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乳管原位癌可以利用基因檢測判斷復發風險

以前都認為乳管原位癌是一種癌症前期狀態而不是一種癌症,在健保給付上都不歸類為癌症,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還是有一部份的病患會復發,因此如何利用基因組學的檢測方式來判斷哪些是高復發或低復發風險的病患呢?


最近美國Dan L. Duncan癌症研究所的Osborne醫師所作的研究分析發現乳管原位癌確實有分成各種不同的亞群,早期癌症的病患可以利用基因檢測21個基因來分析,乳管原位癌只要12個基因來分析就可以。在E5194試驗的327名乳管原位癌女性病患加以分析,結果發現了檢測這12個基因跟預後有關。因此回溯性的研究從1994年到2003年有3335名導管原位癌女性病患,其中有718名只接受外科手術,846名是外科手術加放射治療,其中有1260名在外科手術時發現腫瘤組織切緣陰性。718名只接受外科手術中571名是腫瘤組織切緣陰性加以分析。經過9.6年追蹤,有100人復發,其中44名還是發生乳管原位癌,57名惡化成侵犯性乳癌,10年的復發率是19.2%。他在加以分析如果是DCIS score小於39者,十年復發率12.7%,39~54是33%,大於54者27.8,也就是DCIS score在39以上十年復發率接近三成。他也加以分析哪一些是容易發生,超過50歲、DCIS score 50分、腫塊大於1公分、病理組織分類屬於solid跟cribriform,而且在發現時同時有好幾個病灶,這些條件都是屬於容易復發的類型。


雖然乳管原位癌是屬於前癌症狀態,經年累月後還是可能變成侵犯性乳癌,現在有了基因檢測是個重要的發現,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回溯性研究,應該有個前瞻性的研究,而且在這個研究裡的荷爾蒙陽性病患有無接受荷爾蒙治療或其他治療,都是未來要探討的問題。


翰晃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年輕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是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之前很多的文獻報告發現使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尤其是荷爾蒙陽性的乳癌,最近美國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的Beaber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發現年輕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確實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並且分析是不是應該停用口服避孕藥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他分析了1990年到2009年的1102名罹患侵犯性乳癌病患與21952名相同年齡的健康女性當作對照組來做分析比較,結果發現女性使用高劑量的女性荷爾蒙estrogen, ethynodiol diacetate (synthetic progestin)等避孕藥會增加乳癌的風險,但是如果是使用低劑量的estrogen就不會增加這種風險,他在進一步分析使用高劑量的estrogen或synthetic progestin會增加2.6倍罹患乳癌的風險,如果單獨使用progestin會增加3.1倍罹患乳癌的風險。與荷爾蒙陽性乳癌並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而且這些病患罹患乳癌都有家族病史,20歲到49歲者使用口服避孕藥罹患乳癌增加了50%,4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風險本來就小於1%,即使增加50%,還是少於1%,所以要不要服用口服避孕藥就有評估討論的空間,所以有一些醫師認為發生率太小,所以年輕女性使用口服避孕藥也是可以接受。但是我們認為即使小於1%,如果有家族性的高危險群病患使用女性避孕藥要接受常規的乳房X光或超音波檢查,才能保障身體健康。


翰晃


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乳腺緻密度高 乳房攝影加做超音波

Q:朋友追蹤纖維囊腫,結果乳房X光攝影顯示正常,但乳房超音波卻發現疑似病灶,穿刺切片證實是乳癌。為什麼乳房X光攝影看不到她的腫瘤?在何種情況下,一定要加做乳房超音波?

A:雖然大規模臨床實驗顯示,定期接受高品質乳房X光攝影篩檢,有機會提早2至3年發覺腫瘤,但乳房攝影準確度並非100%,約15至20%的乳癌無法被發現。乳腺緻密度高是影響腫瘤偵測能力的重要因素,因為在攝影圖像中,乳腺與腫瘤同樣呈亮白色,所以難以區分。
美國曾有案例,每年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都正常,但被發現罹患乳癌時,竟已第三期。患者非常不能接受,醫師再次回顧她的乳房攝影影像,原來她的乳腺太緻密,所以無法看到腫瘤。這位女士因此催生「Breast Density Information Law」,立法明文規定:婦女接受乳房X光攝影後,必須被告知乳腺是否緻密,必要時諮詢醫師是否需搭配其他檢查,以彌補乳房X光攝影不足。目前美國有19個州已立法,執行此一法案。
至於搭配乳房攝影的後續檢查,最常被使用的就是超音波掃描。國外統計,針對有家族病史等乳癌高危險群,若乳房X光攝影正常,但因乳腺緻密度高而加上超音波,每千人可再多發現約3位乳癌患者。缺點是超音波發現更多可疑、不確定的腫塊,經穿刺切片大多數不是乳癌,使偽陽性發生率增加。需賴有經驗的團隊降低偽陽性與不必要的穿刺切片,將後續超音波掃描的缺點降至最低。早期乳癌可能產生的影像是不明顯、沒有特定表現的,有些以腫塊呈現,有些則為鈣化點,在乳房攝影影像中,可見一群大小、粗細、形狀皆不同的小白點,但超音波不易甚至無法偵測。

此外若是小小的腫塊,藏在乳房某個角落,快速的超音波掃描也未必能發現,因此超音波較不適合作為第一線篩檢工具。偵測早期乳癌,必須依賴先進的儀器、嚴格的品管、專業的醫師與技術師、以嚴謹的態度遵循診斷的流程,才能看見成效。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乳癌的初期症狀及六大迷思

一、自我檢測:乳癌的早期症狀


1、乳房腫塊:患側乳房出現無痛的、單發的小腫塊,多位於乳腺的外上象限。
2、乳腺外形改變:可見腫塊處皮膚隆起,有的局部皮膚呈橘皮狀,甚至水腫、變色、濕疹樣改變等。
3、乳房皮膚及輪廓改變:乳頭近中央伴有乳頭回縮。乳房皮膚有輕度凹陷,乳頭糜爛、乳頭不對稱,或乳房的皮膚有增厚變粗、毛孔增大現象(醫學上叫做“橘皮症”)。
4. 淋巴結腫大: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質硬,晚期在鎖骨上同側腋窩也可摸到。
5. 其他方面:少數人可能會血性、水性分泌物。
6.早期乳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

二、乳癌六大迷思

迷思1:男性怎麼可能得乳癌。
有乳腺就可能患乳癌,乳癌是由於乳房細胞內出現惡性的腫瘤組織所致,男性也有乳腺組織,所以同樣有可能得乳癌。
男性乳房沒有小葉及腺泡的發育,因此乳房比女性小得多。但是,正因為男性的乳腺組織較薄弱,一旦發生乳腺腫瘤,很容易向四周擴散,無需太長時間,腫瘤細胞就能擴散到乳房的皮膚和肌肉組織,因此,男性乳癌患者往往在初次就診時就已是疾病晚期。
所以,男性在日常生活中要高度警惕乳房異物。如果男性在平時發現乳房出現局部疼痛和壓痛現象,發現邊界不清的無痛性腫塊,乳頭向內凹陷,或有分泌物時,應立即到醫院的乳腺專科進行相關諮詢與檢查。


迷思2:“我摸到乳房內有一個腫塊,我肯定得了乳癌!”
其實,許多乳房腫塊是良性的。之前有項調查顯示:40歲以下有乳腺腫塊的女性患者,對她們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90%的結果都是良性的。
因為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女性在生理週期之前或生理週期期間,經常會出現乳房脹痛或摸到乳房腫塊,只要生理週期結束之後發現腫塊已經消失,就表明並無大礙。


迷思3:自我檢查時,沒有發現乳房內有腫塊,因此覺得自己肯定沒有得乳癌。
乳房腫塊並不是乳癌的唯一症狀,許多病人的早期症狀只是乳房的對稱性改變,如皮膚變厚、乳房皮膚出現橘皮樣變、乳房有分泌物、溢水或溢血等。
可是,有些患者甚至沒有任何典型症狀,也沒有感到身體不適。醫生仔細檢查時,僅僅發現這些患者的腋窩淋巴結腫大。這無疑增加了乳癌的漏診機率。


迷思4:“我又沒到更年期,我怎麼可能得乳癌 !”
許多年紀輕的女性認為乳癌是中老年婦女的專利,所以平時並不關心乳房健康。然而我國例行體檢和抽樣調查發現:女性乳癌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的趨勢,20~30歲的年輕女性中,約有50%的人患有乳腺增生。雖然乳腺增生並不是乳癌,但如果任其進一步發展,就極有可能癌變。


迷思5:長期服用激素藥和患乳癌沒有關係。
要高度警惕因此誘發乳癌的可能,建議在生產第一胎前或有乳癌家族史者的女性,都不要口服避孕藥。


迷思6:乳癌比其他癌症更容易導致女性死亡。
因肺癌死亡的女性比乳癌更多。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統計,2006年美國死於前者的約為72130人,而後者為40970人。而且乳癌的死亡率也在減小。如今,大部分癌症都可以在容易治療的時候被更早地發現。存活的機會,大部份取決於癌症被發現的階段。

化療路好漫長?5要點舒緩不適

化療時,你應該注意的事及家人的協助


因為化療在整個癌症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因此我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大家分享,注射化療藥時應該注意哪些?以及親友可以怎麼協助癌友的狀況。


1.讓自己在最舒服狀態下打藥


注射化療藥是最痛苦的時候,一定要事先把一些可能不舒服的狀況排除。例如,我要化療前會先上廁所,就是怕打藥時一直跑廁所很麻煩;去醫院前會先洗澡,因為身體黏黏的容易讓我不舒服;前一天晚上如果睡不著,一定吃安眠藥,讓自己隔天打藥時不那麼累。而前一天,我也避免不必要的搬東西、走太遠或其他太勞累的事,就是為了保持體力接受打化療的藥。


2.帶著常用的物品


例如,衛生紙、眼鏡、時常看的書、常聽的音樂放在身邊拿得到的地方。注射藥物時很痛苦也很緊張,病人很容易忘了該帶的東西,例如,健保卡、書、手機、音樂、小披肩等,親友團最重要的事,就是列一張清單把去打化療時要帶的東西寫好,等要去醫院之前再核對一下。


3.穿領子寬大的衣服


不要穿高領、緊身的衣服,因為要躺好幾個小時,盡量穿寬鬆、讓自己舒服的衣服。對女生來說,內衣肩帶也要調鬆一點,因為會有些卡住人工血管,盡量穿讓醫護人員方便在人工血管打針的衣服。我都會帶件小外套或小披肩,並且打針的時候露出人工血管那邊,披肩則蓋住沒有人工血管的一側,這樣能方便醫護人員觀察有無特殊狀況。


4.常觀察打針的地方是否有異常


例如,漏出藥水或是會痛,一定要馬上告訴護理人員,因為打針時應該只有扎進人工血管時,皮膚有被打針的刺痛而已,若中間有任何疼痛的感覺或不舒服,應該馬上告知醫護人員。


5.減少病友的壓力


有的病人會有拉肚子的狀況,此時多帶兩套衣服、成人紙尿褲、濕紙巾等物品, 真的出現類似狀況時,這些就派得上用場。最好挑一個固定的袋子,每次去醫院做化療時,都帶那個袋子去;還有親友團千萬別拿小事對病人不斷碎碎念,造成他更大的壓力與心理不悅。

電針灸可以減少Aromatase inhibitors的副作用

對乳癌荷爾蒙陽性的病患芳香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目前可以取代tamoxifen的治療,但是芳香化酶抑制劑有其副作用,會引起病患骨頭酸痛、疲勞、焦慮、憂慮等,最近美國Philadelphia州的Abramso癌症研究中心的Mao醫師發現利用電針灸(electroacupuncture)可以改善這些不良反應,他研究了67名早期罹患乳癌女性病患,因為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劑至少三個月而引起關節酸痛分成三組,一組給電針灸(傳統中醫的針灸在加上微弱的電擊),另外一組給非穿透性假針灸,第三組是控制組,前面兩組的治療是放在最疼痛的關節處五公分,每天治療八個星期後再評估是否有療效,結果發現在疲勞方面,有使用者比沒有使用者有療效,在簡要疲勞盤點(總分10分)多了2分,而且可以持續12週,在憂鬱方面,使用電針灸者比控制組在醫院焦慮抑鬱量表(總分14分)多了2.4分,假針灸多了2分,而在焦慮方面只有使用電針灸者有效,而假針灸沒有療效。作者認為電針灸的確可以減輕病患疼痛,可以減少病患因為疼痛引起的焦慮及疲勞,但是對病患睡眠並沒有幫助,至於假針灸只有在疲勞、憂鬱上比控制組好,雖然假針灸在焦慮上雖然與控制上沒有統計學上的差異,並不是說這只是心理上的治療,非穿透性假針灸對於皮膚的刺激感還是有發揮作用。總而言之,電針灸可能可以減少因為芳香化酶抑制劑引起的副作用,傳統止痛劑還是不能避免,這個研究病患還是有繼續使用傳統止痛劑,控制情形不好才使用電針灸。

翰晃

台灣癌症防治網

Taiwan Clinical Oncology Research Foundation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另外一個基因突變可能會增加乳癌的風險

美國的電影女星安潔莉娜裘莉因為家族帶有BRCA1基因突變,所以母親跟阿姨在40幾歲就罹患乳癌,因此她將乳房及卵巢切除作為預防性的治療,造成當時一個很大的爭論,就是家族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如果家族有多人罹患乳癌,是不是應該切除乳房當作預防性的外科手術治療,但是這些發生率只有1%到5%,在台灣有家族性乳癌病史的病患檢測也很少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最近有一篇研究報告發現PALB2基因突變有35%也會罹患乳癌,這是英國劍橋大學醫學院的Tischkowitz醫師所作的研究報告,他從2009年開始篩檢了8個國家的14個研究中心,包含澳洲、加拿大、美國、一些歐洲等國家,結果找到154個家族,其中311名女性及51名男性帶有PALB2基因突變,如果活到70歲就會比一般女性增加30%罹患乳癌的機會。如果帶有這種基因的女性是不是要像安潔莉娜裘莉將乳房切除呢?他們認為沒有必要,只要知道有這種風險常常檢查即可,並沒有立即治療的危險,又,BRCA1及BRCA2已經可以用標靶治療藥物來治療,PALB2應該也可能可以使用標靶治療來治療。

翰晃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防癌9關鍵報你知

國人聞癌色變,你也是離癌的高危險群嗎?不想讓惱人的癌細胞找上身,遠離癌症威脅,究竟該怎麼做呢?國民健康署署長表示,想要遠離癌症危害,降低罹癌風險並不難,只要把握拒菸、拒檳榔、哺育母乳、降低鹽分攝取等9大關鍵。
想要遠離癌症危害,降低罹癌風險並不難,只要把握拒菸、拒檳榔、哺育母乳、降低鹽分攝取等9大關鍵。
想要遠離癌症危害,降低罹癌風險並不難,只要把握拒菸、拒檳榔、哺育母乳、降低鹽分攝取等9大關鍵。

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根據國際研究機構癌症機構(IARC)預測報告指出,全球癌症快速增加,未來20年全球癌症新發案例將從2012年的1,400萬個案例增加到2,200萬名(增加幅度達57%);而在台灣,因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肥胖人口增加等原因及癌症篩檢的推廣,癌症發生人數亦逐年持續增加,依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11年癌症新發人數約為9.3萬人,較2010年增加2千多人,每10萬人中有399人診斷出癌症。
不過,想要降低罹癌風險、遠離癌症威脅其實沒有想像的困難。邱淑媞署長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有1/3的癌症是可以事前預防的,想要遠離癌症危害,不妨從日常生活中力行以下的9大防癌關鍵事項開始:
關鍵1/拒菸、拒檳榔,避免過度飲酒
使用菸草不僅會對人體造成危害也會致癌,特別是,與酒精類飲品併用時,更會加劇對人體的危害程度。研究顯示,肺癌患者中高達90%的比例有吸菸的習慣,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原因,且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有22%的比例與菸害有關。
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即使咀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即使咀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而檳榔子(菁仔)亦屬於第一類致癌物,即使咀嚼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除了菸和檳榔,更有實證顯示,過度飲用各種酒精性飲料,如:紅酒、白酒、啤酒等都會增加罹癌的風險,所有癌症的死亡人口中亦有3.6%的比例與飲酒有關,過度的飲酒不僅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也會導致肥胖,使罹癌風險大幅提升。
關鍵2/維持標準體重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過重和肥胖是僅次於菸害的最重要已知的可避免之致癌因子,體重過重者,罹患大腸、乳房、子宮內膜、胰臟、腎臟、胃、食道及其它部位的罹癌風險都比正常體重者高。
根據統計,有肥胖問題的停經後婦女,發生乳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1.5倍;得到子宮內膜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至4倍;罹患胃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出現食道腺癌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至於腎細胞癌機率則為非肥胖者之2到4倍。
關鍵3/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每天規律的運動可以保持心臟健康、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但你更應知道,每天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研究顯示每天規律運動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和消化系統,也可以幫助體內的荷爾蒙維持穩定,以降低罹癌的風險。
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關鍵4/加強蔬果五穀攝取 少吃紅肉和加工肉品
研究顯示,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有助於抵抗口腔、咽喉、食道、胃、大腸等部位的癌症,因為纖維素、維生素和其他有助於維持體內環境穩定的微量元素,可以使體內細胞得到保護,減少受到損害而變成癌細胞的機會。
牛、羊、豬等紅肉可以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鐵和鋅,但攝取過多的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此外,也應該避免火腿、培根和熱狗等加工的肉品的攝取,這些肉品多數都經過煙燻、醃製或是添加防腐劑的製程,往往含有損害健康細胞的致癌物。
關鍵5/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並減鹽
飲食中選擇低卡路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健康的體重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因此應該避免攝取過多油脂和糖類的食物,例如,油炸品、含糖飲料、餅乾、起士、肥肉等。另外,攝取過多鹽份容易損害到胃的內壁而增加罹患胃癌風險及其它慢性病。
關鍵6/毋需過度倚賴營養補充品
許多人有吃保健食品強健身體的迷思,但並沒有研究顯示服用營養補充品可以預防癌症,相對的,服用特定的補充品甚至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因此除非您因為健康的因素需要服用某些營養補充品,否則豐富且均衡的飲食已提供我們每天所需的各式營養素。
哺乳不僅對寶寶健康好處多多,對媽媽而言,哺乳還有助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哺乳不僅對寶寶健康好處多多,對媽媽而言,哺乳還有助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關鍵7/產婦盡量替寶寶哺乳
哺乳的好處多多,因為母乳含有寶寶前6個月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喝母乳長大的寶寶成年後也不容易有過度肥胖的問題。對媽媽而言,哺乳還有助調整體內的荷爾蒙,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關鍵8/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約有超過50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而B、C型肝炎病毒為肝癌的首要危險因子。據調查,8成以上的肝癌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施打B型肝炎疫苗則可有效避免感染B型肝炎而降低罹患肝癌風險。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會誘發子宮頸、生殖器等部位的癌症外,也會導致頭部、頸部等部位發生鱗狀細胞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9-12歲的青少女施打HPV疫苗,可預防約6至7成的子宮頸癌症發生。
關鍵9/定期接受篩檢
接受癌症篩檢也可以預防癌症,國民健康署補助之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都是WHO建議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癌症。因此,健康署呼籲民眾,除了關心飲食和生活作息,也要記得定期接受癌症篩檢,千萬不要因為自覺身體健康就輕忽定期篩檢的重要性,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面對癌症的積極態度。
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維持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健康飲食的生活習慣。
至於曾罹癌且經過治療的病人,更應該做到維持規律運動、正常作息、健康飲食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