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睡眠不足易罹乳癌

睡眠不足,小心癌症上身。美國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缺乏睡眠的人較容易罹患侵襲性乳癌,這類乳癌惡性度較高,治療上較為棘手。


 


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副教授雪瑞‧湯普森為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不但較容易罹患惡性腫瘤,且癌症復發機率也較高。研究人員分析四百一十二位停經乳癌患者的病歷紀錄,並對他們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睡眠與癌症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運用乳癌基因檢測發現,女性一天睡眠時間少於六小時,罹患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便大大增加。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八月號「乳癌研究與治療」醫學期刊。


 


湯普森表示,這是首次研究發現,與睡眠時間較長的人相比,女性睡眠時間太少較容易罹患侵襲性乳癌,未來乳癌較可能復發,特別是停經後女性更要留意相關風險。雖然這樣研究認為睡眠不足可能引起侵襲性乳癌,但還需要做更多研究,才能了解背後真正原因。


 


研究作者李黎指出,睡眠時間太短不只會造成肥胖,還可能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睡眠不足甚至可能引發癌症病變。若能增加睡眠時間,或許就可以改善生活品質,並降低、減少侵襲性乳癌發生機率,乳癌也比較不容易復發。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四大類乳癌

許多人喜歡研究血型、星座或玩塔羅牌,好像藉由這些可以分析一個人的性格,解釋自己的命運或行為。這幾年科技進步,乳癌也可以分成好幾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對預後判斷及治療選擇,具有參考價值。

 

從荷爾蒙受體及HER-2免疫染色結果等,乳癌約略可分成以下四大類:

 

1.Luminal A(管腔A型),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未過度表現的乳癌。對荷爾蒙治療效果良好,但腫瘤對化療反應較不明顯。這類族群患者大概占半數左右,預後較好。

 

2.HER-2 type:荷爾蒙受體呈陰性,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乳癌。HER-2是第二型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蛋白的簡稱,過度表現被認為與疾病復發、遠處轉移及較差預後有關。賀癌平(學名Tran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是第一個針對HER-2過度表現的標靶治療藥物,使用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臨床證實可改善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

 

3.三陰性乳癌:荷爾蒙受體和HER-2未過度表現的乳癌。這類患者約占15%,被認為疾病預後較差。這種類型腫瘤通常對化療藥物有較高的反應,但除了化療藥物,沒有標靶藥物或荷爾蒙療法可以使用。

 

4.Luminal B(管腔B型):荷爾蒙受體呈陽性,同時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預後介於Luminal A與較三陰性乳癌之間,對荷爾蒙治療跟標靶治療皆有反應。

 

乳癌患者剛被診斷出來時,最常問的問題是:我的癌症是第幾期?過去一直著重於腫瘤大小(T)、淋巴腺有無轉移(N)及有無遠處轉移(M)的乳癌「TNM」分期。

 


隨乳癌治療多元化,除傳統手術及術後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除了癌症期別,乳癌的類型也是臨床醫師考量術後化療、荷爾蒙及標靶治療的重要依據。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癌預防暨篩檢整合中心主任 賴鴻文


早期乳癌病患腋下淋巴結陰性的標靶治療

乳癌目前被視為ㄧ個「疾病群」,病患之間在癌細胞表現型與預後上有著極大的差異。其中約有25%病患,她們的癌細胞表面,有著ㄧ個名為HER2(或稱HER2/neu)的蛋白質過度表現,因此導致乳癌細胞變得比較惡性,比較會繁殖,也易於侵犯或轉移至其他器官。

自西元2000年之後,有ㄧ個針對HER2蛋白質的標靶治療藥物被發明出來,它的名字叫trastuzumab(商品名herceptin,賀癌平),它是ㄧ個抗HER2蛋白質的單株抗體,注射入乳癌病患的身體內時,會選擇性地與乳癌細胞上的HER2蛋白質結合,進而引發人體內的免疫細胞來攻擊消滅乳癌細胞。在轉移性乳癌病患的治療效果上,單獨使用於第一線治療就有約30%的反應率,合併化學治療藥物更可使反應率達50~80%。




就因為在轉移性乳癌治療的優異成績。所以 合併化學治療的治療方式就被運用在早期乳癌病患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上,目的是在預防復發,進一步降低乳癌死亡率。而幾個大型的臨床試驗,包括NSABP B-31、N9831、BCIRG006、HERA、FinHer等都在2005年後陸續發表了結果,證實 合併一段時間的化學治療,比起不使用的對照組,可以降低復發率約30%~40%,進一步也降低了乳癌死亡率約達30%。 合併化學治療也就因此成為HER2陽性的早期乳癌病患手術後之標準治療。 的副作用十分輕微,主要的心臟毒性發生機會小於4%。台灣的健保局也在2010年正式給付用於腋下淋巴結陽性乳癌病患的手術後輔助性治療,使用期間如同目前大部分的臨床研究案所得到的結果,使用期間為ㄧ年。




就上述提到的針對早期乳癌病患之手術後諸多大型之臨床研究而言,這些研究收案的病患幾乎全是手術後發現腋下淋巴結為陽性的病患,或是原發乳癌腫瘤大於2公分的病患,在這些病患中,確實證實了 的好處。然而這些研究幾乎並未收集原發腫瘤小於2公分且腋下淋巴結陰性的病患,因此造成目前 是否該用於這類病患的困擾。就臨床研究的角度而言,將來很難再有ㄧ個大型的臨床研究,針對腋下淋巴結陰性的HER2陽性病患來證實 (其他發展中之抗HER2藥物)或對這類「非常早期」乳癌病患的療效,因此對醫師和病患而言,我們可能永遠沒有最正確的答案。但是目前許多乳癌專家仍然贊同使用在這類病患的觀念,原因在於根據過去病患的統計,小於1公分或小於2公分的病患,若HER2為陰性,乳癌不再復發的機會如同大家所覺得的是非常好的,高達90~95%以上;但是若病患是HER2陽性,儘管腋下淋巴結陰性,腫瘤小於1~2公分,乳癌不再復發的機會就下降至約70~90%。站在「人命關天」的立場上,以最為廣泛採用的美國NCCN乳癌治療準則而言,它的建議就變成在腋下淋巴結陰性的情況下,只要HER2陽性病患腫瘤大於1公分,就建議病患接受 加化學治療做為手術後輔助性治療。甚至腫瘤0.6公分到1公分的病患也應該和醫師好好考慮是否該接受如此的治療。



但是在台灣,受限於健保給付的規定,若病患非腋下淋巴結陽性的病患,病患使用必須自費,一年須花費80~100萬元。這就如同病患花錢為自己買較好的私人保險一般。原則上,因為 的副作用確實十分輕微,心臟毒性發生機率很低,且大都為可恢復的,因此其實我們也希望將來在健保給付下也能用於腋下淋巴結陰性的病患身上,嘉惠更多的乳癌病友。




【撰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主治醫師趙大中】


標靶治療無效時該怎麼辦?

在所有乳癌病患中,有20~30%的病患乳癌細胞膜上有所謂的HER2接受體,這個報告可以由病患的病理報告上知道,醫師也將其視為乳癌治療中,是否要用標靶治療藥物賀癌平(Trastuzumab,Herceptin)的最重要參考依據。對早期乳癌的病患而言,指手術可切除或已切除的未轉移乳癌病患,只要原發性腫瘤大於1公分或腋下淋巴結有癌細胞侵犯,目前一般的治療建議是應該使用賀癌平一年,而且必須合併化學治療。對晚期乳癌的病患(指已遠處器官轉移)而言,則是考慮應先使用賀癌平合併其他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如此的建議基礎在於賀癌平可以加強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療效,而效果只在HER2接受體陽性的病患才見的到。一般而言,在HER2陽性的早期乳癌病患,賀癌平合併化學治療約可降低30~50%的疾病復發率,但仍有早期乳癌病患在使用賀癌平之後復發及轉移,這就像高血壓的病患一樣,一種降血壓藥並沒辦法解決所有病患的高血壓,而這也成為近10年來在標靶治療賀癌平發展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上述這個問題,目前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與進展。先從目前台灣醫師及病患已經在醫療資源上可以得到的談起,針對HER2陽性的轉移性乳癌病患而言,若是在早期乳癌治療時已使用過賀癌平,或是在轉移時地第一線已使用過賀癌平,比較好的建議是再使用賀癌平,但將合併使用的化學治療藥物做一個更換,如用過小紅莓類藥物(doxorubicin,epirubicin)的病患,換成紫杉醇類藥物(docetaxel,paclitaxel);上述兩者都用過的病患則換成截瘤達(capecitabine,Xeloda),或溫諾平(vinorelbine,Navelbine)等;考慮使用荷爾蒙藥物的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病患也可依類似的方式,如用過泰莫西芬(tamoxifen)的病患換成芳香環?抑制劑(如復乳納、安美達、諾曼癌素等)。同前述所言,賀癌平可以加強化學治療或賀爾蒙治療的療效,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但醫師及病患雖然拿的到,健保限於資源分配的問題,並不給付賀癌平的在這方面的使用,病患必須自費,負擔不小,因此往往只能轉換為化學治療或荷爾蒙治療的單獨使用。第二個方法是使用另一個已上市的抗HER2藥物泰嘉錠(lapatinib,Tykerb),這個藥物可以合併病患未曾使用過的化學治療藥物(如截瘤達或溫諾平等),或荷爾蒙治療藥物(如復乳納等),也可單獨使用或甚至合併賀癌平,但目前健保也不給付泰嘉錠的使用,病患同樣面對自費問題。第三個方法可能是使用mTOR抑制劑,這類藥物過去是使用於器官移植後抗排斥所使用的藥物,目前初步的報告是用過賀癌平的病患,繼續使用賀癌平合併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加mTOR抑制劑(指everolimus),仍有相當不錯的療效,值得期待。




第二個針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些新藥已經研發出來了,包括trastuzumab-DM1(簡稱T-DM1),這個藥物是在trastuzumab這個單株抗體上接上一個化療藥物DM1,在轉移性乳癌病患的臨床試驗上,效果可能比賀癌平再次使用要好。另一個藥物則是pertuzumab,這也是另一個抗HER2的單株抗體,這個藥物必須合併賀癌平一起作用,效果才會好。另外,另一個口服的抗HER2藥物neratinib,目前也尚在研發中,單獨使用的效果不錯,併用其他化療藥物則必須更留意副作用的處理。但目前這些藥物都尚未問市,所以只能期待進一步的進展。


 



【撰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主治醫師趙大中】


lapatinib

一種乳癌新藥lapatinib(Tykerb,由GlaxoSmithKline藥廠製造)當與capecitabine(Xeloda,羅氏藥廠製造)併用於接受過trastuzumab(Herceptin賀癌平,Genentech/Roche藥廠製造)治療失敗的HER2受體陽性之乳癌婦女,使用lapatinib者可以延長病患病情惡化時間達2倍。



這項試驗結果發表於2006年12月28日的最佳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該試驗收取了324位,屬於賀癌平治療失敗的HER2受體陽性之乳癌病患,,初步的研究結果已經發表於2006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中,由於試驗結果非常具正面性,獨立數據監視委員會提早結束該廠商贊助試驗。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07年3月核准末期乳癌新藥Tykerb上市,為罹患惡性末期乳癌、其他治療無法抑制的婦女提供一種新選擇。



對於罹患過度表現HER2之晚期或轉移乳癌病人,賀癌平已經是標準治療,目前建議是賀癌平配合化療。然而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過度表現也與乳癌病人之治療預後不良有關聯,也和賀癌平治療失效極有關係。所以在過度表現HER2受體陽性的細胞,同時抑制EGFR與HER2,是有加成效果。Lapatinib是一種口服的酪胺酸激脢抑制劑,就是一種可以同時作用於EGFR與HER2。有17.5%的病人服用lapatinib會發生第三級的腹瀉。其他第三級副作用包括皮疹、倦怠
、噁心、厭食、嘔吐,但發生率都小於10%。


乳癌致病因子 - 環境荷爾蒙

環境荷爾蒙,乳癌致病因子之一



為什麼這類型的東西與狀況越來越多,而不是逐漸減少!?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所有乳癌病人都要注意骨質

骨質疏鬆對國人的健康威脅不容小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檢測發現,50歲以上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骨質減少、骨質疏鬆的問題。 從大腿骨骨折發生率來看,台灣居世界第九,更是亞洲骨折風險度最高的國家。

 

統計對1萬7000多名、50歲以上民眾檢測發現,僅有24%骨質正常,超過七成有骨質減少、骨質疏鬆的問題。同時以大腿骨骨折發生率來看,台灣居世界第九、更是亞洲骨折風險度最高的區域。

 

45%骨質減少、31%骨質疏鬆

 

骨鬆學會於2008年至2011年派出骨質密度檢測巡迴車,在全省北、中、南、東,及金門地區,對50歲以上的骨鬆高風險群民眾,檢測骨質密度,共有1萬7035名民眾受檢,發現僅有24%骨質正常,並有45%骨質減少、31%骨質疏鬆,同時男女骨鬆比率差不多,顯示不僅是婦女,中老年男性也要小心骨鬆問題。

 

骨鬆症學會監事黃兆山說,大腿骨骨折是骨質疏鬆的重要指標之一,本周末舉行的亞太地區骨折風險評估學術研討會,也以大腿骨骨折的發生率排名,畫出「骨折地圖」。

 

發現台灣人的骨折風險在世界約排第九位,更是亞洲骨折風險度最高的區域,高過香港、日本、澳洲、韓國、大陸等地。黃兆山說,雖然可能是跟台灣健保的就醫資料詳實登錄有關,但仍是一項警訊。

 

為了找出高風險的骨折民眾,及早預防,學會已發展出屬於國人的骨鬆骨折風險評估工具 (FRAX),經回答體重、身高、年齡、骨密度等12個簡單問題後,即可計算出個人未來10 年內,全身或髖骨骨鬆性骨折的機率。

 


當全身骨鬆性骨折機率超過10%、或髖骨骨鬆性骨折1.5%就要注意,當分別超過20%或3%時則應積極治療。





前哨淋巴結切片術的現況

傳統腋下淋巴結清除手術是乳癌手術中非常重要的步驟,如此不但可達到較好的乳癌局部控制,並且可以精準判定期別與評估病人預後及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依據。但大範圍腋下淋巴結清除術後容易造成手臂水腫、痲痺及上臂運動不便等副作用。對乳癌病患造成生活上相當困擾,而且副作用一旦產生並無有效的改善方式。

 


隨著乳房攝影篩檢廣泛運用,早期乳癌病患比例也隨之增加,而約80%的早期乳癌(腫瘤在二公分以內)病患在術後未發現腋下淋巴有癌細胞轉移。所以腋下淋巴手術對於淋巴沒轉移的乳癌婦女,尤其是早期的乳癌婦女而言,不但沒好處反而帶來手術造成的合併症。因此腋下淋巴手術如何做及範圍做多廣一直是乳房外科醫師非常困擾的問題。


 


乳癌前哨淋巴結是指乳癌轉移細胞轉移進入腋下淋巴結的第一個淋巴結,1991年Dr.Krag 及Dr. Giuliano 發展出以摘取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SLNB)後再決定是否續作腋下淋巴清除手術,不僅可以得知腋下淋巴結是否有癌細胞轉移,也可以減少不必要腋下淋巴清除手術,降低副作用產生,提昇乳癌婦女生活品質。


 


到底有那些乳癌病患適合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SLNB)? 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結果,目前SLNB 已成為臨床上手術前對觸摸不到腋下淋巴結且腫瘤小於3 公分的乳癌患者。對於SLNB 結果為陰性者,腋下淋巴應該沒轉移病灶,可以不需要再進一步做腋下淋巴手術,但對於SLNB 結果為陽性者,表示腋下淋巴已有轉移,則應該進一步做腋下淋巴腺擴清手術。


 


目前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所實行的方法及前哨淋巴腺的病理檢查方式仍有諸多爭論,包括使用的方法(染劑dye ;放射線同位素;同時使用)、劑量、放射線同位素顆粒大小、注射時機、注射部位、及前哨淋巴的病理檢查。而最近的文獻報告指出同時使用染劑與放射線同位素有較高的發現率,但其準確率與偽陰性值與單獨使用染劑或單獨使用放射線同位素相差無幾。所以對於一位有經驗的乳房外科醫師而言,只要用自己所熟悉的方法即可。目前公認前哨淋巴腺切片的發現率達90%以上而偽陰性值應在5%以內,如此才可將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當成常規手術步驟。


 


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已經是早期乳癌病患標準的手術,理論上應該安排兩階段方式。第一階段進行乳癌病灶切除及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等候病理化驗報告。若前哨淋巴腺無轉移病灶,就無需進一步腋下淋巴清除手術。但前哨淋巴腺有轉移病灶,則必須進行第二階段腋下淋巴清除手術。實際臨床上,國人對於兩階段手術有質疑,因為要接受兩次麻醉及進出手術室。而且健保制度對於短期內重覆住院加強審核,使得臨床醫師也面臨壓力。


 


總之,前哨淋巴腺切片檢查是安全而且經過臨床驗證,對於早期乳癌病患不但對治療成效沒有影響,同時也降低腋下淋巴清除手術的風險。乳癌病患手術前與乳房外科醫師詳細討論,一定可以獲得最佳手術。


乳癌前哨淋巴切片

傳統的手術治療為避免癌細胞轉移,會一併切除腋下淋巴結,但可能造成手臂水腫、疼痛等副作用,現在透過前哨淋巴切片檢查,檢驗陰性,就可保留腋下淋巴結,國內檢驗準確率已達95%以上。




研究自1999年至2005年2月,對全台16家醫學中心、3000名乳癌病患進行追蹤,結果發現,檢驗為陰性機率平均在5%以下,較2年前的7%,大幅下降,換句話說,準確度可達95%,已與國際水準同步。



乳癌病患中,約有1/3都是屬於腫瘤在3公分以下、淋巴結觸診無硬塊的早期乳癌,其中有80%的比率,癌細胞並不會轉移至淋巴結,但傳統手術治療為求安全起見,通常會一併切除腋下所有的淋巴結,可能造成手臂水腫、疼痛,甚至肢體障礙的嚴重副作用。




透過前哨淋巴結摘除術,劉自嘉解釋,利用取出乳癌轉移路線過程中、最易感染的第一顆淋巴結,並進行切片檢驗,就可以判斷癌細胞是否已經開始移轉,如果檢出癌細胞,才須切除全部的腋下淋巴結。




根據國外的研究,進行前哨淋巴結摘除術的病人,平均追蹤3年後,復發機率僅有0.1%,對早期乳癌的病人而言,無疑是福音,可降低可能合併的副作用。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三高族快吃蔬果

台灣美食享譽全球,但在滿足口欲之際,飲食西化帶來的高油、高鹽、高熱量等烹煮方式,卻導致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患者越來越多,腹部脂肪堆積嚴重影響健康。專家提醒,民眾應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

 

國民健康局統計,國內每五人就有一人有代謝症候群問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都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教授劉珍芳表示,造成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的主因為飲食及生活習慣不良,例如熬夜、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等,其中又以飲食問題影響最大。

 

近年來飲食餐點西化、精緻化,通常意味著高油、高鹽、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如果貪吃美食毫不忌口,就可能導致脂肪堆積以及胰島素亢進,提高糖尿病及高血糖的風險。

 

劉珍芳認為,想要遠離三高應從飲食著手。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飲食均衡的好習慣,減少攝取過多的油脂、鹽分,並多吃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蔬果,透過纖維質來促進脂肪代謝、迅速排出體外。

 

至於哪些食材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劉珍芳舉例,竹筍、牛蒡、深綠色蔬菜,以及夏天常吃的蒟蒻、寒天、愛玉都是不錯的選擇。另外奇異果、鳳梨、柑橘、柳丁、文旦、柚子也都屬於高纖維水果。

 

不過三高患者在飲食控制上常陷入兩難,例如需透過飲食控制來維持血糖、血壓及血脂,但又需要攝取足夠的營養成分來維持健康。劉珍芳認為,挑選蔬果時應更謹慎,多攝取高營養密度蔬果,有助於控制血壓、血糖。

 

2005年美國飲食學會期刊公布營養密度計算公式,其中黃金奇異果和綠奇異果分別位居營養密度最高的一、二名,其次為木瓜、哈密瓜、草莓、檸檬、柳橙等。此外,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研究發現,高血脂患者持續八周每天食用兩顆奇異果,受試者血液中維生素C以及鈣、鎂明顯增加,三酸甘油脂降低9%至10%,血液中低密度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也降低了6%。

 

「多吃高營養密度蔬果幫助遠離三高疾病!」劉珍芳強調,新鮮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只要吃對食物,就能吃出健康。





乳房保留手術 - 腫瘤整型手術

許多罹患乳癌的女性以為乳房全部切除就可以避免復發,其實是錯誤的觀念,除非腫瘤的位置不得不做乳房全切除,否則局部切除仍是乳癌治療主流。有研究顯示,搭配放射線治療,乳癌局部與全部切除的預後效果一樣好,只是以往術式仍有傷口凹陷問題。

乳癌手術治療

乳癌治療是包括腫瘤內科、乳房外科、整形外科、放射腫瘤科、放射線科及病理科專科醫師共同診斷及治療,而治療的成效完全靠團隊的溝通、協調而成就的。依腫瘤大小、位置、腫瘤細胞特性、淋巴結侵犯之有無、及影像學之特殊檢查結果,並考慮年紀、 健康情形而安排專業醫師予以診治,病患可以與醫師充份的討論。


乳癌手術治療:是乳癌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手術的方式非常多,醫師會與患者討論各種手術的利弊,選擇最適合之手術,常見的方法如下:



(1)改良式乳房根除術(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是將乳房及腋下淋巴結切除,保留胸大肌,適用於局部腫瘤且無遠端器官轉移者。目前是治療乳癌最常施行之手術。



(2)乳房保留手術(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是將腫瘤以及周圍部分乳房組織及腋下淋巴結切除,小於三公分的腫瘤,可考慮施行此手術,一般仍需配合放射線治療。



(3)單純性全乳房切除手術:適用於乳房腺管原位癌之患者,手術不包括含腋下淋巴結廓清術。



(4)腋下哨兵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Node Biopsy): 所謂的哨兵淋巴結指的是“癌病灶一旦淋巴結轉移,最先受侵犯的淋巴結”。只要拿出第一顆淋巴結去化驗看看有無感染到,就可以決定要不要做腋下淋巴廓清術。若哨兵淋巴結沒有癌轉移,就可以不要做腋下淋巴廓清術。讓我們在乳癌手術治療上,能在不影響治療成果的前題下,儘可能地降低病人所受的傷害。



(5) 發展中的乳房外科技術: 目前亦有多種治療乳癌的新外科手術技巧在發展中,例如乳房腫瘤燒灼術,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等。乳房內視鏡手術早期運用於乳房整形,目前也運用於乳房病灶的切除,手術留下的疤痕很小不明顯,通常在腋窩下,非常隱蔽,乳房皮膚不須切開而留下疤痕。在日本,乳癌微創內視鏡手術已成為乳癌開刀治療主流。在乳癌的治療,乳房內視鏡微創手術和傳統手術相比,的確在美觀方面有較好的成果。但在癌症治療成效方面,有待進一步長期的驗證。



目前在不影響乳癌治療效果的前題下,乳房外科醫師盡量保留病人乳房,避免切除不必要切除之乳房組織以及腋下淋巴腺,盡量保持患者乳房外觀,避免手術併發症,減少患者術後心理衝擊以及維護患者術後生活品質。


什麼是「良性乳房腫瘤」?

一. 前言
良性乳房病變常見於成年婦女且易為人所忽略或誤解,導致病人及家屬惶恐萬分,到底什麼是良性乳房腫瘤?良性乳房病變的範圍包括週期性乳房結節如纖維囊腫、纖維腺瘤、乳管異位性增生或阻塞所導致的各式乳房發炎等,其中有生理性的變化也有有病理性的變化。


 


二. 良性乳房病變的臨床症狀
良性乳房病變的臨床症狀有下列六種:(1)生理性腫脹(2)良性結節(3)乳房痛(4)乳房腫塊如囊腫、纖維腺瘤等(5)非哺乳期的的乳汁異常分泌(6)乳房感染,如急、慢性乳房炎等。病人自覺的症狀不外乎是可觸摸到的結節、腫塊伴隨疼痛,或無法觸摸得到的病變如乳房疼痛、乳汁異常分泌以及乳頭的分泌物過多等。


 


三. 良性乳房病變的病理分類
良性乳房病變可分成(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乳腺管的異常增生、鈣化和纖維腺瘤等,約佔良性乳房病變的70﹪,且無發生乳癌的問題。(2)增生性乳房病變,如硬化性腺體增生、腺管上皮細胞增生及腺管內乳突瘤等。(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葉狀增生和非典型管狀增生。


 


四. 良性乳房腫瘤併發乳癌的機率有多高?
早在1978年培基等,以及1985年杜邦等即指出非增生性乳房病變並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的機率。而在一些增生性乳房病變,如硬化性腺體增生及乳腺管內乳突瘤的病人將來得到乳癌的機率也不會增加。至於增生性乳房病變內,如有中等程度及大量細胞增生的病例,則較一般病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而非典型乳葉及乳腺管增生的病例則有高於一般人4倍得侵襲性乳癌的機率;非典型乳管增生若有管內細胞侵犯病例則有7倍於一般人得侵襲性乳癌的機率;至於原位葉狀癌和原位腺管癌病人則有10倍得侵襲性乳癌的機率。



對於乳房攝影檢查常常提到的鈣化現象是否會增加乳癌的機率?一般而言乳房組織如乳腺管、乳葉及乳房間質的鈣化在乳房是一很常見的現象,在病理組織切片上可能在肉眼或顯微鏡下觀察到此種現象,也可能在乳房組織內的血管或乳腺管葉見到。而顯微鏡下所見到的瀰漫性鈣化現象常見於硬化性的腺管增生內。一般病人若無合併其它危險因子,乳房內的鈣化現象通常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的機率。


 


五. 良性乳房病變的處理原則
一般而言,對於良性乳房病變的治療方式和結果雖然呈現多樣化,但原則上對於有明顯腫塊的病例在細針抽取時若呈現非囊狀病灶時,必須進一步安排切片檢查以排除乳癌的可能,但對於一些無法觸摸到而在乳房攝影檢查下呈現異常時如有星狀病變且合微小鈣化現象時必須更進一步安排手術治療。



大多數良性乳房病變的病患會到醫院或診所求診,往往是因出現乳房腫脹、結節或乳房痛的臨床症狀所致,對於此類病人若經醫師臨床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為正常時,則必須給予病人心理支持和建設以去除病人內心的恐癌現象。至於乳房痛會發生乳癌的機率有多少?據赫基斯等在1976年的報告指出,232例患乳房疼痛的病人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得乳癌的人數僅有一例,對於此類病人處理的第一步是完全了解病人的病史且安排病人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倘若臨床上病人無明顯可觸摸到的腫塊或檢查結果為瀰漫性無痛結節病變,可不必進一步處置,只要教育病人定期回診及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或超音波追蹤檢查即可。對於有乳房痛的病人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如何去除病人的恐癌心理,假使醫師能以專業的角度給予病人詳細的身體檢查、說明和友善的建議,85﹪以上乳痛的病人都可以成功的化解因乳痛所帶來的恐癌情緒問題。


 


六. 良性乳房腫瘤病人切除後是否須定期追蹤?
良性乳房病變病人在乳房切片手術後會併發侵襲性乳癌的危險度在非增生性乳房病變、硬化性乳腺增生以及腺管內乳突瘤的病人幾乎都不會比一般人有較高得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因此病人只要依照一般乳房自我檢查原則及半年或一年後接受臨床和乳房攝影的例行追蹤檢查即可。但對於一些具有高風險會發展成侵襲性乳癌的乳房病變,如非典型乳葉或乳管增生或乳管細胞大量增生的病例,則應教育病人繼續定期作的乳房自我檢查及一年後重複乳房攝影和臨床身體檢查;至於病人若有非典型乳葉增生且有一等親的乳癌家族史病患,由於發生侵襲性乳癌的機率是無家族史病人的2倍,亦即病人在二十年內得到侵襲性乳癌的絕對危險機率約為15-20﹪,因此這一類病人除應定期乳房自我檢查外,終其一生應每半年至醫師的診療室接受詳細的理學檢查,且每一年皆應安排乳房攝影檢查,以免發生侵襲性乳癌病變而不自知,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和治癒的機會!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腫瘤科 邱宗傑 醫師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大豆異黃酮是治癌還是致癌?

大豆異黃酮是治癌還是致癌?


 


此處討論的是食物


 


由於大豆異黃酮雖然有很好的抗氧化力,但因其結構與雌激素類似,被認為可與雌激素的接受器結合,有類似泰莫西芬的功能(為乳癌病人常使用於避免乳癌復發的藥物),然而過量攝取大豆異黃酮會不會反而有促癌的效果?目前的研究尚無法確定,因此對於大豆異黃酮與癌症的相關性,究竟是抑制還是促進,兩方面的說法都有,也都陸續有研究文獻發表。此外罹患乳癌的患者,又屬於雌激素接受器陽性或黃體素受器陽性者,對於到底能不能吃黃豆或黃豆製品,心中也十分疑惑與擔憂。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協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估計,美國婦女終其一生得到乳癌的機率高達12.2%,而乳癌也是國人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2009年美國醫學協會雜誌(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有一篇研究,是以5000多名中國女性為實驗對象,追蹤期5年,探討「黃豆攝取對於乳癌病人存活率的影響」,將大豆蛋白或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較多者與較少者比較,其結果顯示:治療後的乳癌病人,多吃黃豆食品者(大約每天吃到11公克的大豆蛋白),可以顯著降低乳癌死亡率與復發的危險性。另外有一篇於2010年發表在加拿大醫學協會雜誌(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CMAJ)的文獻,探討「輔以荷爾蒙治療之乳癌病人,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對復發率與死亡率的關係」,同樣是以中國大陸婦女為研究對象,依大豆異黃酮攝取多寡分組,追蹤500多名病人長達5年,結果也發現:停經後之雌激素受體或黃體素受體陽性的乳癌病人,大豆異黃酮攝取最多的組別,有較低的乳癌復發率與死亡率。


 


2011年又有一篇發表於乳癌研究治療(Breast cancer research treatment)的文獻,研究大豆異黃酮的攝取量和乳腺癌的發生率或復發的風險之間的關聯,本篇研究收集了乳腺癌復發4篇及乳腺癌的發生率14篇,總共18篇學術研究,分析其相對危險度以及不同大豆異黃酮攝取量的影響,結果發現:大豆異黃酮的攝取與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說攝取較多者風險較低。然而,大豆的保護作用,只是在亞洲人的研究中觀察到,但西方族群則沒有,此外攝入大豆異黃酮與乳腺癌復發的風險也同樣呈負相關。綜合以上多篇近期的大型研究結果,是鼓勵多攝取黃豆及其製品的。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磁振造影檢查在乳癌診斷的角色

 


傳統診斷乳癌的方法為放射線乳房攝影(mammography)及乳房超音波(breast ultrasound)。放射線乳房攝影檢查方法,包括兩個角度的攝影,頭腳相及斜位相。若有特別需要時,例如放大,也可以加做多種不同方法的照相。此外,放射線乳房攝影使用特定的放射線球管,放射能量較低,因此致癌的風險率極低。但也因為放射能量較低,在檢查時需要利用塑膠板壓迫乳房,固定位置並使正常乳腺能平均分佈,及減少曝光時間。但是,壓迫會使病人感到疼痛,因此月經來的前一週及有隆乳患者比較不適合做此檢查。


 


放射線乳房攝影檢查中,鈣化是一個重要的診斷依據。鈣化出現常表示一些良性變化,如血管壁鈣化或脂肪壞死;但細微的鈣化常代表有惡性腫瘤的可能。就國人而言,年輕女性或乳房組織比較小而緻密的女性,放射線乳房攝影檢查較不適用,而比較適合年紀約大於50歲的女性。此外,診斷鈣化良性及惡性的成因常有重疊,因此若有懷疑時,必須做切片檢查。乳房超音波對35歲以下的女性是第一線檢查工具。然而超音波靈敏度低,小於0.5公分的腫瘤不容易檢測出,且對於微小鈣化的零期乳癌診斷率低。此外,醫生的經驗對於超音波診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除非醫生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否則不容易判斷良性或惡性腫瘤。但乳房超音波診斷費用較便宜、操作方便及無放射線是最大優點。


 


近20年來,隨著磁振造影的發明及技術的發展,歐美國家在許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應用此儀器在全身各種器官之檢查。如今,此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且在臨床上及學術研究上皆有優異的成果,因此也發展了專門針對乳房的檢查方法,稱為乳房磁振造影( breast MRI)。乳房磁振造影因為有特別設計的檢查線圈,可以作1-2公釐厚度的乳房檢查,並創造3D影像,使病灶定位更加精確。此外,檢查方法及機器的進步,使得檢查時間縮短,加上顯影劑的使用,讓診斷準確性更高。


 


乳房磁振造影檢查時,受檢者俯趴於檢查台上,使乳房自然垂下置於檢查檯特定的罩杯型線圈內,乳房不需要被壓迫,所以不會疼痛。若有需要,適當地把乳房固定於線圈內可以減少振動及呼吸所造成的假影。此外,為了確定乳房相關位置,可以利用乳頭來做定位。將乳頭貼上維他命A或E藥片顆粒,可以方便影像判讀,全程檢查約40-50分鐘。


 


乳房磁振造影機器內有超導體,會散發出強大的磁性,因此衣服及身上不可以有金屬物質存在。此外,若有裝心律調整器、金屬假牙或金屬支架等,也不適合做乳房磁振造影。乳房磁振造影檢查最佳時間為月經後7-10天內進行。因為需注射顯影劑,正常會經由腎臟代謝,最後由尿液排出;因此患者在作乳房磁振造影之前,也必須檢查腎功能是否正常。如一切準備就緒,先在手背上施打留置針,方便顯影劑的注入。


 


乳房整型或隆乳,不論是小針美容、矽膠或水袋填充等,在隆乳之後,都會造成放射線乳房攝影及乳房超音波的困擾。但乳房磁振造影配合顯影劑,若水袋或矽膠有滲出或袋子破裂,則可以輕易被檢查出,甚至可以看到破裂的線條。


 


在乳房病變方面,乳房磁振造影可以依據形態學及顯影劑之動態效應提供許多診斷資料之參數。首先在形態學方面,惡性腫瘤外型通常會表現出邊緣不規則或有針刺狀;良性腫瘤邊緣大多數都為平滑或是葉狀。在顯影劑之動態效應方面,惡性腫瘤會有明顯的顯影加強現象;良性腫瘤之顯影加強則不明顯或是比較弱。因為乳房磁振造影敏感性非常高,因此檢查方法、醫師經驗及檢查機器不同都可能會造成結果有很大差異性。經驗豐富的醫生會適時地精確選用檢查程式,並做出充份的分析。


 


對於乳房原位癌方面,乳房超音波不容易找出這種病灶;放射線乳房攝影可以用微鈣化點的呈現方式,推測病灶區域。但有一些原位癌沒有鈣化,利用乳房磁振造影配合顯影劑,當病灶有增強作用時,則可清楚的把病灶找出。此外,在最近研究裡更發現,乳房磁振造影檢查對於高風險女性,特別是有遺傳風險的,可以有很好的預測。


 


乳房磁振造影在乳癌分期上也有顯著的幫忙。對於已知有乳癌的病人,可判定病灶為局部或是分佈在多個乳房部位,並可以作為乳房保留手術的參考。偵測病灶的大小、範圍也比其它影像檢查更為精確。


 


總括來說,有以下情況的女性,都可以做乳房磁振造影:(1)隆乳過的女性但懷疑有病灶。(2)確定乳房有病灶但希望做保留手術者。(3)已經有乳癌而要作分期。(4)偵側是否有原位癌,特別是直系親屬有乳癌病史(祖母、母親、女兒或姐妹)。(5)乳癌術前化療成效評估。 (6)乳癌手術後評估是否病灶已完全被清除。(7)一側乳房已經知道有惡性腫瘤,想要確定另一側乳房有無病灶。


 


乳房磁振造影靈敏度很高,但也容易造成過高的假陽性;此外檢查費用較高。因此如要用在篩檢上,還是建議以高危險群為主。如果合併其它乳房影像診斷方法,可給予病患更正確的診斷結果。


 


癌症新探47期  台北榮民總醫院 兒童放射科 刁翠美主任


乳房全切後的飲食有沒有限制?

手術後的病患在營養方面的基本需求跟一般人其實沒有太大的不同。均衡的飲食、避免高鹽、高油或太刺激的食物。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因為術後傷口需要癒合的關係,可多補充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品,至於人蔘、雞精這類的營養品,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禁忌,目前也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萃取過的人蔘或雞精對人體比較有幫助。

乳暈上若長小膿包是否可能為乳癌或皮膚病變的前兆

乳暈算是在乳房上比較特化的皮膚構造,所以一般皮膚上會發生的問題,乳暈部位也會發生,包括濕疹、皮脂腺阻塞造成的毛囊炎、痤瘡(青春痘)都有可能發生。但有一個特別的情況,醫學上稱之為柏哲德氏症,意指有少數病患有乳癌而在乳暈皮膚上表現出濕疹的狀況。因此我們仍然建議您找皮膚科醫師檢查,特別是若乳房也發現硬塊的情況下,就千萬不可大意。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年輕女性的乳癌

本文出自癌症新探58期

新光醫院乳房外科 鄭翠芬醫師 |



隨著醫學界經常地國際交流與探討,東方與西方女性得乳癌的年齡,似乎呈現不一樣的年齡層。在歐美國家較多的乳癌發生在停經後,約莫50歲以上居多,發生在40或35歲以下的相當少。反觀東方國家,如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則發現更年輕前罹患乳癌的婦女佔了快一半,而每年還有約400名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輕、未婚女性罹患乳癌。自1995年以來,國內統計顯示每年有6-9%的乳癌病患年齡是35歲以下的。在這個年齡層得到乳癌,很多是未婚的女性,而且絕大部分是職場中的女性,因此,這種年輕化的乳癌議題,是值得重視與照顧的。


 


“年輕型乳癌”該怎麼定義?幾歲才稱得上是年輕型?在歐美,有些人定義在40歲以下得病就屬年輕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而35歲以下則是稱為“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韓國的乳癌學會,把35歲以下就義為年輕型乳癌。在國內,大致上也是一樣以35歲以下認為是年輕型。但我個人較贊成以更年期前與更年期後作為區分點;根據更年期醫學會的統計,國內婦女平均更年期發生在48歲左右,當然有人在46歲就停經,有人則到55歲才停經。換言之,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婦女應視為年輕型的乳癌。


 


那麼,年齡對乳癌的表現與治療有實際上的影響嗎?


 


根據ㄧ些研究(大部分是歐美的研究)顯示,年輕型乳癌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年齡較輕的乳癌,具有較大的比例是比較不好的腫瘤細胞類型。2.腫瘤細胞較具有增生的能力,較為活躍。3.半數以上的年輕型乳癌其腫瘤較多為荷爾蒙接受體陰性(Estrogen Recepter ER;Progesteron Receptor PR),這也代表其預後較不佳。


 


因此,醫師通常對於年輕型乳癌的婦女,除了手術以外,仍會進行較為積極的後續輔助性化療或電療,至於抗荷爾蒙的治療,則會選用較不一樣的方式,改為針劑作1-3年之更有效抑制法。


 


在病人方面,晚婚乃是全球的趨勢,因為職業婦女比例多了,女性投注於工作與社會的比重增加了,在國內不少女性遲至35歲仍未婚,或已婚仍未生育孩子。一旦在這個時候不幸得到乳癌,她們所面對的困難與壓力比更年期後才得到乳癌,相對更多、更複雜。


 


不少職業婦女,在治療期間(不論是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都得中斷她們的職場工作,ㄧ方面是因治療帶來的身體不適,體力不支,,ㄧ方面是資方是否可以允許她請那麼多假?而在更年期後的婦女,大部分是退休或快屆退休,比較可以不受限於工作的壓力,甚至有人就提早退休養病。


 


除此,年輕的女性朋友在罹患乳癌後,大部分會想在同事間保密,尤以未婚的女性居多,因此,她們承受的不只是生病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負擔。有些人為了保密,在化療中又有掉髮的狀況下,為了保密而辭掉工作。


 


這一切,都是年輕型乳癌朋友們常得面對的,產生焦慮與造成徬徨的主要原因。


 


另外,因為種種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尤以提前到來之更年期所產生的副作用如熱潮紅、失眠、焦慮會比自然停經者來得更明顯與難以適應。至於35歲以下,或未婚的年輕型乳癌,也會擔心自己的生育能力會因治療而下降,近一步影響到她在異性交往上的障礙與動力。


 


國外學者對於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比較重視,曾有不少關於乳癌病人生活品質的大型研究,統計出年輕型乳癌病人認為不孕、性生活受影響、提早停經的不適、人際關係或與伴侶關係的變化是遠遠超出手術、化療或放療帶給她們的不舒服或不愉快。


 


筆者也曾在國內針對165位乳癌病友,以問卷方式作調查,其中87%是未婚,10%已婚,3%有固定並論及婚嫁的男友,而值得探討的是,這些未婚且未有男友的,經過多年,仍然沒有一人結婚或有結交到男友。她們的問題在於,不敢去交男友,因為不知要在何時告訴他實情,是一開始交往呢?還是有了親密關係再說?其中有一二位嘗試過交往,但都因為怕講出來對方不會接受,而很早就自我放棄,令人遺憾的是3%的有固定男友者,有2人分手了,大都是因男方家長反對而放棄。


 


在這些問卷中,另外發現手術中接受立即乳房重建的病友比例較高,接受保留手術的約15%。認為因為重建手術帶給自己生活上方便,自信的外表者是100%。由此可見,對於年輕型乳癌病人,應該鼓勵重建或作乳房保留手術。筆者經常告訴她們,重建是為了妳自己,除了能保持身心平衡,更重要的是儘可能讓自己的外觀和生病前沒有太大不同,才能讓自己有信心及更能在職場中抬頭挺胸,繼續揮灑。


 


綜觀以上,年輕型乳癌病友,除了要積極的配合治療,身為她們的醫師,更要鼓勵她們不要放棄追求幸福,而隨著醫學的進步,更多正面的知識也必須仰賴媒體及資訊等多方宣導,讓大眾瞭解乳癌也能治好,也能生兒育女,就如以往大眾對同性戀的誤解、排擠,近年來也漸漸改變,並接受,同樣的世紀之病「愛滋病」,不也在近年來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嗎?那麼,也請給這些勇敢的,努力戰勝病魔的女生更多的愛。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在美國預防性的乳房切除率增加

美國是一個婦女乳癌發生率非常高的國家,每9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會得到乳癌,由於高發生率,常引起美國婦女之惶恐。最近發現到有一些零期乳癌病患中將對側的乳房也切除的比率增加。這是美國明尼蘇達州的Tuttle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從1998年到2005年一共51,000名婦女被診斷為單側零期乳癌,結果發現有4.1%做過預防性的乳房切除,有13.5%也會將對側的乳房切除,而且是在被診斷的6個月內。預防性的乳房切除從1998年的2.1%到2005年增加到5.2%,如果將保護性的乳房切除除外,從1998年的6.4%增加到18.4%。我們的想法是女性如果是BRCA1或BRCA2突變會增加發生乳癌的危險,雖然目前沒有很強的證據,但實施預防性乳房切除可能可以接受。但是對一般病患沒有腫瘤基因突變是不是一定要作預防性乳癌切除?會不會是過度的保護措施還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認為女性不一定要這樣的恐慌,定期接受乳房篩檢才是最好的方法。

咖啡因與尼古丁可能會影響到乳癌發生的危險性

喝咖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咖啡可以提神,但是有時候可能工作繁忙,一天就喝上好幾杯。到底喝咖啡會不會影響乳癌的發生呢?


 


最近美國的波士頓哈佛醫學中心女性醫院的Ishitani跟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從1992年到1995年所作的研究報告,研究了38,432名45歲以上的女性,一共追蹤了十年,討論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抽菸跟癌症有無關係。經過十年的追蹤,有1188名罹患了乳癌,他們並沒有發現喝咖啡跟導致乳癌發生的危險性有關,但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女性本身有超過2公分的良性腫塊而且喝咖啡較多的話,每天喝4杯以上的女性會增加32%乳癌發生的危險性,喝咖啡會發生乳癌都是發生在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亞群。


 


他們的結論是乳癌跟抽煙或者是二手煙有無關係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喝咖啡還是要適可而止,一天喝一兩杯是沒有問題,但是喝多了後可能還是有問題,尤其是本身有良性腫塊可能會導致乳癌的發生,雖然這項研究經過十年的追蹤,還是需要更多的資料來確定。


乳癌檢測 「觸診、超音波」也適合東方女性

挪威一項研究指出,接受乳癌篩檢而發現乳癌的婦女中,有15%到25%者,一生中都不會產生問題,但這些早期腫瘤因無法被判斷有害或無害,全被手術切除掉。

 

此項研究發表在「內科醫學年刊」,該年刊社論指出,美國女性常年輕時就開始做乳癌篩檢,有可能被過度檢查、診斷。


 


台灣乳房醫學會前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說,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免費乳房篩檢後,國內罹患零期乳癌婦女,近6年來已由7%到8%,提高為13%到15%,即是推動篩檢之效。


 


陳訓徹強調,有些腫瘤還是得手術切除,光靠組織切片,無法完全確認其惡性程度,患者或許有「寧可錯殺一百、不可縱放一人」心情。


 


至於一期乳癌,陳訓徹舉例,一些特殊腫瘤組織像管狀癌、分化慢的腫瘤、動情激素接受器陽性的患者,日後預後良好,醫師較會建議患者採保守治療,不見得一定要開刀。一期乳癌的患者在台灣五年存活率約89%,也不算低。


 


陳訓徹指出,美國部分州政府補助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發現只降低12%死亡率;年過50歲女性每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卻能降低25%死亡率,因此美國癌症防治工作小組,曾於2009年建議,只需補助年過50歲女性,但遭放射科醫師反對而作罷。


 


「國內女性罹患乳癌年紀比較輕。」陳訓徹說,東方年輕女性乳房組織較緻密,X光攝影不易找出腫瘤,最好是請醫師觸診,或做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局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2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之外,也可輔以超音波檢查,適合國內女性狀況。


 



乳房檢查方法


● 醫師視診與觸診:再考量受檢者年齡、乳房緻密度,安排必要檢查。
● 乳房X光攝影:可偵測醫師觸摸不到的腫塊,是50歲以上婦女較佳篩檢儀器。
● 超音波檢查:對緻密度較高的乳房,超音波比乳房X光攝影解析度更高;且無放射線疑慮,適合年輕女性。
●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若發現硬塊,以針刺入腫塊抽吸,取得細胞檢查。但仍有偽陰性和偽陽性,應輔以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必要時做組織切片檢查。
● 組織切片檢查:以手術切片或粗針穿刺,取檢體做組織病理學診斷,是乳癌診斷黃金標準。




By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