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醫院乳房外科 鄭翠芬醫師 |
隨著醫學界經常地國際交流與探討,東方與西方女性得乳癌的年齡,似乎呈現不一樣的年齡層。在歐美國家較多的乳癌發生在停經後,約莫50歲以上居多,發生在40或35歲以下的相當少。反觀東方國家,如台灣、韓國、新加坡等,則發現更年輕前罹患乳癌的婦女佔了快一半,而每年還有約400名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年輕、未婚女性罹患乳癌。自1995年以來,國內統計顯示每年有6-9%的乳癌病患年齡是35歲以下的。在這個年齡層得到乳癌,很多是未婚的女性,而且絕大部分是職場中的女性,因此,這種年輕化的乳癌議題,是值得重視與照顧的。
“年輕型乳癌”該怎麼定義?幾歲才稱得上是年輕型?在歐美,有些人定義在40歲以下得病就屬年輕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而35歲以下則是稱為“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在韓國的乳癌學會,把35歲以下就義為年輕型乳癌。在國內,大致上也是一樣以35歲以下認為是年輕型。但我個人較贊成以更年期前與更年期後作為區分點;根據更年期醫學會的統計,國內婦女平均更年期發生在48歲左右,當然有人在46歲就停經,有人則到55歲才停經。換言之,更年期前罹患乳癌的婦女應視為年輕型的乳癌。
那麼,年齡對乳癌的表現與治療有實際上的影響嗎?
根據ㄧ些研究(大部分是歐美的研究)顯示,年輕型乳癌具有以下幾種特性:1.年齡較輕的乳癌,具有較大的比例是比較不好的腫瘤細胞類型。2.腫瘤細胞較具有增生的能力,較為活躍。3.半數以上的年輕型乳癌其腫瘤較多為荷爾蒙接受體陰性(Estrogen Recepter ER;Progesteron Receptor PR),這也代表其預後較不佳。
因此,醫師通常對於年輕型乳癌的婦女,除了手術以外,仍會進行較為積極的後續輔助性化療或電療,至於抗荷爾蒙的治療,則會選用較不一樣的方式,改為針劑作1-3年之更有效抑制法。
在病人方面,晚婚乃是全球的趨勢,因為職業婦女比例多了,女性投注於工作與社會的比重增加了,在國內不少女性遲至35歲仍未婚,或已婚仍未生育孩子。一旦在這個時候不幸得到乳癌,她們所面對的困難與壓力比更年期後才得到乳癌,相對更多、更複雜。
不少職業婦女,在治療期間(不論是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都得中斷她們的職場工作,ㄧ方面是因治療帶來的身體不適,體力不支,,ㄧ方面是資方是否可以允許她請那麼多假?而在更年期後的婦女,大部分是退休或快屆退休,比較可以不受限於工作的壓力,甚至有人就提早退休養病。
除此,年輕的女性朋友在罹患乳癌後,大部分會想在同事間保密,尤以未婚的女性居多,因此,她們承受的不只是生病帶來身體上的不適,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負擔。有些人為了保密,在化療中又有掉髮的狀況下,為了保密而辭掉工作。
這一切,都是年輕型乳癌朋友們常得面對的,產生焦慮與造成徬徨的主要原因。
另外,因為種種治療所帶來的不適,尤以提前到來之更年期所產生的副作用如熱潮紅、失眠、焦慮會比自然停經者來得更明顯與難以適應。至於35歲以下,或未婚的年輕型乳癌,也會擔心自己的生育能力會因治療而下降,近一步影響到她在異性交往上的障礙與動力。
國外學者對於病人治療後的生活品質比較重視,曾有不少關於乳癌病人生活品質的大型研究,統計出年輕型乳癌病人認為不孕、性生活受影響、提早停經的不適、人際關係或與伴侶關係的變化是遠遠超出手術、化療或放療帶給她們的不舒服或不愉快。
筆者也曾在國內針對165位乳癌病友,以問卷方式作調查,其中87%是未婚,10%已婚,3%有固定並論及婚嫁的男友,而值得探討的是,這些未婚且未有男友的,經過多年,仍然沒有一人結婚或有結交到男友。她們的問題在於,不敢去交男友,因為不知要在何時告訴他實情,是一開始交往呢?還是有了親密關係再說?其中有一二位嘗試過交往,但都因為怕講出來對方不會接受,而很早就自我放棄,令人遺憾的是3%的有固定男友者,有2人分手了,大都是因男方家長反對而放棄。
在這些問卷中,另外發現手術中接受立即乳房重建的病友比例較高,接受保留手術的約15%。認為因為重建手術帶給自己生活上方便,自信的外表者是100%。由此可見,對於年輕型乳癌病人,應該鼓勵重建或作乳房保留手術。筆者經常告訴她們,重建是為了妳自己,除了能保持身心平衡,更重要的是儘可能讓自己的外觀和生病前沒有太大不同,才能讓自己有信心及更能在職場中抬頭挺胸,繼續揮灑。
綜觀以上,年輕型乳癌病友,除了要積極的配合治療,身為她們的醫師,更要鼓勵她們不要放棄追求幸福,而隨著醫學的進步,更多正面的知識也必須仰賴媒體及資訊等多方宣導,讓大眾瞭解乳癌也能治好,也能生兒育女,就如以往大眾對同性戀的誤解、排擠,近年來也漸漸改變,並接受,同樣的世紀之病「愛滋病」,不也在近年來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了嗎?那麼,也請給這些勇敢的,努力戰勝病魔的女生更多的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