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癌友乳房重建

許多女性一得知罹患乳癌必須全部切除乳房時, 往往會陷入憂鬱的情緒中, 但彰化一名生性樂觀的鄭老師卻決定化危機為轉機, 在手術切除患部後進行乳房重建,趁機將原本不滿意的A罩杯升級至 C罩杯,重啟自信人生。


 


今年37歲的鄭姓患者在3年前陪同媽媽接受定期乳房篩檢時, 自己也順便接受乳房篩檢,意外發現乳房出現異狀, 之後再經徹底檢查,確診為第一期的HER 2陽性乳癌,被醫師判定需全部切除乳房。乍聞噩耗的患者, 不敵女性愛美的天性,緊握丈夫的手落下眼淚, 但最後仍選擇勇敢面對疾病,且在乳房全切除後,重建乳房, 罩杯升級至C,擁有比過去更豐滿的上圍。


 


專長為乳房腫瘤的陳達人醫師表示, 該名患者確診只是原位癌,但癌細胞呈現HER2陽性且位於乳頭上 方,下方還發現有鈣化點,因HER2陽性的腫瘤惡化速度快、 易復發,總體存活期較陰性患者來得短,手術治療後的復發機率高, 因此建議全部切除,再使用標靶藥物做輔助治療,減少復發機率, 提昇生活品質。陳達人醫師表示,乳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 乳癌治療應依照不同類型的腫瘤,而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


 


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之首,且有年輕化的趨勢,若要提高治癒率, 首先應定期篩檢,尤其45歲以上婦女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篩檢, 以便早期發現,再依不同期別和腫瘤型態, 採取不同且適當的治療策略。


 


現今乳癌藥物不斷推陳出新,而根據2012年最新的美國國家癌症 治療準則建議,腫瘤直徑0.61公分的小腫瘤、 淋巴未轉移患者,也可考慮接受針劑標靶輔助療法。另外,2012ESMO大會於101日發表HERA試驗研究結果確定, 一年標靶輔助療法仍是早期HER2陽性乳癌患者的標準治療, 且使用一年標靶藥物治療的病患相較於不使用的病患,2年無病存活 率及總存活率各增加了36%34%


 


不過,陳達人表示, 目前針劑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只限於轉移性乳癌病患, 針對早期未轉移之乳癌患者,若經濟狀況允許,在主要治療結束後, 建議再接受標靶療法1年,作為持續性的輔助治療, 降低乳癌轉移及復發的風險,爭取較高的治癒機會。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乳房原位癌的治療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一般外科 曾薰緻主任 


 


何謂乳房原位癌


乳房是由乳腺組織及支持組織所組成。支持的組織包括脂肪,血管,纖維等,而乳腺則包括乳葉及乳管二者,乳葉的功能是分泌乳汁,乳管則將乳葉分泌的乳汁運送至乳頭。所以,在乳房發生的癌症均稱為乳癌,包括脂肪組織惡性肉瘤,血管肉瘤或是惡性的葉狀肉瘤(由纖維組織形成)等。一般而言,我們所談的乳癌指的是乳腺癌,而乳腺癌中依細胞的來源又可區分為乳葉癌或乳管癌。


 


何謂原位癌?在正常的組織中,細胞的大小是一致的,排列是規則的。而在乳管或乳葉的周圍與旁邊的支持組織(如脂肪,纖維組織)會有一個由肌肉上皮細胞組成的界限,叫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如果細胞的大小開始變得大小不同,排列方向變得紊亂,細胞分裂增加時,這時即為產生癌前病變了。如果這些紊亂的情形更嚴重,達到病理對癌症的定義時,就稱為癌症了。若癌細胞仍侷限在基底膜內,我們就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一旦癌細胞穿出基底膜,侵犯,浸潤到旁邊的支持組織時,我們就稱為侵犯性(invasive)或浸潤性(infiltrating)乳癌。所以,依病理的定義來看,原位癌與侵犯癌最大的不同在於:原位癌並沒有侵犯到旁邊的支持組織,也就不會有進入血管或淋巴管的機會,所以不會有轉移到腋下淋巴,甚至是遠處的重要器官,如肝,肺,骨等的機會。然而,雖然是原位癌,在病理診斷中,還是可以分為惡性度高或低的原位癌,這些分別與疾病的復發是有關的。


 


乳房原位癌的診斷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乳房原位癌並沒有症狀。在乳房攝影篩檢普及以前,乳房原位癌通常以摸到腫瘤,乳頭出血,或是乳頭變紅變厚(即佩吉氏症Paget’s disease)表現。然而,現在乳房攝影普及後,九成的乳房原位癌都在病患仍未有症狀前就診斷出來,這是靠著乳房攝影中的異常發現---微小鈣化點。但並非所有的微小鈣化點都是原位癌,必須依其大小,分佈情形而定。在美國,原位癌佔整體癌症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在台灣,依最新的癌症統計報告,98年原位癌的診斷數約佔一成多,但在國民健康局近來來的努力推動下,成績應會更好。乳房原位癌的預後極佳,在台灣的統計中,五年的存活率(包括其他非乳癌死亡原因)為百分之九十七點三。因此,乳房原位癌是一個治癒率很高的疾病。


 


乳房原位癌的治療原則


如上文所述,原位癌並不會轉移到遠處的器官,因此也不會造成器官的衰竭而引起死亡,因此,原位癌的治療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預防復發〞,尤其是侵犯性乳癌的復發。而乳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LCIS),目前認為是一個危險因子,如同乳管的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 ADH)一樣,手術後持續追蹤觀察即可,不須再進一步的手術處理。但是有幾點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若乳葉原位癌是由空心針生檢(core biopsy)發現的,則最好做手術切除整個病灶以確定沒有合併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侵犯性乳癌的成分;第二,有極少部分的乳葉原位癌為惡性度較高的多型態性乳葉原位癌(pleomorphic LCIS),這種疾病將來發展成侵犯性乳葉癌的機會較高,所以最好最完整的切除病灶。以下討論的部分,都是針對乳管原位癌的部分。


 


如果在空心針生檢(core biopsy)後發現是乳管原位癌,不處理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在二十年前美國發表的文獻中指出,若是低惡性度的原位癌,不做任何處理,追蹤十年後,會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病人會成為侵犯癌。因此,不做任何處理是不正確的。


 


乳房手術


乳管原位癌的手術主要有二種方式。第一為乳房全切除,另外則為乳房保留手術。乳房全切除對乳管原位癌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手術,可以治癒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乳管原位癌。這百分之二的復發可能是第一次手術時有小的侵犯癌但未被診斷出來,或是部分殘存的乳腺組織而來;若進行乳房全切除,可以考慮在同次手術做重建。另外,因為目前乳房攝影的普及,使得乳管原位癌的診斷可以提早,對於小範圍的病灶,可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要進行乳房保留手術時,仍有一些前提:第一,乳管原位癌並非多發性,若在乳房內不同的象限都有乳管原位癌時,不是做保留手術的對象;第二,若切除乳管原位癌的病灶後,乳房外觀有明顯的變形時,也不是做保留手術的好對象;第三:大部分的乳房保留手術在術後會進行放射線治療(少部分可考慮不做),所以,對放射線治療有禁忌症者,如之前因淋巴瘤已做過放射線治療,懷孕,合併結締組織疾病(如硬皮症,狼瘡等),也不適合接受乳房保留手術。若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復發與否最重要的因素為手術範圍與腫瘤大小的關係,若手術的邊緣離腫瘤大於一公分以上,則是安全的;若手術組織的邊緣有癌細胞時,則必須再手術以達完全切除病灶的目標;另外,目前的看法為二公厘以上可視為安全,當然了,部分的醫師認為組織邊緣無癌細胞即可。


 


腋下淋巴手術


對乳管原位癌而言,因為癌細胞仍侷限在基底膜內,所以不會有淋巴管或血管侵犯的問題,因此,乳管原位癌的病人原則上是不必評估腋下淋巴有無轉移的。但在少數情形下,必須進行前哨淋巴結的清除手術。第一,做乳房全切除的病人:在做全切除時,可能乳腺組織會有侵犯癌的部分,對於侵犯癌的病人,一定要做腋下淋巴的評估才能決定後續正確的治療,做全切除手術後,往腋下淋巴的淋巴管將被切斷,所以,進行乳房全切除的病人最好做前哨淋巴的手術;第二,病灶部位在腋下,手術後會影響前哨淋巴清除手術者(往腋下淋巴管可能被切斷)。


 


放射線治療


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的病人術後無須再做放射線治療。而乳房保留手術的病人,除了少數病患外,最好接受放射線治療。在三個臨床試驗中發現,乳管原位癌的病患,在切除病灶後再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可以降低同側乳房局部復發率達百分之四十至六十。復發時有一半仍為原位癌,但有另一半會是侵犯癌。在五年的追蹤時,只有切除病灶的病人約有百分之十六的復發率,而再加上放射線治療後可以降為百分之八左右。因此,為了降低局部復發的比率,最好再做乳房的放射線治療,而降低局部復發正是乳管原位癌治療的目標。那些病人不須接受放射線治療?通常與臨床醫師討論,若病人並未摸到腫瘤,癌細胞範圍小,細胞的惡性度低,手術邊緣與腫瘤範圍大,年齡在五十歲以上時,可能可以考慮不做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


乳管原位癌的病人不須接受術後的化學治療或標靶治療。


 


內分泌治療


在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後,如果動情素接受器(estrogen receptor, ER)為陽性的病人,不論有無接受放射線治療,都應接受tamoxifen的治療以降低同側乳癌的復發。若動情素接受器為陰性的病人,tamoxifen治療的效果不好,反而會得到像熱潮紅,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病變的可能,因此不建議使用。至於做全切除的病人,同側乳癌的復發率很低,不必再使用tamoxifen來降低同側乳癌復發率。而是否要使用tamoxifen來預防對側乳癌的發生?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發現確有降低發生率的情形,但對存活率並無影響,而且發生的數目不多,所以,是否使用藥物必須綜合考量好處(減少乳癌發生)與壞處(其他的副作用)再做決定。


 


追蹤


乳管原位癌的病人,術後應至少每半年至一年回診追蹤做理學檢查等。每年必須安排乳房攝影檢查。若發現復發時,則依復發時的病理報告做後續處理。一般而言,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手術。除了少數初次治療未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以外,可以考慮再做一次乳房保留手術再加上放射線治療來控制病情。


 


結論


乳房原位癌在乳房攝影普及後,診斷率大為增加;治療的目標在於降低局部復發的機會,尤其是侵犯癌的發生;治療的選擇多,可以做乳房全切除或乳房保留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內分泌治療則依危險因子的情況來做決定。總之,治療的效果好,病友們應與醫師充分溝通後,做出自己最可以接受的治療方式。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乳房保留手術 非每個乳癌患者都適用

治療乳癌,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方式,且以完全切除病灶為原則,多少會有礙乳房美觀;嘉義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郭威廷表示,乳癌治療可透過乳房保留手術的方式,幫助患者保住乳房外型,但仍需要依照個人病情,評估是否適合乳房保留手術。

 


乳房保留手術,雖然在術後會使乳房縮小,但不會呈現凹陷變形等現象,患者無需過於擔心因而延誤治療,且也可節省乳房重建費用,對早期乳癌患者是一大福音。以致在臨床上,許多乳癌患者常會問是否可以採以乳房保留手術的方式。


 


由於乳癌治療要以乳房保留手術,仍得配合放射線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所以,郭威廷進一步說明,包括腫瘤太大(相對於乳房尺寸)、屬於多發性病灶、腫瘤位置離乳頭太近,或無法接受放射性治療的患者等,則都不建議以乳房保留手術治療。


 


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一旦發生有異狀出現,就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郭威廷醫師表示,治療乳癌仍有賴於彙整不同專業醫師的評估和建議,加上患者積極的接受治療,且做好後續的追蹤等,才能真正有效抵抗癌細胞的侵襲。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乳癌病患使用荷爾蒙藥物會影響性生活

翰晃 | 2012 十二月 13


由於在台灣的醫師跟護理人員很難跟病患啟齒有關女性性生活問題,所以常常被醫護人員忽略,但是最近有一篇由美國波士頓Massachusetts 綜合醫院婦科腫瘤醫師Dizon所發表的研究報告發現使用抗女性荷爾蒙藥物不同會影響到女性的性生活。他研究了82位罹患乳癌更年期後的女性病患及102位沒有罹患乳癌者當作對照組,平均年齡在55歲到70歲之間,罹患乳癌的病患都是在2年到6年前就被診斷為乳癌,分析這些病患的性生活情形,雖然這些病患都在更年期後。但是仍然有保持性活躍。結果發現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的病患有74%會引起陰道乾燥的問題,而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跟使用tamoxifen的病患只有40%到42%。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的病患有57%會引起性交疼痛,使用tamoxifen只有31%,對照組只有21%。目前的研究資料顯示更年期後荷爾蒙陽性的乳癌病患使用aromatase inhibitors的療效優於tamoxifen,但是aromatase inhibitors會引發骨骼疏鬆的副作用之外,對於其他的副作用較少被提及尤其有關性生活方面,Dizon醫師認為會陰部的乾燥問題可以使用一些陰道保濕劑和水或矽酮基潤滑劑就可以減少病患性交疼痛,就能讓病患享受良好的性生活。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乳癌病友如何改善生活型態 邁向健康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外科 鄭翠芬醫師 | 2012 十月 08


 


躺在床上,雖然天亮了,但小燕(化名)却懶得起身。反正37歲單身的她,暫時沒有上班,長期請假中,所以不必趕著去上班,醒了起不起床也沒多大關係。


 


這種日子,晚上熬到1~2點還睡不著,只好吞下ㄧ顆“史蒂諾斯(stilnox)”強迫入眠,可是這小藥丸最近好像吃太久了,再也無法讓她睡上5個鐘頭!有時才闔眼4個半小時就醒過來了。小燕想,反正下午要返診拿藥,再記得請鄭醫師開多一點份量的安眠藥……。這種日子,小燕已經過了一年多,自從得了第二期乳癌,經過手術及6個月的6次化療後,她就認定自己是個還沒治好的病人,於是不斷向學校延長自己的休養時間,上次回診時,鄭醫師還說:「小燕,你應該可以回復工作及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喔!而且要多做點運動。」小燕就是不想,因為她每天都覺得無精打采,也沒有身體上哪裡不舒服,可是就是提不起勁來,她也不太出門,單身的她也很少和朋友互動,有時無聊就出門逛個街,可是一下子又覺得無聊,因為她已經胖了12公斤,買衣服穿起來都不好看了,所以逛街就沒啥樂趣。


 


上次返診鄭醫師提醒她:「小燕,妳變胖囉!有沒有試著運動呢?可以銷假回去上班,有規律的生活,比較可以幫助妳走出生病的噩夢,而且,也可以覺得生活有重心。」小燕心理就是認為自己還是個病人,體力不好是還沒有恢復,所以更要再休養久一點。


 


38歲的寶兒,今天一早起床就精神飽滿,因為她等一下要先到醫院返診,聽上次年度檢查的報告,然後才趕去公司上班,晚上下班還要上50分鐘的有氧舞。每一天她都很忙碌,很充實,很多周邊的友人,都不相信或覺察不出她是個第二期乳癌的病人,有人還想幫她介紹男朋友呢!因為,她目前仍舊單身。


 


ㄧ進到診間,開朗的她中氣十足地問:「醫師,我是不是又“過關斬將”啦」鄭醫師也爽朗的回答:「對啊!健康寶寶,所有的檢查目前都是正常的!妳要趕回去上班嗎?有沒有乖乖運動?「唉呀!當然有呀!每週2堂有氧,還有逛街也算是運動吧?謝謝醫師,我準備要活很久哩!怎麼可以偷懶!」


 


以上兩種乳癌病人,同樣是經過辛苦的治療後,ㄧ位意志消沉,身體已沒有病,心理卻都是病,所以睡不好,反反覆覆以吃藥助眠,不跟別人互動,自己也懶得運動,於是乎,病假一延再延,朋友愈來愈少,不正常的生活方式,也導致她發胖,面對鏡子中的自己,信心全無。而另外一種人,卻是接受了該有的手術,化療後,更體認到健康的重要,不但努力賺錢,更是增加自己的運動量,除此,還常與病友、朋友互動,舉辦活動,或發起病友聯誼,心中常鼓勵自己:乳癌,我跟妳拼了…。


 


另外,經常也可以看到一個面無笑容的病友,每次返診都由先生細心陪伴她,她總是很焦慮每一次的抽血報告,即便是醫師告訴她:抽血報告和上次差不多,表示妳的病情穩定。她還是會很在意的一問再問:上次CEA是2.02,這次是2.10,是不是表示升高?有轉移了?。雖然我ㄧ再的解釋,這只是一個微小的小數點的差異,高出0.08而已,下次抽血說不定會變降低0.06,不必去在意,她還是要求下個月要再驗ㄧ次…。


 


親愛的病友們,妳是哪一種類型呢?乳癌治療後的期間,應該持怎樣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才能邁向健康?


 


病友們最愛問醫師的問題之ㄧ是,要吃甚麼東西或保養品可以預防復發?有沒有辦法增加免疫能力?


 


是的,生病以後,免疫力的維持及增強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能使一個人免疫力增強真的是靠“吃進肚子裡”嗎?其實不盡然,最直接有效的增強自己的免疫力應該是:規律的運動,充足的睡眠與均衡的飲食。


 


一個愛在陽光底下活動的人,她體內的維生素D就會足夠,而根據不少國外研究與實驗,對於已經罹患乳癌後的婦女,甲組是一天至少曝露在陽光下10~15分鐘,乙組是ㄧ週少於10分鐘。經過一段時日,抽甲乙兩組婦女的血中維生素D,發現甲組的乳癌婦女血中維生素D都充足,而相反的乙組的乳癌婦女則大多明顯不足。而再經過更多年的追蹤研究,甲組無復發的比例較多,乙組則有較高的疾病復發率。


 


大多數台灣女性是不愛運動的,這一方面是在學生時代,我們的學校大都不太要求或重視正規的運動課程,女生往往只是跑個幾圈操場,再不就是打躲避球把體育課應付過去,而在這種球類運動中,被球打到的經驗比樂趣還多,所以普遍的不喜愛運動這一項科目。再一方面,能運動的場所有限,上班後更是與運動絕緣。不過,我仍是建議乳癌的婦女,真的要把運動放入生活中,舉凡爬山、跳韻律舞,或到公園跳元極舞,游泳等,都是可以慢慢養成而漸漸成為習慣;另外,也不該太怕曬黑而一點點日曬也不願意,偶而收起陽傘,享受10~15分鐘的日曬,妳會更健康。


 


食物方面,除了一般原有的少肉多蔬果,也可以多攝取顏色鮮豔的青椒、紅椒、黃椒、花椰菜、洋蔥等具抗氧化的功能,而有充份維他命C的水果更是能抗氧化,例如奇異果、芭樂等等。


 


充足的睡眠,可以同時使自己情緒較平和,因為睡眠不足,第二天會有頭痛,心神不安的狀態,而影響了情緒,長期反覆後,就只能靠安眠藥了,結果,一面服用,一面擔心副作用,即便是睡了,品質也不好,而人的免疫系統修復時間都在晚上進行較多,因此不可忽略睡眠品質這一環,有些醫院有專門的“睡眠障礙”科別,可以尋求這一科別的專家,找出睡不好的原因,而不是老是請醫師開安眠藥給妳。


 


另外,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若在生病前是職業婦女,在治療完後,應儘快重返工作崗位,這是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由於回復工作,妳的生活一定會變得規律了,妳每天的時間變短了,沒辦法胡思亂想,妳週圍的人多了,可以使妳不覺得孤單,而且,最重要的,因為工作,妳找回自信,妳找回自身“被需要”的感覺,從此便不會再自怨自艾,意志消沉。


 


若是生病前本來就沒有工作的婦女,則可以參加病友團體,每個醫院幾乎都有乳癌病友團體,全台灣也早已成立了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可以主動去參加。


 


因為病友團體的成員,幾乎都是同病相憐,相扶持及打氣加油的夥伴,在病友團體中感受溫暖、再成長,到後來,都可以對新的姊妹伸出援手,這類幫忙,效用遠大於家人與親友的扶持。


 


總結,乳癌病人要在治療後,活得更健康,請記得幾項要件:陽光、運動、蔬果、工作與病友團體的扶持成長。



三陰性乳癌預後差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延緩惡化

透過腫瘤生物特性的應用,癌症治療已邁入個人化醫療時代, 而乳癌可說是個人化醫療最應用顯著的癌症之


一, 醫師現今會依照患者荷爾蒙受體動情素接受體(ER)、 黃體素接受體(PR)或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接


受體( HER2)的表現,配合患者轉移及惡化程度的不同, 來選擇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組合,這種「對症下


藥」的醫療, 為患者帶來了較好的預後表現及存活期。


 


日前剛舉行的2012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 就以個人化醫療作為主要的討論題目之一,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其中也討論到最困難的治療亞型「三陰性乳癌」, 可藉由化療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延緩腫瘤惡化時間。


 


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兩倍延緩三陰性乳癌惡化增加治療反應率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曾令民醫師表示,所謂三陰性乳癌是指ER PRHER2三者皆為陰性的情況,因為荷爾蒙療法及針對HER 2基因的標靶藥物對三陰性乳癌皆難以奏效,僅能接受化療, 治療武器稀少,因此預後表現較差, 死亡率與復發率皆較其他亞型為高, 迫切需求新的治療機轉來改善現狀。


 


曾令民醫師表示,在本次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中, 即討論到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在三陰性乳癌治療上所扮演的角色, 配合三陰性乳癌腫瘤血管新生較明顯的特性, 在化療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臨床研究發現, 可延緩腫瘤惡化速度約兩倍,同時因為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降低血管通透性, 讓化療藥物順利進入,治療反應率也可提升, 是三陰性乳癌近年來重大的治療突破。


 


抑制腫瘤血管形成、降低血管通透性乳癌腦轉移患者也有效


 


曾令民醫師也提到,三陰性與HER2基因陽性患者的腦轉移比例都 較高, 其中三陰性乳癌相較於賀爾蒙接受體陽性患者更高出有三倍之多, 且因為腦部的腦血屏障作用,讓許多大分子的藥物無法進入, 治療上面臨挑戰。本次台北國際乳癌研討會中,也談到台大醫院、 台北榮總、 台中榮總及高雄長庚醫院於台灣收案乳癌腦轉移所進行的最新研究, 以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搭配化療進行治療, 結果證實在降低血管通透性後,可提高化療療效,延緩腫瘤惡化。


 


曾令民醫師解釋,三陰性乳癌因為預後較差且復發機率高, 故不論期別早晚,都需要積極性的介入治療方式, 可透過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及早控制病情。 曾醫師也提醒,治療方式仍應綜合考量患者個人情況, 以及期望維持的生活型態,但密切追蹤檢查、 與治療團隊配合及積極接受治療則是不變的法則。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基因陽性乳癌 復發高轉移快標靶治

 


乳癌是存活率很高的癌症,根據衛生署統計,0期和1期乳癌患者的 5年存活率,超過9成以上。但有些乳癌患者,受到體內癌細胞的H ER2基因過多的影響,造成病患即使完成手術治療, 癌細胞仍有較高復發跟轉移的可能,讓患者無法長期存活, 在治療上是一大挑戰。對於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 持續使用標靶治療為目前國內外的治療共識,患者應根據個人狀況, 和醫師討論治療方式,積極抗癌。(影音/攝影記者黃志文)


乳癌是女性健康隱形殺手,衛生署統計,0期和1期乳癌患者的5年 存活率,超過9成以上。乳癌是女性健康隱形殺手,衛生署統計,0期和1期乳癌患者的5年 存活率,超過9成以上。


HER2陽性乳癌2成復發率


台北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源清指出,乳癌的HER2基因是 西元1987年被研究人員發現的一種抗原,約有23成轉移性乳 癌病患的癌細胞上的HER2基因會過度表現,即HER2陽性乳癌 。HER2基因的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重要的因素, 這類乳癌細胞的細胞膜上有過多的HER2生長因子接受器, 使得此類型的乳癌細胞生長較快速,也較不易被控制。


 


HER2陽性乳癌患者即使完成傳統的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 荷爾蒙治療,治療效果仍非常有限, 療程結束後還是容易轉移及復發。張源清表示,約有兩成的HER2 陽性乳癌患者在接受治療後的一年內, 會發生乳癌復發或是對標準的治療產生抗藥性等治療失敗的情形。


醫師張源清指出,乳癌患者應根據個人狀況, 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攝影/黃志文)


 


標靶藥物持續積極治療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目前有針對HER2基因變異而研發的標靶藥 物,只攻擊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腫瘤細胞, 中斷癌細胞生長分裂所涉及的細胞內訊息傳導,抑制腫瘤存活、 生長,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與治療引發的副作用較少。


 


張源清醫師強調,對於HER2基因過度表現的乳癌患者, 在治療上將標靶治療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和只使用化療相較, 標靶治療的加入使得乳癌病患在治療後三年內復發率降低了將近一半 ,死亡率更可以降低近四成3。值得強調的是, 標靶治療的使用要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原則上還是應優先考慮與化療藥物,或抗荷爾蒙藥物併用。 患者應根據個人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乳癌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與處理

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 2012 十月 08


 


隨著乳癌治療的進步與存活率的改善,化學治療已經成為乳癌治療中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以台灣的現況為例,台灣一年有8000到9000名乳癌新病患,其中60%需要接受化學治療。一般而言,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約85%,治癒率為70%,若病患一旦不幸復發轉移,儘管有些病患一開始可先以荷爾蒙治療控制,但當荷爾蒙治療無效,或在原本預期荷爾蒙治療即無效的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病患,化學治療就變成最主要的全身治療方式,有時也會合併須要的標靶治療藥物。


 


要談到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則要先提到乳癌化學治療所使用到的化學治療藥物。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如epirubicin,doxorubicin, liposomal doxorubicin等),紫杉醇類藥物(如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溫諾平(vinorelbine,商品名Navelbine),截瘤達(capecitabine,商品名Xeloda),這些是一般乳癌化療常被提及的主力藥物,其他輔助或後線的藥物則包括:5-FU、Cyclophosphamide、Gemcitabine、Cisplatin、Methotrexate等。各種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或毒性雖有不同,也有急性、慢性的區別,但基本上許多較常見副作用是共通的,處理方式也是大致相同的,包括白血球降低、貧血、噁心、嘔吐、掉髮、便秘、神經毒性、虛弱、口腔炎、口腔潰瘍、皮膚疹、手足症候群等。本文將選取其中幾個項目做說明。


 


白血球降低及貧血
化學治療藥物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會造成暫時性的骨髓抑制,所造成的結果即是白血球降低及貧血。白血球是人類抵抗感染最主要的武器,所以當白血球下降時,人類對感染的抵抗力也會降低。但一般而言,當白血球總數下降到1,000顆 / ul以下,或是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下降到500顆/ul以下時,抵抗力的降低會特別明顯,病患也因此容易感染病原(如細菌、病毒、黴菌等)而發燒。這種發燒特稱之為嗜中性球低下性發燒,可算是一種腫瘤急症,需要立即處理。在乳癌化學治療的用藥中,比較容易引起白血球降低的藥物包括小紅莓類藥物,歐洲紫杉醇等,此症狀也和使用的劑量大小有關。一般白血球最低的時間大概是在化療後7-14天,在14天後白血球一般即自然漸漸回升,到第三週時病患的白血球即會恢復接近正常,病患即可再接受下一次的的化學治療。病患骨髓受化療藥物抑制的影響隨體質不一而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而言,年紀較大或之前曾經接受較長時期化療的病患,白血球下降的程度也會較嚴重。一般而言,醫師會依據病患所接受的藥物與劑量安排病患回診追蹤白血球數。目前健保已給付若病患曾經發生白血球總數下降到1,000顆/ul以下,或嗜中性白血球曾下降至500顆/ul以下,病患在當次即可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且可在下次化療後預防性使用。而在化療後白血球較低的期間(特別是指化療後7-14天之間),我們也建議病患保持口腔、皮膚、肛門等的清潔,吃乾淨煮熟的食物,注意營養,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觸已感染的病患(如感冒),如此即可減少白血球降低造成感染的機率。如果發燒,或有和過去不同的不適,立即找醫師或到急診室求診。


 


化療藥物造成骨髓抑制的另一個結果是貧血,貧血也會進一步造成病患虛弱與疲倦,但這種骨髓抑制所造成的貧血其實是暫時性的,也不會危及性命,因此只要不是太過嚴重,一般醫師會以持續觀察的方式注意,而在化學治療完成後會逐漸恢復。貧血是以血紅素的高低來分級,一般小於10g/dl時,即會影響病患生理功能,如前述的虛弱、疲倦,活動時會喘氣等,特別是在小於8g/dl時,更會有顯著的影響。一般醫師的處理方式是在小於8g/dl時,或是小於10g/dl而使病患合併有心肺功能影響時,給予病患輸血(濃厚紅血球液),或是施打紅血球生長激素(erythropoietin)。但上述的方式在預期治癒的病患,一般醫師會能避免就避免,所以一般的建議是在病患化療期間,多注意自己的營養,避免額外因營養狀況不佳而使貧血狀況加重。


 


噁心嘔吐
根據統計,一般病患最怕化學治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化學治療帶來的噁心和嘔吐。化療藥物依過去不使用抗吐藥物而造成病患噁心、嘔吐的百分比分成高度風險致吐藥物(90%以上會吐),中度風險致吐藥物(30-90%會吐),低度風險致吐藥物(<30%的機會會吐)。在乳癌化療藥物中,高度風險致吐藥物包括cisplatin,而中度風險致吐藥物則包括小紅莓類藥物,cyclophosphamide,及口服的溫諾平等,其他則是屬於低度風險致吐藥物(如紫杉醇類藥物),但若多種藥物合併使用,如常用的AC(doxorubicin加上cyclophosphamide)或FEC(5-FU,加epirubicin,加cyclophosphamide),則就應被視為接受高度風險致吐藥物。


 


近年來,在止吐藥物上,效果與種類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常用的藥物包括5-HT3接受體拮抗劑,如Kytril,Navoban,Zofran,Aloxi,Setoral等,這些藥物對24小時內的急性嘔吐效果很好,有效率在50%以上。而對24小時後才發生的延遲性嘔吐,則常會發生在使用小紅莓類藥物及鉑化合物的病患身上,目前也有有效的藥物可用,這類藥物稱為NK-1接受體抑制劑,如EMEND(aprepitant,止敏吐)。另外,醫護人員也會依化學治療藥物的不同,使用類固醇、鎮靜安眠藥物、或其他傳統止吐藥(如primperan),來加強止吐的效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類固醇,它除了本身有止吐,減少化療副作用的效果外,也可加強其他止吐藥的效果。所以有時針對低度風險致吐藥物,醫師會只用類固醇做為主要的止吐藥物。病患若接受化療且已使用上述藥物,仍有噁心感時,平時可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多休息,如此也可減少噁心嘔吐的發生。


 


口腔炎與口腔潰瘍
化療藥物也會造成口腔潰瘍的狀況,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紫杉醇藥物等。一旦發生時,病患可多漱口,可用清水或含消毒劑(如chlorohexdine)、麻醉劑的漱口水,另外也可使用含類固醇的局部黏性藥膏止痛(如Nincort),最新的藥物則包括含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口內噴劑,效果也不錯。醫師也會注意病患是否合併有黴菌感染(有白色斑塊),或疱疹病毒感染,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抗黴菌藥物,或抗病毒藥物。若病患因口腔炎及潰瘍疼痛時,也可使用選擇口服、注射、或貼片型的止痛藥物,視病患方便決定。


 


神經毒性
在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中,易引發神經毒性的藥物如太平洋紫杉醇,及鉑化合物等。原則上,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辦法預防或治療這種副作用,病患一般在化學治療後,會逐漸復原(部分或完全)。病患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也可考慮使用含glutamine(如速養療)的補充劑,效果則不一。


 


便秘
病患面對多種治療,運動量減少,住院,換環境,心情改變,再加上接受化療藥物及止吐劑,使用類嗎啡止痛劑等各種因素,十分容易產生便秘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病患應多吃蔬菜水果,在不需要臥床時多活動,也可考慮使用一些軟便劑,如氧化鎂、番瀉葉等,使便秘問題儘快解決,就很容易恢復正常。


 


結論
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上很重要的治療方式,雖然使病患存活期延長,痊癒率提高,但也因此短暫地帶給病患一些程度不一的副作用。原則上如掉髮、白血球降低、貧血、嘔吐、口腔炎、手足症候群等都是可逆的,醫護人員也會盡力運用上述的處理方式協助病患。乳癌的化學治療常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希望病友們都能勇於面對,順利康復,迎向新的人生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老年乳癌病患治療的特殊考量

高雄長庚醫院 饒坤銘醫師 | 2012 十月 08


 


今天的門診看到一位八十歲的病患,左側乳癌,腫瘤三公分,雖然沒有淋巴腺轉移,但病理報告分析腫瘤的特性顯示為賀爾蒙接受器陰性、上皮成長因子第二型接受器(HER-2) 卻是強陽性,也就是所謂的Her-2 type 的乳癌,這是目前認為復發率最高的乳癌類型。針對這樣的病患,制式的做法是會建議病患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最好再合併一年的標靶治療。然而,八十歲的病患,雖然整體身體狀況十分不錯,但畢竟若使用小紅莓或紫杉醇類藥物,難保體力不會急轉直下。分析病理特徵、治療的必要性以及所產生的風險後,不僅家屬需要再回家商討,連我也陷入兩難的抉擇。


 


以往面對這樣的病患,大多選擇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甚至就不再治療,以靜制動。然而最新的國人平均壽命,在女性已可達83歲的情況下,人生七十才算開始。也隨著癌症篩檢的風氣逐漸推行,乳癌病患大幅成長,尤其是中高年齡層的病患增加許多。這些病患,一來常合併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骨質疏鬆、關節炎、慢性肝炎、甚至是腦血管疾病等,容易增加治療的風險外,二來有些老年病患常因疏於注意,導致就醫時已是較晚期的乳癌,需用較積極的治療,但也更容易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且一旦發生副作用或合併症,會較年輕病患更難處理。所以在以往的調查已指出,老人家的乳癌只要接受完整的治療,效果與年輕病患相去不遠,唯一要擔心的是病患本身的身體狀況。因此處理老年病患,醫師的考量點不外乎下列幾項:


 


一、乳癌的期別:期別的重要在於是決定手術方式、後續用藥與復發風險的關鍵。要全部切除或局部切除、麻醉時間的長短都會受到影響。至於輔助性治療,以現在的治療選項,太大的腫瘤、有淋巴腺轉移的乳癌,會建議使用小紅莓類藥物、紫杉醇類藥物、甚至是合併使用。若是轉移或復發病患,健保給付藥物種類更多。原則上越晚期的乳癌,復發風險越高。而一旦復發或發生轉移,要痊癒的機會就會降低許多,病患也就有較高的機會死於乳癌。所以在治療老年病患,醫師會去思考這樣年紀的病患,預測的“餘命”大概是幾年?需不需要用到很強的藥物或治療方式?會不會產生“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情況?


 


二、瘤的特性:女性荷爾蒙接受器、上皮成長因子第二型接受器是否為陽性?Ki-67的百分比、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血管,都會決定癌症復發的風險。同時針對後續的賀爾蒙治療的選擇,是否可以使用標靶治療?也都有賴腫瘤特性的分析。比方說,若女性荷爾蒙接受器為強陽性表現,同樣期別的病患,甚至可以只選用抗荷爾蒙治療而不必再用化學治療,大幅改善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幸運的是大部分老人家的乳癌,常是荷爾蒙接受器陽性,所以只要早期發現,很有機會可以避開化學治療。


 


三、病患的身體狀況:若一位病患又有糖尿病、又有心臟病、又長期臥病在床,相信醫師在治療的選擇上,會比同樣的期別但完全沒有其他疾病的病患來的有更多考量。畢竟手術麻醉的風險與年紀及共病因子成正比、使用小紅莓類與賀癌平藥物要避開心衰竭病患、使用紫杉醇要注意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的病人、使用抗賀爾蒙藥物要注意病患是否有靜脈血栓或骨質疏鬆…,但大部分老人家可能都會有至少其中一種以上的毛病,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度及減少藥物選擇與轉圜的空間。


 


四、照顧與支援系統:現在的醫生照顧病人已不再像以往一樣,開開刀或開開藥即可,同時也是要去注意病患後續的照顧與支援系統。老人家治療後,不論是術後傷口的護理、手部的復健、藥物治療後的副作用病患有沒有能力自我處理、是否按時服藥、甚至是緊急狀況時的後送過程等問題,在治療前就需先了解是否有人可協助處理。畢竟台灣目前遇到的問題包括少子化、根本就沒有子女、子女均需工作無暇照顧、甚至是子女在外地工作不在身邊,都是目前常碰到的問題。若後續支援系統不好的話,坦白說醫師治療起來也是會膽顫心驚,國外的研究也顯示會影響治療成效。


 


那麼,究竟有沒有辦法可以儘量讓年紀大的病患既要接受完整的治療但又能減少副作用發生的機會呢?早期發現還是最重要的不二法門,畢竟若發現時沒有局部淋巴腺轉移或遠端轉移,只要局部切除乳癌,再加上後續放射治療;賀爾蒙接受器陽性病患再加上抗賀爾蒙藥物治療即可。接受抗賀爾蒙治療,尤其是芳香環酶抑制劑,因為易導致骨質疏鬆更嚴重,也可再加上雙磷酸鹽,對停經後病患助益最大。若真的需要再加上化療以補強治療效果,或發現時已屬晚期乳癌必須接受化療,也可以考慮使用心臟毒性較輕的微脂體小紅莓,或將紫杉醇類從每三週打一次變成較低劑量每週打一次,效果一樣但比較沒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隨著醫療水準的進步,民眾活得越久,得到癌症的機會就越高, 但醫學也不斷在進步,即使是老年病患,只要不是有許多合併的疾病纏身,乳癌仍舊是可以積極治療的疾病。然而除了醫療的給予外,家人、社會若能更關心我們的老人家,相信治療的過程與效果會更圓滿。



談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台中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 林增熙主任 | 2012 十月 08


 


前言


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AIs】一般是指一種口服的荷爾蒙療法藥物,用於治療雌激素受體陽性且停經婦女之晚期乳癌或雌激素受體陽性且停經的早期乳癌病人的輔助性治療。對於不適合接受過 Tamoxifen【泰莫西芬】的病患或是泰莫西芬已經無效時,亦可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泰莫西芬是阻斷雌激素與癌細胞結合,進而阻止癌症的生長,泰莫西芬並無法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其長期使用之療效仍不明且有血栓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疑慮,因此近年來,臨床上傾向以芳香環酶抑制劑取代泰莫西芬或與其搭配前後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漸成為乳癌荷爾蒙治療領域的主流。然而新的治療是否帶來新問題?特別是骨質疏鬆及關節肌肉疼痛症狀等副作用,影響病人服藥的順從性、生活品質與骨折併發症,值得關注。


 


芳香環酶抑制劑作用機轉
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分泌主要是由卵巢器官調控,除了卵巢製造雌激素外,停經後婦女由於卵巢機能退化,雌激素來源主要源自周邊組織細胞,例如在乳房器官則會利用一種名為芳香環酶的蛋白質將雄性素轉換成雌激素,而雌激素會增強乳癌細胞的生長,因此臨床上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來抑制人體細胞製造雌激素,依賴雌激素生長的乳癌細胞在失去雌激素後將停止生長而死亡,所以芳香環酶抑制劑可以用來治療乳癌,且有助於降低體內雌激素的量達95%,但是先決條件是卵巢已停止製造雌激素,例如停經後或兩側卵巢已切除。


 


新一代芳香環酶抑制劑種類


 


芳香環酶是一個緊接於細胞膜的酵素,是細胞色素p450超級家族的一個成員,其抑制劑:芳香環酶抑制劑分為兩類,一種是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分子結構似睪固酮,與芳香環酶形成不可逆的共價結合;另一種是非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結構與睪固酮大不相同,與芳香環酶結合也是可逆性的,不會降低芳香環酶的活性。目前衛生署已核准三種不同成份的新一代芳香環酶抑制劑,包括letrozole (如復乳納)、anastrozole (如安美達錠)以及exemestane(如諾曼癌素)。前二著是屬於非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後者是屬於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


 


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大部分人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只有輕微的副作用,相較於化學治療,芳香環酶抑制劑一般耐受性較佳。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熱潮紅、盜汗、感覺疲累、胃部不適或飢餓,有些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關節處或是骨頭痠痛,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副作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確實會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機會。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副作用,如關節疼痛或僵硬是相當常見的,有將近一半的病人曾經有這方面的困擾,約有四分之三的病患在治療三個月內發生,和其停經期長短成反比,造成約有一到二成的病人因此而停止服藥。但是長期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輔助性治療造成骨質流失的證據不足。雖然推測上述副作用可能是身體內雌激素濃度的降低,詳細的機制仍不太清楚。可能的風險因素,如先前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化學治療、荷爾蒙受體陽性、肥胖、和先前存在的肌肉骨骼疾病,比如,退化性關節疾病等。相較於泰莫西芬具有保護骨骼之效果,芳香環酶抑制劑因降低身體雌激素的量,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反而易導致骨質流失甚而提高骨折發生風險。在一個集合七個臨床試驗比較AIs與泰莫西芬治療下發生骨折風險的一項統合分析結果發現,長時間使用或單獨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發生骨折的相對風險是泰莫西芬的1.47倍。


 


如何處理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停經後的婦女,約有兩成會發生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發生骨折,而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骨、手腕三個地方,一旦發生骨折,就會產生一連串如骨牌效應的影響,諸如:疼痛、行動不便、肌肉萎縮、需人照護,進而與社會疏離。除了症狀治療疼痛之外,在治療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質疏鬆前先評估骨質密度。骨質密度測量是診斷骨質疏鬆最重要的依據,停經後的婦女以T-Score值來診斷,T-Score值是以30歲健康的婦女為基準,測量出個人的標準差(SD),負數表示骨質密度減少,數值下降1個標準差,發生骨折的風險就相對的增加約兩倍。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標準正常人最低下限分數T-score值為-1;-1至 -2.5顯示有骨質流失現象;分數≦-2.5表示有骨質疏鬆症。在開始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時,應同時評估其他增加骨質疏鬆之風險因素,如年齡、個人體質、家族遺傳史、骨折病史、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鈣質攝取不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並非所有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病患,都要接受藥物治療,首先降低風險因素,預防骨質疏鬆,如多運動、適量攝取鈣1200 mg及維他命D 800IU、避免暴飲暴食、不抽煙、多運動等。骨質密度T-score分數≦-2.5或有骨折病史時應開始藥物治療,骨質密度T-score分數-1至 -2.5且合併其他骨折風險者或是年齡大於75歲以上病人亦可考慮開始藥物治療,至於未達上述條件者應每二年評估一次骨質密度,檢定是否達到治療標準。依據ABCSG-12公佈雙磷酸鹽的使用,可改善接受荷爾蒙治療的乳癌之無病存活期,也有趨勢可降低骨骼轉移發生的機率,並改善整體存活期的效果。目前建議第一線使用雙磷酸鹽藥物(福善美,卓骨祂等)‏,至於選擇口服或每半年靜脈注射雙磷酸鹽藥物,可依病人意願、藥物效益比依副作用而定。若因卓骨祂無效或耐受性不佳時,可換成二線藥物單株抗體標靶治療Denosumab。Denosumab是針對抑制RANK配體 (RANK ligand) 的人類單株抗體,而RANK配體原本會抑制保骨素(osteoprotegerin),造成骨質流失更加嚴重;因此Denosumab是透過對RANK配體的抑制,減少人體骨質流失。目前健保有條件開放給付,針對骨密T-score值小於-2.5而且引發脊椎或髖關節骨折,或者骨密T-score值介於-1.0與-2.5之間,而且引發上述二處骨折者,才有給付,如同雙磷酸鹽類藥物(如福善美)、荷爾蒙藥物或是副甲狀腺素類似物,均被限制在嚴重型骨質疏鬆病患,方可使用,當然要小心,不是所有骨折的病人都會先有骨質疏鬆,骨質密度T-score分數正常也不表示不會骨折。雖然給付條件嚴格,Denosumab因不經由肝、腎代謝,可提供肝、腎不好的病患另一治療選擇。


 


結語


芳香環酶抑制劑已漸成為停經後乳癌荷爾蒙治療領域的主流,臨床上引起骨質疏鬆及關節肌肉疼痛症狀等副作用,造成病人生活上困擾與骨折併發症,因為屬於長期用藥,臨床醫護人員更要有警覺心早期發現,評估發病風險並依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時處理,至少每2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測,維持骨骼的健康,預防重於治療。除了教育病人補充適量的鈣及維生素D、多運動、戒菸、少飲酒外,並適時介入藥物治療使整體癌症治療計劃與結果更加完備



維他命可以預防癌症嗎?

基隆長庚醫院 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 王正旭主任 | 2012 十月 08


 


首先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使用維他命,到底是在維誰的命?是維他的命或是維我的命?


 


台灣地區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獨占鰲頭,導致民眾對癌症充滿恐懼,於是想盡各種辦法預防癌症的發生。常見的方法包括調整生活型態,改善飲食習慣等,另外,攝取多種維他命補充品也是民眾常用的方式。但是,維他命可以預防癌症嗎?答案卻是令使用者失望的。


 


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太傷心,因為在美國,也約有半數50歲以上的民眾熱衷於攝食各類維他命和礦物質,每年商機達百億美金。這些健康人士花錢來避免包括癌症的不同慢性疾病,到底值不值得?美國學界給的答案是沒有效,有些甚至更糟糕。以下是一些研究報告,提供大家參考。


 


以醫師族群當作臨床試驗對象是蠻特別的。美國針對50歲以上的男醫師們,一共募集了一萬多名,分別給予維他命E或維他命C或兩者併用或兩者都不用,經過八年的長期研究後發現,對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沒有差別。另外,以三萬六千名停經後的婦女進行大規模研究,補充維他命D和鈣片的研究組對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沒有幫助。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以50歲以上的三萬五千位美國男性進行五年以上的追蹤,發現給予硒元素和維他命E不僅沒有減少攝護腺癌的比率,使用維他命E的受試者發生攝護腺癌的機會甚至提高了17%。在更早之前,芬蘭對抽菸者大規模的研究也發現,給予貝他(β)胡蘿蔔素(維他命A前驅物)會增加18%的肺癌發生率。


 


以上的研究結果,讓人大失所望,因為之前有研究指出攝取各類的維他命補充品具有防癌效用。可是,後續嚴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卻無法證實這些療效,有些甚至更提高罹癌的比例。奇怪的是,即使研究數據並不支持維他命的臨床效用,民眾卻仍趨之若鶩,而且維他命補充品的市場還持續成長,到底是何種心理在做怪呢?


 


推測有下列原因:首先,大家對維他命有益健康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無法輕易撼動。因為在營養缺乏的年代裡,維他命補充品成功醫治了腳氣病、壞血病等疾病,所以一般深信這類補充品也應該對預防或治療癌症有效,再加上一些觀察性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出相當的效果,因此即使最嚴謹的隨機分配臨床研究結果不支持這個結論,大家仍是半信半疑,而且會找很多理由來讓自己繼續使用維他命補充品。


 


其次是媒體刻意的宣傳與廣告,藉以擴大商機。以茄紅素(Lycopene,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預防攝護腺癌的哈佛研究為例,美國的媒體大肆廣告富含高劑量茄紅素的某種品牌複合維他命補充錠可以減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其實這項研究在嚴謹度方面是不足的。另外,常見的迷思是如果真的沒有好處,至少攝取這些維他命補充品也不會有害身體健康。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最後,一個很可能讓民眾持續使用維他命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積極主動掌握自己的健康並尋求長命百歲,如果在平常生活中很難擺脫美食或嗜好的誘惑,至少每天吞一顆維他命來獲得健康應該是相對簡單可以做到的。


 


綜合以上的實證醫學研究結果,至少到目前為止,歐美國家並沒有認可身體健康良好的民眾使用特別的維他命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台灣衛生單位也沒有提供以維他命補充品預防癌症的政策性聲明。若是民眾在尋求攝取大量維他命補充品以減低癌症發生率的同時,能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性,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則預防癌症發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成果。



乳癌的穿刺切片能達到更詳細的資訊

對於乳癌的診斷到底是穿刺切片還是開刀切片比較好呢?很多的外科醫生都希望做開刀切片,但是最近美國Burlington Vermont大學的James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更多的訊息,他認為穿刺切片比開刀切片能夠有更確實的診斷。他們從1998年到2006年在Vermont地區1135名乳癌的病患,其中有62.8%的病患在最初診斷時接受了皮下的穿刺切片,37.2%的病患接受了開刀切片,在都市的病患比在鄉下者接受了穿刺切片的比例比較高,而且他也發現接受開刀切片者腫瘤邊緣的陽性率反而比穿刺切片低,也就是利用開刀切片者反而常常發現腫瘤切除的不是很乾淨而必須要再次切除,而接受穿刺切片加上影像檢查比較容易確定腫瘤大小大概多大,比較不需要再次切除。數據顯示接受穿刺切片者76.4%只要作一次手術就好,但是接受開刀切片只有44%,而且接受穿刺切片加影像檢查者比較有機會接受乳房保留的外科手術及輔助的X光治療。最近9年研究發現接受穿刺切片診斷出乳癌的案例越來越多,在以前接受穿刺切片者只有63.0%, 2004年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73.6%。所以James醫師認為大概只有10%需要作開刀切片,其他90%的病患只要作穿刺切片即可,應該鼓勵放射線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多作穿刺切片,利用特殊儀器、工具、技術及技巧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使用穿刺切片必須經過較嚴格的訓練才能有很好的成效。


 


翰晃 | 2012 十月 25



運動對癌症病患的治療有幫助

以前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可以讓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研究也發現運動能降低一些癌症的死亡風險例如乳癌及大腸癌,可以降低41~51%的乳癌死亡風險,也能降低45~61%大腸癌死亡風險。運動的程度對於癌症病患也有幫助,中度和劇烈運動還可以改善生活品質(HRQoL)與病患的身體功能、減少焦慮、疲勞、睡眠障礙,劇烈運動還可以預防攝護腺癌惡化,150分鐘的中等度到劇烈運動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運動也能幫助末期肺癌病患。

 


最近又有兩篇回顧性的研究發現運動確實可以增加病患的存活率以及改善癌症病患治療時和治療後的生活品質,研究發現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癌症相關的焦慮、自尊、睡眠障礙、社會功能等,也能降低癌症病患的疲勞與疼痛。


 


第一篇是由新墨西哥大學的Mishra博士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一共分析了56篇研究,其中36篇納入的病患是採取積極治療、10篇是治療期間之後的病患、10篇預定進行積極治療的病患,將這研究的2286名病患分為運動組,另外1985名病患則當作對照組。運動組的類型包括散步、耐力、騎腳踏車、瑜珈和氣功等。他發現跟沒有運動的對照組相比較,運動組病患的整體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第二篇回顧研究包括了40篇試驗,其中30篇是完成對初次或復發癌症治療的病患,10篇是完成癌症治療期間與之後的病患,有 1927人被隨機分到運動組,另外1764人是對照組。分析結果跟第一篇回顧研究的結論相同,運動確實能改善癌症病患治療時的生活品質。


 


所以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並且對於病患還有許多其他額外助益,適當運動對於正在治療癌症或治療後的病患還是相當有幫助的。


 


翰晃 | 2012 十一月 15


 



睡眠不足與更年期後乳癌病患惡化有關

關於睡眠不足與乳癌的關係,以前曾經有四篇研究報告,其中有三篇報告指出睡眠越少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另外一篇則是認為睡眠跟乳癌之間並沒有關係,但是最近又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罹患乳癌跟睡眠之間關係,結果發現睡眠不足容易增加乳癌的惡性或復發。

 


這是美國Western Reserve 大學的Thompson博士跟他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的412名女性病患,這些病患都有接受Oncotype DX的檢查,Oncotype DX檢查可以將病患分為不容易復發、中等度、容易復發等,根據得分可以分為:18分以內低危險,18~30分中度危險,30分以上是高危險群,分數越高危險性越高。


 


如果是不容易復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使用荷爾蒙治療即可,如果是惡性度較高的病患要使用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這412名病患都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其中101名是比較早期。他們將睡眠時間分為6小時或比6小時更少、6~7小時、7小時以上三個族群,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病患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而復發率睡眠少於6小時或6~7小時也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睡眠超過7小時以上比較不容易引起乳癌復發。


 


所以睡眠少於7小時容易引起乳癌復發中等度與高危險的風險,但是如果睡眠大於7小時就會降低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但是這僅限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更年期前的女性並沒有關係,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他們也發現夜間工作者、晚上睡覺開燈的女性、肥胖等這些都會增加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翰晃 | 2012 十一月 15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研究:人際關係好 降低乳癌致死率

良好人際關係,可以增加乳癌治癒率!美國最新研究指出,乳癌患者倘若和親人、朋友保持著良好互動,可降低61%的死亡率;如果屬於離群索居者,其在患病後的3年內死亡機率則高出許多。研究人員表示,情緒會影響人的健康,從此研究可看出,人際關係好壞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

 


親朋好友生病了,別忘了找他聊聊天,那可能助他保住一命!美國加州凱薩醫學中心詢問2264位曾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患者,問題包括是否有配偶、親屬是否還在世,以及親朋好友是否予其精神安慰等,發現就算是親友數量不多,但情感支持的確有助於病情。


 


研究人員也發現,即使和親友關係不佳,倘若病患在教會或其他社團裡的人緣不錯,也能降低死亡率;而相較於人際關係良好的病患,那些和親友關係較為疏離者的死亡率即高出61%,且有極大的機率在患病的3年內死亡。


 


「人際關係的質量真的比數量重要!」研究人員表示,情緒真的會影響人的健康,從此研究可看出,人際關係好壞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就算和親人、朋友互動不佳,但只要病患對於某個團體有著情感上的歸屬,且和團體成員保有互動,都可以幫助其痊癒。


她的故事撫慰你 乳癌病友治療甘苦談

她的故事撫慰你 乳癌病友治療甘苦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0多歲的林女士始終不願意面對自己身體的改變,當她觸摸到硬塊的那一刻起即選擇逃避,期間將近一年的時間,然而這一耽擱,腫塊卻已經近18公分,經檢查醫師宣佈為第三期乳癌,收入有限的林女士,為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她只能選擇不需花費過多的手術治療;對於未來,林女士一度因為生活經濟壓力選擇逃避,對於往後的醫療費用仍是茫然。


 


乳癌病友普遍擔心復發、轉移,也擔心給家人造成負擔、經濟壓力的來源,其中甚至失去生命熱忱想放棄治療,罹病病友的無助與徬徨,有誰懂?同樣歷經過的乳癌病人就是這時的最佳戰友,萬芳醫院訪問1百位病友歸納出最多人在乎的20大問題,透過與病友的分享與醫療專業團隊的回應,讓病友不再恐懼與害怕。


 


萬芳醫院指出,乳癌零期至第一期的病患5年存活率高達100%,約有1/3的乳癌在零期或是第一期時發現,只要願意治療,治癒率非常高。十月是乳癌防治月,隨著乳癌年輕化,每年多增7-8000例病患,萬芳醫院提醒,乳癌不只是女性癌症排名之首,男性的病友比例也較以往的高。


 


由於早期乳癌症狀不明顯,不見得能藉由觸摸檢查能感覺得到,加上無法觸摸確認,就無法切片檢查,尤其是乳房鈣化點及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在藉由攝影緊壓乳房組織及乳房針定位術,才可清楚確認病灶部位,讓腫塊無所遁形。一般手指觸感能發現到的小型結節約在一公分以上,而不少一公分以上的乳癌已有腋下淋巴轉移,或甚至於遠端轉移。乳房X光攝影是經臨床醫學證明能發現早期乳癌的利器,可偵測到以顯微鈣化所呈現的乳癌,尤其近年來所發展的新科技數位X光攝影,對偵測微小腫塊或顯微鈣化的靈敏度又更高,因此0.5-2公分早期乳癌的發現都必須依賴乳房X光篩檢。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乳癌 不能只靠「自摸」做篩檢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對於女性頭號殺手乳癌,許多婦女仍停留在自摸檢查階段;但乳癌篩檢千萬不能只靠「自摸」,還必須要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才能達到有效的篩檢及預防。

 


政府大力倡導「6分鐘護一生」乳房自我檢查,但是往往在摸到硬塊時,腫瘤多已達到2至3公分,屬第2期乳癌,若只靠自我或醫師觸診,對乳癌的防治幫助有限;因此,婦女千萬不能只靠自我觸診來做乳癌篩檢,還應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


 


因為女性自30歲開始,應每年進行乳房檢查,年滿45-69歲女性,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可利用國健局補助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下女性可以超音波檢查為優先,30歲以上,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以乳房X光攝影為優先。


 


其實,乳癌只要能及早發現,治癒率與存活率並不低。根據衛生署統計,罹患零期乳癌的10年存活率接近100%,第1期乳癌存活率可達80%;吳昭瑩醫師特別呼籲,婦女在收到乳房X光攝影檢查報告時,一定要根據報告上的建議做定期追蹤或是進一步檢查,才能使乳癌篩檢達到最佳效果。


雙磷酸鹽藥物有可能導致顎骨壞死



保骨藥「雙磷酸鹽」藥物由於抑制破骨細胞的效果很好,經常用在癌症病人骨轉移,或骨質疏鬆症病人的治療上。但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雙磷酸鹽藥物會過度抑制骨質新陳代謝,導致骨壞死,原本是用來保骨的藥物使用久了,有時反而會造成骨壞死的副作用。



 


臨床上,雙磷酸鹽藥物分成口服劑型與注射劑型。剛始服用時,口服劑型造成顎骨壞死的機會並不高,大約萬分之一,但是隨著患者服用時間拉長,進入第3年後,就進入顎骨壞死的好發期。



 


而注射劑型造成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約百分之一,使用約一年後,即進入好發期。但若患者服藥時,接受拔牙或牙科手術,則會使上述發生機率增加5到21倍之多。建議用藥治療前,最好先至牙科進行預防性牙科治療。



 


衛生署已於去年公告,要求含雙磷酸鹽的藥物,必須在產品說明單上加註警語。並說明雖然雙磷酸鹽仍是癌症抑制骨轉移,及治療骨鬆有效藥物,但拔牙、植牙等牙科手術,恐增加顎骨壞死風險,或出現非典型股骨骨折。



 


而為何補骨藥反而造成骨壞死呢?大林慈濟醫院牙科主任鄭朝鴻醫師解釋,雙磷酸鹽藥物藉由抑制破骨細胞,達到增加骨質的目的,卻同時干擾骨質正常的新陳代謝,導致老化的骨質無法更新,進而影響新的骨質也無法生成,產生較堅硬但易碎的骨質,一旦骨質受傷便無法自行修復。


 


鄭朝鴻醫師強調,顎骨壞死治療上需長期追蹤及進行必要的手術,若能防範未然,就能減少事後發生副作用的折騰。在預防勝於治療上,最重要的還是藉由各科的合作與血液腫瘤科、骨科、風濕免疫科等醫師建立溝通轉診的機制。


 


在接受雙磷酸鹽藥物治療前最少3周以上,進行口腔評估,事先進行拔牙或相關的牙科治療。民眾於雙磷酸鹽藥物治療期間,若需接受拔牙或任何牙科手術,應先告知醫師疾病史,必要時應遵守停藥建議。



遠離乳癌少碰動物性脂肪



要如何預防乳癌?台安醫院乳房中心主治醫師黃承翔昨(二十八)日在「癌症防治大家一起來,乳癌的預防及保健」講座中表示,要維持乳房健康,除了要一個月自我檢查乳房一次,年過三十五歲以上女性要定期接受乳癌篩檢,飲食上也要盡量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最好可以將動物性脂肪攝取降到一天總熱量的百分之二十或百分之十以下。


 


黃承翔醫師指出,現代飲食越來越西化,而高脂肪飲食與癌症發生有「絕對的關係」!因此最好不要吃油炸、燒烤、過度加工食物,醃製品也少吃為妙。另外,也要多攝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這些食物含有大量纖維素,不但可幫助降低膽固醇,也能減少雌激素分泌,進而減少乳癌發生率。


 


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也可幫助預防乳癌。黃承翔醫師說,持續運動有助控制體重,可讓新陳代謝趨於平衡,提升免疫力,乳癌較不易上身。想預防乳癌,作息也要維持正常、穩定,睡眠也是防癌重要一環。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研究:每週吃一次青花菜可降低罹癌機率

英國「每日快報」引述「腫瘤學年鑑」一項醫學研究指出,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青花菜的人,可降低多種癌症罹患風險。


 


在此之前,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包括青花菜、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胡蘿蔔等十字花科的蔬菜含有一種抗癌物質「異硫氰酸酯」,因此多吃有益,尤其這種抗癌物質在青花菜中含量最高。


 


最新研究指出,每星期至少吃一次青花菜的人,罹患腎癌的比例可降低百分之32,罹患食道癌的比例也可降百分之28,另外,口腔癌、腸癌及乳腺癌等都可降低百分之17。


抽血 提早20年驗出乳癌?

【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21020上午12:10

醫師認為,一種簡單的抽血檢查, 可以提早廿年驗出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他們發現, 特定性荷爾蒙濃度較高的年長婦女, 罹患乳癌的機率遠較濃度較低的婦女高,最高多達兩倍。


 


英國每年有一萬兩千人死於乳癌, 且乳癌多數是在五十歲以上婦女身上診斷出。科學家發現,風險最高的婦女是雌二醇(oestradiol) 濃度高的人,雌二醇是雌激素、 睪丸素酮與腎上腺分泌的荷爾蒙脫氫表雄甾酮(DHEAS) 的主要形式。他們建議,這項檢驗可以搭配家族病史等其他因素, 以辨識出罹癌風險高的婦女。這些婦女可以接受額外檢驗, 看是否有初期癌症或接受預防性治療。


 


哈佛大學醫學院與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研究人員,是在回顧一九八九年到二○○二年診 斷出有乳癌的近八百名婦女的健康狀況後,得出這項結論。這項追蹤研究在一九八九年展開時,這些婦女都已經歷更年期。這些自願接受檢驗婦女,都是護士健康研究(NursesHeal thStudy)計畫的一部分, 她們同意在廿年計畫的開始與結束時,做血液檢查, 並讓研究員分析結果。


 


研究人員也觀察同個計畫的近一千六百名護士的荷爾蒙濃度, 這些婦女都沒有得到乳癌。他們發現,這三種荷爾蒙濃度為前廿五%的婦女, 比起荷爾蒙濃度為後廿五%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增加五十到一七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荷爾蒙濃度可大大提升我們辨識出高風險婦女的能力, 這些婦女之後可以從加強檢測或化學預防治療(chemoprev ention)受益。


 


研究團隊也發現,這三種荷爾蒙濃度較高, 與得到較具攻擊性的乳癌有關係, 這型乳癌不是會復發就是導致死亡。


西醫為主 . 中醫為輔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21019上午12:04

對民眾來說,癌症不但令人畏懼,而且又不容易治療。 中醫師劉鳳表示,如果癌症腫瘤已經形成者, 西醫都會根據癌症患者進行評估,包括分期、病情、健康情況等, 然後提出治療方案,這時候若癌症患者重視前後期調理的話, 可望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劉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癌症患者通常會接受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這些療法為主要的治療手段, 但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這些副作用為患者完成療程的障礙之一,因此,有必要加以重視。


 


劉醫師指出,站在傳統中醫的觀點來看,中醫認為,扶助正氣、 提高整體抗癌的素質,可望順利幫助患者完成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外科手術治療等療程,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中醫可根據癌症患者接受放療、化療、手術的時候,依前、中、 後期的不同證候或體質變化,給予辨證施治。


 


舉例來說,譬如患者接受手術前,可能帶有痰瘀互結的情形, 這時中醫可給予以化痰散結;患者接受手術後, 可能出現氣血兩虛的情形,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補血; 患者接受放化療治療的過程當中,通常多半耗傷胃氣, 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和胃降逆;患者接受放化療治療之後, 通常多半秏傷陰氣,這時中醫可給予益氣滋陰。



熟齡婦女注意!別讓乳癌毀了妳的人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屆齡4555歲間的女性, 不管是在事業或人生閱歷上都有一定的成


就, 往後還有一大段美好的歲月要繼續經營。 不過康聯預防醫學婦女中心主任吳昭瑩提醒,根據統計, 台灣


婦女罹患癌症的病例裡,乳癌是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以45 55歲為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提早了10年。因


此,在每年10月 的「國際乳癌防治月」中, 有越來越多的團體組織投入乳癌防治的宣導及關心乳房健康, 呼


籲婦女朋友把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原則, 別讓乳癌毀了日後的美麗人生。


 


吳昭瑩醫師指出,乳癌只要能及早發現,治癒率與存活率並不低。 根據衛生署統計,罹患零期乳癌十年存活率接近100%, 第一期乳癌存活率亦可達80%。不過, 以往我國婦女發現乳癌時多已達第二期或以上,存活率較低, 使乳癌變成扼殺女性健康頭號殺手。 若婦女朋友能夠加強定期篩檢觀念、早期診斷,再加上適當治療, 戰勝乳癌的機率非常大。


 


吳昭瑩醫師指出,許多女性常會覺得自己生活作息正常、 家族中無乳癌病史、平時也有運動習慣,應該不太會罹患乳癌, 所以沒有做乳房檢查的必要,甚至有些女性從未作過相關檢查。 事實上,乳癌發生的原因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遺傳、 飲食生活習慣、生殖週期史等, 這些危險因子在現代社會都不容易預防。此外, 如果只單靠醫師或自己以觸診的方式檢查,當發現異常硬塊時, 腫瘤多已達到23公分,屬第二期乳癌,對乳癌的防治成效有限, 建議應定期做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才能有效篩檢及預防。


 


吳昭瑩醫師表示,以乳房篩檢工具而言,乳房X光攝影在歐美國家是 廣為使用的一種,透過檢視不正常的群聚鈣化點, 是早期診斷乳癌的重要工具。但吳昭瑩強調,乳房X光攝影看到的鈣 化點並不全是癌症,醫師會根據其型態和分佈狀況, 判斷是良性或惡性鈣化,但有些影像不易區分, 就會建議加做其他相關檢查,或是建議接受追蹤複檢。


 


吳昭瑩醫師提醒,除了養成定期乳房檢查的習慣外, 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養成預防的習慣。 由於肥胖和乳癌發生之相關性高,平時應減少攝取動物性脂肪, 增加纖維性食物、蔬菜、水果、穀類和豆類, 進而減少身體中可能導致乳癌的雌激素,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營養專家建議預防乳癌飲食基本原則為少吃肉類,多吃魚類、 大豆食品,例如扁豆、豌豆、豆腐,多吃高纖維質食物,例如蔬菜、 全殼類、小麥麩,多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例如牛奶、蛋等, 對減少乳癌發生率有幫助。


 


吳昭瑩醫師呼籲,女性自30歲開始,應每年進行乳房檢查。 基本上乳房攝影比較適合較年長的女性,若是年滿4569歲女性 ,或4044歲有乳癌家族病史者, 可利用國健局補助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30歲以下的女性 建議以超音波檢查為優先,因為此年齡層之乳癌發生率較低, 且乳腺發達,除非臨床觸診懷疑有惡性腫瘤時, 才需要進一步接受乳房X光攝影。若為30歲以上, 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則建議以乳房X光攝影為優先, 再視情況予以超音波作為輔助掃描。除了乳房檢查, 同時也可配合子宮頸的檢查,真正做到「三點不漏」的全面照顧。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懷孕時接受化學治療對於胎兒可能是安全的

婦女在懷孕時罹患癌症是不是應該接受化學治療是一個爭論的問題,很多人寧可選擇不要接受化學治療,最後雖然小孩平安的出生卻耽誤了病情,錯失了早期接受治療的機會,到底懷孕的婦女可不可以接受化學治療呢?最近美國的Cardonick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認為在懷孕時期的婦女接受化學治療並沒有損害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及聽神經系統。這份研究報告的個案在受治療時是在平均懷孕18個星期,也就是胎兒的第二時期,在胎兒最容易受傷害的時期之後才接受化學治療,在這個階段胎兒的血液跟腦障礙血管屏蔽也都已經成熟了,可以保護胎兒的腦部,其次是化學藥物穿過胎盤的毒性,胎兒已經有某種程度的保護。透過一些檢查證明胎兒出生後的智力跟認知力並沒有受到化學藥物所影響,聽覺及心臟血管方面也都沒有影響,即使是使用對心臟有害的藥物也對胎兒是安全的,但是有些專家還是認為應該考慮懷孕婦女接受化學治療可能造成早產的機率增加,根據研究顯示有66%的胎兒是在懷孕37週以前出生,略為早產。而且他們也認為這份研究只追蹤到18個月以後到18歲,應該還需要更長期的追蹤,而且研究人數應該更多才能確認化學治療是不是真的對胎兒健康無害。

三分之一的癌症跟生活型態有關

以前我們也曾經報導過癌症發生原因35%與飲食習慣有關、30%跟嗜好如抽菸、喝酒有關,尤其是抽菸。其他的35%跟病毒感染及污染有關,最近英國瑪莉皇后大學的流行病學專家Parkin教授所發表的研究報告證明14種常見的生活型態確實會引發三分之一癌症的發生,包括吸菸、飲食、喝酒、肥胖、紅肉、缺少運動、缺少纖維、病毒感染、紫外線、職業上暴露、女性荷爾蒙等共14種因素加以分析,他發現男性吸菸致癌的危險率增加23%、缺乏蔬菜水果是6.1%、職業暴露4.9%、酒精4.6%、肥胖4.1%、暴露在陽光下3.5%。女性吸菸致癌是15.6%、肥胖是6.9%、病毒感染是3.7%、缺乏蔬菜水果是3.4%、酒精3.3%。也就是食物跟嗜好在罹癌因子中佔了很大的比例,他們加以分析發現肺癌確實90%跟生活型態有關。所以癌症的發生跟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例如像是喝少量葡萄酒對心臟血管有益,但是喝太多就會容易導致罹癌,所以無論如何食物營養均衡、充分攝取蔬果、牛奶穀類等,不要抽菸、酗酒就是最好的防癌之道,環境的污染和病毒感染就比較無法預防,從飲食與嗜好去著手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癌症發生的危險。

嚴重精神疾病會增加兩倍癌症的風險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跟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最近被發現會增加癌症的風險,這是Johns Hopkins大學的Daumit醫生所做的分析報告,他從1994年到2004年將患有精神疾病的3317名病患,包含231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與1002名躁鬱症患者,結果研究發現這些病患增加癌症的風險會比一般人多出2.6倍。在肺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4.7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4.1倍;在大腸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3.5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4倍;女性乳癌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會增加2.9倍,躁鬱症患者會增加1.9倍。這些精神病患為什麼會引發較高癌症的發生風險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對於肺癌來說這些病患是不是與抽菸有關,乳癌發生是不是這些病患都不生育,另外是否也跟服用的精神治療藥物會增加泌乳激素的濃度有關,至於大腸癌增加可能跟抽菸、生活型態包括高脂肪、少蔬果,這些成因都還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得知。患有精神疾病者死亡率比正常人增加50%,所以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還是很重要的。

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高科技影像檢查於癌症篩檢方面的應用

台北榮總榮科醫學影像中心 莊琇真醫師/柯世琦醫師 


 


國人的十大死因之中,癌症始終高居首位。雖然醫藥的發展一日千里,目前卻尚未有完全擺脫癌症威脅的方法。但是絕大多數的早期癌症如果能早期篩檢出來,其治癒機率都會提高很多。根據統計,包括X光、血液腫瘤標記、抹片、超音波等項目的傳統健檢,癌症篩檢率約為0.2~0.3 %,若再加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篩檢率約提高為0.5 %。但是上述數據還不足以說服大眾這些一般性健康檢查能有效的早期診斷癌病。於是各大醫院、健檢中心也開始提供高科技的影像檢查,如正子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與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 MRI)等。雖然PET與 MRI的檢查費用較一般健檢項目昂貴,但是其非侵襲性、高癌症篩檢率與短時間內偵測腫瘤的特性,卻讓它們在國內的健檢領域逐漸嶄露頭角。本文將就這兩項健康檢查的新利器做一簡單的介紹與綜合比較。


 


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振造影(MRI)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醫學影像檢查,是完全沒有輻射線、非侵入性的。其原理主要是將人體置入一個強大的磁場中, 再利用特定的射頻無線電波脈衝,激發人體內水分子的氫原子核,改變其旋轉排列方向。這期間原子核會吸收與原子核轉動頻率相同的無線電波(共振),一旦關掉了激發電波時,原子核就會釋放吸收的能量訊號,再藉由電腦將訊號收集處理,經過一段複雜的運算過程後,組合成影像。由於不同器官、組織的含水量都不同,水分子釋放出來的能量訊號也就不同,所以能精準清楚的顯示體內各部位的斷層面解剖影像,並且不同組織間的對比解晰度非常高,亦可依照需求可以有多角度的呈現。上述的過程機轉,是完全沒有輻射的,在現階段所使用的磁場強度,對人體是安全的。安全度甚至可以用來檢查胎兒。檢查室的外牆屏蔽,基本上是在防止外界電波的干擾,而不是在阻絕機器所釋出的射頻無線電波,在最普遍磁場強度的1.5 T機型所產生的共振頻率是63.8兆赫,甚至比FM廣播頻率還要弱。在初期所使用的「核磁共振」的名稱,為避免一般民眾誤解恐懼,於是就去掉「核」,而在後面加上影像(Imaging),簡稱「磁振造影」。


 


MRI發展至今,目前在臨床上,磁振造影被為廣泛的利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疾病的第二線診斷評估及追蹤。例如腦、脊椎神經系統疾病、體內各個部位腫瘤(實質器官如腦、肝、膽、脾、腎、胰、腎上腺、膀胱、乳房、子宮、卵巢、攝護腺等等)、心臟、血管性疾病及其相關的組織缺氧壞死(腦中風、心肌梗塞)、骨骼關節系統疾病等,甚至對腦功能的研究上有相當重要的角色。近來由於電腦技術的提升進步,使得影像品質更好,檢查時間更快。在過去被認為對MRI是困難的肺部成像,也早已不是障礙。


 


正子攝影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正子攝影(PET)是一種非侵襲性的、具有輻射的功能性的分子影像檢查。目前已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正子放射藥劑來偵測腫瘤的病變,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利用癌症細胞具有葡萄糖代謝增加的特性做掃瞄的氟化去氧葡萄糖(2-fluoro-2-deoxy-D-glucose, FDG)。 首先將微量FDG經由靜脈注入人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後,會被體內細胞吸收代謝後釋出訊號,之後再利用正子斷層掃瞄器偵測全身,將體內葡萄糖被吸收代謝的狀況影像再把訊號,經由電腦組合成。一般而言,癌細胞的代謝活動旺盛,因此會吸收比正常細胞多大約3至8倍的FDG。正子攝影便是利用這個特點,依照FDG被代謝的程度,協助區分已知腫瘤的良性惡性,或是依照FDG尋找未知癌症的原發部位,協助確認的病變的範圍以及身體其他部位或是淋巴結是否有遭受癌症的侵犯轉移。


 


正子攝影是一種功能性的影像,成像的焦點是代謝的訊息,最好的影像解析度約在0.6公分,較無法提供相較於電腦斷層的0.5公厘及MRI的0.8公厘般精細的解剖影像,因此後來的PET結合了電腦斷層(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成為所謂的正子斷層掃描(PET/CT),在進行PET檢查之後在同一部機器上再加作全身電腦斷層掃瞄,利用從電腦斷層所獲得較清晰的解剖影像進行影像融和作為對照,來得到更好的診斷結果。正子檢查本身具有輕度輻射,大約等同於人在一年內接受到環境的自然輻射量約2.4毫西弗(一張胸部x光片約0.02毫西弗)。但是電腦斷層本身具有相對較高的輻射量,一般大約是5至8毫西弗,因此這項檢查本身會帶來8~10毫西弗的輻射量。從過去的文獻中,PET在癌病的應用上其整體敏感性為84~87%,專一性為88~93%,在下列九種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淋巴癌、黑色素癌、食道癌、頭頸部癌、乳癌、甲狀腺癌以及子宮頸癌的診斷分期上有相當優越的價值。目前為我國健保局亦將上述癌症(除子宮頸癌外)的病患納入PET檢查之給付範圍。


 


有一部份癌症(如腦瘤、部份肺腺癌、肝癌、膽道癌、早期胃癌、前列腺癌、腎臟癌、膀胱癌、早期子宮頸癌等),因為不會表現出高度的葡萄糖代謝率或背景活性太高,在正子攝影上可能無法被偵測出來,導致偽陰性結果。另外,正子攝影檢查偶爾會受到一些生理活性、發炎或感染病灶的干擾,而造成偽陽性的判讀。對糖份代謝異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肌肉有較高的FDG被代謝,也可能影響判讀。


 


MRI或是 PET?


 


MRI和PET皆是在疾病醫療上重要及優越的檢查,性質不同,適用目的也不同,因此不容易也不需做好壞的比較。運用在健康檢查上,截至目前為止PET及MRI都未有定論。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這兩項檢查目前所發表的結果及特性來做比較。


 


MRI在一般的狀況是運用在局部單部位的疾病評估,台北榮總榮科中心是率先將檢查範圍擴及全身,在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之內完成高品質的全身影像,藉此利用在健康檢查、癌病分期評估及治療後追蹤。MRI 提供的是精細的解剖影像,所以不僅是腫瘤病變,其他如先天性異常、血管性疾病、骨關節的退化性疾病等,都能夠輕易的被診斷出來。


 


依目前的統計數據而言,PET 或PET/CT的癌病篩檢率約為0.77~1.8%(平均值:1.3%),MRI則是3.1%,有較高的篩檢率。但是僅憑這些數據來斷定兩者的好壞優劣,似乎並不客觀。


 


首先MRI檢查的設定條件相當繁瑣,極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以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師來調整檢查中需要的參數,以得到最佳的影像品質,因此對人力上的要求高過任何其他的檢查。即使一樣的廠牌機器,在不同的醫療機構也可能有不同的影像品質。因此常需要廠商的技術性協助、醫療單位之間的交流及教育講習來提昇技術水平。另外好的影像品質也必須仰賴受檢者的高度配合,例如在檢查過程中儘量保持靜止不動以及在某些部位的檢查上需要短暫閉氣配合。另外受檢者也必須忍受躺在機器裡不算寬敞的空間,以及檢查中產生的噪音。最後影像的判讀上則十分倚賴醫師的經驗與耗時。所以檢查設定條件的不同和醫師人力上的投入可能會左右檢查的結果。基本上MRI檢查本身是不易疏漏的。


 


PET似乎在癌症篩檢結果上並不如預期的好,尤其是東京國立癌病中心於在2004至2005年,針對3000位高危險群的健康者所做的篩檢,只有0.77%癌病篩檢率,更訝異的是高達87%的偽陰性(有問題卻沒有被診斷出來)。造成PET在癌症篩檢方面不如預期的可能原因有幾個:


 


第一,FDG的代謝值是以標準吸收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 SUV)來表示,是單位組織吸收葡萄糖數據化的指標,大多數都以2.5做臨界值,超過2.5是惡性度高,低於2.5則是良性。但這不是絕對的,SUV會受體型、血中葡萄糖濃度、掃描條件的差異、圈選目標區域的差異、FDG劑量測量的誤差等影響,有些惡性腫瘤的FDG代謝值本來就偏低。例如部分以毛玻璃狀表現的肺腺癌,其腫瘤結構較鬆散及癌細胞分化較慢,很難呈現異常。而不少感染性疾病,像是肺結核病會有高於3.5以上的SUV,導致偽陽性結果。換句話說,以PET判讀有問題與否並不是黑與白,而是有灰階地帶,尤其當SUV落在2.5上下時。過去研究發現有不少肺癌大小在1至1.5公分以下時,SUV可能不會高過2.5。而該次篩檢出的癌症有很大的比例SUV小於2,造成偽陰性結果。


 


第二,篩檢的3000人雖名為健康者,卻是屬於高危險群。醫師在執行一般性的健檢工作時,態度時較為積極謹慎,任何輕微的異常,都追根究底查清,所以出現5.0%的高篩檢率,但有不少的癌症被發現在初期階段,仍無法經由PET檢查出來。這裡值得讓我們省思的問題是除了PET無法有效的偵測到最早期癌症之外,就是醫師的心力投入。基本上PET 影像比全身MRI影像的判讀容易且快,占用醫師時間人力相對少許多。PET/CT在設計上因為有加上電腦斷層的輔助,理想上應將兩者一起進行判讀。但實際上,經常只先看PET的結果,若是沒有問題,可能就忽略掉電腦斷層的影像結果,這樣一來就可能會遺漏SUV低的腫瘤。但是相反的,在PET上發現的異常,沒有顯現在相對應的電腦斷層時,亦是非常困擾的。基於某些原因下形成的偽陽性反應很有可能對受檢者構成不必要的壓力及恐慌,常會導致受檢者必須接受更多其他的檢查,反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和精神壓力。相較之下MRI則少有這類的問題。總而言之,當PET 和電腦斷層的結果相左時,則需要醫師更細心的查證和其他檢查的介入輔助。


 


對於口腔、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初期癌病病灶,是由黏膜上開始發展,並沒有結實的厚度,與內視鏡相比,MRI和PET皆不夠敏感,容易造成偽陰性結果。所以無論是以MRI或PET進行健檢最好還是能搭配腸胃內視鏡及口、鼻腔的理學檢查,會是比較完整的。另外針對血癌,常規血液篩檢驗則是無可取代的。 


 


結語


 


全身性MRI 和PET/CT檢查各有不同的優點且兩者是可以互補的。就健康檢查的目的而言,MRI或許是比較適合的,因為其癌症篩檢率較高,檢測的疾病類型也比較廣、多元,並且毫無輻射性傷害,可是條件上必須有充分的醫師人力配合才能達到較理想的品質。相較之下PET/CT檢查本身較為制式化、簡單(除了掌控藥劑生產及時效之外),判讀上也比較不耗費人力,投資獲利的空間較大,也因此在自費高階健檢醫療市場裡,PET/CT較為主流。而MRI檢查相對門檻高,所以相對少見。PET/CT的使用在已知癌病的情況下做疾病分期和治療效果的評估,尤其針對頭頸部腫瘤、轉移性淋巴結病變或是淋巴瘤,是較有優勢的。MRI和PET應用在癌症篩檢上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需要有好的醫護人力和其他的檢查配合,善用及搭配不同檢查的特性,才能造福大眾。目前常見到過度的商業性操作與宣傳,其實對於這兩項優越檢查的發展運用,絕對是負面的。對於有意受檢的個人,應充分給予瞭解檢查的特性和優缺點,避免讓人有過度的期待。冀盼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有更多新的癌症篩檢科技被發明出來,以造福廣大的人類族群。



乳癌新藥 Everolimus (Afinitor 癌伏妥)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最近幾年來,mTOR的抑制劑被發現具有抗癌的療效,其中之一即是everolimus,而要了解everolimus的特性與抗癌效果,必須先了解mTOR這個蛋白質. mTOR是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的簡稱,硬要用中文翻譯可譯做「rapamycin在哺乳類動物細胞的標靶」,看到這個名詞相信各位讀者和我一樣頭就大了,所以我們還是把它用mTOR表示就好.先談什麼是rapamycin(另名sirolimus),它是西元1975年在智利屬地復活節島(Rapa Nui)的土壤中的微生物中所找到的一個抗生素藥物成分。但在1991年後,rapamycin的作用標靶TOR才在酵母菌中及哺乳類動物細胞中找到。mTOR可分為mTORC1和mTORC2,其中mTORC1負責癌細胞多種與生長、繁殖有關的基因調控,故目前運用於癌症治療的mTOR抑制劑也是主要作用在mTORC1。在癌細胞中,有一個訊息傳遞路徑稱為PI3K-Akt路徑,這個路徑的下游有一個重要的蛋白質就是mTOR。這個路徑會接受到生長、繁殖、營養、能量、或氧氣缺乏的訊息,進一步就會活化mTOR,而造成癌細胞的生長、繁殖。從基礎的癌細胞研究已經證實,用mTOR的抑制劑,可使癌細胞更易於被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殺死,也可克服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抗性。


 


目前mTOR抑制劑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癌症研究上,包括惡性淋巴瘤、神經內分泌瘤、腎細胞癌、胃癌、肺癌、肝癌及乳癌等。常見的藥物包括everolimus(Afinitor癌伏妥)、temsirolimus(Torisel,特癌適)二者,以及rapamycin及ridaforolimus等,其中已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及台灣衛生署核可的是癌伏妥及特癌適,本文就以癌伏妥為例做介紹。癌伏妥是口服的mTOR抑制劑,可以空腹服用或是和餐食一起吃,一般用於癌症的建議劑量是每天10毫克(mg)。癌伏妥在血液中的半衰期是26個小時,主要是由肝和腸道的CYP3A4、3A5及2C8代謝,所以還是要避免和CYP3A4的抑制劑或引發劑併用,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CYP3A4是許多口服標靶治療藥物的主要代謝酶,因此若同時服用CYP3A4的抑制劑,會造成如癌伏妥藥物在血中的濃度上升,這種狀況不見得增加療效,但卻容易增加副作用,這些CYP3A4的抑制劑如:aprepitant,clarithromycin,diltiazem,erythromycin,fluconazole,itraconazole,ketoconazole,verapamil,voriconazole等,而在食物中有名的即是葡萄柚。另一方面,CYP3A4的引發劑則會下降病患在服用如癌伏妥這類藥物的血中濃度,所以也不適合和癌伏妥併用,這類引發劑則包括: carbamazepine, dexamethasone, Phenobarbital, phenytoin, rifampin等。若一定要併服這些CYP3A4的抑制劑或引發劑,則須和醫師及藥師好好討論。


 


再來,談到癌伏妥對癌症的臨床療效,目前癌伏妥(及特癌適)被美國及台灣的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用於腎細胞癌的治療。腎細胞癌中最常見的亮細胞型(clear cell),其致病原因在於癌細胞中所謂的VHL基因功能喪失,而且HIF這個蛋白質過度表現,使mTOR影響HIF的表現,因此使用癌伏妥這類的mTOR抑制劑會造成HIF下降,進一步造成癌細胞的生長抑制及死亡。在腎細胞癌病患曾服用sunitinib及sorafenib等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仍病情惡化的情況下,服用everolimus可延長病患疾病無惡化的時間,進而影響存活,只是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


 


在乳癌方面,mTOR抑制劑如癌伏妥有兩個應用方向,一是針對荷爾蒙治療無效的部分,另一則是trastuzumab無效的部分。停經後婦女若是罹患轉移性乳癌,若她的癌細胞是屬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則可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如復乳納(Femara)、安美達(Arimidex)等作為治療方式。但若無效,則面臨換藥或改為化學治療的狀況。2011年底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當用過復乳納或安美達治療的病患面臨藥物無效時,可改用諾曼癌素Aromasin合併癌伏妥,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由3.2個月進步一倍以上,達7.4個月,臨床獲益(指疾病進步或穩定)的比率由25.5%進步到50.5%。而另一個較小規模的研究發現,併用泰莫西芬(tamoxifen)也有相似的結果。另一方面,若罹患轉移性乳癌的病患屬於HER2陽性者,若使用賀癌平(trastuzumab)已經無效的病患,若使用癌伏妥合併賀癌平加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初步的報告發現反應率可達44%,而臨床獲益比更可達74%。這些研究成果都為轉移性乳癌的治療帶來更多的希望。另外癌伏妥在各種惡性淋巴瘤、惡性肉瘤、惡性神經內分泌瘤等方面,都有一些初步進展,值得期待。


 


在副作用上,癌伏妥比較要注意的副作用包括口腔炎(口腔潰瘍或黏膜炎)、皮膚疹、B型肝炎病毒再活化導致肝功能異常,及非感染性肺炎的問題。因此若有這方面的不適或出現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呼吸困難等時,就應盡早告訴醫師,隨時停止用藥或減少劑量,同時使用一些症狀控制的藥物,就可使病患盡可能減少副作用的傷害,而因為癌伏妥的使用而獲益。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3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 今年恐破百人

國內乳癌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未滿30歲的患者人數有增加趨勢。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於今年4到9月針對大學生的乳癌防治調查指出,仍有一成大學生認為年輕人不會得乳癌;被問到應找哪些科接受乳癌定期檢查時,只有3成學生能正確回答「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高達7成學生回答婦產科、皮膚科或家醫科,顯示大學生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認知,仍有待加強。

 


年輕患者逐年增加


乳癌病友會最近積極走入校園,推出「防治乳癌,往下紮根」活動,透過各種宣導教育,喚起年輕人對乳癌的重視,並針對243位大專院校學生問卷調查,發現只有三成大學生能正確回答乳癌的就醫科別,相對於該協會去年針對1309位一般民眾調查,有62.3%能正確回答就醫檢查科別,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菊秋認為,大學生對乳癌防治的正確認知明顯不足。

 

黃菊秋引用衛生署統計資料指出,30歲以下乳癌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民國100年達到97人的歷史新高,今年很可能突破100人,讓人憂心。


 


為了提醒年輕人及早防範乳癌的威脅,黃菊秋表示,未來幾年裡,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不但將走遍校園,且不分男女,都納為宣導對項。她強調,男性也有千分之一罹患乳癌的機率,若能把他們訓練為種子部隊,將有助於全家的乳癌防治,成效也會更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長邱淑媞指出,去年國建局篩檢發現,45~69歲婦女中,每篩檢170位,就會找到1位乳癌患者,效益相當高。至於兩年篩檢率,也從民國99年的21.6%上升至100年的29.5%,預期今年將可達到31%。

 

她強調,台灣醫療與篩檢技術相當進步,若能藉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台灣的零期乳癌治癒率高達97.3%、一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也可達95.5%。


 


 


全文網址: 30歲以下年輕乳癌患者 今年恐破百人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7412934.shtml#ixzz28VAj5bGT
Power By udn.com


大部分罹患乳癌的女性都回到工作崗位

 


翰晃 | 2012 十月 04


 


醫師治療病患都是考慮能不能治癒或者延長病患生命,很少考慮到工作狀況,而為了生計能不能回到職場工作對她們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醫師治療時要注意是不是會影響她的工作。這是一個瑞典的研究報告,分析了505名乳癌的女性,這份報告研究的對象是63歲以下的婦女,問卷調查在第4個月及16個月來調查她們在職場工作的情形,診斷乳癌16個月後有四分之三的回到職場工作,也就是有72%返回工作崗位,有15%的女性減少工作時數,有11%辭掉了原本的工作。這些女性能不能返回職場工作跟她接受的治療有關,如果接受化學治療,有25%必須減少工作時數,可能是因為化療帶來的副作用而且治療時間也要將近半年,所以讓病患無法全勤的工作,而接受放射治療跟手術的只有6%減少了工作時間。在美國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調查了1100名乳癌病患是不是返回職場,發現西班牙裔的女性接受化療後辭掉工作比白人及黑人要多,西班牙裔有24%,黑人有10%,白人只有7%,有些病患不願意回到職場是因為做的工作比較不重要,因此影響到他們回到職場的意願。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乳房重建選擇果凍矽膠義乳 自然風險低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6.01


 



  台灣平均每30名婦女就有1人罹患乳癌,為徹底治療,患者多半需切除乳房腫瘤,甚至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除擔心治療的預後情況,身體上重要性徵的缺憾也會造成病友的困擾。乳房重建手術現今已有更自然、更貼近真實胸部組織的果凍矽膠義乳選擇。


 


  衛生署已於今年正式核准果凍矽膠義乳上市,第一階段僅適用於乳房重建手術,包含第一次重建或改良上一次重建的結果,幫助乳癌病友重建自信再造人生。在5月30日登場的「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術研討會」上,果凍矽膠義乳的開放使用也成為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


 


  近年國內乳癌患者有年輕化、早期發現比率提高的兩大現象,4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女性占了近一成,失去乳房對她們日後長期的心理與生活都具有負面影響,除了美觀與穿衣問題外,臨床也發現未接受重建手術的患者,因無法克服心理障礙而導致有逐漸遠離人群、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的情形,乳癌患者心中面臨的莫大陰影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


 


  台北榮總整形外科馬旭主任指出,在不影響疾病預後及追蹤治療的前提之下,若能以手術方式來重建所失去的乳房,相信對於乳癌患者心理上的衝擊應可減輕不少。為了幫助更多患者重建自信,依衛生署規範目前的果凍矽膠重建可用於因乳癌或外傷移除乳房組織者,及可用來修正或改良上一次重建手術的結果。大部分施行乳房切除手術的患者,都可以接受乳房重建手術,至於是否立即接受重建手術或延遲重建時間,則須由專科醫師加以判斷評估。


 


  全球各地均有大量相關果凍矽膠義乳的專業文獻與研究報告,包括較近期的流行病學研究都指出植入人工義乳不會增加任何健康風險,證實長期使用果凍矽膠義乳的安全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06年底認可果凍矽膠義乳時也經過審慎的安全性考量。目前全球已有超過百萬名的女性曾經使用,在美國歷時十年的臨床研究中也累積超過8萬名女性的使用經驗。


 


  果凍矽膠義乳在過去二十年內逐步發展,隨著產品設計與製造技術的改良,不斷致力於提高產品的性能與安全性,創造出更舒適、更自然的美學效果,同時使產品安全性與有效性達到盡善盡美,幫助乳癌病人獲得良好的術後重建及生活品質。



乳癌術後 選擇義乳七要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手術後可選擇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或是配戴體外義乳來得到外觀上的平衡,但是不想做乳房重建可以選擇配戴體外義乳,因為義乳貼身配戴一天下來時間也蠻長的,前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郭菁松醫生提出選擇義乳應該要注意七個條件,給民眾參考。


 


郭菁松說在選擇義乳時應該注意:1. 材質是否符合醫療級品質,矽膠是人體最不會排斥過敏的材質,對手術後的傷口比較不會刺激過敏。2. 質感摸起來是否彷如真的般QQ軟軟就像果凍義乳般。3. 重量不是越輕越好,人體以脊椎分成兩側,兩邊乳房重量具有相互平衡作用,如果不配戴義乳或配戴之義乳太輕,往往因失衡而可能產生脊椎側彎的現象。4. 選擇透氣不會悶熱,市場上有一些設計比較先進具舒適調溫的義乳可選。5. 有多樣選項能符合個人術後狀況不同的需求。6. 形狀外觀要儘可能的與健側符合且自然。7. 配戴要感覺穩固安全、自在。


 


郭菁松補充,現在乳癌的治癒率相當高,把握這幾個原則且讓自己回復正常生活,甚至應該要對自己更好!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美研究︰乳癌分四種 發現基因標記

美國衛院大型研究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大型研究顯示, 乳癌其實可根據基因類型不同細分為四種,而且這四種乳癌中, 也發現有其他癌症的基因標記,換言之, 其他癌症藥物或許也能用於治療乳癌。


 


歷來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


 


這是歷來針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 重新塑造了我們對乳癌的了解,也可望為乳癌療法開啟新道路; 但研究團隊表示,目前還需要更廣泛的臨床研究才能證實相關成果, 因此可能還要數年時間,此份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應用在乳癌治療上。


 


這份研究觀察最常見的、乳腺管引起的乳癌, 著重觀察尚未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初期乳癌, 藉此判定可攻擊的基因改變,以在癌細胞轉移前加以阻止。 研究辨識出至少四十種藥物可攻擊的基因變異, 而其中多數是已有藥物可供治療、其他癌症的基因變異。


 


研究最驚人的發現, 就是找到腫瘤細胞與皮膚以及汗腺基底癌細胞類似的乳癌。 這種乳癌罹患率最低,與其他乳癌也截然不同, 反而比較像是卵巢癌與一種肺癌。


 


也就是說,未來這種乳癌或許能以卵巢癌用藥、 例如新型的PARP抑制劑來治療。


 


第二與第三種乳癌最常見,其表面有蛋白質,會攫取雌激素, 加速癌細胞成長。由於此種乳癌產生自乳腺的管細胞, 因此稱為管狀A型與管狀B型乳癌。管狀A型預後佳, 管狀B型則否,因此管狀A型乳癌或許能以荷爾蒙療法, 來抑制雌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管狀B型乳癌則需化療。


 


第四種癌症稱為HER2陽性乳癌,這類乳癌患者通常擁有兩對HE R2基因,一種稱為賀癌平(Herceptin) 的藥物可阻止這種基因,並改變病患預後。


 


這份二十三日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 是分析八百二十五名乳癌病患的腫瘤後得出的成果。 此份研究是大型聯邦計畫癌症基因組地圖(Cancer Genome Atlas)的一部分, 同一計畫內針對肺癌與大腸癌的基因分析最近也已公布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改造卵子2細胞助癌女保生育力

澳洲科學家發現,二種特定的蛋白質會造成卵巢內初級卵母細胞死亡,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找到辦法,讓因為罹癌而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婦女免於不孕。「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研究員觀察供應卵子的原始濾泡卵母細胞(primordialfollicleoocytes),發現當卵子細胞的DNA因化療或放射療法受損,Puma及Noxa這二種細胞能致使卵子死亡。這會導致許多癌症女病患不孕。英國生育學會史都華博士表示,卵子數量少也會導致更年期提早報到。研究發現,經過改造、不含有Puma蛋白質的卵細胞暴露在放射治療下,沒有凋亡,如果卵細胞也缺少Noxa蛋白質,抵禦輻射的能力更強。澳洲摩納希大學參與這項研究的克爾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能夠維持病患的生育力。研究刊登在「分子細胞」(MolecularCell)期刊上。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如何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 石光中醫師 | 2012 九月 14


 


鈣的生理作用


鈣離子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體內各種細胞都需要鈣離子。基礎與臨床醫學的研究皆已證實鈣離子對生命的影響巨大,例如:鈣離子能夠誘發肌肉的收縮、釋放各種賀爾蒙、傳遞細胞的訊息、調節血液的凝結、控制心律和分泌乳汁等。體內 99%以上的鈣,儲存於骨骼,其餘不到 1%的鈣,則分佈於體液和全身各種組織器官。這不到 1%的鈣,在人體的組織和血液中的濃度必需保持恆定,否則會影響身體各種組織器官的運作,進而威脅生命。如果血鈣的濃度下降,會導致手足抽搐;而血鈣的濃度上升,則會導致心律不整。血鈣的濃度在體內相當穩定,其主要是受到副甲狀腺素的嚴格精密控制與調節,而使血鈣和儲存於骨骼的鈣處於平衡。血鈣的濃度過低,則由儲存於骨骼的鈣補充;若血鈣的濃度過高,則會將鈣離子儲存於骨骼,或經腎臟將血液中過高的鈣,由尿液排出體外。



鈣的攝取量

 

台灣衛生署的調查中發現從民國 88 年到 89 年間不論男女,國內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其對鈣的攝取皆不足,老年男性每日平均僅攝取鈣約 622 mg,而老年女性每日平均則約 635 mg,每日平均攝取量僅達衛生署建議量的 60%。而世界其他各地區鈣的攝取量,彼此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民國 91 年國人膳食營養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目前建議 3-9 歲的幼童,其每日鈣的攝取量為 300-800 mg;10-18 歲的孩童,其每日鈣的攝取量為 1,000-1,200 mg;而大於 19 歲以上的成年人,其每日鈣的攝取量則為 1,000 mg。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停經後的婦女和大於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鈣的攝取量應為 1,300 mg。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資料顯示每日鈣的攝取量超過 2,000 mg 有任何的好處,目前建議國人每日鈣的攝取量上限為 2,500 mg。但一般人每日只須從自然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取 1,500 mg的鈣,便已足夠。


自然食物可儘量多攝取(1)自然的食品:以牛奶和優酪乳所含的鈣最多。(2)其他食物:如乾豆類、魚、豆腐、深色蔬菜(例如:花椰菜、甘藍類蔬菜、和芥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鈣。此外還有很多添加鈣強化的食物,例如:柳橙汁、蔓越莓汁、穀類食品等。



鈣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攝取足夠的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直腸癌、降低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並維持良好的血壓。除預防骨質疏鬆症外,其他如:預防直腸癌、降低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和降低血壓等,仍須經由大型的臨床研究試驗來進一步的加以證實。停經後的婦女,若補充足夠的鈣,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於 50 歲的成年人,若補充鈣,則可降低骨折的風險。治療男性骨質疏鬆症,每日所需鈣的攝取量為 1,000 mg;而治療停經後的女性,每日所需鈣的攝取量則為 1,500 mg。

維生素 D 的生理作用


維生素 D 不但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同時也是一種荷爾蒙,其屬於類固醇化合物,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增強骨吸收,並協同副甲狀腺素來維持血鈣和血磷濃度的平衡,以維護正常骨骼的功能。維生素D缺乏會引起鈣磷代謝的異常,其會引起鈣的吸收不足,導致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質疏鬆症,甚至骨折。維生素 D 的濃度大於 30 ng/ml,可抑制副甲狀腺素的分泌,若小於 30 ng/ml,則被視為不足,缺乏的現象普遍存於全世界,亞洲也不例外。台灣自 2005 到 2008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 19-64 歲的成年人,有高達 75% 的女性,其維生素 D 攝取不足。



維生素 D 的攝取量


依據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建議,未滿 1 歲的幼兒和 50 歲以上的國人,建議每日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為 10 μg(400 國際單位);1 歲以上到 50 歲之間的國人,則建議每日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為 5 μg(200 國際單位)。如果要把維生素 D 當成藥物來治療使用時,其使用劑量一定要非常的小心和謹慎,以目前建議每日攝取 2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 是絕對不足的。對於老年族群的建議,每日需補充 800-1,0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維生素 D 的合成必須要有紫外線的參與,因此曬太陽就可以增加體內維他命 D 的含量,每日需接受陽光照射至少 15 到 30 分鐘,即可使人體合成足量的維生素 D。食物方面可儘量多攝取鯊魚肝油、沙丁魚、青魚、和牛奶;素食者,則可以考慮蕃薯、苜蓿、香菇、和燕麥等。



維生素 D 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近年有許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 D在數種疾病的預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體內維生素 D 含量較高的人,其發生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癌症、漸進性骨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和高血壓等的機率也較低,因此可適當增加維生素 D 的攝取,但不宜過量。若不遵從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超量服用或身體已有組織器官輕微受損時,皆可能會造成維生素 D 中毒,而使腎臟和其他輕微受損的組織器官加速受損,甚且喪命。最低有效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使用維生素 D 的劑量是 800 國際單位;每日補充 8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則可降低老年族群發生跌倒的機會。



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療效


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可增加更年期後的婦女和 50 歲以上男性的骨密度。補充鈣和維生素 D,對降低骨折的風險,目前並沒有一致的證據。健康停經後的婦女,每日補充 1,000 mg 的鈣和 4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不但對降低骨折的風險少有效果,且稍微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單獨補充鈣,或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對於預防續發性骨折並沒有效果。但每日補充 1,000 mg 的鈣和 8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則對安養機構中的老年族群,則可以減少髖骨和非脊椎骨骨折的發生。


結論


骨密度較低或鈣質每日攝取量低於 500 mg 的人,其發生骨折的風險較高,此類病人,給予牛奶的補充,即有助於其保持骨密度。缺乏鈣和維生素 D 的婦女,其發生骨折的風險也較高,同時給予鈣和維生素 D 的補充,則可降低骨折發生的風險。因此,足量鈣和維生素 D 的攝取,在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是非常基本且重要的觀念。但應遵從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超量服用或身體已有組織器官輕微受損時,皆可能會造成維生素 D 中毒,而使腎臟和其他輕微受損的組織器官加速受損,甚且喪命。

切除卵巢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是安全的

翰晃 | 2012 九月 13


 


以前有一篇重要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更年期後產生更年期症候群如脾氣暴躁、晚上睡不著等,很多人使用女性荷爾蒙,結果發現雖然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但是會增加乳癌、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等,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產生很大的禁忌,但是卵巢或子宮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會不會有影響呢?最近美國洛杉磯生物研究所Chlebowski博士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可以作為我們參考。在2004年也有一篇研究是將子宮切除後使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腦中風的危險。他們的研究收集了22,000女性,其中有一半是乳癌,他們這些女性加以分析後發現現在使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14%發生乳癌的風險,但是如果在40歲前切除卵巢,無論有無使用女性荷爾蒙發生乳癌風險都是一樣;假如40歲以前切除卵巢而使用女性荷爾蒙比沒有切除及使用女性荷爾蒙者減少24%發生乳癌風險。如果在40歲前切除卵巢卻沒有使用女性荷爾蒙者會減少30%發生乳癌風險。所以對於40歲前切除卵巢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應該是不會增加引發乳癌的風險,但是超過40歲或年齡更大即使是將卵巢或子宮切除也還是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50歲以上會增加26%,因為更年期後的女性子宮已經萎縮了,切除不切除並沒有影響乳癌發生率。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癌患自殺風險高 心理師介入有助減緩情緒延長壽命

日前發生癌兄殺殘弟的家庭悲劇令人感到鼻酸,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周甲錡醫師表示,事實上僅治療癌症本身並無法使患者獲得最適當的健康狀態,應考慮到癌症所帶來的身心影響及衝擊。


 


安寧療護病房高以信醫師也說,有心理師的介入關懷,確實能幫助癌患減緩情緒問題進而延長壽命。


 


周甲錡醫師表示,隨著疾病的進展、身體疼痛程度的變化、生活品質變差合併對社會心理壓力適應不良的反應,會導致癌患適應障礙、失志、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自殺問題的發生。


 


研究更指出,在與病魔纏鬥的過程中,約有47%的病人會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最多的是適應障礙症,佔有精神疾病診斷的68%,憂鬱症達13%!另有其他學者提到,癌症病人中,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高達15-29%,讓人不得不重視這問題。


 


市醫心理師林木芬透露,其輔導的個案當中就有不少是初聞癌症就試圖自殺的患者,周甲錡表示,『癌症』向來都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病患與家屬都可能會經歷面對死亡威脅的心路歷程,包含:震驚與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等五個階段。


 


周醫師強調,更有相關文獻顯示憂鬱症是癌症病人自殺的重要危險評估因子;而頭頸部癌症、胰臟癌、乳癌與肺癌的病人有較高的比率會有憂鬱症。在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4倍;像是肺癌、食道癌、肝癌與胰臟癌等預後較差的癌症病人也有較高的自殺比率。


 


周醫師進一步分析,癌症病患的精神治療除了藥物外,會依照每位病人的狀況予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家族治療、藝術治療或兒童遊戲治療等,提醒民眾,若家中有癌患,要更細心支持與陪伴,必要時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忙。


冷凍卵子卵巢助癌患保生機

26歲未婚王姓女子罹患乳癌,必須開刀及化療,她在治療前做出冷凍卵子及部分卵巢組織的決定,讓自己有生育下一代的可能。


 


王姓女子一直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重要目標,罹癌對她是嚴重打擊,她擔心乳癌治療時間長達數年,療後卵巢功能衰退,受孕率降低,才決定抗癌前,冷凍卵子及部分卵巢組織。


 


成功醫院婦產部醫師周佩宜指出,近年來乳癌有年輕化傾向,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卵巢癌等更時有所聞;雖說罹癌治療後存活率已大幅提升,但療後造成女性卵巢衰竭及生育能力降低,仍是現今醫學無法突破的瓶頸。


 


她說,年輕女性罹癌接受長達數年治療,多數人不願意放棄未來當媽媽的希望及權利,冷凍胚胎、卵子及卵巢組織,是年輕女性保存未來生育能力的選擇。


 


冷凍胚胎是目前冷凍生殖細胞中最有效的冷凍方式,冷凍胚胎解凍後,回復正常活性比例逾95%,植入後著床率可達30%以上,但前提是已婚患者才能施行。


 


未婚女性可選擇冷凍卵子或卵巢組織,等到癌症治療完成或未來組織家庭後,再進行體外受精或卵巢移植。


 


周佩宜表示,根據統計,全球冷凍卵子超過4000個,藉由冷凍卵子出生的嬰兒也有100例以上。全世界也有超過1000名乳癌患者在治療後懷孕,懷孕後流產率及畸胎比率沒有明顯增加。


 


以成醫為例,也有數10例冷凍胚胎、冷凍卵子及卵巢組織。周佩宜說,不只是罹癌女性,甚至事業有成或單身「輕熟女」,也能未雨綢繆冷凍卵子,珍藏一分延續新生的權利。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乳癌檢查早期發現 治癒率高

「惡性腫瘤」歷年來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女性乳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16,較去年死亡率成長8%,為十大癌症死因成長第三名;其實早期的乳癌並不可怕,若能早期診斷,治癒率極高,目前最有效的篩檢方式即為結合乳房攝影與超音波影像,對早期乳癌的診斷率可高達90%以上。

 


目前國民健康局推動45至69歲婦女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許多婦女朋友反應「好痛」,而不想再次接受篩檢,為什麼政府仍是推動乳房攝影檢查而非超音波檢查呢?因為乳房攝影對於早期乳癌的偵測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功能在於偵測出不正常的鈣化,這是最早期乳房原位癌最大的表徵。乳房攝影檢為不正常檢查值時:邊緣完整、形狀規則、影像清楚的病灶,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病變(非癌性),比如囊腫。但邊緣不清楚、不透明的區域較可能顯示是乳癌。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良性病灶都是邊緣清楚;相對地癌性變化也可能會有邊緣完整的病灶。有時醫師會使用乳房超音波檢查來做進一步的評估,如果檢查顯示懷疑為惡性,就會以病理切片來進一步確認。


 


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為常見的兩種不同乳房影像學檢查,3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應該以超音波為優先,因乳房組織之相對密度較高,超音波對於腫塊之大小與形態、內容物質、血流變化較能能清楚的判讀;而50歲以上婦女較為適合乳房攝影,可以將乳房之全貌完整呈現於X片上,乳房之鈣化點之判讀較超音波為優。


 


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陳秋芳主任呼籲45至69歲婦女拋開乳房攝影的尷尬與痛苦,2年定期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時,「坦胸露乳」是免不了的,但檢查間裡只有患者和女性操作員在場,隱密性高,讓婦女免去「走光」疑慮,婦女朋友快揪團一起去做檢查吧!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癌友飲食/家屬技巧引導 要他多吃、別硬塞

癌友在治療過程難免有副作用,永康奇美醫院營養科團膳組長劉彩如說,癌友本身明顯感受體力消耗、體重減輕,更需靠進食攝取營養。



 


觀念建立/好好吃飯 也是種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癌患容易感到食欲不振,營養師劉彩如建議,家屬應協助建立規律飲食習慣,不能有「不想吃那就不勉強」想法,要有「飲食也是治療中的一部分」觀念。



 


了解原因/藥物心理 會影響食欲


劉彩如說,食欲不振在癌症患者罹病過程常發生,有些是治療引起,例如接受化學治療引起口腔炎或食道炎,造成吞嚥困難,或因味覺改變而食之無味;有些則是心理層面,如過度擔憂而食不下嚥。


 


一旦發生食欲不振導致體重減輕時,需先檢視是何種原因。若是因治療引起,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或是營養補充給予矯正;若是情緒上的因素,則有賴家屬及親友多給予關懷。



 


多多活動/作息正常 就會想進食


劉彩如說,癌友與其家屬都應調整規律的生活作息,治療過程中在體力允許下,應多走出家門、加入感興趣的團體與人群互動,不要陷在罹病的愁雲慘霧中,有了正常作息,生理時鐘自然會提醒何時該進食。


 


家屬及朋友都是癌患很大的精神支柱,除了多陪伴外,劉彩如建議,一群人可相邀一起出門散步,過程中多聊天、給予癌友正面能量。



 


分享美食/投其所好 別硬塞偏方


可對癌友提到最近到過哪些餐廳,吃了哪些具特色、好吃的料理,或是帶癌友品嘗他最喜歡的餐廳、小吃店或點心,遵照其原本的飲食喜好鼓勵癌友多吃。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聽信坊間的飲食偏方,硬要癌友吃他原本不喜歡吃的食物,如此一來反而製造反效果,使其厭惡進食,「大家都會挑食,不感興趣的食物那就別吃。」



 


變化烹調/清淡蒸煮 吃久也會膩


癌友抗癌過程需要補充體力,在飲食方面應以高熱量、高蛋白質、好消化為原則。劉彩如說,要讓癌友有食欲,重點在烹煮技巧上要多變化,不要以為清淡食物最健康,就老是以蒸煮來料理三餐。


 


劉彩如說,除了炸食少吃外,應多嘗試煎、煮、炒或烤等多元烹調方式,食物更能展現不同風味,只要切記「少油」原則,焗烤、蒸烤等都是很棒的變化烹調手法,也讓癌友能期待「這餐吃什麼」。


 


少量多餐/多吃點心 補正餐不足


劉彩如說,不需特別設限癌友的飲食,最好能均衡攝取各類別食物。如果癌友食欲不好,可利用一天當中食欲較好的時候,補充熱量密度較高的營養素。利用少量多餐,一天7至8餐都算可接受的範圍,鼓勵多吃點心補充正餐的不足,或選擇市售營養配方,也是一種攝取熱量與營養的方式。




 


全文網址: 癌友飲食/家屬技巧引導 要他多吃、別硬塞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677#ixzz264iPQz6n
Power By udn.com


癌友飲食8重點

1. 少量多餐:訂下進食時刻表,若感覺饑餓時,可隨時進食,三餐勿過飽,每1-2小時可吃少量正餐或點心。


 


2. 變化調味:烹調方式應多樣化,佐以溫和的調味料,豐富食材風味,以增加食欲。


 


3. 用餐時機:在身體較舒適的時刻多攝食,可於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例如止痛藥或止吐藥物)。


 


4. 進食分類:可於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待點心時間再補充液體食物,可避免過度飽脹感。


 


5. 進食順序: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進食。


 


6. 隨時補充:隨時提供高熱量、高蛋白的點心或飲料(牛奶、豆漿、商業管灌配方),以方便患者肚子餓時補充營養。


 


7. 餐前開胃:餐前可食用一些開胃食物或飲料,如:酸梅湯、果汁、洛神茶。


 


8. 飯前散步:盡可能參與日常活動,飯前可稍做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增進食欲。




全文網址: 癌友飲食8重點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814#ixzz264hWdqld
Power By udn.com

餓死癌細胞? 癌友飲食6大迷思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報導】

迷思1/癌患變瘦是必然的,主要是治療導致體重減輕,不必太在意?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除了放射、化療造成口腔潰瘍、惡心,讓人食欲不佳、體重下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搶營養,病體對抗腫瘤消耗體力;食道、胃等消化系統的癌症影響養分吸收,都是病人消瘦的原因。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美瑜指出,研究顯示50%患者在確認罹癌時體重都已下降。腫瘤細胞影響人體代謝,變瘦是必然,治療時搭配適當營養支持,對提升存活率大有幫助。



 


迷思2/吃得太營養,腫瘤會長得更快?


吳鴻昌說,不斷有病人問他:「太營養的食物,會導致腫瘤變大嗎?」他都回答,癌細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搶奪正常細胞養分,即使病患營養不良,癌細胞照樣增長,饑餓只會讓自己沒體力治療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顯示,癌症病患飲食熱量至少應增加20%,且目前無證據顯示人體增加養分,會使癌細胞成長更快,反而有許多病患因養分充足而長期存活。


 


吳鴻昌說,看過許多營養均衡的病患,遠比捱餓不吃者存活更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美瑜也說,有病患聽信「飢餓療法」,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癌細胞反而長得更快。餓過頭,更會先餓死正常細胞,應適當補充營養,才能完成治療。



 


迷思3/生機飲食適合所有癌友?


生機飲食在坊間流行,不少患者認為有助抗癌,吳鴻昌說,他不反對生機飲食,但不贊成只靠生機飲食攝取營養。因為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營養素,未搭配油脂食用,吸收力差。且化、放療後10到14天,抵抗力明顯下降,未經烹煮的生食易因細菌、寄生蟲、農藥殘留致病。



 


迷思4/肉類會助長癌細胞,吃素比較好?


不少宗教團體、名人主張吃素抗癌,強調吃素後腫瘤變小甚至消失。不過醫界多主張避免「純素」,「蛋奶素」至少可補充一些抗癌需要的動物性蛋白質、微量元素。


 


很多病患相信「吃雞肉、牛肉對身體不好」,吳鴻昌說,問患者怎會相信,幾乎都是由親友口耳相傳而來。他說,治療期間吃素,易造成熱量、優質蛋白質不足,影響遭破壞組織的細胞修補,免疫力持續下降。


 


美瑜強調,「肉類不會加速腫瘤癌細胞生長」,吃素癌友除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更要補充全穀、豆類、蛋、奶,均衡飲食最有幫助。



 


迷思5/癌友飲食盡量清淡,最好少吃油脂?


美瑜表示,清淡飲食,也要營養均衡才有益健康。好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還有堅果等,癌友應多攝食,對提升免疫力很有幫助。


 


迷思6/吃不下沒關係,打營養針就好?


吳鴻昌說,病患要求打營養針時,都會提醒他們,腸胃消化的營養最好,久不進食,腸子萎縮,也易感染,只要能吃,就不需要營養針。他說,一般「吊大筒」的點滴,還不如喝運動飲料更能補充體力。


 


癌症治療時常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讓人食不下嚥。美瑜說,醫療用完整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可維持改善病危、無法進食的病人營養代謝,但也不宜長期使用。




 


全文網址: 餓死癌細胞? 癌友飲食6大迷思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681#ixzz264guCaG5
Power By udn.com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癌症病患的口腔黏膜炎處理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 林怡君醫師

 


癌症病患的口腔黏膜炎是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後常見重要的併發症之一,化學治療及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可殺死癌細胞,但也可能對口腔組織造成傷害。口腔黏膜炎指的是因癌症治療而造成口腔黏膜發炎,剛開始黏膜會出現紅斑,常常會慢慢進展成腐蝕、潰瘍,也就是俗稱的“嘴破”。患者常常會很疼痛,進而影響到進食及吞嚥,以致營養不良,口腔清潔也會因疼痛而無法清潔得很好,妨礙說話能力,使得生活品質受到影響。此外口腔潰瘍會增加局部或全身性的感染機會,化療使得白血球數目減少更會增加感染機率,有時甚至會導致癌症治療中斷,嚴重的感染可能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化學治療為全身性治療,所以對於黏膜組織的傷害是全身性的,黏膜炎通常在開始治療後4至7天後出現,在治療後2周達到高峰。而放射線治療則是只有在照射部位受影響,因為放射線治療大部份需數週的時間,其黏膜炎的臨床表徵是慢慢累積的,嚴重度與照射劑量有關,約在治療後10天累積劑量達1500毫格雷(cGy)開始出現黏膜炎,在3000毫格雷時達最嚴重。一般病灶在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最後劑量後的二至四週會復原。因高劑量的化療而產生長期骨髓抑制作用的病患,其罹患口腔黏膜炎的風險更高 。臨床表徵會因為局部感染使情況更複雜, 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受到抑制的病患,微生物繁殖在潰瘍處例如單純皰疹病毒及念珠菌等會增加黏膜炎的嚴重程度及延緩癒合,會讓口腔黏膜炎的診斷及處理變得較為困難。


 


口腔黏膜炎的處理


口腔黏膜炎的處理目標主要是在於保護口腔黏膜免受間接感染、控制疼痛和維持適當飲食,其方法大部分以減緩黏膜炎症狀為主。


 


檢查囗腔
患者或家屬可檢查患者囗腔中是否有黏膜紅腫或潰瘍,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疼痛控制
疼痛為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症狀,會影響進食、口腔照護及生活品質,甚至會中斷治療,因此控制疼痛為治療的重點。


 


1.可用生理食鹽水漱口,以保持口腔黏膜乾淨及濕潤。
2.亦可含冰塊以減輕疼痛。
3.用2% Lidocaine局部麻醉劑混合等容積diphenhydramine 及等容積保護黏膜的制酸劑如Maalox或Kaopectate,以供病患漱口,減輕嚴重口腔內紅腫的疼痛。
4.止痛藥:包括口服一般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普拿疼等,或中樞止痛藥如opioids、morphine等,此外benzydamine對放射線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有效。


 


營養補充
咀嚼及吞嚥會受到嚴重的黏膜炎所引起的疼痛影響,此外因化療及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味覺改變,也會導致食慾不振,所以需要監測病患攝取食物的量及病患體重。選擇清淡、容易嚼食及吞嚥的食物,將食物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煮軟加上湯汁,例如煮過的麥片、馬鈴薯泥、蒸蛋等,軟質食物及流質食物會比普通食物來得容易下嚥。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如:酒、辛辣、油炸、過酸及含香料的食物,避免粗糙、太乾、太硬或過熱的食物,不要抽煙。補充足夠的營養,進食高蛋白食物。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良好的口腔衛生可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嚴重度,也降低菌血症的機率,病患及家屬應了解維護良好口腔衛生的重要性。三餐飯後及睡前使用軟毛牙刷輕輕刷,並且每天使用牙線及牙間刷清潔齒間面,潰瘍嚴重時,若無用牙刷刷牙,改以紗布或小棉籤清潔牙齦及牙齒,並且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若黏膜太敏感而無法刷牙,則要至牙科就診尋求幫忙。以不含藥物的生理食鹽水漱口,幫助清除口腔內的食物碎屑;含酒精的chlorhexidine漱口水較具刺激性,病患較難忍受,不建議使用;使用不含酒精的chlorhexidine漱口水可減少牙菌斑及牙齦炎,但並不會減輕口腔黏膜炎的嚴重度,無法用chlorhexidine來預防或治療口腔黏膜炎。吃完東西活動假牙要清潔乾淨,不合適的假牙應暫時不要佩戴,以免造成黏膜損傷。


 


減輕口腔乾燥
癌症患者唾液分泌粘稠且減少,故會產生口乾的感覺。多喝水,以減少囗乾不適,但喝的時候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用鹽水漱口,可用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茶匙食鹽加入一杯開水中自製,一天數次,清潔或潤滑口腔組織,並且中和口腔酸性環境。或是使用人工唾液潤濕口腔;嚼無糖口香糖,以刺激唾液分泌。


 


出血的處理
因接受高劑量的化療而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潰瘍處會較容易出血,局部口腔內出血可用局部止血劑控制,若血小板低於20,000/cumm,因會有自發性內出血可能性,需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輸注血小板治療。


 


冷凍療法
冷凍療法是藉由局部的血管收縮及減少血流,以降低化療藥物對口腔黏膜的影響。對於接受化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美法崙(Melphalan )、依達曲沙(Edatrexate)類的藥物較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炎,在化療前五分鐘可含冰塊在口中 30分鐘。


 


總結
癌症患者的口腔黏膜炎治療很重要的是治療前需先會診牙醫師,確保口腔牙齦及牙齒的健康;並且在癌症治療期間要好好照護口腔,確實做好口腔保健,定期會診牙醫師,避免因微生物堆積而感染,使得口腔黏膜炎加重,增加併發症的發生。



癌症病患便秘時的處理

屏基血液腫瘤科 傅雪美醫師

 


可以吃喝,享盡天下美食,是人生一大福氣。在享受美食之際,能夠每天輕鬆順暢的拉(排便),是多數人人生中的一大樂事。便秘,雖然不是甚麽大問題,却是一個非常困擾人的問題。大約60-80%癌症病患有便秘的經驗。文献指出,對癌症病患而言,便秘症狀的發生,僅次於疼痛以及呼吸困難;倘若處理不好,易產生合併症,造成身體及心理層面之困擾,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治療的意願,所以絕對不可忽略便秘的嚴重性。便秘泛指排便困難(乾燥難解的硬大便) 、排便疼痛不已甚至出血、不定期排便、或每週排便少於3次。排便的次數因人而異,一天3次至一週3次都屬正常。單以次數來說,臨床上3天未解便就會給予軟便劑或灌腸,來緩解病人的不適。


 


癌症病患便秘的原因大致歸類如下:


(1)腫瘤位置:倘若腫瘤阻塞了腸道,導致大便無法排出,手術後大部分症狀可獲緩解。若是腫瘤細胞已經擴散侵犯至腸系膜,嚴重影響了腸蠕動,則便秘腹脹的症狀就較難處理。


 


(2)癌症治療:化學治療中常使用的止吐劑也會導致便秘,可適時給予軟便劑預防之。治療期間病患通常食慾降低,尤其是水份及纖維攝取量不足而導致便秘。有研究報告指出,每天纖維質攝取≦6公克者發生便秘之機率是攝取量≧6公克者的11.15倍;每天水份攝取量≦1500cc者發生便秘之機率是攝取量≧1500cc者的4.05倍。臨床上可以利用點滴輸液幫助病患補充水份,足夠的水份可使糞便柔軟有彈性,減低糞便的硬度以利排出;另外應多鼓勵病患攝取蔬菜水果,足夠的纖維素可使糞便成條狀,減少腸內壓,增加大腸蠕動,預防便秘。


 


(3)電解質不平衡或內分泌失調:食慾不佳造成低血鉀、低血鎂或者是腫瘤本身引起的高血鈣症,也常導致便秘;另外倘若病患合併有糖尿病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常導致器質性便秘。臨床上須常不定時監測病患的電解質,才不致於軟便劑或瀉劑用過量,甚至於灌腸仍無法緩解病患便秘的不適。


 


(4)藥物的副作用:嗎啡是癌症病患最好的止痛救星,却也是最常導致便秘的元兇。臨床上可以在給予嗎啡治療的同時,也給予病患軟便及促進腸蠕動的藥物,如Sennoside、MgO、Dulcolax、Primperan,同時叮嚀病患多攝取水份及纖維素,如全穀類 (糙米、燕麥片)、新鮮水果、蔬菜、莢豆類,或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食物或飲料。其實只要軟便劑的劑量足夠,幾乎都可以預防嗎啡所造成的便秘;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病患需要用Lactulose 或灌腸來處理便秘。除了嗎啡之外,常見含鋁或鈣的制酸劑、抗組織胺、利尿劑、鎮靜劑、三環興奮劑(尤其是針對神經疼痛患者),也常引發或加重便秘,臨床上不得不謹慎使用。


 


(5)長期卧床:當疾病進展到末期時,多數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極度虛弱,通常只能長期卧床,導致腸胃蠕動變慢而常常便秘;抑或是因腫瘤侵犯而導致病患下半身癱瘓,脊髓病變,腰椎尾椎病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而無法解便,此類情況通常只能以灌腸、腹部按摩甚至挖大便來幫助排便。



 


(6)情緒因素:病患過度緊張、壓力過大,或是憂愁、思慮過度,也會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並且使胃腸功能低下,造成便秘。鼓勵病患儘可能放鬆心情面對治療,在信仰上給予靈性關懷與支持,幫助病患正向的面對問題以及渡過低潮,對很多病患來說極為重要。


 


至於癌症病患的飲食療法,胡桃粥、芝麻粥作為早晚餐服用,具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脂肪攝取不足也會導致便秘。這是因為適量的脂肪可使糞便表面光滑,以利糞便在腸道的輸送及排出。如果長期只喝低脂牛奶或肉類油脂攝取不足,亦易造成便秘。另外,蓮藕、紫菜、黄豆、牛蒡、菠菜、茼蒿、芋頭、金針菇、黑木耳、香蕉、蘋果、芭樂等也可幫助減輕便秘症狀,改善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很多時侯,我們無法治癒病人;然而如何幫助病人與疾病共處,在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提供温暖的服務與協助,對臨床醫師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談癌症病患的疲憊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張正雄醫師 | 2012 四月 26



 


疲憊症於各種慢性疾病是常見的症狀,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或客觀的體能衰退。基於對癌症患者的尊重,過去癌因性疲憊症(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通常被定義為一種自我感知的症狀,在本質上是指主觀與曾經歷過的一種疲勞或缺乏能量的感受,臨床上會有程度、頻率和持續時間的不同。從病人的角度來看,疲憊就是一種不尋常的疲勞,無力或體能降低的感受,會進而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一般情況下,癌因性疲憊症是無法藉由借睡眠或休息來改善的。


 


以癌因性疲憊症(CRF)為主題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增多,主要是從心理及護理層面切入。隨後就有更多的論文被發表,特別是最近二十年,它們大都集中於發展可行的評估方案和問卷,目標在能從結果或過程標準面去衡量癌因性疲憊症的問題。雖然癌因性疲憊症尚未被認同是一種疾病(亦即不符合國際疾病ICD的疾病分類定義),但是國際上的疲勞聯盟( Fatigue Coalition)還是於ICD 10中提出癌因性疲憊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包括症狀的描述、身體功能上的後遺症與其原因。因此癌因性疲憊症於最近已能跟慢性疲憊(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與其他疲憊綜合徵候群 (other fatigue syndromes)做臨床上的鑑別診斷,雖然它們在症狀學和解釋理論方面還是有一些相似之處。


 


疲憊症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過去的一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病率從59到100%,但是往往因為醫療人員與病患都將注意力放在癌病的醫治,而疏忽了去處置它。而疲憊症不僅可能發生在治療期間或之後,甚或可以持續多年成為一個長期的疾病後期效應。即使是治療已停止,也不管患者是否還有進展中的癌病,影響可能不太大,但也有可能會使病人完全喪失整體的生活品質,影響到患者的日常活動、工作、性生活或家庭生活等,因此醫療人員與病患當然不能輕忽它普遍存在的事實。


 


世界上新的癌症治療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大都以提升生存效益(survival benefit)為主要的目標。就像近十年標靶藥物的發展,就是將癌症治療帶入新的領域,但是其中部分藥物一樣會有造成疲憊症的副作用。因此增進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癌因性疲憊症如何造成,以及它是如何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依然相當的重要。過去的二十年雖已有很多癌因性疲憊症的資訊和研究結果,不過它在臨床上仍然是有偏低的被報告率、漏診和治療不足的情形。如今為了提高它能於臨床上被診斷、評估和治療,國際上已有可行的評估與治療臨床準則被提出,目標就是要加強患者能接受到適切的支持性治療。


 


疲憊症的病理機轉: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疲憊症是一個多層面的臨床問題,不僅有生化或病理因素,而且還涉及心理和行為方面的。過去十年中的大量研究,對於疲憊症的原因,還是缺少一個全面性完整的理論。曾經被提出討論的諸多因素,其中包括醫療上的病況、生化和心理因素,尤其是起因於情緒上的干擾最重要。因為癌症會危及生命的事實,以及治療造成的不適,常常可能造成持續性的抑鬱和焦慮,而導致身體和情緒的衰竭,也就是疲憊症。基於癌因性疲憊症和精神疾病的共病性,所以跟心理因素產生的抑鬱和焦慮之相關性,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重點。睡眠障礙跟疲憊症也有很強的相關性,可能是疲憊症潛在的次要原因。而被擬議的癌因性疲憊症可能病理機制包括:炎性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失調、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不協調、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失調、肌肉萎縮和遺傳失調的交互作用。綜合以上,癌因性疲憊症,不僅會影響病患個人和他或她的配偶,也會產生許多醫療經濟上的不利影響。可以見到患者會有較高的就診率,增加醫療上的支持與服務的需求、病假率偏高、甚或喪失工作能力等。此外,癌因性疲憊症已被證實是罹癌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一項負面預測指標。因此在致病機轉還未完全被研究清楚,加上心理與生理層面,及對整個家庭社會的負面影響,不管是醫療人員、病患或家屬,都應積極來關心與推動其相關研究。


 


疲憊症的臨床評估:
癌因性疲憊症的臨床診斷和評估,是癌症診療團隊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在過去十年中,發展出來許多使用不同評估工具的方法。回顧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其中確實有不少可用的單元或多元性評估工具。不過過去這些評估工具,還是有問卷不曾做任何跨文化驗證的問題,因為大多數是在美國或只針對白人患者做的研究中使用。未來當然還會有新的方案不斷會被提出,不過總結而言,目前並沒有最標準的測量方法,但靠自我報告的方法即問卷方式,還是普遍被選擇的評估工具。


 


疲憊症的治療:
治療策略的擬定應根據病人的臨床狀態做考量(如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治療結束,但還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病人;進展性疾病或癌症末期的階段等)。除了這些分群的特殊性考量,再根據病患的個人需求,經醫病討論後,有了以下幾個能採行的治療主軸:


 


•提供病人和他或她的家人必要的訊息和諮詢:
訊息和諮詢是幫助患者去了解到癌因性疲憊症,是因為癌症本身或其治療產生的結果。這些訊息應該包括其多重因素性質和關於它的潛在原因等。而諮詢輔導則是要幫助患者加強其於生活和應對上的基本策略規劃,使病患更適宜地因應疲憊症所造成的生活上限制。


 


•增強活動力,鍛鍊和運動療法
促進和加強體力、鍛鍊和體能訓練的因應方案,已被證明是對疲憊症和於身體功能持續下降時的有效治療策略。雖然不同的國家癌症學會都建議癌症患者多運動,但是其頻率以及強度,還是要依據患者的年齡,癌症的臨床狀況和主觀的體力水平做個別化安排。另外則只有較弱的實證支持,如針灸,按摩或其他的輔助醫療。


 


•心理社交和心理教育的介入
由於情緒困擾跟疲憊症的高度相關性,因此應對策略為藉由心理教育介入和諮商,以增加病人處理焦慮、抑鬱和心理困擾的能力。這些處置方案包括放鬆技巧或冥想,它們是激發潛在的生物學機制以及減少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之活動,以降低癌症相關性的疲憊。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除了只適用於治療貧血的紅血球生長因素(EPO)外,糖皮質激素(類固醇)和精神興奮劑(psychostim¬ulants)都曾被提出做研究與討論。過去有一些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利他能錠(Ritalin , methylphenidate)的療效,尤其是用於癌病逐步惡化,且無精神性合併症,而有長期疲憊的患者。但是依後續的研究結果,目前的結論是, 利他能錠不可被視為用於治療癌因性疲憊症的標準藥物。莫達非尼(Modafinil),是唯一批准用於治療嗜睡症的藥物,也曾在一些研究被報告可以有效的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但回溯性文獻分析到2008年的結論是,莫達非尼也不能被推薦為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藥物,主要是由於在大多數過去的研究中有些缺陷,令其無法得到較高的療效實證。


 


其它還有一些治療藥物都還在研究中,目前臨床試驗的重點包括L-肉鹼(l-carnitine),安非他酮(bupropion),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 如帕羅西汀(paroxetine),和植物類新藥如 PG-2、靈芝(Ganoderma lucidum)和Guarana (Paullinia cupana)等。其中PG-2是靜脈注射劑型的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萃取植物新藥,也是第一個在國內經臨床試驗證實療效,而被衛生署核准可用於晚期癌症患者,做為緩解中至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新藥。而Guarana是巴西醫師使用原產於亞馬遜盆地的一種植物種子萃取物,配合於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時,達到改善疲憊症的研究藥物。靈芝是中國大陸醫師針對乳癌病人,尤其於接受荷爾蒙治療時,所使用能有效減輕其疲憊症的新藥研究。


 


這些新藥的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是在癌因性疲憊症的確實療效,也都還待更大型臨床試驗去證實。


 


結論:
總結而言,雖然針對癌因性疲憊症之研究,過去二十年已有相當實質性進展。但至目前為止,於癌症患者臨床上,它仍然被視為在基礎研究、評估工具、治療和復健道路上的一個巨大挑戰,有待大家一起來關心與督促其診療的進步,改善癌症病患與家庭的整體生活品質。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花椰菜的抗癌功效

多吃蔬菜可以防癌! 包括癌症病患治療後預防其再發以及一般健康的人都可藉著注意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與香煙兩個因素來預防癌症的發生。癌症不過就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基因上的疾病。這些基因的缺陷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先天遺傳,另一個就是後天環境。先天遺傳方面的我們只能接受而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後天環境方面,藉著對各種致癌的環境物質的了解,我們不但可以做到消極的避免,還可以更進一步做積極的預防措施來阻止癌症發生。環境中的致癌物質,最多的就是香煙(佔1/3)與飲食(>1/3),其他包括感染、性行為、職業、酒精、及環境污染等。也因這些年來對各種致癌環境因子的發現,尤其是其中對飲食的各種研究使我們對於飲食方面的各種致癌或抑癌的各種因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多吃蔬菜可以防癌的觀念就是一種積極的預防措施。


 


在倡導蔬菜防癌的風潮中最為有名的一種蔬菜就是屬於十字花科的青花菜 (又稱為花椰菜)。它會有名大概除了科學上的各種驗證外就是前美國總統老布希的一句戲謔話: "我從不吃Broccoli(花椰菜)"有人戲言這句話讓他將總統寶座輸給了柯林頓。花椰菜的防癌功效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學界的肯定, 它的熱量低、纖維多、而且富含維他命C和維他命A, 最重要的, 是它除了含有上述的抗氧化維他命以外, 還含有數種強力抗癌效果的化合物。


 


這些抗癌物質中最有名的就是indole- 3 -carbinol。它的抑癌作用主要是藉由影響動情激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進而減少與動情激素相關的乳癌以及子宮癌的發生。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花椰菜所進行的研究指出, 花椰菜中的 indoles 對於乳癌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功能。花椰菜被胃酸分解後會產生一種3,3'-diindolylmethane (DIM) 的代謝產物,它也是主要的抗癌功臣。在研究中,3,3'-DIM 可以減少數種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的產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 並且促進其它可以殺死癌症細胞的蛋白質的分泌而對於癌細胞產生抑制效果。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塔拉雷與法海兩位教授主持,並與法國南錫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合作以小鼠進行實驗時,發現花椰菜中的一種成份,在動物體內會轉化為能夠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而且效果更勝於一般的抗生素。幽門螺旋桿菌是正是引發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分布於全世界,但在亞洲地區特別猖狂,部份地區罹患比例甚至高達90%。這種螺旋桿菌會引發消化性潰瘍,並使病患得胃癌的機會昇高三至六倍,是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大敵。花椰菜的這項研究可望為這些消化道疾病提供簡便有效的新療法。如果未來的臨床試驗顯示,花椰菜這種食物可以減輕或預防人類因幽門螺旋桿菌而罹患的疾病,將對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產生深遠影響。


 


塔拉雷教授早在一九九二年就開始進行花椰菜防癌的研究,他發現花椰菜被人體吸收之後,其中一種名為「glucoraphanin」的成份會轉化為「蘿蔔硫素」,刺激人體產生「二期酵素」(phase II enzyme),這種酵素有破壞致癌化學物質的功能,因此被癌症醫學界寄予厚望。


 


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長期吃菠菜與花椰菜的人,可以降低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根據由2000位大30-74歲大腸癌患者與2410位健康者的飲食訪問調查結果,最常食用青花菜與菠菜的人可以降低17%的大腸癌危險,這些種類的青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一種稱為"lutein" 的抗自由基物質,可能是這些物質減少自由基對我們細胞的傷害來減少癌症的發生。


 


許多的研究證明花椰菜對於腸癌,子宮癌及乳癌等癌症的都具有良好預防效果,這應該歸功於它的抗氧化及各種抗癌物質的組合,而最近由美國癌症學會所資助的一個研究也發現,花椰菜對於膀胱癌的預防效果成效也頗佳。多吃蔬菜可以防癌主要是藉由蔬菜中的多種已知或更多的未知的抗癌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現有的科學證據只是更加強了多吃蔬菜來防癌的依據。我們在這個時候應該是繼續推廣多食用這類有益蔬菜的觀念,只去服用某種由蔬菜提煉出的抗癌物質恐怕仍無法比食用完整的蔬菜有更好的抗癌物質功效。除了花椰菜以外,白花椰菜、包心菜、甘籃菜也都是同屬十字花科的抗癌蔬菜,日常飲食中能多注意食用這類有益的蔬菜自然就能減少許多癌症的發生了。


乳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大多數的病患最關心的問題就屬治療副作用了,接受乳房放射治療的病患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反應、手臂淋巴水腫、乳房組織纖維化、放射性肺炎、心臟血管疾病...等。

 


(一)皮膚反應
皮膚反應是最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大多數的病患都會發生,通常在治療的第二/三週開始有發紅、發癢現象,結束後1週左右最嚴重,程度可能從輕微發紅到溼性脫皮,通常放射治療結束後2-3週會恢復,只有極少數病患會嚴重到皮膚潰瘍、癒合不良,從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引進可顯著降低嚴重皮膚反應的發生。


 


(二)手臂淋巴水腫
文獻報告裡的發生率差異頗大,可從3%到34%,實際上造成淋巴水腫的原因也是相當複雜,包含疾病期別、手術方式、淋巴結摘除方式及數量、放射治療劑量、病患自我照顧能力...等。因治療效果不及事先預防,所以病患應配合醫師衛教與指導,才是避免淋巴水腫最佳方式。


 


(三)乳房組織纖維化
屬於放射治療晚期副作用,實際發生率低,通常也都很輕微,研究發現纖維化和組織分泌TGF-β有關,分泌越多發生機率就越高。乳癌常用的荷爾蒙Tamoxifen被認為會誘發TGF-β的產生,可能會增加組織纖維化的機率。


 


(四)放射性肺炎
有症狀的放射性肺炎並不常見,多半發生在治療後一個月到半年,可經由X光檢查發現,可能會有乾咳、呼吸喘、發燒等症狀。發生率和接受到放射線的肺容積有關,也因此新的放射治療技術可明顯降低此副作用。


 


(五)心臟血管疾病
有些研究發現過去接受左側乳房/胸壁放射治療的病患,經過10年後會有較高的比例產生心臟血管疾病,所以治療時應設法降低對心臟的影響,幸好這問題已廣泛被注意,且現代放射治療技術已能有效降低對心臟的影響。


放射治療於乳癌治療的應用

哪些乳癌病患應接受放射治療呢?大致上可分成3類: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者、2.改良式乳房全切除(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合併有危險因子者、3.需放射治療作為緩解性治療者。

 


(一)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這類是最大族群的病患,尤其是1990年後陸續幾個重要臨床試驗證實了搭配放射治療與乳房保留手術,不但能成功保留下大多數的乳房組織,且與全乳房切除比較有相同的存活率,此一重要結論使日後放射線於乳癌治療的應用就更普遍了,目前乳房保留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已取代全乳房切除手術,成為早期乳癌病患的首選。這部分最重要的臨床試驗是NSABP-06,比較了3個不同治療方式:1.只做改良式全乳房切除、2.只做乳房保留手術、3.乳房保留手術合併術後放射治療,經20年追蹤發現三者存活率相似,但在局部復發的比較上,有接受術後放射治療的病人復發機率遠比只做乳房保留手術者低(14% vs 39%),這是放射治療在乳癌應用上的ㄧ個里程碑。在2005年發表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裡,也認為接受放射治療者局部復發機會降低了四分之三,存活率則高出5%。從這些臨床試驗的經驗,乳房保留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已成為早期乳癌的標準治療。但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即使是早期乳癌也不適合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必須選擇改良式乳房全切除乳房,例如過去曾接受過乳房或胸壁放射治療、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有懷孕者、乳房瀰漫性微鈣化(diffuse microcalcification)、腫瘤分佈範圍廣、經局部切除仍有殘餘腫瘤者,這些情形下被認為是絕對不適合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二) 改良式乳房全切除合併有危險因子
這些病患開刀切除了全部乳腺組織,若無特定危險因子病患可不必接受放射治療,反之,有危險因子者接受放射治療可增加存活率、降低局部復發率。這些所謂的危險因子包括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5公分、手術邊緣距腫瘤太近(< 0.1公分)或有殘餘腫瘤,這種情況下若無接受放射治療,仍有約40%局部復發機會。在多數研究結果顯示術後放射治療可減少約70%的局部復發,增加5-10%的存活率。


 


(三) 需放射治療作為緩解性治療者
例如局部晚期乳房腫瘤無法或不易以化療及荷爾蒙治療控制、腦部轉移、骨頭轉移疼痛控制不佳...等。這類病人都是適合以放射治療來控制腫瘤、緩解症狀、預防腫瘤造成的不適。


家事女較不易得乳癌?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每天花六小時做家事、養花種草或快步走路可減少乳癌風險百分之十三。即使每天只做兩個半小時家事、運動,也能降低百分之八乳癌風險。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以八千多名乳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活動量與飲食習慣。結果得到上述結論。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提姆‧奇教授表示,這項大型研究進一步證實保持活躍狀態有多重要。許多研究證據也發現,運動還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


 


一般會建議女性一星期至少花一百五十分鐘進行健走等中度運動,但只有三成九男性、二成九女性真正達到標準。


 


該中心資訊主任莎拉‧西歐表示,想減少乳癌風險,最好方式就是維持健康體重,並盡少喝酒。多運動、多活動,這樣不需多花錢也可達到防癌效果。


 


莎拉‧西歐說,運動不需要像奧運選手那般拚命,但研究證實,像園藝、散步、做家事等可減少癌症風險。每天生活習慣只要做點改變,像多爬幾層樓梯、多走一點路,身體就會更健康。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癌症期刊」。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乳癌個人化醫療蓬勃發展

台灣乳房醫學會俞志誠理事長:乳癌的治療大致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幾類,可說是個人化醫療發展最為蓬勃的癌症之一,依據病患檢測荷爾蒙受體ER、PR或HER2受體的表現,來選擇最適合病患的個人化治療組合。


 


近十年來改善病人治療成果的個人化醫療幫助了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患者,因為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的問市,透過精準測定HER2狀態,可決定是否給予標靶藥物治療。自標靶治療首度被核准後,已有將近一百萬位診斷為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受惠,對早期或晚期的病人皆有正面的效果,但對於接受目前治療不如預期的病患,醫界期待還有救援投手。


 


在今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發布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還有值得期待的新武器,如研究中新的單株抗體及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的複合物。


 


期待很快能讓醫師與患者有最新的個人化治療,在乳癌的治療上,有更好的武器與治療成果。


人工受孕的年輕女性會面臨更高的罹患乳癌風險

女性一生中暴露在女性荷爾蒙(estrogen)越久發生乳癌的風險越高,沒有生育或者較晚生育第一胎的女性也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在年輕時生育會不會跟乳癌有關呢?最近有一篇研究是探討接受人工受孕體外受精的女性是不是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這項研究一共分析20歲到44歲的21,025名因為無法受孕而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是跟乳癌發生的風險無關,但是年齡小於24歲就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會有比較高的機會引發乳癌的風險,比同年齡不能生育女性多增加了59%罹患乳癌的風險。目前還是不能了解為什麼24歲以前的女性接受人工受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為注射這些體外的生育藥物只會在短期內增加女性荷爾蒙而已,為什麼會與乳癌風險有關呢?這個研究計畫也不知道這些女性是使用了哪些生育藥物,不過專家們認為尋求人工受孕的女性應該都超過24歲以上比較多,這篇研究對於24歲以後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影響不大,不過接受人工受孕會短暫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對於將來關於乳癌方面的檢查應該多加注意,定期接受常規的檢查。


 


台灣癌症防治網 


翰晃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睡眠不足易罹乳癌

睡眠不足,小心癌症上身。美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缺乏睡眠的人較容易罹患侵襲性乳癌,這類乳癌惡性度較高,治療上較為棘手。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副教授雪瑞‧湯普森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不但較容易罹患惡性腫瘤,且癌症復發機率也較高。研究人員分析四百一十二位停經乳癌患者的病歷紀錄,並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睡眠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運用乳癌基因檢測發現,女性一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罹患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便大大增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八月號「乳癌研究與治療」醫學期刊。


 


湯普森表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與睡眠時間較長的人相比,女性睡眠時間太少較容易罹患侵襲性乳癌,未來乳癌較可能復發,特別是停經後女性更要留意相關風險。雖然這樣研究認為睡眠不足可能引起侵襲性乳癌,但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了解背後真正原因。


 


研究作者李黎指出,睡眠時間太短不只會造成肥胖,還可能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睡眠不足甚至可能引發癌症病變。若能增加睡眠時間,或許就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並降低、減少侵襲性乳癌發生機率,乳癌也比較不容易復發。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四大類乳癌

許多人喜歡研究血型、星座或玩塔羅牌,好像藉由這些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解釋自己的命運或行為。這幾年科技進步,乳癌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對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具有參考價值。

 

從荷爾蒙受體及HER-2免疫染色結果等,乳癌約略可分成以下四大類:

 

1.Luminal A(管腔A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未過度表現的乳癌。對荷爾蒙治療效果良好,但腫瘤對化療反應較不明顯。這類族群患者大概占半數左右,預後較好。

 

2.HER-2 type:荷爾蒙受體呈陰性,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乳癌。HER-2是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的簡稱,過度表現被認為與疾病復發、遠處轉移及較差預後有關。賀癌平(學名Tran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是第一個針對HER-2過度表現的標靶治療藥物,使用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臨床證實可改善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

 

3.三陰性乳癌:荷爾蒙受體和HER-2未過度表現的乳癌。這類患者約占15%,被認為疾病預後較差。這種類型腫瘤通常對化療藥物有較高的反應,但除了化療藥物,沒有標靶藥物或荷爾蒙療法可以使用。

 

4.Luminal B(管腔B型):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同時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介於Luminal A與較三陰性乳癌之間,對荷爾蒙治療跟標靶治療皆有反應。

 

乳癌患者剛被診斷出來時,最常問的問題是:我的癌症是第幾期?過去一直著重於腫瘤大小(T)、淋巴腺有無轉移(N)及有無遠處轉移(M)的乳癌「TNM」分期。

 


隨乳癌治療多元化,除傳統手術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癌症期別,乳癌的類型也是臨床醫師考量術後化療、荷爾蒙及標靶治療的重要依據。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癌預防暨篩檢整合中心主任 賴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