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美國腫瘤協會呼籲癌症病患應該設法減少肥胖

以前曾經有研究報告指出肥胖會導致癌症,罹患癌症之後也會因為肥胖而比較容易復發,由於經濟的進步,社會的富裕,導致全世界肥胖人口不斷增加,在美國三分之一的成年是屬於肥胖,兒童也有17%,尤其是非西班牙裔的黑人婦女有54%是屬於肥胖,這些人都是癌症的高危險群或罹患癌症後會增加復發的風險。美國腫瘤協會指出每一年美國有4萬名癌症病患與肥胖有關,死亡率高達15~20%,主要是因為肥胖導致診斷癌症時讓腫瘤標記被稀釋,而且因為肥胖也會導致x光檢查跟斷層攝影不容易被檢查出來,對於放射線治療療效較差,外科手術也因為肥胖也較難動刀。另外化學治療的劑量利用標準體重來估計,但是對於肥胖者就要增加劑量,主要是因為用標準劑量療效會更差。美國腫瘤協會呼籲現在很多科學證據都明確指出肥胖會導致癌症治療療效比較差,所以醫師應該鼓勵病患減少體重、增加運動,必要的時候利用藥物來減少病患體重,來幫助這些肥胖的病患。肥胖乳癌病患在10年後轉移高達46%,30年後死亡率增加38%,不只是乳癌,大腸癌也增加30~40%,胰臟癌病患存活期也減少2到3個月。所以肥胖是癌症的萬惡之源,如何維持標準體重,控制飲食非常重要。

翰晃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恢復體力!適合癌症病患的運動

罹患癌症的人需要養成每天都做一點運動的習慣,因為規律的運動是贏過癌症的必備條件。癌症患者的運動目標和一般人不同,不是為了減肥、跑馬拉松,而是以恢復體力、維持體力並提升體力為唯一目的。
但是絕不能把運動當成治療癌症的方法而盲目地執著。運動並非治療,運動只是負責增加體力,把運動看成治療而勉強運動的話,反而有可能讓體力衰弱造成反效果。癌症病患的運動可以依照不同時間點,大略分為三種類型與強度。

手術後運動能恢復體力

有助於恢復體力,已經成為一種常識。這個時期所做的運動基本目的在於恢復體力和活化身體器官,讓腸子回到原本的位置。因此,不需要過度活動讓自己汗流浹背,只需要簡單的伸展操或散步來舒緩身體。若手術後體力急速下降而不太能運動的話,不妨先在床上嘗試起身的動作,不是放棄困難的運動,而是先慢慢地活動身體。

接受化療或放療時

雖然依治療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基本上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都會消耗癌症患者的體力,還會引起食慾不振、嘔吐、反胃、體重下降等副作用,有些藥物甚至會令患者掉髮。此時,病患會因為身體不同以往而造成心理壓力,也聽說有很多人會逆向操作過度運動,選擇到馬路旁或公園跑步,甚至想嘗試根本沒有經驗的登山。然而接受過化學或放療的癌症患者,體力和免疫力都大不如前,在運動環境可能滿是灰塵或做一些過度需要心肺功能的運動時要特別小心注意,最好能遠離太多人運動的地方。

因為對病患而言,旁人就是「會移動的細菌體」,病患或許會因此感染得到感冒、肺炎或是更可怕的病症。這個時期也和術後相同,不要做讓身體負荷不了的運動,最好選擇可以活動四肢的伸展操,或選擇到人少、空氣新鮮的地方走路。

身體虛弱時,運動增加活力

最後一個要提到的是和治療無關,當癌症正在身體內活動,身體逐漸虛弱時的運動。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時候就是要無條件地休息,其實越是這樣身體越要活動比較好。唯有活動身體,才能活化全身的機能、稍微提升體力,抵抗力自然也會跟著變好。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期所做的運動對安定情緒有極大的幫助,因為當患者知道癌症已經在體內進行時,往往會感到懼怕和絕望,進而失去奮鬥的生存意志。這時可透過運動確認自己還好好地活動著,穩固因病情而動搖的內心。

運動不一定要跑、跳或使用運動器材,可以坐著轉動手臂、扶著牆壁繞著房子走,這對癌症病患來說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運動了。其實,當我在結束肝臟手術後,沒有認真運動,雖然有符合主治醫生要求的最低運動量,可是卻以身體太重為由,嫌麻煩、也沒耐性,可是過了恢復期後,才發現適度的運動多少對身體有幫助。

放射治療 - 防肌膚損傷多護理

面對癌症治療的漫漫長路,患者除了要學習如何調適自我的心態、積極面對外,如何預防、減少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更是癌症病友需處理的問題。特別是,接受放射治療患者,常會出現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放射性皮膚炎等症狀發生,嚴重甚至會影響外觀,造成患者對治療卻步,使病情因而惡化。醫師建議,患者在治療後,可搭配塗抹有含鋰元素或蘆薈成分的日常照護用品,來修護、舒緩皮膚的乾燥不適。
 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醫師表示,放射線治療是一種使用高能量的游離輻射線照射腫瘤部位及周遭組織,以破壞癌細胞、防止癌細胞生長、擴散的一種治療方式。經常被使用於頭頸癌、肺癌、食道癌、乳癌婦科及泌尿系統等各部位癌病。

但這種使用高能量的輻射來抑制、破壞皮膚表層下或體內深處腫瘤的生長的治療方式,皮膚勢必會承受相當高的能量刺激,往往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副作用產生,而其中較為明顯、令多數癌友感到困擾的副作用,就是放射性皮膚炎的問題。它除了會引起皮膚搔癢、紅腫、紅斑、脫屑等皮膚不適現象,除影響生活品質外,少部份嚴重者甚至還會出現潰爛、感染情形,而被迫需要中斷放射線治療,延長療程的時間。

發生機率因人或治療部位而異 多於治療1至4周後出現

不過,熊佩韋醫師也強調,並非每一位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一定會出現放射性皮膚炎的副作用。而是會依據患者接受放射線的劑量、照射部位、照射範圍、照射方式與技術、有無合併糖尿病、有無合併化學治療,以及個人細胞的敏感度等而有所不同。且隨著醫療科技、技術的發展,頭頸癌、乳癌等患者,發生嚴重放射性皮膚炎的機率已降至1成左右,亞東醫院近年統計其乳癌患者經強度調控或螺旋刀放射治療後,發現其重度皮膚炎之發生率甚至不到1%,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而放射性皮膚炎症狀的患者又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對此,醫師表示,有放射性皮膚炎的患者,在治療開始的1到2週內,皮膚開始會出現輕微泛紅、紅斑等症狀;2-3週後,紅斑的顏色會逐漸變深、加黑,並出現發癢等不適;3週以上則會出現乾性脫屑等症狀;若此時仍沒有妥善治療或控制,4-5週後恐會導致濕性脫屑、皮膚潰瘍等不適發生,若又隨意搔抓,極易併發細菌感染;甚至可能因此影響治療並明顯妨礙生活品質。

放射線皮膚炎成因 物質p作用引起

但又是什麼原因讓癌症患者在接收放射線治療後,可能會出現放射線皮膚炎的症狀呢?熊佩韋醫師進一步說明,根據相關研究之一發現除放射線直接與皮膚及皮下組織的細胞作用外,另外可能的原因尚包括病患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體內會使照射部份之神經末端產生大量物質P (substance P),而物質P跟體內某些免疫細胞表面之受體結合後。就促使其釋放細胞素或組織胺等物質,進而引起照射部位之皮膚出現紅腫、癢痛等發炎現象。因此,若能有效抑制物質P作用,理論上將有助於減少後續傷口沾黏、皮膚黏膜損傷、纖維化及癢痛感的發生。

含鋰元素日常照護用品 有效抑制物質P

曾有病患問熊醫師要如何達到抑制體內物質P的產生或所引發之皮膚反應呢? 熊佩韋醫師表示,根據目前法國的研究曾指出,每天塗抹2次含有鋰元素的修護乳液,對於延緩放射線皮膚炎發生、降低放射性皮膚炎的症狀、減少慢性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機率也有不錯的效果。

居家護理有一套 保握簡單2原則

除了使用含有鋰元素的日常照護用品,來達到減少急慢性放射性皮膚炎發生機率的目的外,癌症患者在放射治療期間之居家生活,又要注意哪些事項,才能達到較好的護理效果呢?熊佩韋醫師列出了2個居家護理的要點,只要仔細遵守,就就能有效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其一,做好防曬避免照射部位曝曬陽光。此外,清潔照射部位時,宜使用微溫的水及溫和無香料偏中性潔膚液,以減少刺激,同時應避免選用含高刺激性防腐劑(MI/MCI)或對羥基苯甲酸(paraben)等成分的產品。清洗時應盡量避免搓揉皮膚,且最好使用柔軟材質的毛巾以輕拍或輕按的方式吸除水分。如果是接受頭部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宜使用中性不刺激頭皮的洗髮精。並穿著棉質、柔軟的衣物,來減少皮膚的摩擦刺激。另外,須小心注意在放射線治療結束前,不要隨意移除治療時在照射部位所做的標記。

第二,在放射線治療開始後,一旦皮膚開始出現乾燥的情況,則應早晚塗抹水性基底保濕產品,加強皮膚的鎖水保溼,減低皮膚由乾燥轉為脫屑的機率。若等到皮膚變紅、變黑才塗,效果將大打折扣。至於保濕乳液的選擇上,則應選用成份簡單、無香料、尤其是不含lanolin(例如,綿羊油)成分,至於含微量元素鋰或其他成份的保濕乳液也是不錯的選擇(若有傷口則應避免使用)。

但要注意的是,由於放射線特殊的物理特性,導致其照射時,在照射點的皮下0.5-2公分以上的深度,才會真正百分百的釋放能量。因此,患者在即將進行放射線治療前,無論是上述成分,或其它修護品,都應避免於塗抹。否則,油脂、水份一旦附著於皮膚上,將會形成一層屏障,影響放射線照射於皮膚的深度,反而會使放射線直接照射於皮膚最外層上,更增加放射性皮膚炎等副作用發生的風險。

醫師小叮嚀】:

另外,對於患者該如何面對癌症治療,熊佩韋醫師提出以下3個要點,若患者能遵循下列提醒,將有助於患者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並減少後續副作用發生的機會。
患者接受治療前後,應注意以下事項:
1.在每次接受放射治療前,應避免於塗抹任何皮膚保養、修護的成分,以確保治療的效果,減少皮膚炎發生的機率。
2.癌友在治療前、後,日常保養部分,應擺脫原先觀念,遵循護理人員的指示、衛教進行,才能避免肌膚不適產生。
3.勿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謠傳,在使用、塗抹任何日常保養、照護品前,應尋求醫護同仁的意見,較有保障。

乳房X光檢查劑量

很多人包含放射線醫師在內並不瞭解實施X光檢查所暴露的劑量到底是多還是少,今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美國放射線學會的加州大學Hollada博士做了一項研究,研究對象是醫院裡面實施X光檢查的人員,研究題目是比較乳房X光檢查輻射劑量、在丹佛市2天的輻射劑量、飛到洛杉磯所暴露的輻射劑量、每天在食物中的輻射劑量、每年所接受環境背景值的輻射劑量以及在輻射環境下工作人員每年的接受的輻射劑量。將這些分成六等分,1代表最高的輻射劑量,6代表最低輻射劑量。接受乳房X光檢查所接受輻射劑量是0.4mSv,在丹佛2天是0.006 mSv,搭飛機是0.04 mSv,從食物中接受劑量是0.3 mSv,每年環境背景值是3.1 mSv,在輻射環境下工作人員是50 mSv。依照此標準,乳房X光檢查六等分的分數應該是3.5,但是所有參與此研究人員都寫成2.5,雖然只有差距0.6,但是差距卻很大,因為越靠近1的表示劑量越大,但是乳房X光檢查只有3.5,所以暴露的輻射劑量算是相對低的。接受此調查的人員有42%不知道接受乳房X光檢查是好還是壞,28%認為好處多於壞處,只有58%認為接受乳房X光檢查是對病患有所幫助的,但是事實上接受乳房X光檢查所接受輻射量相當低,因為乳房X光檢查所引起的死亡,在40歲7萬人才只有一個,隨著年齡增加風險越來越低,所以Hollada博士認為醫師應該鼓勵一般民眾接受乳房X光檢查,好處比壞處還要多,而且輻射劑量是相當低的,不會危害生命的。

 

翰晃

 

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乳癌腋下淋巴結轉移 仍建議放療

過去認為,當乳癌病友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大於3顆時,才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腋下淋巴結轉移顆數1至3顆的患者,視有無其他危險因子,再決定是否需要放射線輔助治療。

不過,根據加拿大和丹麥最近的大規模統計,乳癌病友只要腋下淋巴結出現轉移,不論顆數,就建議接受術後放射線輔助治療,除了降低局部復發率,也可以增加特定族群的整體存活率達10%以上。

乳房全部切除後,病友接受放射線治療的部位,主要是胸壁。目前放射線治療主要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的X光來執行,放射線的射束進行、劑量累積,皆透過電腦軟體運算,希望對正常組織的影響降至最低。

但正常部位難免會吸收到輻射劑量,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理論上的確可能在照射部位內出現續發性癌症(尤其是軟組織肉瘤),但根據統計,機率極低,續發性癌症的發生率約從十萬分之二十二至十萬分之三十一,且平均約在照射後15年才會出現。

既然因放射線輔助治療而出現續發性癌症的機率很低,考量乳癌病友接受放射線照射後,對局部復發和整體治療後存活率的效益,建議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患者,還是應該接受放射線輔助治療。

對於計畫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患者,應向和整形外科醫師諮詢,接受放射線輔助時的重建時機,若未在術後即時重建,建議在放射線輔助治療結束後的2至3個月,再考慮重建。

沒有理由的切除對策乳房的乳癌病患增加了

女性罹患乳癌將一側乳房切除後是不是要將健康的另一側乳房也切除常常引發病患憂慮,有些病患認為預防性的將對側乳房切除可以減少乳癌復發,但是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將對側乳房切除可以預防乳癌復發,因此是否有必要將健康的對側乳房也切除呢?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病患將對側乳房切除比較沒有爭議,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基因突變的病患目前並不贊成將乳房切除。最近加州Hawley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做了一些關於乳癌病患的分析,研究時間從2005年到2007年,4年後2009年到2010年,兩度分析了2290名新診斷為乳癌的病患,將這些病患加以分類成單側乳房切除、乳房保存外科手術、對側乳房預防性切除等類別,病患平均年齡是59.1歲,57%是結婚或有伴侶,59%都受過高等教育。結果有1447名女性回覆,而且這些女性都是乳癌病患接受治療後沒有復發,其中18.9%想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7.6%已接受過這種治療。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者有68.8%並沒有基因或家族性的風險存在,但是他們還是將乳房切除。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者有80%,接受手術後並沒有發現乳房有不正常,有85.9%在切除後接受乳房整形手術。其中136名女性確實是屬於高風險族群而必須作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但是其中75.7%選擇不接受這種治療。也就是不應該接受此治療的病患都想要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但是應該接受此種治療的病患反而不願意,而且願意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切除的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

預防性乳房的切除手術主要還是受到安潔莉娜裘莉的影響,由於他本身是屬於高危險群,母親跟阿姨也都罹患乳癌,因此他選擇此項治療,並且被媒體大肆報導。一些乳癌病患也受到影響,接受預防性對側乳房的切除的病患越來越多,但是前面強調過不是高危險群者沒有必要接受此項預防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