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有糖尿病的老年乳癌病患有較少的復發率

這是美國Liefers醫師所做的研究報告,一般有糖尿病的病患如果罹患癌症的預後會比較差,會增加死亡率,主要是因為血中的胰島素會促進癌細胞的發生。

Liefers醫師的研究報告追蹤了3,124名沒有轉移性乳癌的病患,其中16.2%病患是有糖尿病,87.9%除了有糖尿病之外還有其他的疾病(主要是心臟血管疾病),這些病患年齡在65歲到98歲,平均年齡為75歲。經過6年的追蹤,發現只有糖尿病者有13.1%及沒有糖尿病者有15.6%發生復發,有糖尿病者復發率只有23%,比起一般老年人還低了33%。有糖尿病的病患與沒有者的存活期相同,但是有糖尿病的病患還有其他疾病者或沒有糖尿病但是有其他疾病者會有比較差的整體存活期。

有糖尿病的病患復發率為什麼會減少呢?推斷可能是與糖尿病病患使用Metformin有關,因為Metformin被認為是可以抑制腫瘤生長導致凋亡,糖尿病病患可能因為使用Metformin因禍得福,不過在加拿大已經實施大型綜合隨機試驗對早期乳癌病患加上Metformin在標準治療上看看對於整體存活率是否有效,在2015年之後才會有初步的研究結果

翰晃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放射治療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常讓癌症病患苦不堪言,根據美國研究人員的新發現,十字花科蔬菜成分的防護功效或許可在放射治療過程保護正常細胞、減輕病患不適。
 十字花科蔬菜種類繁多,包括高麗菜、花椰菜 (綠色和白色皆是)、芥藍菜、大白菜、白蘿蔔、大頭菜、芥末。  研究人員每天讓實驗鼠暴露在致命劑量的伽瑪射線,有些老鼠十分鐘後注射十字花科蔬菜含有的DIM成分。照射實驗持續進行兩星期;30天後,未注射DIM的老鼠全部死亡,但注射DIM的老鼠超過半數仍存活。  醫學界已經知道十字花科蔬菜能防癌,新研究顯示,它們或許也能幫助接受放射治療的病患。  美國華府的喬治城大學隆巴迪全面癌症中心的羅森博士表示,新實驗的結果令人震驚。他並指出,研究人員發現,不論在暴露於輻射24小時後或提前24小時提供DIM,都有防護效果。  接受放射治療的癌症病患常有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數量減少副作用,但注射DIM的老鼠減少程度較小。  含DIM成分 可防輻射  羅森表示,研究結果顯示,DIM或許不但可保護放射治療病患的正常組織,也能保護受到輻射汙染的民眾。日本2011年3月11日關東大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核電廠災變,全球再度關切核電安全;如果未來核電廠出問題,可以仰賴DIM的功效。
羅森指出,DIM可以刺激身體分泌一系列酵素,修補因輻射受損的DNA。不過,只有健康組織才能享受DIM的防護好處,放射治療仍能毀滅癌症組織。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維骨力補骨???

【台灣新生報/報導】
民眾從歐美旅行歸國時常買「維骨力」孝敬長輩,但營養師提醒,「維骨力」功效是保護關節,成分並沒有鈣,別補錯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今天表示,許多民眾常搞不清楚保養骨頭及關節所需要的飲食。她在門診諮詢常被病人問,「骨質疏鬆要補維骨力嗎?一天吃幾顆?」 洪若樸指出,一般人看到維骨力中的「骨」字,就以為吃了可以「補骨」。但其實,最好將「骨頭」和「關節」搞清楚,基本上,「維骨力」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拿維骨力來補鈣,就大錯特錯。 至於要如何從日常飲食保護關節,洪若樸指出,首先必須控制體重,因為關節承受全身重量,體重過重對關節是種負擔。 另外,也可以攝取富含膠質、軟骨素的食物,有利於關節的維持與修復,如蹄膀凍、雞爪、蹄筋、豬耳、筋、鯊魚鰭、貝類、海參、海帶、黑、白木耳等。或補充深海魚(鮭魚、鮪魚、鰹魚等),可抑制關節發炎反應,減緩關節炎症狀。 至於蔬果攝取,則可以選擇富含類黃酮的蔬果,像是甜椒、櫻桃、鳳梨、柳橙、木瓜、薑、九層塔等,可抑制關節的發炎反應。應避免吃油炸或煎的食物,因為高溫油炸、煎的食物會加速體內游離基產生,破壞關節軟骨。 對於骨質疏鬆的防範,洪若樸表示,可以從日常生活強化食物中鈣質的攝取,選擇乳製品、豆製品、小魚干、海帶、芝麻及深綠色蔬菜等。另外,大豆食品含大豆異黃酮,也可防治骨質疏鬆,有助於增進骨質健康。 洪若樸說,攝取足夠蔬果也不可少,但咖啡則要酌量,每天不宜超過2杯。沖泡咖啡最好加牛奶,避免加奶精或奶油球。並避免攝取大量纖維質,1天攝取量不宜超過50公克。因為大量纖維質的攝取影響骨質密度及礦物質,鐵、鈣和鋅等的吸收。 此外,也建議每週3至5次負重運動,並多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沙丁魚、鮭魚、肝臟、蛋黃,因為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如果沒把握可以從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鈣,必要時額外補充鈣片。 洪若樸提醒民眾應先了解「補關節」和「補骨頭」是兩回事,才不會補錯地方



Power By udn.com

骨質密度檢測四大錯誤觀念

【聯合新聞網/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骨質密度檢測可測得骨質結構是正常、骨質是否有減少或呈疏鬆狀態。 有趣的是,許多民眾在看到骨質密度檢測報告後,常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類是過度恐慌型,看到骨質密度值為負數時,便認定自己已邁向骨質疏鬆的不歸路;另一類是過度樂觀型,骨質密度值不差就自認健康,仗著骨本好狂喝咖啡、不運動。   骨質密度檢測4大迷思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放射科主任祁維廉表示,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民眾雖然知道吃鈣可以預防骨質疏鬆,但對於骨質密度檢測及保健觀念不見得正確。破除4大錯誤觀念,才能真正預防骨質疏鬆。  1、骨質密度檢測數值差,代表骨質流失速度快? 許多人容易將骨質密度檢測結果與流失速度快慢連想在一起,祁維廉指出,骨質密度檢測主要是掌握當下的健康狀況,有些年輕的受檢者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T-score數值即低於-1(骨質減少),但並不表示他年紀輕輕骨質就已大量流失,有可能是年輕時骨本建立的不好,輸在起跑點上,檢測數值自然低於正常標準。  2、骨質密度檢測發現骨質疏鬆,補鈣救回骨本? 人體的骨骼就像一塊木頭,剛開始很密實,但隨著歲月、風吹雨淋等外在因素腐朽後,用再多的方法也無法恢復。因此,一旦罹患骨質疏鬆症,補鈣只能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沒有補回骨本的作用。  3、骨本建立的好,骨質疏鬆不會找上門? 祁維廉指出,青少年時期造骨細胞合成能力最強,約12~17歲間是骨本建立的黃金年齡,直到30歲左右 (每個人不同 ) 即無法繼續累積,之後就會隨著年齡增長、受傷、缺乏運動、熬夜、飲食不正常等因素逐漸流失。因此,基礎打得再好,沒有正確保養,一樣會有骨質疏鬆的危機。此外,患有內分泌或新陳代謝疾病者,即使骨本好,也可能在1~2年間骨質密度從正常變成骨質疏鬆,所以若發現骨質異常快速流失,建議儘早就醫。  4、年長者骨質密度檢測正常就不會骨折? 目前骨質密度檢測是以雙能量骨質密度偵測儀(DXA)較常見,但若受檢者罹患年長者常見的骨關節炎,即使已嚴重骨質疏鬆到產生壓迫性骨折現象,其骨密檢測結果亦可能被高估診斷。祁維廉表示,只要在健檢時搭配腹部X光片看骨骼穿透性高低,就能避免假性失真造成的錯誤判讀。
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
   骨質密度檢測及保健 防骨質疏鬆上身  骨質密度檢測的意義在於定期觀察骨質流失狀況,祁維廉建議,每2~3年定期安排骨質密度檢測,追蹤2~3次以後較能看出骨質流失的快慢。第一次檢查發現骨質偏低不必過度擔心,但最好在同一個檢測單位、使用同一台儀器持續追蹤,才能較準確的掌握骨質流失狀況。若發現流失速度異常快速,應留意是否因代謝或內分泌疾病引起; 若每2~3年追蹤結果骨質流失幅度偏高, 即使沒有骨質疏鬆也要特別重視保健,以免誤判自己的健康狀態,錯失顧骨本的黃金期。
骨質密度數值小常識
T值骨質狀況
-1 以上
骨質正常
-1 ~ -2.5
骨質減少
-2.5 以下
骨質疏鬆
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WHO)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標靶治療皮膚乾裂 修護保濕全照顧

癌症患者當面對化療藥物、標靶藥物等治療後,常因副作用而卻步,造成病情惡化。醫師指出,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引起的體內物質P(Substance-P)增加,容易使皮膚與指甲出現乾燥發炎症狀,善用含鋰元素的日常照護用品,就能減輕副作用產生,幫助患者積極對抗癌症。
 
標靶治療釀物質P增加 引發皮膚副作用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表示,大部分的癌症患者術後仍需持續進行化學治療,或併用標靶藥物控制病情,延長壽命。然而,當接受標靶或化學治療時,會使神經末端的(Substance-P)物質P產生增加,而活化了副作用產生的相關機制。

滕傑林醫師進一步解釋,許多的發炎反應均與物質P息息相關,尤其在使用化療或標靶藥物後,更會刺激物質P的增加,讓皮膚產生發炎症狀,這也是導致出現皮膚乾燥、皮膚紅疹、甲溝炎、黑指甲及口腔破等副作用的主因。


含鋰元素修護保濕 積極面對癌症治療

滕傑林醫師表示,因副作用而放棄治療是大家都不樂見的結果,通常為了改善患者皮膚出現的發炎症狀,部分患者會使用如面霜、凡士林等日常保養用品,或多或少能讓患者減緩副作用的不適,但僅靠滋潤、保濕仍無法修護源頭症狀。

據研究指出,微量元素鋰具有抑制癌症治療時所產生的物質- P、抗發炎及免疫調節的作用,能有效減緩化放療及標靶治療所帶來的皮膚不良反應。研究中亦顯示,含鋰元素的護理產品能改善癌症患者因治療所引起的皮膚、指甲、口腔、陰道、頭皮等的副作用。

癌症治療療程中,配合使用含鋰元素護理產品,藉著取代日常生活中原本使用的保養品、牙膏、乳液、護手霜、清潔液等,便可有效緩解癌症治療時的副作用,大幅增加患者積極面對癌症治療的意願,但若是副作用嚴重的患者,仍要主動與醫師溝通狀況,切勿亂用偏方治療。

依病患體質與標靶用藥的不同,副作用出現的程度也不同,但普遍出現的甲溝炎、指甲等症狀,常有患者提及不敢穿露指涼鞋出門,因指甲變化不敢伸出手,自覺有礙觀瞻,甚至是因此拒絕治療影響病情。

攝取澱粉食物 更年期後乳癌風險增

乳癌是女性好發的癌症中排名高居不下的病症,對於乳癌發生的原因,國內外也都有過不少相關研究報告,過去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研究報告曾發現澱粉、甜食類的食物,可能與乳癌風險有關。近日在多倫多與米蘭學者共同發表的研究中更進一步指出,更年期後的婦女,攝取三明治、麵包類食物, 在乳癌風險上比其他人來得高出近60%的比例。
更年期後婦女更要慎防乳癌的發生,飲食上盡量避免攝取精緻澱粉。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食物的升糖指數(GI值)高低,影響了女性乳癌發生、復發的機率,多倫多大學及米蘭大學針對了不限年齡、共1萬1千名的義大利人進行調查研究,其中有4500名患有乳癌或是大腸直腸癌,另外6700名則為健康人士,作為對照組。

升糖指數GI值 影響雌激素水平

調查結果發現,在更年期後的55~64歲婦女中,攝取麵包等精緻澱粉類型食物的組別,在罹患乳癌的機率上增加了60%;另外,體重有過重超標的人,乳癌風險也高出45%。不過同樣是澱粉類,飲食中選擇吃義大利麵而非麵包、吐司類的人,在乳癌罹患率上卻沒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刊於「腫瘤學年鑑」(Annals of Oncology)的此份研究報告歸咎其原因,指出麵包這類精緻澱粉升糖指數較高,所以同時也刺激了女性雌激素水平上升,進而致使乳癌風險提高。


過度肥胖也是間接因素

在探討精緻澱粉類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係時,另外一個可能的因素就是高GI質的食物通常都屬於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澱粉類食物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因此也特別容易胖。

加州癌症預防學會(Cancer Prevention Institute of California)研究科學家克拉克(Christina Clarke)也曾針對此種結果提出看法,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證實某種單一因素與乳癌風險之間的關連,但這些發現可鼓勵民眾注意均衡飲食,包括限制精緻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改吃優良蛋白質、好的脂肪和高纖榖物等。

癌症患者睡不穩 睡眠不佳癒後差

即使手術完成,化學治療或是標靶藥的副作用,總讓癌症患者苦不堪言,加上心理上對癌症的恐懼,更造成夜不能寐。精神科醫師指出,癌症患者想要睡得好,更需要注意飲食均衡,正面迎擊罹癌情緒;若失眠嚴重,應遵照醫囑使用安眠藥,放任不理恐釀惡性循環,影響抗癌體力及免疫力。
統計發現72%癌症患者有睡眠障礙,高於一般人的15%,常需藉助安眠藥物才能好好睡一覺。


患身心受迫 夜難入眠

據統計,癌症病患有72%有睡眠障礙,遠高於一般人的15%。台北榮總精神部主治醫師林韋丞表示,設身處地為癌症患者著想,從接受罹癌事實開始,就是一段艱難的過程,常自覺「為什麼是我?」、自問「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連串自責的情緒,當晚上夜闌人靜時全湧上心頭,入睡更顯困難。

另外,對癌症患者而言,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除了殺死癌細胞,也會造成健康細胞受損,身體上的疼痛、疲累等種種不適,在在會影響晚上睡眠時的安穩度,失眠變成癌症患者共同的痛苦。

例如罹癌前,本來可連續睡8小時,或是睡6小時就飽,但罹癌後身心交迫難入睡,還帶有因身體機能改變,讓患者淺眠,甚至是睡到半夜易醒爬起來,此時要再熟睡難如登天。

睡不好讓焦慮感更加嚴重,身體狀況也會下滑。已有研究指出,反覆失眠釀血壓上升、血糖不穩、心血管疾病、細胞發炎等,簡單地說,會讓身體免疫力一點一滴的流失,甚至連身體抗癌能力都被消磨殆盡。


謹記均衡飲食 善用藥物

林韋丞醫師表示,癌症患者要避免睡不好引起的惡性循環,最常到診間問及的是「吃些什麼東西能改善」?雖然多吃堅果類與香蕉等富含色胺酸的食物能刺激大腦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生成,但遺憾地是,目前研究上,單一食物直接能對睡眠產生幫助的很少。

目前的證據顯示,直接補充褪黑激素能幫助睡眠,但要單純吃萃取褪黑激素的製品,在台灣尚未核可販售。一般還是建議依罹癌狀況,給予完善的均衡飲食並搭配規律運動為主。

林韋丞醫師進一步提到,若失眠症狀嚴重,還是須找醫師詢問,開立安眠藥等輔助治療。只要遵照醫囑使用,不必擔心安眠藥物成癮的問題,且藥物幫助睡眠所帶來的好處,正是避免惡性循環、增加接受治療的順從度,讓你更有體力對抗癌症。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乳癌病患即使服用維他命D補充品 血液中的濃度還是偏低

我們曾經報導過乳癌患者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較低對其預後會比較差,最近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學生Friedman在老師的指導下檢測更年期後的乳癌病患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結果發現391名的早期(第一期到第三期)乳癌病患之中,35%的病患有維他命D缺乏;同時也發現73%的更年期後乳癌病患有服用維他命D的補充品,但是還是有25%的病患有維他命D缺乏。也就是說即使知道乳癌病患應該多服用維他命D來輔助,結果發現不是每個人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都能恢復,分析的結果可能是跟病患的體重增加或者肥胖有關,體重如果增加會引起維他命D缺乏的比率增加3.2倍,此外跟種族也有關,非白人比較容易引起維他命D缺乏的比率會增加2.1倍,這篇研究並沒有提及為什麼種族差異造成維他命D不容易被吸收,是不是非白人比較不喜歡運動、曬太陽有關。不過更年期後的乳癌女性不論有沒有服用維他命D的補品,檢測血液中的維他命D濃度非常重要。

舉重並不會增加乳癌病患淋巴水腫

乳癌病患接受手術切除乳房及淋巴結,有少部份的病患會引起上肢腫脹,我們稱為淋巴水腫,因此醫生跟復健科都鼓勵接受手術的病患做一些運動以減少淋巴水腫的風險。其中一個問題是乳房手術切除後的病患如果做舉重會不會增加淋巴水腫,最近美國賓州醫學大學及Abramson癌症研究所的Schmitz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從2005年到2007年分析了154名女性長達1年到5年之久,這些病患都是單側乳房切除,同時至少有兩個淋巴結切除,臨床上並沒有發生跟乳癌手術有關的淋巴水腫,定義的淋巴水腫是指上肢增加5%。

他們追蹤了134名病患一年以上,將這些病患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是有從事舉重的復健運動,另一組則沒有。結果有舉重者引起淋巴水腫是11%,沒有舉重者是17%,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明顯差異;如果淋巴結至少有5個以上切除,結果有舉重者引起淋巴水腫是7%,沒有舉重者高達22%,統計學上有所差異,也就是淋巴切除較多者從事舉重的復健運動可以減少的淋巴水腫的風險。在臨床上觀察到明顯的淋巴水腫兩組只有1.5%跟4.4%,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所以從這些看來,舉重並不會增加乳房切除手術後的淋巴水腫。

臥室的光線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以前我們曾經報導過這類的研究,這是最近以色列的第三篇研究證實臥室的光線會增加罹患乳癌的危險性。

以色列的研究小組從2006到2008年問卷調查了1679名女性,將這些女性晚上的睡眠燈光習慣分成四組,第一組是完全黑暗、第二組是微弱光線、第三組是一般光線、第四組是在強光下。

研究發現在光線下睡眠會增加22%發生乳癌的風險,他們認為這個可能跟晚上睡覺時有光線會導致circadian disruption,這可能跟引發乳癌的風險有關。而且研究小組也指出不只是晚上開燈睡覺的婦女跟乳癌發生有關,一般夜班的女性工作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高,而且盲人的女性跟睡眠比較久的人發生乳癌的風險則
較少。

研究小組利用這些證明開燈睡覺確實跟乳癌的風險有關,不過有些人認為這些研究的證據還不是很足夠,無論如何開燈睡覺並不是很好的習慣,不得已要上夜班的婦女還是要按時調班,而不是整年都在上夜班,一定要注意休息時要關燈。同時也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

日走一小時 可防乳腺癌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研究,更年期婦女每天走路1小時的路,可以大幅度減少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這項研究歷經17年,針對7萬3000多名婦女進行調查,發現女性只要每天撥出一小時走路,就可降低乳腺癌發生率,研究結果發表在《癌症流行病學、生物標記和預防》雜誌。 這項大型研究,由美國癌症協會在1992到1993年間,對7萬3615名50歲到74歲的婦女進行長期追蹤調查。 參與追蹤研究的婦女要填寫問卷,內容包括健康狀況,從事游泳、做健美操等運動時間,以及坐著看電視或看書的時間等。研究從1997年持續到2009年,受訪者每隔兩年就要填寫一份相同的問卷。 研究發現,這些婦女中,47%表示,走路是她們唯一的休閒活動。結果顯示,每周至少走路7小時以上(每天走1小時以上)的婦女,比每周只走3小時或不到3小時的婦女,罹患乳腺癌的比率少了14%。 負責這項研究的美國癌症協會帕特爾博士說,這項發現令人鼓舞,因為即使不參加其它鍛練,只要每天走路1小時,就能減少更年期女性患乳腺癌風險。  但運動要量力而為,有人會刻意上健康房做重量訓練想鍛練肌肉,但這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例如膝關節疼痛的人,就不適合做太劇烈、時間太長的運動,平時散步、走路就好,無須太過勉強,以免防癌不成,反而運動傷害找上門


乳癌的穿刺切片能達到更詳細的資訊

對於乳癌的診斷到底是穿刺切片還是開刀切片比較好呢?很多的外科醫生都希望做開刀切片,但是最近美國Burlington Vermont大學的James醫師所提出的研究報告給了我們更多的訊息,他認為穿刺切片比開刀切片能夠有更確實的診斷。他們從1998年到2006年在Vermont地區1135名乳癌的病患,其中有62.8%的病患在最初診斷時接受了皮下的穿刺切片,37.2%的病患接受了開刀切片,在都市的病患比在鄉下者接受了穿刺切片的比例比較高,而且他也發現接受開刀切片者腫瘤邊緣的陽性率反而比穿刺切片低,也就是利用開刀切片者反而常常發現腫瘤切除的不是很乾淨而必須要再次切除,而接受穿刺切片加上影像檢查比較容易確定腫瘤大小大概多大,比較不需要再次切除。數據顯示接受穿刺切片者76.4%只要作一次手術就好,但是接受開刀切片只有44%,而且接受穿刺切片加影像檢查者比較有機會接受乳房保留的外科手術及輔助的X光治療。最近9年研究發現接受穿刺切片診斷出乳癌的案例越來越多,在以前接受穿刺切片者只有63.0%, 2004年到2006年已經上升到73.6%。所以James醫師認為大概只有10%需要作開刀切片,其他90%的病患只要作穿刺切片即可,應該鼓勵放射線醫師在影像導引下多作穿刺切片,利用特殊儀器、工具、技術及技巧才能達到這個目的,也就是使用穿刺切片必須經過較嚴格的訓練才能有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