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乳癌化學治療常見的副作用與處理

北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 趙大中醫師 | 2012 十月 08


 


隨著乳癌治療的進步與存活率的改善,化學治療已經成為乳癌治療中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之一。以台灣的現況為例,台灣一年有8000到9000名乳癌新病患,其中60%需要接受化學治療。一般而言,乳癌的五年存活率約85%,治癒率為70%,若病患一旦不幸復發轉移,儘管有些病患一開始可先以荷爾蒙治療控制,但當荷爾蒙治療無效,或在原本預期荷爾蒙治療即無效的荷爾蒙接受體陰性的病患,化學治療就變成最主要的全身治療方式,有時也會合併須要的標靶治療藥物。


 


要談到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則要先提到乳癌化學治療所使用到的化學治療藥物。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如epirubicin,doxorubicin, liposomal doxorubicin等),紫杉醇類藥物(如Paclitaxel太平洋紫杉醇,Docetaxel歐洲紫杉醇),溫諾平(vinorelbine,商品名Navelbine),截瘤達(capecitabine,商品名Xeloda),這些是一般乳癌化療常被提及的主力藥物,其他輔助或後線的藥物則包括:5-FU、Cyclophosphamide、Gemcitabine、Cisplatin、Methotrexate等。各種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或毒性雖有不同,也有急性、慢性的區別,但基本上許多較常見副作用是共通的,處理方式也是大致相同的,包括白血球降低、貧血、噁心、嘔吐、掉髮、便秘、神經毒性、虛弱、口腔炎、口腔潰瘍、皮膚疹、手足症候群等。本文將選取其中幾個項目做說明。


 


白血球降低及貧血
化學治療藥物除了殺死癌細胞外,也會造成暫時性的骨髓抑制,所造成的結果即是白血球降低及貧血。白血球是人類抵抗感染最主要的武器,所以當白血球下降時,人類對感染的抵抗力也會降低。但一般而言,當白血球總數下降到1,000顆 / ul以下,或是白血球中的嗜中性球下降到500顆/ul以下時,抵抗力的降低會特別明顯,病患也因此容易感染病原(如細菌、病毒、黴菌等)而發燒。這種發燒特稱之為嗜中性球低下性發燒,可算是一種腫瘤急症,需要立即處理。在乳癌化學治療的用藥中,比較容易引起白血球降低的藥物包括小紅莓類藥物,歐洲紫杉醇等,此症狀也和使用的劑量大小有關。一般白血球最低的時間大概是在化療後7-14天,在14天後白血球一般即自然漸漸回升,到第三週時病患的白血球即會恢復接近正常,病患即可再接受下一次的的化學治療。病患骨髓受化療藥物抑制的影響隨體質不一而有很大的差別,但一般而言,年紀較大或之前曾經接受較長時期化療的病患,白血球下降的程度也會較嚴重。一般而言,醫師會依據病患所接受的藥物與劑量安排病患回診追蹤白血球數。目前健保已給付若病患曾經發生白血球總數下降到1,000顆/ul以下,或嗜中性白血球曾下降至500顆/ul以下,病患在當次即可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且可在下次化療後預防性使用。而在化療後白血球較低的期間(特別是指化療後7-14天之間),我們也建議病患保持口腔、皮膚、肛門等的清潔,吃乾淨煮熟的食物,注意營養,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避免接觸已感染的病患(如感冒),如此即可減少白血球降低造成感染的機率。如果發燒,或有和過去不同的不適,立即找醫師或到急診室求診。


 


化療藥物造成骨髓抑制的另一個結果是貧血,貧血也會進一步造成病患虛弱與疲倦,但這種骨髓抑制所造成的貧血其實是暫時性的,也不會危及性命,因此只要不是太過嚴重,一般醫師會以持續觀察的方式注意,而在化學治療完成後會逐漸恢復。貧血是以血紅素的高低來分級,一般小於10g/dl時,即會影響病患生理功能,如前述的虛弱、疲倦,活動時會喘氣等,特別是在小於8g/dl時,更會有顯著的影響。一般醫師的處理方式是在小於8g/dl時,或是小於10g/dl而使病患合併有心肺功能影響時,給予病患輸血(濃厚紅血球液),或是施打紅血球生長激素(erythropoietin)。但上述的方式在預期治癒的病患,一般醫師會能避免就避免,所以一般的建議是在病患化療期間,多注意自己的營養,避免額外因營養狀況不佳而使貧血狀況加重。


 


噁心嘔吐
根據統計,一般病患最怕化學治療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化學治療帶來的噁心和嘔吐。化療藥物依過去不使用抗吐藥物而造成病患噁心、嘔吐的百分比分成高度風險致吐藥物(90%以上會吐),中度風險致吐藥物(30-90%會吐),低度風險致吐藥物(<30%的機會會吐)。在乳癌化療藥物中,高度風險致吐藥物包括cisplatin,而中度風險致吐藥物則包括小紅莓類藥物,cyclophosphamide,及口服的溫諾平等,其他則是屬於低度風險致吐藥物(如紫杉醇類藥物),但若多種藥物合併使用,如常用的AC(doxorubicin加上cyclophosphamide)或FEC(5-FU,加epirubicin,加cyclophosphamide),則就應被視為接受高度風險致吐藥物。


 


近年來,在止吐藥物上,效果與種類上都有很大的進步。常用的藥物包括5-HT3接受體拮抗劑,如Kytril,Navoban,Zofran,Aloxi,Setoral等,這些藥物對24小時內的急性嘔吐效果很好,有效率在50%以上。而對24小時後才發生的延遲性嘔吐,則常會發生在使用小紅莓類藥物及鉑化合物的病患身上,目前也有有效的藥物可用,這類藥物稱為NK-1接受體抑制劑,如EMEND(aprepitant,止敏吐)。另外,醫護人員也會依化學治療藥物的不同,使用類固醇、鎮靜安眠藥物、或其他傳統止吐藥(如primperan),來加強止吐的效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類固醇,它除了本身有止吐,減少化療副作用的效果外,也可加強其他止吐藥的效果。所以有時針對低度風險致吐藥物,醫師會只用類固醇做為主要的止吐藥物。病患若接受化療且已使用上述藥物,仍有噁心感時,平時可少量多餐,避免過飽,多休息,如此也可減少噁心嘔吐的發生。


 


口腔炎與口腔潰瘍
化療藥物也會造成口腔潰瘍的狀況,常見的包括小紅莓類藥物,紫杉醇藥物等。一旦發生時,病患可多漱口,可用清水或含消毒劑(如chlorohexdine)、麻醉劑的漱口水,另外也可使用含類固醇的局部黏性藥膏止痛(如Nincort),最新的藥物則包括含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口內噴劑,效果也不錯。醫師也會注意病患是否合併有黴菌感染(有白色斑塊),或疱疹病毒感染,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抗黴菌藥物,或抗病毒藥物。若病患因口腔炎及潰瘍疼痛時,也可使用選擇口服、注射、或貼片型的止痛藥物,視病患方便決定。


 


神經毒性
在乳癌的化學治療藥物中,易引發神經毒性的藥物如太平洋紫杉醇,及鉑化合物等。原則上,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辦法預防或治療這種副作用,病患一般在化學治療後,會逐漸復原(部分或完全)。病患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也可考慮使用含glutamine(如速養療)的補充劑,效果則不一。


 


便秘
病患面對多種治療,運動量減少,住院,換環境,心情改變,再加上接受化療藥物及止吐劑,使用類嗎啡止痛劑等各種因素,十分容易產生便秘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病患應多吃蔬菜水果,在不需要臥床時多活動,也可考慮使用一些軟便劑,如氧化鎂、番瀉葉等,使便秘問題儘快解決,就很容易恢復正常。


 


結論
化學治療是乳癌治療上很重要的治療方式,雖然使病患存活期延長,痊癒率提高,但也因此短暫地帶給病患一些程度不一的副作用。原則上如掉髮、白血球降低、貧血、嘔吐、口腔炎、手足症候群等都是可逆的,醫護人員也會盡力運用上述的處理方式協助病患。乳癌的化學治療常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希望病友們都能勇於面對,順利康復,迎向新的人生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老年乳癌病患治療的特殊考量

高雄長庚醫院 饒坤銘醫師 | 2012 十月 08


 


今天的門診看到一位八十歲的病患,左側乳癌,腫瘤三公分,雖然沒有淋巴腺轉移,但病理報告分析腫瘤的特性顯示為賀爾蒙接受器陰性、上皮成長因子第二型接受器(HER-2) 卻是強陽性,也就是所謂的Her-2 type 的乳癌,這是目前認為復發率最高的乳癌類型。針對這樣的病患,制式的做法是會建議病患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放射治療,最好再合併一年的標靶治療。然而,八十歲的病患,雖然整體身體狀況十分不錯,但畢竟若使用小紅莓或紫杉醇類藥物,難保體力不會急轉直下。分析病理特徵、治療的必要性以及所產生的風險後,不僅家屬需要再回家商討,連我也陷入兩難的抉擇。


 


以往面對這樣的病患,大多選擇最沒有副作用的治療,甚至就不再治療,以靜制動。然而最新的國人平均壽命,在女性已可達83歲的情況下,人生七十才算開始。也隨著癌症篩檢的風氣逐漸推行,乳癌病患大幅成長,尤其是中高年齡層的病患增加許多。這些病患,一來常合併多種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骨質疏鬆、關節炎、慢性肝炎、甚至是腦血管疾病等,容易增加治療的風險外,二來有些老年病患常因疏於注意,導致就醫時已是較晚期的乳癌,需用較積極的治療,但也更容易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且一旦發生副作用或合併症,會較年輕病患更難處理。所以在以往的調查已指出,老人家的乳癌只要接受完整的治療,效果與年輕病患相去不遠,唯一要擔心的是病患本身的身體狀況。因此處理老年病患,醫師的考量點不外乎下列幾項:


 


一、乳癌的期別:期別的重要在於是決定手術方式、後續用藥與復發風險的關鍵。要全部切除或局部切除、麻醉時間的長短都會受到影響。至於輔助性治療,以現在的治療選項,太大的腫瘤、有淋巴腺轉移的乳癌,會建議使用小紅莓類藥物、紫杉醇類藥物、甚至是合併使用。若是轉移或復發病患,健保給付藥物種類更多。原則上越晚期的乳癌,復發風險越高。而一旦復發或發生轉移,要痊癒的機會就會降低許多,病患也就有較高的機會死於乳癌。所以在治療老年病患,醫師會去思考這樣年紀的病患,預測的“餘命”大概是幾年?需不需要用到很強的藥物或治療方式?會不會產生“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情況?


 


二、瘤的特性:女性荷爾蒙接受器、上皮成長因子第二型接受器是否為陽性?Ki-67的百分比、癌細胞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血管,都會決定癌症復發的風險。同時針對後續的賀爾蒙治療的選擇,是否可以使用標靶治療?也都有賴腫瘤特性的分析。比方說,若女性荷爾蒙接受器為強陽性表現,同樣期別的病患,甚至可以只選用抗荷爾蒙治療而不必再用化學治療,大幅改善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幸運的是大部分老人家的乳癌,常是荷爾蒙接受器陽性,所以只要早期發現,很有機會可以避開化學治療。


 


三、病患的身體狀況:若一位病患又有糖尿病、又有心臟病、又長期臥病在床,相信醫師在治療的選擇上,會比同樣的期別但完全沒有其他疾病的病患來的有更多考量。畢竟手術麻醉的風險與年紀及共病因子成正比、使用小紅莓類與賀癌平藥物要避開心衰竭病患、使用紫杉醇要注意已有周邊神經病變的病人、使用抗賀爾蒙藥物要注意病患是否有靜脈血栓或骨質疏鬆…,但大部分老人家可能都會有至少其中一種以上的毛病,增加了治療上的困難度及減少藥物選擇與轉圜的空間。


 


四、照顧與支援系統:現在的醫生照顧病人已不再像以往一樣,開開刀或開開藥即可,同時也是要去注意病患後續的照顧與支援系統。老人家治療後,不論是術後傷口的護理、手部的復健、藥物治療後的副作用病患有沒有能力自我處理、是否按時服藥、甚至是緊急狀況時的後送過程等問題,在治療前就需先了解是否有人可協助處理。畢竟台灣目前遇到的問題包括少子化、根本就沒有子女、子女均需工作無暇照顧、甚至是子女在外地工作不在身邊,都是目前常碰到的問題。若後續支援系統不好的話,坦白說醫師治療起來也是會膽顫心驚,國外的研究也顯示會影響治療成效。


 


那麼,究竟有沒有辦法可以儘量讓年紀大的病患既要接受完整的治療但又能減少副作用發生的機會呢?早期發現還是最重要的不二法門,畢竟若發現時沒有局部淋巴腺轉移或遠端轉移,只要局部切除乳癌,再加上後續放射治療;賀爾蒙接受器陽性病患再加上抗賀爾蒙藥物治療即可。接受抗賀爾蒙治療,尤其是芳香環酶抑制劑,因為易導致骨質疏鬆更嚴重,也可再加上雙磷酸鹽,對停經後病患助益最大。若真的需要再加上化療以補強治療效果,或發現時已屬晚期乳癌必須接受化療,也可以考慮使用心臟毒性較輕的微脂體小紅莓,或將紫杉醇類從每三週打一次變成較低劑量每週打一次,效果一樣但比較沒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


 


隨著醫療水準的進步,民眾活得越久,得到癌症的機會就越高, 但醫學也不斷在進步,即使是老年病患,只要不是有許多合併的疾病纏身,乳癌仍舊是可以積極治療的疾病。然而除了醫療的給予外,家人、社會若能更關心我們的老人家,相信治療的過程與效果會更圓滿。



談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台中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 林增熙主任 | 2012 十月 08


 


前言


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AIs】一般是指一種口服的荷爾蒙療法藥物,用於治療雌激素受體陽性且停經婦女之晚期乳癌或雌激素受體陽性且停經的早期乳癌病人的輔助性治療。對於不適合接受過 Tamoxifen【泰莫西芬】的病患或是泰莫西芬已經無效時,亦可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泰莫西芬是阻斷雌激素與癌細胞結合,進而阻止癌症的生長,泰莫西芬並無法阻止人體製造雌激素,其長期使用之療效仍不明且有血栓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疑慮,因此近年來,臨床上傾向以芳香環酶抑制劑取代泰莫西芬或與其搭配前後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漸成為乳癌荷爾蒙治療領域的主流。然而新的治療是否帶來新問題?特別是骨質疏鬆及關節肌肉疼痛症狀等副作用,影響病人服藥的順從性、生活品質與骨折併發症,值得關注。


 


芳香環酶抑制劑作用機轉
在停經前,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分泌主要是由卵巢器官調控,除了卵巢製造雌激素外,停經後婦女由於卵巢機能退化,雌激素來源主要源自周邊組織細胞,例如在乳房器官則會利用一種名為芳香環酶的蛋白質將雄性素轉換成雌激素,而雌激素會增強乳癌細胞的生長,因此臨床上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來抑制人體細胞製造雌激素,依賴雌激素生長的乳癌細胞在失去雌激素後將停止生長而死亡,所以芳香環酶抑制劑可以用來治療乳癌,且有助於降低體內雌激素的量達95%,但是先決條件是卵巢已停止製造雌激素,例如停經後或兩側卵巢已切除。


 


新一代芳香環酶抑制劑種類


 


芳香環酶是一個緊接於細胞膜的酵素,是細胞色素p450超級家族的一個成員,其抑制劑:芳香環酶抑制劑分為兩類,一種是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分子結構似睪固酮,與芳香環酶形成不可逆的共價結合;另一種是非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結構與睪固酮大不相同,與芳香環酶結合也是可逆性的,不會降低芳香環酶的活性。目前衛生署已核准三種不同成份的新一代芳香環酶抑制劑,包括letrozole (如復乳納)、anastrozole (如安美達錠)以及exemestane(如諾曼癌素)。前二著是屬於非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後者是屬於固醇類芳香環酶抑制劑。


 


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大部分人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只有輕微的副作用,相較於化學治療,芳香環酶抑制劑一般耐受性較佳。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熱潮紅、盜汗、感覺疲累、胃部不適或飢餓,有些患者服藥過程中出現關節處或是骨頭痠痛,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副作用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確實會增加骨質疏鬆及骨折的機會。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副作用,如關節疼痛或僵硬是相當常見的,有將近一半的病人曾經有這方面的困擾,約有四分之三的病患在治療三個月內發生,和其停經期長短成反比,造成約有一到二成的病人因此而停止服藥。但是長期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輔助性治療造成骨質流失的證據不足。雖然推測上述副作用可能是身體內雌激素濃度的降低,詳細的機制仍不太清楚。可能的風險因素,如先前接受荷爾蒙療法或化學治療、荷爾蒙受體陽性、肥胖、和先前存在的肌肉骨骼疾病,比如,退化性關節疾病等。相較於泰莫西芬具有保護骨骼之效果,芳香環酶抑制劑因降低身體雌激素的量,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反而易導致骨質流失甚而提高骨折發生風險。在一個集合七個臨床試驗比較AIs與泰莫西芬治療下發生骨折風險的一項統合分析結果發現,長時間使用或單獨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發生骨折的相對風險是泰莫西芬的1.47倍。


 


如何處理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骼肌肉症狀


 


停經後的婦女,約有兩成會發生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容易發生骨折,而骨折最常發生在脊椎、髖骨、手腕三個地方,一旦發生骨折,就會產生一連串如骨牌效應的影響,諸如:疼痛、行動不便、肌肉萎縮、需人照護,進而與社會疏離。除了症狀治療疼痛之外,在治療芳香環酶抑制劑造成的骨質疏鬆前先評估骨質密度。骨質密度測量是診斷骨質疏鬆最重要的依據,停經後的婦女以T-Score值來診斷,T-Score值是以30歲健康的婦女為基準,測量出個人的標準差(SD),負數表示骨質密度減少,數值下降1個標準差,發生骨折的風險就相對的增加約兩倍。世界衛生組織的診斷標準正常人最低下限分數T-score值為-1;-1至 -2.5顯示有骨質流失現象;分數≦-2.5表示有骨質疏鬆症。在開始服用芳香環酶抑制劑時,應同時評估其他增加骨質疏鬆之風險因素,如年齡、個人體質、家族遺傳史、骨折病史、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抽菸酗酒、鈣質攝取不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並非所有使用芳香環酶抑制劑的病患,都要接受藥物治療,首先降低風險因素,預防骨質疏鬆,如多運動、適量攝取鈣1200 mg及維他命D 800IU、避免暴飲暴食、不抽煙、多運動等。骨質密度T-score分數≦-2.5或有骨折病史時應開始藥物治療,骨質密度T-score分數-1至 -2.5且合併其他骨折風險者或是年齡大於75歲以上病人亦可考慮開始藥物治療,至於未達上述條件者應每二年評估一次骨質密度,檢定是否達到治療標準。依據ABCSG-12公佈雙磷酸鹽的使用,可改善接受荷爾蒙治療的乳癌之無病存活期,也有趨勢可降低骨骼轉移發生的機率,並改善整體存活期的效果。目前建議第一線使用雙磷酸鹽藥物(福善美,卓骨祂等)‏,至於選擇口服或每半年靜脈注射雙磷酸鹽藥物,可依病人意願、藥物效益比依副作用而定。若因卓骨祂無效或耐受性不佳時,可換成二線藥物單株抗體標靶治療Denosumab。Denosumab是針對抑制RANK配體 (RANK ligand) 的人類單株抗體,而RANK配體原本會抑制保骨素(osteoprotegerin),造成骨質流失更加嚴重;因此Denosumab是透過對RANK配體的抑制,減少人體骨質流失。目前健保有條件開放給付,針對骨密T-score值小於-2.5而且引發脊椎或髖關節骨折,或者骨密T-score值介於-1.0與-2.5之間,而且引發上述二處骨折者,才有給付,如同雙磷酸鹽類藥物(如福善美)、荷爾蒙藥物或是副甲狀腺素類似物,均被限制在嚴重型骨質疏鬆病患,方可使用,當然要小心,不是所有骨折的病人都會先有骨質疏鬆,骨質密度T-score分數正常也不表示不會骨折。雖然給付條件嚴格,Denosumab因不經由肝、腎代謝,可提供肝、腎不好的病患另一治療選擇。


 


結語


芳香環酶抑制劑已漸成為停經後乳癌荷爾蒙治療領域的主流,臨床上引起骨質疏鬆及關節肌肉疼痛症狀等副作用,造成病人生活上困擾與骨折併發症,因為屬於長期用藥,臨床醫護人員更要有警覺心早期發現,評估發病風險並依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時處理,至少每2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測,維持骨骼的健康,預防重於治療。除了教育病人補充適量的鈣及維生素D、多運動、戒菸、少飲酒外,並適時介入藥物治療使整體癌症治療計劃與結果更加完備



維他命可以預防癌症嗎?

基隆長庚醫院 血液腫瘤科/癌症中心 王正旭主任 | 2012 十月 08


 


首先要請教大家一個問題,使用維他命,到底是在維誰的命?是維他的命或是維我的命?


 


台灣地區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獨占鰲頭,導致民眾對癌症充滿恐懼,於是想盡各種辦法預防癌症的發生。常見的方法包括調整生活型態,改善飲食習慣等,另外,攝取多種維他命補充品也是民眾常用的方式。但是,維他命可以預防癌症嗎?答案卻是令使用者失望的。


 


其實,大家可以不必太傷心,因為在美國,也約有半數50歲以上的民眾熱衷於攝食各類維他命和礦物質,每年商機達百億美金。這些健康人士花錢來避免包括癌症的不同慢性疾病,到底值不值得?美國學界給的答案是沒有效,有些甚至更糟糕。以下是一些研究報告,提供大家參考。


 


以醫師族群當作臨床試驗對象是蠻特別的。美國針對50歲以上的男醫師們,一共募集了一萬多名,分別給予維他命E或維他命C或兩者併用或兩者都不用,經過八年的長期研究後發現,對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沒有差別。另外,以三萬六千名停經後的婦女進行大規模研究,補充維他命D和鈣片的研究組對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率沒有幫助。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以50歲以上的三萬五千位美國男性進行五年以上的追蹤,發現給予硒元素和維他命E不僅沒有減少攝護腺癌的比率,使用維他命E的受試者發生攝護腺癌的機會甚至提高了17%。在更早之前,芬蘭對抽菸者大規模的研究也發現,給予貝他(β)胡蘿蔔素(維他命A前驅物)會增加18%的肺癌發生率。


 


以上的研究結果,讓人大失所望,因為之前有研究指出攝取各類的維他命補充品具有防癌效用。可是,後續嚴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卻無法證實這些療效,有些甚至更提高罹癌的比例。奇怪的是,即使研究數據並不支持維他命的臨床效用,民眾卻仍趨之若鶩,而且維他命補充品的市場還持續成長,到底是何種心理在做怪呢?


 


推測有下列原因:首先,大家對維他命有益健康的想法已經根深蒂固,無法輕易撼動。因為在營養缺乏的年代裡,維他命補充品成功醫治了腳氣病、壞血病等疾病,所以一般深信這類補充品也應該對預防或治療癌症有效,再加上一些觀察性的研究報告也顯示出相當的效果,因此即使最嚴謹的隨機分配臨床研究結果不支持這個結論,大家仍是半信半疑,而且會找很多理由來讓自己繼續使用維他命補充品。


 


其次是媒體刻意的宣傳與廣告,藉以擴大商機。以茄紅素(Lycopene,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預防攝護腺癌的哈佛研究為例,美國的媒體大肆廣告富含高劑量茄紅素的某種品牌複合維他命補充錠可以減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其實這項研究在嚴謹度方面是不足的。另外,常見的迷思是如果真的沒有好處,至少攝取這些維他命補充品也不會有害身體健康。但是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最後,一個很可能讓民眾持續使用維他命的原因是: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能積極主動掌握自己的健康並尋求長命百歲,如果在平常生活中很難擺脫美食或嗜好的誘惑,至少每天吞一顆維他命來獲得健康應該是相對簡單可以做到的。


 


綜合以上的實證醫學研究結果,至少到目前為止,歐美國家並沒有認可身體健康良好的民眾使用特別的維他命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台灣衛生單位也沒有提供以維他命補充品預防癌症的政策性聲明。若是民眾在尋求攝取大量維他命補充品以減低癌症發生率的同時,能積極改變不良生活習性,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則預防癌症發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成果。



乳癌的穿刺切片能達到更詳細的資訊

對於乳癌的診斷到底是穿刺切片還是開刀切片比較好呢?很多的外科醫生都希望做開刀切片,但是最近美國Burlington Vermont大學的James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更多的訊息,他認為穿刺切片比開刀切片能夠有更確實的診斷。他們從1998年到2006年在Vermont地區1135名乳癌的病患,其中有62.8%的病患在最初診斷時接受了皮下的穿刺切片,37.2%的病患接受了開刀切片,在都市的病患比在鄉下者接受了穿刺切片的比例比較高,而且他也發現接受開刀切片者腫瘤邊緣的陽性率反而比穿刺切片低,也就是利用開刀切片者反而常常發現腫瘤切除的不是很乾淨而必須要再次切除,而接受穿刺切片加上影像檢查比較容易確定腫瘤大小大概多大,比較不需要再次切除。數據顯示接受穿刺切片者76.4%只要作一次手術就好,但是接受開刀切片只有44%,而且接受穿刺切片加影像檢查者比較有機會接受乳房保留的外科手術及輔助的X光治療。最近9年研究發現接受穿刺切片診斷出乳癌的案例越來越多,在以前接受穿刺切片者只有63.0%, 2004年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73.6%。所以James醫師認為大概只有10%需要作開刀切片,其他90%的病患只要作穿刺切片即可,應該鼓勵放射線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多作穿刺切片,利用特殊儀器、工具、技術及技巧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使用穿刺切片必須經過較嚴格的訓練才能有很好的成效。


 


翰晃 | 2012 十月 25



運動對癌症病患的治療有幫助

以前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運動可以讓減少癌症發生的風險,研究也發現運動能降低一些癌症的死亡風險例如乳癌及大腸癌,可以降低41~51%的乳癌死亡風險,也能降低45~61%大腸癌死亡風險。運動的程度對於癌症病患也有幫助,中度和劇烈運動還可以改善生活品質(HRQoL)與病患的身體功能、減少焦慮、疲勞、睡眠障礙,劇烈運動還可以預防攝護腺癌惡化,150分鐘的中等度到劇烈運動可以降低子宮內膜癌風險,運動也能幫助末期肺癌病患。

 


最近又有兩篇回顧性的研究發現運動確實可以增加病患的存活率以及改善癌症病患治療時和治療後的生活品質,研究發現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癌症相關的焦慮、自尊、睡眠障礙、社會功能等,也能降低癌症病患的疲勞與疼痛。


 


第一篇是由新墨西哥大學的Mishra博士所發表的研究報告,一共分析了56篇研究,其中36篇納入的病患是採取積極治療、10篇是治療期間之後的病患、10篇預定進行積極治療的病患,將這研究的2286名病患分為運動組,另外1985名病患則當作對照組。運動組的類型包括散步、耐力、騎腳踏車、瑜珈和氣功等。他發現跟沒有運動的對照組相比較,運動組病患的整體生活品質都有明顯改善。第二篇回顧研究包括了40篇試驗,其中30篇是完成對初次或復發癌症治療的病患,10篇是完成癌症治療期間與之後的病患,有 1927人被隨機分到運動組,另外1764人是對照組。分析結果跟第一篇回顧研究的結論相同,運動確實能改善癌症病患治療時的生活品質。


 


所以運動不僅可以改善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並且對於病患還有許多其他額外助益,適當運動對於正在治療癌症或治療後的病患還是相當有幫助的。


 


翰晃 | 2012 十一月 15


 



睡眠不足與更年期後乳癌病患惡化有關

關於睡眠不足與乳癌的關係,以前曾經有四篇研究報告,其中有三篇報告指出睡眠越少可以減少乳癌的發生,另外一篇則是認為睡眠跟乳癌之間並沒有關係,但是最近又有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女性罹患乳癌跟睡眠之間關係,結果發現睡眠不足容易增加乳癌的惡性或復發。

 


這是美國Western Reserve 大學的Thompson博士跟他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他們分析的412名女性病患,這些病患都有接受Oncotype DX的檢查,Oncotype DX檢查可以將病患分為不容易復發、中等度、容易復發等,根據得分可以分為:18分以內低危險,18~30分中度危險,30分以上是高危險群,分數越高危險性越高。


 


如果是不容易復發、荷爾蒙接受體陽性的病患使用荷爾蒙治療即可,如果是惡性度較高的病患要使用化學治療和荷爾蒙治療。這412名病患都是荷爾蒙接受體陽性,其中101名是比較早期。他們將睡眠時間分為6小時或比6小時更少、6~7小時、7小時以上三個族群,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病患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而復發率睡眠少於6小時或6~7小時也與Oncotype DX檢查分數較高有關,睡眠超過7小時以上比較不容易引起乳癌復發。


 


所以睡眠少於7小時容易引起乳癌復發中等度與高危險的風險,但是如果睡眠大於7小時就會降低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但是這僅限於更年期後的女性,與更年期前的女性並沒有關係,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他們也發現夜間工作者、晚上睡覺開燈的女性、肥胖等這些都會增加乳癌復發或惡化的風險。


 


翰晃 | 2012 十一月 15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研究:人際關係好 降低乳癌致死率

良好人際關係,可以增加乳癌治癒率!美國最新研究指出,乳癌患者倘若和親人、朋友保持著良好互動,可降低61%的死亡率;如果屬於離群索居者,其在患病後的3年內死亡機率則高出許多。研究人員表示,情緒會影響人的健康,從此研究可看出,人際關係好壞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

 


親朋好友生病了,別忘了找他聊聊天,那可能助他保住一命!美國加州凱薩醫學中心詢問2264位曾被診斷出罹患乳癌的患者,問題包括是否有配偶、親屬是否還在世,以及親朋好友是否予其精神安慰等,發現就算是親友數量不多,但情感支持的確有助於病情。


 


研究人員也發現,即使和親友關係不佳,倘若病患在教會或其他社團裡的人緣不錯,也能降低死亡率;而相較於人際關係良好的病患,那些和親友關係較為疏離者的死亡率即高出61%,且有極大的機率在患病的3年內死亡。


 


「人際關係的質量真的比數量重要!」研究人員表示,情緒真的會影響人的健康,從此研究可看出,人際關係好壞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狀況,就算和親人、朋友互動不佳,但只要病患對於某個團體有著情感上的歸屬,且和團體成員保有互動,都可以幫助其痊癒。


她的故事撫慰你 乳癌病友治療甘苦談

她的故事撫慰你 乳癌病友治療甘苦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0多歲的林女士始終不願意面對自己身體的改變,當她觸摸到硬塊的那一刻起即選擇逃避,期間將近一年的時間,然而這一耽擱,腫塊卻已經近18公分,經檢查醫師宣佈為第三期乳癌,收入有限的林女士,為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她只能選擇不需花費過多的手術治療;對於未來,林女士一度因為生活經濟壓力選擇逃避,對於往後的醫療費用仍是茫然。


 


乳癌病友普遍擔心復發、轉移,也擔心給家人造成負擔、經濟壓力的來源,其中甚至失去生命熱忱想放棄治療,罹病病友的無助與徬徨,有誰懂?同樣歷經過的乳癌病人就是這時的最佳戰友,萬芳醫院訪問1百位病友歸納出最多人在乎的20大問題,透過與病友的分享與醫療專業團隊的回應,讓病友不再恐懼與害怕。


 


萬芳醫院指出,乳癌零期至第一期的病患5年存活率高達100%,約有1/3的乳癌在零期或是第一期時發現,只要願意治療,治癒率非常高。十月是乳癌防治月,隨著乳癌年輕化,每年多增7-8000例病患,萬芳醫院提醒,乳癌不只是女性癌症排名之首,男性的病友比例也較以往的高。


 


由於早期乳癌症狀不明顯,不見得能藉由觸摸檢查能感覺得到,加上無法觸摸確認,就無法切片檢查,尤其是乳房鈣化點及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在藉由攝影緊壓乳房組織及乳房針定位術,才可清楚確認病灶部位,讓腫塊無所遁形。一般手指觸感能發現到的小型結節約在一公分以上,而不少一公分以上的乳癌已有腋下淋巴轉移,或甚至於遠端轉移。乳房X光攝影是經臨床醫學證明能發現早期乳癌的利器,可偵測到以顯微鈣化所呈現的乳癌,尤其近年來所發展的新科技數位X光攝影,對偵測微小腫塊或顯微鈣化的靈敏度又更高,因此0.5-2公分早期乳癌的發現都必須依賴乳房X光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