如此坎坷?
怎樣才能讓自己不要再吐?深呼吸有用嗎?
突然看到書桌上一本被我冷落許久的書,是清華大學盲友有聲書籍委員會寄來的
加入清華大學志工,為盲人錄製有聲書,是很久的事了,總是給自己找理由拖拖拖
好了,這下沒理由了,唸吧! 調整呼吸,打起精神,為別人做點事總比等死好
不知不覺當中,一本書沒多久就念完,不再吐了,”人”也清爽,活了過來
拿了好幾個淋巴,右手腫得蠻嚴重,連舉手也困難,可是站在牆邊做”爬牆”運動就像個白癡
無意間跟著朋友到王美幸老師的畫室,竟然激起我想要留下生命痕跡的渴望,
畫吧,管他像花還像草,只要活著一天就應如春花般美麗,盡情的畫吧!
一幅接一幅的畫,手不再痛,也可以舉高,
癌症第三期,不樂觀吧,來探病的朋友,只要喜歡,就送一幅畫作為告別紀念吧,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的很歹勢,人沒死,畫嘛,普通而已,丟臉喔!


<我依然美麗>
滿五年時,我做了乳房重建,不再為義乳掉入游泳池內的噩夢困擾
在天主的悅納下,我領洗成為天主教友,隨神父到監獄,勒戒所傳福音,教唱聖歌
我認真的教學,自詡為音樂大使,希望能讓大朋友小朋友都愛上音樂
更重要的是,讓周遭的朋友們感受到我擁抱生命的可貴
是的! 我依然美麗,不,應該說是我比以前更美麗!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乳癌術後及早復健 可預防併發症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最新資料顯示,乳癌發生率為女性十大癌症的第一位,其死亡率為女性癌症的第四名,每年新增超過八千名患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宣宏說,治療乳癌的外科手術不僅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患側乳房,大多數需合併摘除同側腋下淋巴結。手術後伴隨而來的不良影響,術後可能會造成患側手臂疼痛、淋巴性水腫、冰凍肩、感覺麻木、肌肉無力、關節活動度受限,以及手臂功能障礙等合併症。


根據國民健康局2010年的資料顯示,台灣乳癌患者好發年齡介於41至50歲,此年齡層的婦女大都是兼顧家庭的職業婦女,需要家庭與工作兩頭忙,心裡又害怕丈夫嫌棄,因此常常伴隨有恐懼、沮喪、焦慮不安與無助等症狀。由此可知乳癌術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活動的執行,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如何幫助她們走出創傷與提升手術後的生活品質,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是現在應該著重目標。


陳宣宏表示,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在增加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的瘦肉量增加、體脂肪及腰圍降低,以及生活品質量表中,身體功能面向有顯著效益。更重要的是,接受復健運動訓練並不會增加淋巴水腫及運動傷害風險。因此,乳癌術後及早復健運動對於乳癌術後患者而言相當重要,不僅可以預防併發症產生,進一步有助於幫助恢復自信,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幼時放療 長大易得乳癌

台灣新生報作者: 【中央社波特蘭5日專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 267 上午12:02


最新醫學研究發現,幼年時曾罹患癌症, 接受過胸腔放射線治療的女性,成年後得乳癌的機率將大幅提高。


紐約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研究人員昨天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 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於芝加哥舉行的年度會議上, 發表最新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小時候因為得過癌症,而接受胸腔放射線治療的女性, 即使當初只接受了低量放射線,長大之後得到乳癌的機率, 仍將大幅增加,因此必須定期接受乳癌篩檢。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200多名參加「 幼時罹癌康復者研究」婦女的健康資料,以及4570名身為「 婦女環境癌症與放射線流行病學研究」 研究對象家庭成員一等親婦女的健康資料。


「婦女環境癌症與放射線流行病學研究」 的研究對象是醫師診斷確認得到乳癌之後,仍然健在至少1年以上的 女性。


研究結果發現,幼年時期曾經得過癌症的女性當中,約有24%還未 滿50歲就得了乳癌。小時候曾經得過何杰金氏淋巴癌的女性,則有 30%在還沒50歲時就得了乳癌。


如果在幼年時期曾經接受胸腔放射線治療,劑量在10戈雷(Gy) 至19戈雷之間,這些女性約有7%40歲之前得到乳癌, 如果小時候接受胸腔放射線治療劑量在20戈雷以上,則有12% 40歲前罹患乳癌。


主持這項研究的史隆凱特靈紀念醫院研究人員莫斯柯維茨(Chay a S. Moskowitz)發表聲明指出,近年來醫療技術日益進步, 放射線劑量也趨於減低, 放射線治療目前仍在治療許多兒童癌症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主要目標則是希望治好更多癌症病童, 並且減低他們未來可能面臨的健康問題。


莫斯柯維茨進一步表示,這項研究結果顯示, 如果小時候曾經接受低劑量放射線治療, 但目前卻沒有接受定期乳癌篩檢的女性, 可能面臨了得到乳癌的高度風險, 為了身體健康應該開始定期接受乳癌檢查。


維他命D可以改善Aromatase所引起的肌肉骨頭酸痛的副作用

最近乳癌的荷爾蒙治療無論在乳癌的預防或者乳癌的治療上已經由Aromatase inhibitor(AI)取代Tamoxifen,但是AI有其副作用,服用一段時間後有50%的病患會引起肌肉跟骨骼酸痛,導致不得不停藥。最近華盛頓大學的Rastelli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用高劑量的維他命D2可以減輕服用AI引發的肌肉和骨骼酸痛副作用,他的研究一共收集了60位病患,每天至少服用AI兩個月以上,每週打一次給予高劑量的維他命D2,經過八個星期追蹤後發現確實可以減少肌肉和骨骼酸痛。維他命D2為什麼可以減少AI引發的肌肉和骨骼酸痛副作用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從臨床上來看確實可以減少肌肉和骨骼酸痛副作用的發生,不過使用高劑量的維他命D2還是有它的副作用在,研究報告中經過八個星期追蹤後有5個病患,4個是服用維他命D,1個是對照組,發現高劑量的維他命D2會增加小便裡面鈣的排出,所以使用高劑量的維他命D2必須要很小心,定期追蹤小便裡鈣的排出,以免為了減少肌肉和骨骼酸痛又增加新的副作用的發生。


 


 


 


翰晃 | 2011 十一月 17


短期等待外科手術似乎是很安全的

在台灣常常有些外科醫生在門診診斷出了早期乳癌的病患,第二天或第三天就要病患去開刀,使得病患沒有一點心理準備產生術後的焦慮跟心裡上的不平衡,到底被診斷出早期乳癌應該馬上開刀還是應該多等兩三個禮拜呢?這個問題很少被討論過,不過最近美國M.D.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的Meric-Bernstam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是可以等一下,但是不能夠等太久。他一共收集了818名罹患早期乳癌的女性,發現被乳房攝影診斷為早期乳癌到手術的平均時間是三個禮拜,從第一天到四個月都有:如果病患要接受乳房重建手術大約是被乳房攝影診斷後等待一個月;但是沒有作重建手術只有19天;而女性如果是要把乳房全部切除要等26天;只有局部平均是17天。Meric-Bernstam醫師衡量這些病患的時間跟年齡的關係,發現並沒有因為等待一個月而讓乳房腫瘤的惡性度增加,所以他認為在X光診斷後可以稍微等待一下,讓病人能夠瞭解跟調適後再動手術,因為畢竟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徵,心理上能夠達到平衡後再動手術比較有幫助,但是他也提醒這個時間不能延長太久,會對病情有所延誤,等待一、兩個禮拜之內是可以讓各方面都接受詳細檢查再動手術是比較好的。不過話說回來到底馬上手術跟等待三、四個禮拜動手術會不會影響病患的存活呢?目前還沒有很好的答案,還是需要作研究才能知道。

乳癌手術後之「乳房重建手術」

台北榮民總醫院 外科部重建整形外科 馬旭 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 重建整形外科 吳思賢 主治醫師


 


癌症早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其中乳癌更是令女性聞之色變!『乳房』為女性主要的象徵,它代表著女性的曲線美,也代表著母性的光輝,更是孕育新生命所必需的。當病人得知罹患乳癌而需要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時,總是對病人的身體與心理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傷害,除了恐懼死亡之外,更害怕癌症治療後又再度復發甚至轉移、或是接受癌症治療所引起的併發症等等;再者又因為身體外觀的殘缺而造成的心理問題,更甚於身體表象的損傷。所以,在病人心底深處,癌症總是和死亡有著相連結的陰影。乳房切除手術除了對女性身體外觀的破壞,還會產生心理上相當大的打擊。儘管乳房切除手術只是切除身體上一部份的器官,但失去的卻是女性極其重視的外在性徵之一。殘缺的身體表象越久,調適的時期也就越長。其中所隱含的痛楚,不管是身體上的或是心理層面的,都不亞於癌症本身。因此,一個整體的乳癌治療,不應只是驅除癌症病魔而已,還應包括形體上的重建與生理及心理上的復健。


 



根據國外文獻報導,利用「乳房重建手術」,除了能重建失去的乳房外,也能穩定病人的情緒,降低病人的焦慮,兼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乳房重建手術需要病人與醫療團隊互相密切的配合,除了考慮乳癌的治療之外,病人的期望及心理狀況,也必須列入考慮。很幸運的,乳房重建手術對現今的女性而言是可得的選擇,即使已經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也可再經由乳房重建手術來得到較佳的乳房外觀,可使病人回復原有的生活型態,並重拾往日的吸引力及自信心。


 


乳房重建手術的種類,若以重建的組織來區分,大致可包括:(1)以自體組織重建、(2)以人工合成植入物重建及(3)同時以自體組織與人工合成植入物重建等方式。近幾年來,由於醫療技術的進步,還發展出利用自體脂肪移植的方式來進行乳房重建。以自體組織重建,使用的是自體的皮瓣組織來進行重建,其重建手術的方式又可以分為局部皮瓣重建手術與顯微自由(游離)皮瓣重建手術,而可以選擇的皮瓣有很多種,例如:腹部的橫向腹直肌皮瓣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Flap,簡稱TRAM Flap)、背部的闊背肌皮瓣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簡稱LD Flap)、臀部或腹部的穿通皮瓣 (Perforator Flap)、大腿的前外側穿通皮瓣 (Anterior Lateral Thigh Flap,簡稱ALT Flap)、大腿內側的股薄肌皮瓣 (Gracilis Flap)等等。若以人工合成植入物來進行重建,首先會將一個組織擴張器 (Tissue Expander) 埋入乳房組織缺損的區域,病人於出院後,須定期的回重建整形外科門診追蹤並接受組織擴張器內的充水療程,利用定期充水進入組織擴張器的方式來擴張其表面的皮膚與缺損的空間,以利將來可以把組織擴張器取出且同時以人工義乳置換入乳房缺損的位置內。而人工義乳的材質又可以分為:(1)光滑面食鹽水袋義乳、(2)光滑面果凍矽膠義乳 (Smooth silicone gel implant)、(3)粗糙面或稱為絨毛面果凍矽膠義乳 (Textured silicone gel implant)。以上這些都是本國衛生署核定可以使用在乳房重建手術的義乳材質。當然不同的材質與手術方式,其價位均不相同,且術後的照顧與復健方式也有所差異。重要的是,不論選擇使用哪一種方式、組織或材質來進行乳房的重建,病人與家屬都必須在手術前與整個醫療團隊進行審慎且詳細的討論與評估,千萬不可人云亦云而草率魯莽的隨意決定。乳房重建手術的選擇必需考量多方因素,包括病人過去的疾病史、手術史以及生活習慣(如癌症治療的經歷、糖尿病、腹部及胸部手術、肥胖、吸菸等等),都會影響手術的成功率及可能之併發症,因此務必要在手術前充分告知這些狀況以供手術醫師進行手術前的評估。因為沒有單一且完美的乳房重建手術方法可以適合所有的病人,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乳房重建手術方式。


 


至於何時才是適合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時機呢?大致可分為二種:(1)立即重建 (Immediate reconstruction)、(2)延遲重建 (Delay reconstruction)。立即重建意指在乳癌行乳房切除手術的同一時間就接著進行乳房重建手術,這麼一來可減少手術的次數、二來可以縮短住院天數,但由於未定的因素仍然很多,所以需要多一些時間與病人溝通,使病人在心理與生理上都有充分準備才行;而延遲重建方面,醫師與病人都有充裕的時間溝通,病人的心理也有充分準備,對乳房重建手術的優缺點均充分了解後再做決定,雖然費用較高且較費時,但術後滿意度也不錯。乳房重建手術可選擇的重建組織與手術方式很多樣化,不論是以自體組織或以人工合成植入物重建乳房,都只能儘量相似於對側乳房之外形,並無原本乳房之功能性。至於乳頭和乳暈的重建,通常會等重建手術完成後三至六個月再做;乳頭和乳暈重建的方法也有數種,一般而言都可達到滿意的結果。但每一種醫療手術都有其不確定性,病人應與所信任的重建整形外科醫師討論並瞭解各種手術之優缺點後,再決定一個最佳且最適合自己的重建手術方式。


 


專業醫療人員應提供乳癌病人更完整的醫療及資訊,並協助轉介。倘若罹患乳癌是既定事實,不論是否認、或是逃避,都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唯有儘快和所信任的乳房外科醫師深入討論乳癌疾病的嚴重程度及其治療方式,以謀求適當的治療方法才能讓心理的負擔及壓力減輕;並再進一步由重建整形外科醫師評估其接受乳房重建手術之可能性與其最適合自己的重建手術方式。於今日醫學昌明、社會富裕的日子,當然不只是癌症治療而已;更希望經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與適合且恰當的乳房重建手術,讓病友重新獲得所失去的!



大部分的乳癌女性病患都參與決定自己的治療

大部分乳癌病患目前都是由醫師來決定做治療,但是最近由於醫療知識的提昇,一些醫療方式可以在網路上取得,讓病患能夠容易的瞭解這些治療方式。尤其是早期乳癌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可以選擇,所以慢慢的開始並不是完全交由醫師來做決定,有三分之二的女性病患都會參與決定加入何種治療。這份研究報告是由Virginia公衛大學的Richard Brown醫師所提出的,他研究了683名女性從被診斷為乳癌後的決定治療的方式分成三種,一種是由女性病患自己完全控制,第二種是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第三種是完全交由醫師來做決定,結果發現只有28%的病患是完全交由醫師來做決定,有46%並不希望由醫師來做決定。在683名病患之中有282人在跟醫生溝通後改變了她們的決定;有三分之一的病患本來想要由醫師來做決定,最後改變為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五分之一的病患本來想要與醫師共同討論後才決定,後來改變成為全由自己決定。由於乳癌早期的病患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像是要不要用局部外科手術切除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外科乳房全切除等等都可以交由病患來做決定。不只是乳癌,將來其他癌症也可能發生類似的現象,所以醫生還是要跟病患多溝通人性治療方式,還是要多尊重病患的治療意願,是由他們自己來做決定還是共同討論後才決定或者全由醫師來決定,畢竟威權醫師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驗血可救乳癌患者?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人員今天(6)指出, 只要透過簡單的驗血程序, 就可以幫助醫生快速的診斷出罹患早期乳癌的患者是否面臨危亡的高 危險,或者治療後可能復發。


這個研究小組的報告,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刺胳針腫瘤學期刊( Lancet Oncology)中。


報告指出,在乳癌的早期階段,血液樣本中的腫瘤細胞, 可以準確的預測出這名患者生存的機率。


這項發現可以協助提早確認, 患者可能從化學治療等其他附帶治療中獲得益處。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prospective study


The Lancet Oncology, Early Online Publication, 6 June 2012


Prof Anthony Lucci MD a , Carolyn S Hall PhD a, Ashutosh K Lodhi MD a, Anirban Bhattacharyya MD a, Amber E Anderson BS a,Lianchun Xiao MS c, Isabelle Bedrosian MD a, Prof Henry M Kuerer MD a, Prof Savitri Krishnamurthy MD b



Summary


Backgrou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correlate with poor prognosi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ut there are few data describing the importance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disease. Our aim was to establish i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predicted wor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collected data on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at the time of definitive surgery from chemonaive patients with stage 1—3 breast cancer from Febr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0. We deemed eligible all patients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present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Houston, TX, USA). Patients were ineligible if they had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or any other malignancy within 5 years of the diagnosis of the present cancer. We measured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with the CellSearch System (Veridex, Raritan, NJ). We correlated findings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with standard tumour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umour size and grade; o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and human epidur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status; and axillary lymph node status with χ2 or Fisher exact tests. We assessed outcomes at a median follow-up of 35 months. Log-rank test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with progression-free and overall survival.


Findings


No patients reported adverse events or complications from blood collections. We identified one or more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in 73 (24%) of 302 patients. Detection of one or more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predicted both decrease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log-rank p=0·005; hazard ratio [HR] 4·62, 95% CI 1·79—11·9) and overall survival (log-rank p=0·01; HR 4·04, 1·28—12·8).


Interpretation


The presence of one or more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predicted early recurrence and decreased overall survival in chemonaive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sessment of circulating tumour cells might provide important prognostic information in these patients.


Funding


Society of Surgical Oncology, Morgan Welch 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Program,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and the State of Texas Rare and Aggressive Breast Cancer Research Program.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中國婦女改西方式飲食 罹患乳癌風險升高

根據美國和中國研究人員今天發表的研究報告,含大量紅肉丶澱粉和甜點的「西方式」飲食,與停經後中國婦女的乳癌罹患率升高有關。

田納西州范德堡大學的科學家,調查一九九零年代上海乳癌研究的資料和訪問病患後,在新研究中發現,從含豐富蔬菜丶大豆產品及淡水魚的飲食,轉換至包括大量紅肉丶鹹水魚丶貝類丶牛奶丶麵包丶糖果和甜點的「西方式」飲食,與乳癌罹患率升高有關。

這項調查研究涉及一千六百零二名乳癌患者和龐大對照組,研究發現高「肉類和甜食」飲食,與罹患動情激素受體陽性(ER+)乳癌的風險倍增有關,前述乳癌是最常見乳癌之一。

研究報告的結論表示,「在體重過重停經婦女當中,肉類和甜食飲食模式與罹患乳癌風險增高,存在明顯關連。」

支援這項研究的賓州費城「福克斯.蔡司癌症中心」專家曾依義表示,「該上海資料讓我們得以深入檢視開始改采更傾向西方式飲食習慣的華裔婦女人口。」除該中心外,上海腫瘤研究所丶哈佛大學和范德堡大學也支援這項研究。

曾依義說:「我們發現,西方式飲食與停經後婦女罹患乳癌有明確關連,尤其是體重較重婦女罹患動情激素受體陽性乳癌。」

她又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肉類和甜食飲食模式可能會與肥胖交互作用,升高罹患乳癌的風險。」

提早攝取維他命D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

維他命D跟乳癌發生率的關係至今並沒有一個很好的結論,加拿大多倫多Mount Sinai醫院的Blackmore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如果在青春期時攝取維他命D、常曬太陽或者多吃含維他命D較多的食物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


  研究是將759名乳癌患者以及1135健康的婦女做對照組,以電話訪談的方式分析他們飲食、維他命D補充、日曬的程度與乳癌的關係。他把這些案例分成10歲到19歲、20到29歲以及45到54歲等三組年齡不同的組群來探討。在759名的乳癌患者中,以荷爾蒙接受體來分為三組:ER+/PR+有450名(59%); ER+/PR-有110名(14%);ER-/PR-有199名(26%)等,結果發現攝取維他命D多寡與乳癌荷爾蒙接受體不同的組群並沒有相關,但是發現10歲到19歲攝取魚肝油對於ER+/PR+乳癌可以減少24%,ER+/PR-與ER-/PR-也都能減少21%~26%。



  Blackmore也強調在以前的醫學報告指出服用魚肝油與乳癌的發生並沒有關係,可能當時沒有確實注意到開始服用魚肝油的年齡層。所以根據Blackmore的研究,結論是從小開始服用維他命D對乳癌的發生率是有影響的。


停經後骨質疏鬆症用藥Raloxifene可能降低乳癌風險

停經婦女可藉由使用荷爾蒙療法減緩骨質流失,但卻可能因此增加乳癌發生率,使患者服藥順從性大為降低,故能兼具有效及無致癌危險性的抗骨質疏鬆症藥物一直為女性所冀求。Raloxifene為tamoxifen衍生物,屬於第二代選擇性雌激素接受器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研究觀察停經後婦女使用raloxifene每日一次、每次60 mg持續二年以上,可增加骨密度約1-1.28 %及降低骨折發生率。Raloxifene(Evista®, 鈣穩)於1997年經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FDA)核准上市用於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之預防及治療。

臨床試驗發現,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婦女使用raloxifene不但不會增加乳癌發生機率,反而有降低的效果。由於已知雌激素增加乳癌發生的機轉乃是雌激素與接受器結合後,藉由訊息傳遞之過程,促使乳癌細胞增生及分化所致,而SERMs會拮抗乳房細胞上的雌激素接受器活化作用,故可降低乳癌發生之危險性。目前SERM類藥物僅tamoxifen一種,其被核准用於乳癌之治療與預防,約可降低38-50 %乳癌發生危險性。Raloxifene在乳癌方面之研究繼最早發表之MORE(Multiple Outcomes of Raloxifene Evaluation)與CORE(Continuing Outcomes Relevant to Evista)展延觀察試驗,於2006年先後發表之RUTH(Raloxifene Use for The Heart)與STAR(Study of Tamoxifen and Raloxifene)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美國FDA乃於今年7月份會議中討論是否核准新增raloxifene適應症用於高危險停經婦女預防乳癌發生!

2001年發表之MORE試驗評估7,705位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婦女每天使用一至二次raloxifene 每次60 mg持續服用3年後之療效,平均追蹤40個月後發現raloxifene可降低76 % 發生乳癌之危險性,但只對雌激素接受器陽性(estrogen receptor-postive, ER+)乳癌患者有效。CORE試驗延續MORE試驗觀察,於2004年發表研究結果,證明患者至少持續使用raloxifene 8年可降低59 % 發生乳癌之危險性,結果同MORE試驗只對ER+乳癌患者有效。學者推論可能是因為raloxifene同時對雌激素接受器具有致效劑及拮抗劑之特性,在骨骼及脂質代謝方面為致效劑角色,具保存骨密度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之作用;其在子宮及乳房組織則為拮抗劑作用,可抑制乳房上皮細胞及子宮內膜增生,因此本藥不像傳統雌激素會增加陰道出血、子宮內膜增生或乳癌之發生機率。

因raloxifene可能會增加患者發生靜脈血栓危險性,有血栓疾病者禁止使用。2006年發表之RUTH評估停經後骨質疏鬆症婦女使用raloxifene 每次60 mg是否可預防乳癌發生及是否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研究收納10,101位患者,分別使用raloxifene或安慰劑,平均追蹤5.56年後發現raloxifene可降低58.5 %乳癌發生率,且對ER+乳癌患者具明顯療效,ER-乳癌患者與對照組相比則無明顯療效差異。研究亦發現在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上兩組並無有意義之差異(p = 0.03)。

因上述研究顯示出raloxifene可能對於降低乳癌的發生有其療效,STAR試驗於停經婦女屬於乳癌高危險群者進行同屬於SERM類藥物tamoxifen與raloxifene之療效與副作用比較。研究收納19,747位患者,分別每天使用20 mg的tamoxifen或60 mg的raloxifene,持續治療5年,研究發現兩組之乳癌發生率相似(0.43% vs 0.44% ),副作用方面在血栓不良反應raloxifene組具較低之發生率,其他如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副作用發生率兩組皆無明顯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對於乳癌高危險患者,raloxifene預防乳癌發生之療效與tamoxifen相當。

惡性腫瘤連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乳癌在女性更位居首位,研究顯示乳癌在術後給予輔助性荷爾蒙治療能夠增加患者無疾病存活率。Tamoxifen為乳癌之標準輔助治療用藥,上述研究顯示raloxifene除了可用於骨質疏鬆症,預防乳癌發生之療效與tamoxifen相當,尤其對ER+乳癌患者具明顯療效,停經婦女罹患乳癌者多屬於此類型,待累積更多的試驗證明,raloxifene極有可能增加預防乳癌之適應症。

乳癌新藥T-DM1勝傳統療法,

(法新社芝加哥3日電)今天公布的研究指出,實驗藥物T-DM1療法可能有助抑制一種惡性乳癌增長,為棘手惡性腫瘤的個案治療另開一扇希望之窗。


芝加哥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今天發表第三階段T-DM1試驗結果,將T-DM1與「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受體」(HER2陽性)乳癌的標準療法作比較。


這份國際研究每3週隨機挑選近1000名患者接受T-DM1或標準治療,受測者皆罹患轉移性癌症,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


試驗發現T-DM1組的無惡化存活期(PFS)為9.6個月,標準療法組則為6.4個月,研究作者稱之為「臨床實質進展」。


研究主要作者,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醫學系教授布萊克維爾(Kimberly Blackwell)說:「這種藥物有效。在治療HER2基因放大表現的轉移性乳癌上,T-DM1的療效遠遠超過一種核准的有效藥物。」


「此外,身為1位要照顧大量乳癌患者的臨床醫師,我很開心T-DM1的劑量限制性毒性(DLT)非常低,病患不會因此掉髮。」


「這對患有轉移性乳癌的患者是一項突破。」


整體存活期的數據顯示,接受T-DM1療法的患者2年後存活的機率為65%,標準療法則有47.5%,未達評斷該試驗是否具統計學意義的預定範圍門檻。


研究人員預定稍後將對此發展中計畫的存活期進行進一步分析。(譯者:中央社徐嘉偉)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每週3天夜班 乳癌風險倍增

(中央社台北29日電)研究人員警告,輪值夜班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他們的研究指出,在晚上工作會讓得到乳癌的機率增加40%。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這些科學家做出的報告說,每週上兩天以上夜班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是白班女性的兩倍;稱自己是「早起人」或「早鳥人」的夜班工作人員,風險也比稱自己是「夜貓子」的人高。

專家認為,體內1種可能抑制腫瘤生長的荷爾蒙,會因為在夜間持續暴露在燈光下而減少分泌。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由於打亂生理時鐘並抑制荷爾蒙分泌,夜班可能會提高乳癌風險。

丹麥癌症協會(Danish Cancer Society)贊助的這項最新研究,是以1萬8500名在1964年到1999年在丹麥軍隊服役的女性為對象。在1990年到2003年罹患乳癌並在2005年到2006年還存活的218名女性中,研究人員聯繫到210人。研究人員拿這些女性跟同樣為丹麥軍隊工作、但沒有得到乳癌的899名女性比較。

整體來說,跟沒有上夜班的婦女相比較,有上夜班的婦女罹患乳癌風險提高40%。不過,每週至少上3次夜班,持續至少6年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是未上夜班女性的兩倍以上。

這份刊登在「職業與環境醫學」(Occupational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的報告說,以這種輪班型態工作這麼長一段時間的人,如果他們是「早起」人,更可能罹患乳癌。他們得到乳癌的機率,是沒有輪夜班的人的近4倍,原因可能是她們的生理時鐘更容易被打亂。

研究人員韓森(Johnni Hansen)說,這項研究結果指出,每天上兩天夜班,不足以打亂生理時鐘。不過,經常輪值夜班好幾年,可能會打亂日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生理時鐘)與睡眠型態。晚上暴露在燈光下,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褪黑激素是腦部松果腺在晚上9點到早上8點生產的荷爾蒙,可支配管理睡眠型態的自然循環,有助於抑制腫瘤生長。

研究說,褪黑激素濃度低於尋常,就像在夜晚暴露在燈光下的民眾身上看到的,可能會促進腫瘤生長。
英國乳癌慈善機構Breakthrough Breast Cancer主管葛瑞格(Rachel Greig)博士說:「晚班本身可能不是唯一因素,而是輪班可能提高其他生活風險因素的可能性,像是缺乏運動。」(譯者:中央社張曉雯)1010528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乳癌病患應該避免

作者: 【中央社台北一日電】 | 台灣新生報2012年6月2日 上午12:02






康健雜誌今天公布中醫藥迷思大調查顯示,六成以上女性認為生理期後一定要喝四物湯補血,中醫師表示,這四味藥材相互調配,學問很大,不過仍需透過中醫師依個人體質調配。


康健雜誌自四月二日到七日,透過電話訪問一千零八十名年滿廿歲以上的成人,抽樣誤差正負三‧○個百分點內,其中超過八成民眾認為「西醫用來治療,而中醫是用以調養的」、近七成民眾以為「中藥溫和不傷身」、有超過六成女性以為「生理期後一定要喝四物湯補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旺全表示,不是所有女性都可以喝四物湯,民眾在購買市售包裝的四物藥材或相關保健食品後,有些人會有口乾舌燥、臉冒青春痘等情況。


四物湯所使用的四味藥材,包括熟地、當歸、川芎與白芍,他說,這四種藥材的學問很大、可以變化多種,透過中醫的診斷,由醫師依個人體質與情況,調配不同需求的組合。


他舉例,若會口乾舌燥有血虛、夾熱體質者,則會將藥材的「熟地」改成「生地」;若是四肢冰冷、月經量少體質者,則會將「白芍」改為「赤芍」;若在月經前會有腸胃問題者的「白芍」要用炒過的。


他也提醒患子宮肌瘤或巧克力囊腫女性,更應該慎用四物湯,因為四物湯可以補血,但有些中藥成分的量沒有掌握,或使用時機不對,則會刺激腫瘤變大,因部分中藥是活血功能,因此仍建議尋找合格中醫師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