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生孩子可降乳癌風險 專家:是真的

生孩子真的能降低乳癌風險,公衛學者今天說,女性初經來潮後,就會開始分泌女性賀爾蒙,是重要的致癌因子,但懷孕期間賀爾蒙就會暫停分泌,因此早生、多生都能降低乳癌風險。


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4位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罹患乳癌,近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對婦女健康威脅極大;不過,全台每年僅有77萬人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僅占應篩檢人數的40%。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在「林東明名譽教授紀念演講會」上表示,台灣早從1995年就開始推動乳癌篩檢,最早是乳房觸診、超音波、攝影術並行,直到2002年台灣全面採用乳房攝影,大大提高診斷準確度。


國外不少報導都指出,乳房篩檢的誤診率很高,很多台灣女性因此不願做乳癌篩檢,但這是錯誤觀念。陳秀熙表示,國外乳癌患者年齡多落在65歲以上,這族群年紀大,加上乳房組織較多、較鬆散,才會使得誤診率高達20%到40%;不過,台灣女性生育、初經、停經等型態和外國人不同,因此乳癌好發年齡也提早到45至54歲,加上乳房組織較緻密,誤診率僅13%。


國健署提供45歲至70歲女性,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顯著降低乳癌死亡風險達41%,陳秀熙說,這項數據已和挪威、芬蘭、瑞典、加拿大一致,與國際接軌,而且乳癌到晚期才發現的機率也下降30%。


女性若初經來得早、停經晚且不生小孩,乳癌風險就會上升。陳秀熙指出,初經過後體內就會開始分泌女性賀爾蒙,是重要的致癌因子,但女性在懷孕期間,女性賀爾蒙就會暫停分泌,因此早生、多生都能預防乳癌。他說,目前台灣乳癌患者整體存活率已高達80%,呼籲女性應定期做乳房篩檢,及早發現治療。

夜晚10時後進食 乳癌風險增1.7倍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發現,習慣於夜間進食的女性罹患乳腺癌比率最高可增加1.7倍。其中「宵夜首選」杯麵等含有高熱量又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被列為最高危險食品。專家建議,晚上10時後,儘量不要吃東西,若肚子真的餓了,可食用少量蔬果或堅果充飢,取代麵食等高熱量食物。


綜合文匯網等港媒報導,這項研究調查是中文大學醫學院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荷蘭烏得勒支大學合作,在2012年至2015年間,於北區醫院、瑪嘉烈醫院和仁濟醫院訪問1835位年齡介於20至84歲的香港女性。


受訪者中,922人為乳癌患者,研究調查針對她們日間及夜間的飲食行為,夜間進食的時間、持續時間、食物種類及頻率進行訪問。


研究指出,瘦子吃宵夜罹患乳癌風險是胖子的兩至三倍。


至於吃宵夜的時間,研究發現,女性若於夜晚10時至12時進食,罹患乳癌的風險將增加0.8倍,在12時至凌晨2時進食,風險增加最多,達1.7倍。凌晨2時至4時風險增加0.9倍。


調查發現,夜間進食長達20年或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風險較不吃宵夜者增加1.28倍。


負責研究的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謝立亞指出,這次研究對於夜間進食的界定為持續多於一年以上,每週至少一次於晚上10時後進食。


謝立亞表示,調查發現,在夜間進食飯麵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增加罹癌的風險最高,進食少量蔬果、堅果等基本無影響。

接受化療的乳癌病患出現認知異常、記憶力衰退及心智功能減弱

年紀大了之後常常有健忘、心智功能減弱的症狀,最近美國紐約Rochester醫學中心Janelsins博士發現女性乳癌病患在接受化療後常常有些出現認知異常問題,病患常反應無法好好思考一個問題或記憶力衰退,講話很難找到適當的字眼,常常忘記朋友的名字、之前在工作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在幾分鐘之內忘了為什麼自己坐在那裡等,這些現象很像老年人的記憶力衰退,因此Janelsins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包括581名接受化療女性乳癌病患與同年齡的364名女性當作對照組,評估接受化療治療前6個月與化學治療後6個月的認知問題,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這些病患是否出現認知異常、記憶力衰退及心智功能減弱等問題。結果發現有45.2%發生認知異常,對照組只有10%,即使六個月後仍然有36.5%,對照組只有13.6%。出現認知異常要如何改善呢?可能要求助於精神科醫師,也有人認為無論老人或是病患出現認知異常、記憶力衰退的問題,只要多利用頭腦,多記憶、多背誦、玩一些腦力遊戲來讓頭腦活動。由於追蹤的時間太短,還需要長期追蹤才能得知這些病患是否可以完全恢復認知異常。

















  • 翰晃


    乳房腺體組織過於緻密會增加乳癌風險

    1. 年輕的女性乳房腺體組織的緻密度會比較高,所以檢查常常無法判定良性或惡性,最近有一篇研究報告發現乳房腺體組織過於緻密會增加乳癌風險。這是美國加州Engmann博士和他的研究團隊所作的研究報告,他發現年輕女性有60%是屬於乳房腺體組織過於緻密,利用X光檢查判定相當困難,因此他研究18,000名乳癌病患與184,000名沒有罹患乳癌的女性當作對照組,研究乳房腺體組織與乳癌的關係,他將這些病患分成四組,:完全是脂肪、大多數是脂肪加上緻密組織、中等度緻密組織、高等度緻密組織。同時他也研究這些女性的體重、家族史、30歲後才有小孩等因素,加以統計分析。39%病患發生癌症是在更年期前,26%是在更年期後,如果乳房腺體組織緻密度高會增加2倍罹患乳癌的風險,並不是因為緻密度高才引起乳癌,是因為緻密度高很難從X光檢查來判定而延後診斷而增加乳癌發生風險。預防方式如服用tamoxifen來減少乳癌發生,但是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另外就是讓體重增加,來減少緻密度,但是體重增加可能帶來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發生,所以這兩種方式都不可行。又或是接受核磁共振檢查,但是檢查費用非常昂貴,做一次約三萬台幣,所以可能改用超音波檢查來取代,對於乳房緻密度高的女性有所幫助,也是我們基金會正在推動的檢查,利用超音波檢查來幫早期診斷乳癌,價錢便宜,又有助於這些乳房緻密度高的女性。







    翰晃