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乳房重建選擇果凍矽膠義乳 自然風險低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6.01


 



  台灣平均每30名婦女就有1人罹患乳癌,為徹底治療,患者多半需切除乳房腫瘤,甚至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除擔心治療的預後情況,身體上重要性徵的缺憾也會造成病友的困擾。乳房重建手術現今已有更自然、更貼近真實胸部組織的果凍矽膠義乳選擇。


 


  衛生署已於今年正式核准果凍矽膠義乳上市,第一階段僅適用於乳房重建手術,包含第一次重建或改良上一次重建的結果,幫助乳癌病友重建自信再造人生。在5月30日登場的「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術研討會」上,果凍矽膠義乳的開放使用也成為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


 


  近年國內乳癌患者有年輕化、早期發現比率提高的兩大現象,4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女性占了近一成,失去乳房對她們日後長期的心理與生活都具有負面影響,除了美觀與穿衣問題外,臨床也發現未接受重建手術的患者,因無法克服心理障礙而導致有逐漸遠離人群、不願參與社交活動的情形,乳癌患者心中面臨的莫大陰影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


 


  台北榮總整形外科馬旭主任指出,在不影響疾病預後及追蹤治療的前提之下,若能以手術方式來重建所失去的乳房,相信對於乳癌患者心理上的衝擊應可減輕不少。為了幫助更多患者重建自信,依衛生署規範目前的果凍矽膠重建可用於因乳癌或外傷移除乳房組織者,及可用來修正或改良上一次重建手術的結果。大部分施行乳房切除手術的患者,都可以接受乳房重建手術,至於是否立即接受重建手術或延遲重建時間,則須由專科醫師加以判斷評估。


 


  全球各地均有大量相關果凍矽膠義乳的專業文獻與研究報告,包括較近期的流行病學研究都指出植入人工義乳不會增加任何健康風險,證實長期使用果凍矽膠義乳的安全性,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06年底認可果凍矽膠義乳時也經過審慎的安全性考量。目前全球已有超過百萬名的女性曾經使用,在美國歷時十年的臨床研究中也累積超過8萬名女性的使用經驗。


 


  果凍矽膠義乳在過去二十年內逐步發展,隨著產品設計與製造技術的改良,不斷致力於提高產品的性能與安全性,創造出更舒適、更自然的美學效果,同時使產品安全性與有效性達到盡善盡美,幫助乳癌病人獲得良好的術後重建及生活品質。



乳癌術後 選擇義乳七要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癌手術後可選擇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或是配戴體外義乳來得到外觀上的平衡,但是不想做乳房重建可以選擇配戴體外義乳,因為義乳貼身配戴一天下來時間也蠻長的,前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總醫師郭菁松醫生提出選擇義乳應該要注意七個條件,給民眾參考。


 


郭菁松說在選擇義乳時應該注意:1. 材質是否符合醫療級品質,矽膠是人體最不會排斥過敏的材質,對手術後的傷口比較不會刺激過敏。2. 質感摸起來是否彷如真的般QQ軟軟就像果凍義乳般。3. 重量不是越輕越好,人體以脊椎分成兩側,兩邊乳房重量具有相互平衡作用,如果不配戴義乳或配戴之義乳太輕,往往因失衡而可能產生脊椎側彎的現象。4. 選擇透氣不會悶熱,市場上有一些設計比較先進具舒適調溫的義乳可選。5. 有多樣選項能符合個人術後狀況不同的需求。6. 形狀外觀要儘可能的與健側符合且自然。7. 配戴要感覺穩固安全、自在。


 


郭菁松補充,現在乳癌的治癒率相當高,把握這幾個原則且讓自己回復正常生活,甚至應該要對自己更好!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美研究︰乳癌分四種 發現基因標記

美國衛院大型研究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大型研究顯示, 乳癌其實可根據基因類型不同細分為四種,而且這四種乳癌中, 也發現有其他癌症的基因標記,換言之, 其他癌症藥物或許也能用於治療乳癌。


 


歷來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


 


這是歷來針對乳癌最廣泛的基因分析, 重新塑造了我們對乳癌的了解,也可望為乳癌療法開啟新道路; 但研究團隊表示,目前還需要更廣泛的臨床研究才能證實相關成果, 因此可能還要數年時間,此份研究成果才能真正應用在乳癌治療上。


 


這份研究觀察最常見的、乳腺管引起的乳癌, 著重觀察尚未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初期乳癌, 藉此判定可攻擊的基因改變,以在癌細胞轉移前加以阻止。 研究辨識出至少四十種藥物可攻擊的基因變異, 而其中多數是已有藥物可供治療、其他癌症的基因變異。


 


研究最驚人的發現, 就是找到腫瘤細胞與皮膚以及汗腺基底癌細胞類似的乳癌。 這種乳癌罹患率最低,與其他乳癌也截然不同, 反而比較像是卵巢癌與一種肺癌。


 


也就是說,未來這種乳癌或許能以卵巢癌用藥、 例如新型的PARP抑制劑來治療。


 


第二與第三種乳癌最常見,其表面有蛋白質,會攫取雌激素, 加速癌細胞成長。由於此種乳癌產生自乳腺的管細胞, 因此稱為管狀A型與管狀B型乳癌。管狀A型預後佳, 管狀B型則否,因此管狀A型乳癌或許能以荷爾蒙療法, 來抑制雌激素刺激癌細胞生長,管狀B型乳癌則需化療。


 


第四種癌症稱為HER2陽性乳癌,這類乳癌患者通常擁有兩對HE R2基因,一種稱為賀癌平(Herceptin) 的藥物可阻止這種基因,並改變病患預後。


 


這份二十三日刊登於「自然」期刊的研究, 是分析八百二十五名乳癌病患的腫瘤後得出的成果。 此份研究是大型聯邦計畫癌症基因組地圖(Cancer Genome Atlas)的一部分, 同一計畫內針對肺癌與大腸癌的基因分析最近也已公布


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改造卵子2細胞助癌女保生育力

澳洲科學家發現,二種特定的蛋白質會造成卵巢內初級卵母細胞死亡,這項發現或許有助於找到辦法,讓因為罹癌而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的婦女免於不孕。「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研究員觀察供應卵子的原始濾泡卵母細胞(primordialfollicleoocytes),發現當卵子細胞的DNA因化療或放射療法受損,Puma及Noxa這二種細胞能致使卵子死亡。這會導致許多癌症女病患不孕。英國生育學會史都華博士表示,卵子數量少也會導致更年期提早報到。研究發現,經過改造、不含有Puma蛋白質的卵細胞暴露在放射治療下,沒有凋亡,如果卵細胞也缺少Noxa蛋白質,抵禦輻射的能力更強。澳洲摩納希大學參與這項研究的克爾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這能夠維持病患的生育力。研究刊登在「分子細胞」(MolecularCell)期刊上。

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如何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 石光中醫師 | 2012 九月 14


 


鈣的生理作用


鈣離子是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營養素,體內各種細胞都需要鈣離子。基礎與臨床醫學的研究皆已證實鈣離子對生命的影響巨大,例如:鈣離子能夠誘發肌肉的收縮、釋放各種賀爾蒙、傳遞細胞的訊息、調節血液的凝結、控制心律和分泌乳汁等。體內 99%以上的鈣,儲存於骨骼,其餘不到 1%的鈣,則分佈於體液和全身各種組織器官。這不到 1%的鈣,在人體的組織和血液中的濃度必需保持恆定,否則會影響身體各種組織器官的運作,進而威脅生命。如果血鈣的濃度下降,會導致手足抽搐;而血鈣的濃度上升,則會導致心律不整。血鈣的濃度在體內相當穩定,其主要是受到副甲狀腺素的嚴格精密控制與調節,而使血鈣和儲存於骨骼的鈣處於平衡。血鈣的濃度過低,則由儲存於骨骼的鈣補充;若血鈣的濃度過高,則會將鈣離子儲存於骨骼,或經腎臟將血液中過高的鈣,由尿液排出體外。



鈣的攝取量

 

台灣衛生署的調查中發現從民國 88 年到 89 年間不論男女,國內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其對鈣的攝取皆不足,老年男性每日平均僅攝取鈣約 622 mg,而老年女性每日平均則約 635 mg,每日平均攝取量僅達衛生署建議量的 60%。而世界其他各地區鈣的攝取量,彼此之間也有很大的差異。



根據民國 91 年國人膳食營養參考攝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目前建議 3-9 歲的幼童,其每日鈣的攝取量為 300-800 mg;10-18 歲的孩童,其每日鈣的攝取量為 1,000-1,200 mg;而大於 19 歲以上的成年人,其每日鈣的攝取量則為 1,000 mg。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停經後的婦女和大於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日鈣的攝取量應為 1,300 mg。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資料顯示每日鈣的攝取量超過 2,000 mg 有任何的好處,目前建議國人每日鈣的攝取量上限為 2,500 mg。但一般人每日只須從自然食物和補充劑中攝取 1,500 mg的鈣,便已足夠。


自然食物可儘量多攝取(1)自然的食品:以牛奶和優酪乳所含的鈣最多。(2)其他食物:如乾豆類、魚、豆腐、深色蔬菜(例如:花椰菜、甘藍類蔬菜、和芥蘭菜)等都含有豐富的鈣。此外還有很多添加鈣強化的食物,例如:柳橙汁、蔓越莓汁、穀類食品等。



鈣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攝取足夠的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直腸癌、降低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並維持良好的血壓。除預防骨質疏鬆症外,其他如:預防直腸癌、降低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和降低血壓等,仍須經由大型的臨床研究試驗來進一步的加以證實。停經後的婦女,若補充足夠的鈣,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於 50 歲的成年人,若補充鈣,則可降低骨折的風險。治療男性骨質疏鬆症,每日所需鈣的攝取量為 1,000 mg;而治療停經後的女性,每日所需鈣的攝取量則為 1,500 mg。

維生素 D 的生理作用


維生素 D 不但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同時也是一種荷爾蒙,其屬於類固醇化合物,可以促進小腸壁吸收鈣質,增強骨吸收,並協同副甲狀腺素來維持血鈣和血磷濃度的平衡,以維護正常骨骼的功能。維生素D缺乏會引起鈣磷代謝的異常,其會引起鈣的吸收不足,導致骨密度下降,造成骨質疏鬆症,甚至骨折。維生素 D 的濃度大於 30 ng/ml,可抑制副甲狀腺素的分泌,若小於 30 ng/ml,則被視為不足,缺乏的現象普遍存於全世界,亞洲也不例外。台灣自 2005 到 2008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 19-64 歲的成年人,有高達 75% 的女性,其維生素 D 攝取不足。



維生素 D 的攝取量


依據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建議,未滿 1 歲的幼兒和 50 歲以上的國人,建議每日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為 10 μg(400 國際單位);1 歲以上到 50 歲之間的國人,則建議每日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為 5 μg(200 國際單位)。如果要把維生素 D 當成藥物來治療使用時,其使用劑量一定要非常的小心和謹慎,以目前建議每日攝取 2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 是絕對不足的。對於老年族群的建議,每日需補充 800-1,0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維生素 D 的合成必須要有紫外線的參與,因此曬太陽就可以增加體內維他命 D 的含量,每日需接受陽光照射至少 15 到 30 分鐘,即可使人體合成足量的維生素 D。食物方面可儘量多攝取鯊魚肝油、沙丁魚、青魚、和牛奶;素食者,則可以考慮蕃薯、苜蓿、香菇、和燕麥等。



維生素 D 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近年有許多的研究發現,維生素 D在數種疾病的預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體內維生素 D 含量較高的人,其發生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癌症、漸進性骨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和高血壓等的機率也較低,因此可適當增加維生素 D 的攝取,但不宜過量。若不遵從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超量服用或身體已有組織器官輕微受損時,皆可能會造成維生素 D 中毒,而使腎臟和其他輕微受損的組織器官加速受損,甚且喪命。最低有效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使用維生素 D 的劑量是 800 國際單位;每日補充 8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則可降低老年族群發生跌倒的機會。



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療效


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 可增加更年期後的婦女和 50 歲以上男性的骨密度。補充鈣和維生素 D,對降低骨折的風險,目前並沒有一致的證據。健康停經後的婦女,每日補充 1,000 mg 的鈣和 4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不但對降低骨折的風險少有效果,且稍微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單獨補充鈣,或同時補充鈣和維生素 D,對於預防續發性骨折並沒有效果。但每日補充 1,000 mg 的鈣和 8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則對安養機構中的老年族群,則可以減少髖骨和非脊椎骨骨折的發生。


結論


骨密度較低或鈣質每日攝取量低於 500 mg 的人,其發生骨折的風險較高,此類病人,給予牛奶的補充,即有助於其保持骨密度。缺乏鈣和維生素 D 的婦女,其發生骨折的風險也較高,同時給予鈣和維生素 D 的補充,則可降低骨折發生的風險。因此,足量鈣和維生素 D 的攝取,在防治和治療骨質疏鬆症是非常基本且重要的觀念。但應遵從醫師的指示下服用,超量服用或身體已有組織器官輕微受損時,皆可能會造成維生素 D 中毒,而使腎臟和其他輕微受損的組織器官加速受損,甚且喪命。

切除卵巢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是安全的

翰晃 | 2012 九月 13


 


以前有一篇重要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更年期後產生更年期症候群如脾氣暴躁、晚上睡不著等,很多人使用女性荷爾蒙,結果發現雖然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但是會增加乳癌、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的發生等,因此更年期後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產生很大的禁忌,但是卵巢或子宮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會不會有影響呢?最近美國洛杉磯生物研究所Chlebowski博士的團隊所做的研究報告可以作為我們參考。在2004年也有一篇研究是將子宮切除後使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腦中風的危險。他們的研究收集了22,000女性,其中有一半是乳癌,他們這些女性加以分析後發現現在使用女性荷爾蒙會增加14%發生乳癌的風險,但是如果在40歲前切除卵巢,無論有無使用女性荷爾蒙發生乳癌風險都是一樣;假如40歲以前切除卵巢而使用女性荷爾蒙比沒有切除及使用女性荷爾蒙者減少24%發生乳癌風險。如果在40歲前切除卵巢卻沒有使用女性荷爾蒙者會減少30%發生乳癌風險。所以對於40歲前切除卵巢的女性使用女性荷爾蒙應該是不會增加引發乳癌的風險,但是超過40歲或年齡更大即使是將卵巢或子宮切除也還是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50歲以上會增加26%,因為更年期後的女性子宮已經萎縮了,切除不切除並沒有影響乳癌發生率。

 

 

 

 

台灣癌症防治網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癌患自殺風險高 心理師介入有助減緩情緒延長壽命

日前發生癌兄殺殘弟的家庭悲劇令人感到鼻酸,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周甲錡醫師表示,事實上僅治療癌症本身並無法使患者獲得最適當的健康狀態,應考慮到癌症所帶來的身心影響及衝擊。


 


安寧療護病房高以信醫師也說,有心理師的介入關懷,確實能幫助癌患減緩情緒問題進而延長壽命。


 


周甲錡醫師表示,隨著疾病的進展、身體疼痛程度的變化、生活品質變差合併對社會心理壓力適應不良的反應,會導致癌患適應障礙、失志、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自殺問題的發生。


 


研究更指出,在與病魔纏鬥的過程中,約有47%的病人會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最多的是適應障礙症,佔有精神疾病診斷的68%,憂鬱症達13%!另有其他學者提到,癌症病人中,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高達15-29%,讓人不得不重視這問題。


 


市醫心理師林木芬透露,其輔導的個案當中就有不少是初聞癌症就試圖自殺的患者,周甲錡表示,『癌症』向來都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病患與家屬都可能會經歷面對死亡威脅的心路歷程,包含:震驚與否認、忿怒、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等五個階段。


 


周醫師強調,更有相關文獻顯示憂鬱症是癌症病人自殺的重要危險評估因子;而頭頸部癌症、胰臟癌、乳癌與肺癌的病人有較高的比率會有憂鬱症。在癌症病人的自殺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4倍;像是肺癌、食道癌、肝癌與胰臟癌等預後較差的癌症病人也有較高的自殺比率。


 


周醫師進一步分析,癌症病患的精神治療除了藥物外,會依照每位病人的狀況予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家族治療、藝術治療或兒童遊戲治療等,提醒民眾,若家中有癌患,要更細心支持與陪伴,必要時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忙。


冷凍卵子卵巢助癌患保生機

26歲未婚王姓女子罹患乳癌,必須開刀及化療,她在治療前做出冷凍卵子及部分卵巢組織的決定,讓自己有生育下一代的可能。


 


王姓女子一直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重要目標,罹癌對她是嚴重打擊,她擔心乳癌治療時間長達數年,療後卵巢功能衰退,受孕率降低,才決定抗癌前,冷凍卵子及部分卵巢組織。


 


成功醫院婦產部醫師周佩宜指出,近年來乳癌有年輕化傾向,年輕女性罹患子宮頸癌、卵巢癌等更時有所聞;雖說罹癌治療後存活率已大幅提升,但療後造成女性卵巢衰竭及生育能力降低,仍是現今醫學無法突破的瓶頸。


 


她說,年輕女性罹癌接受長達數年治療,多數人不願意放棄未來當媽媽的希望及權利,冷凍胚胎、卵子及卵巢組織,是年輕女性保存未來生育能力的選擇。


 


冷凍胚胎是目前冷凍生殖細胞中最有效的冷凍方式,冷凍胚胎解凍後,回復正常活性比例逾95%,植入後著床率可達30%以上,但前提是已婚患者才能施行。


 


未婚女性可選擇冷凍卵子或卵巢組織,等到癌症治療完成或未來組織家庭後,再進行體外受精或卵巢移植。


 


周佩宜表示,根據統計,全球冷凍卵子超過4000個,藉由冷凍卵子出生的嬰兒也有100例以上。全世界也有超過1000名乳癌患者在治療後懷孕,懷孕後流產率及畸胎比率沒有明顯增加。


 


以成醫為例,也有數10例冷凍胚胎、冷凍卵子及卵巢組織。周佩宜說,不只是罹癌女性,甚至事業有成或單身「輕熟女」,也能未雨綢繆冷凍卵子,珍藏一分延續新生的權利。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乳癌檢查早期發現 治癒率高

「惡性腫瘤」歷年來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女性乳癌」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16,較去年死亡率成長8%,為十大癌症死因成長第三名;其實早期的乳癌並不可怕,若能早期診斷,治癒率極高,目前最有效的篩檢方式即為結合乳房攝影與超音波影像,對早期乳癌的診斷率可高達90%以上。

 


目前國民健康局推動45至69歲婦女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許多婦女朋友反應「好痛」,而不想再次接受篩檢,為什麼政府仍是推動乳房攝影檢查而非超音波檢查呢?因為乳房攝影對於早期乳癌的偵測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功能在於偵測出不正常的鈣化,這是最早期乳房原位癌最大的表徵。乳房攝影檢為不正常檢查值時:邊緣完整、形狀規則、影像清楚的病灶,通常被認為是良性病變(非癌性),比如囊腫。但邊緣不清楚、不透明的區域較可能顯示是乳癌。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良性病灶都是邊緣清楚;相對地癌性變化也可能會有邊緣完整的病灶。有時醫師會使用乳房超音波檢查來做進一步的評估,如果檢查顯示懷疑為惡性,就會以病理切片來進一步確認。


 


乳房攝影與乳房超音波為常見的兩種不同乳房影像學檢查,3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應該以超音波為優先,因乳房組織之相對密度較高,超音波對於腫塊之大小與形態、內容物質、血流變化較能能清楚的判讀;而50歲以上婦女較為適合乳房攝影,可以將乳房之全貌完整呈現於X片上,乳房之鈣化點之判讀較超音波為優。


 


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陳秋芳主任呼籲45至69歲婦女拋開乳房攝影的尷尬與痛苦,2年定期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時,「坦胸露乳」是免不了的,但檢查間裡只有患者和女性操作員在場,隱密性高,讓婦女免去「走光」疑慮,婦女朋友快揪團一起去做檢查吧!


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

癌友飲食/家屬技巧引導 要他多吃、別硬塞

癌友在治療過程難免有副作用,永康奇美醫院營養科團膳組長劉彩如說,癌友本身明顯感受體力消耗、體重減輕,更需靠進食攝取營養。



 


觀念建立/好好吃飯 也是種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癌患容易感到食欲不振,營養師劉彩如建議,家屬應協助建立規律飲食習慣,不能有「不想吃那就不勉強」想法,要有「飲食也是治療中的一部分」觀念。



 


了解原因/藥物心理 會影響食欲


劉彩如說,食欲不振在癌症患者罹病過程常發生,有些是治療引起,例如接受化學治療引起口腔炎或食道炎,造成吞嚥困難,或因味覺改變而食之無味;有些則是心理層面,如過度擔憂而食不下嚥。


 


一旦發生食欲不振導致體重減輕時,需先檢視是何種原因。若是因治療引起,則可考慮使用藥物或是營養補充給予矯正;若是情緒上的因素,則有賴家屬及親友多給予關懷。



 


多多活動/作息正常 就會想進食


劉彩如說,癌友與其家屬都應調整規律的生活作息,治療過程中在體力允許下,應多走出家門、加入感興趣的團體與人群互動,不要陷在罹病的愁雲慘霧中,有了正常作息,生理時鐘自然會提醒何時該進食。


 


家屬及朋友都是癌患很大的精神支柱,除了多陪伴外,劉彩如建議,一群人可相邀一起出門散步,過程中多聊天、給予癌友正面能量。



 


分享美食/投其所好 別硬塞偏方


可對癌友提到最近到過哪些餐廳,吃了哪些具特色、好吃的料理,或是帶癌友品嘗他最喜歡的餐廳、小吃店或點心,遵照其原本的飲食喜好鼓勵癌友多吃。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聽信坊間的飲食偏方,硬要癌友吃他原本不喜歡吃的食物,如此一來反而製造反效果,使其厭惡進食,「大家都會挑食,不感興趣的食物那就別吃。」



 


變化烹調/清淡蒸煮 吃久也會膩


癌友抗癌過程需要補充體力,在飲食方面應以高熱量、高蛋白質、好消化為原則。劉彩如說,要讓癌友有食欲,重點在烹煮技巧上要多變化,不要以為清淡食物最健康,就老是以蒸煮來料理三餐。


 


劉彩如說,除了炸食少吃外,應多嘗試煎、煮、炒或烤等多元烹調方式,食物更能展現不同風味,只要切記「少油」原則,焗烤、蒸烤等都是很棒的變化烹調手法,也讓癌友能期待「這餐吃什麼」。


 


少量多餐/多吃點心 補正餐不足


劉彩如說,不需特別設限癌友的飲食,最好能均衡攝取各類別食物。如果癌友食欲不好,可利用一天當中食欲較好的時候,補充熱量密度較高的營養素。利用少量多餐,一天7至8餐都算可接受的範圍,鼓勵多吃點心補充正餐的不足,或選擇市售營養配方,也是一種攝取熱量與營養的方式。




 


全文網址: 癌友飲食/家屬技巧引導 要他多吃、別硬塞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677#ixzz264iPQz6n
Power By udn.com


癌友飲食8重點

1. 少量多餐:訂下進食時刻表,若感覺饑餓時,可隨時進食,三餐勿過飽,每1-2小時可吃少量正餐或點心。


 


2. 變化調味:烹調方式應多樣化,佐以溫和的調味料,豐富食材風味,以增加食欲。


 


3. 用餐時機:在身體較舒適的時刻多攝食,可於用餐之前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例如止痛藥或止吐藥物)。


 


4. 進食分類:可於正餐時間吃固體食物,待點心時間再補充液體食物,可避免過度飽脹感。


 


5. 進食順序:高營養濃度的食物或喜愛的食物應優先進食。


 


6. 隨時補充:隨時提供高熱量、高蛋白的點心或飲料(牛奶、豆漿、商業管灌配方),以方便患者肚子餓時補充營養。


 


7. 餐前開胃:餐前可食用一些開胃食物或飲料,如:酸梅湯、果汁、洛神茶。


 


8. 飯前散步:盡可能參與日常活動,飯前可稍做散步以促進腸胃蠕動,增進食欲。




全文網址: 癌友飲食8重點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814#ixzz264hWdqld
Power By udn.com

餓死癌細胞? 癌友飲食6大迷思

【聯合報/記者周宗禎/報導】

迷思1/癌患變瘦是必然的,主要是治療導致體重減輕,不必太在意?


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鴻昌表示,除了放射、化療造成口腔潰瘍、惡心,讓人食欲不佳、體重下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爭搶營養,病體對抗腫瘤消耗體力;食道、胃等消化系統的癌症影響養分吸收,都是病人消瘦的原因。


 


奇美醫院營養科組長美瑜指出,研究顯示50%患者在確認罹癌時體重都已下降。腫瘤細胞影響人體代謝,變瘦是必然,治療時搭配適當營養支持,對提升存活率大有幫助。



 


迷思2/吃得太營養,腫瘤會長得更快?


吳鴻昌說,不斷有病人問他:「太營養的食物,會導致腫瘤變大嗎?」他都回答,癌細胞直到人死亡前,都在搶奪正常細胞養分,即使病患營養不良,癌細胞照樣增長,饑餓只會讓自己沒體力治療抗癌。


 


美國癌症協會研究顯示,癌症病患飲食熱量至少應增加20%,且目前無證據顯示人體增加養分,會使癌細胞成長更快,反而有許多病患因養分充足而長期存活。


 


吳鴻昌說,看過許多營養均衡的病患,遠比捱餓不吃者存活更久,癌細胞可以「餓死」的說法,沒有科學根據。


 


美瑜也說,有病患聽信「飢餓療法」,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癌細胞反而長得更快。餓過頭,更會先餓死正常細胞,應適當補充營養,才能完成治療。



 


迷思3/生機飲食適合所有癌友?


生機飲食在坊間流行,不少患者認為有助抗癌,吳鴻昌說,他不反對生機飲食,但不贊成只靠生機飲食攝取營養。因為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營養素,未搭配油脂食用,吸收力差。且化、放療後10到14天,抵抗力明顯下降,未經烹煮的生食易因細菌、寄生蟲、農藥殘留致病。



 


迷思4/肉類會助長癌細胞,吃素比較好?


不少宗教團體、名人主張吃素抗癌,強調吃素後腫瘤變小甚至消失。不過醫界多主張避免「純素」,「蛋奶素」至少可補充一些抗癌需要的動物性蛋白質、微量元素。


 


很多病患相信「吃雞肉、牛肉對身體不好」,吳鴻昌說,問患者怎會相信,幾乎都是由親友口耳相傳而來。他說,治療期間吃素,易造成熱量、優質蛋白質不足,影響遭破壞組織的細胞修補,免疫力持續下降。


 


美瑜強調,「肉類不會加速腫瘤癌細胞生長」,吃素癌友除多吃各種蔬菜水果,更要補充全穀、豆類、蛋、奶,均衡飲食最有幫助。



 


迷思5/癌友飲食盡量清淡,最好少吃油脂?


美瑜表示,清淡飲食,也要營養均衡才有益健康。好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苦茶油等單元不飽和脂肪高的油脂,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還有堅果等,癌友應多攝食,對提升免疫力很有幫助。


 


迷思6/吃不下沒關係,打營養針就好?


吳鴻昌說,病患要求打營養針時,都會提醒他們,腸胃消化的營養最好,久不進食,腸子萎縮,也易感染,只要能吃,就不需要營養針。他說,一般「吊大筒」的點滴,還不如喝運動飲料更能補充體力。


 


癌症治療時常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讓人食不下嚥。美瑜說,醫療用完整營養素(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劑、電解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可維持改善病危、無法進食的病人營養代謝,但也不宜長期使用。




 


全文網址: 餓死癌細胞? 癌友飲食6大迷思 - 飲食防癌 - 癌症防治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11681#ixzz264guCaG5
Power By udn.com


2012年9月9日 星期日

癌症病患的口腔黏膜炎處理

台北榮民總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 林怡君醫師

 


癌症病患的口腔黏膜炎是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後常見重要的併發症之一,化學治療及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可殺死癌細胞,但也可能對口腔組織造成傷害。口腔黏膜炎指的是因癌症治療而造成口腔黏膜發炎,剛開始黏膜會出現紅斑,常常會慢慢進展成腐蝕、潰瘍,也就是俗稱的“嘴破”。患者常常會很疼痛,進而影響到進食及吞嚥,以致營養不良,口腔清潔也會因疼痛而無法清潔得很好,妨礙說話能力,使得生活品質受到影響。此外口腔潰瘍會增加局部或全身性的感染機會,化療使得白血球數目減少更會增加感染機率,有時甚至會導致癌症治療中斷,嚴重的感染可能導致敗血症,危及生命,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化學治療為全身性治療,所以對於黏膜組織的傷害是全身性的,黏膜炎通常在開始治療後4至7天後出現,在治療後2周達到高峰。而放射線治療則是只有在照射部位受影響,因為放射線治療大部份需數週的時間,其黏膜炎的臨床表徵是慢慢累積的,嚴重度與照射劑量有關,約在治療後10天累積劑量達1500毫格雷(cGy)開始出現黏膜炎,在3000毫格雷時達最嚴重。一般病灶在化療及放射線治療最後劑量後的二至四週會復原。因高劑量的化療而產生長期骨髓抑制作用的病患,其罹患口腔黏膜炎的風險更高 。臨床表徵會因為局部感染使情況更複雜, 尤其是在一些免疫受到抑制的病患,微生物繁殖在潰瘍處例如單純皰疹病毒及念珠菌等會增加黏膜炎的嚴重程度及延緩癒合,會讓口腔黏膜炎的診斷及處理變得較為困難。


 


口腔黏膜炎的處理


口腔黏膜炎的處理目標主要是在於保護口腔黏膜免受間接感染、控制疼痛和維持適當飲食,其方法大部分以減緩黏膜炎症狀為主。


 


檢查囗腔
患者或家屬可檢查患者囗腔中是否有黏膜紅腫或潰瘍,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疼痛控制
疼痛為口腔黏膜炎的主要症狀,會影響進食、口腔照護及生活品質,甚至會中斷治療,因此控制疼痛為治療的重點。


 


1.可用生理食鹽水漱口,以保持口腔黏膜乾淨及濕潤。
2.亦可含冰塊以減輕疼痛。
3.用2% Lidocaine局部麻醉劑混合等容積diphenhydramine 及等容積保護黏膜的制酸劑如Maalox或Kaopectate,以供病患漱口,減輕嚴重口腔內紅腫的疼痛。
4.止痛藥:包括口服一般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普拿疼等,或中樞止痛藥如opioids、morphine等,此外benzydamine對放射線治療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有效。


 


營養補充
咀嚼及吞嚥會受到嚴重的黏膜炎所引起的疼痛影響,此外因化療及放射線治療造成的味覺改變,也會導致食慾不振,所以需要監測病患攝取食物的量及病患體重。選擇清淡、容易嚼食及吞嚥的食物,將食物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煮軟加上湯汁,例如煮過的麥片、馬鈴薯泥、蒸蛋等,軟質食物及流質食物會比普通食物來得容易下嚥。避免攝取刺激性食物如:酒、辛辣、油炸、過酸及含香料的食物,避免粗糙、太乾、太硬或過熱的食物,不要抽煙。補充足夠的營養,進食高蛋白食物。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良好的口腔衛生可降低口腔黏膜炎的嚴重度,也降低菌血症的機率,病患及家屬應了解維護良好口腔衛生的重要性。三餐飯後及睡前使用軟毛牙刷輕輕刷,並且每天使用牙線及牙間刷清潔齒間面,潰瘍嚴重時,若無用牙刷刷牙,改以紗布或小棉籤清潔牙齦及牙齒,並且定期接受牙科檢查。若黏膜太敏感而無法刷牙,則要至牙科就診尋求幫忙。以不含藥物的生理食鹽水漱口,幫助清除口腔內的食物碎屑;含酒精的chlorhexidine漱口水較具刺激性,病患較難忍受,不建議使用;使用不含酒精的chlorhexidine漱口水可減少牙菌斑及牙齦炎,但並不會減輕口腔黏膜炎的嚴重度,無法用chlorhexidine來預防或治療口腔黏膜炎。吃完東西活動假牙要清潔乾淨,不合適的假牙應暫時不要佩戴,以免造成黏膜損傷。


 


減輕口腔乾燥
癌症患者唾液分泌粘稠且減少,故會產生口乾的感覺。多喝水,以減少囗乾不適,但喝的時候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喝 。用鹽水漱口,可用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茶匙食鹽加入一杯開水中自製,一天數次,清潔或潤滑口腔組織,並且中和口腔酸性環境。或是使用人工唾液潤濕口腔;嚼無糖口香糖,以刺激唾液分泌。


 


出血的處理
因接受高劑量的化療而導致的血小板減少,潰瘍處會較容易出血,局部口腔內出血可用局部止血劑控制,若血小板低於20,000/cumm,因會有自發性內出血可能性,需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輸注血小板治療。


 


冷凍療法
冷凍療法是藉由局部的血管收縮及減少血流,以降低化療藥物對口腔黏膜的影響。對於接受化療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美法崙(Melphalan )、依達曲沙(Edatrexate)類的藥物較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炎,在化療前五分鐘可含冰塊在口中 30分鐘。


 


總結
癌症患者的口腔黏膜炎治療很重要的是治療前需先會診牙醫師,確保口腔牙齦及牙齒的健康;並且在癌症治療期間要好好照護口腔,確實做好口腔保健,定期會診牙醫師,避免因微生物堆積而感染,使得口腔黏膜炎加重,增加併發症的發生。



癌症病患便秘時的處理

屏基血液腫瘤科 傅雪美醫師

 


可以吃喝,享盡天下美食,是人生一大福氣。在享受美食之際,能夠每天輕鬆順暢的拉(排便),是多數人人生中的一大樂事。便秘,雖然不是甚麽大問題,却是一個非常困擾人的問題。大約60-80%癌症病患有便秘的經驗。文献指出,對癌症病患而言,便秘症狀的發生,僅次於疼痛以及呼吸困難;倘若處理不好,易產生合併症,造成身體及心理層面之困擾,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治療的意願,所以絕對不可忽略便秘的嚴重性。便秘泛指排便困難(乾燥難解的硬大便) 、排便疼痛不已甚至出血、不定期排便、或每週排便少於3次。排便的次數因人而異,一天3次至一週3次都屬正常。單以次數來說,臨床上3天未解便就會給予軟便劑或灌腸,來緩解病人的不適。


 


癌症病患便秘的原因大致歸類如下:


(1)腫瘤位置:倘若腫瘤阻塞了腸道,導致大便無法排出,手術後大部分症狀可獲緩解。若是腫瘤細胞已經擴散侵犯至腸系膜,嚴重影響了腸蠕動,則便秘腹脹的症狀就較難處理。


 


(2)癌症治療:化學治療中常使用的止吐劑也會導致便秘,可適時給予軟便劑預防之。治療期間病患通常食慾降低,尤其是水份及纖維攝取量不足而導致便秘。有研究報告指出,每天纖維質攝取≦6公克者發生便秘之機率是攝取量≧6公克者的11.15倍;每天水份攝取量≦1500cc者發生便秘之機率是攝取量≧1500cc者的4.05倍。臨床上可以利用點滴輸液幫助病患補充水份,足夠的水份可使糞便柔軟有彈性,減低糞便的硬度以利排出;另外應多鼓勵病患攝取蔬菜水果,足夠的纖維素可使糞便成條狀,減少腸內壓,增加大腸蠕動,預防便秘。


 


(3)電解質不平衡或內分泌失調:食慾不佳造成低血鉀、低血鎂或者是腫瘤本身引起的高血鈣症,也常導致便秘;另外倘若病患合併有糖尿病或是甲狀腺功能低下也常導致器質性便秘。臨床上須常不定時監測病患的電解質,才不致於軟便劑或瀉劑用過量,甚至於灌腸仍無法緩解病患便秘的不適。


 


(4)藥物的副作用:嗎啡是癌症病患最好的止痛救星,却也是最常導致便秘的元兇。臨床上可以在給予嗎啡治療的同時,也給予病患軟便及促進腸蠕動的藥物,如Sennoside、MgO、Dulcolax、Primperan,同時叮嚀病患多攝取水份及纖維素,如全穀類 (糙米、燕麥片)、新鮮水果、蔬菜、莢豆類,或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食物或飲料。其實只要軟便劑的劑量足夠,幾乎都可以預防嗎啡所造成的便秘;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病患需要用Lactulose 或灌腸來處理便秘。除了嗎啡之外,常見含鋁或鈣的制酸劑、抗組織胺、利尿劑、鎮靜劑、三環興奮劑(尤其是針對神經疼痛患者),也常引發或加重便秘,臨床上不得不謹慎使用。


 


(5)長期卧床:當疾病進展到末期時,多數癌症患者的身體狀況極度虛弱,通常只能長期卧床,導致腸胃蠕動變慢而常常便秘;抑或是因腫瘤侵犯而導致病患下半身癱瘓,脊髓病變,腰椎尾椎病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而無法解便,此類情況通常只能以灌腸、腹部按摩甚至挖大便來幫助排便。



 


(6)情緒因素:病患過度緊張、壓力過大,或是憂愁、思慮過度,也會影響傳導排便的神經,並且使胃腸功能低下,造成便秘。鼓勵病患儘可能放鬆心情面對治療,在信仰上給予靈性關懷與支持,幫助病患正向的面對問題以及渡過低潮,對很多病患來說極為重要。


 


至於癌症病患的飲食療法,胡桃粥、芝麻粥作為早晚餐服用,具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脂肪攝取不足也會導致便秘。這是因為適量的脂肪可使糞便表面光滑,以利糞便在腸道的輸送及排出。如果長期只喝低脂牛奶或肉類油脂攝取不足,亦易造成便秘。另外,蓮藕、紫菜、黄豆、牛蒡、菠菜、茼蒿、芋頭、金針菇、黑木耳、香蕉、蘋果、芭樂等也可幫助減輕便秘症狀,改善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很多時侯,我們無法治癒病人;然而如何幫助病人與疾病共處,在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提供温暖的服務與協助,對臨床醫師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



談癌症病患的疲憊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 張正雄醫師 | 2012 四月 26



 


疲憊症於各種慢性疾病是常見的症狀,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或客觀的體能衰退。基於對癌症患者的尊重,過去癌因性疲憊症(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通常被定義為一種自我感知的症狀,在本質上是指主觀與曾經歷過的一種疲勞或缺乏能量的感受,臨床上會有程度、頻率和持續時間的不同。從病人的角度來看,疲憊就是一種不尋常的疲勞,無力或體能降低的感受,會進而影響情緒和認知功能。一般情況下,癌因性疲憊症是無法藉由借睡眠或休息來改善的。


 


以癌因性疲憊症(CRF)為主題的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才逐漸增多,主要是從心理及護理層面切入。隨後就有更多的論文被發表,特別是最近二十年,它們大都集中於發展可行的評估方案和問卷,目標在能從結果或過程標準面去衡量癌因性疲憊症的問題。雖然癌因性疲憊症尚未被認同是一種疾病(亦即不符合國際疾病ICD的疾病分類定義),但是國際上的疲勞聯盟( Fatigue Coalition)還是於ICD 10中提出癌因性疲憊症的診斷標準,內容包括症狀的描述、身體功能上的後遺症與其原因。因此癌因性疲憊症於最近已能跟慢性疲憊(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與其他疲憊綜合徵候群 (other fatigue syndromes)做臨床上的鑑別診斷,雖然它們在症狀學和解釋理論方面還是有一些相似之處。


 


疲憊症是癌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過去的一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患病率從59到100%,但是往往因為醫療人員與病患都將注意力放在癌病的醫治,而疏忽了去處置它。而疲憊症不僅可能發生在治療期間或之後,甚或可以持續多年成為一個長期的疾病後期效應。即使是治療已停止,也不管患者是否還有進展中的癌病,影響可能不太大,但也有可能會使病人完全喪失整體的生活品質,影響到患者的日常活動、工作、性生活或家庭生活等,因此醫療人員與病患當然不能輕忽它普遍存在的事實。


 


世界上新的癌症治療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大都以提升生存效益(survival benefit)為主要的目標。就像近十年標靶藥物的發展,就是將癌症治療帶入新的領域,但是其中部分藥物一樣會有造成疲憊症的副作用。因此增進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癌因性疲憊症如何造成,以及它是如何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依然相當的重要。過去的二十年雖已有很多癌因性疲憊症的資訊和研究結果,不過它在臨床上仍然是有偏低的被報告率、漏診和治療不足的情形。如今為了提高它能於臨床上被診斷、評估和治療,國際上已有可行的評估與治療臨床準則被提出,目標就是要加強患者能接受到適切的支持性治療。


 


疲憊症的病理機轉:
近年來有許多研究指出疲憊症是一個多層面的臨床問題,不僅有生化或病理因素,而且還涉及心理和行為方面的。過去十年中的大量研究,對於疲憊症的原因,還是缺少一個全面性完整的理論。曾經被提出討論的諸多因素,其中包括醫療上的病況、生化和心理因素,尤其是起因於情緒上的干擾最重要。因為癌症會危及生命的事實,以及治療造成的不適,常常可能造成持續性的抑鬱和焦慮,而導致身體和情緒的衰竭,也就是疲憊症。基於癌因性疲憊症和精神疾病的共病性,所以跟心理因素產生的抑鬱和焦慮之相關性,一直是主要的研究重點。睡眠障礙跟疲憊症也有很強的相關性,可能是疲憊症潛在的次要原因。而被擬議的癌因性疲憊症可能病理機制包括:炎性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失調、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不協調、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失調、肌肉萎縮和遺傳失調的交互作用。綜合以上,癌因性疲憊症,不僅會影響病患個人和他或她的配偶,也會產生許多醫療經濟上的不利影響。可以見到患者會有較高的就診率,增加醫療上的支持與服務的需求、病假率偏高、甚或喪失工作能力等。此外,癌因性疲憊症已被證實是罹癌後重返工作崗位的一項負面預測指標。因此在致病機轉還未完全被研究清楚,加上心理與生理層面,及對整個家庭社會的負面影響,不管是醫療人員、病患或家屬,都應積極來關心與推動其相關研究。


 


疲憊症的臨床評估:
癌因性疲憊症的臨床診斷和評估,是癌症診療團隊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在過去十年中,發展出來許多使用不同評估工具的方法。回顧研究文獻,可以發現其中確實有不少可用的單元或多元性評估工具。不過過去這些評估工具,還是有問卷不曾做任何跨文化驗證的問題,因為大多數是在美國或只針對白人患者做的研究中使用。未來當然還會有新的方案不斷會被提出,不過總結而言,目前並沒有最標準的測量方法,但靠自我報告的方法即問卷方式,還是普遍被選擇的評估工具。


 


疲憊症的治療:
治療策略的擬定應根據病人的臨床狀態做考量(如目前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治療結束,但還接受抗荷爾蒙藥物的病人;進展性疾病或癌症末期的階段等)。除了這些分群的特殊性考量,再根據病患的個人需求,經醫病討論後,有了以下幾個能採行的治療主軸:


 


•提供病人和他或她的家人必要的訊息和諮詢:
訊息和諮詢是幫助患者去了解到癌因性疲憊症,是因為癌症本身或其治療產生的結果。這些訊息應該包括其多重因素性質和關於它的潛在原因等。而諮詢輔導則是要幫助患者加強其於生活和應對上的基本策略規劃,使病患更適宜地因應疲憊症所造成的生活上限制。


 


•增強活動力,鍛鍊和運動療法
促進和加強體力、鍛鍊和體能訓練的因應方案,已被證明是對疲憊症和於身體功能持續下降時的有效治療策略。雖然不同的國家癌症學會都建議癌症患者多運動,但是其頻率以及強度,還是要依據患者的年齡,癌症的臨床狀況和主觀的體力水平做個別化安排。另外則只有較弱的實證支持,如針灸,按摩或其他的輔助醫療。


 


•心理社交和心理教育的介入
由於情緒困擾跟疲憊症的高度相關性,因此應對策略為藉由心理教育介入和諮商,以增加病人處理焦慮、抑鬱和心理困擾的能力。這些處置方案包括放鬆技巧或冥想,它們是激發潛在的生物學機制以及減少下丘腦 - 垂體 - 腎上腺軸之活動,以降低癌症相關性的疲憊。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除了只適用於治療貧血的紅血球生長因素(EPO)外,糖皮質激素(類固醇)和精神興奮劑(psychostim¬ulants)都曾被提出做研究與討論。過去有一些隨機對照試驗顯示利他能錠(Ritalin , methylphenidate)的療效,尤其是用於癌病逐步惡化,且無精神性合併症,而有長期疲憊的患者。但是依後續的研究結果,目前的結論是, 利他能錠不可被視為用於治療癌因性疲憊症的標準藥物。莫達非尼(Modafinil),是唯一批准用於治療嗜睡症的藥物,也曾在一些研究被報告可以有效的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但回溯性文獻分析到2008年的結論是,莫達非尼也不能被推薦為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藥物,主要是由於在大多數過去的研究中有些缺陷,令其無法得到較高的療效實證。


 


其它還有一些治療藥物都還在研究中,目前臨床試驗的重點包括L-肉鹼(l-carnitine),安非他酮(bupropion),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 如帕羅西汀(paroxetine),和植物類新藥如 PG-2、靈芝(Ganoderma lucidum)和Guarana (Paullinia cupana)等。其中PG-2是靜脈注射劑型的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萃取植物新藥,也是第一個在國內經臨床試驗證實療效,而被衛生署核准可用於晚期癌症患者,做為緩解中至重度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新藥。而Guarana是巴西醫師使用原產於亞馬遜盆地的一種植物種子萃取物,配合於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時,達到改善疲憊症的研究藥物。靈芝是中國大陸醫師針對乳癌病人,尤其於接受荷爾蒙治療時,所使用能有效減輕其疲憊症的新藥研究。


 


這些新藥的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是在癌因性疲憊症的確實療效,也都還待更大型臨床試驗去證實。


 


結論:
總結而言,雖然針對癌因性疲憊症之研究,過去二十年已有相當實質性進展。但至目前為止,於癌症患者臨床上,它仍然被視為在基礎研究、評估工具、治療和復健道路上的一個巨大挑戰,有待大家一起來關心與督促其診療的進步,改善癌症病患與家庭的整體生活品質。



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花椰菜的抗癌功效

多吃蔬菜可以防癌! 包括癌症病患治療後預防其再發以及一般健康的人都可藉著注意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與香煙兩個因素來預防癌症的發生。癌症不過就是一種疾病,它是一種基因上的疾病。這些基因的缺陷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先天遺傳,另一個就是後天環境。先天遺傳方面的我們只能接受而沒有辦法去改變,但是後天環境方面,藉著對各種致癌的環境物質的了解,我們不但可以做到消極的避免,還可以更進一步做積極的預防措施來阻止癌症發生。環境中的致癌物質,最多的就是香煙(佔1/3)與飲食(>1/3),其他包括感染、性行為、職業、酒精、及環境污染等。也因這些年來對各種致癌環境因子的發現,尤其是其中對飲食的各種研究使我們對於飲食方面的各種致癌或抑癌的各種因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多吃蔬菜可以防癌的觀念就是一種積極的預防措施。


 


在倡導蔬菜防癌的風潮中最為有名的一種蔬菜就是屬於十字花科的青花菜 (又稱為花椰菜)。它會有名大概除了科學上的各種驗證外就是前美國總統老布希的一句戲謔話: "我從不吃Broccoli(花椰菜)"有人戲言這句話讓他將總統寶座輸給了柯林頓。花椰菜的防癌功效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學界的肯定, 它的熱量低、纖維多、而且富含維他命C和維他命A, 最重要的, 是它除了含有上述的抗氧化維他命以外, 還含有數種強力抗癌效果的化合物。


 


這些抗癌物質中最有名的就是indole- 3 -carbinol。它的抑癌作用主要是藉由影響動情激素對我們身體的影響,進而減少與動情激素相關的乳癌以及子宮癌的發生。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於花椰菜所進行的研究指出, 花椰菜中的 indoles 對於乳癌細胞具有明顯的抑制功能。花椰菜被胃酸分解後會產生一種3,3'-diindolylmethane (DIM) 的代謝產物,它也是主要的抗癌功臣。在研究中,3,3'-DIM 可以減少數種致癌動情激素代謝產物的產生,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裂與生長, 並且促進其它可以殺死癌症細胞的蛋白質的分泌而對於癌細胞產生抑制效果。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塔拉雷與法海兩位教授主持,並與法國南錫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合作以小鼠進行實驗時,發現花椰菜中的一種成份,在動物體內會轉化為能夠殺死幽門螺旋桿菌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而且效果更勝於一般的抗生素。幽門螺旋桿菌是正是引發消化性潰瘍、胃癌等疾病的主要元凶。幽門螺旋桿菌分布於全世界,但在亞洲地區特別猖狂,部份地區罹患比例甚至高達90%。這種螺旋桿菌會引發消化性潰瘍,並使病患得胃癌的機會昇高三至六倍,是許多國家的公共衛生大敵。花椰菜的這項研究可望為這些消化道疾病提供簡便有效的新療法。如果未來的臨床試驗顯示,花椰菜這種食物可以減輕或預防人類因幽門螺旋桿菌而罹患的疾病,將對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產生深遠影響。


 


塔拉雷教授早在一九九二年就開始進行花椰菜防癌的研究,他發現花椰菜被人體吸收之後,其中一種名為「glucoraphanin」的成份會轉化為「蘿蔔硫素」,刺激人體產生「二期酵素」(phase II enzyme),這種酵素有破壞致癌化學物質的功能,因此被癌症醫學界寄予厚望。


 


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最近發表的研究指出,長期吃菠菜與花椰菜的人,可以降低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根據由2000位大30-74歲大腸癌患者與2410位健康者的飲食訪問調查結果,最常食用青花菜與菠菜的人可以降低17%的大腸癌危險,這些種類的青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一種稱為"lutein" 的抗自由基物質,可能是這些物質減少自由基對我們細胞的傷害來減少癌症的發生。


 


許多的研究證明花椰菜對於腸癌,子宮癌及乳癌等癌症的都具有良好預防效果,這應該歸功於它的抗氧化及各種抗癌物質的組合,而最近由美國癌症學會所資助的一個研究也發現,花椰菜對於膀胱癌的預防效果成效也頗佳。多吃蔬菜可以防癌主要是藉由蔬菜中的多種已知或更多的未知的抗癌物質共同作用的結果,現有的科學證據只是更加強了多吃蔬菜來防癌的依據。我們在這個時候應該是繼續推廣多食用這類有益蔬菜的觀念,只去服用某種由蔬菜提煉出的抗癌物質恐怕仍無法比食用完整的蔬菜有更好的抗癌物質功效。除了花椰菜以外,白花椰菜、包心菜、甘籃菜也都是同屬十字花科的抗癌蔬菜,日常飲食中能多注意食用這類有益的蔬菜自然就能減少許多癌症的發生了。


乳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大多數的病患最關心的問題就屬治療副作用了,接受乳房放射治療的病患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皮膚反應、手臂淋巴水腫、乳房組織纖維化、放射性肺炎、心臟血管疾病...等。

 


(一)皮膚反應
皮膚反應是最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大多數的病患都會發生,通常在治療的第二/三週開始有發紅、發癢現象,結束後1週左右最嚴重,程度可能從輕微發紅到溼性脫皮,通常放射治療結束後2-3週會恢復,只有極少數病患會嚴重到皮膚潰瘍、癒合不良,從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的引進可顯著降低嚴重皮膚反應的發生。


 


(二)手臂淋巴水腫
文獻報告裡的發生率差異頗大,可從3%到34%,實際上造成淋巴水腫的原因也是相當複雜,包含疾病期別、手術方式、淋巴結摘除方式及數量、放射治療劑量、病患自我照顧能力...等。因治療效果不及事先預防,所以病患應配合醫師衛教與指導,才是避免淋巴水腫最佳方式。


 


(三)乳房組織纖維化
屬於放射治療晚期副作用,實際發生率低,通常也都很輕微,研究發現纖維化和組織分泌TGF-β有關,分泌越多發生機率就越高。乳癌常用的荷爾蒙Tamoxifen被認為會誘發TGF-β的產生,可能會增加組織纖維化的機率。


 


(四)放射性肺炎
有症狀的放射性肺炎並不常見,多半發生在治療後一個月到半年,可經由X光檢查發現,可能會有乾咳、呼吸喘、發燒等症狀。發生率和接受到放射線的肺容積有關,也因此新的放射治療技術可明顯降低此副作用。


 


(五)心臟血管疾病
有些研究發現過去接受左側乳房/胸壁放射治療的病患,經過10年後會有較高的比例產生心臟血管疾病,所以治療時應設法降低對心臟的影響,幸好這問題已廣泛被注意,且現代放射治療技術已能有效降低對心臟的影響。


放射治療於乳癌治療的應用

哪些乳癌病患應接受放射治療呢?大致上可分成3類:1.接受乳房保留手術(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者、2.改良式乳房全切除(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合併有危險因子者、3.需放射治療作為緩解性治療者。

 


(一)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這類是最大族群的病患,尤其是1990年後陸續幾個重要臨床試驗證實了搭配放射治療與乳房保留手術,不但能成功保留下大多數的乳房組織,且與全乳房切除比較有相同的存活率,此一重要結論使日後放射線於乳癌治療的應用就更普遍了,目前乳房保留手術合併放射治療已取代全乳房切除手術,成為早期乳癌病患的首選。這部分最重要的臨床試驗是NSABP-06,比較了3個不同治療方式:1.只做改良式全乳房切除、2.只做乳房保留手術、3.乳房保留手術合併術後放射治療,經20年追蹤發現三者存活率相似,但在局部復發的比較上,有接受術後放射治療的病人復發機率遠比只做乳房保留手術者低(14% vs 39%),這是放射治療在乳癌應用上的ㄧ個里程碑。在2005年發表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裡,也認為接受放射治療者局部復發機會降低了四分之三,存活率則高出5%。從這些臨床試驗的經驗,乳房保留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已成為早期乳癌的標準治療。但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即使是早期乳癌也不適合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必須選擇改良式乳房全切除乳房,例如過去曾接受過乳房或胸壁放射治療、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有懷孕者、乳房瀰漫性微鈣化(diffuse microcalcification)、腫瘤分佈範圍廣、經局部切除仍有殘餘腫瘤者,這些情形下被認為是絕對不適合接受乳房保留手術。


 


(二) 改良式乳房全切除合併有危險因子
這些病患開刀切除了全部乳腺組織,若無特定危險因子病患可不必接受放射治療,反之,有危險因子者接受放射治療可增加存活率、降低局部復發率。這些所謂的危險因子包括淋巴結轉移、腫瘤大於5公分、手術邊緣距腫瘤太近(< 0.1公分)或有殘餘腫瘤,這種情況下若無接受放射治療,仍有約40%局部復發機會。在多數研究結果顯示術後放射治療可減少約70%的局部復發,增加5-10%的存活率。


 


(三) 需放射治療作為緩解性治療者
例如局部晚期乳房腫瘤無法或不易以化療及荷爾蒙治療控制、腦部轉移、骨頭轉移疼痛控制不佳...等。這類病人都是適合以放射治療來控制腫瘤、緩解症狀、預防腫瘤造成的不適。


家事女較不易得乳癌?

英國最新研究指出,女性每天花六小時做家事、養花種草或快步走路可減少乳癌風險百分之十三。即使每天只做兩個半小時家事、運動,也能降低百分之八乳癌風險。


 


英國癌症研究中心以八千多名乳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他們的活動量與飲食習慣。結果得到上述結論。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流行病學專家提姆‧奇教授表示,這項大型研究進一步證實保持活躍狀態有多重要。許多研究證據也發現,運動還可以減少大腸癌風險。


 


一般會建議女性一星期至少花一百五十分鐘進行健走等中度運動,但只有三成九男性、二成九女性真正達到標準。


 


該中心資訊主任莎拉‧西歐表示,想減少乳癌風險,最好方式就是維持健康體重,並盡少喝酒。多運動、多活動,這樣不需多花錢也可達到防癌效果。


 


莎拉‧西歐說,運動不需要像奧運選手那般拚命,但研究證實,像園藝、散步、做家事等可減少癌症風險。每天生活習慣只要做點改變,像多爬幾層樓梯、多走一點路,身體就會更健康。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國際癌症期刊」。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乳癌個人化醫療蓬勃發展

台灣乳房醫學會俞志誠理事長:乳癌的治療大致有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幾類,可說是個人化醫療發展最為蓬勃的癌症之一,依據病患檢測荷爾蒙受體ER、PR或HER2受體的表現,來選擇最適合病患的個人化治療組合。


 


近十年來改善病人治療成果的個人化醫療幫助了HER2受體過度表現的患者,因為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的問市,透過精準測定HER2狀態,可決定是否給予標靶藥物治療。自標靶治療首度被核准後,已有將近一百萬位診斷為HER2陽性乳癌的病患受惠,對早期或晚期的病人皆有正面的效果,但對於接受目前治療不如預期的病患,醫界期待還有救援投手。


 


在今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發布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還有值得期待的新武器,如研究中新的單株抗體及單株抗體與化療藥物的複合物。


 


期待很快能讓醫師與患者有最新的個人化治療,在乳癌的治療上,有更好的武器與治療成果。


人工受孕的年輕女性會面臨更高的罹患乳癌風險

女性一生中暴露在女性荷爾蒙(estrogen)越久發生乳癌的風險越高,沒有生育或者較晚生育第一胎的女性也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在年輕時生育會不會跟乳癌有關呢?最近有一篇研究是探討接受人工受孕體外受精的女性是不是會增加乳癌的風險。這項研究一共分析20歲到44歲的21,025名因為無法受孕而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結果發現整體而言是跟乳癌發生的風險無關,但是年齡小於24歲就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會有比較高的機會引發乳癌的風險,比同年齡不能生育女性多增加了59%罹患乳癌的風險。目前還是不能了解為什麼24歲以前的女性接受人工受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為注射這些體外的生育藥物只會在短期內增加女性荷爾蒙而已,為什麼會與乳癌風險有關呢?這個研究計畫也不知道這些女性是使用了哪些生育藥物,不過專家們認為尋求人工受孕的女性應該都超過24歲以上比較多,這篇研究對於24歲以後接受人工受孕的女性影響不大,不過接受人工受孕會短暫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對於將來關於乳癌方面的檢查應該多加注意,定期接受常規的檢查。


 


台灣癌症防治網 


翰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