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乳癌病患不會增加第二個癌症的風險

一旦罹患癌症治癒之後過幾年可能會有罹患第二種癌症的風險,像是對於60歲更年期以後乳癌第一期、第二期病患可以完全治癒,但是將來是不是容易罹患第二種癌症的風險呢?最近美國波士頓醫學中心Clough-Gorr博士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這些病人不會增加發生第二種癌症的風險。他研究了1361名第一期、第二期乳癌病患,這些病患年齡都在65歲或65歲以上,存活至少五年,跟同樣年齡、沒有罹患乳癌的1361名女性病患互相比較。平均追蹤了6到15年,結果有160名乳癌病患發生其他惡性腫瘤,沒有罹患乳癌這組則有146名,在統計學上兩組並沒有差異,而且發生年齡平均是在治療之後4.37年,對照組則是在4.03年,也就是罹患乳癌的病患發生第二次癌症的時間反而延後了。兩組在第二次癌症發生風險上差不多,兩組在婦科腫瘤上的發生機率也沒有差異,而且大腸癌方面,罹患乳癌這組發生率反而降低,所以Clough-Gorr博士認為年齡較大的乳癌第一期、第二期病患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並沒有比正常人來的高,並不會因為接受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就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Cancer 2012


翰晃 | 2013 四月 18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長期雌激素治療 易罹乳癌

有些更年期女性需要長時間服用女性荷爾蒙藥物,以治療更年期不適症狀。美國研究發現,女性若長期接受雌激素等荷爾蒙藥物,真的會增加乳癌風險。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閔照提醒,女性無論有無接受荷爾蒙治療,都要定期檢查乳房健康,一旦發現異常,就得盡快就醫接受診斷、治療。

 

最近有一項大型、研究時間超過10年的研究報告顯示,使用雌激素等荷爾蒙代替療法超過10年以上,確實會增加長期乳房風險。黃閔照醫師說,過去早有研究發現使用雌激素等荷爾蒙替代療法與乳癌風險有關,這次研究只是更加確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分析1980到2008年所進行的一項護理人員健康調查報告,這些女性在1976年,年齡介於三十到五十五歲。研究數據顯示,當女性服用雌激素加黃體素藥物達10至14.9年,罹患乳癌風險就會增加八成八。若服藥時間為15到19.9年,乳房風險甚至增加1倍以上。

 

如果在更年期只服用雌激素藥物,服藥時間為10到14.9年,則乳癌風險會上升22%。用要超過15年的話,罹癌風險會增加43%。研究也發現,服用雌激素時間少於10年的女性,乳癌風險並未明顯上升,女性的乳癌死亡風險也沒有增加。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年度學術研討會。

 


黃閔照醫師表示,目前健保局針對45至69歲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這族群女性要記得兩年作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此外,女性平常也要多以手觸診乳房各部位,檢查有無異常腫塊。尤其是有乳癌家族史女性更要特別注意乳房健康。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乳癌的風險


研究:Omega-3脂肪酸 有助抑制乳癌生長

加拿大最新動物研究發現,飲食中攝取充足Omega-3脂肪酸,可抑制乳癌腫瘤生長,乳癌腫瘤尺寸可縮小約三成之多,乳癌腫瘤數目也大幅降低。

 

加拿大基芙大學研究團隊近日在「營養生物化學」期刊發表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似乎可以降低乳癌風險,這是首次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攝取量與乳癌發生率有關。

 

研究作者基芙大學人類健康與營養科學教授馬大衛(David Ma,音譯)表示,。這項研究結果非常重要,研究顯示,長時間攝取Omega-3脂肪酸有助預防乳癌等疾病。

 

台灣女性癌症當中,乳癌發生率最高。在全世界,乳癌也是女性常見癌症,癌症死亡率占第二名。

 

馬教授表示,許多人認為透過飲食可以預防癌症,不過目前缺乏流行病學、實驗證據證實乳癌與飲食之間的關聯性,人類臨床研究也還沒有定論。

 

由於飲食營養素與癌症風險相關研究變數頗多,所以進行研究往往面臨很大挑戰。

 

研究人員以特殊基因老鼠做實驗,發現有乳癌體質的老鼠若攝取充足Omega-3脂肪酸,乳癌腫瘤數為控制組老鼠的三分之二,且腫瘤尺寸也減少約百分之三十。

 

研究作者指出,食物營養素或許在乳癌生長、乳癌預防扮演重要角色。

 


希望這項研究可以拋磚引玉,引起更多人興趣,並鼓勵更多人深入研究、了解如何透過飲食達到防癌功效。




udn健康醫藥

女性多攝類胡蘿蔔素 可預防乳癌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攝取充足的類胡蘿蔔素,似可幫助預防乳癌。像胡蘿蔔、地瓜等橘黃色食物就含有豐富的類胡蘿蔔素。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布里根婦女醫院的海瑟‧艾里亞森研究團隊分析八份發表於著名醫學期刊的研究報告,而得到上述結論。這份研究含括三千零五十五份研究病例,以及三千九百五十六名控制組成員。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研究研究所期刊」。

 

研究人員發現,乳癌發生率與體內類胡蘿蔔素濃度呈現反比關係,特別是雌激素受體相關乳癌,更與類胡蘿蔔素濃度有關。

 

研究人員指出,有些研究證據顯示,類胡蘿蔔素會抑制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在類胡蘿蔔素作用下,乳癌細胞生長較慢。不過也可能背後另有隱情。即使如此,飲食若能攝取含類胡蘿蔔素的蔬菜、水果,對身體也有其他好處。

 


根據世界健康食物網站資訊,胡蘿蔔、木瓜、南瓜、地瓜等食物都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與β隱黃素等營養成分。至於蕃茄、葡萄柚、紅心芭樂等則含有茄紅素。像菠菜、羽衣甘藍菜等不但含有β胡蘿蔔素,也是很好的葉酸攝取來源。





晚婚、晚生 推升乳癌發生率

晚婚、晚生或不生,是台灣許多女性上班族的真實寫照,但這些現象卻提高了乳癌罹患風險。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未曾生育或是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將增加兩倍。

 

乳癌已成為威脅國內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國健局統計,全台每年約新增9000名乳癌患者,近2000人死於乳癌。許多女性缺乏警覺,雖然發現乳房表皮有異狀,或是摸到硬塊,但還是不以為意。

 

黃小姐就是典型個案,在懷第三胎時,某天洗澡,不經意摸到胸部似乎有硬塊,當時懷孕八個月的她以為是漲奶,產檢時,順口向醫師提到這個問題,檢查結果竟已是乳癌第二期。

 

在醫師強烈建議下,胎兒近九個月大,緊急催生,生產後的第四天,黃小姐沒能坐月子,就直接轉到外科病房,開始接受化療,無法親自照顧剛出生的寶貝,感覺心酸又無助。

 

為何台灣乳癌發生率會逐年升高?張金堅推估,這與女性晚婚、不育及晚生有關。研究就顯示,未曾生育或30歲以後才生第一胎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增加兩倍。

 

另外,初經較早(12歲前)或停經較晚(52歲)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5倍。如有乳癌家族史者,罹癌風險更是增加三倍多。

 


張金堅說,這些都是屬於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建議女性最好早一點結婚及生兒育女。除此之外,到了中年之後,應該維持正常體重,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清淡,配合定期乳癌篩檢,以降低罹癌機率。




全文網址: 晚婚、晚生 推升乳癌發生率 - 乳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乳癌患者減重 降低復發風險

美國最新研究建議,乳癌患者接最好在接受治療、病情穩定之後盡快減去多餘體重,以減少乳癌復發風險。

美國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蒙特費爾醫學中心醫療團隊發現,肥胖乳癌患者接受治療後,乳癌復發機率比身材纖瘦者來得高。這是首次研究發現過重、肥胖女性乳癌病情預後較差。

研究也發現,肥胖女性一旦被診斷罹患乳癌,死亡機率會比較高,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荷爾蒙所造成。

研究人員指出,多餘的體脂肪會引起荷爾蒙變化,並引起發炎反應,可能是這原因導致乳癌患者即使接受治療,乳癌還是持續擴散、復發。

過去有研究認為,可能是因為化療藥物劑量不足,使得肥胖、過重女性乳癌復發風險增高,乳癌化療藥物劑量較適合身材較瘦的人,而肥胖、過重女性身材尺寸較大,因此藥物劑量可能不太夠,因此復發機率也較高。

共有近七千名女性乳癌患者參與這項研究,研究作者表示,從研究結果來看,肥胖乳癌患者就算接受治療,復發風險還是比其他人增加約三成,死亡機率也上升近百分之五十。若能治療肥胖引起的荷爾蒙變化,減少身體發炎反應,或可降低乳癌復發風險。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癌症」醫學期刊。

研究也發現,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患者預後狀況與身體質量指數(BMI)較有關聯,而乳癌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二的人荷爾蒙受體為陽性反應。





乳癌篩檢車 精準度不足

東方女性乳房組織較緻密,加上不少人因飲食、作息及壓力,極易形成纖維囊腫體質,若乳房攝影機器不夠精密,也會影響判讀結果!醫師表示,許多婦女為圖方便,會利用乳房篩檢車受檢,但精準度不足,常被要求到醫院複診,不僅多跑一趟,還有婦女因擔心而不願受檢,延誤早期發現時機。

 

專做乳房健檢的高雄市愛汝診所院長黃香凝說,西方女性乳房組織以脂肪為主,病灶點從片子上清晰可見,但東方女性的乳房組織滿布乳腺及乳管,較容易藏有極細微癌化點,判讀難度高出許多。

 

尤其,時下30歲至55歲的熟女族群,有九成以上都嗜喝咖啡、濃茶等含咖啡因飲料,又因工作、家庭壓力大,特定體質者更易在乳房生成囊腫或纖維化,雖以良性居多,但長久下來便很容易發生癌變。有惡性病變的鈣化點隱藏在這些囊腫組織內,就很難透過一般乳房攝影發現。

 

黃香凝說,目前乳癌篩檢判讀一般分為六級,除有疑似惡性鈣化點或腫瘤者需至醫院確診,因難以判讀被歸納為0級者,也須接受複檢,時下許多進入社區的乳癌篩檢車乍看很方便,讓婦女省掉到醫院排隊等候時間,但卻有不少被判定為0級,須再到醫院確認,「乳房被機器連續壓扁兩次,真的很痛!」

 


黃香凝建議,婦女朋友除了應減少造成乳房腫塊的咖啡因、蜂王乳等食品攝取,避免熬夜、壓力,也建議符合免費乳房攝影篩檢資格的45歲以上女性,長期固定到診所以上的醫院接受檢查,不要四處找乳篩車打游擊,才能定期追蹤乳房健康。





糖尿病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以前有些研究指出糖尿病的病患會跟一些癌症有關,例如大腸癌等,最近瑞典的Olsson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也發現糖尿病會增加40%罹患乳癌的危險。他的研究收集了2724名乳癌的病患加上年齡、性別、居住地相同的20,542名婦女當作對照組來研究糖尿病跟乳癌的關係,結果發現糖尿病確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多增加40%,接著Olsson醫師又分析這跟服用的藥品有沒有關係,在以前的報告中metformin這種降血糖的藥確實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這次的研究中雖然統計學上沒有意義,但是有個傾向顯示metformin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至於長效的胰島素glargine發現反而會跟乳癌發生有關,在這篇研究中,glargine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2.8倍。但是這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因為在2011年在杜拜舉行世界糖尿病學會已經有研究指出長效的胰島素glargine跟引發乳癌無關。瑞典也曾經有類似的報告,在2006年跟2007年瑞典剛開始使用glargine時研究了114,841名瑞典居民,發現glargine會增加1.99倍發生乳癌的風險,但是追蹤到2008年時發現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關係,所以glargine到底會不會引發乳癌的發生目前還不是很明瞭,需要大規模的檢查才能有結論。至於metformin,目前已經有另外的實驗將早期乳癌病患有無使用metformin來做比較,相信不久之後應該可以知道metformin是否可以預防乳癌的發生。總之糖尿病病患必須非常小心,因為糖尿病控制不好不只會影響腎臟、視力、心臟血管方面的疾病以外,還會增加癌症的風險,所以一定要用降血糖藥物來控制,至於要不要使用glargine就等後續的研究才能知道答案。

另一種戰略-早期乳癌手術前的前導性化學治療

早期乳癌大多數必須使用手術切除加以治療,於手術後若能接受輔助性治療,如化學藥物Taxanes、5-Fluorouracil、Anthracyclines、Cyclophosphamide等,或內分泌治療藥物之輔助治療,對於降低乳癌的復發率有相當大的幫助。隨著乳癌輔助性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的進步,目前乳癌手術後患著已經能藉由化學治療制止或延後此轉移過程的發生。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的目的在於根除潛藏的遠處轉移以增加無病存活期(disease-free survival, DFS)。如果預期病人能從手術後化學治療得到幫助, 那麼同樣地病人也可能從手術前化學治療得到好處。因此從最早在1970年代發現,如果針對局部晚期無法手術的病患或是潰瘍、發炎性病灶先施予化學治療,便能在部分病患發現腫瘤縮小並得以完全切除(乳房根除術)。之後,逐漸再將此種先導性化學治療應用於乳癌手術前的治療。直覺上, 使用手術前化療對非常小而可開刀的乳癌提供有限的幫助, 然而當具侵犯性、高惡性度的乳房腫瘤達到2~3公分的大小時, 潛藏的腋下淋巴和遠處微量轉移的危險性便超過50%。手術前化療也可能對診斷時無法接受乳房保留手術或是潛藏淋巴結轉移的第二期乳癌有幫助。 因此,我們要問:手術前化學治療好處何在?是否優於手術後化學治療?前導性化學治療藥物如何選擇?療效如何評估?對於存活率或復發率的影響?以及如何與新的標靶治療並用?

 


為何要做前導性化學治療
一般所知前導性化學治療的好處是在手術前盡量減少腫瘤大小與潰瘍(發炎)面積,使腫瘤較能順利切除,增加安全切除範圍(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可使乳房根除術轉變為乳房保留手術,在手術前化療結束後的手術可能變得較無侵犯性, 如果腋下淋巴廓清術可以省略不做或者由前哨性淋巴結切片(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 SLND)來取代(不包括手術前化療結束後腋下淋巴仍持續存在的病人),以改善後續乳房重建機會,並減少手術前潛在微量轉移 (micrmetastasis) 的機會,於人體中提早得知腫瘤對於化學治療之敏感性,這也是現今對於新藥療效常使用的臨床研究;潛在的缺點是臨床/影像學檢查的精確度不足、可能延緩化學治療抗藥性腫瘤切除時機、潛在增加手術後化療抗藥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已有很多的病理標記(如荷爾蒙受體,Her2/neu或Ki-67基因表現,腫瘤分化程度)可以大致預測化學治療敏感性,然而目前並沒有單一準確的生物標記可以做此臨床應用,相關之研究也在進行當中。


 


前導性化學治療是否優於手術後輔助性化學治療
Mieog等人於2007年針對10個乳癌前導性化學治療的大型臨床試驗做一綜整分析發現,無論是「先接受前導性化學治療再手術」或是「手術後再加上輔助性化學治療」,兩種方式並沒有整體存活率的差別;在局部復發率也沒有顯著差異;然而,前導性化學治療顯著減少乳房根除術的需要,就乳房保留的觀點,前導性化學治療確實有其價值。


 


前導性化學治療的治療反應率
前導性化學治療所達到的完全緩解率(腫瘤完全消失)在過去的報告,從7%到65%,有相當大的差異性,此乃歸因於各個臨床試驗的腫瘤反應定義不同,從臨床、影像、及組織病理的變化以及淋巴結轉移的定義,都會造成統計上的差異。Davide 及Fredirica等人綜整過去臨床試驗發現,化學治療的時機(手術前或手術後)似乎不影響整體存活率或是無病存活率,也就是說,整體上術前先導性化療在存活率上並不優於術後輔助性化療,然而,關鍵在於化學治療對腫瘤的敏感性,如果術前能藉由化療達到完全病理性緩解(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 pCR)則會有存活率的幫助,因此,目前的前導性化學治療臨床試驗皆以pCR作為治療成效的一種重要指標;同時,在先前的臨床試驗後續追蹤分析,前導性化學治療對於50歲以下婦女似乎也有較好的存活率。


 


前導性化學治療的藥物選擇
在過去的隨機及非隨機性研究多使用含小紅莓(Anthracycline,如Doxorubicin或Epirubicin )為主的化療配方,在20世紀後期開始廣泛使用紫杉醇(如Paclitaxel及Docetaxel)於乳癌治療,也開始研究於前導性化學治療中加入紫杉醇,經綜整分析,加入紫杉醇能提高腫瘤反應及病理性完全緩解的機會;然而在術前的前導性化學治療,以加強密集型的注射給藥(dose-dense)、是否可以以紫杉醇取代小紅莓、或是給藥的方式改變(紫杉醇與小紅莓同時給藥或先後給藥),目前皆無定論,但可以確認的是:加上紫杉醇能提高病理性完全緩解率與改善存活率。另外,在所謂三陰型(Triple-negative basal-like)乳癌,對於術前前導性化學治療有較荷爾蒙受體陽性病患有較高之反應率,尤其加上使用鉑類藥物(如Cisplatin)也更能提升治療效果。 


 


前導性化學治療加上標靶治療
西元1987年醫界在乳癌的細胞膜上,發現了一種名為HER2/neu的抗原,它是一種具有酪胺酸激酶活性的表皮細胞生長素接受器,約三成的乳癌患者的癌細胞膜上這種抗原會過度的表現,這類腫瘤的生長速度較快而且較為惡性,很容易復發,對部分化學治療藥物也容易產生抗藥性。目前已證實這類患者一旦發生遠端轉移,可利用單株抗體藥物賀癌平(Herceptin)單獨或合併化學藥物來加以治療,療效較單獨使用化學治療為佳。由於賀癌平(Herceptin,Trastuzumab)對HER2/neu蛋白質過度表現的轉移性乳癌具有顯著的療效,所以各國研究人員紛紛在新型的研究中,將Herceptin合併化學治療移至乳癌手術前或手術後輔助性治療時使用。2011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年會報告,來自美國、德國及法國的研究同時指出將Herceptin與化學治療藥物Paclitaxel、5-Fluorouracil、Epirubicin、以及Cyclophosphaminde合併先後用於手術前腫瘤體積較大的乳癌病患,結果有近七成患者的腫瘤經病理檢驗證實完全消失,也不會因併用賀癌平與小紅莓而增加心臟毒性,而只有使用同樣化療藥物的患者,卻只有近三成的比例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個結果使得藥品管理局通過相關適應症並同意臨床醫師將此藥物的優秀療效應用於病患,讓病患有機會及早使用此標靶單株抗體,醫界已將賀癌平列為HER2為高復發危險性患者術後輔助治療或轉移性病患之標準治療,但是目前並未開放給付於術前先導性治療。另一種針對HER2的標靶藥物-泰嘉錠(Tykerb,Lapatinib)也逐漸從轉移性乳癌的治療角色提升至手術前的先導性治療,與化學治療、賀癌平併用作雙重HER2阻斷也可以達到五成以上之病理性完全緩解率。在使用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癌思停(Avastin,Bevacizumab)與化學治療併用似乎在三陰性乳癌也有不錯之療效,但相關試驗仍在進行當中,有待長時間的觀察其存活率。


 


前導性化學治療的療效評估
傳統上以理學檢查、超音波、或是乳房攝影來追蹤治療腫瘤反應會與實際的病理組織檢查有相當的差異性,在德國的一篇研究當中,有五成達到超音波檢查腫瘤消失的病患,實際上術後病理檢查只有不到一成的病理性完全緩解率,因此,要在手術前提高檢查的精確性,可能需借助正子攝影(PET)或磁振造影(MRI),但是目前皆無法完全取代病理檢查。


 


結語
隨著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藥物的進步與多樣性,手術前的化學治療有更多的組合並進一步提升腫瘤病理性緩解率,也能減少乳房切除的範圍,並冀望未來這些新的治療組合能降低復發率及提升存活率,增進乳癌患者的生活品質。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戴明燊醫師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更年期後的乳癌病患有較高引發糖尿病的風險

這篇報告是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Lipscombe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研究統計了24,976 名罹患乳癌女性病患及年齡相仿的124,880名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來比較兩組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研究罹患乳癌之後是不是會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經過長期追蹤了10年後,他發現兩組的糖尿病的發生率分別是9.8%及9.7%,不過更年期後乳癌病患罹患糖尿病的死亡率有些微增加,兩組比較是11.6%及9.4%。以危險比來比較,乳癌病患存活兩年後來評估,比起沒有罹患乳癌病患,這群病患罹患糖尿病的危險率輕微增加7%,但是10年後增加了21%,死亡率在最初的一年增加了34%,經過12年的追蹤後還是增加了36%。Lipscombe醫師發現乳癌病患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發生是跟化學治療有關,乳癌病患接受化學治療兩年後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跟沒有罹患乳癌者來做比較增加了24%,不過10年後又會降回原來的數字。如果沒有接受化學治療的乳癌病患罹患糖尿病的發生率會跟對照組相同,不過10年後還是會增加20%,也就是接受化學治療乳癌病患增加糖尿病風險是在前期,沒有接受化學治療者增加糖尿病風險是在後期。所以更年期後的乳癌病患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20%,死亡率增加了50%,原因可能跟產生胰島素亢進或血液中胰島素過度增生,因為這兩種都是導致癌症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相關因子,所以更年期後乳癌病患不僅只是要追蹤本身的疾病,還要追蹤血糖,如果有糖尿病應該要早期接受治療。

抑制HER2陽性乳癌標靶治療藥可能可幫助更多女性

乳癌分成:luminal A、luminal B、HER2陽性、三陰性等四大類亞群,其中HER2目前已經有標靶治療藥


Herceptin,跟化學治療藥物合併使用可以延長HER2陽性乳癌病患存活期及減少復發的機會。HER2的檢查


方式目前都使用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來檢查病患是不是屬於HER2陽


性乳癌,但是這些檢查並沒有檢查出HER2突變。最近美國華盛頓大學的Bose醫師所做的研究發現可能檢查


漏掉一些HER2基因突變的病患,他是利用基因分析的方式分析了1500名HER2陰性的乳癌病患,但是發現


其中有25個是HER2突變,雖然只佔了整體病患的1.5~2%,但是如果以美國每年新增23萬乳癌病患來推


估,一年就有4000人是HER2突變。為什麼要找出這群亞群的病患呢?因為在實驗的結果發現這群HER2突


變病患對於HER2標靶治療藥還是有其藥效,可以延長存活期及減少復發的機會。尤其最近又有一個新藥物


neratinib正在做臨床試驗,這種藥物對於HER2突變的乳癌病患很有幫助,所以他認為雖然用基因分析的費


用比較昂貴,但是一旦檢查出HER2陽性或突變使用標靶治療藥還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