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Goserelin可以保留化學治療後的生育能力

化學治療可以延長病患的生命,但是也開始讓腫瘤科醫師注意病患的生活品質,其中一個重要的課題就是傳宗接代,男性在化療前要將精子保存起來,女性則在化療前能將卵巢保存,現在目前發現可以利用口服的Goserelin來預防乳癌病患因為化學治療引發的不孕症。

這是美國Cleveland臨床研究中心的Moore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化學藥劑cyclophosphamide會引起卵巢功能衰竭,但合併使用Goserelin不但可以治療乳癌殺死癌細胞,還可以暫時將卵巢功能抑制,保護卵巢不接受化學藥物損害,雖然研究參與的病患不是很多。他發現接受化學治療加上Goserelin的女性病患在2年後引發卵巢早衰只有8%(66個中5個),而只接受化學治療沒有加上Goserelin者有22%(69個中15個),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他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是小於50歲、更年期前、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第I期到第IIIA期的女性癌病患,沒有將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包含在內,在化學治療前的一禮拜開始每個月注射Goserelin,Goserelin一針約500~600美金。比較這兩群病患最後懷孕的狀況,有使用Goserelin者佔21%,沒有使用Goserelin這組是11%;懷孕後有生產的狀況,有使用Goserelin是15%,沒有使用Goserelin這組是7%。Moore醫師也比較4年的無疾病存活期分別是89%比78%,4年整體存活期是92%比82%,都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整體來看化學治療合併使用Goserelin對於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乳癌病患可以保留化學治療後的生育能力,但是因為這份報告的研究病例太少,可能還需要擴大研究才能得知更明確的答案。

翰晃

使用Tamoxifen 10年已經成為美國癌症醫學會準則

最近有兩個大型試驗,一個是ATLAS,一個是aTTom,這兩個試驗發現使用Tamoxifen 5年可能不夠,最好是使用10年,因為這兩個試驗發現只使用5年的乳癌病患還是有復發的危險。

從2009年開始乳癌荷爾蒙陽性病患的輔助療法都應該從使用5年的Tamoxifen延長到10年,目前美國癌症醫學會也都推廣此種方式,並且訂為治療的準則,現在乳癌荷爾蒙陽性的治療也鼓勵病患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但是對於aromatase inhibitors要不要推廣使用到10年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

所以目前的準則分成三個:一個是如果原本使用5年Tamoxifen延長到10年;第二個是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5年,是不是延長10年目前未定,所以以5年為主;第三是原本使用Tamoxifen 5年也可以再選擇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5年,也可以使用Tamoxifen 2到3年後再轉用aromatase inhibitors使用五年。對於更年期後及更年期前的病患都有相同的效果,不過aromatase inhibitors只能用在更年期後的女性,如果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因為副作用或其他原因提早中止而少於五年,要改用Tamoxifen也要使用 5年。假如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沒有超過5年必須用Tamoxifen來取代,全部加起來治療期最好7到8年。

在台灣健保沒有給付Tamoxifen使用五年,但是由於藥價不是很高,所以病患經濟許可最好能夠自費使用Tamoxifen。而aromatase inhibitors台灣目前已經能夠使用在乳癌荷爾蒙陽性、淋巴結轉移病患的輔助療法,目前只能使用5年,是否要延長到10年要等更新的臨床試驗結果出爐才能得知。

翰晃

皮膚的黑痣與發生乳癌的風險有關

最近有兩篇相關的研究報告陸續發表,一篇是法國巴黎第二大學Kvaskoff博士,另外一篇是美國波士頓女性醫院Zhang博士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認為左上肢黑痣可能跟乳癌的發生率有關。

 

Zhang博士的研究是從1986年到2010年追蹤了74,523名女護士,研究發現左上肢如果有超過15個黑痣會發生乳癌的機率11.4%,沒有的話是8.5%。它們還發現更年期後的女性如果有超過6個黑痣跟沒有者相比血液中會有較高濃度的女性荷爾蒙及男性荷爾蒙。

 

另外法國Kvaskoff博士的研究則是從1990年到2008年分析了89,902名女性,結果發現皮膚上有黑痣比沒有者多了13%發生乳癌的風險,但是將家族因素也加入就會發現有沒有黑痣與乳癌發生就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雖然Kvaskoff博士認為黑痣可能與基因、荷爾蒙有關而引發乳癌,但是他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來加以證明。

 

這兩份研究報告都是只研究了白人,並沒有將其他膚色種族加入研究,而白種人真正的罹癌風險是因為紫外線照射而引起的惡性黑色素皮膚癌,這種癌症反而比乳癌的風險更高。至於黑痣與乳癌的關聯性還需要更多研究才能證實,應該加入各種不同的種族及膚色的人種,來探討黑痣到底是和基因還是荷爾蒙有關而導致引發乳癌的風險。

 
翰晃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遠離乳癌怎麼做?排汗排毒助健康

國人聞乳癌就色變,你也是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嗎?究竟預防乳癌該怎麼做?事實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是造成乳癌患者越來越多且年輕化的主要原因,呼籲女性朋友遠離不健康的生活形態,謹記4要訣愛護自我健康。
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西方國家,台灣的乳癌發生率較低,但近年來的罹病人數卻是激增,探究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及環境影響相關。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在過去30年內快速增加5.4倍,且發生年齡層逐漸年輕化。根據研究顯示,相較於西方國家,台灣的乳癌發生率較低,但近年來的罹病人數卻是激增,探究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及環境影響相關。在生活步調緊湊的現代社會,許多獨身在外工作的上班族及家庭主婦為了節省準備食物的時間,選擇外食或甚至是速食解決三餐,食物的選擇上為求快速及方便,容易忽略均衡營養與食物的衛生安全問題。

2014年中研院最新的統計資料也指出,塑化劑高暴露的情形下,罹患乳癌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9成,而代謝較差的人罹患乳癌的機率又提高了2.4倍。同時,飲食習慣西化也可能是提高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培根、熱狗等加工肉品、油炸物及碳酸飲料成為飲食的主流,不均衡的飲食選擇不僅逐漸影響身體運作,更成為各種癌症最大的危險因子!

要訣1/均衡飲食多蔬果 小改變大改善

能夠維持每天3-4份蔬菜(一份燙熟的葉菜類約2/3個拳頭)、2-3份水果(一份水果約為一個拳頭)為佳。另外,在攝取的蔬果選擇上,多些變化,不僅能增加

飲食的趣味性也有助於補充各種不同的營養素。

要訣2/適量飲水保健康 排除廢物助代謝

建議每天的飲水量在2000c.c.左右,平均分配在各個時段適量的補充水分,每日足夠的水分可以加速體內有毒物質的代謝和排除,記得不要一口氣喝太多水,否則發生電解質不平衡而造成水中毒,反而得不償失。

要訣3/適度運動促循環 排汗排毒助健康

生活再忙碌也要記得規律的運動,不論是散步、慢跑或是打球,請讓身體動起來,多排汗也是多排毒,運動時也請記得補充水分。若是真的沒有時間出門運動,也請每天伸展緊繃的身體,上影音網站搜尋伸展操跟著一起做吧!

要訣4/避免塑化劑威脅 少用塑膠常洗手

塑膠製品無所不在,雖不可全盤拒絕但可盡量避免。出門多使用環保餐具、自備水壺,尤其熱食盛裝在塑膠包材中時更是容易溶出大量的塑化劑,是乳癌發生的一大誘因。此外,勤洗手也是減少我們大量接觸塑化劑的方法之一。

以上建議雖然可能有執行上的難度,但培養成習慣就成自然,自然而然就帶著我們遠離乳癌。最後,提醒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定期做乳房的篩檢也是必須的,乳癌的發生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許多遺傳、內分泌等,透過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也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

一周3杯糖飲 乳癌風險大增

愛喝飲料的女性要注意了,後遺症不只是肥胖,還可能提高乳癌風險!無論是熱天消暑或上班解渴,許多女性上班族習慣喝杯甜蜜蜜的手搖杯飲料,滿足口腹之慾,但國外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一周只要喝3杯含糖飲料,就可能讓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增。
 每周3杯糖飲 乳房組織密度增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一篇引述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拉瓦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每周喝3杯以上、每杯約355毫升含糖飲料的女性,乳房組織密度會增加,提高細胞癌變的風險。除此之外,較高的腺體組織密度也會導致腫瘤不容易在乳房攝影時被顯示出來。

此份研究的作者卡洛琳迪奧李奧博士(Dr. Caroline Diorio)表示,每周喝3杯含糖飲料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9.6%,而不喝甜飲的女性,平均乳房密度約26.2%。而這3.4個百分點,對乳癌風險來說是不容小覷的。

WHO建議日糖量25克 手搖杯動輒超標1倍

世界衛生組織近期將每日建議糖份攝取量下修為25克,以一顆方糖5克來說,一天應不超過5顆方糖。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坊間一杯手搖飲料的含糖量動不動就超過10顆方糖的量,因此最好完全避免喝含糖飲料。

趙函穎營養師指出,如果依照蔬果579的準則(孩童每日5份蔬果、女性7份、男性9份),只要維持均衡飲食,每日食用足夠的水果量,就可達到建議的糖份攝取量。

避免精緻糖類 高糖飲食問題多

趙函穎營養師建議避免食用精緻糖類,因為此類食品有高升糖指數,容易造成脂肪堆積,甚至代謝變差,還可能引起代謝症候群等。另外,糖份攝取過量不只容易蛀牙、肥胖,還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高三酸甘油脂而導致高血脂、脂肪肝,以及代謝症候群或慢性病、甚至癌症等問題。

3D乳房攝影精確率確實高 價格亦高

美國十三家醫院的聯合研究發現,3D乳房攝影偵測侵犯性腫瘤與減少偽陽性的效果,優於傳統乳房攝影。南卡羅來納醫學大學教授艾塔·皮薩諾表示,比較精確率上,研究呈正面,然而價格確實較貴。
研究作者,美國路德教會總醫院放射科醫師莎拉·福來瓦德表示,「3D乳房攝影需要更長期觀察,但研究發現其確實能增加高侵襲性乳癌的發現機率,減少診斷上的模糊性,降低反覆檢查確認的困擾。」 當民眾因乳房有硬塊,前往醫院求診,而醫師觸診後,如果認為有必要,會再安排接受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患者常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如果經檢查,確定硬塊為良性纖維囊腫,才會暫時放心。 經由適當治療,乳癌整體五年存活率已提昇至八成五以上,尤其第一期乳癌的與零期乳癌存活率都很高。醫師指出,約九成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腫瘤。但只要有發現異常,還是建議尋求外科醫師的診斷。婦女乳房一旦長了腫瘤,如果能即時診斷,確定其為良性或惡性,將可立即進行必要治療。 外科、放射科會與病理科配合,一旦醫師在門診認為婦女乳房腫瘤有問題,即可安排至放射線科作乳房攝影及超音波檢查,並由醫師判讀,如有需要可安排作乳房腫瘤細針穿刺採取細胞進行染色,再由病理科及乳房外科醫師判讀,一旦確定為惡性腫瘤,馬上就可安排進一步治療,避免因時間延誤喪失治療最佳時期。 西方國家藉由乳房攝影篩檢來發現早期的乳癌,而降低乳癌死亡率已經有明顯的效果。然而東方女性乳腺組織較西方女性緻密,已有研究已提出配合乳房超音波檢查,才能提升早期篩檢乳癌的效果。

乳癌患者多運動 提升存活率

美國最近發表的一篇研究認為,大多數乳癌婦女運動量太少,但適當的運動,有助提升乳癌患者存活率、並讓生活品質更好。
這項由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進行的研究,刊登在癌症期刊線上版;研究團隊分析卡羅來納州1735名罹患乳癌婦女的運動量,這些婦女年紀介於20至74歲,於2008至2011年間知道自己罹患乳癌,研究主要是了解她們被診斷出罹患乳癌後,運動量是否改變。 北卡羅來納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候選人Brionna Hair表示,研究顯示,59%的患者表示被診斷後六個月運動量減少,平均每周減少約相當於五小時快走的運動量,且接受乳癌治療的婦女,只有35%在診斷後達到建議的運動量。 如果將種族因素納入考量,發現黑人婦女在診斷癌症後,達到全國運動指引的比率,比白人婦女少40%,且美國黑人婦女死於乳癌的比率,也比其他各組高;研究認為,婦女診斷罹患乳癌後,比較不會達到運動建議量,但適當運動可以存活較久,且生活品質較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學教授侯明鋒表示,罹癌患者本身免疫力較差,但多運動可以提升免疫力,且運動也能幫助體重控制,避免肥胖影響癌症存活率。 他解釋,更年期後罹患乳癌,若又發胖的話,存活率恐較差;更年期以後發胖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也較高。停經前女性荷爾蒙由卵巢分泌,但停經後女性荷爾蒙由脂肪細胞分泌,若發胖恐會引起女性荷爾蒙過度增加,可能提高癌症風險,或影響罹癌存活率;建議每周運動五次、每次30分鐘,有益身體健康。

研究報告首度證實 塑化劑增乳癌風險

國內乳癌人數持續增加,有年輕化趨勢,研究發現,乳癌與塑化劑的暴露有關。由中研院、國衛院、台大醫院收集上萬名女性尿液樣本,追蹤後以其中128名乳癌患者、以及251名對照組,發現當婦女塑化劑攝取量偏高,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1.9倍。這也是全球第一份證實塑化劑與乳癌關連性的報告。
民國100年國內爆發食品添加物起雲劑,添加塑化劑DEHP的風暴,當時從茶飲果汁到運動飲料、膠囊或錠狀保健食品,塑化劑幾乎無所不在,不少民眾才驚覺不知默默吃下了多少塑化劑。 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聯合報系、中研院合辦的健康高峰論壇,發表「乳癌與塑化劑的關係」。 陳建仁表示,台灣乳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50歲以前的早發性乳癌發生率,與歐美不相上下。他指出,乳癌發生有多重因子,除了動物性脂肪攝取過多、懷孕、哺乳的時間晚、初經年齡早之外,與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的暴露也有關。 為探討塑化劑的暴露量,這項研究從民國80年自台灣七個社區、收集近1萬2000名婦女的尿液樣本,多年追蹤後取128名乳癌患者、251名對照組,分析尿液中的代謝物。 研究發現,若塑化劑的暴露量高,乳癌風險高出1.9倍。若塑化物代謝能力不佳,乳癌風險高出1.7倍。若暴露量高而且代謝力不佳,乳癌風險更高出3.4倍。 陳建仁說,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運作,多數人對於塑化劑的代謝能力正常。但如果是惡意添加塑化劑,喝一瓶運動飲料,會攝取到可容許量七倍的塑化劑,或是有少數人因為基因體質因素,對塑化劑代謝能力差較,就可能增加乳癌風險。 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陳建仁建議婦女要重視篩檢,及早發現、治療。

乳癌第四期≠末期

由於治療方法進步,轉移性乳癌經由多種不同治療,已逐漸被視為一種慢性疾病。對於第四期乳癌的治療,主要原則是在治療下盡量維持患者生活品質、使病情穩定、控制腫瘤維持不變或縮小。
乳癌最常轉移的部位包括骨骼、肝臟、肺臟和腦部。依據患者腫瘤特性、年齡、體力與轉移復發狀況,可給予適當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治療、抗荷爾蒙治療或抑制骨頭轉移的雙磷酸鹽類藥物等,通常以1至4周不等為療程周期。 第四期乳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為1至2年,但這是平均值,臨床雖有患者在短時間內惡化很快,但也有患者經過治療,病情獲得控制,存活期長達4、5年,甚至20年。不少乳癌第四期患者仍可照常上班,生活一如常人,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旁人可能不會發現她是已遠端轉移的乳癌患者。 過去認為腦部轉移的治療較為棘手,患者存活期普遍不長,但現在透過治療,部分患者存活4至5年以上。 乳癌第四期以全身治療為主,切除原發乳房腫瘤並非優先選項。不過,臨床有患者乳癌轉移至骨骼,由於轉移部位只有2、3處,化療又使腫瘤縮小,於是手術切除。這是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若患者因肝轉移造成腹水、肺臟轉移引起胸腔積水,應先處理這些造成患者痛苦症狀的問題。 乳癌第四期,病情雖較初期乳癌嚴重,但不表示就是末期。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還是有機會緩解病情,獲得控制,提高存活時間與機會。 三軍總醫院 戴明燊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