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雙磷酸鹽 Bisphosphonates 並不能減少罹患乳癌風險

以前很多的研究都認為Bisphosphonates這種乳癌轉移骨骼後減少骨折的用藥可以減少乳癌的復發以及延長病患的生命,但是最近有一篇文獻是評估兩個大型第三期的臨床試驗,所得到的結論跟以前研究大相逕庭,使用Bisphosphonates並不會減少罹患乳癌的風險。

這是美國UCLA醫學中心的Chlebowski醫師將兩個臨床試驗加以分析,一個是Fracture Intervention Trial (FIT)使用了alendronate追蹤了3.8年,另外一個是the Health Outcomes and Reduced Incidence With Zoledronic Acid Once Yearly–Pivotal Fracture Trial(HORIZON-PFT)使用了zoledronic追蹤了2.8年,這兩種藥都是Bisphosphonates。這項研究跟以前的不同點是不使用在乳癌治療後的病患上當成輔助療法,而是用一般民眾,而且是更年期後的婦女。Bisphosphonates不只是可以減少骨折發生,更年期後的婦女因為女性荷爾蒙容易引起骨質疏鬆,使用Bisphosphonates可以減少骨質疏鬆症發生,結果這兩群發現使用Bisphosphonates罹患侵犯性乳癌在FIT是1.5%,不使用者是1.8%;另外一個HORIZON-PFT是0.8% vs. 0.9%,所以使用跟不使用者並沒有區別。

所以以Bisphosphonates來作為更年期後的婦女預防乳癌並沒有任何效果,但是這個研究也有問題存在,因為骨質疏鬆的病患是因為女性賀爾蒙減少才造成骨質疏鬆,但是這群病患比較不容易罹患乳癌,利用這群低危險病患來做研究是有些問題存在。無論如何,使用Bisphosphonates前最好先詢問醫師,此藥價錢太貴,健保又不給付,牙齒不好的病患使用這種藥,拔牙會造成下顎骨骼壞死的的風險。


翰晃

2014年12月28日 星期日

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可能可以減少肥胖女性乳癌復發

以前曾經有研究指出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NSAID可以減少乳癌復發,但是對於肥胖的乳癌病患使用NSAID有沒有幫助呢?因為引發女性乳癌的原因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可以讓脂肪轉變成女性荷爾蒙來刺激乳房細胞,肥胖的女性的COX-2、prostaglandin E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芳香環轉化酶(aromatase)都會增加,因為NSAID是抑制發炎反應的物質,可能可以減少肥胖女性乳癌的復發。這是美國Texas大學deGraffenried博士所作的研究報告,他做了一個回溯性的研究,一共有440名女性乳癌病患,其中有159名使用NSAID,281名沒有使用。將這些病人分成肥胖(BMI>30 mg/m²)、過重(BMI 25.0 - 29.9 kg/m²),平均BMI是31 mg/m², 159名使用NSAID的病患中81%是使用aspirin,,其他使用ibuprofen、celecoxib、naproxen、 meloxicam等等,結果發現有52%的病患可以減少乳癌復發。他們推測使用NSAID並不是用來抵抗肥胖或乳癌本身,而是抗發炎作用能減少乳癌復發。所以對於肥胖的乳癌病患應該盡可能回到標準體重,同時也建議服用NSAID,但是NSAID會引起腸道出血的副作用,所以在使用前一定要跟醫師好好商量。

翰晃

2014年12月19日 星期五

癌細胞若轉移 用藥須注意

很多人恐懼化療造成外觀改變而逃避化療,尤其害怕掉髮。
但對部分癌症治療來說,掉髮是必經過程,若能調整心態,掉髮未必是那麼可怕的事。化療結束後,頭髮便會漸漸長回來,新生的髮質通常更好。 此時,家人、親友支持特別重要,建議癌友可參加病友團體或協會,找伴一起打這場仗。 在乳癌轉移之前,治療方式分成局部與全身治療,局部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腫瘤與放射治療;全身治療則以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以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若乳癌已轉移,需依照患者狀況給予適當治療,例如若移到骨頭,需使用治療骨轉移的藥物等。 此時的主要治療原則,是在治療下盡量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使病情穩定、控制腫瘤維持不變或縮小。若能穩定控制,不少患者仍能照常生活,存活期長達4、5年,甚至20年的也有。 癌細胞若轉移,腫瘤細胞特性可能改變,此時用藥必須特別注意。另外,若先前藥物效果不佳或患者難以適應,也要考慮換藥。 乳癌患者千萬別忘記定期追蹤,一旦復發才能及時診斷、治療,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乳癌患低脂飲食 增存活率

美國做新研究發現,乳癌患者若雌激素受體為陰性(ER陰性乳癌患者),採用低脂飲食可以幫助延長壽命,降低提早死亡風險,患者雌激素受體、黃體素受體都是陰性,採用低脂飲食,死亡風險下降幅度更大。
美國洛杉磯生物醫學研究所腫瘤醫學專家羅文‧卻爾鮑斯基研究發現,ER陰性乳癌患者如果在乳癌早期就採用低脂飲食,持續五年,往後十五年內,死亡風險可減少約百分之三十六。此外,乳癌患者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若都是陰性,提早死亡機率更可下降達百分之五十六。 這項研究發表於,在美國聖安東尼奧所舉辦的乳癌醫學研討會。 這項研究涵括兩千四百多名女性,年齡介於四十八歲到七十九歲,其中有近一千六百人為ER陽性乳癌患者,其他八百名女性為ER陰性患者,或ER、PR都為陰性。這些患者都是早期乳癌患者,且在一九九四年到二○○一年間接受治療。 參與研究的女性患者當中,大約一半的人採用低脂飲食,研究人員安排這些人接受營養諮詢服務,且定期追蹤她們的脂肪攝取量。至於另外的患者則沒有接受任何營養諮商服務,研究人員也沒有特別建議這些患者採用低脂飲食。 研究過程當中,低脂飲食組都有減少脂肪攝取量,熱量攝取降低約百分之十,且平均也減去六磅體重(約二點七公斤)。結果發現,雖然低脂飲食組與一般飲食組的死亡率沒有太大差異,但如果患者乳癌類型與荷爾蒙無關,患者採用低脂飲食後,死亡風險就會大幅下降。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風采如昔?醫: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有許多更年期或己停經的婦女,經常花大錢買昂貴保養品保養皮膚,希望能抓回青春歲月,婦產科醫師建議,除擦抹保養品之外,可以再適度補充荷爾蒙,減緩皮膚失去彈性的速度,添增皮膚自有的保水能力,更可以維持美魔女風采。

許多更年期或己停經的婦女,經常花大錢保養皮膚,希望能抓回青春歲月。



抗皮膚老化 永遠像25歲
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婦產科醫師張嘉訓表示,女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年輕、漂亮,保持曼妙身材,讓外表看起來永遠像25歲。可惜事與願違,隨著年紀增長,歲月摧殘加上每天忙碌的工作與家事,要維持年輕的美貌真的很難,於是保養品大發利市,各種高價新穎保養品成了不可或缺的花費大宗。


門診中,在和來就診的患者聊天中發現,包括保溼、美白、去角質、防曬等保養品都是女性朋友最常也最大的花費支出。不過,卻常忽略補充荷爾蒙,尤其更年期或己停經的婦女,在面對皮膚日漸老化困擾時,常會有焦慮不安現象。


事實上,更年期婦女長期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可以有效的減少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大腸癌、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和牙齒脫落、老年痴呆及子宮內膜癌等等疾病,並有減緩老化的效果。


皮膚老化 動情素居關鍵
張嘉訓醫師強調,其實女人的皮膚與動情素有密切的關係,臨床發現,女性真皮層的膠原含量也以每年1%至2%減少,使皮膚失去彈性,不再如少女的皮膚是水嫩嫩、光滑有彈性,因此就有人去做拉皮、打膠原蛋白,或是注射肉毒桿菌。


但這些方式有的會讓臉部看起來不大自然,有的也只能維持半年而已,而且這些方法,都是局部的改變,並不能影響到全身的皮膚。臨床上常可以發現到停經婦女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後,皮膚比較不會乾燥、皺褶和萎縮。


荷爾蒙補充法 3低1高
事實上,更年期婦女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不但可以減輕熱潮紅、燥熱、陰道乾澀、心悸、情緒不穩等不適,更可以有皮膚改善保養的額外效果。但是在採取傳統荷爾蒙補充療法之前,必須注意可能的血栓或誘使乳癌再發等副作用的防範。


目前國際普遍使用的荷爾蒙治療準則即「3低1高」,3低是指「低劑量的選擇」、「低治療的年齡」、「低風險的使用年限」,所謂的「1高」即是「高度個人化」,依照荷爾蒙補充療法新策略的運用,才能使婦女的健康得到保障;同時,要是聽從醫師的指示,並且要定期做乳房檢查,避免有罹癌的風險。


【醫師提醒】:任何藥物的使用,都必須考慮其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大於壞處。大多沒有症狀的婦女服用荷爾蒙的目的在於預防保健,尤其荷爾蒙補充療法必須使用適當,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建議前往婦產科諮詢,使用衛福部核可的合法產品,定期與專科醫師評估安全有效的使用方法。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7個救命良法有效預防乳癌

導致乳癌的可能原因很多,如初經與停經的年齡、長期接受賀爾蒙補充療法(HRT)等等因素。如果您是接近乳癌的高危險群年紀,也不需要消極的焦慮與害怕,因為「預防」才是對抗癌症的最佳方法,首先應積極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專家們提供了簡單、有效的防癌救命方法,如以植物為主的膳食、持續運動等。


婦女年紀50前後罹癌率越高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研究顯示,除了皮膚癌,乳癌是美國婦女的第二大死因。每年將近18萬名婦女罹患乳癌,造成乳腺癌的真正原因尚未確定。然而諸多研究表明,婦女年紀越大,罹癌率越高,大部份的乳癌患者是50歲以上的婦女,相對地,35歲以下的婦女較少罹癌病例。


台灣婦女罹患乳癌年紀最高峰為50歲前後。


乳癌發病的高風險因素包括家族遺傳、初經在12歲以前、停經在55歲之後、從未生育、長期進行賀爾蒙補充療法,30歲之前曾接受乳房放射線治療、過重或肥胖、飲食營養不均衡、飲酒,同時相較於很年輕就生第一胎的婦女,30歲後才生第一胎者罹癌率高。


防癌才能降低罹癌率
康乃狄克大學綜合性腫瘤中心盧諾維克茲博士(CarolynD.Runowicz)表示,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家族的遺傳因子、或初經、停經的年齡,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掌握更多關於乳癌的知識與訊息,而且抗癌的最佳方法就是「預防」。


生活習慣與飲食是乳腺癌發病的重要因素,如攝取的脂肪種類與數量,飲食中胡蘿蔔素、植物化學素(phytochemical)與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攝取過多熱量與缺乏運動等,在在可能影響罹患乳癌的機率,然而這些都是我們的能力所能控制和改變的,所以首先採取的重要防癌策略,就是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
以下是整理癌症防治專家與《預防》雜誌的建議,提出7個防癌救命的方法。


◆膳食以植物食品為主
蔬果和穀類所包含的植物化學素(或植物營養素),可以保護細胞避免遭受自由基的傷害,防止癌症。金雀異黃素(genistein)是豆類植物中萃取出的異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同時植物食品中的胡蘿蔔素和纖維素,也有益於預防乳癌。


馬歇爾大學生物化學副教授哈德曼(W.ElaineHardman)的研究指出,每天吃兩份胡桃可能預防乳癌。胡桃含Ω3脂肪酸、抗氧化劑和植物固醇(phytosterols),能抑制腫瘤的生長。


◆儘量攝取維生素D
佛羅里達大學婦產科教授考尼茨博士(AndrewKaunitz)建議,婦女每天應攝取至少800至1,000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很多研究數據證明維生素D有抗癌的功效。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最新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的乳癌患者與攝取足夠維生素D的患者相比,前者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多出94%。


◆少喝酒
根據國家癌症研究所發表的數據,每天飲酒一至二杯的婦女,罹患最常見型乳癌的機率增加32%。如果飲酒量更多,罹癌率將增加到51%。許多研究結果一致指出,沒有所謂的安全飲酒量,多喝一點風險就提高一點,即使每天只喝一杯紅酒,也會輕微的提高風險,所以專家認為婦女可以自我控制不要喝酒。


◆持續運動
美國防癌協會專家建議,不論幾歲都要保持持續運動的狀況。每天最好運動45到60分鐘促進心跳,或者至少維持每週五天,每天運動30分鐘,如此可以降低雌激素的分泌,對預防乳癌有很大的助益。《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證實,停經後的婦女,包括正常身體質量指數(BMI)者,如果有運動的習慣,將比一般人具有更強的預防能力。


◆保持輕盈的體態
對婦女而言,突然增胖可能是疾病的前兆。停經後肥胖的婦女比正常體重者患癌率更高,美國癌症協會遺傳流行病學菲格爾森博士(HeatherSpencerFeigelson)指出,體重比過去增加20磅(超過9公斤)的人,患乳癌的風險相對增高,所以最好能減輕體重以預防癌症。


◆勿長期使用荷爾蒙
美國婦女健康關懷(WHI)研究證明,長期使用荷爾蒙療法,可能增加乳癌的風險;一項新研究也顯示,一旦停止荷爾蒙療法,往後數年罹癌風險增高。只有在無法控制更年期症狀時,才服用荷爾蒙,而且治療時間以不超過5年為限。儘量考慮其他替代療法,如服用抗抑鬱藥(SSRI)治療熱潮紅,以及使用雌激素陰道乳膏治療陰道乾澀。


◆提高自我警覺度
最近有些研究提出意外的發現,定期自我乳房檢測並非救命的必要措施,可能只是徒增不必要的切片檢查。然而許多醫生對此持保留意見,如安德森癌症中心腫瘤外科教授辛格特莉表示,大約15%的乳癌是經由婦女自我檢測發現的。所以醫生還是希望你能隨時保持警覺,並且將任何乳房外觀與觸感的異常變化告知醫生。部份醫生則認為,自我檢查無法發現早期乳癌,定期到醫院檢查才是根本之道。◇

女性多攝取維生素D食物、多曬太陽,有助減少乳癌復發

愛美不愛曬太陽的女性注意了!!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最近針對166個正在接受乳癌治療的女性進行一項研究,發現高達70%的女性,體內維生素D含量普遍太低!
科學家表示:

「維生素D對維持骨質健康非常重要,罹患乳癌的女性由於荷爾蒙療法及化療,導致骨質迅速流失,所以一定要多和醫生配合,多補充維生素D。」

科學家分析這些女性的體內維生素D含量,發現平均含量每毫升只有27奈克;超過三分之二的女性,維生素含量不足。若每週補充50,000單位以上的維生素D,不僅能提升維生素D含量,還能抑制乳癌惡化。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建議,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在每毫升32奈克以上才算足夠。

維生素D可從牛奶、雞蛋、麥片、沙丁魚、鯖魚、鱈魚、肝臟等食物中獲得,或多曬太陽,幫助維生素D合成。多攝取維生素D能加強免疫系統及強化骨質,預防骨質疏鬆症及抑制癌症

-

事實上早在1989到1995年間,加拿大研究人員曾長期對多倫多大學附屬醫院的512名乳癌患者進行檢驗,他們發現血液中有適量維生素D的病患,有高達83%的人癌細胞未大量擴散而得以存活,維生素不足者為79%,嚴重不足者為69%。

而美國與英國科學家也在美國《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發表研究:

「男女維生素D攝取不足,死亡風險將提高26%。」

另外,佛羅里達大學婦產科教授AndrewKaunitz建議,女性每日應攝取至少800到1,000單位的維生素D。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最新研究指出,維生素D不足的乳癌患者與攝取量足夠的患者比較,前者癌細胞擴散的機率多出 94%。

總而言之,乳癌患者體內維生素D若不足,其乳癌擴散或死亡機率,都比維生素D攝取量充足的乳癌患者更高,所以攝取足夠維生素的確有抗癌的效果。

所以我們除了多攝取含維生素D的食物以外,也要多出外曬太陽。特別是那些不愛曬太陽的愛美女性,只要做好防曬工作,偶爾也多曬曬太陽吧!!

減少乳癌風險,運動永遠不嫌遲


維持健康的三大法寶:健康飲食、標準體重及適度運動,其中最便宜、不用花錢且最重要的就是運動,最近法國的研究再度證明了這點。法國Mesrine醫師的研究團隊分析從1993年到2005年了59,308名更年期後的女性,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這些女性罹患癌症的風險與運動的關係,一共追蹤了至少8.5年,他所調查女性76%體重BMI都在25 kg/m²以下,結果這之中有2155名女性最後罹患的乳癌,將這些女性加以分析,如果每個禮拜至少運動四小時,最簡單的就是走路,就能減少10%罹患侵犯性乳癌的風險,而不需要很劇烈的運動,年紀大、腳的力量不足、身體不適合劇烈運動等就可以利用走路,但是如果是5年前到9年前都有運動,但是最近沒運動,就不能夠減少乳癌風險,也就是要減少罹患乳癌風險就必須持之以恆的運動,每天運動後要多久才能開始減低乳癌發生風險,一般推測是4年,而且從現在開始運動就能慢慢減低乳癌發生風險,所以對任何年齡來說,現在開始運動不算遲,那運動是不是要到健身房去?健身房在台灣很少且費用很高,作者認為不需要,只需要多走路或騎腳踏車都可以,運動就是最簡單而且經濟的方式,只要上班或買菜可以盡量多走路,不但可以節省荷包還能預防癌症,何樂不為?


翰晃




2014年12月3日 星期三

癌友攝取蛋白質 豆魚優於肉蛋

癌症人口年年增加,治療方式也日新月異。只要配合治療、飲食照護得當,癌友不但能提高存活率,也能維持生活品質。但患者常因治療和心情影響食欲,如何提高他們進食意願?得先建立正確飲食觀念。

面對癌細胞威脅,癌症患者要怎麼補充營養是門大學問。營養師說,患者接受開刀、化療或放射線治療,身體都會受損傷,需要攝取營養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千萬別輕信吃進營養素會滋養癌細胞的說法,只有均衡飲食,才是找回健康的不二法門。

癌症病人什麼食物能吃,什麼食物不能吃,學派很多。像美國有病友奉行「大型生物飲食法」,德國有「葛森式療法」,日本有「星野式葛森療法」,國內一度流行安‧威格摩爾生機飲食法,各有一套理論。不管哪套理論,都是希望癌症病友藉由飲食抗癌。

Q1:癌友如何知道 自己的營養夠不夠?

擔任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的營養師黃翠華說,不管是健康的人或是癌症病友,每天從五穀根莖澱粉類食物、蔬菜及水果、蛋白質食物和油脂類食物均衡攝取營養是不變的原則。癌症病友因為接受治療,身體組織受損,加上食欲不振,胃口不佳,必須適時調整進食習慣,才能補充營養,維持健康。

黃翠華表示,「體重」是評估身體健康最棒的指標,不吃東西,不補充營養,就沒法維持體重。

國民健康署建議國人身體質量指數(BMI)應維持在18.5到24間,算法是:
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黃翠華建議癌症患者保持在25,為抗癌準備存糧。

Q2:癌友應該從哪裡攝取蛋白質?要不要少吃肉類?

癌症病人不論接受手術、化療或放射性治療,身體都會出現發炎反應。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吳雅惠說,病友攝取蛋白質提升免疫力的需求比常人還大。

眾多食物中,除了肉類食物可以提供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吃豆類、魚類和蛋也能攝取到蛋白質營養,蛋白質來源這麼多,癌症病人要如何取捨?

黃翠華說,以前提到人體的蛋白質來源,排序是肉、魚、豆、蛋,但癌症病友應改成豆、魚、肉、蛋,要多從豆類攝取蛋白質,肉類比重要適度降低。

常人飲食肉類比重不要超過25%,癌症患者要降低到20%以下,但每餐肉類的比重要怎麼算?黃翠華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餐盤「切」成四分,擺放肉類食物的範圍一定不能超過四分之一。

Q3:生機飲食適合癌症病人嗎?

癌症患者可適度降低肉類食用量,相對而言,是不是要多吃蔬果料理,坊間的精力湯能喝嗎?

黃翠華指出,癌症病友不只要多吃蔬果料理,最好要多吃「彩虹餐」,就是要多吃各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因為不同的蔬菜含有不同成分的植化素,而植化素被視為天然的化療藥,對癌友的身體健康絕對有幫助。

至於癌症病友能不能喝精力湯,吳雅惠說,病友因接受化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會減低,免疫力變弱,醫師都會囑咐病友不可生食,以蔬果打成的精力湯自然也不宜貿然飲用。病友如果胃口不好,建議吃溫熱的豆穀漿、濃湯或鹹粥等完全熟食的精力湯,修補化療耗損的元氣。

Q4:民間有說法,癌患不能吃兩隻腳的動物、無鱗的魚類?

黃翠華說,兩隻腳的動物應指雞、鴨、鵝;無鱗的魚類多為大型魚類。家禽飼養過程中可能有抗生素問題,大型魚類則有累積重金屬的疑慮,但這些風險並非只針對於癌症病友,原則上癌友的飲食仍以均衡為原則,任何種類的食物都可以吃一點。

抗癌是艱辛且漫長的過程,營養師都建議癌症患者一定要均衡飲食,補充抗癌能量。如果食欲不好,可以少量多餐或食用營養補給品,慢慢地找回健康。

Q5:癌患需要喝營養補給品嗎?

多數癌症患者也會飲用流質的營養補給品,或吃補充營養的錠劑。吳雅惠表示,癌症病友因為接受治療,食欲會降低,日常進食的量會減少,適時補充營養素是必須的,但應聽從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不要自行食用。

沮喪的癌症病患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

癌症病患一旦得病時會經過好幾個階段,一開始都會沮喪的,認為「為什麼不是別人而是我?」、「我還這麼年輕,還有許多事要做」等等,導致病患心灰意冷,甚至不願意接受治療,願意接受治療病患也是常常脫離不了死亡的陰影。最近英國牛津大學的Walker醫師所作的研究調查,四分之三罹患癌症並有沮喪的症狀的病患沒有接受到適當的治療,他是將21,151罹患乳癌、肺癌、大腸癌、泌尿生殖癌症、婦科癌症等病患研究調查這些病患是不是有沮喪的情形,發現這些病患中肺癌的病人有13.1%、婦科癌症10.9%、乳癌9.3%、大腸癌7.0%、泌尿生殖癌症5.6%有重度憂鬱症,因為癌症病患一旦有重度憂鬱症會縮短整體存活期,增加自殺風險,他調查發現罹患重度憂鬱症的癌症病患有大部分沒接受過任何治療,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病患太忙而沒有時間跟醫師溝通;有些病患也認為引起重度憂鬱症可能是因為癌症關係所引起;罹患癌症後羞於讓同事、朋友知道,以致於不願意告知醫師或接受治療。研究發現有1538名病患確實罹患重度憂鬱症,但是有73%沒有接受正規治療,即使是剩下的24%雖然有接受抗憂鬱治療,但是劑量不適當,只有5%接受了精神專科醫師的照顧,主要的是較年輕及女性病患,乳癌病患佔了32%,肺癌最少只有19%。可能是因為精神科醫師太少或抗憂鬱藥是由非精神專科的醫師給藥。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是訓練護理人員、醫師、心理治療師,就能加以改善。我們基金會很早就注意這點,治療病患不僅是治療病患的身體,還要治療病患的心、靈,所以我們聘請臨床心理師來幫助病患跟家屬溝通,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減少重度憂鬱症的發生。


翰晃


乳癌X光檢查假陽性病患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

流行病學篩檢最被詬病的是假陽性太高,以至於很多病患必須接受一連串的檢查跟追蹤,像是侵入性的檢查包含切片等,但是這些假陽性的病患是不是將來會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呢?增加原因又是什麼? 最近丹麥的流行病學專家von Euler-Chelpin對這一方面做了研究報告,從1991年到2005年研究了丹麥58,000名女性接受乳房X光檢查,其中有4743名被診斷懷疑是罹患乳癌,但是最後發現是假陽性。但到了2008年,這些假陽性病患之中有295名被診斷罹患乳癌,到底這些病患罹患乳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這些假陽性病患還是比乳癌X光檢查陰性的病患多了27%罹患乳癌,是不是醫師診斷錯誤?他們將以前檢查的X光片重新檢查,結果發現295名只有72名(1.5%)是當時醫師沒有發現到。但是大部分病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有一部分病患被診斷為假陽性接受外科切片檢查的比例稍微高了點,但是這也無法說明到底是什麼所引起,所以von Euler-Chelpin認為即使是假陽性的民眾經過檢查為陰性的病患還是要長期追蹤,雖然罹患乳癌的發生率不是很高,但是少數病患還是比一般民眾更容易罹患乳癌。


翰晃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乳癌轉移新突破 雙標靶延長存活期

HER2陽性乳癌 轉移及復發風險高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侯明鋒指出,乳癌患者中,大約每4人就有1人被診斷為HER2陽性。HER2陽性患者不僅轉移、復發風險高且預後不佳,存活時間遠比HER2陰性患者要短,但由於抗HER2標靶的出現,不僅降低了HER2陽性早期乳癌近4成復發風險,使得HER2陽性早期乳癌變成預後最佳的乳癌。

侯明鋒院長表示,過度表現的HER2基因會與家族其他成員結合,刺激乳癌細胞內的訊息傳遞路徑,導致癌細胞增生,並增加轉移風險,而使用抗HER2標靶能阻斷HER2與HER2之結合。

在2013年新標靶藥《抗HER2/HER3標靶藥物》出現,雙標靶藥物共同使用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雙面夾殺HER2信息路徑,有機會幫助病患活得更久!再一次改變了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史。
 大型臨床實驗證實 雙標靶延長存活期

侯明鋒院長表示,根據名為「CLEOPATRA」之大型臨床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過去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標準療法,若再加上抗HER2/HER3新標靶,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可自12個月再延長6.1個月,整體存活期也可望從過去的平均3年達到近4.5年,且副作用並未明顯增加。

「雙標靶搭配化療」已證實是目前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之有效治療組合,國外準則也將抗HER2/HER3新標靶以最高證據等級列為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第一線標準治療。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勇於接受治療

隨著醫學進步,乳癌的治療武器更多,除了最新的《抗HER2/HER3新標靶》,未來還有更多的治療武器,證據也已證實這些新藥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機會。
最後侯明鋒院長呼籲,乳癌病人一定要勇敢地接受治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並提醒,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將提升存活率,45歲以上女性應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研究顯示支持BRCA1及BRCA2基因異常篩檢

一年前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本身帶有BRCA基因突變,母親及阿姨也都因為罹患乳癌而過世,因此他將兩側乳房及卵巢切除作為預防性的治療而引起廣大迴響,她也鼓勵一般女性接受BRCA1 / BRCA2基因篩檢以達到早期預防乳癌及卵巢癌的效果,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論,也有謠傳她是接受生技公司的酬庸才接受代言。

事實上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在歐美比較多,各為每三百人及每八百人有一人是BRCA基因突變,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之間,而台灣比較少,約在百分之五以下,並不需要做全面的篩檢,但是有一些德系猶太人帶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比較多,這些人需不需要做全面的篩檢呢?

最近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King博士,也就是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與乳癌有相關的發現者,他呼籲德系猶太人應該接受BRCA基因篩檢,也引起很大的爭論。在德系猶太人中,BRCA1 和BRCA2在男性跟女性是同樣常見的,而且以相同的機率遺傳自父母,在以色列,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造成11%的乳癌和40%的卵巢癌。

他們研究了8195名健康的德系猶太男性,這些人家族並沒有罹患癌症的病史,經過篩檢發現在175名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男性當中,1.14是BRCA1,1.03%是BRCA2,2.17%兩者都有,並且這些檢測了175名男性(包含172個家族)的女性親戚,在431名女性親戚中發現有211是BRCA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在60歲和80歲時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是增加了60%和83%,BRCA2基因突變者是33%和76%;BRCA1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的風險在60歲和80歲時分別是41%和60%,BRCA2是增加了26%和40%;BRCA1基因突變者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在60歲和80歲時分別是增加了27%和53%,BRCA2是增加了7%和62%。作者也強調在這些家族當中,51%(85 / 167)的家族裡藏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可能因為家族成員較少,或者還未到發病的年齡,以致於沒有去接受BRCA基因篩檢,因此有超過一半的人,家族裡面可能帶有BRCA1/BRCA2基因異常,以至於增加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

他們也發現在1958年以前出生的女性50歲時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是增加了22%,但在1958年後出生者則增加了84%,提高了3.8倍,這有可能是1958年後的女性年齡增加暴露在致癌環境裡導致增加了乳癌的風險。

雖然King博士認為應該全面篩檢BRCA1/BRCA2基因異常,但是也有其他專家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基因篩檢相當複雜,有可能會對接受篩檢者產生負面的影響,一旦檢測出來後續的處理問題與治療問題可能會產生一些社會心理後果,而且帶有這種基因異常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病,所以還是以家族為中心比較重要,如果家族是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危險群,因為乳癌及卵巢癌與遺傳有關,才需要接受BRCA基因篩檢。


翰晃

越來越多女性考慮將對側乳房切除來預防乳癌

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本身帶有BRCA基因突變,母親及阿姨也都因為在45歲左右罹患乳癌後過世,因此他不只將兩側乳房切除,而且也將卵巢切除作為預防性的治療,所以越來越多女性認為一側乳房罹患乳癌後也應該將對側乳房切除來預防,尤其是情緒不穩定、焦慮的女性病患,這是因為對於切除對側乳房是不是能預防乳癌復發沒有得到正確的資訊所引起。

最近美國NorthShore大學的Yao博士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他的團隊發現有很多乳癌病患在診斷後還沒接受手術前就已經決定將對側乳房切除,但是有很多即使將對側乳房切除後預後再復發的風險也跟沒有切除者一樣。他們研究了150名最近乳癌病患,做了55項問題的問卷調查,來衡量她們對於乳癌的診斷與復發及焦慮、壓力、外科手術的喜好。

結果發現有5.6%的病患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24.6%的病患知道但是不願意接受,11.3%從來不考慮接受此種手術,剩下的58%再診斷後就考慮接受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其中53名是因為家族裡面有乳癌的病史,有58.1%(18/35)女性病患即使有家族病史也不願意接受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因為這些女性不了解預防性手術是否能減少乳癌復發的資訊所以才會接受手術,但是如果知情的女性就不會考慮接受手術。這些女性會考慮切除對側乳房的預防性手術的原因是因為比起一般女性復發率更高一點。

對於腫瘤科醫師來說,如果病患不是屬於高危險群病患(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乳癌家族病史),並不贊成將側乳房的預防性切除,因為根本不會減少復發的風險,所以沒有必要接受這種手術,但是醫師必須讓病患了解接受手術的風險及對復發風險的影響。


翰晃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化療吃水果一定要削皮?

醫院病房中,常見台灣人帶一大份水果探病,幫助補充營養和元氣,但化療癌友間卻流傳著「吃水果必削皮」的說法,無論是小番茄、葡萄、芭樂或蘋果,一定要削去表皮,才能避免誤食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農藥,以免讓已低弱的免疫力加速崩壞,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癌症惡化。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且聽專家怎麼說。
國內腫瘤科醫師顏容郎所著《抗癌就像減肥》一書中提及,番茄的茄紅素、蘋果皮的根皮素、柑橘皮的橙皮素,以及葡萄皮的白藜蘆醇,都是帶皮水果中具抗癌活性,能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成份。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主任林佳青指出,果皮裡有許多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甚至比果肉中還多,對消除自由基、抑制癌細胞增生甚有幫助。而癌友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常因白血球太低而造成抵抗力太差,更需要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因此沒有必要避開帶皮水果,只要「清洗乾淨」,就可以安心享用。

清水?鹽水?小蘇打水?正確洗水果的方法為何?

到底如何才能把水果洗得乾淨,吃得安心呢?林佳青營養師表示,正確洗水果的方式,就是用清水反覆大量沖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也曾表示,不需要使用鹽巴,流動的清水就是最佳的洗蔬果方式。已有實驗顯示,用鹽水洗蔬果,會讓蔬果上農藥殘留更加嚴重,因為鹽水使農藥更不容易釋於水中,反而讓農藥更附著於蔬果表面。而且,萬一鹽水濃度控制不佳,民眾還有可能攝取更多的鈉,造成高血壓等問題。

江守山醫師指出,90%的農藥皆為酸性,而烘焙用的小蘇打粉是鹼性,建議使用小蘇打水洗蔬果,藉酸鹼中和作用,去除一些蔬果表面殘留的農藥。

至於市售的蔬果清洗劑,美國緬因大學食物科學與人類營養學系曾做過農藥洗淨程度的比較,結果發現蔬果清洗劑並沒有比清水更有效的清除農藥。

而除了農藥之外,在清洗或切水果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讓細菌進入到果肉內,所以為了避免細菌,洗水果前應先用溫肥皂水洗手、洗淨刀具,並在洗淨水果後,用乾淨紙巾擦拭水分。


【癌友飲食小叮嚀】:

林佳青營養師叮嚀,癌友與一般人的蔬果攝取原則一樣,每日蔬果579,水果應以低甜度、高纖為主。此外,還須均衡攝取肉類、奶類、五穀根莖、蔬菜、水果及油脂,避免過度攝取某種或精緻化食物。

乳癌不怕!基因檢測在台費用減半

自從美國好萊塢影星安潔莉納裘莉(Angelina Jolie)日前於公開投書表示,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所以接受了BRCA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的確乳癌和卵巢癌的罹患風險都頗高。據悉裘莉接受此項BRCA基因分析技術費用約3000多元美金,大約台幣12多萬元,然而,台灣也有業者提供此項基因檢測服務,且為自行研究開發的BRCA生物晶片,收費大約僅需美國的一半,精確率卻能達到相同的水準。
 
BRCA1基因突變 8成在70歲前罹乳癌

根據研究統計,女性如帶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一般臨床約有5~10%的乳癌案例是肇因於BRCA基因突變遺傳,而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當中,約半數在40歲前就發現罹患乳癌,相較一般女性在40歲前罹患乳癌之機率只有5%,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罹患乳癌之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在一般族群裡,兩百人中約有1人帶有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而在具有家族性或早發性乳癌之族群中,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發生率,更高達30%~50%不等。有鑑於此,BRCA1或BRCA2的基因檢測確有其必要性。


BRCA1基因遺傳 家族子代5成也有突變基因

BRCA1或BRCA2基因是自體顯性遺傳,也就是在所謂家族性乳癌或卵巢癌症候群中,一旦此基因產生突變,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員皆有50%之機會帶有此突變基因。在這些家族中,乳癌會不斷侵襲這些家族的家屬,像母親、姐妹、女兒、祖母或姨媽等(男性也會發生)。同時,這些家族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比例也相對地提高。

基因諮詢師表示,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高危險家族中之真正高危險個體。另外,對於已罹患乳癌之患者,若檢驗出具有BRCA1 與BRCA2 之基因突變,更應嚴密的追蹤以防另一側乳房乳癌病灶之發生,及罹患其他癌症如卵巢癌之可能。


建議做乳癌基因檢驗高危險群:

1.家族中有同一人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或同時發現雙側乳癌者。
2.家族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家族成員在50 歲前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3.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4.另外,早發性乳癌(小於40 歲)之患者亦屬於高危險群,同樣強烈建議必須接受BRCA基因檢測。

吃蜂王乳豐胸 ?

一名26歲的女性,每天服用蜂王乳,希望讓上圍更豐滿、皮膚更水嫩,但半年後發現,胸部常有疼痛感,還摸到硬硬的腫塊,趕緊到醫院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女子胸部的硬塊是良性乳房纖維囊腫,透過中藥和針灸治療,目前已摸不到硬塊。由於每位女性體質不同,建議在服用相關保健食品前,先諮詢醫師專業意見。

患者的乳房纖維囊腫,最大的是3乘4公分,由於害怕開刀治療,因此尋求中醫管道,經過2個月中藥和針灸後,患者的疼痛感已消失,約2~3個月後,大小僅剩0.5乘0.8公分,現在則已摸不到硬塊。周宗翰表示,乳房纖維囊腫是最常見的良性乳房病變,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率很低,常好發在35~50歲未停經的婦女,約每6人就有1人罹患,被認為是與動情素或黃體素的分泌不穩定有關。
 
周宗翰說,乳房硬塊的形成是因為有些女性乳腺緻密,乳房氣血運行不順,鬱結在經絡肝經的部位。另外,情緒不穩的人,生氣會讓肝氣化成肝火,使內分泌失調,造成乳房疼痛;高脂肪的飲食、飲酒、生冷飲料,會使身體水分代謝不正常,形成痰濕體質,也是形成良性纖維囊的原因之一。在治療上,部分會開刀拿掉腫塊,但若體質不調理,囊腫仍會長出,因此改變體質相當重要。中醫會以理氣活血、軟堅散結、疏肝解鬱的中藥,幫助氣血循環,調整體質,讓囊腫不再生。

若是痰濕體質的女性,應先把體內的痰濕先排除,再做補養動作。周宗翰指出,患者服用的蜂王乳,對延緩老化有幫助,但某些女性體質對女性荷爾蒙較敏感,過量的蜂王乳,可能會造成乳房纖維囊腫、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不正常增生的情形。另外,像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等保健品,最好也先諮詢醫生意見後,再服用。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黃豆類食品與乳癌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王麗民主任 (營養室)
  

黃豆及其製品富含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與雌激素分子結構相似,可占據人體內雌激素受體,啟動雙向調節雌激素的功效,即當雌激素水準偏低時,它發揮弱雌激素效應;當人體內雌激素水準過高時,異黃酮扮演「競爭者」角色,體內雌激素水準會表現為降低,因而常見病友擔心,大豆異黃酮會刺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病人嗎?它是否會影響泰莫西芬(tamoxifen)等用於治療婦女乳腺癌的抗雌激素的作用?
  

過去研究顯示有不一致的結果,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德博士的研究發現,從小吃大量黃豆食物的美國亞裔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58%,顯示黃豆可能有預防乳癌的發生;但另有一些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但是在2009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發表研究明確說明黃豆類食品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
  

這項在中國上海做的「黃豆類食品攝取與乳癌病友存活率研究」,追蹤調查5,042位年齡介於20至75歲之間的乳癌病人達四年,黃豆食品的攝取是以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攝取來衡量的。研究發現,攝取適量黃豆食品不至於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反而吃黃豆食品越多者,乳癌復發與死亡機率越低。大豆蛋白攝取量最多的病人與同組中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前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9%,乳腺癌復發風險則下降了32%;兩者乳癌外科治療4年後的死亡率分別為10.3%和7.4%,復發率則分別為11.2%和8.0%。另一個結果是黃豆食品也不會影響tamoxifen的療效。」
  

同一大學研究團隊再加入2 個探討相似議題的研究,統合資料分析後,發表於2012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 J Clin Nutr.),此研究觀察9515位乳癌病人每日攝取黃豆製品的情形,其中包括是否食用含有黃豆的豆腐、豆奶與味增湯等食物,結果發現每日攝取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超過11.83毫克的民眾,與相對平日較少攝取黃豆食物的民眾,其乳癌復發率降低27%。在長達7.4年追蹤調查發現,共發現1348次乳癌復發,1171人因乳癌或其他病因死亡,不過在追蹤期間內,攝取最多黃豆食物的女性,死於各種病因機率則降低了17%。這個結果同樣指出,一般女性或有乳癌的朋友,攝取黃豆食品是有益處的,也證實,黃豆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
  

既然攝取黃豆類食品是安全且有益的,那麼是否有建議攝取的份量?
  

綜合過去研究及各國癌症學會之乳癌營養手冊對黃豆類食品攝取量的建議,是與現有的飲食指南一致的,即每天攝取1-3份的黃豆類食品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是安全的,但對於大豆營養補充品或大豆異黃酮萃取物,則不建議病友補充。國內在2011年推出新版國民飲食指南中,將原本六大類食物中的蛋豆魚肉類改為「豆」魚肉蛋類,把豆製品放在最前面,建議多從豆、魚類攝取蛋白質。
  

天然食物中以黃豆含大豆異黃酮最高約每100公克的含48.95毫克大豆異黃酮, 平均每份大豆(20克)含大豆蛋白7公克, 及約10毫克大豆異黃酮。對於乳癌病人建議每日攝取1-3份黃豆及黃豆製品,每份分量可參考表一。


2014年10月24日 星期五

乳癌切單邊 存活率同雙切

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分析近十九萬名乳癌女性的手術選擇發現,「只切除患側加放療」和「預防性切除雙乳」的十年存活率差不多。醫師表示,台灣做預防性雙乳切除的人不多,反而是患者逃避治療及乳癌篩率偏低較令人擔憂。
近年美國四十歲以下的年輕女性罹患乳癌後,不想活在另一側乳房也罹癌的恐懼中,選擇雙側預防性切除的人愈來愈多。但研究發現,只切除患側乳房癌細胞並搭配放療,相較做預防性雙乳切除的人,兩者術後十年存活率無顯著差異。 也就是說,除了帶有特定罹癌基因的高危險群,一般人不需要做預防性雙乳切除。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洪進昇表示,一邊有乳癌,另一側乳房也罹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到九倍,但臨床上雙乳都罹癌的人不多。 他解釋,除非像是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帶有特殊基因BRCA1及BRCA2者,可能才需做預防性雙乳切除;不過,台灣帶此基因的人不多,低於百分之五,反而是逃避治療或未做乳癌篩檢較令人頭痛。 洪進昇曾收治一名卅八歲女性,篩檢發現是範圍較大的原位癌,也就是零期乳癌,治癒率很高;但女子得知需切除部分乳房,消失近九個月才來治療,切片竟是乳癌二期,須經歷更辛苦療程。 洪進昇說,乳癌篩檢能找到早期癌症,治癒率高,但國內乳癌患者經由篩檢發現才占兩成。目前乳癌手術已相當進步,即使切除也能做重建手術。

惡性脊椎壓迫症可以利用放射線來治療

一般都認為放射線治療與其利用單一大範圍的放射線來治療倒不如利用多次的低劑量照射可以減少輻射帶來的副作用,最近Dublin的放射腫瘤Thirion醫師提出一個研究報告是將惡性脊髓壓迫症利用一次10Gy的放射線治療與照射五次4Gy總共20Gy的放射治療來做比較,結果療效相似,所以他認為可以一次照射來減少病患往返醫院的時間。即116名惡性脊椎壓迫症病患,這些都是年齡太大或身體太弱而無法進行外科手術的病患而改使用體外放射治療,這些病患平均年齡是69歲,主要來源都是因為乳癌、肺癌或前列腺癌轉移到骨骼,而造成惡性脊椎壓迫症。有67%是在胸部,24%是在腰部, 4.3%在頸部,2.6%在骨盆。這些病患分成兩組,一組接受一天照射10Gy,另外一組則分成5天,每天照射4Gy(全部20Gy),經過五週的觀察,結果發現這兩組的行動量表都相似,同時也比較兩組膀胱功能、急性及慢性不良反應、全存活期等,結果兩組反應率之比86.8% vs 75.7%,在膀胱功能方面兩組沒有差別,神經功能非惡化存活期兩組都是1.4個月,整體存活期都是4個月。一次照射10Gy是否會引起不良反應,因為之前都認為照射神經不應該超過8Gy,因為8Gy是脊椎最高的忍受範圍,超過可能會引起神經麻痺等,但是作者強調都是末期病患,如果能將症狀減輕就是達到目的,因為這病患平均存活期只有四個月,這種治療並不會引起神經毒性,對於病患也可以減少時間跟費用,但是對於長期存活的病患就要多加考慮單一劑量的治療方式

翰晃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淺談化學治療副作用--噁心、嘔吐


  葉名焮醫師

 

許多人對於化學治療的恐懼都是源自於-『副作用』。在化學治療開始之前,大部分的人都會非常擔心出現副作用,以及副作用會造成日常生活的諸多影響。如果因為這些恐懼的心理而逃避治療,實在是非常可惜。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生所有副作用,有些人的副作用相當少,甚至沒有。副作用的嚴重程度會依化學治療的藥物種類、劑量以及您身體的反應而有所不同。

 

化學治療藥物會藉由口服或注射等方式,經由血液循環來消滅癌細胞。而除了會殺死癌細胞之外,對一些生長速度較快的正常細胞也容易造成傷害。例如:人體內的消化系統上皮細胞、毛囊上皮細胞及血球細胞…都是生長快速的細胞。當您進行化學藥物治療時,正常細胞也會連帶受到傷害,而其衍生的一連串反應,我們稱之為化學治療副作用。

 

大部份受到化學治療傷害的正常細胞,會在化學治療結束以後很快的復原。因此,副作用多半在治療結束以後就會慢慢消失,而且正常細胞也會不斷進行新陳代謝,製造新的細胞以替代那些被摧毀的細胞。所以在發生這些副作用之後,不需要太過驚慌!

 

噁心、嘔吐是目前化學治療患者最容易遇到,也最容易產生的副作用。以下針對此一副作用做簡略的介紹:

 

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可分為急性、延遲性和預期性噁心嘔吐,分別敘述如下

 

(1)急性噁心嘔吐:發生於化學治療後24小時內,此期噁心、嘔吐最為嚴重。

 

(2)延遲性噁心嘔吐:發生在給藥24小時後或更長的時間,此期嚴重性減輕但噁心嘔吐時間長,會影響病人的營養和全身狀況。

 

(3)預期性噁心嘔吐:發生在給藥前或給藥的同時,除了化學藥物刺激外,焦慮也是造成噁心嘔吐之因素;多發生於年輕女性病患,或之前化學治療噁心、嘔吐控制不好的病患。

 

噁心、嘔吐通常是可以被控制的,至少是可以減輕的。如果您已經出現了這樣的副作用,您的醫師會從許多種可以抑制噁心及嘔吐的藥物中選擇適合您的止吐藥。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藥物,其效果是不同的。而且有時可能需要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才能減輕症狀。千萬不要氣餒!繼續和您的醫師及護理人員配合,找出最適合您的止吐藥及有效的緩解方式。

 

除了使用止吐藥之外,以下提供一些緩解噁心、嘔吐的方法,提供您參考-

 

(1)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飽。

 

(2)避免在用餐中喝水、果汁、湯、汽水等液體,減少飽脹的感覺,液體食物最好在用餐前、後一小時內避免飲用。

 

(3)避免太甜、油炸或太油膩的食物。於化學治療前一晚,以及治療後34天應進食清淡食物、忌油炸,且應避免氣味較濃的食物。

 

(4)食物的溫度要適中,不要過冷或過熱。

 

(5)細嚼慢嚥,要有充份的時間進食,才可以消化得更好。

 

(6)當您覺得噁心時,可試著深而慢的用口呼吸;口含冰塊、酸梅、八仙果、陳皮、無花果、羅漢果..等,也有助於預期性嘔吐的緩解。

 

(7)避免一些特殊的氣味(例如:油煙味、香煙、香水、食物異味),而影響自己的心情或食慾。

 

(8)在用餐過後需休息一下,避免飯後二小時之內平躺,可以試著飯後坐正或斜躺休息,要將頭抬高,以降低噁心、嘔吐的發生。

 

(9)早上起床前若有噁心感,可進食乾、鹹的食物(如:蘇打餅、榖製類餅乾),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

 

(10)如果以往經驗顯示,在化學治療注射期間會有噁心感,那麼就避免在治療前1小時及治療後2小時內進食。

 

(11)運用放鬆技巧(如:冥想、轉移注意力、肌肉放鬆技巧..等),以減輕不適。

 

早期乳癌的荷爾蒙治療該用多久?5年還是10年


葉名焮

 

根據衛生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排名的第四位。好發年齡約在4564歲之間,當中又以4549歲每十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佔了六成六比例,5064歲發生142140人居次。

 

乳癌已經邁向個人化醫療的時代,乳癌治療方法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有外科手術和放射線治療,全身性治療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療法。通常乳癌患者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八至九成患者須接受輔助性藥物治療,以預防癌細胞復發或轉移,並延長總存活期。輔助性治療有化學、荷爾蒙及標靶等藥物,其中荷爾蒙治療多為口服方式,具備便利性、低副作用及高療效等特色,病患的接受度較高。病患的病理報告中,若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病患就需要接受口服抗荷爾蒙療法,早先的時代,標準輔助性抗荷爾蒙療法就只有「泰莫西芬」。傳統上,荷爾蒙治療的時間為五年,這「五年」 治療的標準來自於很早期的臨床試驗,當時的試驗結果顯示七至八年的荷爾蒙治療沒有比治療五年的更能有效降低乳癌復發率,所以推論口服抗荷爾蒙要在五年後就有抗藥性。根據大規模的臨床追蹤統計,對於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婦女,泰莫西芬使用五年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率 41% 及降低乳癌死亡率 34%

 

事實上,荷爾蒙受體為陽性的乳癌,在預後上比荷爾蒙受體陰性的乳癌好,復發率比較少,也不像荷爾蒙受體陰性乳癌的轉移常常發生在診斷後的前五年,相反的,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在診斷後的十五年內都有可能發生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五年抗荷爾蒙治療就無法符合實際的臨床需求。

 

目前,臨床上乳癌的荷爾蒙療法十分多元化,其中就包括傳統的「泰莫西芬」與新型的「芳香環酶抑制劑」兩大類。很多人誤以新藥的上市可以完全取代傳統藥物,其實不然,AI僅適用於停經後婦女,且針對不同的乳癌婦女的診斷報告,制定個人化的荷爾蒙治療。兩類藥物的不同、在於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可以直接阻止雌激素的製造,能有效降低乳癌患者體內95%的雌激素濃度;泰莫西芬是阻斷雌激素與癌細胞的結合,進而阻止癌細胞的生長,並無法直接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對接受過泰莫西芬治療且已失效的乳癌患者,若後續改用AI類藥物,仍可能阻止或減緩癌細胞的生長,在整體存活率提升上有顯著的意義。現行三種芳香環酶抑制劑皆可有效的減少乳癌的復發,也減少對側乳癌的發生,兼具治療與預防效果。但其中諾曼癌素為類固醇型態之去活化劑,也較少有骨質疏鬆的副作用。接替使用不同藥物的方式,不但可藉由不同的藥物機轉,解決抗藥性的問題,也可降低長期使用特定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 長期服用泰莫西芬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而AI類藥物有發生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副作用之機率;雖然可透過生活、飲食習慣,或藉助藥物緩解,但若縮短服藥時間,相對地,副作用出現的機率也可降低。此外,泰莫西芬具有保護骨頭與心臟的作用。

 

近幾年來,大型的臨床研究報告紛紛出爐,證實乳癌婦女有更多的選擇來治療乳癌,以荷爾蒙治療為例? 若是乳癌婦女已經使用了5年傳統的「泰莫西芬」,是否要繼續治療? 該使用那一類的荷爾蒙? 要使用新一代芳香酶抑制劑還是傳統的「泰莫西芬」? 根據長期大型的臨床研究MA17,顯示乳癌婦女已經接受5年「泰莫西芬」,之後再接替使用芳香酶抑制劑5年;研究報告顯示,芳香酶抑制劑相較於沒有使用藥物,更可以降低復發比率(94.4% vs. 89.8%P<0.001)、對側乳房復發的比例(hazard ratio [HR] 0.58; P < 0.001)並可以延長存活期((HR = 0.61 ; P = 0.04)。但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會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機會。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副作用,如關節疼痛或僵硬都是相當常見的。

  

2013年著名的刺絡針期刊,發表另一個大型長期的臨床研究(ATLAS臨床研究計畫),一共有6846名乳癌荷爾蒙陽性的病患參與,分成兩組,一組使用5年,另一組則使用10年,這些病患包含更年期前後及36個國家的婦女,平均追蹤了7.6年,最長使用了15年,一組是病患使用5年「泰莫西芬」另一組是10年的「泰莫西芬」;研究報告顯示,使用 10年的「泰莫西芬」相較於使用5年「泰莫西芬」,15年復發率下降3.7%(25.1%->21.4%)15年死亡率下降2.8%(15%-->12.2%); 但是服用10年的「泰莫西芬」 會有什麼副作用呢?子宮內膜癌是可能發生的,在這篇臨床研究中發現服用5年和服用10年「泰莫西芬」,增加罹患子宮癌1.74倍,因子宮內膜癌死亡的比率相差0.2%,另外10年泰莫西芬增加肺栓塞1.87倍的風險,但因乳癌而死亡的比率相差3%,但是整體來說疾病死亡率還是比控制組來的好,不過還是有一些病患不能忍受泰莫西芬副作用而停藥,如果病患使用泰莫西芬的副作用很輕微而且是更年期前的乳癌病患,建議還是使用10年比較好。

 
此兩篇臨床研究確實增加乳癌婦女選擇使用荷爾蒙療法的依據; 該如何選擇藥物治療的時間及種類? 應可以根據乳癌婦女的個人化報告詳細地跟專科醫師討論,在服藥期間,規律的生活、均衡的飲食並注意自身的情形,一但有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跟專科醫師討論,找出最佳化的個人醫療,以期對抗乳癌,給自己一個無病的生活。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乳癌基因檢測


自從美國好萊塢影星安潔莉納裘莉(Angelina Jolie)日前於公開投書表示,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所以接受了BRCA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的確乳癌和卵巢癌的罹患風險都頗高。據悉裘莉接受此項BRCA基因分析技術費用約3000多元美金,大約台幣10多萬元,然而,台灣也有業者提供此項基因檢測服務,且為自行研究開發的BRCA生物晶片,收費大約僅需美國的一半,精確率卻能達到相同的水準。
 
BRCA1基因突變 8成在70歲前罹乳癌

根據研究統計,女性如帶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一般臨床約有5~10%的乳癌案例是肇因於BRCA基因突變遺傳,而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當中,約半數在40歲前就發現罹患乳癌,相較一般女性在40歲前罹患乳癌之機率只有5%,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罹患乳癌之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在一般族群裡,兩百人中約有1人帶有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而在具有家族性或早發性乳癌之族群中,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發生率,更高達30%~50%不等。有鑑於此,BRCA1或BRCA2的基因檢測確有其必要性。

BRCA1基因遺傳 家族子代5成也有突變基因

BRCA1或BRCA2基因是自體顯性遺傳,也就是在所謂家族性乳癌或卵巢癌症候群中,一旦此基因產生突變,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員皆有50%之機會帶有此突變基因。在這些家族中,乳癌會不斷侵襲這些家族的家屬,像母親、姐妹、女兒、祖母或姨媽等(男性也會發生)。同時,這些家族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比例也相對地提高。

基因諮詢師洪嘉駿表示,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高危險家族中之真正高危險個體。另外,對於已罹患乳癌之患者,若檢驗出具有BRCA1 與BRCA2 之基因突變,更應嚴密的追蹤以防另一側乳房乳癌病灶之發生,及罹患其他癌症如卵巢癌之可能。

建議做乳癌基因檢驗高危險群:

1.家族中有同一人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或同時發現雙側乳癌者。
2.家族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家族成員在50 歲前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3.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4.另外,早發性乳癌(小於40 歲)之患者亦屬於高危險群,同樣強烈建議必須接受BRCA基因檢測。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治療糖尿病的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癌症的發生

以前有好幾篇研究報告提出Metformin可以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但是有一些研

究也發現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最近希臘Ioannina 大學醫學院

的Tsilidis醫師和他的研究團隊將以前所有的研究報告加以分析,經過隨機分配

後將治療組與控制組加以比較,所得到的結論是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罹患癌症

的風險。他研究了95,820名病患,其中有51,484 名(54%)使用Metformin治療,另

外18,264名(19%)則沒有使用Metformin,改用sulfonylurea來治療,經過平均5.1年

追蹤,有3805名病患罹患了癌症。在分析中將抽菸、體重、酗酒、使用statin、

NSAID、aspirin、糖尿病時間長短等因素排除後,發現治療組與控制組在罹患癌

症的風險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包括大腸癌、攝護腺癌、肺癌及更年期後乳

癌。在沒有對照組的分析當中趨向於Metformin可以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但是

在隨機分配大型試驗中卻發現Metformin並不能減少罹患癌症的風險。不過這個

統計分析還不能解答這些問題,目前Metformin能不能減少癌症發生的研究仍然

在進行中,希望將來能夠有更正確的答案。但是目前研究來說,糖尿病病患使

用Metformin是第一選擇,因為便宜有效,而且也可能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

翰晃

黃豆攝取過量 提高乳癌風險?

黃豆製品是華人社會傳統美食,不論豆漿、豆腐、豆花都是餐桌上的好食材,最近開始用有人發現,黃豆產品製作者的雙手,皮膚總是彈性亮麗,因此許多研究推測,黃豆的養分與皮膚保養可能有關,讓許多人每天大量攝取黃豆,希望能保養皮膚,卻可能沒想到,過量攝取黃豆,可能提高乳癌發生。
黃豆中含有女性荷爾蒙

黃豆中含有豐富蛋白質,因此部分女性會多食用,希望能降低乳癌發生機率,但美國Memorial Sloane Kettering癌症中心卻發現,黃豆也含有豐富植物性女性荷爾蒙,大量食用會讓身體產生作用,乳癌患者若大量食用黃豆與黃豆製品,癌細胞可能因此增加更快速,也因此證明黃豆可能與乳癌發生有關。 可能增加乳癌機率

研究團隊為確定實驗結果,另外組成對照組,多攝取牛奶都做蛋白質來源,確認癌細胞有無相同反應,結果發現癌細胞沒有快速增加,因此更證實若以黃豆當作蛋白質來源,罹患乳癌機略會增加,也會加重病情,但目前相關研究依舊缺乏,確切原因還必須有更多研究,才能夠找出提醒民眾正確攝取量。 平衡飲食勿過量

研究學者對外表示,目前不清楚大豆蛋白攝取量與乳症的直接關係,還需要更多研究找出證據,但目前唯一能知道的是,過量攝取黃豆絕對不是個好主意,每一樣食物都有優缺點,不應該拒絕或過量食用,必須保持均衡飲食,各種食材都應該每天適量食入,才能滿足身體營養需求,達到追求健康目的。 國內專家意見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黃豆內含豐富蛋白質、卵磷脂、與大豆異黃酮,不含膽固醇,是非常良好肉類替代食品,除非體質不適合或攝取過量,大多不會增加疾病風險,女性荷爾蒙失調、子宮畸瘤、乳癌患者要詢問醫師合適攝取量;由於沒有膽固醇,三高患者可在一餐中,把肉類替換成黃豆,降低疾病風險。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養生蔬果汁 醫師:癌友治療時不宜喝

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韓柏檉喝蔬果汁養生抗癌,讓很多人有意效法,但醫師表示,癌症患者治療期間不宜;營養師則提醒,水果糖分高,血糖高者不宜多喝,若喝了足夠的蔬果汁,就不要再吃水果。
 市面上不少書籍鼓吹蔬果汁抗癌,網路上也有不少人分享秘方,對癌症患者和健康民眾,都有莫大吸引力。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表示,飲食均衡要天天五蔬果,但絕大多數人蔬果量攝取不足,打成果汁、一次吃到多樣化蔬果,是不錯的方式。 但柯博升提醒,癌症患者治療期間不建議喝蔬果汁,尤其化療時白血球下降,如果準備的食材不新鮮、沒有清洗乾淨,反而可能提升感染風險;有些患者「走火入魔」,完全只吃蔬果,忽略脂肪、蛋白質攝取,反而使得治療時沒有體力。 等治療結束後,就不需過分限制癌症患者喝蔬果汁,但最好仍以不干擾正常飲食為宜;北醫公衛學系教授韓柏檉也說,如果喝了蔬果汁會拉肚子,就不要勉強喝。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蔡玲貞表示,蔬果中富含植化素,可增加抗氧化能力,但最好現打現喝,以免維生素流失,並且不要過濾,連纖維質一起喝下。 另外,國外進口水果都是長途運送保鮮,可能有防腐劑,盡量輪用當季、在地蔬果,例如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可取代奇異果,或選用香蕉等,並清洗乾淨、去皮,減少農藥殘留。
水果糖分高,不僅要注意熱量,也要注意血糖。蔡玲貞建議,一份水果的量大約是飯碗的八分滿,健康民眾一天最好不超過四份水果,血糖高的民眾則不超過兩份;若喝了蔬果汁,要注意減少水果的攝取份量,避免吃過量。

維他命D濃度與癌症死亡有關僅限於曾經罹癌者

以前曾經有報導過維他命D攝取與預防癌症的關係,因為坊間廣告常常宣傳維他命D可以預防癌症,但是在以往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維他命D與癌症關係仍是一個爭論的問題。但是最近德國Heidelberg的癌症研究中心Schöttker博士所作的報告是將以前的研究加以分析,他發現維他命D不能當作癌症預防之用,維他命D與癌症死亡僅限於曾經罹患癌症的病患。他是將以前7個歐洲的研究以及1個美國的研究,年齡在50到79歲,一共有26019名加以分析。追蹤時間是從4.2到15.9年,6695人死亡,2227名死於癌症,2624人死於心臟血管疾病,其他人則是因為其他死因。結果發現老年人血中維他命D濃度較低者比較高者增加了1.57倍死亡率,但是僅限於曾經罹患癌症的病患,也就是沒有罹患癌症者根本不會受到影響,也就是維他命D多量使用並不能當作預防癌症。最近也有一篇中國的研究報告也分析了17000人,結果發現淋巴瘤、大腸癌或乳癌病患如果攝取較高濃度25(OH)D的維他命D預後會比較好。另外也有研究發現乳癌患者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高有比較好的存活率。

但是醫學界還是不主張一般人使用維他命D來當作預防癌症之用,因為維他命D的補品並不能預防心臟血管疾病、癌症、腦中風、骨折等疾病,對於罹患癌症的病患血中維他命D濃度比較低才需要口服維他命D補品當作輔助療法,事先必須先檢測血中濃度較低,研究者也不主張暴露陽光之下增加維他命D,因為無法調控紫外線時間與強度,長期暴露日光紫外線下也是一種致癌因子。

翰晃

2014年9月10日 星期三

單側乳癌切雙 未必活更久

如果只在一側乳房發現惡性腫瘤,需要兩側一起切除?研究發現,堅持切除患側腫瘤之外的另一側未發現癌細胞的乳房,無法大幅增加存活率。然而選擇切除兩側乳房的婦女近年卻有增加的趨勢。
美國癌症醫學會醫師蘭里騰福德表示,切除長腫瘤的乳房後,再切除另一側正常的乳房,無法保證讓病人更順利康復或存活更久。 研究人員表示,除非有好發乳癌的基因變異問題或有家族史,切除另一側看似正常的乳房,沒有太多助益。 加州癌症預防研究所研究員史考雷特高梅茲表示,這類患者只占少數,大部分患者並未發現相關基因變異的問題。 研究人員追蹤二十萬名治療一側乳癌的加州婦女數年,其中約半選擇切除乳房。但結果顯示無論是否同時切除兩側乳房,還是只摘除患側乳房,十年存活率皆約八成二。顯然切除兩側乳房無法明顯增加存活率。 乳癌影響婦女生理及心理層面,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指出,術後身體復健與心理重建相當重要。醫師表示,乳癌術後的復健運動可增加肌力、肌耐力、身體組成的瘦肉量增加、體脂肪及腰圍降低。 醫師指出,乳癌術後及早復健運動對於患者而言相當有意義,不僅可以預防併發症產生,進一步有助於幫助恢復自信,適應家庭及社會生活。乳癌篩檢有助提早發現病灶與及早治療。

不要單獨使用Paclitaxel在早期乳癌

傳統早期乳癌的輔助療法都使用adriamycin cyclophosphamide (AC),但是因為doxorubicin對於心臟副作用較強,所以腫瘤專家希望尋找其他抗癌藥物來取代,後來發現paclitaxel一是種比doxorubicin更新的抗癌藥物,因此進行第三期的臨床試驗來比較paclitaxel與AC何者更適合用來治療早期乳癌的輔助療法。這項試驗稱為CALGB 40101的臨床試驗,從2002年開始共有3871名早期乳癌的女性病患參與,這是美國與加拿大的團隊合作進行的試驗,經過6.1年的追蹤發現paclitaxel並沒有比AC的治療方式更好,反而是略為更差一點,5年的無疾病存活率AC與paclitaxel之比是91% vs. 88%;整體存活率是95% vs. 94%,所以他們認為paclitaxel還是不能取代傳統治療方式。在副作用方面,AC組的副作用較多,共有9人死亡,而且血液的不良反應也較多,但是在神經毒性方面是paclitaxel組較多。不過這項研究結果還是被人質疑,因為只有3871名病患卻分成四個方針來探討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4個療程是不是可取代6個療程,結果發現經過4年的追蹤,4個療程無疾病存活率是91.8%,6個療程是91.6%,兩個沒有什麼差異,所以認為病患施打4個療程即可;但是由於分成四個不同治療計畫被認為太複雜,而且中途又改變治療計畫,例如在2003年發現每兩週注射paclitaxel一次比每三週注射paclitaxel一次好,結果治療方針也修改了。又2005年因為擔心原本收納淋巴結陽性的早期乳癌病患人數不足又將淋巴結陰性的早期乳癌病患加進來,同時也將Her2陽性使用標靶治療的病患也納入本試驗,導致整個試驗變的很複雜。不過無論如何單獨使用paclitaxel還是不能取代AC,不要單獨使用paclitaxel作為補充療法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乳房X光輻射劑量低

「醫師,衛生局通知我做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可是我在網路上查到:乳房攝影輻射會增加其他癌症發生…….,我應該去做乳房攝影嗎?」許多女性曾經存在以上疑惑,而踟躕不前。醫師表示,X光攝影輻射劑量低,僅0.7毫西弗以下,女性可以安心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早揪出乳癌癌蹤,守護自己的健康。
研究:乳房X光攝影 不會增加罹癌風險

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診斷科苑梅剛醫師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長達8年的研究分析,曾接受乳房X光攝影的婦女,甲狀腺癌與其他癌症,包括對輻射最敏感的血液癌症發生風險比率與未曾接受乳房X光攝影的婦女對照組相較,並無顯著統計上差異。亦即乳房X光攝影不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與任何癌症風險。

此篇以實際病患作為主體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補強了美國放射醫學界以假體模擬的推論,並發表在最新一期北美乳房醫學界權威期刊 The Breast Journal ( Breast J. 2014, volume 21 issue 5)。

台灣乳癌患年輕化 比國外提早10歲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好發的癌症,每年約167萬名婦女罹患乳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201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癌症發生人數以肺癌及乳癌增加最多,較2010年分別增加444人及401人(各增加4%);乳癌則發生人數首度突破萬人大關。

乳癌發生率在過去30年激增5.4倍,半數發生在停經前,與歐美國家不同,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有「早發性」特徵,台灣大於三分之一乳癌病患是年齡介於45到55歲的女性,較國外平均年輕了10歲。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40~50歲年齡層在15年內乳癌發生率增加了1倍,而且台灣乳癌被診斷發現時,多屬較晚期。因此台灣女性更要注意乳房的健康,定期進行乳癌篩檢,才能減少乳癌的威脅。

女性乳房攝影篩檢 接受度有待提升

乳癌的篩檢方式除了乳房自我檢查外有以下幾種:乳房攝影、超音波與乳房核磁共振。目前台灣45歲至70歲女性,每兩年可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依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國內女性對定期乳房攝影篩檢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原因除了乳癌防治宣導不足,乳房攝影受檢時疼痛感令女性怯步外,對乳房X光攝影輻射的恐懼,亦是重要原因。

尤其近兩年美國一位醫師Dr. Oz.在知名電視節目上提出乳房X光攝影輻射暴露,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風險,經由報章雜誌與網路媒體大肆渲染,這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卻造成美國與全世界包括台灣女性對乳房X光攝影檢查產生疑慮,間接影響到乳癌篩檢的推廣。

乳房X光輻射劑量低 僅0.7毫西弗以下

事實上,乳房X光劑量約僅0.7毫西弗以下,目前乳癌篩檢普遍使用的數位式乳房X光劑量更低,低於台灣原能會建議一般民眾每年不含自然背景輻射所能接受輻射年劑量約1毫西弗限值,美國放射醫學界以假體模擬乳房攝影時,甲狀腺所接受到的輻射散射劑量,更是遠低於乳房直接劑量0.7毫西弗。

癌症病人不治療原因

據醫學研究,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在積極接受治療過程中,有較好的預後。若合併憂鬱絕望的情緒,則治療過程中變得消極與被動,進而影響整體治療效果。面對癌症必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較佳的治療效果。

癌症病人不治療 7大原因

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度委託學者所做的研究指出,癌症病人不治療主要原因前7名,依序為:

1.年紀大覺得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

2.害怕開刀。

3.害怕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4.擔心接受治療後影響生活品質。

5.害怕治療過程或是治療後的外觀影響。

6.需負擔家計或工作忙碌。

7.害怕增加家人的負擔。

癌症患斷食可殺死癌細胞?

不少罹癌病人以為,要殺死癌細胞的最好方法,即是把癌細胞「餓死」,別讓癌細胞吸收到任何營養,癌細胞會自然凋亡。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方法來抑制癌症。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曾經臨床即有肝癌癌症患者只喝水、吃少量蔬菜水果,結果還沒有殺死癌細胞,就因肝衰竭而死亡,令人感到十分遺憾。
不少罹癌病人以為,要殺死癌細胞的最好方法,即是把癌細胞「餓死」,別讓癌細胞吸收到任何營養,癌細胞會自然凋亡。於是採取激烈的「斷食」方法來抑制癌症。其實,這是錯誤的迷思。

根據Yahoo奇摩健康與華人健康網委託創市際市調公司所進行的一項「國人癌症認知調查」發現,有14%的50至59歲的受訪者認為「癌症患者可以透過斷食殺死癌細胞?」甚至60歲以上的受訪者有22%也認同此看法。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內科部暨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醫師表示,一般正常人如果採取斷食的方法減重,大約一周可減掉公斤體重,但是癌症患者如果以斷食來對抗癌症,平均一周可能就會奪走10公斤體重,對於需要有體力與抵抗力來抗癌的患者來說,很難承受,而且,反而可能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

癌細胞缺乏營養 更容易存活

正常人的每個細胞與器官都分化良好,不會去吸收分解其他器官的營養,但是,「癌細胞像是流氓」,除了會在原發病灶附近造成破壞之外,更會對其鄰近的器官組織產生破壞,產生遠端轉移「殃及無辜」,破壞肝、肺、腦等維生器官,造成病患死亡。以國人好發的大腸癌為例,想要「移民」到肝臟,必須通過重重關卡,一旦突破重圍在肝臟內生根,即會破壞正常的肝臟,造成死亡。

形成癌症的原因非常複雜,甚至癌細胞一旦在體內存活,就和一般正常細胞一樣,會有新陳代謝與養分消耗,甚至部份會有血管新生的問題。一般人會有餓死癌細胞的想法,無非是想阻斷供給癌細胞的營養,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並不是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還需要吸收更多養分,也不代表癌細胞比較容易餓死,反而癌細胞缺乏營養之後,更容易存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體缺乏營養,將使正常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臟器的健康功能會大受影響。

癌細胞最喜歡糖 避免高GI食物 

到底有無癌細胞比較偏好的食物營養呢?近年國外研究更發現,「糖是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其中發現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與前列腺癌等的罹患率與嗜好攝取糖份有關。日本的名和能治醫師在《怎樣防治癌症》一書中提出了糖與癌症的關係,他指出腫瘤細胞分解糖的能力非常強盛,約為血液的20倍,如果使血液流過腫瘤,約有57%的血糖被腫瘤消耗掉。

此外,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經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愛吃高GI食物「升糖指數」的女性, 比起少吃這類食物的女性,未來有罹患大腸癌幾乎高出3倍的風險。而飲食趨於高GI食物的中年男性,也多出32%的機率罹患大腸癌。

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指的是一個食物被吃下去之後,被消化吸收,變成血糖的速率,簡稱GI值。一般來說,包括精製的糖類和加工精製食品,如含糖飲料、糖果、糕點、餅乾等零食,都屬於高GI的食物,癌症患者宜認明謹慎食用。

其實,也並非癌症患者不能吃所有的糖類,存在於蔬菜和水果等是屬於天然的糖類,對人體健康是安全無虞的,尤其天天一定要吃足夠新鮮完整含有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來取代的精製的糖類製品。

35歲未生育易罹3大婦癌?

35歲是女性結婚生子的健康分水嶺,也是罹癌的重點觀察年齡!醫師表示,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與卵巢癌的機率確實比較高,主要是與黃體素分泌周期有關,因女性懷孕過程中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不但可以讓卵巢和子宮內膜獲得充分休息,哺餵母乳的婦女也會因為身體分泌較多的雌激素,因此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懷孕是保護婦女很重要的生理保護機制」,馬偕醫院婦產科何信頤醫師指出,黃體素是一種自然存在於人體的女性荷爾蒙,主要是由卵巢分泌而成,當女性懷孕之後,體內的黃體素濃度會比未懷孕的女性還高,此時黃體素負責讓子宮內膜保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以便讓受精卵順利著床生長。

【孕期分泌黃體素 降低婦癌發生率】

對於35歲以上晚婚未育的女性來說,排卵後卵巢會自動分泌黃體素,但是到了排卵後2周左右,就會停止分泌黃體素,子宮內膜就會崩解出血型成月經,黃體素濃度自然就會降低,子宮長期負責排卵、產生經血,幾乎沒有時間「公休」喘息一下。

但是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分泌黃體素的時間長達9~10個月,此時子宮內膜和卵巢都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卵巢不必每個月忙著排卵,子宮內膜也不用月月崩落出血。

婦幼醫院一般外科陳火木醫師表示,當婦女在產後自行哺餵母乳時,體內會自然分泌足夠的雌激素,讓媽媽分泌充足的乳汁,在母親懷抱中的寶寶在享用大餐的同時,也是乳房可以放輕鬆休息的大好機會,因此在35歲以前懷孕生子,的確可以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若無法在35歲前懷孕生子也不能強求,建議可依照以下建議,減少婦癌的發生率。

【遠離婦癌5撇步】:
  • 生產後儘量自行哺乳。
  • 不要補充過多的女性荷爾蒙。
  • 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
  • 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並減少工作壓力。
  • 經期混亂或陰道異常出血時,要立刻就醫。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Goserelin可以保留化學治療後的生育能力

化學治療可以延長病患的生命,但是也開始讓腫瘤科醫師注意病患的生活品質,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傳宗接代,男性在化療前要將精子保存起來,女性則在化療前能將卵巢保存,現在目前發現可以利用口服的Goserelin來預防乳癌病患因為化學治療引發的不孕症。

這是美國Cleveland臨床研究中心的Moore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化學藥劑cyclophosphamide會引起卵巢功能衰竭,但合併使用Goserelin不但可以治療乳癌殺死癌細胞,還可以暫時將卵巢功能抑制,保護卵巢不接受化學藥物損害,雖然研究參與的病患不是很多。他發現接受化學治療加上Goserelin的女性病患在2年後引發卵巢早衰只有8%(66個中5個),而只接受化學治療沒有加上Goserelin者有22%(69個中15個),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他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小於50歲、更年期前、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第I期到第IIIA期的女性癌病患,沒有將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包含在內,在化學治療前的一禮拜開始每個月注射Goserelin,Goserelin一針約500~600美金。比較這兩群病患最後懷孕的狀況,有使用Goserelin者佔21%,沒有使用Goserelin這組是11%;懷孕後有生產的狀況,有使用Goserelin是15%,沒有使用Goserelin這組是7%。Moore醫師也比較4年的無疾病存活期分別是89%比78%,4年整體存活期是92%比82%,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整體來看化學治療合併使用Goserelin對於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病患可以保留化學治療後的生育能力,但是因為這份報告的研究病例太少,可能還需要擴大研究才能得知更明確的答案。

翰晃

使用Tamoxifen 10年已經成為美國癌症醫學會準則

最近有兩個大型試驗,一個是ATLAS,一個是aTTom,這兩個試驗發現使用Tamoxifen 5年可能不夠,最好是使用10年,因為這兩個試驗發現只使用5年的乳癌病患還是有復發的危險。

從2009年開始乳癌荷爾蒙陽性病患的輔助療法都應該從使用5年的Tamoxifen延長到10年,目前美國癌症醫學會也都推廣此種方式,並且訂為治療的準則,現在乳癌荷爾蒙陽性的治療也鼓勵病患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但是對於aromatase inhibitors要不要推廣使用到10年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

所以目前的準則分成三個:一個是如果原本使用5年Tamoxifen延長到10年;第二個是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5年,是不是延長10年目前未定,所以以5年為主;第三是原本使用Tamoxifen 5年也可以再選擇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5年,也可以使用Tamoxifen 2到3年後再轉用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五年。對於更年期後及更年期前的病患都有相同的效果,不過aromatase inhibitors只能用在更年期後的女性,如果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因為副作用或其他原因提早中止而少於五年,要改用Tamoxifen也要使用 5年。假如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沒有超過5年必須用Tamoxifen來取代,全部加起來治療期最好7到8年。

在台灣健保沒有給付Tamoxifen使用五年,但是由於藥價不是很高,所以病患經濟許可最好能夠自費使用Tamoxifen。而aromatase inhibitors台灣目前已經能夠使用在乳癌荷爾蒙陽性、淋巴結轉移病患的輔助療法,目前只能使用5年,是否要延長到10年要等更新的臨床試驗結果出爐才能得知。

翰晃

皮膚的黑痣與發生乳癌的風險有關

最近有兩篇相關的研究報告陸續發表,一篇是法國巴黎第二大學Kvaskoff博士,另外一篇是美國波士頓女性醫院Zhang博士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認為左上肢黑痣可能跟乳癌的發生率有關。

 

Zhang博士的研究是從1986年到2010年追蹤了74,523名女護士,研究發現左上肢如果有超過15個黑痣會發生乳癌的機率11.4%,沒有的話是8.5%。它們還發現更年期後的女性如果有超過6個黑痣跟沒有者相比血液中會有較高濃度的女性荷爾蒙及男性荷爾蒙。

 

另外法國Kvaskoff博士的研究則是從1990年到2008年分析了89,902名女性,結果發現皮膚上有黑痣比沒有者多了13%發生乳癌的風險,但是將家族因素也加入就會發現有沒有黑痣與乳癌發生就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雖然Kvaskoff博士認為黑痣可能與基因、荷爾蒙有關而引發乳癌,但是他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來加以證明。

 

這兩份研究報告都是只研究了白人,並沒有將其他膚色種族加入研究,而白種人真正的罹癌風險是因為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惡性黑色素皮膚癌,這種癌症反而比乳癌的風險更高。至於黑痣與乳癌的關聯性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應該加入各種不同的種族及膚色的人種,來探討黑痣到底是和基因還是荷爾蒙有關而導致引發乳癌的風險。

 
翰晃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遠離乳癌怎麼做?排汗排毒助健康

國人聞乳癌就色變,你也是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嗎?究竟預防乳癌該怎麼做?事實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是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呼籲女性朋友遠離不健康的生活形態,謹記4要訣愛護自我健康。
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西方國家,台灣的乳癌發生率較低,但近年來的罹病人數卻是激增,探究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及環境影響相關。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在過去30年內快速增加5.4倍,且發生年齡層逐漸年輕化。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西方國家,台灣的乳癌發生率較低,但近年來的罹病人數卻是激增,探究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及環境影響相關。在生活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許多獨身在外工作的上班族及家庭主婦為了節省準備食物的時間,選擇外食或甚至是速食解決三餐,食物的選擇上為求快速及方便,容易忽略均衡營養與食物的衛生安全問題。

2014年中研院最新的統計資料也指出,塑化劑高暴露的情形下,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9成,而代謝較差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又提高了2.4倍。同時,飲食習慣西化也可能是提高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根、熱狗等加工肉品、油炸物及碳酸飲料成為飲食的主流,不均衡的飲食選擇不僅逐漸影響身體運作,更成為各種癌症最大的危險因子!

要訣1/均衡飲食多蔬果 小改變大改善

能夠維持每天3-4份蔬菜(一份燙熟的葉菜類約2/3個拳頭)、2-3份水果(一份水果約為一個拳頭)為佳。另外,在攝取的蔬果選擇上,多些變化,不僅能增加

飲食的趣味性也有助於補充各種不同的營養素。

要訣2/適量飲水保健康 排除廢物助代謝

建議每天的飲水量在2000c.c.左右,平均分配在各個時段適量的補充水分,每日足夠的水分可以加速體內有毒物質的代謝和排除,記得不要一口氣喝太多水,否則發生電解質不平衡而造成水中毒,反而得不償失。

要訣3/適度運動促循環 排汗排毒助健康

生活再忙碌也要記得規律的運動,不論是散步、慢跑或是打球,請讓身體動起來,多排汗也是多排毒,運動時也請記得補充水分。若是真的沒有時間出門運動,也請每天伸展緊繃的身體,上影音網站搜尋伸展操跟著一起做吧!

要訣4/避免塑化劑威脅 少用塑膠常洗手

塑膠製品無所不在,雖不可全盤拒絕但可盡量避免。出門多使用環保餐具、自備水壺,尤其熱食盛裝在塑膠包材中時更是容易溶出大量的塑化劑,是乳癌發生的一大誘因。此外,勤洗手也是減少我們大量接觸塑化劑的方法之一。

以上建議雖然可能有執行上的難度,但培養成習慣就成自然,自然而然就帶著我們遠離乳癌。最後,提醒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定期做乳房的篩檢也是必須的,乳癌的發生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許多遺傳、內分泌等,透過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也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

一周3杯糖飲 乳癌風險大增

愛喝飲料的女性要注意了,後遺症不只是肥胖,還可能提高乳癌風險!無論是熱天消暑或上班解渴,許多女性上班族習慣喝杯甜蜜蜜的手搖杯飲料,滿足口腹之慾,但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一周只要喝3杯含糖飲料,就可能讓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
 每周3杯糖飲 乳房組織密度增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引述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周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較高的腺體組織密度也會導致腫瘤不容易在乳房攝影時被顯示出來。

此份研究的作者卡洛琳迪奧李奧博士(Dr. Caroline Diorio)表示,每周喝3杯含糖飲料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9.6%,而不喝甜飲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6.2%。而這3.4個百分點,對乳癌風險來說是不容小覷的。

WHO建議日糖量25克 手搖杯動輒超標1倍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將每日建議糖份攝取量下修為25克,以一顆方糖5克來說,一天應不超過5顆方糖。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坊間一杯手搖飲料的含糖量動不動就超過10顆方糖的量,因此最好完全避免喝含糖飲料。

趙函穎營養師指出,如果依照蔬果579的準則(孩童每日5份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只要維持均衡飲食,每日食用足夠的水果量,就可達到建議的糖份攝取量。

避免精緻糖類 高糖飲食問題多

趙函穎營養師建議避免食用精緻糖類,因為此類食品有高升糖指數,容易造成脂肪堆積,甚至代謝變差,還可能引起代謝症候群等。另外,糖份攝取過量不只容易蛀牙、肥胖,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高三酸甘油脂而導致高血脂、脂肪肝,以及代謝症候群或慢性病、甚至癌症等問題。

3D乳房攝影精確率確實高 價格亦高

美國十三家醫院的聯合研究發現,3D乳房攝影偵測侵犯性腫瘤與減少偽陽性的效果,優於傳統乳房攝影。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教授艾塔·皮薩諾表示,比較精確率上,研究呈正面,然而價格確實較貴。
研究作者,美國路德教會總醫院放射科醫師莎拉·福來瓦德表示,「3D乳房攝影需要更長期觀察,但研究發現其確實能增加高侵襲性乳癌的發現機率,減少診斷上的模糊性,降低反覆檢查確認的困擾。」 當民眾因乳房有硬塊,前往醫院求診,而醫師觸診後,如果認為有必要,會再安排接受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患者常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如果經檢查,確定硬塊為良性纖維囊腫,才會暫時放心。 經由適當治療,乳癌整體五年存活率已提昇至八成五以上,尤其第一期乳癌的與零期乳癌存活率都很高。醫師指出,約九成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腫瘤。但只要有發現異常,還是建議尋求外科醫師的診斷。婦女乳房一旦長了腫瘤,如果能即時診斷,確定其為良性或惡性,將可立即進行必要治療。 外科、放射科會與病理科配合,一旦醫師在門診認為婦女乳房腫瘤有問題,即可安排至放射線科作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並由醫師判讀,如有需要可安排作乳房腫瘤細針穿刺採取細胞進行染色,再由病理科及乳房外科醫師判讀,一旦確定為惡性腫瘤,馬上就可安排進一步治療,避免因時間延誤喪失治療最佳時期。 西方國家藉由乳房攝影篩檢來發現早期的乳癌,而降低乳癌死亡率已經有明顯的效果。然而東方女性乳腺組織較西方女性緻密,已有研究已提出配合乳房超音波檢查,才能提升早期篩檢乳癌的效果。

乳癌患者多運動 提升存活率

美國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認為,大多數乳癌婦女運動量太少,但適當的運動,有助提升乳癌患者存活率、並讓生活品質更好。
這項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進行的研究,刊登在癌症期刊線上版;研究團隊分析卡羅來納州1735名罹患乳癌婦女的運動量,這些婦女年紀介於20至74歲,於2008至2011年間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研究主要是了解她們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後,運動量是否改變。 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Brionna Hair表示,研究顯示,59%的患者表示被診斷後六個月運動量減少,平均每周減少約相當於五小時快走的運動量,且接受乳癌治療的婦女,只有35%在診斷後達到建議的運動量。 如果將種族因素納入考量,發現黑人婦女在診斷癌症後,達到全國運動指引的比率,比白人婦女少40%,且美國黑人婦女死於乳癌的比率,也比其他各組高;研究認為,婦女診斷罹患乳癌後,比較不會達到運動建議量,但適當運動可以存活較久,且生活品質較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學教授侯明鋒表示,罹癌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差,但多運動可以提升免疫力,且運動也能幫助體重控制,避免肥胖影響癌症存活率。 他解釋,更年期後罹患乳癌,若又發胖的話,存活率恐較差;更年期以後發胖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也較高。停經前女性荷爾蒙由卵巢分泌,但停經後女性荷爾蒙由脂肪細胞分泌,若發胖恐會引起女性荷爾蒙過度增加,可能提高癌症風險,或影響罹癌存活率;建議每周運動五次、每次30分鐘,有益身體健康。

研究報告首度證實 塑化劑增乳癌風險

國內乳癌人數持續增加,有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乳癌與塑化劑的暴露有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醫院收集上萬名女性尿液樣本,追蹤後以其中128名乳癌患者、以及251名對照組,發現當婦女塑化劑攝取量偏高,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1.9倍。這也是全球第一份證實塑化劑與乳癌關連性的報告。
民國100年國內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添加塑化劑DEHP的風暴,當時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不少民眾才驚覺不知默默吃下了多少塑化劑。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聯合報系、中研院合辦的健康高峰論壇,發表「乳癌與塑化劑的關係」。 陳建仁表示,台灣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50歲以前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與歐美不相上下。他指出,乳癌發生有多重因子,除了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懷孕、哺乳的時間晚、初經年齡早之外,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有關。 為探討塑化劑的暴露量,這項研究從民國80年自台灣七個社區、收集近1萬2000名婦女的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128名乳癌患者、251名對照組,分析尿液中的代謝物。 研究發現,若塑化劑的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1.9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1.7倍。若暴露量高而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3.4倍。 陳建仁說,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多數人對於塑化劑的代謝能力正常。但如果是惡意添加塑化劑,喝一瓶運動飲料,會攝取到可容許量七倍的塑化劑,或是有少數人因為基因體質因素,對塑化劑代謝能力差較,就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陳建仁建議婦女要重視篩檢,及早發現、治療。

乳癌第四期≠末期

由於治療方法進步,轉移性乳癌經由多種不同治療,已逐漸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對於第四期乳癌的治療,主要原則是在治療下盡量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使病情穩定、控制腫瘤維持不變或縮小。
乳癌最常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依據患者腫瘤特性、年齡、體力與轉移復發狀況,可給予適當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或抑制骨頭轉移的雙磷酸鹽類藥物等,通常以1至4周不等為療程周期。 第四期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為1至2年,但這是平均值,臨床雖有患者在短時間內惡化很快,但也有患者經過治療,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4、5年,甚至20年。不少乳癌第四期患者仍可照常上班,生活一如常人,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旁人可能不會發現她是已遠端轉移的乳癌患者。 過去認為腦部轉移的治療較為棘手,患者存活期普遍不長,但現在透過治療,部分患者存活4至5年以上。 乳癌第四期以全身治療為主,切除原發乳房腫瘤並非優先選項。不過,臨床有患者乳癌轉移至骨骼,由於轉移部位只有2、3處,化療又使腫瘤縮小,於是手術切除。這是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若患者因肝轉移造成腹水、肺臟轉移引起胸腔積水,應先處理這些造成患者痛苦症狀的問題。 乳癌第四期,病情雖較初期乳癌嚴重,但不表示就是末期。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還是有機會緩解病情,獲得控制,提高存活時間與機會。 三軍總醫院 戴明燊 醫師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癌友飲食/無肉只吃菜? 均衡最重要

不少癌友認為,吃太多肉或油脂導致罹癌,於是治療後大量吃蔬菜,一滴油或一點肉都不敢碰。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表示,癌友需均衡飲食,熱量一定要充足。她解釋,不吃肉或只吃蔬果的極端飲食模式,擠壓其他營養素攝取空間,也會造成熱量不足。
 「癌症手術或化療時,基礎能量需求是一般人1.2倍;癌友返家後是1.1倍;罹癌5年追蹤穩定者,可回歸正常飲食。」黃淑惠說,癌友因化療及手術,所需熱量較多,可視情況調整攝取,如消化系統癌友可少量多餐,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癌友還需選擇優質蛋白質,黃淑惠建議,可採取黃豆、蛋、魚的選擇順序,豆類食品應選食物原形較佳。多吃「豆子三兄弟」,即黑豆、毛豆、黃豆。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資深營養師黃翠華建議,這些優質蛋白質食物需多吃。 黃淑惠說,癌症患者易營養不良,恐致「惡病質」,造成抵抗力缺乏。她觀察發現,不少癌友營養不良,她建議平時可吃富含n-3脂肪酸食物,如杏仁、核桃等堅果類食品。 蔬果攝取應均衡,過與不及都不好。黃淑惠說,蔬果攝取應遵循579原則,學童每日5份蔬菜(3蔬2果)、女性7份(4蔬3果)、男性9份(5蔬4果),水果可在兩餐間當點心吃;且避免食用過量,以免血糖飆升。
此外,每日需喝水至少2千西西,若癌友胃口不佳,不妨吃些易誘發食欲的天然食物或香料,如九層塔、檸檬、胡椒、咖哩、迷迭香等,有了胃口後,再遵循營養飲食原則。

化療期間 可以吃肉嗎?

Q:聽說愛吃肉的人體質偏酸性,易遭蚊蟲叮咬、罹患癌症,所以治療期間不能吃肉?
A:目前無證據證明酸性體質的人容易感染或遭蚊蟲叮咬,所謂體質偏酸性或偏鹼性,科學上也沒有絕對的二分法。

通常化學實驗以酸鹼值(pH)7作為分隔,民眾可用試紙檢測溶液的pH值,若pH值等於7.4代表中性;pH值小於7.4為酸性;pH值大於7.4為鹼性。

抽血可測血液酸鹼度,一般人血液pH值為7.4,小於7.4是酸性體質,大於7.4為鹼性體質。不過,血液酸鹼值的微量變化無法用一般試紙檢驗,必須用精密儀器;但透過機器得到的酸鹼值,至今仍無證據證實與罹癌或感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現代醫學其實沒有所謂「酸性體質」或「鹼性體質」的區隔,血液、尿液等體液的酸鹼值,似乎也無關聯,血液酸鹼值通常穩定,不會出現劇烈變化。或許癌症病患因環境、發炎、免疫缺陷或飲食失衡,造成身體為酸性進而有癌症生成,但目前無法證實酸性與癌症的因果關係。

癌症患者在化療或放射線治療期間,必須攝取足夠蛋白質以提供能量來源,避免白血球下降,導致免疫低下、增加感染機率。臨床觀察發現,癌症患者如果吃素,蛋白質攝取不足,確實較一般癌友較快出現血球降低現象,血球下降持續時間也較久。

戴明燊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乳房腫瘤 要做前哨淋巴結切片?

乳房附近的淋巴系統非常複難,乳房腫瘤容易經由淋巴而轉移,過去腋下淋巴結廓清一直是乳癌根除手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手臂的循環主要靠靜脈和淋巴,若腋下淋巴結摘除過多,可能引起手臂無力、無法上舉,甚至淋巴水腫,使手臂腫脹,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外觀。
乳癌細胞的淋巴結轉移,絕大多數循序漸進,「前哨淋巴結」便是腋下第一個可能被乳癌轉移的淋巴結,遭乳癌細胞擴散時首當其衝的部位。 如果能夠得知腋下「前哨淋巴結」是否遭癌細胞侵犯,便可評估腋下淋巴摘除範圍,盡量避免摘除全部腋下淋巴結,以減少對患者的影響。 前哨淋巴結切片手術可偵測及評估腋下淋巴結轉移狀況。方法是在腫瘤附近注射染劑或顯影劑,讓它沿著淋巴管引流前進,所到第一個淋巴結就是前哨兵淋巴結,每個人依腫瘤位置、淋巴流向等,前哨淋巴結的位置及數目也不同。 術中取得前哨淋巴送病理檢查後,約10至30分鐘就有初步結果,外科醫師根據結果再加上臨床判斷,決定淋巴摘除範圍。目前前哨淋巴結切片已成為早期乳癌標準手術之一,可以避免非必要的腋下淋巴廓清術。 另外,乳癌轉移途徑還有血液,目前的臨床檢查無法確認癌細胞是否轉移血液,但若已有淋巴轉移或腫瘤較大,即表示癌細胞經由血液轉移的機會增高,所以腋下淋巴結是否轉移或轉移顆數,也是評估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據之一。

俞志誠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美國腫瘤協會呼籲癌症病患應該設法減少肥胖

以前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肥胖會導致癌症,罹患癌症之後也會因為肥胖而比較容易復發,由於經濟的進步,社會的富裕,導致全世界肥胖人口不斷增加,在美國三分之一的成年是屬於肥胖,兒童也有17%,尤其是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婦女有54%是屬於肥胖,這些人都是癌症的高危險群或罹患癌症後會增加復發的風險。美國腫瘤協會指出每一年美國有4萬名癌症病患與肥胖有關,死亡率高達15~20%,主要是因為肥胖導致診斷癌症時讓腫瘤標記被稀釋,而且因為肥胖也會導致x光檢查跟斷層攝影不容易被檢查出來,對於放射線治療療效較差,外科手術也因為肥胖也較難動刀。另外化學治療的劑量利用標準體重來估計,但是對於肥胖者就要增加劑量,主要是因為用標準劑量療效會更差。美國腫瘤協會呼籲現在很多科學證據都明確指出肥胖會導致癌症治療療效比較差,所以醫師應該鼓勵病患減少體重、增加運動,必要的時候利用藥物來減少病患體重,來幫助這些肥胖的病患。肥胖乳癌病患在10年後轉移高達46%,30年後死亡率增加38%,不只是乳癌,大腸癌也增加30~40%,胰臟癌病患存活期也減少2到3個月。所以肥胖是癌症的萬惡之源,如何維持標準體重,控制飲食非常重要。

翰晃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恢復體力!適合癌症病患的運動

罹患癌症的人需要養成每天都做一點運動的習慣,因為規律的運動是贏過癌症的必備條件。癌症患者的運動目標和一般人不同,不是為了減肥、跑馬拉松,而是以恢復體力、維持體力並提升體力為唯一目的。
但是絕不能把運動當成治療癌症的方法而盲目地執著。運動並非治療,運動只是負責增加體力,把運動看成治療而勉強運動的話,反而有可能讓體力衰弱造成反效果。癌症病患的運動可以依照不同時間點,大略分為三種類型與強度。

手術後運動能恢復體力

有助於恢復體力,已經成為一種常識。這個時期所做的運動基本目的在於恢復體力和活化身體器官,讓腸子回到原本的位置。因此,不需要過度活動讓自己汗流浹背,只需要簡單的伸展操或散步來舒緩身體。若手術後體力急速下降而不太能運動的話,不妨先在床上嘗試起身的動作,不是放棄困難的運動,而是先慢慢地活動身體。

接受化療或放療時

雖然依治療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基本上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都會消耗癌症患者的體力,還會引起食慾不振、嘔吐、反胃、體重下降等副作用,有些藥物甚至會令患者掉髮。此時,病患會因為身體不同以往而造成心理壓力,也聽說有很多人會逆向操作過度運動,選擇到馬路旁或公園跑步,甚至想嘗試根本沒有經驗的登山。然而接受過化學或放療的癌症患者,體力和免疫力都大不如前,在運動環境可能滿是灰塵或做一些過度需要心肺功能的運動時要特別小心注意,最好能遠離太多人運動的地方。

因為對病患而言,旁人就是「會移動的細菌體」,病患或許會因此感染得到感冒、肺炎或是更可怕的病症。這個時期也和術後相同,不要做讓身體負荷不了的運動,最好選擇可以活動四肢的伸展操,或選擇到人少、空氣新鮮的地方走路。

身體虛弱時,運動增加活力

最後一個要提到的是和治療無關,當癌症正在身體內活動,身體逐漸虛弱時的運動。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時候就是要無條件地休息,其實越是這樣身體越要活動比較好。唯有活動身體,才能活化全身的機能、稍微提升體力,抵抗力自然也會跟著變好。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期所做的運動對安定情緒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當患者知道癌症已經在體內進行時,往往會感到懼怕和絕望,進而失去奮鬥的生存意志。這時可透過運動確認自己還好好地活動著,穩固因病情而動搖的內心。

運動不一定要跑、跳或使用運動器材,可以坐著轉動手臂、扶著牆壁繞著房子走,這對癌症病患來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運動了。其實,當我在結束肝臟手術後,沒有認真運動,雖然有符合主治醫生要求的最低運動量,可是卻以身體太重為由,嫌麻煩、也沒耐性,可是過了恢復期後,才發現適度的運動多少對身體有幫助。

放射治療 - 防肌膚損傷多護理

面對癌症治療的漫漫長路,患者除了要學習如何調適自我的心態、積極面對外,如何預防、減少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更是癌症病友需處理的問題。特別是,接受放射治療患者,常會出現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放射性皮膚炎等症狀發生,嚴重甚至會影響外觀,造成患者對治療卻步,使病情因而惡化。醫師建議,患者在治療後,可搭配塗抹有含鋰元素或蘆薈成分的日常照護用品,來修護、舒緩皮膚的乾燥不適。
 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醫師表示,放射線治療是一種使用高能量的游離輻射線照射腫瘤部位及周遭組織,以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生長、擴散的一種治療方式。經常被使用於頭頸癌、肺癌、食道癌、乳癌婦科及泌尿系統等各部位癌病。

但這種使用高能量的輻射來抑制、破壞皮膚表層下或體內深處腫瘤的生長的治療方式,皮膚勢必會承受相當高的能量刺激,往往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副作用產生,而其中較為明顯、令多數癌友感到困擾的副作用,就是放射性皮膚炎的問題。它除了會引起皮膚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皮膚不適現象,除影響生活品質外,少部份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潰爛、感染情形,而被迫需要中斷放射線治療,延長療程的時間。

發生機率因人或治療部位而異 多於治療1至4周後出現

不過,熊佩韋醫師也強調,並非每一位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一定會出現放射性皮膚炎的副作用。而是會依據患者接受放射線的劑量、照射部位、照射範圍、照射方式與技術、有無合併糖尿病、有無合併化學治療,以及個人細胞的敏感度等而有所不同。且隨著醫療科技、技術的發展,頭頸癌、乳癌等患者,發生嚴重放射性皮膚炎的機率已降至1成左右,亞東醫院近年統計其乳癌患者經強度調控或螺旋刀放射治療後,發現其重度皮膚炎之發生率甚至不到1%,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而放射性皮膚炎症狀的患者又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對此,醫師表示,有放射性皮膚炎的患者,在治療開始的1到2週內,皮膚開始會出現輕微泛紅、紅斑等症狀;2-3週後,紅斑的顏色會逐漸變深、加黑,並出現發癢等不適;3週以上則會出現乾性脫屑等症狀;若此時仍沒有妥善治療或控制,4-5週後恐會導致濕性脫屑、皮膚潰瘍等不適發生,若又隨意搔抓,極易併發細菌感染;甚至可能因此影響治療並明顯妨礙生活品質。

放射線皮膚炎成因 物質p作用引起

但又是什麼原因讓癌症患者在接收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放射線皮膚炎的症狀呢?熊佩韋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相關研究之一發現除放射線直接與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細胞作用外,另外可能的原因尚包括病患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體內會使照射部份之神經末端產生大量物質P (substance P),而物質P跟體內某些免疫細胞表面之受體結合後。就促使其釋放細胞素或組織胺等物質,進而引起照射部位之皮膚出現紅腫、癢痛等發炎現象。因此,若能有效抑制物質P作用,理論上將有助於減少後續傷口沾黏、皮膚黏膜損傷、纖維化及癢痛感的發生。

含鋰元素日常照護用品 有效抑制物質P

曾有病患問熊醫師要如何達到抑制體內物質P的產生或所引發之皮膚反應呢? 熊佩韋醫師表示,根據目前法國的研究曾指出,每天塗抹2次含有鋰元素的修護乳液,對於延緩放射線皮膚炎發生、降低放射性皮膚炎的症狀、減少慢性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機率也有不錯的效果。

居家護理有一套 保握簡單2原則

除了使用含有鋰元素的日常照護用品,來達到減少急慢性放射性皮膚炎發生機率的目的外,癌症患者在放射治療期間之居家生活,又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達到較好的護理效果呢?熊佩韋醫師列出了2個居家護理的要點,只要仔細遵守,就就能有效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其一,做好防曬避免照射部位曝曬陽光。此外,清潔照射部位時,宜使用微溫的水及溫和無香料偏中性潔膚液,以減少刺激,同時應避免選用含高刺激性防腐劑(MI/MCI)或對羥基苯甲酸(paraben)等成分的產品。清洗時應盡量避免搓揉皮膚,且最好使用柔軟材質的毛巾以輕拍或輕按的方式吸除水分。如果是接受頭部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宜使用中性不刺激頭皮的洗髮精。並穿著棉質、柔軟的衣物,來減少皮膚的摩擦刺激。另外,須小心注意在放射線治療結束前,不要隨意移除治療時在照射部位所做的標記。

第二,在放射線治療開始後,一旦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的情況,則應早晚塗抹水性基底保濕產品,加強皮膚的鎖水保溼,減低皮膚由乾燥轉為脫屑的機率。若等到皮膚變紅、變黑才塗,效果將大打折扣。至於保濕乳液的選擇上,則應選用成份簡單、無香料、尤其是不含lanolin(例如,綿羊油)成分,至於含微量元素鋰或其他成份的保濕乳液也是不錯的選擇(若有傷口則應避免使用)。

但要注意的是,由於放射線特殊的物理特性,導致其照射時,在照射點的皮下0.5-2公分以上的深度,才會真正百分百的釋放能量。因此,患者在即將進行放射線治療前,無論是上述成分,或其它修護品,都應避免於塗抹。否則,油脂、水份一旦附著於皮膚上,將會形成一層屏障,影響放射線照射於皮膚的深度,反而會使放射線直接照射於皮膚最外層上,更增加放射性皮膚炎等副作用發生的風險。

醫師小叮嚀】:

另外,對於患者該如何面對癌症治療,熊佩韋醫師提出以下3個要點,若患者能遵循下列提醒,將有助於患者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減少後續副作用發生的機會。
患者接受治療前後,應注意以下事項:
1.在每次接受放射治療前,應避免於塗抹任何皮膚保養、修護的成分,以確保治療的效果,減少皮膚炎發生的機率。
2.癌友在治療前、後,日常保養部分,應擺脫原先觀念,遵循護理人員的指示、衛教進行,才能避免肌膚不適產生。
3.勿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謠傳,在使用、塗抹任何日常保養、照護品前,應尋求醫護同仁的意見,較有保障。

乳房X光檢查劑量

很多人包含放射線醫師在內並不瞭解實施X光檢查所暴露的劑量到底是多還是少,今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放射線學會的加州大學Hollada博士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醫院裡面實施X光檢查的人員,研究題目是比較乳房X光檢查輻射劑量、在丹佛市2天的輻射劑量、飛到洛杉磯所暴露的輻射劑量、每天在食物中的輻射劑量、每年所接受環境背景值的輻射劑量以及在輻射環境下工作人員每年的接受的輻射劑量。將這些分成六等分,1代表最高的輻射劑量,6代表最低輻射劑量。接受乳房X光檢查所接受輻射劑量是0.4mSv,在丹佛2天是0.006 mSv,搭飛機是0.04 mSv,從食物中接受劑量是0.3 mSv,每年環境背景值是3.1 mSv,在輻射環境下工作人員是50 mSv。依照此標準,乳房X光檢查六等分的分數應該是3.5,但是所有參與此研究人員都寫成2.5,雖然只有差距0.6,但是差距卻很大,因為越靠近1的表示劑量越大,但是乳房X光檢查只有3.5,所以暴露的輻射劑量算是相對低的。接受此調查的人員有42%不知道接受乳房X光檢查是好還是壞,28%認為好處多於壞處,只有58%認為接受乳房X光檢查是對病患有所幫助的,但是事實上接受乳房X光檢查所接受輻射量相當低,因為乳房X光檢查所引起的死亡,在40歲7萬人才只有一個,隨著年齡增加風險越來越低,所以Hollada博士認為醫師應該鼓勵一般民眾接受乳房X光檢查,好處比壞處還要多,而且輻射劑量是相當低的,不會危害生命的。

 

翰晃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乳癌腋下淋巴結轉移 仍建議放療

過去認為,當乳癌病友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大於3顆時,才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1至3顆的患者,視有無其他危險因子,再決定是否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

不過,根據加拿大和丹麥最近的大規模統計,乳癌病友只要腋下淋巴結出現轉移,不論顆數,就建議接受術後放射線輔助治療,除了降低局部復發率,也可以增加特定族群的整體存活率達10%以上。

乳房全部切除後,病友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部位,主要是胸壁。目前放射線治療主要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X光來執行,放射線的射束進行、劑量累積,皆透過電腦軟體運算,希望對正常組織的影響降至最低。

但正常部位難免會吸收到輻射劑量,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理論上的確可能在照射部位內出現續發性癌症(尤其是軟組織肉瘤),但根據統計,機率極低,續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約從十萬分之二十二至十萬分之三十一,且平均約在照射後15年才會出現。

既然因放射線輔助治療而出現續發性癌症的機率很低,考量乳癌病友接受放射線照射後,對局部復發和整體治療後存活率的效益,建議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還是應該接受放射線輔助治療。

對於計畫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患者,應向和整形外科醫師諮詢,接受放射線輔助時的重建時機,若未在術後即時重建,建議在放射線輔助治療結束後的2至3個月,再考慮重建。

沒有理由的切除對策乳房的乳癌病患增加了

女性罹患乳癌將一側乳房切除後是不是要將健康的另一側乳房也切除常常引發病患憂慮,有些病患認為預防性的將對側乳房切除可以減少乳癌復發,但是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將對側乳房切除可以預防乳癌復發,因此是否有必要將健康的對側乳房也切除呢?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病患將對側乳房切除比較沒有爭議,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基因突變的病患目前並不贊成將乳房切除。最近加州Hawley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做了一些關於乳癌病患的分析,研究時間從2005年到2007年,4年後2009年到2010年,兩度分析了2290名新診斷為乳癌的病患,將這些病患加以分類成單側乳房切除、乳房保存外科手術、對側乳房預防性切除等類別,病患平均年齡是59.1歲,57%是結婚或有伴侶,59%都受過高等教育。結果有1447名女性回覆,而且這些女性都是乳癌病患接受治療後沒有復發,其中18.9%想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7.6%已接受過這種治療。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者有68.8%並沒有基因或家族性的風險存在,但是他們還是將乳房切除。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者有80%,接受手術後並沒有發現乳房有不正常,有85.9%在切除後接受乳房整形手術。其中136名女性確實是屬於高風險族群而必須作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但是其中75.7%選擇不接受這種治療。也就是不應該接受此治療的病患都想要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但是應該接受此種治療的病患反而不願意,而且願意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切除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

預防性乳房的切除手術主要還是受到安潔莉娜裘莉的影響,由於他本身是屬於高危險群,母親跟阿姨也都罹患乳癌,因此他選擇此項治療,並且被媒體大肆報導。一些乳癌病患也受到影響,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的病患越來越多,但是前面強調過不是高危險群者沒有必要接受此項預防性治療。

2014年5月7日 星期三

乳癌患者陰道易乾澀 性生活不美滿

根據統計,國內約有6至7成5的乳癌患者,是屬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反應,需要接受抗荷爾蒙治療,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生長及復發;然而,抗荷爾蒙治療卻會導致患者體內荷爾蒙下降,造成陰道萎縮,而有乾澀、搔癢、灼熱,以及異味分泌物等問題,但是,醫師發現,臨床上,卻僅有3成患者會主動反應不適症狀,多數都選擇隱忍,直到發生感染才就醫,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及性生活。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乳房外科主任葉名焮博士指出,一般女性的陰道為弱酸性,PH值約4,但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的乳癌患者,因藥物直接或間接會導致體內荷爾蒙降低,並使陰道PH值會升高至中性,不利於益菌在陰道存活而死亡,並由其他壞菌取而代之。

葉名焮主任進一步解釋,當女性體內荷爾蒙降低,一方面陰道的分泌物會減少,加速細胞凋零,造成萎縮而有乾澀現象;另一方面,陰道的益菌會大量死亡、消失,而減少保護力,進而產生搔癢、灼熱,以及異味分泌物等現象,甚至會出現感染、發炎等問題,不但會造成日常生活不便,而且在進行性行為時,也會有疼痛的感覺。

「一旦接受抗荷爾蒙治療,終生必須面對陰道乾澀的問題!」葉名焮主任強調,要改善陰道萎縮的方法有2種,一是使用荷爾蒙療法,二是使用非荷爾蒙療法,但因乳癌抗荷爾蒙治療的患者不適合使用荷爾蒙療法,適合選擇非荷爾蒙療法,如使用潤滑劑、保濕凝膠以減緩陰道乾澀的症狀。一般潤滑劑多為性交時使用,僅能短暫緩和性交不適,可治標但不治本,而由於潤滑劑大多含酒精、保存劑容易有刺痛感。弱酸性的保濕凝膠,能留住水分,使陰道細胞變得飽滿,較適合用於陰道萎縮相關症狀,並維持陰道的弱酸環境,避免壞菌感染,減緩陰道乾燥的問題,更適合長期保養及性交時使用。

隨著乳癌存活率提升,乳癌患者更應重視生活品質。葉名焮主任強調,這些病人陰道內會有物質P(Substance-P)產生,而這也是導致陰道出現搔癢、疼痛感的原因,當出現陰道乾澀、疼痛等問題,可使用含有低劑量鋰元素的弱酸性保濕凝膠,不僅能讓陰道環境恢復為弱酸性,幫助益菌生長及存活,由於鋰元素可抑制物質P,進而改善疼痛、搔癢等症狀。因此,葉名焮也提醒女性朋友,當陰道出現不適感,千萬不要害羞而隱忍,也不要不敢就醫諮詢,日常保養的選擇上可使用水溶性、不含荷爾蒙、無香料與防腐劑Paraben、能抑制物質P(Substance-P)作用且不含油質的私密保濕凝膠,才能安全且有效地緩解陰道萎縮症狀。而身為先生的,也應釐清對方不願意從事性行為的原因,是否為陰道萎縮等症狀,及早就醫診治,才能擁有美好的性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

乳癌婦女的幸福

台南市一位乳癌病患在乳癌切除及化放療後,醫師給予她抑制女性荷爾蒙的藥物,以阻斷雌激素刺激乳癌生長的途徑,但也因而出現如更年期般的嚴重陰道乾澀、搔癢,之前她非常苦惱卻不知如何是好,直到使用了私密保溼凝膠,才解決了她的困擾。她也很訝異,自己為什麼要難過那麼久,明明有方法卻不去問,也不敢嘗試。

安南醫院乳房外科暨一般外科主任葉名焮醫師表示,女性常見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與卵巢癌等,有一些癌症手術開刀後,必需透過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輔助控制;此外,大部分乳癌患者,因為癌細胞雌激素接受體呈現陽性,需要長期吃抗荷爾蒙藥來避免乳癌復發。這些抗荷爾蒙治療藥物常常會導致膀胱黏膜變薄,排尿會不乾淨且容易發炎,以及陰道黏膜乾燥黏膜、變薄,甚至陰唇變薄,連坐在椅子上都覺得十分不舒服;尤其性行為時因為陰道乾澀、搔癢的感覺無法盡「性」,又不好意思開口而心情低落,出現「性」趣缺缺的情形,實在是有苦難言。隱忍不處理常會嚴重影響夫妻關係及生活幸福,不可輕忽。

荷爾蒙口服藥物治療目前有兩類包括荷爾蒙拮抗劑及芳香環酶抑制劑,例如泰莫西芬與復乳納,建議吃5年可防乳癌復發,但是臨床研究發現泰莫西芬對乳癌會抑制,卻對子宮產生刺激,而使子宮內膜變厚、長息肉與出血,甚至少數服用泰莫西芬病友會惡化為子宮內膜癌。至於芳香環酶抑制劑的副作用則是更嚴重缺乏荷爾蒙,導致乾燥症。

在醫學上對於陰道乾澀或萎縮是有處置方法的。安南醫院乳房外科暨一般外科主任葉名焮醫師說,對於不適合使用雌激素的乳癌患者,使用不含雌激素的水性私密凝膠保溼劑就能提供足夠的舒解效果,黏膜也可以得到修復,並能讓膀胱功能改善避免感染、尿失禁現象。另外,潤滑劑的使用對性行為時的陰道乾澀也有幫助,建議不要選擇油溶性的潤滑劑,恐容易造成私密處細菌孳生或使保險套溶解破裂,最好選擇天然成份,強調有品牌、安全性、主要以水溶性、弱酸性、不含賀爾蒙、香料與防腐劑為原則。

除此之外,乳癌病患常見的症狀還包括熱潮紅、情緒失衡、失眠。熱潮紅常會出現在夜間,因而也會影響睡眠。平時要攝取優質、當季、在地、不過度處理、高營養價值的均衡飲食,並建立運動的習慣,若沒有運動習慣者,可以從作體操及走路三十分鐘開始,也要懂得安排舒壓的活動,這些對減少情緒失衡和失眠問題很有幫助。此外,轉念對情緒的舒緩和失眠也是有幫助的,多想想及珍惜自己擁有的;而不要一直去執著於自己所沒有的。若試過多時後發覺自己無法處理,一定要尋找有相關訓練之身心科及婦科醫師的協助。

安南醫院乳房外科暨一般外科主任葉名焮醫師提醒所有女性乳癌朋友,對自己的身體要多加注意,要主動積極的多學多問,自己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不要做個等別人給愛、給答案的女人,而要做個能自己疼愛自己,自己找答案的女人,妳的人生一定會幸福的。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體重過重 增加乳癌機率

體重過重,肥胖和久坐的生活型態,已被證實會增加停經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肥胖導致乳癌,一般學者認為可能機轉有三:一是肥胖使雌激素(Estrogen)增加,加速乳癌細胞增生;二是肥胖增加芳香環酶(Aromatase)活性,刺激乳腺組織癌化;三是肥胖使瘦體素(leptin)生成增加,而瘦體素也是一種腫瘤生長因子。肥胖使血液循環中雌激素濃度增加,促使乳癌細胞加速繁殖、增生。經老鼠實驗發現,脂肪細胞會與巨噬細胞結合,形成類似皇冠狀結構(crown-like structure,CLS),CLS大量存在於乳腺和臟腑脂肪層,可能刺激發炎因子活化與芳香環酶活性上升。芳香環酶使雄性激素轉化成雌激素,因而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停經後,肥胖婦女的乳房除乳腺外,周邊基質大部分由脂肪取代。脂肪細胞能增加芳香環酶活性,使雌激素濃度增加,影響乳腺組織,導致乳癌或使原有的乳癌病灶變大。至於瘦體素,早期認為,瘦體素調控體內能量代謝及攝食,但根據2004年發表的研究,瘦體素也促進細胞周期和抑制細胞凋亡,刺激乳癌細胞株增殖。另有研究指出,瘦體素刺激血管新生,進而使腫瘤轉移,使對抗細胞凋亡的基因表現增強,使腫瘤愈長愈快,甚而不會凋亡。另外,正常乳腺及乳癌細胞都有大量胰島素受體,而肥胖的人容易有高胰島素血症,在空腹情況下,胰島素濃度高的女性有較高的乳癌風險。總之,肥胖對健康有諸多不利,也增加乳癌機率,建議婦女適度控制體重,進行規律的運動。



 udn.com

2014年4月17日 星期四

細胞週期蛋白依賴型激酶4跟6抑制劑對乳癌具有療效

細胞週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 ,CDK) 4跟6是藉由不活化retinoblastoma(Rb)腫瘤抑制蛋白調控G1到S細胞週期的進行,而CDK4/6抑制劑是預防Rb蛋白磷酸化,這樣可以阻擋癌細胞在G1期,讓細胞不會進行細胞週期而死亡,由Eli Lilly公司所發展的CDK4/6抑制劑叫LY2835219,對於復發或轉移、抗藥性的乳癌病患具有療效。第一期試驗包含132名病患,其中有47名是轉移性乳癌病患,這些病患都接受7種化學療法,最後已經沒有其他藥物可以治療的情形下進入這個試驗,這些病患有36名(76.6%)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9 名(19.1%)是陰性,2名不知道荷爾蒙接受體是什麼狀況。結果有9名(19%)病患達到部份緩解,24名(51%)達到穩定狀態;如果以後荷爾蒙情況來分析,24名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患中有20名達到部份緩解,外推到整體情況來看是25%達到部份緩解,荷爾蒙接受體陽性者55%達到穩定狀態。對於這些沒有其他藥物可選擇的晚期轉移性乳癌病患疾病控制率達到80.6%,無疾病存活期又可以延長到9.2個月。在副作用方面,第三級跟第四級的下痢佔了5%,噁心佔了3%,全身倦怠感佔了2%,嘔吐2%,白血球減少11%,比較嚴重的乳癌病患中性球下降達到21.2%,主要是因為這些病患可能接受了各種不同的治療,所以中性球比較脆弱容易減少。CDK4/6抑制劑在第一期試驗可以達到這樣的療效,對於轉移性乳癌病患來說不僅是一個很好的武器,也希望將來能在第二期、第三期試驗上能夠確定其療效。

翰晃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最好動的女性 乳癌風險降12%

運動除了健身、減重,還可以預防乳癌。法國里昂「國際預防研究所」教授馬第爾(Mathieu

Boniol)針對37篇研究進行分析,發現每天規律運動都有會有顯的防癌效果,且這個結果沒有

年齡、體重、地域的差別,每天規律運動一定有好處。
 
研究人員分析的研究,涵蓋1987年至2013年發表的37項研究報告,涉及的人數合計超過400萬人,幾乎包含運動與乳癌有關大型研究。研究人員發現,相較於運動量最少的女性,最好動的女性乳癌風險降低12%。
 
研究人員指出,有越來越多女性因為注意到荷爾蒙替代療法的可能副作用,而減少使用荷爾蒙療法,改為多做運動。
 
而瑞典的研究也發現,缺乏運動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比有運動習慣者高出40%。專家表示,從女性的乳癌調查報告可看出,缺乏運動可能是導致乳癌的原因之一。
 
專家建議,要預防乳癌,除了運動以外,飲食習慣也要配合。研究人員建議,可多攝取蔬菜水果,高抗氧化的十字花科蔬菜更可以多吃,比如花椰菜、高麗菜等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對預防乳癌有幫助。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任盧瑞華則建議,除了飲食和運動以外,定期進行乳癌篩檢也不能少。國內的乳癌篩檢政策僅到從40至69歲,建議70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以及有家族病史的40歲以下婦女,都應該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早期發現乳癌,做好預防和治療工作。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勤做瑜伽 提高乳癌患者生活品質

罹患乳癌的婦女,如果勤做瑜伽運動,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身心平衡,並提高生活品質。  一項由美國德州大學安德生癌症中心整合治療科教授柯翰(Lorenzo Cohen)所率領的團隊,最近發表研究指出,瑜伽運動比簡單的伸展運動或完全不運動的乳癌病患,具有正面且持續性的幫助。  這項研究是蒐集163名乳癌婦女,其腫瘤分期由0到第3期都有,追蹤她們在接受放射治療前、後,是否因做瑜伽運動而改善其身心狀態。其中有53人是瑜伽組,56人是做伸展運動,另有54人則是控制組,既不做瑜伽,也沒做伸展運動。前兩組的運動頻率都是每周做三次,一次一小時。  研究人員並讓所有受測者填寫生品活品質問卷,以及自覺有無疲倦感、憂鬱症狀、睡眠品質,並蒐集患者的唾液檢體來測量其壓力荷爾蒙的變化。
結果發現,在所有病患接受放射治療後,從事瑜伽運動組比起其餘兩組病患,不論在第一、第三或第六個月都能明顯提升乳癌病患身體的活力,


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

乳房穿刺切片 攝影定位有兩種

對乳房超音波檢查較難以定位的微小病灶或鈣化點,通常會利用乳房攝影定位,進行穿刺切片檢查,目前主要有兩種,分別是鉤針定位切片與立體定位穿刺切片。


既然是微小病灶,鈣化點也不一定是癌症,為何如此大費周章?因為此時發現的癌症可能是零期癌,患者的乳房可以保留,也未必要接受化療,治癒率也會比較高。


較傳統的方式是鉤針定位,影像科醫師在乳房攝影的導引下先進行局部麻醉,再將定位針置入疑似病灶處,接著讓受檢者至手術室,由外科醫師根據鉤針位置,以手術的方式取出可疑病灶。


通常經由乳房攝影才發現的病灶,都是無法觸摸到的,因此需要定位,並且手術取出的病灶即所謂的標本,仍需再次接受乳房攝影照相以確認病灶被取出,之後再將標本送病理單位進行化驗。


立體定位穿刺切片,與超音波導引穿刺切片的方式相同,醫師在乳房攝影導引下進行局部麻醉,接著使用管徑較大的特殊針頭,直接進入不明硬塊抽取組織,進行化驗與分析。


兩種定位方式下的穿刺切片結果,準確度相同,但與鉤針定位相比,立體定位的好處是患者不用進手術室,也沒有手術傷口,只有穿刺進入的針孔。由於乳房攝影發現的異常,例如鈣化點,大多數不是惡性腫瘤,如此可以將患者可能受到的傷害減至最低。


另外,如果病灶的位置太表淺,靠近乳房皮膚,或是太深,太接近胸部肌肉,或是乳房太薄的人,有可能不適合接受立體定位穿刺切片,建議選擇傳統的鉤針定位方式。


By udn.com

乳房有硬塊 為何要穿刺切片?

當乳房超音波及乳房攝影發現不明硬塊,疑似或無法排除為惡性腫瘤時,醫師便會建議做穿刺切片檢查,取出組織,進行診斷。
簡單的說,穿刺切片是利用管徑較大的特殊針頭,在影像定位下,直接進入不明硬塊抽取組織,進行化驗與分析。乳房穿刺可以在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定位下進行。如果病灶在超音波下可清楚辨認,優先選擇超音波定位。
進行穿刺切片時,通常安排安靜隱密的房間,受檢者進入診間後,先更衣,醫護人員說明整個流程,讓受檢者了解每個步驟,如此比較不容易緊張。
接著醫師再一次用超音波確認病灶,之後進行消毒、局部麻醉,在需要穿刺的部位注射麻藥,讓受檢者在穿刺切片的過程中,較不會產生疼痛感。
穿刺切片的次數依不明腫塊的大小與性質而定,通常約抽取3至5次組織樣本,但都經由同一個針孔進入。如果受檢者在穿刺過程中感受疼痛,可立即告知醫師,以視情形補充麻藥劑量。整個檢查過程在10至15分鐘以內,完整的病理報告則需要3至7天。

穿刺後,醫護人員會在傷口貼上紗布,避免感染,並請受檢者至休息室,直接加壓止血,壓住穿刺部位40至50分鐘,經確認沒有滲血現象即可離去,24小時內穿刺部位應避免碰水、過度用力或劇烈運動。黏貼的紗布則依據醫護人員的指示取下,返家後若有異常疼痛或持續出血,應立即回醫院急診。


 By udn.com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癌症患者睡不穩 睡眠不佳癒後差

即使手術完成,化學治療或是標靶藥的副作用,總讓癌症患者苦不堪言,加上心理上對癌症的恐懼,更造成夜不能寐。精神科醫師指出,癌症患者想要睡得好,更需要注意飲食均衡,正面迎擊罹癌情緒;若失眠嚴重,應遵照醫囑使用安眠藥,放任不理恐釀惡性循環,影響抗癌體力及免疫力。
 
癌患身心受迫 夜難入眠
據統計,癌症病患有72%有睡眠障礙,遠高於一般人的15%。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林韋丞表示,設身處地為癌症患者著想,從接受罹癌事實開始,就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常自覺「為什麼是我?」、自問「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連串自責的情緒,當晚上夜闌人靜時全湧上心頭,入睡更顯困難。

另外,對癌症患者而言,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造成健康細胞受損,身體上的疼痛、疲累等種種不適,在在會影響晚上睡眠時的安穩度,失眠變成癌症患者共同的痛苦。

例如罹癌前,本來可連續睡8小時,或是睡6小時就飽,但罹癌後身心交迫難入睡,還帶有因身體機能改變,讓患者淺眠,甚至是睡到半夜易醒爬起來,此時要再熟睡難如登天。

睡不好讓焦慮感更加嚴重,身體狀況也會下滑。已有研究指出,反覆失眠釀血壓上升、血糖不穩、心血管疾病、細胞發炎等,簡單地說,會讓身體免疫力一點一滴的流失,甚至連身體抗癌能力都被消磨殆盡。

謹記均衡飲食 善用藥物
林韋丞醫師表示,癌症患者要避免睡不好引起的惡性循環,最常到診間問及的是「吃些什麼東西能改善」?雖然多吃堅果類與香蕉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刺激大腦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生成,但遺憾地是,目前研究上,單一食物直接能對睡眠產生幫助的很少。

目前的證據顯示,直接補充褪黑激素能幫助睡眠,但要單純吃萃取褪黑激素的製品,在台灣尚未核可販售。一般還是建議依罹癌狀況,給予完善的均衡飲食並搭配規律運動為主。

林韋丞醫師進一步提到,若失眠症狀嚴重,還是須找醫師詢問,開立安眠藥等輔助治療。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不必擔心安眠藥物成癮的問題,且藥物幫助睡眠所帶來的好處,正是避免惡性循環、增加接受治療的順從度,讓你更有體力對抗癌症。

更年期不「性」福?陰道乾燥難耐

妳知道嗎?40至65歲的女性,在另一半面前有什麼難以啟齒的煩惱?由於身體的內分泌荷爾蒙減少,會引發身體上許多變化,例如熱潮紅、心悸、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退等症狀;此外,陰道也會出現乾燥、緊澀的感覺,與另一半進行親密行為時,往往會感到不適,卻又難開口。婦產科醫師指出,適當使用保濕潤滑凝膠,就能改善陰道乾澀問題,增加「性」福!
高雄榮總婦產科劉文雄醫師表示,許多更年期婦女都會面臨身材走樣、臉上出現皺紋、皮膚乾燥等問題,出現情緒低落不穩定、憂鬱焦躁、失眠等現象,進而「性趣」缺缺,減少與另一半的互動。另一方面,多數婦女也有可能會因陰道乾澀,出現性交疼痛、性交困難的問題,因而對性生活感到不安,甚至影響性生活品質。

陰道乾澀不性福 因荷爾蒙減少
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因為卵巢荷爾蒙分泌量減少,造成子宮頸與陰道萎縮且陰道壁變薄、彈性也較差,因此,性行為時容易感到疼痛甚至受傷。

陰道乾澀的程度因人而異,不是每個更年期婦女都一定會明顯感受到這種困擾,劉文雄醫師表示,體型纖瘦的女性由於皮下脂肪較薄,雌激素分泌也較低;因此比起豐腴的女生還更容易出現荷爾蒙降低而導致陰道乾澀的問題。有的女性甚至嚴重到可能穿著貼身褲坐下時,會明顯感到私密處緊澀不適,影響生活品質甚巨。

使用保濕凝膠 緩解陰道乾澀
若要解決陰道乾澀的問題,醫師提醒,最好要定期做陰道抹片檢查,看看乾澀問題是否與陰道感染或是特殊病症有關,排除其他可能因素後,再針對更年期導致的陰道乾澀問題來做改善。

除了在從事親密性行為時,要搭配使用潤滑劑輔助,平日也可以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陰道乳膏來緩解,口服雌激素能針對身體全面性改善更年期症狀,包括前述熱潮紅、心悸等伴隨症狀。

而外用的改善方法,可利用專門針對陰道使用的保濕凝膠,有些是含有雌激素成份的乳膏,需在醫師指示下謹慎使用,例如癌症患者、子宮內膜癌等,就必須先經過體質評估。

否則也可以選擇含有微量元素「鋰」的保濕凝膠,作為一般日常保健護理產品使用。每天塗抹,約2周左右就可以有改善效果。最好選擇天然無香料,或含有幫助保濕修護功能的凝膠,更能幫助更年期女性們擺脫陰道乾澀不適困擾。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運動可以減少癌症死亡率

我們都知道健康的人多運動、維持體重可以減少癌症的發生,但是罹患癌症的病患多運動能不能減少死亡率呢?最近有兩篇研究報告強調運動對於癌症病患重要。哈佛健康團隊Wolin博士所作的研究報告,從1916年開始研究1021名男性病患,這些病患都是被診斷罹癌,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他們的運動習慣,像是走路、爬樓梯、體育活動和玩遊戲等,在1998年重複篩檢,在2008年再調查這些人的存活情形,這些平均年齡是66歲,有30%罹患攝護腺癌,追蹤了11.8年,有777名死亡,因為疾病原因死亡的有337名,190名是心臟血管疾病,其他不明原因是22名。結果發現每週燃燒12600千焦耳比每週只燃燒2100千焦耳的可以減少一半的死亡率,所以他認為癌症病患應該要盡可能運動。

另外一份報告是Ohio State 大學的Kiecolt-Glaser博士所作的研究,他以女性乳癌病患為研究對象,發現三分之一的病患在接受治療後會感覺倦怠,因為太疲勞而不運動,但是他認為因為越少運動才越感覺精神越不振,所以他做了一個試驗,看看瑜伽是不勢能幫助乳癌病患。他研究了200名乳癌病患,分成兩組,一組一週兩次、每次90分鐘的瑜伽運動,持續12週,另外一組當作對照組。結果發現參與瑜伽比較不會引起疲勞,而且比較有活力,他們也做了比較科學性的抽血檢驗,發現有做瑜伽組的腫瘤發炎指數(譬如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L-6、IL-1beta)顯著減少,也比較不會產生憂鬱症。所以罹患癌症的病患應該盡早恢復運動習慣,不但可以減少疲勞感,而且可以延長存活,減少死亡。

翰晃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單側乳頭濕疹 提防乳癌病變

以乳頭與乳暈出現紅斑或濕疹、發癢、脫屑,甚至滲出液為症狀的乳癌,臨床被稱為「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因James Paget醫師於西元1874年正式錄臨床症狀而命名。 柏哲式症發生率不高,大約占乳癌病例的1至3%。當癌細胞在乳暈附近生長,向上蔓延,侵犯皮膚,便可能使乳暈、乳頭等處出現濕疹、紅斑等類似皮膚發炎症狀。 由於出現時難與皮膚病變區分,許多患者誤以為是乳頭濕疹或接觸性皮膚而自行塗藥,容易延誤診斷。 柏哲氏症癌細胞的生長方向,若往上向表皮,此時大部分是原位癌。 但癌細胞會往上,也必然會往下,朝向乳管方向生長,此時半數患者乳房出現腫塊,多已合併侵襲性乳癌;未見腫塊患者中,三分之一可能是原位癌,另三分之二是侵襲性乳癌。 柏哲氏症治療與一般乳癌相同,通常先透過乳房超音波與乳房攝影,必要時加做乳房磁振造影(MRI),確認癌細胞侵襲範圍。 如果侷限於單一部位,可切除病灶,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若病灶不只一處,建議切除整個乳房。不管乳房部分切除或全乳切除,均要進行哨兵淋巴結切片檢查。術後取出腫瘤,同樣進行病理分析,作為後續治療參考。 一般的皮膚病變,經常出現於兩側乳房,但柏哲氏症常見單側乳房。女性朋友發現單側乳頭或乳暈出現濕疹、紅斑,合併脫屑、滲出液、結痂,甚至乳暈潰瘍、乳頭凹陷,一定要至乳房外科求診。對於久治不癒的乳房濕疹更不能大意,超過兩周以上未改善,也要尋求乳房專科醫師診治。


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乳癌病人活得更久

目前治療乳癌早期(第一期及第二期)病患都主張將乳房全部切除,後來又有局部切除後實施放射治療的乳房保留治療,盡可能讓病患減少因外科手術造成的傷害,在以前的研究報告中發現療效與傳統全部切除手術相同。最近美國密西根醫學中心McGuire博士所做的研究也證明早期乳癌病患並不需要接受乳房的全部切除,接受局部乳房切除加上放射線治療就能得到良好的療效。他由監測及追蹤流行病學(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的結果得到132,149名早期乳癌病患,腫塊大小小於4公分,淋巴結轉移小於3個,追蹤時間由從1998年到2008年,其中有70%的病患是接受乳房保留手術,27%是接受乳房全部切除,3%是不只是乳房全部切除還接受放射線治療。10年的乳癌特別存活率分別是94%、90%、83%,接受乳房保存手術者比全部切除者長期存活率多了31%,對於乳房全部切除加上放射治療者多了47%。總結以前到現在的研究報告,乳房保留手術是對病患傷害最少的一種,即使不是優於乳房全部切除手術,也是相等或優於乳癌全部切除手術。這個研究還是有些問題存在,從SEER資料裡面無法得到腫瘤生物的訊息,包括淋巴血管的侵犯、轉移腫塊大小等,而且如果是侵犯性的腫瘤預後可能會不佳,雖然乳房保留手術是個比較好的選擇,但是也僅限富裕、教育水平較高、居住在醫療設施附近的病患,對於窮苦的病患還是寧可接受全切除手術,因為還必須接受五到六週的放射治療,可能會影響他的工作

睡眠的品質非常重要

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增加第二天的活力,提昇工作效率,睡眠品質與癌症的發生率又有關係,最近美國哈佛大學與冰島大學的醫師合作研究發現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減少攝護腺癌的發生,他們從2002年到2009年探討928名住在冰島的男性,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他們睡眠品質與攝護腺癌發生的關係,這928名受試者每七個人就有一個人是睡眠困難,五分之一有飽足的睡眠,另外三分之一必須靠藥物才能入睡,結果經過長期追蹤發現有111名男性罹患攝護腺癌,其中有24名是惡性度較高的進行性的攝護腺癌。他們探討這928名受試者早上小便裡的melatonin濃度,結果發現良好睡眠者的melatonin濃度會比較高。以前也有研究發現melatonin的增加可以抑制癌症發生,melatonin是在晚上才會大量產生,長期睡眠品質較好者,體內的melatonin濃度會比較高。他們發現如果有良好睡眠者,且小便裡的melatonin濃度較高可以減少31%攝護腺癌的發生,而且對於惡性度較高的攝護腺癌可以有意義的減少75%。靠藥物睡眠或其他方式入睡,只要能保持睡眠品質,就能保持血液中的melatonin濃度增加,就能減少癌症的發生,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因子也包含在內,例如睡眠品質不好或開燈是不是都會影響melatonin濃度,但是這個試驗並沒有探討,所以盡可能保持自己的睡眠品質才是減少癌症發生的方法。

翰晃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纖維囊腫 會變乳癌嗎?

基本上,纖維囊腫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名詞,乳房疾病包括纖維腺瘤、乳房發炎、乳管瘤、乳癌等,如果透過超音波、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在乳房中發現非上述病灶,也不像是正常組織,便稱為纖維囊腫。纖維囊腫也包括水泡,屬於乳房良性疾病。 高達90%以上的婦女,乳房中都有纖維囊腫,纖維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停經後可能變小或消失。目前認為纖維囊腫與個人體質、女性荷爾蒙分泌刺激等因素有關,也有研究認為攝取過量脂肪與咖啡因,比較容易出現纖維囊腫。 一般來說,纖維囊腫常見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摸起來會痛,多在乳房外上側,平時乳房會有疼痛、壓痛、刺痛及脹滿感。乳房不舒服的情形往往時好時壞,通常在生理期前特別疼痛及腫脹等,腫塊也可能隨之變大。 纖維囊腫屬於乳房良性疾病,理論上,不會直接變成癌症。乳房中出現纖維囊腫,建議不要緊張,大部分不需要特別治療,後續定期追蹤檢查即可。 既然不會變成癌症,為何建議追蹤?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早期乳癌和纖維囊腫不易區分;另一個是乳房中出現多發性纖維囊腫者,未來罹患乳癌的機率較高,文獻指出,可能是一般人的1.2倍。 現有的影像檢查對很小的東西不易鑑別診斷,所以乳房影像檢查若發現纖維囊腫中,出現形狀不規則、逐漸變大或新增加的病灶,醫師會建議患者接受穿刺切片檢查,進一步了解是否為惡性腫瘤;而多發性囊腫的出現,表示乳房容易增生其他物質,本就是罹癌高危險群,以上兩種狀況都需要密切追蹤。


全文網址: 纖維囊腫 會變乳癌嗎? - 乳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2498#ixzz2vHgcadYc
Power By udn.com

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終結脂肪肝


「脂肪肝!要不要緊啊?」一家公司年度員工健康檢查結果出爐,李先生看著自己的健檢報告書上紅字寫著「脂肪肝」,發出疑問。
「我也有耶,」外號「胖哥」的小陳出聲回應。算了算,同部門竟有將近半數同事有脂肪肝。
別太意外,脂肪肝可說是台灣人最普遍的肝病。肝病基金會對9000個上班族做超音波檢查發現,罹患脂肪肝的比例高達43%,其中男性上班族更高達49%。
另有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約三成。換句話說,大約每兩、三個成人當中就有一人得了脂肪肝,遠高於大家熟知的B型肝炎(20%)、C型肝炎(2~6%)。
為何肝包油?
台語形容脂肪肝是「肝包油」,也就是肝臟囤積了太多脂肪。
脂肪肝長什麼樣子?法國名菜鵝肝就是典型脂肪肝。養鵝人家強迫餵養大量且過量食物,造成鵝的肝臟因營養過剩積聚脂肪變得滑腴肥軟。
人的脂肪肝則是自己造成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專研肝病的楊培銘醫師指出,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原因。尤其現在台灣人吃得好又吃得多,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體重過重、意即身體質量指數(BMI)在25~30的人,有一半的可能罹患脂肪肝;假如BMI超過30,那肝包油的機率高達85%。
除了肥胖,高血脂、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酗酒、糖尿病控制不良、C型肝炎、藥物(例如類固醇、治療免疫風濕藥物)等也是引起脂肪肝常見因素。
過去醫界多認為,如果是長期大量飲酒造成的脂肪肝,容易演變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進而可能導致肝癌等嚴重問題。不是酗酒所造成的脂肪肝,則不會演變成肝硬化。
但最近十幾年的研究卻發現,有一部份很少喝酒、並非酗酒引起的脂肪肝病人,也可能引發肝臟的致命危機。
脂肪肝炎也是肝臟殺手
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指出,沒有飲酒習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的患者,絕大部份是單純的脂肪肝,對肝臟機能損傷並不大。
但要小心的是,有少數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功能指數(SGOT、SGPT)卻異常升高,稱為脂肪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脂肪肝炎有可能進展為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等嚴重肝疾。
有多少比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會變成脂肪肝炎?「整個機轉與關連還沒有釐清,」楊培銘醫師搖搖頭表示,國外統計顯示約有1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會變成脂肪肝炎,但台灣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數據。
超音波、抽血、肝臟切片確認
脂肪肝或脂肪肝炎一般沒有症狀,很多人是在健康檢查發現,或者是肝功能異常升高才會出現如疲倦、噁心、厭食、黃疸、右上腹腫脹等不適。
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朱正心表示,超音波是現今診斷脂肪肝最安全準確的工具。如果:
●超音波發現脂肪肝,
●肝功能指數超過正常值兩倍(正常值SGOT、SGPT=5~40),
●體態肥胖,並且排除B型、C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自體免疫疾病、藥物問題等常見的肝炎病因,即可為脂肪肝炎。
如果肝功能大於正常值5倍,醫師會建議做肝臟切片,進一步確認肝臟組織是否進展到纖維化、硬化階段。但因多數脂肪肝炎病患並無症狀,所以接受肝臟切片這種侵襲性檢查的意願很低,所以多半以抽血、超音波追蹤。
減肥就是特效藥
肝膽科門診經常會有病人問醫師:「脂肪肝有沒有特效藥?」
「沒有,減重就是最好的特效藥!」楊培銘總是這麼強調。
單純的脂肪肝無藥可醫,要靠自己努力。若能從飲食控制、運動、規律作息來減肥最理想。楊醫師曾有一位70公斤女病人,半年內力行減重8公斤後再照超音波,脂肪肝就不見了。
梅約醫學中心建議:
●如果是飲酒造成脂肪肝,應該戒酒;
●C型肝炎引起脂肪肝,則應治療C肝;
●糖尿病病人控制病情穩定;
●高血脂患者必要時服用降血脂藥物把血脂降下來;
●吃新鮮食物、不亂服成藥,以減少肝臟負擔。
至於脂肪肝炎,目前還沒有理想藥物可用。朱正心醫師說,脂肪肝炎並非病毒造成的,所以沒有像B型肝炎、C型肝炎有抗病毒藥物治療。現雖有一些利膽、降血糖藥物用在脂肪肝炎病人身上,但成效並不顯著。
醫師們建議,脂肪肝合併肝功能異常的病人,最好每3個月抽血、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若為單純脂肪肝,半年追蹤一次即可。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附設北護分院院長楊培銘)
素食者、瘦子比較沒有脂肪肝?
吃素就不會有脂肪肝?
×素食者雖不吃動物性脂肪,但若常用煎炸烹調方式,或為讓食物美味放較多的油,還有吃太多堅果類食品,一樣會因吃進過量油脂或營養過剩變成脂肪肝,肝病基金會指出。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脂肪肝與肥胖關係密切,體重過重、BMI大於25的人,脂肪肝機率隨之大增。
但有些人因為先天體質關係,比方膽固醇代謝異常,即使身材苗條體重正常,仍可能有脂肪肝。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Box
美國臨床營養博士布藍德(Jeffery Brand)建議這樣吃,可以吃出肝臟的活力,20天就會感受到身體的變化:
◎第一階段:多補充抗氧化的食物,除了維生素C、E、B群高的食物,還有植物生化素如多酚、花青素、胡蘿蔔素等。
數千種的蔬菜水果都有這些成分,只要記住多吃各種各樣、花花綠綠的蔬果即可,每天晚餐前回想今天有沒有蔬果五七九了(兒童5種、女性7種、男性9種),如果還沒做到,趁晚餐趕快補充。
◎第二階段要多吃強化解毒能力的植物營養素,即蘿蔔硫素(sulforaphane),十字花科如花椰菜、甘藍菜、白菜含量最豐富。
除了提升肝臟能力外,也不該給肝臟負擔。所以不要攝取酒精等帶給肝臟負擔的食物,與控制高脂肪、高糖的食物。
同時,也要勤快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