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乳癌轉移新突破 雙標靶延長存活期

HER2陽性乳癌 轉移及復發風險高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侯明鋒指出,乳癌患者中,大約每4人就有1人被診斷為HER2陽性。HER2陽性患者不僅轉移、復發風險高且預後不佳,存活時間遠比HER2陰性患者要短,但由於抗HER2標靶的出現,不僅降低了HER2陽性早期乳癌近4成復發風險,使得HER2陽性早期乳癌變成預後最佳的乳癌。

侯明鋒院長表示,過度表現的HER2基因會與家族其他成員結合,刺激乳癌細胞內的訊息傳遞路徑,導致癌細胞增生,並增加轉移風險,而使用抗HER2標靶能阻斷HER2與HER2之結合。

在2013年新標靶藥《抗HER2/HER3標靶藥物》出現,雙標靶藥物共同使用於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雙面夾殺HER2信息路徑,有機會幫助病患活得更久!再一次改變了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史。
 大型臨床實驗證實 雙標靶延長存活期

侯明鋒院長表示,根據名為「CLEOPATRA」之大型臨床實驗結果顯示,相較於過去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標準療法,若再加上抗HER2/HER3新標靶,疾病無惡化存活時間可自12個月再延長6.1個月,整體存活期也可望從過去的平均3年達到近4.5年,且副作用並未明顯增加。

「雙標靶搭配化療」已證實是目前治療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之有效治療組合,國外準則也將抗HER2/HER3新標靶以最高證據等級列為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第一線標準治療。

鼓勵病友積極面對 勇於接受治療

隨著醫學進步,乳癌的治療武器更多,除了最新的《抗HER2/HER3新標靶》,未來還有更多的治療武器,證據也已證實這些新藥可以帶給病患更好的機會。
最後侯明鋒院長呼籲,乳癌病人一定要勇敢地接受治療,千萬不要輕言放棄。並提醒,乳癌若能早期發現,將提升存活率,45歲以上女性應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2014年11月24日 星期一

研究顯示支持BRCA1及BRCA2基因異常篩檢

一年前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本身帶有BRCA基因突變,母親及阿姨也都因為罹患乳癌而過世,因此他將兩側乳房及卵巢切除作為預防性的治療而引起廣大迴響,她也鼓勵一般女性接受BRCA1 / BRCA2基因篩檢以達到早期預防乳癌及卵巢癌的效果,當時引起很大的爭論,也有謠傳她是接受生技公司的酬庸才接受代言。

事實上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在歐美比較多,各為每三百人及每八百人有一人是BRCA基因突變,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八之間,而台灣比較少,約在百分之五以下,並不需要做全面的篩檢,但是有一些德系猶太人帶有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比較多,這些人需不需要做全面的篩檢呢?

最近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King博士,也就是BRCA1及BRCA2基因突變與乳癌有相關的發現者,他呼籲德系猶太人應該接受BRCA基因篩檢,也引起很大的爭論。在德系猶太人中,BRCA1 和BRCA2在男性跟女性是同樣常見的,而且以相同的機率遺傳自父母,在以色列,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造成11%的乳癌和40%的卵巢癌。

他們研究了8195名健康的德系猶太男性,這些人家族並沒有罹患癌症的病史,經過篩檢發現在175名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男性當中,1.14是BRCA1,1.03%是BRCA2,2.17%兩者都有,並且這些檢測了175名男性(包含172個家族)的女性親戚,在431名女性親戚中發現有211是BRCA基因突變。

研究發現帶有BRCA1基因突變的女性在60歲和80歲時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是增加了60%和83%,BRCA2基因突變者是33%和76%;BRCA1基因突變者罹患乳癌的風險在60歲和80歲時分別是41%和60%,BRCA2是增加了26%和40%;BRCA1基因突變者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在60歲和80歲時分別是增加了27%和53%,BRCA2是增加了7%和62%。作者也強調在這些家族當中,51%(85 / 167)的家族裡藏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可能因為家族成員較少,或者還未到發病的年齡,以致於沒有去接受BRCA基因篩檢,因此有超過一半的人,家族裡面可能帶有BRCA1/BRCA2基因異常,以至於增加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

他們也發現在1958年以前出生的女性50歲時罹患乳癌及卵巢癌的風險是增加了22%,但在1958年後出生者則增加了84%,提高了3.8倍,這有可能是1958年後的女性年齡增加暴露在致癌環境裡導致增加了乳癌的風險。

雖然King博士認為應該全面篩檢BRCA1/BRCA2基因異常,但是也有其他專家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基因篩檢相當複雜,有可能會對接受篩檢者產生負面的影響,一旦檢測出來後續的處理問題與治療問題可能會產生一些社會心理後果,而且帶有這種基因異常的人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病,所以還是以家族為中心比較重要,如果家族是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危險群,因為乳癌及卵巢癌與遺傳有關,才需要接受BRCA基因篩檢。


翰晃

越來越多女性考慮將對側乳房切除來預防乳癌

美國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本身帶有BRCA基因突變,母親及阿姨也都因為在45歲左右罹患乳癌後過世,因此他不只將兩側乳房切除,而且也將卵巢切除作為預防性的治療,所以越來越多女性認為一側乳房罹患乳癌後也應該將對側乳房切除來預防,尤其是情緒不穩定、焦慮的女性病患,這是因為對於切除對側乳房是不是能預防乳癌復發沒有得到正確的資訊所引起。

最近美國NorthShore大學的Yao博士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他的團隊發現有很多乳癌病患在診斷後還沒接受手術前就已經決定將對側乳房切除,但是有很多即使將對側乳房切除後預後再復發的風險也跟沒有切除者一樣。他們研究了150名最近乳癌病患,做了55項問題的問卷調查,來衡量她們對於乳癌的診斷與復發及焦慮、壓力、外科手術的喜好。

結果發現有5.6%的病患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24.6%的病患知道但是不願意接受,11.3%從來不考慮接受此種手術,剩下的58%再診斷後就考慮接受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其中53名是因為家族裡面有乳癌的病史,有58.1%(18/35)女性病患即使有家族病史也不願意接受對側乳房切除的預防性手術。因為這些女性不了解預防性手術是否能減少乳癌復發的資訊所以才會接受手術,但是如果知情的女性就不會考慮接受手術。這些女性會考慮切除對側乳房的預防性手術的原因是因為比起一般女性復發率更高一點。

對於腫瘤科醫師來說,如果病患不是屬於高危險群病患(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乳癌家族病史),並不贊成將側乳房的預防性切除,因為根本不會減少復發的風險,所以沒有必要接受這種手術,但是醫師必須讓病患了解接受手術的風險及對復發風險的影響。


翰晃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化療吃水果一定要削皮?

醫院病房中,常見台灣人帶一大份水果探病,幫助補充營養和元氣,但化療癌友間卻流傳著「吃水果必削皮」的說法,無論是小番茄、葡萄、芭樂或蘋果,一定要削去表皮,才能避免誤食肉眼看不見的細菌和農藥,以免讓已低弱的免疫力加速崩壞,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導致癌症惡化。事實真的是如此嗎?且聽專家怎麼說。
國內腫瘤科醫師顏容郎所著《抗癌就像減肥》一書中提及,番茄的茄紅素、蘋果皮的根皮素、柑橘皮的橙皮素,以及葡萄皮的白藜蘆醇,都是帶皮水果中具抗癌活性,能促進癌細胞凋亡的成份。

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部主任林佳青指出,果皮裡有許多維生素A、C、E等抗氧化物及膳食纖維,甚至比果肉中還多,對消除自由基、抑制癌細胞增生甚有幫助。而癌友在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常因白血球太低而造成抵抗力太差,更需要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因此沒有必要避開帶皮水果,只要「清洗乾淨」,就可以安心享用。

清水?鹽水?小蘇打水?正確洗水果的方法為何?

到底如何才能把水果洗得乾淨,吃得安心呢?林佳青營養師表示,正確洗水果的方式,就是用清水反覆大量沖洗。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也曾表示,不需要使用鹽巴,流動的清水就是最佳的洗蔬果方式。已有實驗顯示,用鹽水洗蔬果,會讓蔬果上農藥殘留更加嚴重,因為鹽水使農藥更不容易釋於水中,反而讓農藥更附著於蔬果表面。而且,萬一鹽水濃度控制不佳,民眾還有可能攝取更多的鈉,造成高血壓等問題。

江守山醫師指出,90%的農藥皆為酸性,而烘焙用的小蘇打粉是鹼性,建議使用小蘇打水洗蔬果,藉酸鹼中和作用,去除一些蔬果表面殘留的農藥。

至於市售的蔬果清洗劑,美國緬因大學食物科學與人類營養學系曾做過農藥洗淨程度的比較,結果發現蔬果清洗劑並沒有比清水更有效的清除農藥。

而除了農藥之外,在清洗或切水果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讓細菌進入到果肉內,所以為了避免細菌,洗水果前應先用溫肥皂水洗手、洗淨刀具,並在洗淨水果後,用乾淨紙巾擦拭水分。


【癌友飲食小叮嚀】:

林佳青營養師叮嚀,癌友與一般人的蔬果攝取原則一樣,每日蔬果579,水果應以低甜度、高纖為主。此外,還須均衡攝取肉類、奶類、五穀根莖、蔬菜、水果及油脂,避免過度攝取某種或精緻化食物。

乳癌不怕!基因檢測在台費用減半

自從美國好萊塢影星安潔莉納裘莉(Angelina Jolie)日前於公開投書表示,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所以接受了BRCA基因檢測,結果顯示,的確乳癌和卵巢癌的罹患風險都頗高。據悉裘莉接受此項BRCA基因分析技術費用約3000多元美金,大約台幣12多萬元,然而,台灣也有業者提供此項基因檢測服務,且為自行研究開發的BRCA生物晶片,收費大約僅需美國的一半,精確率卻能達到相同的水準。
 
BRCA1基因突變 8成在70歲前罹乳癌

根據研究統計,女性如帶有BRCA1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63%在70歲前會罹患卵巢癌;如具有BRCA2基因突變,有80%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男性有5%在70歲前會罹患乳癌。一般臨床約有5~10%的乳癌案例是肇因於BRCA基因突變遺傳,而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當中,約半數在40歲前就發現罹患乳癌,相較一般女性在40歲前罹患乳癌之機率只有5%,這些家族性乳癌患者罹患乳癌之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在一般族群裡,兩百人中約有1人帶有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而在具有家族性或早發性乳癌之族群中,BRCA1或BRCA2 基因之突變發生率,更高達30%~50%不等。有鑑於此,BRCA1或BRCA2的基因檢測確有其必要性。


BRCA1基因遺傳 家族子代5成也有突變基因

BRCA1或BRCA2基因是自體顯性遺傳,也就是在所謂家族性乳癌或卵巢癌症候群中,一旦此基因產生突變,其家族子代中所有成員皆有50%之機會帶有此突變基因。在這些家族中,乳癌會不斷侵襲這些家族的家屬,像母親、姐妹、女兒、祖母或姨媽等(男性也會發生)。同時,這些家族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比例也相對地提高。

基因諮詢師表示,基因檢測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這些高危險家族中之真正高危險個體。另外,對於已罹患乳癌之患者,若檢驗出具有BRCA1 與BRCA2 之基因突變,更應嚴密的追蹤以防另一側乳房乳癌病灶之發生,及罹患其他癌症如卵巢癌之可能。


建議做乳癌基因檢驗高危險群:

1.家族中有同一人先後罹患乳癌及卵巢癌或同時發現雙側乳癌者。
2.家族中有二個或二個以上家族成員在50 歲前罹患乳癌或卵巢癌。
3.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
4.另外,早發性乳癌(小於40 歲)之患者亦屬於高危險群,同樣強烈建議必須接受BRCA基因檢測。

吃蜂王乳豐胸 ?

一名26歲的女性,每天服用蜂王乳,希望讓上圍更豐滿、皮膚更水嫩,但半年後發現,胸部常有疼痛感,還摸到硬硬的腫塊,趕緊到醫院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女子胸部的硬塊是良性乳房纖維囊腫,透過中藥和針灸治療,目前已摸不到硬塊。由於每位女性體質不同,建議在服用相關保健食品前,先諮詢醫師專業意見。

患者的乳房纖維囊腫,最大的是3乘4公分,由於害怕開刀治療,因此尋求中醫管道,經過2個月中藥和針灸後,患者的疼痛感已消失,約2~3個月後,大小僅剩0.5乘0.8公分,現在則已摸不到硬塊。周宗翰表示,乳房纖維囊腫是最常見的良性乳房病變,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率很低,常好發在35~50歲未停經的婦女,約每6人就有1人罹患,被認為是與動情素或黃體素的分泌不穩定有關。
 
周宗翰說,乳房硬塊的形成是因為有些女性乳腺緻密,乳房氣血運行不順,鬱結在經絡肝經的部位。另外,情緒不穩的人,生氣會讓肝氣化成肝火,使內分泌失調,造成乳房疼痛;高脂肪的飲食、飲酒、生冷飲料,會使身體水分代謝不正常,形成痰濕體質,也是形成良性纖維囊的原因之一。在治療上,部分會開刀拿掉腫塊,但若體質不調理,囊腫仍會長出,因此改變體質相當重要。中醫會以理氣活血、軟堅散結、疏肝解鬱的中藥,幫助氣血循環,調整體質,讓囊腫不再生。

若是痰濕體質的女性,應先把體內的痰濕先排除,再做補養動作。周宗翰指出,患者服用的蜂王乳,對延緩老化有幫助,但某些女性體質對女性荷爾蒙較敏感,過量的蜂王乳,可能會造成乳房纖維囊腫、子宮肌瘤或子宮內膜不正常增生的情形。另外,像月見草油、大豆異黃酮等保健品,最好也先諮詢醫生意見後,再服用。

2014年11月2日 星期日

黃豆類食品與乳癌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王麗民主任 (營養室)
  

黃豆及其製品富含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大豆異黃酮與雌激素分子結構相似,可占據人體內雌激素受體,啟動雙向調節雌激素的功效,即當雌激素水準偏低時,它發揮弱雌激素效應;當人體內雌激素水準過高時,異黃酮扮演「競爭者」角色,體內雌激素水準會表現為降低,因而常見病友擔心,大豆異黃酮會刺激雌激素受體陽性的乳癌病人嗎?它是否會影響泰莫西芬(tamoxifen)等用於治療婦女乳腺癌的抗雌激素的作用?
  

過去研究顯示有不一致的結果,例如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德博士的研究發現,從小吃大量黃豆食物的美國亞裔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大幅降低58%,顯示黃豆可能有預防乳癌的發生;但另有一些研究顯示,大豆食物可能刺激腫瘤增生,增加乳癌復發機率。但是在2009年《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發表研究明確說明黃豆類食品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
  

這項在中國上海做的「黃豆類食品攝取與乳癌病友存活率研究」,追蹤調查5,042位年齡介於20至75歲之間的乳癌病人達四年,黃豆食品的攝取是以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攝取來衡量的。研究發現,攝取適量黃豆食品不至於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反而吃黃豆食品越多者,乳癌復發與死亡機率越低。大豆蛋白攝取量最多的病人與同組中攝取量最低的人相比,前者的死亡風險降低了29%,乳腺癌復發風險則下降了32%;兩者乳癌外科治療4年後的死亡率分別為10.3%和7.4%,復發率則分別為11.2%和8.0%。另一個結果是黃豆食品也不會影響tamoxifen的療效。」
  

同一大學研究團隊再加入2 個探討相似議題的研究,統合資料分析後,發表於2012年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 J Clin Nutr.),此研究觀察9515位乳癌病人每日攝取黃豆製品的情形,其中包括是否食用含有黃豆的豆腐、豆奶與味增湯等食物,結果發現每日攝取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超過11.83毫克的民眾,與相對平日較少攝取黃豆食物的民眾,其乳癌復發率降低27%。在長達7.4年追蹤調查發現,共發現1348次乳癌復發,1171人因乳癌或其他病因死亡,不過在追蹤期間內,攝取最多黃豆食物的女性,死於各種病因機率則降低了17%。這個結果同樣指出,一般女性或有乳癌的朋友,攝取黃豆食品是有益處的,也證實,黃豆對乳癌病人是安全的。
  

既然攝取黃豆類食品是安全且有益的,那麼是否有建議攝取的份量?
  

綜合過去研究及各國癌症學會之乳癌營養手冊對黃豆類食品攝取量的建議,是與現有的飲食指南一致的,即每天攝取1-3份的黃豆類食品作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是安全的,但對於大豆營養補充品或大豆異黃酮萃取物,則不建議病友補充。國內在2011年推出新版國民飲食指南中,將原本六大類食物中的蛋豆魚肉類改為「豆」魚肉蛋類,把豆製品放在最前面,建議多從豆、魚類攝取蛋白質。
  

天然食物中以黃豆含大豆異黃酮最高約每100公克的含48.95毫克大豆異黃酮, 平均每份大豆(20克)含大豆蛋白7公克, 及約10毫克大豆異黃酮。對於乳癌病人建議每日攝取1-3份黃豆及黃豆製品,每份分量可參考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